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同流派对抑郁症成因的理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10-31 19:3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心理动力学早期的观点是认为抑郁是对丧失的自我惩罚,后期则修正为是因对对象的矛盾心理而产生的无望感和无助感,个人觉得这个解释与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有相通之处——即习得性无助(如下)。个人认为,抑郁有时也是一种自我防御,如为逃避由行动带来的焦虑,或者为逃避来自本我的破坏性本能(如愤怒与嫉妒),而采取否定现状及无所作为的方式。




     2.习得性无助及无助性归因方式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是习得的,不管是行为习惯、情绪情感还是思维方式。而抑郁则源于一种思维习惯:过去不成功的尝试经历及心理创伤引发了个体的消极状态和无所作为、无法控制自己生命的感觉。比如你一直都努力,但结果却很糟糕,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做什么都没用,渐渐地你习得了这种无助感。而如果一个人采用无助性的归因方式——即习惯于把成功归结于运气(而不是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无能(而不是暂时的),则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无助的信念,也容易诱发抑郁。


     3.贝克的认知三角
     所谓认知三角,即自我观、世界观和未来观。
     抑郁者具备消极的人生哲学,即消极地看待世界的倾向,比如以前有过被拒绝、被嘲弄、被打击的经历,发展出悲观消极的信念,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这些消极的歪曲的想法就会自动冒出来,过去的阴影泛化到了很多事情(如以前被某同学拒绝过,就会以为所有人都会拒绝自己),因害怕被拒绝于是不愿作为,就容易滑向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的深渊。


     4.无望感
     人类本身是受环境所制约的,使得人不可能控制所有事情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发生,同时人的能动性也使得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但如果一个人否定了这种能动性而认为做什么都是徒劳,事情是注定了无可更改的,那他则容易陷入无望的境地,会产生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而不希望的结果则将会发生的预期——即不可控性,那么他就会不再作出任何行动以改变这种心境,便产生由无望感所带来的抑郁。


     5.非存在感
     非存在感,由未能完整和真实的生活而产生。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认为既然死亡意味着毁灭,那么活着是否是一场虚无?任何的努力最后都会一无所有,于是放弃努力。存在主义说到,“死亡给予了生命以绝对的价值”,由于死亡不可避免,则生命变得弥足珍贵,也使得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许重视生命的过程而非结果可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还有一种则是对孤独的恐惧。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抑郁者通常是高度的依赖者,被称为“爱的成瘾者”,孤独是人类社会中无法逃脱有时也无需逃脱的,但有些人无法接受孤独,他们会认为孤独则意味着被漠视、被抛弃,由于内心爱的诉求得不到完全即时的满足,于是退缩到自我抑郁的世界中,认为自己不被人爱不被接受于是开始拒绝外界、否定外界,导致恐惧孤独-摆脱孤独-退回孤独的矛盾循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