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对于正规有人性 心理咨询师 的由来和普遍咨询无效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9-28 10:2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taipulan 于 13-9-28 10:40 编辑

对于正规有人性 心理咨询师 的由来和普遍咨询无效的思考
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合格


当今中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国家,高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剧变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适应困难和各种心身症状,各大中城市因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而寻求心理医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抑郁症”、“焦虑症”等名词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熟知的词汇。然而,当人们开始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开始寻求专家的帮助去面对的时候,就会遇到如何寻找合格心理医生的问题,很多“资深”的求助者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深刻的体会:寻找一个能治好心病的心理医生恐怕比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还要困难!


哪些人算做“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在行业内,有几种人属于“心理医生”的范围:心理咨询师(counselor)、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以及一部分受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social worker)和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

他们的区别是:心理咨询师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问题较轻的人,特别是不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在婚恋、学习或工作、社交上遇到的一些情绪困扰;心理治疗师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问题较重但不是精神病的人,特别是已经构成一些心理疾患诊断的人,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这些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能觉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并愿意寻求专业帮助。临床心理学家一般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同时做一些相关领域的科研。精神科医生主要对严重的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进行药物治疗;社工人员是做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美国,家庭和婚姻心理咨询是起源于社工人员的。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受过专门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或社工人员才可以算做是“心理医生”。

合格的“心理医生”通常是如何培养的?

以上这些专业人员无论名称如何叫,但是要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均需要一个类似的选拔与专业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选拔。合格的心理医生在进入职业培养过程前,需要有基本的选拔:(1)一般要具有心理学或医学本科学历;(2)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严重的人格障碍、精神病、躁抑症;(3)在识别他人情绪和认知的能力上没有严重缺陷,具有较好的对他人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共情的能力。

第二,专业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培养过程包括四个部分:(1)课程:主要学习基础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约需要30-40门相关课程(900-1200课时)的学习(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2)实习:在老师的督导下至少从事1-2年(200小时以上的个体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实践;(3)接受自我体验:就是接受心理治疗,这个是合格的心理医生为了从事这个职业必须要接受的一个特殊的培训过程,因为只有接受了足够的心理治疗后,心理医生才可以觉察自己的问题,不把无意识中的个人问题带入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就像外科医生进入手术室要做好消毒一样。在德国,凡是要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人,都至少要接受200小时以上的自我体验,否则拿不到从业执照。

第三,继续教育。这个是心理医生保持职业能力和资格的必要途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智力工作,行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心理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需要经常接受专业学习和督导,同时通过各种专业活动(被治疗、团体互助小组等)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第四,职业伦理。对职业伦理的学习和遵守是一个心理医生在整个职业生涯期间都需要做的。在美国和欧洲,对心理医生的职业行为都有严格的伦理规定,中国大陆这个方面刚刚起步。

从以上流程不难看出:培养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困难程度与培养一个心脏外科医生的困难程度是相当的。

我国大陆的心理医生都在哪里?

“心理医生”在中国属于一个21世纪的新兴行业。自2002年国家劳动部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大陆范围内获得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但由于他们多数专业受训不足(一般仅接受过3-6个月的短期应试训练)、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过程的心理咨询师可谓是“凤毛麟角”。

目前,我国大陆从事“心理医生”工作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在各个地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医生。这些业人员大多数是医学背景,少数具有卫生部认可的“心理治疗师”资格。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服务形式目前主要以精神科诊断以及药物治疗为主。仅有少数医生接受过一些较好的心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如知名的有:德中心理治疗学院的各类培训班(简称中德班)、中国——挪威精神分析培训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过的心理咨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协会CAPA培训班等),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但是这些人数很少,其余的都只能“见面就开药”或者对求助者做“教育工作”。

第二类就是各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师或心理咨询中心的从业人员。他们多数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知识,理论好于实践,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主的各类神经症患者,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或辅导,但除了少数参加过上述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实践性的培训外,多数人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大多数心理障碍的患者,没有深入治疗的能力,有的人甚至做的就是“政治思想工作”。

第三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公司或者心理热线。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目前人数较少,但有增加的趋势,他们知识背景比较混乱,主要来自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管理学、商学、法学、传播学等各种不同的背景,有的甚至不具备高等学历(但一般具有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的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和热线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社会人群,而服务质量也最为参差,出现极端的职业道德问题情况也最多(如利用求助者满足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甚至与求助者发生性的关系等严重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

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专业合格?

当今的中国,买牛奶的时候要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找心理医生的时候也一样。那么,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专业合格呢?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识别:

第一,学历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获得心理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位、再加上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个是做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先决条件,前者证明其有学习能力,后者证明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第二,接受专业督导和实习的经历:合格的心理医生在其专业受训经历中,必然有较长时间的实习和接受督导的过程,一般不会少于1年(200个做心理咨询的小时数)。指导其实习的督导老师应该是在业界内被认可的,因为好的师傅容易带出合格的徒弟。

第三,接受自我体验的小时数:无论这个心理医生多么聪明或有名,接受心理治疗(被治疗)是必须的。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小时数与其对人对己的心理觉察能力是呈正比的,这是一个合格心理医生的必要能力。在大陆,接受过较长时间心理治疗的心理医生是很少的,因此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志。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告诉你他从来没有“被心理治疗”过,那么你还是不要走进他的诊室为好。

第四,是否被专业社团认可:通俗的说,是否为这个职业的“圈内人”。因为“圈内人”多遵守职业伦理(如果严重违反职业伦理就会被清除,这是非常没有脸面的事情)。目前比较可靠、有口碑的专业社团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www.chinacpb.org)。被这个专业社团接受是需要较高要求的,并且要遵守职业伦理,因此凡是能被这个系统接受的心理医生一般比较可靠,至少不会对求助者“乱来”。

记住:合格的心理医生会提供或告知求助者他的学历、专业受训背景(包括被治疗的时间)、专业资质以及收费标准等详细信息,而获知(并在心理医生帮助下有效理解)这些信息是求助者的基本权力。如果这些信息你无法从你的心理医生那里得到,那么还是不要去冒险的好。谁想被送进“手术室”后无法再健康地回到亲友身边呢?


附:你有权力了解你的心理医生的如下信息:

1、 学历背景: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

注:本科是心理学或临床医学最好,研究生是临床心理学或者咨询心理学方向最好。

2、 专业受训背景:是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哪些?

注:系统接受过以下培训的更好:德中心理治疗学院的各类培训班(简称中德班)、中国——挪威精神分析培训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过的心理咨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协会CAPA培训班,或者被以下有口碑的国际组织认可的培训项目: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国际心理治疗联盟(IFP)、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3、 这位心理医生被个体督导的小时数?被团体督导的小时数?督导有哪些是被行业认可的督导师?

注:系统接受过被权威专业社团认可的督导师(名单见:www.chinacpb.org)的个体督导的小时数越多越好,其次是团体督导小时数。

4、 这位心理医生在督导下实习的咨询或治疗小时数?(指和病人面对面做咨询的时间)

注:越多越好。不应该少于200个督导下与病人面对面做咨询的时间。

5、 这位心理医生自我体验(被心理治疗)的小时数?(与他的治疗师面对面做咨询的时间)

注:一般来说越多越好,好的心理医生被治疗的小时数不会少于200小时;完全没有此项的最好不要接受其服务。

6、 这位心理医生的专业资质?

注:具有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不能成为重要考虑指标,需要看1-5的问题是否可以。通常,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www.chinacpb.org)被认为是行业内的ISO-9000(质量认可系统),如果是其被认可的注册心理师或督导师,更具有专业质量,同时他们接受《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伦理守则》的约束,会按照这个伦理守则做专业的事情,如果出现伦理问题也有专门的“伦理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查核实给予相应处分。

附2:初次见面的时候,求助者对心理医生的观察也是一个指标

如何识别你的心理医生是否合格

遇到以下情况可以立即判断出这个心理医生不够专业:

(1)建立咨询关系后,要求与你交朋友或类似行动(比如:约私下见面喝咖啡等);

(2)第一次见面整个过程中这位心理医生说的话比你还多;

(3)咨询前你无法获知以上1-6问题的任何信息,见面询问1-6问题也不给予正面回答的。

(4)咨询场所(或咨询设置)不安全,比如随时有电话或人进来打扰;咨询地点经常更换;因为医生的原因你们咨询时间经常不稳定老更改。

(5)如果你确定找的是心理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见面就推销各种产品(包括药品)的情况。

(6)第一次咨询后,要求你一次性付清所谓的一个“疗程”的费用的。合格的心理医生会采用后端收费原则,比如:在每次咨询后收取费用;如果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一般是每月或每周最后一次收取当月或当周的费用。

(7)长期为你做心理咨询工作,而没有书面的《心理咨询服务协议》(或者类似书面协议)的,这个协议一般会规定好以下方面:知情同意、保密的界限、收费、转诊、伦理依据、休假等议题。

此外,无论是你的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第一次你特别不喜欢这个医生,还是不要勉强自己为好。

转发 中国心理网


存在决定意识抑或物质决定意识——试论中国咨询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咨询心理学的科学性和科学地位在中国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原因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被定位在“医学模式”的范畴。这种医学模式的咨询心理学没给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带来繁荣却带来了灾难。应当重新检讨我国的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反思我们的工作,使我国的咨询心理学重新回到科学的轨道,回到“教育模式”上来。使咨询心理学能够真正地为社会文明和进步服务


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受到一些病人和家属的欢迎,但是并未得到心理学界的认可。在多次全国心理学年会上,这方面的论文都没能引起大会的重视。在1985年8月召开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上,医学界的代表同心理学界的代表产生了分歧。心理学界的代表认为:所谓的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只不过是原有精神科的变种,并不具有心理治疗的本质与内涵,与西方的心理咨询模式不符,因此心理学界不应支持和参与这种活动。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医院都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特别是原来就有精神科的那些医院,这些医院都是星期一、三、五是精神科门诊,星期二、四、六是心理咨询或是倒过来,原班人马来回使用,所开药物没有分别。可以说,在中国,“心理咨询”机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开设在开药、打针、动手术的医院里。


中国的医院式的心理咨询

将所有精神症状都看成是某一种生理疾病的延生物,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看成是加快治愈生理疾病的辅助手段。


目前,在我国医院中所开设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门诊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基本概括为“语言支持和解释+药物”的实际工作模式。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心理测验和传统精神科检验及一般医学检验。首诊一律使用有关的心理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各种量表中以MMPI、SCL-90等为主。?了解病史与作解释性的说明。要求以“和善与耐心”和病人交谈,了解病情,用心理学的观点对病史进行解释,并鼓励病人增强勇气,与医生合作,共同战胜疾病。?指导、忠告和开药。针对病情做出家居行为指导,以“不”、“不许不”或“必须……否则……”的形式对病人做出忠告。最后酌情开给某种传统精神科药物。

这种医学式的“心理咨询”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1)将意识降到了生物化的水平

生物学化的观点忽视了人的行为的质的差别,特别是人的阶级、民族、种族和社会地位上的意识差别,完全抹杀了个体的个性倾向。

(2)混淆基本的科学逻辑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当然,这个模式就是医学的心理咨询模式。持这些观点的人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的群众的教育水平低,心理学知识更为贫乏”搞不清什么是“病”、什么是“心理问题”,所以在中国,心理问题说是“生理病”,

(3)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身心疾病”是指由个体的肌体发生了生理机制的改变而引发了个体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

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不能适应,或因外界所提供的刺激与已形成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而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


天上下雨地上湿,地上湿就一定天上下雨吗?神经系统损伤或生理系统的病变无疑会引发精神状态的改变,但精神状态的改变就一定意味着生理的病变吗?


在西方,一个人要取得临床心理开业的资格,从读心理学或哲学本科起,需经过约十年的专业训练。之所以需要这样长的时间,是因为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系统地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等学科知识,以一个心理学学士学位为例,要取得学位,必须修完约50门课!这些学科知识浩瀚,内容繁杂,不是一两本书可以涵盖的,也不是三两天可以讲得完的。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一种特殊的素质,这种专业的素质是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同医生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所形成的专业素质是一样的。其实,一个学医的人,要回答类似像“是我的脑袋,还是脑袋的我”,或是“我思故我在,还是我在故我思”这样一个问题,到心理学系或是哲学系去进修它三五年,怕也未必能讲的清楚。“吃了三天素,就想当神仙”未免过于可笑。这在医学界行不通,同样在心理学界也行不通。


中国心理学界犯了这个严重的错误,今天看来,决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1)个别心理学工作者轻视心理咨询的专业性,没有认真地钻研咨询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但却摆出了一付学过心理学就是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模样,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先知,滔滔不绝地向当事人说教,不知道咨询心理学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需要专门的知识、素养,而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同于政治教育或是知识求教。当事人抱着希望而来,负着失望而去,无形之中给人一个印象“心理学是空谈,靠说话哪里能治病。”或“你谈话能治病,那我谈话也可以治病。”

(2)心理学界本身对咨询心理学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咨询心理学在心理学界本身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心理学界相对来说比较重视所谓纯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对以心理测量、统计为主要方法论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相当重视,而对用其它研究方法的研究则较为忽视。咨询心理学界乎于哲学和个体心理实验之间,不可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群体试验,因此,咨询心理学在正统的心理学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心理学界自己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就很难怪别人乘虚而入了。

(3)社会上某些人利用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得到心理服务的需要,大发其财,鱼目混珠。为了达到个人出名、发财的目的,不惜将水搅混,故意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同打针、吃药的医疗等同起来,故意将心理健康问题同生理疾病等同起来,甚至同医院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使其又开发了一个“创收”的领域。当然,在心理学界,想用咨询心理学大发其财的人,也是有的。

我们认为,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规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同样犯了上述错误!



目前还有一种学术倾向很值得引起注意。这就是希望通过用物质输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意识水平和意识倾向,甚至改变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从吃了某些药物可以使人更聪明、更能明白事理开始(例如巨人脑黄金的宣传、各种聪明水的宣传),发展到一个人因失恋而痛苦可以吃药治疗,因对上级的批评不满而沮丧可以吃药治疗,小学生因学业不佳遭老师和同学的白眼而自卑可以吃药治疗。照此下去,对罪犯的改造岂不是也可以用吃药的方法解决了?


现在,在中国,心理咨询可以说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心理障碍吃药派,二是胡乱支招解心烦

目前中国的这种“医学模式”、“说教聊天模式”能够使我们的咨询心理学事业走向现代化,为发达的工业文明服务吗?回答应是完全的否定!




在1998年9月16日羊城晚报看到一篇报导,不禁感叹万千“心理咨询是世界是最不值钱的玩意,是个人、有把嘴就可以作心理咨询了。

没有钥匙,怎解心锁

——心理咨询兴起,咨询培训随之红火

本报讯 “来听心理课的,多数不是自己有‘问题’,而是帮别人解决问题。”日前在广州一个心理咨询培训班,负责人如是说。

9月13日,记者走访这个由某医学院举办的培训班,看到60岁的陈姨。她原是医务工作者。“我希望通过学习,为同龄人解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她说,周围不少人退休后无所事事,情绪低落。

薛小姐、马先生也是学员,他们想把心理咨询当饭碗。薛是山西人,高中毕业后在广州做模特,“我不可能一辈子吃青春饭,心理咨询是新兴行当,我想试试。”马先生在广州做了几年生意,最近准备回老家山东,“听说这里有个培训班,也来学一学,看回去能不能做这个。”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其提供排解的心理咨询业,亦应运而生。时下一些工、青、妇等机构,企业、街道、声讯台等,都办了咨询热线。但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玲教授认为,从事心理咨询,既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又要具备医学与社会心理学知识,不经过严格培训很难胜任。

刘小姐曾在某家政公司从事老人心理咨询,最近辞了职。她说做过几次后就感到自己缺乏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公司的培训只是一些简单的技巧,不太管用。听说这个班请来了知名的专家,想再学习,重操此业。

参加这个培训班的,有大学、中学教师、医务工作者,也有保险从业员。据说,首期培训计划招收400学员,很早就招满,至今仍有人来电报名。负责人梁经理介绍,半数以上的人是想通过系统学习,以后从事心理咨询业的。

据了解,目前广州一些医院、社会团体都开了心理咨询培训班。但有专家指出,心理咨询培训在国内尚无成功模式可循,师资缺乏,有待探索完善。

文/记者 崔朝阳 实习生 李磊。

这个培训班的招生简章上写着培训五天,发证。

这种培训班在全国已经不少见。


心理咨询这个科学殿堂中的一员,已成了为了生计而走投无路者的“饭碗”。作模特被人嫌老的、下岗的、做生意失败的、教书的、看病开药的、推销保险的,谁只要高兴,就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似乎已堕落到和江湖术士的花言巧语一样了。

为什么神圣的科学会被歪曲成这个样子?


结语

罗杰斯早在1951年出版的《当事人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一书中,就已经将心理咨询的对象定义“当事人”,用“当事人(Client)”一词取代了“病人(Patient)”,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一举措不仅是语义上的,最重要的是标明了——心理咨询的对象不再是医学意义上的生物体,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体,同时意味着,心理咨询所遵循的模式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

正是因为选择了“医学模式”的咨询心理学模式而又不能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培训班”,才会出现相应的科学骗子,才会出现谁都可以做心理咨询这种令人尴尬和气愤局面。伪科学能立足的地方,就是“科学”还力不能及的地方。



现实里就算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在帮助时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主要是帮助自我困惑者建立


建立更有效的互动方式 这更重要的是困惑者的自我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3-9-28 10:52:40 | 只看该作者
某些圈内人利益所损爆爆料~有点奶业界内讧滴赶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10-4 19:37:13 | 只看该作者
丁总精辟,国庆这几天怎么样,过的还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3-10-4 22:03:08 | 只看该作者
上班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4 18: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