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乳虎啸林 于 12-10-16 16:04 编辑
《宝贝儿你看,那只小鸟是不是从辛弃疾的词里飞出来的那只?》
我们的育儿文化正在回归传统,从老祖宗的遗留的精神财富中寻找教养的智慧,于是国学大行其道,不少家长陪孩子一起念诗读经,以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不可否认,“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次数多了,经诗在心中留下的印迹就会不断加深,孩子也会逐步明白其中微言大义。
只是,一直以来,我总有这样的担心:我们历来重视知识的灌输,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却不重视灌输的方式,更不重视知识的运用,于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满腹经纶却眼高手低的书生……著名的巴拉塞尔士原则告诉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在某种剂量下,它们就可致命。”很多孩子在幼小时喜欢下棋、喜欢绘画、喜欢读经,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曾经的最爱,却像见了瘟神一样,唯恐避之而不及。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知识反复灌输造成心理中毒的表现。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幼儿是喜欢成功的。”幼儿时期的学习,是情绪化的学习;幼儿时期的记忆,是情绪化的记忆。因此,只有在愉悦的心情中,才能形成持久的兴趣爱好,否则,孩子的学习热情迟早会被熄灭。机械地诵读,让孩子找不到不断成功的体验,由兴趣爱好变成任务负担,产生厌倦甚至逆反,是不可避免的。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孩子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父母若是对孩子只是一味不切实际的期待,片面地灌输再灌输,不仅不能挖掘出孩子的才华,还会加快孩子对学习的反感。
我也是热爱国学、尊崇国学的人,但我不喜欢跟老学究一样,把国学当成教育孩子的圣经,我更喜欢把国学以日常生活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触摸她、亲近她、喜欢她。
看到小鸟,可以讲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看一下眼前的这只是不是从他的词里飞出来的?
看见小狗,可以给孩子讲“左擎苍右牵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东坡在逆境中是何等的豁达、何等豪放,可以询问孩子眼前的这只是不是就是苏轼牵着的那只大黄狗;也可以讲《诗经》中“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给他描述古代男女追求美好的爱情,怕小狗吠叫被父母发现的紧张心情,可以询问孩子是不是就是邻居家的长毛狮子狗;可以讲千古绝对“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可以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上古时代的平等与博爱;可以讲汉乐府“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描述的战争的凄凉和残酷;可以讲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清静和悠闲……
看到树林,可以讲“菀彼桑柔,其下侯旬”共同想象《诗经》里所描述的郁郁葱葱的草木;可以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积极奋进;可以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悦……
看到楼房,可以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赞叹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还可以讲《登鹳雀楼》、讲《黄鹤楼》、讲《滕王阁》、讲《登岳阳楼》……
看到庆生的蜡烛,可以讲“共剪西窗烛”的友情;可以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尽职尽责,可以讲“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的思念之苦……
看到车来车往,可以调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车如簇”,可以咏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奈,可以讲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
甚至一张蛛网、一领破席,一把小刀,一朵梅花,一只牛一只羊,一捧黄土,一件衬衫,都蕴含着无数的国学。风花雪月,何处不藏经典?衣食住行,何处不写春秋?================
我刚建了一个QQ群,只允许本论坛的人加入,关于胎教以及早教幼教的。进群请注明来自抑郁阳光。
群号:38874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