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解郁网文章:抑郁症的病因介绍—家庭因素http://www.jieyuwang.cn/home/home/new_info/529.html
家庭是人们最基本的环境,家庭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学者对近几十年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父母的遗传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倾向;父母的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也对青少年的情绪有着负性的影响;家庭的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抑郁症有着密切的相关;父母抑郁,特别是母亲抑郁,会使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大幅度提高;父母的负性教养方式为主,缺乏正性的情感支持,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可能会增加。也就是说,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气氛、生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负性生活事件等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由此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也叫家庭类型。他不是家庭人数或家庭代际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家庭结构的分类有很多种,家庭结构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未成年的女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父母以及自己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多代同堂的家庭,也可以称为传统家庭;其他家庭主要指寄养、残缺、丁克、单身等类型的家庭,也可以称为特殊家庭。
不同的家庭结构在家庭成员患抑郁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学者系统地对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和特殊家庭(指单亲或寄养家庭)三种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构表明:传统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来自核心家庭的学生、核心家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完整的来自父母的呵护,一方面在心理上有较强烈的自卑感,另一方面当他们面对学习和交往上的困难时,得不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具体指导。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和更为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他们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易感性。还有学者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了研究,结果也发现,生活在不同家庭结构类型中的老人患抑郁症的几率也不一样。
家庭小型化:家庭小型化最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它消减了家庭成员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其次,生活事件将导致小型家庭面临着更高水平的应激;第三,增加了家庭成员患身心疾病的危险。
当前,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突出表现在“四二一”型家庭增多。“四二一”型家庭,即由一对夫妇、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四二一”型家庭中,有两个重点:一是赡养老人,二是孩子的教养。由此也带来了两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二是孩子面临太多的期望和关爱。第一个问题常常导致夫妇两人面临更难的抉择,是挣钱养家?还是赡养老人、教育孩子?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面临着更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第二个问题常常导致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不难想象,当一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孩子面临着过多长辈的期望和关爱、父辈和祖辈不同的教养方式时,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想而知。
二、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教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它包括父母所持的态度、采用的方法、形成等。教养方式是父辈与子辈之间关系的核心体现,它是父母有目的的、主动的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麦考比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并对每一类型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儿童特征作了描述。这四种主要的教养方式是:
权威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温柔、积极、肯定而又目标明确,要求坚定,在这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数独立、自信、友善、富于创造、适应能力强。
专制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严格、训斥、自卑、抑郁、依赖、适应能力差;这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患抑郁症。
放纵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接纳、肯定却又溺爱,在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冲动、专横、缺乏爱心和责任感。
忽视型:这类型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在这种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冲动、攻击性强、不顺从、低自尊。
此后,很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都说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子女患抑郁症的概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在教养子女时,父亲表现出明显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则表现出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以及较少的情感温暖。尤其是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的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教养方式与抑郁易感性:为什么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的青少年其抑郁易感性低,而且他类型尤其是专制型教养方式中的青少年其抑郁易感性高呢?
1.权威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较好地把握了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平衡,在给予青少年独立自主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所需的准则和指导。这有助于青少年发展自信的品质。相反,其他类型尤其是专制型的父母则强制性地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灌输给青少年,使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没有自己的思想凡事依赖父母,适应能力差,面对困难更多地采取退缩、逃避的反应,这就增加了抑郁易感性。
2.权威型的父母给予子女的支持更多,而且子女体验到的支持也多。权威型父母的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几率大于其他类型的父母,他们尊重青少年的想法、观点和行为,在教育子女时,他们常常采取引导的方法。相反,而其他类型尤其是专制型的父母,常常采用强制甚至是惩罚性的方法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观念,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子女无法和父母进行平等的对话,体验不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久而久之,这种教养方式中的青少年变得胆怯、自卑、抑郁、依赖、缺乏安全感,从而增加了抑郁易感性。
3.不同教养方式的父母给子女带来的榜样作用是不同的。那些生活于权威型教养方式之中的子女模仿更多的是父母的责任感、爱、尊重、热情等。相反那些生活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之中的子女模仿更多的是父母的拒绝、排斥、惩罚、冷漠等,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抑郁易感性。
由此可见,从一般意义上讲,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健康。这就更加说明权威型是公认的完美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家庭,具体采用哪一类型的教养方式,还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儿童的气质、性格、成长环境、文化习俗等等。只有具体分析这些因素,才能做出决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多采取的是“一种为主、其他为辅”的混合型教养方式,而非单一型的教养方式。
三、家庭经济状况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家庭经济压力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十几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家庭小型化,贫困家庭和经济困难家庭增多,那些来自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的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有着不同的表现。研究人员发现,家庭的经济状况、特别是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兰德.考纳和格兰.艾尔德对美国农场危机时期的乡村家庭经济压力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研究发现,家庭的经济困难容易使父母陷入一种压抑、沮丧、悲观状态,产生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不但会影响到父母的婚姻状况,还会影响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传染给青少年个体,增加他们的抑郁易感性。当父母因家庭的经济困难而陷入悲观、抑郁状态时,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去管教孩子。如果这种状况持续较长的时期,那么很可能家庭成员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
四、家庭生活事件
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庭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庭生活事件。肯德尔等人研究发现,92%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其中丧失性和羞辱性事件更容易促发抑郁发作,这提示负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弗兰克等人对抑郁症患者发病前6个月内生后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估,发现不仅威胁性的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发作有关,正性和中性的生活事件也会缩短抑郁症发病的潜伏期。此外生活事件不仅影响抑郁症的发病和症状,也影响其治疗及复发。
家庭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发生中起“扳机”作用,这一作用的产生并不是依赖于事件本身,而是依赖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它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是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突然有一天公司宣布改组,你接到了被解雇的通知。但是,你的妻子在另一个待遇不错的公司上班,而且你警告过这几年的打拼,买了房子还存有一些急需,那么这次失业就会让你感到生活还是不是很糟糕,你的情绪波动也不那么强烈。另外,如果你很早就像跳槽到一家外企,而且你的妻子也一直这样劝说你跳槽去外企,那么这次失业对你来说是一种解放、一种新的开始。现在再让我们设想另一种情况:你是这家企业里的临时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一千多块钱,你的妻子身患重病、儿子又刚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妻子需要钱看病、儿子需要钱上学,此时你失业了,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果这次失业让你感到生活是那么地无常、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自己再也没能力养活这个家了,那么你很可能由于这次失业而陷入抑郁状态。但如果你认为失业是企业的原因造成的,并且在社区的帮助下,你参加了一个职业技能培训班,全家人齐心度过难关,那么这次失业反而激起了你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可能陷入抑郁状态。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清楚地看到生活事件、背景以及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对于个体患抑郁症的作用。
抑郁症的病因介绍—内分泌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