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去看心理医生(曾奇峰)转自心理咨询网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05-1-31 10:30:36 | 只看该作者
自恋,是一个人的精彩还是无奈 (曾奇峰)     



  自恋的英语为Narcis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

  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过分自恋,其实与自私无异。凡事看到的都是自己,渐渐整个世界也都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了。

  自恋者自己扮演,自我欣赏,但他们其实是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他的,并且在心底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因为这种心态的支配,他们没有全身心地释放自我,真正地做自己,又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的相处沟通的能力,总是对人有期待,必然会活得很累。

  有一句话很适合对有水仙花情结的人说:你不是舞台的中心,所以不要为了鲜花与掌声而困囿了自己的心灵。

  写日记可以满足自恋

  表面看来,写日记可以记录重大事件、练习写作能力。但从动机层面看,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恋。有一组外国漫画——《一个女孩的一天》,精细地描绘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一天的经历:起床,照镜子,打扮,与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起玩,男孩送给她一朵花,还吻了她,然后回家,写日记,最后在写完美好日记的美好心情中甜蜜地睡着了。可以想见,这个小女孩对自己是如何满意,白天的经历证明了她对自己满意是何等的正确。这样的事当然应该用有着最温馨的颜色的日记本记下来,以便将来在需要一遍遍满足自恋的时候一遍遍地重读。

  如果说日记是一本书,那这本书通常只有一个读者,就是作者本人。那些把日记拿出来公布发表的人,是把他们的自恋扩大化了。不过,虽然写日记可能是自恋的表现,但小学生们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写日记,则与自恋无关,而可能与施虐、受虐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05-1-31 10:31:18 | 只看该作者
人际点滴(曾奇峰)     


  看心理医生的人,几乎全都是敏感而聪明的。尤其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一些感悟,让我这个做心理医生的受益匪浅。

  一位男士告诉我,他和他的同事共同有一位新疆的朋友。最近那位朋友给他们来信说,他一家人想来武汉玩几天。这位男士与同事商量,决定让朋友在武汉期间不住旅馆,而住随便哪一位的家中。他们两家的房子都比较大。至于到底住哪一家,由新疆的朋友自己定。在给朋友回信时他突然想到,客人怎么好做选择呢?客人选择任意一家,都有着得罪另一家的风险。我们自己可以不这样认为,但客人却不会完全不顾忌。本来是想替客人着想的,却把客人置于尴尬的境地,当真是事与愿违了。于是他给朋友回信说:我和我的同事商量好了,你们在武汉期间住在我家。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情形,你以为是在替别人考虑,实际上却可能没有。“设身处地” 四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还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的孩子生日时,她的一位女友给她的孩子送了一件较贵重的礼物。那位女友没有孩子,于是她便想立即买一件价值相当的礼物送给女友本人。在寻思买什么礼物的时候她意识到,这么快地“还情”是不恰当的,那样做在对方看起来无异于是一种对友情的误解和拒绝。还不如把这份给孩子的礼物所表达的友情暂无回赠地珍藏起来,象酿葡萄酒一样,让它慢慢地发酵和醇厚。情感最终是会反回到那些付出了情感的朋友身上的,但不必在此时此刻。

  说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一个人所处的人际环境却是由这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制造而成的。性格之所以是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人际环境。

  做人并不难。那些觉着做人难的人,是因为他们忽略或者轻视了这些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点点滴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05-1-31 10:32:06 | 只看该作者
内向、外向各有短长(曾奇峰)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不太一致。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弗洛依德则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内向性格者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与他人的交流,同时减少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的说法不一,谁是谁非难以分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内向和极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从统计学上说,这两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处在内外之间的某一处,或者稍偏内,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也找心理医生,希望能变得稳重、成熟一些。所以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内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别的更深的原因。
  据统计,在心理医院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中,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总数大约相等,但是,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常见的对人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据毛毛说,她的父亲、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国外的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一位说得少、做得多的伟大政治家。这很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讷于言而敏于行。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格也许应该是,在说话方面显得有些“内向”,而在行动方面却是“外向”的。
  我们可以把内向性格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谐的状态,这样的人有着与他的性格相适应的能力和理想。而且,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对这一状态没有太大的不满,并且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喜欢读书、写作,他的理想是当作家,作家有时是很孤独的,刚好符合他的性格,他愿意承受那份孤独,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的内向性格非但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谐的状况,这样性格的人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内向”而已,还有一些忧郁、压抑甚至悲伤。他们明显地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而且会为自己拙于言辞或在公共场所表现不佳而深深地自责。由于长期的退缩,他们也会散失一些实际的利益,这同样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表面看来,这样的人可能很安静,内心却冲突不断。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伤害,他总是对交流的情景和结果心存畏惧。如果是这样的内向,就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大自然造物,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她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绝不雷同的。我们感谢她也创造了性格各异的人。人生在世,与人打交道是最有趣味的事。其中最大的趣味,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有的经历和个性。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他生活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充分地体验、享受和发展他的独一无二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05-2-1 08:20:25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医生的眼光     

曾奇峰



  每次与陌生人交谈,当他们得知我是心理医生时总是要问:干你们这一行的,是不是别人有什么毛病你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或者问:在你们眼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不正常?

  我该怎样回答他们呢?

  也许我该回答说:是的。就象外科医生熟悉人体的结构一样,心理医生也熟悉人的心理的结构。由于长久的专业训练,他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情、姿态甚至衣着、发型等细微之处,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状况、知识结构、情感反应、行为方式、意志强弱、智力状况、自我意识、成功的可能性、与他人交往的特点等等诸多方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尤其“可怕”的是,所有这些加起来,也只是他有可能看到的内容的很小一部分,就象冰山露出的一角;更多的内容,也就是冰山藏在海面下的那一部分----术语称之为潜意识,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清楚的那些愿望、冲动、痛苦、焦虑等等,恰恰是心理医生重点观察的对象。所以有人说心理医生有着X光样的透视的目光,那是有充分理由的。

  心理医生对人的观察往往有一些既定的模式,或者说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不同的理论对人性的判断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人就是动物。传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如是说。在他们眼里,人和动物实际上就是对刺激产生相应反应的机器,只不过这样的机器较一般机器高级一点,反应也要灵敏一点。他们认为,如果要使一个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奖励,二是惩罚。通俗地说,想让一个人做什么,就用甜头来诱惑他;想让一个人不做什么,就用苦头来威胁他。前者是企业奖金制度和某些家长的教子之术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制止犯罪的极有效的手段。

  每个人都有病。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如是说。在他们看来,人的精神世界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本能的冲动、适应环境的愿望以及伦理道德的要求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拼斗撕杀。没有任何人逃得过这一定数,除非是他----不那么吉利地说----死了。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全世界大多数的心理医生就是戴着由以上两种理论制成的有色眼镜观察人类的一切行为的。他们训练有素,明查秋毫,在任何人身上不是可以看出兽性就是可以看出病态来。

  然而面对陌生人的问题,我真的只能说对吗?

  不。绝对不。

  若是在二十年前,一个心理医生熟练地掌握了以上的理论和技术,能够通过一点蛛丝马迹判断出别人的问题所在,并且作出相应的心理学诊断,那他就可以算作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了。但是在现在,这些不仅不够,反而可能是错误的。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模式已经被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所替代。行为主义者已经不再把人看成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器,而是看成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要改变人的行为,不仅仅只有改变刺激物一种方法,还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情感和思想来达到目的,这样一来人就不再是动物而被还原成了人本身。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也同样分析潜意识冲突,但已不再把潜意识看成是病态和罪恶的根源,而是看成智慧与创造力的发源地。最为可喜的发展趋势也许是,各个理论流派相互之间正在进行渗透和融合,相信有一天,大多数理论都会在以人为本的大的框架内统一起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谈谈这个问题。一位在某公司做供销科长的男性去看心理医生,他说,他曾经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但最近两、三年来,工作能力大幅度下降,几乎什么都做不好了:早上不想起床,在单位什么事也不想做,害怕见客户,害怕跟来谈业务的人吃饭,每季度都是勉强完成销售任务,科里的十几个人也没管理好,等等。以下是心理医生与他(以下简称A)的几段对话:

  医生:你每天都能准时去上班吗?

  A:是的,我是科里的头,迟到影响不好,所以我从不迟到。但是我早上总不想起床,经常为了不迟到,早餐都顾不得吃了。早上小孩上学,总是我妻子照顾,我觉得很对不起她的。

  医生:不管怎么样,你从来没迟到过?

  A:(犹豫了一下,满腹心事地点头)是的。

  医生:你每天早上都是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吗?

  A:(似乎不敢相信医生会提这样的问题,苦笑道)是的。

  医生:你是坐车上班还是骑自行车去上班?需要你妻子送你吗?

  A:骑车去上班。不需要妻子送。

  医生:你能够完成每季度的工作任务,对吗?

  A:是的。但是很勉强,而且是最低的标准。

  医生: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完成了。

  A:是的。

  医生:你的领导仍然很信任你,要不然不会把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做,对不对?

  A:以前是很信任我,现在是不是还信任我,我就不知道了。

  医生:如果他不再信任你,他可以撤你的职,换另外一个人。他没有这样做,就说明他现在还是信任你的,对不对。

  A:好象可以这样认为。

  医生:你跟你的职工发生过争吵吗?有没有职工因为对你不满向你的上级告过你的状?

  A:我的脾气比较温和,几乎没有跟职工争吵过,也很少对他们发脾气。至于告状的事,不知道有没有,我反正没听说过。但是每月奖金发少了,他们心里可能会有意见。

  医生:那就是说,你能够团结职工,而且职工在拿较少奖金的情况下也不拆你的台,说明你管理水平很高嘛。

  A:(稍微放松了一点)也许可以这样推断。

  医生:你说你害怕跟客户一起吃饭,我也有类似的问题。有一些“应筹饭”是吃得很累人。但我跟我的家人或者关系很随意的朋友在一起吃饭时,非常轻松愉快。你呢?

  A:(迫不及待地)一样一样。

  医生:刚才你说什么事都做不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你能够做的事情比你不能做的事情要多得多?

  A:(面带微笑,似乎略有所悟,不无幽默感地说)如果把洗脸刷牙这些事情也算进去,那我确实还能做很多事。

  也许有人会把医生的言语仅仅看成良性暗示。这样想只对了一部分。在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中,不良自我暗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心理治疗中用良性暗示取代不良暗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在以上的例子中,医生的言语的背后,绝不仅仅是良性暗示的技巧,而是心理治疗模式在最近二十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反应,这一变化就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积极挖掘来访者身上的潜在能力,注重他能够做什么,不注重甚至有意识地“忽略” 他的问题或者“毛病” ,用他的不断增加的优点把“毛病” 从他的心里“挤”出去。当然在具体的治疗中,操作要复杂得多,以上的对话,只是治疗过程的一个很小的片断。

  所以对陌生人提出的问题,我实际上应该这样回答:不对。在心理医生眼里,所有的人的问题都被忽略了,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健康的人,而且将来会变得更加健康。如果心理医生的眼光真的可以透视,那它透视到的东西全都是美好的。

  如果你“不幸”在治疗室或者其它场所碰到了一位心理医生,你不仅不必感到紧张,反而应该很轻松很自在,因为在一个把你能够自己洗脸刷牙都看成是你的优点的人面前,你该可以毫不费力地展示数以万千计的优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06-10-4 06:55:5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子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3 1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