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中牛 于 13-10-1 06:39 编辑
尽管科学家没有彻底研究清楚抑郁症发作的详细生理机制,但从生物科学角度,一定是人体大脑内的多种化学物质及浓度,在决定着人的情绪。
所以,人从外部摄入物质,通过消化吸收、血液循环,就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大脑化学物质的浓度,进而达到调节个人情绪的目的。例如,服用抗抑郁药;喝酒;吸食大麻鸦片白粉….所不同的是,效果不一样,例如合理服用抗抑郁药能长期稳定人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吸毒虽然带来短暂的欣快感,但长期而言,则可能使人堕入深渊。
抗抑郁药,在刚开始吃时,起效较慢。要特别强调正确的服药。
例如百忧解,半衰期(指药物浓度在体内衰减到一半)的时间为6天,而其活性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抑郁作用,它的半衰期更长可以达到16天,也就是说,今天你服用一粒百忧解,大约半个月后,它在你体内可能还有一半的浓度在发挥药效,一个月后,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才降到零,药效这个时候才消失,这与我们平时服用其他药物有很大区别,例如感冒药可能只能管一天甚至几个小时。
从第一天服用百忧解开始算起,持续服用的话,药物浓度在体内每天都在不断叠加而升高,1个月后,药物浓度才会达到稳定值,之后再维持连续服用,就会一直维持到这个稳定的浓度。药物浓度达到稳定值之后,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使得大脑内部的五烃色胺浓度逐步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让你从抑郁状态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总体说来,百忧解2周到1个月才会开始逐步起效,1个月到3个月显效,甚至6个月显效都有可能。一般来说,当你连续服用1-2个月,效果还不明显,那么表示你的服药量偏低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药量,增加药量后,在大脑内又需要1个月达到稳定的药物浓度,再让这种稳定的药物浓度对你大脑作用1个月看看,如果效果好,就维持。一般稳定6个月,人体自我调节机制会慢慢恢复到正常。这时,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地减药,撤出外部药物的干预,让人体自身去完成调节作用。
同理,减药也要慎重。因为在减药期间,药物浓度下降也会很慢。例如,你由每天2粒突然降到每2天1粒,刚减药的1周甚至1个月里,由于原有药物浓度在你体内残旧,你的状态仍然可以维持得比较好,这样可能会让你产生一个错觉,好像减药成功,痊愈了。但大约1个月以后,新的药物剂量在体内达到了稳定浓度,如果药物稳定浓度偏低,无法使得大脑调节到正常的五烃色胺浓度,那么,在一个月后,你就能体会到自己的状态在逐步下滑,以至于无法稳定到正常状态而重新跌回抑郁。
合适的剂量以及服药时间是多少?需要参考医生建议,同时依据自己长期摸索,建议加减药以及观察周期至少3个月。例如,由2天1粒加到1天1粒,那么持续3个月,再回过头来效果,觉得自己满意,就维持服药方案不动继续服药3个月;如果情绪偏低,那么就调整到2天3粒;如果感觉情绪偏高,就调整到3天2粒。以上只是打个比方。总之每次调整药物后,至少要维持服药方案3个月不动,觉得不满意才能调整。--------可惜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耐性不足,几天不见效,就以为医治无效,重找医生或擅自换药,或加大剂量,即便中途有一段时间的好转,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药物,什么剂量起了作用。常常搞得情绪忽“高”忽低,以至于最后治疗起来非常困难,或者药物诱发出双向II型,更严重者导致快速循环。后面再处理起来就相对麻烦一些。
上面仅仅考虑了药物作用机制,另外,外在事件所导致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前面的“高”字打了个引号。假如患者潜意识里一直纠结于某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家庭问题、恋爱问题、工作问题、甚至就是“自己的抑郁病怎么还没有好?”等等。那么这种情绪的“高”就可能不会以“心情欣快”的形式体现,而是以“心情焦虑”的形式体现出来。
除了“吃药”可以调节大脑物质浓度来调节情绪,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会从人体内部运作机制上来影响大脑物质浓度,例如运动、聊天、旅游、瑜伽、听音乐、森田治疗,认知治疗(心理暗示)、宗教信仰….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了。也许这些方式更加安全,轻一些的患者,不服用药物,以这些多种手段来调节,也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稍重的患者仍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果康复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介入,如果能形成习惯或爱好,那么可以巩固疗效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并可能不再复发。
还有一点,天气也会对影响大脑物质浓度,进而对人体的情绪产生影响(就好比我们课本里学的,物质的化学反应快慢有时与温度关系很大)。里例如,多晒太阳有助于抗抑郁,秋冬季节天气变凉,人容易患抑郁,春夏天变热,人容易变燥,潮热的天气也容易烦躁。所以药物的调整也需要要考虑这个因素。有个医学调查,在北欧例如瑞典等国家,虽然社会福利水平很高,人面临的压力较小,但患抑郁症导致的自杀率却在全球最高,科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北欧天气太冷,且日照不足。
最后,怎么样才算抑郁治疗有效?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总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第一,是自己内心感觉正常,不会感到单一的、长期的、难受的情绪体验,应该在大部分时间感到心境平和(或愉快),同时也能随外界情景的变化,而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憎等各种情绪体验。另一个是,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自己说话做事,总体而言不会给大多数人以及自己带来长期的严重困扰。简言之,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正常,外界的大部分人也觉得你正常。
注:以上供参考,并只涉及抑郁症角度,未考虑双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