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在路上

[复制链接]
1351#
 楼主| 发表于 14-2-6 21:49:38 | 只看该作者
慈航法师:做一个完全的人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慈航法师 发布时间:2011-5-27 1:32:02 繁體版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做:“怎样才叫做一个完全的人?”,诸位不要以为我们做人已经做了几十年,还不会做人吗?不错!诸位虽然是做了人,同时要想到猪呀!狗呀!马呀!和许许多多的禽兽等不是人的东西,它们是多么的可怜啊!所以我们要知道:能做到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佛经上常常说:“人身难得”就是这个意思。若要保持来生不失人身,那就要把戒律持得好好,如果把戒律破坏了,把人身失掉了,这是最可怜的一回事,所以要做一个完全的人,第一是要持戒。

戒持得好,来生做到了一个人。但是问题又来了!你看:世间上有许多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当生病时,没有钱去医,这是多么的苦啊?虽然是顶了一个人头,其实他的苦,真不是人可受得来的!若要丰衣足食,做一个完全的人,必须要尽自己能力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来帮助别人,这就要布施。

人也做到了,钱财也有了,如果五官不全,丑陋残疾,有了手,又缺脚;有了眼睛,又缺了耳朵:瞎子呀!聋子呀!你看:这是多么可怜!有佛像看不见;有佛法听不到;有话说不出来,佛经上说:“盲聋喑哑”,也是八难之一。要得到六根完具,相好庄严,人人见了欢喜,这是要忍辱。并且要常常供养佛法僧,待一切人,要恭敬礼貌,柔和谦让,佛经上说:“今世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一切人,要怎样的谦恭有礼节,切切不能自以为了不起,看人不上,尤其是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嘴巴里就以牢骚咕噜咕噜起来!所以要做一个完全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辱。

人也做到了,钱财也有了,相貌又庄严,但是精神打不起来,不是今天说头痛,就是明天肚子痛,三天发一回烧,五天发一回冷,一年到头医生不离门,药罐子不离手,差不多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叫有病,你看这种人,虽然有钱,相貌好看,但是这种病苦,不是人可以受得来!若到得到无病无痛,第一就要努力修行,不要懒惰,恶的方面要努力去断,善的方面要努力去修,凡是有利于人的事,要努力去帮助人,其次要戒杀放生,要吃素持戒,要多多礼佛持咒,多求忏悔,这样才不会短命,连病苦也就会没有,要得到精神康健,这就要精进。

人也做到了,钱也有很多,相貌也庄严,精神也康健,但是心不安定,本来是没有大事,他以为天要塌下来一样,坐也不安,立也不安,吃饭也吃不下,睡觉也睡不着,一天到晚好像害神经病一样弄得神魂颠倒,不但令别人讨厌,就是自己也觉得难为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没有多修养。若要免除这种心散乱的毛病,这就要多念佛,多持咒,最好是把两条腿端起来,眼睛闭起来,常常打坐,闭目观心,参禅看话头,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三昧,这叫做禅定。

上面五种虽然是做到了,但是太愚蠢,读过了三年书,自己的名字还是不会写,问他的父亲叫什么?他说我的父亲叫父亲;问她的母亲姓什么?他说我的母亲姓母;问他今年几岁?他说去年18岁,今年17岁,明年是16岁!你看这种人,虽然是有钱,相貌好看,又肯努力,但是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要得到聪明智慧,就要常常听经,因为佛经里面的话,都是令人开智慧的,尤其我是中国人,要读中国书,认中国字,如果中国字都认不得,佛经里面许多的道理,我们怎样会懂呢?所以要做一个完全的人:

(一)如果要保持来生不失人身的话,就要学持戒。

(二)如果做了人,要丰衣足食的话,就要学布施。

(三)如果做了人,要相貌庄严的话,就要学忍辱。

(四)如果做了人,要精神康健的话,就要学精进。

(五)如果做了人,要身心安定的话,就要学禅定。

(六)如果做了人,要聪明智慧的话,就要学般若。

我们要做人,要成佛,都不能离开这六种方法。其实说是好像容易,如果真正要做一个完全的人那就非成佛不可,其余的人都不算做到完全。

好了!怎样才叫做一个完全的人?这个题目,总算讲完了。现在再来讲一个故事来收尾:从前有两个出家人是师兄弟,师兄欢喜修行、坐禅和持戒,后来证了四果罗汉,师弟欢喜布施,做求福的事情,但是戒行不清净,后来,师弟死了去做大白象。因为印度国王用象去打仗,便做了象车。后来皇帝打仗赢了,这白象有了功劳,国王封了它一个地方,所有的租税收入都是供养它,住的是金殿,食的是上味,佩的是珍珠宝贝,这总算福气好吧?后来有一天他的师兄,这个罗汉出去托钵,空着钵回来,经过这象的地方,知道是他的师弟堕落做象。他说:师弟!你虽然是有福,住金殿,食上味,佩金银财宝,但是堕落了做畜性!我虽然证了罗汉果,但空钵而回,这都是我们二人的缺点,最好是“持戒”和“布施”都修才能做到福德智慧两方面都完全的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2#
 楼主| 发表于 14-2-6 21:50:2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听佛歌看了这些文章很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3#
 楼主| 发表于 14-2-6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4#
 楼主| 发表于 14-2-7 14:5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5#
 楼主| 发表于 14-2-7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3]。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
强迫症

认知模式:
(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神经性厌食

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
核心信念:
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吸引力。
5禁忌症

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6专家观点

1、[4]许多人认为我之所以心情不好是因为我遇到了倒霉的事件,好像是不好的事件带来的心理苦恼。在ABC理论中,由于有认知的作用,所以不好的事件是否会带来心理苦恼就不一定了,甚至有可能会带来成长和好的机会。这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观念:是非理性或错误认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
2、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的关系:如果将心理活动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自动思维就是树叶,核心信念就是树根。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自动思维来源于其深层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的形成和早年经历有关,一旦形成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这种影响太隐蔽,一般不容易被人们意识到,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当遇到一些类似事件时会触发核心信念。
举例:早年丧母的人长大后遇到不良生活事件的打击,如重大考试失利、患重病、遇到严重困难等可能触发其潜在的丧失感,表现为许多的负性自动思维,在不合理想法的影响下,越发不能考虑现实情况,将会逐步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最终彻底印证了核心信念,即“我是糟糕的,没有人能帮助我。我是失败的。”
3、所以只是单纯的改变自动思维不行,要想彻底放弃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还必须从改变核心信念入手。
(1)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行动中识别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替代不合理认知,在行动中改变核心信念,所以行动很重要。
(2)治疗师会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要求每天做。不合理的认知是经年累月形成的,要改变它们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实践再实践。所以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修正认知。许多人只重视认知,不重视行动,结果变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变成了一个认知理论家,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6#
 楼主| 发表于 14-2-7 16:03:5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记忆似乎有问题,我记不得第一次何时离婚,何时住院,甚至去年过年我和老公在家帮家里炸过酥肉没有了,所以,记不得我帖子有没有研究过认知疗法,不过在双相帖子置顶里面有过,这个疗法很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下,不过,我相信每一次我研究一个东西会有不同的人看到,也会有不同的面向内容和收获,希望有用就好。。。我的记忆很奇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20年30年以前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或许和朋友有关,或许和感情有关,或许是自己有注意的记忆的,会在记忆里面鲜活深刻,细到言语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7#
 楼主| 发表于 14-2-7 16:05:3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ogou.com/sogou?ie=ut ... 1&lkt=0%2C0%2C0认知疗法---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8#
发表于 14-2-7 19:11:3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fodizi.com/佛弟子
碧水清秋 发表于 14-2-6 21:51

哇哦,你推荐这个网有几年了,情有独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9#
 楼主| 发表于 14-2-8 22:46:19 | 只看该作者
1359# 智空 其实不是你告诉我很好我早就忘记 而且有很多佛教网址链接,现在我就记得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0#
 楼主| 发表于 14-2-8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强势的母亲---他山之石 2013-11-19 11:33 阅读(1763)
赞(62)评论(13)转载(242)分享(58)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从习惯看男人--他...

          最近我在观看“美国连环杀手纪录片”后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的变态杀人狂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成长背景:基本来自强势的母亲家庭,这让我很好奇,于是上网搜索几篇有关的文章编辑到一起,希望对同学们将来的家庭和择偶有个积极的引导。

1,妈妈越强势 儿子越懦弱 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曾经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中专门用一章论述过,女人越强势,丈夫会很有压力、夫妻不和谐、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几率高,因为丈夫在你这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寻找安慰。近些年,我们只要看情感节目大家就能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如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女儿总是看到母亲对父亲存在太多愤怒的情绪,女儿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莫名其妙的对男友或者老公生气。在心理咨询中,遇到有个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总是无缘无故冲老公发火,后来在一次聊天中,问起她的父母关系,原来如出一辙,她母亲跟她脾气一样,也喜欢对她父亲嚷嚷。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

  ①自以为是 ②颐指气使 ③指手划脚 ④吹毛求疵

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 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2 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这是什么原因?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很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 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则天够强悍吧,夺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称了帝,可她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懦弱,一个比一个平庸。

再说慈禧,也够厉害吧,联合恭亲王奕灭了托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可偏偏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同治帝也是个没出息的主儿,最后逛窑子逛出了梅毒。同治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出外嫖娼某种程度上是给母亲逼的,因为慈禧对他管教极严,对他娶什么样的皇后都要横加干涉,致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无法进行,只好到外面放纵自己。 这就是认同的力量。


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从母亲的方面看,可能会是: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综上所述,母亲过于强势,或与孩子接触多的母亲,必须让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对父亲有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印象。实际上,一个聪明的母亲,总是会给父亲机会,让孩子随时感到父亲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则是最好的体现父权的方法。

当然,做父亲的不能逃避责任,也要争取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上来。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强势的控制有时未必是强权控制孩子的思维或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1#
 楼主| 发表于 14-2-8 22:57:0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有哪些基本原则吗?---转载 2013-11-15 09:23 阅读(241)
赞(9)评论转载(90)分享(11)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不枯燥的图解心理...
教育孩子有哪些基本原则吗?专家建议教育儿童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七条:

1、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就有能力明白基本的因果关系了。他建议家长试着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来陈述某种不寻常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把玩具留在车道上,它们可能会被车辆碾过。”让这种自然发生的状况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换掉那些损坏的玩具。
  小提醒:如果你永远都不想要你的孩子丢面子,那么他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振作起来。
  如果事情本身带来的结果可能非常危险(比如孩子用玩具敲打玻璃桌),或者可能代价昂贵(比如他忘了锁自行车),就给他另外安排些合理的后果。比如把玩具收缴,一个星期不准他骑车等等。
  父母常犯的错误:安排了一些与他的举动所造成的损害毫无关联的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时跳上沙发,用取消他的一次娱乐安排作为惩罚他是毫无作用的。
   正确的做法是:你需要他明白他的举动和造成的后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必须关掉电视。




2、给予正面的支持
  “抓住你孩子做出好表现的时机——比如他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玩耍,对别人表现得彬彬有礼,帮助做家务事等等——赞扬他,向他微笑或者拥抱她。”“每天对孩子的批评和赞扬,要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向孩子表达你明确的态度:“谢谢你在我通电话时保持安静”以及“对于你今天解决你和你弟弟之间的争端的方式,我感到非常自豪。”
  父母常犯的错误:把奖励当作贿赂来防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
  专家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应得到这样的款待。制止不正确行为,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停下,取消他们的某项优待特权。
3、缓和孩子急躁的脾气
  孩子性情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子女不能一概而论的主要原因。如基因理论
  切斯说:“仅仅出生几个星期后,婴儿就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个孩子的性情,影响了他的行为标准、专心程度、对新环境的反应以及他感情表达的激烈程度。研究者现在发现了试着改变这些人格特性是无用的,因为某些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为适应你的孩子而竭力改变周围的世界。
  如果你带着你精力旺盛的孩子走访亲戚,不要叫别人把所有易碎的东西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相反你应该在走亲戚之前就训练孩子具有正确的行为;如果她要调皮捣蛋,马上把她带出去。




4、把持底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不喜欢听到当你阻拦他的计划时他孩子的尖叫。
  父母教育中心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己初见成效。所以,你越早开始把持和孩子打交道的底线,效果越好。心理学家波顿·L·怀特说:“就算一个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咬疼母亲,也应该把他拉开。如果用一种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办法向学龄前孩子阐述道理,他们最终能做到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要逐渐融入社会,他需要知道怎样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合理权力。怀特说:“要想有效把持给孩子设定的底线,你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快的哭泣。”
  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父母常犯的错误:对孩子过分严厉。
  孩子们需要机会在经历中发现并学习经验,所以不要设置不必要的底线。比如你不该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原地,而应该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5、别打击你的孩子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引起了父母的反应,如命令式的:“立刻把你弄脏的地方打扫干净”、威胁式的:“如果下次再迟到,就惩罚你”,或者在冲动之下,带点讽刺味道:“如果你不能把头贴到肩膀上,那么也就忘了那事吧。”父母教育效力训练项目的创始人、心理学家托马斯·哥顿认为:“这样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了一种责备的情绪,会使他们感觉不被父母爱护着,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指责。”
  如果你这样说:“亲爱的,电视声音这么大让我难受。我和你爸爸都听不到对方说话了。”这样简单的语言,也比唠叨叨叨的埋怨好。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在向我唠叨了,其实我并不想打扰他们谈话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将“从我出发”的信息表达成了“从你出发”。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语言以“我觉得……”开头,而后面跟随着某种污辱性的语言,而当时你自我感觉正在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我觉得你很自私”与“你很自私”有一样的效果。

     试着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感情和具体的事情:“那些家务事本来你答应了要做的,现在让我做了,我感到精疲力竭。”
6、让孩子按自己的步伐成长
  “一些父母急不可待的要脱掉孩子的尿布,送他们去读这个班、那个班。那种认为走得最快的孩子走得最远的想法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急于求成反而把孩子推向失败。“当你硬把孩子送进儿童钢琴班,而周围的学员都比她大一岁,她是班里最差的学员,那么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常犯的错误:因为你的急于求成,反而没能为你的孩子打开那扇通向成功的门。
   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登山指导员,不要靠脚踢、吼叫把你的小登山运动员逼上山顶,而是给他们指出通向顶峰的道路。




 7、承认孩子的感觉
  “你怎么能说自己画得难看呢?画得很好啊。”父母往往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缓和孩子的情绪。

    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痛苦,并且教他否定自己的感觉,或者为自己的感觉感到羞愧。他们同样也会从此断绝与父母的沟通。沟通在父母、孩子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反应是:倾听孩子的表述时,感受他们表达的情绪,再将这种情绪反应给孩子。“儿子,我明白你在为爸爸错过了你的表演而心烦”,这样说能表达出你理解他,并且让他明白,心里对某个人感到不快的同时,仍然爱着那个人。
  父母常犯的错误:不动感情地分析情况。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为他最好的朋友损坏了自己的玩具而发怒。如果你用那种冷静的话语,比如‘你看上去有点生气’,在他听来,就像只苍蝇在麦克风后嗡嗡嗡的叫。你的反应应该向他反馈出他感情的激动程度,这样孩子才明白你确实理解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2#
 楼主| 发表于 14-2-8 22:58:25 | 只看该作者
给孩子一个稳定家庭结构----专业理论 2013-11-18 15:07 阅读(442)
赞(66)评论(4)转载(151)分享(38)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童年家庭生活造就...
   许多家长过度重视教育手段,却忘记相比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一对稳定的父母。只有当父亲在父亲的位置,母亲在母亲的位置,孩子才可能会安稳在自己的位置去成长。看一看,为人父母,你站对位置了吗?

  将家庭系统比作为一杯水,当水里掉进一个石子,原本的平静被打乱,水开始自然流动、撞击和旋转。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每个人如同水中一个个质点,由于某个原因导致序位错乱时,整体就会发生震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伴随着没有缘由的不安全感和动荡感。虽然,系统自身存在一种恢复平衡的动力,但对于个体来说,在漫长的恢复过程中内心深处的不安却是无法逃离的。因此,除了适宜的教育方式,家庭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其实是稳定的家庭结构,让孩子能从中发展出稳定的人格结构。




  父母,第一且最关键的位置
  夫妻关系第一位
  夫妻关系优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的家庭把孩子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其实这并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如同今年高考结束后很多夫妻办理离婚,平静地结束了多年来为孩子守护的“完整家庭”,孩子真的在这18年里觉得完整吗?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伴侣身份的基础。伴侣关系提供的能量造就了好父母,由良好的夫妻关系支撑起的家庭里,孩子才会感到有保障。当夫妻双方尊重自己并相互尊重时,孩子的感觉最好,当孩子感到父母彼此相爱,就会觉得轻松自如。当夫妻双方仅为了孩子维持婚姻,而自己痛苦不堪或彼此冷漠仇视,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完整”的感觉或者安全感。所以,父母在家庭里应该建立一些“夫妻关系第一位”的清晰规则:如丈夫回家先问候妻子,再去拥抱孩子;如夫妻间的礼物不随意让给孩子,如果孩子索要某个父亲给母亲的礼物,母亲应该让孩子知道“这是爸爸给妈妈的礼物,妈妈不能随便给其他人”,而不是“妈妈的全都是你的”。让孩子感知到父母关系是第一的序位,这会让父母与孩子稳定在自己正确位置上,形成孩子的基本安全感。

  爱必须遵循向下传递的动力,“面对原生家庭,小家庭第一位”是家庭系统稳定的前提。如果夫妻两人或某一方在建立新家庭后,依旧停留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选择优先照顾自己的原生家庭,就会在新家庭里缺位,自己的小孩就会没有父亲或母亲。比如,新家庭的丈夫还站在他自己父亲的位置,选择照顾他的母亲或兄弟姐妹,就是没有离开原生家庭,那么新家庭妻子会感到丈夫位置的缺失,出生的孩子会感到父亲位置的缺失,由此造成系统失衡。解决办法就是让丈夫原生家庭的父亲回到父亲的位置与原生家庭的母亲和解互动,丈夫才能回归自己的家庭,真正站在小家庭里丈夫和父亲的位置。

  不拉孩子介入夫妻间矛盾
  当夫妻发生争吵或矛盾,应由夫妻二人自己解决,不拉孩子介入。父母如果把孩子拉入争吵,孩子站在哪一边都会非常痛苦,如果孩子在心中站在某一方旁边就会否定和排除另一方在自己心里的位置,家庭结构就会失衡,孩子的一部分会不由自主地希望替代缺失的人,从而脱离孩子的位置形成错位。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无意识行使父亲或母亲位置的权力,同时又会效仿离开位置的人。比如,父亲赌博成瘾造成家庭冲突,儿子如果在冲突中承接了母亲的情绪,否认或排斥父亲,就会无意识希望代替父亲保护母亲,这就是错位。儿子成年后会很难离开母亲的影响,与父亲关系疏远但又极容易在行为上效仿父亲,由此产生强烈的内在冲突。

  夫妻间的问题也不应该刻意隐瞒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非常敏感,他能轻易感受到家庭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隐瞒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认为父母不开心是因为自己不好。父母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有一些争执,但是这与你无关,无论发生什么我们依然爱你,请你相信我们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同时能够理性看待父母矛盾,不随便归罪于自己。




  父母的父母,如何站好位置?
  三代人的序位一定是:首先爷爷奶奶,然后是父母,再后是孙子,不得越位。现在很多年轻家庭由爷爷奶奶带孙子,容易造成一个混乱:如果爷爷奶奶把孙子当自己的儿女来带(爷爷奶奶常常是分不清的,也许他们的意识层面知道是孙子,情感上却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孙子就会越位变成父母的兄弟姐妹。当孙子和爷爷奶奶分开,需要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时,就需要冲突性的适应。这是一种打破原来结构,进入新结构的过程,如果新的结构不够稳定安全,孩子可能会一直处于尝试状态,内心很难走向父母。

   老辈学会“享清福”
   现代孝顺子女要懂得培养老人的逍遥心态:1)老人不参与子女生活,不介入夫妻矛盾,老人“主安乐”,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操心儿孙的事。 2)带孙子心态:帮忙但不越级管理,让自己的子女去履行父母责任。

  在传统文化讲老辈属“土”位,主安宁。如果老人学会颐养天年,主“安宁”之位,不随便插手管儿女子孙的事情,就是站在天位上,会有威力,是家里的福星。然而,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老辈操心是正常,不操心反而容易没有价值感。所以,在难以避免的家庭互动习惯中,年轻父母就要学习建立基本的家庭原则,同时保持与老辈的良好沟通。

   教导孩子“要干活”
   有的爷爷奶奶一心就想伺候孙子,使得孙子长到十来岁都无法“自理生活”,老辈要懂得孩子能做的一定不去代替,你代替他做,他就不长大了。父母应该为老辈在孩子心中建立明确的位置和照顾边界,让孩子知道爷爷奶奶是父母的父母,必须尊重和存有恭敬心。虽然我们不必恪守古时候过于刻板的礼仪,但心理层面的序位有必要遵守,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交给他自己做,有时爷爷奶奶为孩子做事情,也要让孩子懂得这是老人的“爱意”而不是“应该”,应该从中学习感恩。当孩子能够顺畅地接受和表达爱,就能够站在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

   承认家庭中所有人的位置
   离开家庭的亲人或重要关系的人往往容易被忽略,父母认为这与孩子的成长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交代。然而这对于家庭系统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血缘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流产或夭折的孩子;非血缘关系,包括情人、前妻这一类对家族中某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都在在系统之内。不管发生过什么冲突、人是否在世,每个位置都需要被承认和接纳,如果被排除就会让整个系统失衡。

    渴望被看到是生命本能需要。比如,即使是流产或夭折的孩子,也有被承认自己在整个系统中位置的需要,如果他们被家庭遗忘就会不安宁。我们常常看到,流产或夭折不仅会影响夫妻间能量的正常流动,如果刻意去遗忘那个失去的孩子,新出生的孩子就会把自己当成第一个孩子,他的身上会出现两个孩子,无意识里产生既要活出自己,又要活出被遗忘的兄弟姐妹的愿望。而当离开的孩子被家庭看到和承认,就能够安宁,不再干扰新生的孩子。夫妻二人需要正视和接纳失去的孩子,也不要对现在孩子隐瞒家庭中那个孩子存在的位置,这样活着的孩子才能卸下重负,过自己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3#
 楼主| 发表于 14-2-8 23:10:46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人笼统地认为,失眠就是指晚上睡不着,但实际上长期睡不着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下面就介绍一下治疗失眠的食疗良方有哪些?

治疗失眠的食疗良方: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选小麦、荞麦等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2、肉蛋奶的选择:

鹌鹑、猪心、猪脑、牡蛎肉、黄鱼、青鱼、鲳鱼、鲈鱼、龟肉等卵磷脂,脑磷脂丰富的食物。

3、蔬菜的选择:

山药、洋葱、黄花菜等钙、镁、磷丰富的食物。

4、水果的选择:

因过度疲劳而失眠,可吃一些苹果、香蕉、梨等水果,这些水果属碱性食物,有抗肌肉疲劳的作用。另外可选莲子、酸枣、梅子、荔枝、龙眼、桑椹、葡萄、椰子、西瓜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5、其他:

治疗失眠的食疗良方还包括注意多食用一些有助于大脑镇静的食物,如:每晚吃一把瓜子,因葵花子含亚油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能调节脑细胞正常代谢,起到安眠作用。核桃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多梦等症。大枣菡萏白质、维生素C、钙、磷、铁等,有补脾安神作用。蜂蜜具有补中益气、安五脏、和百药之效,对失眠者疗效显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4#
 楼主| 发表于 14-2-8 23:12:52 | 只看该作者
修复童年---心灵随笔

每个人都是从过去一路坎坷至今的,当我们还是弱小的时候,无可避免地遭受到外界的各种打扰,而时至今日只要自己仍能踏足于社会当中,那吕老师来告诉你:那些童年的创伤你也可以不断修复。
  因为工作关系,常常有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向我咨询:为什么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身母亲抚养的女孩子,总是很喜欢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还特别迷恋那些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男子?
  其实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现象并不奇怪。跟着单身母亲长大的孩子必定是缺乏父爱的,无论母亲给予他再多的关爱和补偿,也无法代替缺失的父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她去寻找能代替父亲的男人,这是她早期经历导致的结果,也是她治疗童年创伤的有效方法。
  早期经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早期经历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包括强制性神经症、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都有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早期经历极大地影响着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在充满鼓励和赞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充满否定和批评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如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 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坦然回忆或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
因为只有首先接受,你才可能找到造成你痛苦或恐惧的根源,解开心结。亲爱的,直面童年创伤是解开心结的最好方法。
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对你有所触动,抑或是否可以帮你的解开童年的心结,如果你需要更为透彻的洗礼,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轻抚着自己,对自己说:不用怕,一切都会过去的。相信我,面对自己童年的创伤,没有比你自己更适合的心理咨询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5#
 楼主| 发表于 14-2-8 23:14:48 | 只看该作者
愤怒的作用是什么
愤怒是一个守护的能量 。父母对子女无端指责,会让孩子不断累积愤怒、仇恨的能量。妻子、丈夫对另一半横加干涉,也会让对方忍无可忍,迟早终有一天会爆发愤怒的能量。从小常常受父母指责的孩子,长大了要么和他的父母一样,也无端指责自己的孩子、指责家人。要么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只会自责。自责是对自己的生气 。愤怒”的能量有:愤怒、生气、怨恨、仇恨、指责、痛恨、讨厌、怒气冲冲、暴跳如雷、愤愤不平、抵触、自责、悔恨、愧疚、负罪感等等。 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有大大小小的侵犯行为,当他还弱小的时候,父母的粗暴侵犯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愤怒的能量,也可能会隐藏,甚至转化为恐惧。因为他太害怕了。如果一个人将汽车停到人行道,水因此溅了你一身,影响了你,你会不会生气?生气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可以把生气分级用系统脱敏法处理。假如你正要开口骂他,车窗摇下来,里面坐着几个看起来很凶暴的黑社会成员,你还敢愤怒吗?此时的愤怒能量很可能立即转化为恐惧。可以深呼吸平稳恐惧心理。如果孩子对你生气,那就说明你可能侵犯了他的界线,即时去觉察。 听孩子说话。请父母面对孩子的愤怒情绪,学习如何去聆听,可能是很好的协助办法。聆听有助于了解孩子,接纳孩子,协助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9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