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在路上

[复制链接]
1171#
 楼主| 发表于 13-12-18 09:1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3-12-18 09:23 编辑

以前幺儿打针要哭,我跟他说了勇敢的意义,给他做了一张奖状,说是勇敢小战士,正式颁奖,手机拍照,后来他打针真勇敢了,不哭了类似,不一道来,欢迎病友创意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2#
 楼主| 发表于 13-12-19 12:02:34 | 只看该作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0ODcxMzU2.html视频: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如何治疗抑郁症(合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3#
发表于 13-12-20 00:56:15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有次看书还是啥,有一个人有啥缺陷,可是有些地方很厉害,可能就比如陈景润那样,生活白痴一样数学厉害,感觉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发展,我觉得或许是生病,还是啥原因,我也这样,别人都懂的生活的事情或许是不 ...
碧水清秋 发表于 13-12-17 19:19

各方面都白痴的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4#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38:27 | 只看该作者
可怜这孩子的父母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5#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38:59 | 只看该作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啥,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6#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4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3-12-20 09:45 编辑

记得庄子上有个故事,百度暂时找不到了,大意是一个大葫芦啥的,大而无用,后来他们拿它做船,很好用。其实,有用无用,放对了地方就有用了,没有放对地方,没有找到它的用处,就无用了,你说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7#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44: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躁郁症的神话与现实
分享到:0
发布时间:2013-08-20来源:APA(Austrian Press Agency 澳洲通讯作者:佚名收到评论(1)浏览(197)
那些被确诊为躁郁症的人并不全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要如何有效治疗和这种疾病携带者的病情会有怎样发展,都是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所担心与关注的?

关于躁郁症的神话与现实

  APA通讯社记者就什么才是躁郁症,如何定义躁郁症,它在心理学上的角色及治疗方式等有关问题咨询了Eric.A Youngstrom博士,并让他在此与我们一起分享关于这种心理疾病的一些知识。

  Youngstrom博士是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教授,同时他也是躁郁症研究及治疗中心的代理主任。他获得了特拉华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专门从事情感与精神病及家庭与儿童之间关系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Youngstrom博士已经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150多篇关于心理疾病临床表现的文章,他还担任了60多种期刊杂志的审稿人,同时他还是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协会、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杂志、儿童和青少年精神药理学杂志、心理评估的编委。

  APA通讯社记者:什么是躁郁症?大多数人的观点,躁郁症的情绪波动有何不同于一般的情绪波动?

  Youngstrom博士:躁郁症是导致情绪、精神和睡眠都产生极端变化的一个因素。所有的这些情况,在人们每天的琐碎生活中都有大大小小的体现。所谓的躁郁症,是指情绪波动的发生频率及强度超过一般人的时间,而且他们持续时间的会更长。这种极端在学校、在家里、在朋友圈以及他本人生活的其他重要生活圈都会造成问题。要从一般的情绪及精神中去区分躁郁症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如果极端与障碍相结合的话就是这一疾病出现的信号。有趣的是,虽然我们一直把躁郁症作为一种“情绪障碍”,但是我们的学识则是要求在精神上转移注意力,这可能是检测疾病发作更为精确的方式。美国精神病诊断协会及精神障碍统计手册上定义四种不同类型的躁郁症:双相Ⅰ型,这类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至少有一次突然发作;双相II型,这类人变得非常沮丧,除此以外他们还有轻度躁狂史(即一种轻微的躁狂症)、循环性精神障碍,这类人有多年的抑郁症及轻度狂躁症而不是纯粹的狂躁症者或者是抑郁症;而且双相指的是在“不定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不符合其他三个定义的情况下。

  APA通讯社记者:躁郁症是不是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正在呈上升趋势呢?

  Youngstrom博士: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实际情况,但是实际的变化范围却是在小到中之间徘徊,然而这种变化如果是以临床诊断和媒体关注的眼光来看的话,它的变化是巨大的。一些研究发现躁郁症的临床诊断次数已经比过去二十年间显着增多,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媒体经常报到这种疾病的百分比增加,由于目前的从业这一代医师都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治疗躁郁症人员,从而从外观上夸大了它的变化。许多疾病都是开始时很少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诊断过,然后才开始被认识,比率的变化也可能被误导——非常小的比率仍然是个小比率,但是放大到40倍后就不再是事物本身了。最近的一份微观分析上并没有发现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比率会比过去二十年的数据在量上有所增加。然而,一些危险因素却与躁郁症的产生有关,诸如肥胖、饮食不规律、失眠和早期青春期的开始,这一切相比过去的几十年都有所增加,因此我们并不能排除躁郁症有增加的可能。只是这种增加量比媒体及临床医生所关注的变化要小。

  APA通讯社记者:为何躁郁症会如此普遍?它是否更常见于某些特定的人群或地理区域?

  Youngstrom博士:上面提到过的微观分析上也发现了儿童与青少年的躁郁症发病率是普通成年人的一半,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同成人的精神分离症相比占百分之四,或者说与青少年的抑郁症相比占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在青少年群体中,这使得精神分离症是常见躁郁症的三分之一,而且也不少于一半的多动症,但它却是常见自闭症的两倍。大多数纵向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占躁郁症总数三分之一的抑郁症都会成为精神分离的一个诱因。也没有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来说明,它在其他领域比在人群中更为常见,虽然少数民族的躁郁症可能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这可能导致精神分裂或者不是产生反社会行为。女性可能更容易被诊断为双相II型,但没有证据表明这与性别有关。这更大的可能与女性因抑郁症经常寻求帮助有关,所以临床医生认为女性有双相II型。在国际上,美国青少年常见躁郁症发病率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普遍。在成人中,在亚洲的躁郁症比率可能会低于美国,但很难说明这是否与保护性因素有关——诸如肥胖率低或者是鱼类消费较高——与人们认识到的问题严重性并寻求解决办法来防止更大的社会病根有关。

  APA通讯社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躁郁症呢?这种疾病在儿童、青少年、成人中又有何差别呢?

  Youngstrom博士:躁郁症是一种生物与环境因素相结合而引起的。基因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基因并不能仅靠它自身来诱发躁郁症。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百分之百相同的,但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患有躁郁症的话,那么双胞胎中的另一个有20%的可能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患有该病。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者通过研究大量的基因发现,每一个基因上都携带有躁郁症的病毒。同样日常饮食也与此息息相关。压力与心理创伤日益增加,家庭上的情感冲突也越来越多。躁郁症有可能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因素越来越大,诸如焦虑或者是注意力问题,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会看到多种疾病大比率并发的原因所在。有意思的是这种危险因素同样在儿童、青少年、成人中出现,在同等条件下来解决问题,这给了我们莫大的勇气。老年人中大多数会产生忧郁症,很少有人有狂躁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这种疾病的产生的最大途径,然而在儿童群体中更多的是狂躁症或者是一种负面情绪高涨的结合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模式依然被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人员发现。

  APA通讯社记者:这种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Youngstrom博士:对躁郁症的最佳治疗方法就是在情绪与精神的高低起落上做一个平稳过渡。目前有几种心理疗法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些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例如对潜在诱发轻度躁狂症或者躁狂症的因素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思想去关注它;加强自我情绪控制则可通过辩证行为治疗;教育心理治疗则能让患者了解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方法;家庭取向治疗则有助于改善沟通关系,从而降低强烈的感情冲突;而人际社会关系节奏治疗则更注重正常睡眠与日常活动模式。当病情转变成深度躁狂症或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时,情感与精神也就走向了极端,那时更应该注意的就是减轻病情,使病情控制在可控状态下。在这种情形下,药物治疗就是首要的,治疗和理疗日常机能都是有可能的。治疗对于防止躁郁症的进一步恶化是有帮助的,能在再次发作之前提高身体机能并延缓复发。令人难于置信的是许多作家和天才都成功治愈了他们的躁狂症,因此治疗的目的并不只是减轻症状,而是能帮助这些人更大的发挥他们自身的天赋和才能。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通过电子邮件与Youngstrom博士联系。

  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美国心理协会是美国心理学界最具权威的科学与专业组织代表,同时它还是全球最大的心理协会。APA拥有超过137000成员,他们既有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还有顾问和学生。APA致力于创造性发展,通过其所在的地方性与加拿大省级协会的54个心理学分支和60个州级从属部门,利用沟通关系,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造福社会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8#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54:57 | 只看该作者
从理论上和现实上,我感觉,没有没有用的东西,以前吧,我只干有用的事情,比如学习,还有我认为有用的技能学练字啥的,后来发觉他们看小说,看电视,甚至谈恋爱都很有用,你说落叶没有用吧·?可以做肥料,那啥大粪也是,你说垃圾没有用吧/?有废品收购站,变废为宝。俺觉得俺米用吧?后来想想要俺死了,父母哪里还能生出个娃来,俺只要活着,就是有用的,存在即是合理的,人事物都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9#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09:56:07 | 只看该作者
等俺高兴了,一定要去学下哲学,第一个要研究的是抑郁的人是很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0#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00:28 | 只看该作者
抑郁也有好处
精神科文章排行榜2009-06-1039健康网社区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抑郁,这个跟“灰暗”、“焦躁”相连的名词,近些年来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一时间抑郁的人似乎多了起来,很多人受抑郁困扰无法自拔而陷入深深痛苦中。
  抑郁,这个跟“灰暗”、“焦躁”相连的名词,近些年来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一时间抑郁的人似乎多了起来,很多人受抑郁困扰无法自拔而陷入深深痛苦中。
  4至5日,我国知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来到华师大讲授情绪哲学与压力管理。在谈到抑郁症时,李子勋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这是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李子勋依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有位老人马无缘无故跑掉了,而且是所有马中最好的一匹。人们都来安慰老人,老人说:“谁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呢?”过段时间,他的马带领着一群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谁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数日后老人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老人说:“谁又知道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子都强行拉去打仗。绝大部分的人都战死了,唯独儿子因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少有人不知这个故事和这个名言,然而又有多少人把这个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李子勋认为,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坏的,一定要想想事情好的一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来看的,抑郁症同样是这个道理,抑郁也并不只有坏事全无好处。
  李子勋说,抑郁情绪其实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抑郁还会救人命。当人以抑郁这种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不现实的追求,能够坦诚面对自己,不会拼着老命追求想要的东西。

  李子勋说,抑郁的过程也是人积攒能量的过程,是一种情绪的补偿。人在抑郁时最容易被接近,抑郁时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抑郁也能让人诚实。对于如何抵制抑郁,李子勋认为,当人客观看到了抑郁背后的好处,就不会太紧张抑郁的存在,也不会极力去反抗它。李子勋提出,人在解决问题时其实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
  “危机背后就是转机,抑郁背后就是成长。抑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郁吓倒。”李子勋的情绪d哲学就是辩证看待负面情绪,坦然正视抑郁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1#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01:50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的好处(转载)
发表者:卢卫红 474人已访问
    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抑郁症有很多称谓,达尔文(译者注:就是提出进化论那位)把这些词用了一个遍。有因为“兴奋”所以“歇斯底里”;“百爪挠心”导致“心悸不适”;还有“疲惫不堪的感觉”引发“头部不适”。在一封特别悲情的信里面,他向一个“医学心理”领域的专家承认:每当他的挚爱妻子Emma把他独自撇下的时候,他就“没日没夜极端痉挛的胀气”和“歇斯底里的哭泣”。

    对于达尔文的迷一样的疾病,有无穷无尽的猜测 --- 他的病征被归罪于各种疾病,从乳糖不耐受到 Chagas [南美锥虫]病 --- 达尔文自己最纠结的则是他的反复出现的心理问题。他的抑郁让他“三天中有一天啥也干不了,” 被自己“苦恼的尴尬”憋死。他对家族中的头脑之脆弱绝望。“这是强者的比赛,”达尔文写道,“我大概做不了啥了,只能满足于赞叹其他人对科学的贡献。”

    当然达尔文错了。他的喜怒无常并不能阻止他在科学上的迈向成功的脚步。反倒是这种痛苦加快了他研究的步伐,让他从现实世界中抽身出来,全心全意地投入他的工作。他在信中讨论的全是研究给予他的救赎,这样他可以暂时的逃离他的阴郁情绪。“工作是唯一能让我觉得生活尚可忍受的事情”,达尔文曾经这么写道,而后又强调“这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对达尔文来说,抑郁是一个澄清视角的力量,使他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在他的自传中,他对这种悲惨境遇的目的做了推测;他的进化论被他自己的生活蒙上了阴影。“任何形式的苦痛或者折磨,”他写到,“如果长期持续,会引起抑郁且减少行动力,但能使生物在应对任何巨大或者突然的恶果时候很好的适应保护自己。” 这样一来悲伤(的原因)就好理解了,因为愉悦不够多。达尔文写到,有时候,正是悲伤就像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引导着我们做出最有利的行动。 黑暗是另一种光明。

    抑郁的谜团并非它的存在---思维如肉体一般,很容易出现故障。相反,抑郁症的悖论盛行已久。相较而言其他精神疾病的十分罕见---比如精神分裂症,约有小于总人口的1%的人患病---抑郁症则随处可见,就像无法摆脱的普通感冒一样。每年我们当中约有百分之七的人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被William Styrone描述为“淅淅沥沥的灰色的恐怖之雨… 一场黑暗的暴风雨”的痛苦精神状况所折磨。深陷痛苦之中,我们逃避一切。我们要么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我们对性失去兴趣;难以入眠。即便做的事情越来越少,我们仍旧总是感到疲倦。我们将会对死亡思考颇多。

    这一疾病的持续性以及可遗传性为达尔文的新进化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抑郁是一种失调,则代表在进化时出现了一个灾难性的失误——即这种疾病阻碍了繁殖,使人们不再有性行为,也是一种形式上的自我灭亡。这一自杀性现象会遍及整个人口。在现代,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这种思维现象被冠以悲伤之名,以至于我们现在觉得,需要用药物来拯救“悲伤”。

   当然,另一种观点是,抑郁症有其特别的意义,而我们的医疗干预措施正使其更加恶化。正如发烧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对抗反应——通过提高体温,使白细胞开始战斗;抑郁症可能是人们对痛苦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因此,也许达尔文是正确的,人们承受的痛苦愈演愈烈,但这种忍受并非徒劳。

    Andy Thomsn是维吉尼亚大学的精神科医生。他高颧骨、留着灰白胡子。他说话的时候喜欢闭着眼睛,让你觉得他非常专注。但是更多情况下,他只是倾听。32年来,Thomson都在Charlottesvlle经营自己的私人诊所。“我一直都试着接待真正困难的个案”,Thomson最近跟我说“很多人来之前都试过很多种办法,来的时候都觉得没什么希望”。刚入冬的某一天,我跟他在一起,他不时地在他手机上查邮件。应该定时跟他联系的一个病人没有跟他联系,Thomson很担心。”我从未适应如何去治疗有精神痛苦的病人。这大概是因为每个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说你见一个儿童期缺铁贫血的病人,得这种病的病人可能都一样。但是走进我办公室的人们,每个人的伤痛都有不同原因。

    1990年末,Thomson开始对进化心理学——也就是以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人类思想——产生兴趣。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提是,大脑拥有着庞大的进化历史,这一历史也塑造着人类的本质。人类并不是一块空白的石板,而是不完美适应下产生的副产品,连带着为了适应更新世(Pleistocene)时期非洲疏林草原的狩猎者,而产生的一系列思维习惯。尽管进化心理学的许多细节仍有争议——因为证明远古时代的理论从不是易事,但其中的假设已被主流科学家广泛接纳。关于进化是否塑造了人们的脑袋中运转着的“人肉机器”(大脑)也不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研究者们已经继续新的研究话题,如这一塑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开始的。以及人们的心理特征中哪一个属于适应作用的影响,哪一个又纯属意外。

    2004年 Thomson 见到 Paul Andrews, Virginian Commonwealth 大学的一位进化心理进化心理学家。Andrews 长期以来对抑郁这个迷感兴趣 --- 为什么这样一个严重的疾病却同时这么常见。Andrews有着长长的棕发和鹰钩鼻。他是个讲话之前总会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的人。他回答到,“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课题,我不想草率作答”。

    Andrew和Thomson对于抑郁症在进化过程中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开始定义这种疾病的思考过程,也就是沉思。(这个动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反刍”,用来形容牛吞咽、吐出并且再次咀嚼食物的消化过程。)。在过去几十年间,精神病学视沉思为一种危险的心理习惯,因为它引导人们过度关注他们的缺点和问题,于是扩展了负面情绪。比如David Foster Wallace的短篇小说《抑郁的人》记录了意识到个人深陷于反复沉思中的状态。Wallace在2008自杀之前一直深受重度抑郁症折磨。这个故事是一篇描述自我厌恶的长悼词,字里行间充斥着这样的文字:“用什么样的词汇才能形容她眼中这样唯我主义、自私自利、无底洞般抽空情感的自己呢?”抑郁的沉思一点儿也不深刻,它只不过是悲哀的无限循环。

   而Andrews和Thomson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的心智是精密的仪器,不会出现毫无意义的差错。于是他们觉得沉思还有其他用途。他们发现,沉思是对特定心理打击的反映,比如爱的人去世或者丢了工作。(达尔文在10岁的女儿安妮患猩红热去世后悲痛得奄奄一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这一精神病医生圣经并没有将这类刺激划入诊断抑郁症的条件,除非丧亲之痛持续了两个月以上——显然,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对精神疾病也有很大影响。Andrews说:“沉思是挺不爽的,但它也是对真实、挫折的反映。只是当我们最需要清醒的思维时,它却乱套了。这就不太好了。”

   比如说,想象一下因痛苦离婚而导致的抑郁症。沉思或许会以这些形式出现:后悔(“我应该做一个更好的配偶”),反复设想与现实相反的状况(“我要是没有出轨呢?”)或者对未来的焦虑(“孩子们会怎样调节?我有能力交付赡养费么?”“孩子们会怎么想?我是否付得起赡养费?”)。的确,这些念头会强化抑郁症——这正是为什么心理医生会试图停止这种循环的沉思。Andrews和Thomson认为,治疗师也应该帮助人们为单身做准备或者让人们从错误中学习。“我开始想,或许尽管你会郁闷好几个月,但抑郁也会让你对人际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Andrews说,“也许你意识到自己应该不那么固执或者应该更加忠诚。这是由抑郁而得出的领悟,它们可能是十分珍贵的。”

    这两位科学家认为,伴随抑郁症而来的,是精神的提升。这个激进的观点在知识史上颇有渊源。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第一个说过:“一切在哲学、诗歌、艺术、政治领域成绩卓著的人,即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不例外,都是忧郁的常客;一些人甚至受到抑郁症的折磨。”这一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兴起,让弥尔顿在《沉思者》中呐喊:“赞美你!至为神圣的忧郁/你圣洁的容颜太过灿烂/灼伤了凡人的视觉”。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们将对悲伤的崇敬推向极致。并将经受苦难视为文学生涯的先决条件。正如济慈所言:“你难道看不出一个充满痛苦的世界有多么重要?苦难能培育智慧,赋予它灵魂。”

   但是 Andrews 和 Thomson 对古老的格言警句或诗歌辩解并不感兴趣。他们真正面临的挑战是证明沉思所带来的更好的结果,尤其在解决生活中的重大难题时。他们第一个假设集中在抑郁症的核心特征,比如抑郁者对食物、性和人际交往都没有兴趣也无法从中得到快乐。按照 Andrews 和 Thomson 的说法,这些糟糕的病征也有着有益的副作用,因为这些症状使患者不必面对其他迫切问题。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他们提到,大部分需要依靠大脑的一个叫做左腹外侧前额叶(VLPFC)的区域。它在额头后方几英寸的位置。虽然这个区域与许多心智才能-如理性认知和动词连配有关,它对于保持注意力似乎也十分重要。研究显示,VLPFC的神经元必须持续保持活跃,以使我们专注于当前的任务,而不被其他不相关的信息所分心。另外,VLPFC区域的损坏也被认为与多动症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的左腹外侧前额叶(VLPFC)大脑活动增加(间接通过测量血流量得知)。最近,中国的神经科学家们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中找到了一种在侧前额叶皮层和大脑其他部分具有“功能性连接”的脉冲。抑郁症病情越严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越活跃。一个可能的解释为过分活跃的VLPFC区域是沉思活动的基础,能让人们专注于他们的问题(Andrew和Thompson认为,这项不停止的修正也解释了抑郁症病人的认知障碍,因为他们太过于专注思考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屑于实验室里的artificial excercise; VLPFC根本不屑于关注这些问题。) 人类的注意力是一项稀有资源--抑郁症的神经效应确保这些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分配。

   但是,对左腹外侧前额叶(VLPFC)的依赖并不仅仅使我们沉浸于抑郁状态,它也会产生一种极具分析性的思维方式。这是由于沉思主要源自工作记忆,也即一种便笺式精神存储器,可使我们利用陷入知觉之中的所有信息来进行工作。无论是在做长除法运算或是沉思一段槽糕的感情经历,这都不太重要,当人们依赖于工作记忆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会把问题化繁为简。

     一个并不好的消息是这种“刻意”的思维过程十分缓慢,累人且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前额皮质很容易疲惫不堪。Anderw和Thomson把抑郁看作加强我们衰弱的分析能力的一种方式,让我们更容易将持续的注意力投向进退两难的困境。据Andrew和Thomson称,沮丧情绪和左腹外侧前额叶(VLPFC)是协调系统的一部分,其存在目的在于“有效分析会引起抑郁的的复杂生活问题”。如果抑郁不存在,如果我们不应对压力和精神创伤并反复深思,我们很可能无法解决我们的困境。智慧并不是廉价的,我们需要付出或许痛苦的代价。

   Andrews 和Thomson长达36000字的相关论文,2009年7月发表于Psychological Review之后,在该领域内激起了两极分化的反响。一些科学家赞同这篇论文,认为“在抑郁症重新评价上迈出了意义重大的第一步”,例如纽约大学的Jerome Wakefield教授,他致力于临床理论的概念构建;其他精神病学家则认为这个理论比不负责任的猜测好不到哪去,只是在洗白人类的苦难。Peter Kramer,布朗大学的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教授,将这篇论文比作“由一堆不怎么牢靠的木板搭起的梯子”。Kramer一直是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捍卫者——他的代表作《聆听百忧解》记述的正是服用该药物的患者所经历的深刻变化 ,他批评那些将抑郁症浪漫化的倾向,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19世纪末对肺结核的美化。在发给我的一系列电子邮件中,Kramer认为Andrew 和Thomson忽略了那些与其革命性理论不相符的抑郁类型。“这项研究完全没有提到慢性抑郁症,和由此引发的自我憎恨、瘫痪、无助和循环反复思考。”Kramer这样写道。此外,中风后抑郁,老年抑郁症,还有极端抑郁的情形呢?Kramer主张,面对社会压力源,健康的反应和抑郁症患者的反应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抑郁和悲伤不太一样,”Kramer写道,“抑郁更像是一片令人沉溺的、没有起伏的情绪”。

     其他科学家们,包括密歇根大学的Randolph Nesse,认为复杂的精神问题像是抑郁[像抑郁这样复杂的精神问题]很少有单纯而革命性的解释。事实上,分析式沉思(analytic-rumination)的理论仅仅是最新的较为被接受的关于抑郁的解释。其他的理论比如说,“乞求帮助”的理论,提出抑郁是一种从亲爱的人博得协助的方式。同时,“防御信号”理论提出,社会地位的下降之后的绝望情绪帮助防御不必要的打击。我们忙于生气的同时便无暇反击。关于“抑郁现实主义”: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的人有更准确的现实判断并且预测未来的准确性更高。即使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有科学依据,目前并无一者能够完全解释这种困扰无数人的疾病。其意义,Nesse称,沮丧和开心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功能。在Nesse看来其意义在于,如同快乐一样,悲伤也有许多功能。

    Andrews and Thomson 在回应批评中承认抑郁是漫长的连续体,是个包罗万象的症状。分析理论式( analytic-rumination hypothesis)或许解释了这些有“紧张性刺激”的患者,然而并不能解释那些并无明显原因或者那些悲伤情绪几年都没有好转的患者。抑郁可以是有用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总是有用的。有时症状会急剧失控。
   
   Thomson 讲述了一个被转介到他诊所的大学生。“很明显,这个病人是很痛苦,” Thomson说,“他无法入睡,无法学习。他有一些家庭问题”——他的父母最近离婚了——”他父亲让他去读研究生,给他很大的压力。因为他有抑郁症家族史,标准的治疗会让他马上服药。而在几年前,我会这样做的。” Thomson决定帮助这个学生解决困难。“你要做的是迅速完成沉思过程,”Thomas说,“一旦你告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差不多开始好转了。”他引用最近表达性书写的研究——让抑郁者就自己的感受写篇文章,显著缩短了抑郁发作时间。Thomson认为,写作是一种提高自然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什么灵丹妙药,"他说,“在很多案例中,治愈阶段又难又长,我告诉那个学生:‘我知道你很受伤,我知道这些问题看似没法解决,但其实不是,我可以帮你’。”

    评价沉思分析猜想还为时过早。没人知道抑郁症是不是适应性的,或Andrews和Thomson仅仅是扯了一个符合进化论但缺乏证据只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然而,他们的猜想符合大部分对负面情绪的评估——负面情绪是情感上的回避。甩掉悲哀及其同义词 可以看作是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典例。积极心理学致力于追求快乐。近几年,好些积极心理学家写了很多畅销自助书籍,比如《快乐方法论》和《真正的快乐》,都在简述“持久的满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负面情感的新研究表示,悲哀也有一系列好处,就是最难过的情绪也有重要的用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Joe Forgas反复阐述在复杂情况中,负面情感使被试作出更好的抉择。Forgas认为,其根源在于情感与认知相纠结的本质。悲哀促进“最佳多需求信息处理的策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完死亡与癌症短片的忧郁的被试能更准确地判断谣言,回想起过去的事,对陌生人也没有很多成见。

   去年Forgas冒险走出实验室,在悉尼城郊一家小文具用品店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很简单。Forgas在收款台摆了些小装饰品,像玩具兵、塑料动物、微型小车之类的。当购物者兴奋时, Forgas测试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尽可能列举有几样摆设。为了控制情绪,Forgas在阴雨天做这个调查。他播放威尔第的《安魂曲》、Gilbert and Sullivan的电影原声来强化天气的影响。结果很明显,情绪不好的购物者记住了四倍多的摆件。潮湿的天气使他们悲哀,而悲哀让他们更细心留意。

   这些心智技能的提升也许也解释了创造性产出和抑郁症之间的惊人联系.在由神经学家Nancy Andreasen所领导的一项调查中,采访了来自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30位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们中的80%都达到了某类正规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在Johns Hopkins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Kay Redfield对英国作家和艺术家个人简历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情况,即成功人士患抑郁症的可能是一般大众的八倍.

    为什么心理疾病和创造力这么息息相关?Andreasen 认为与抑郁紧密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让人们更有可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在创造过程中,Andreasen 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坚持。”基于Iowa 的样本,Andreasen 发现 “成功的作家就像是永远打不垮的斗士。他们坚持到把活儿做好。”虽然 Andreasen 承认心理疾病的重负 -- 她引用 Robert Lowell 对抑郁症的描述 “不是缪斯的礼物” 并形容他是如何依靠锂(译者注:是一种金属,也是治疗抑郁的药物)来逃离痛苦 -- 她据理力争说很多创造力得益于抑郁带来的极大的注意力集中。“很遗憾,这种形式的思考和痛苦无法分离”,她说,“如果你在领域的前沿,你不可避免要受伤。”

    再来是自我厌恶的优点,这也是抑郁的一个征兆。当人们陷在螺旋形思维模式中时,他们就会无视自己的成就;心心念念的只是到底哪儿出了差错。虽然这种情况一般与回避和沉默紧紧相连--人们开始失去交流的欲望--但有些具有启发性的证据表明不快乐的状态实际上会提升我们自我表达的能力。Forgas说他发现悲伤与那些表达的更加清晰更具说服力的句子相关联,并且负面情绪促成了一个更具体、更宽松并且最终更加成功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我们对自己所写的东西要求更为严格,我们就会写出更为精致的散文,字句会在我们的焦虑下被打磨抛光。正如Roland Barthes指出,“觉得写作是一个难题的作者才是个具有创造力的作者。”
    但是,这种相似是否真的有效?垂头丧气能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么?Andrews发现抑郁情感和个人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有着显著相关的,至少一旦当被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会这样:情绪低落与高分相互联系.Andrews说:“结果非常明显,抑郁情感让人们能够更好的思考。”当然,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劝说人们接受他们的痛苦,去拥抱绝望带来的激励。如果说抑郁或者悲伤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聪敏那就无视了它的糟糕之处。毕竟,发烧也许会有益处,但我们还是会服药来赶走病魔。这就是进化的矛盾之处:即使我们的痛苦是有用的,从中逃离的冲动仍是最强大的本能。

                                     摘自作者 Jonah Lehrer (2010年2月2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2#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03:42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等有耐心时候一起看,状态好的病友先研究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3#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04:54 | 只看该作者
抑郁情绪的N个好处
来源:携手健康2013-08-15 13:02:49我来说两句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郁闷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不少人选择用药物舒缓情绪,缓解紧张。专家说,抑郁情绪实在对人有一定好处。轻易使用药物会让人们无法学会接受生活中的阴暗面,有碍进步。统计数字显示,1/4的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经历过抑郁时期,5%的人正处于抑郁中。
抑郁能让人变得坚强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韦克菲尔德的话说,抑郁情绪可以帮助人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让人变得更坚强、更有能力接受生活挑战并终极取得成功。我以为抑郁情绪的作用之一是打断我们的正常状态,让我们把留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方面。他说,这种情绪还可以产生一种心理威慑,帮助人们阔别曾犯下的错误。
抑郁可舒缓压力
英国加的夫大学精神病学专家基德维尔以为,所谓物极必反,严重的抑郁情绪可以把人们从长期压力中解放出来。失去改变生活的意愿。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一期《新科学家》周刊上。
抑郁者更有创造力
专家说,消沉的人往往能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哈佛大学研究者发现,消沉的人在创造性工作上表现更出色,特别是工作得不到肯定时。贝里说,打击让他们反思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促使他们努力工作,避免今后重蹈覆辙。与此相反,过于乐观的人则不会在工作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诺伊大学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同事进行一项调查,让志愿者对自己的快乐程度打分,满分为10分。结果发现,给自己的快乐程度打8分的人,要比打9分和10分的人在工作和学业上更成功。专家说,太快乐的人由于对现状很满足,因而会失去改变生活的意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4#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07:03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的好处  

2009-09-10 18:34:55|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人类历史的智者、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绝大部分都曾经抑郁过

,不是他们要追求时尚,流行抑郁,是因为抑郁是促使人内在思考、回

归内心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必经阶段,“只有痛苦才能唤醒意识”。

只有经历“成蛹”(茧)的状态并升华“化蝶”,人才能真正的成长,

与内在的灵魂建立真正的联结,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从而找寻到生命

真正的意义,达到重生。

抑郁可以说是人生一种自省的最高形式之一,只有真正智慧和清醒的人

才有机会去体会抑郁。只有那些整天活在梦中,从来不思考,不往内看

自己的人是不会体会到抑郁的意义的。抑郁的状态可以说在很多人身上

都存在过,大家仔细回想下自己的生活轨迹和经历,当你思考人生的意

义时,当你对现实生活不满时,当你对自己不满时,当你开始看内在的

自己时,当你无法应付外在的环境时,当你感觉无能为力时,当你非常

恐惧时,因为你发现了很多真理,所以你就会陷入一种痛苦的抑郁状态,

让你不自觉的去思考,去追求,去发现现实生活的无意义,人生的无意

义,生活状态的无意义,追求的无意义,越来越失望,对自己的失望,

对人生的失望,对生活的失望,从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对人生的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任何事物都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必要去做,现实生活的世界很假,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所以

采取一种收缩与放弃的状态,放弃自我,放弃生活,把自己紧紧的包裹

起来,成为一个“茧”!将灵魂紧紧包裹,孕育着新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5#
 楼主| 发表于 13-12-20 10: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5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