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在路上

[复制链接]
661#
 楼主| 发表于 13-5-6 08:04:22 | 只看该作者
唉!做人难,做病女人难,做这个老妈的病女儿,难上加难。。。或许,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获取幸福的磨难和考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2#
 楼主| 发表于 13-5-7 08:12:1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老公父亲叫我在那里吃饭,我买菜做饭,等他和哥哥下班,吃晚饭,他狠狠的训了我似乎就像一个抑郁的,别人用人间的道理说他,一样,说的都对,可是,似乎都不对,我就听进一小部分,脸越拉越长,哥哥都看出来了,可怜的我,我过后慢慢想,突然冷静了,妈妈管我30多年了以前我一直特别听话,管爸爸也是,爸爸啥都听他的,以前她在单位管学生也是,估计改不了了,突然觉得人生美好,突然不想拼个鱼死网破了,哎,看来,我该改变了,光是躲着她也是躲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3#
 楼主| 发表于 13-5-7 08:30:30 | 只看该作者
老公很好,说的他的缺点马上就有改变,似乎他才是生命的主人,我总固守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肯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
 楼主| 发表于 13-5-8 10:44:33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迷迷糊糊的,茫然,找不到北,觉得似乎自己特别不孝特别不好,以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现在似乎搞不清楚是非对错了,过马路都有点不当心,不知道该干嘛,还好老公没有批评我一句,今天给孩子送中午的药,公公也还叫我吃饭,今天在群里陪着想哭的人发图片哭了哭,父母没有我想的那么挑剔,不宽容,原谅了我,听听音乐玩玩,争取早日恢复平静,其实真的很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
 楼主| 发表于 13-5-8 11:40:24 | 只看该作者
母女之情-共生与分离  

2010-02-08 10:34:38|  分类: 心理理论 |字号 订阅
每一个女人都是自己母亲的女儿,而大多数女人也要成为自己女儿的母亲。

由女儿到母亲,这是女人生命角色的必要更迭,也是女人人生历程的必然循环。

这种更迭与循环,以及在这种更迭与循环过程之中所形成的母女关系,对女人一生的影响确实非同寻常。

母女关系的微妙之处在于:她们既要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

在女儿眼中,母亲是她人生的第一个向导。正是母亲教她呀呀学语、蹒跚学步,正是母亲送她第一只乳罩,教会她应对第一次月经来潮。她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的。然而母亲对她秘密的洞察却又使她产生了奇怪的烦恼。这烦恼暗示她必须悄悄地与母亲拉开距离。于是青春期的少女就这样学会了逃避,她逃避母亲的询问,逃避母亲的目光,逃避母亲的关切,以求守护自己的秘密。这当然使“家中有女初长成”的母亲感到焦虑,这焦虑促使她们更急切地询问,而这询问则促使女儿更迅速地逃离。

女儿就这样与母亲捉起了迷藏。

在母亲的心目中女儿既是她的乖乖、宝贝、活的玩偶,又是她的第二次生命。因此,她对女儿的期待与对儿子的期待完全不同。女儿青春期的到来,既使她感到欣喜,又使她深感不安。她自己在青春期时曾经有过的经历提醒着她,使她不得不对女儿的言行举止严加注意。于是她便教诲淳淳、关怀切切,并不惜一切代价以求发现女儿的心迹。在充当青春向导的同时又充当了青春的密探。

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一次探秘与反探秘的较量,而且也是一场塑造与反塑造的争斗。

母亲会带着自己的愿望来塑造自己的女儿。小时候,母亲总是安装自己的意愿来打扮孩子,她们或是把女儿装饰得像花一样漂亮,或是把女儿打扮的像男孩子一样顽皮,以此寄托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塑造外表的同时,母亲更注重的是对女儿心灵的塑造,她们既教给女儿诚实、善良、友爱,也交给女儿软弱、顺从、胆怯。她们要求女儿按照她们的行为规范去处世,遵循她们的人生准则去做人。

然而,女儿们毕竟悄悄地长大了,她们和母亲虽同处一个时代,但面对的却是崭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带给她们新的惊喜,新的惊喜使她们发现母亲的一些原则是那么不堪一击,于是她们在惶恐中开始对母亲的原则开始质疑,并进一步与母亲背离。她们去做一些母亲不曾做过的事,尽管这被母亲视为越轨;她们拥有了一些母亲不曾拥有的经历,尽管这被母亲视为犯忌。

女儿由守护自己发展到抗拒母亲,这使母亲的焦虑转化为惶恐。

母女的冲突逐渐加剧。

母女之间的冲突给人的感觉是隐隐作痛和揪心的,不过,尽管母女冲突有揪心之痛,却不是不可调和。

实际上,母亲与女儿在心理上是不可能分离的,所谓“共生”正是母女关系的基础,这种心理共生伴随着母亲与女儿角色的更迭而不断出现,不断消失,不断回归。而和这种共生相伴的则是“分离”。母亲与女儿必须有心理上的分离,否则,女儿就不能真正的成熟,并拥有独立意识,而母亲则不能学会理解女儿并尊重其个性。

共生与分离的交替与循环,正是母女关系良性循环的心理基础。

在母女冲突中,母亲的障碍在于过于看重“共生”而难以接受“分离”。而女儿的障碍则在于过分强调“分离”而忽略了“共生”的意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现在过于看重“共生”的母亲,都是因为在做女儿时过分强调了“分离”;而现在过分强调“分离”的女儿们,在不久的将来,在她们做了母亲后,也同样会用“共生”来拴住试图“分离”的女儿。

这种更迭会延绵不绝的这样延续下去,而作为母女的冲突将会在这种更迭中演变成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和依赖,使母爱更加伟大和无私。



病态的纠缠关系

在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中,我分析了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这一事件,文章引起了无数人共鸣。在我的博客中,这篇文章目前也是回复量最多的文章。

看来,这篇文章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大家之所以如此关注杨元元,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故事。

一次,在我一个课上,我为一个学员解梦,梦的关键细节是,梦中,一个保姆对她的妈妈有很大怨气。我让这位学员代入保姆的角色,并问她:“想象你就是这位保姆,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说?”

“保姆”说:“我讨厌做保姆,我再也不想做保姆了!”

“保姆”这番话是说给梦中的妈妈的。其实,她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完美保姆,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照顾全家人,而她之所以成为这个角色,也正是她妈妈所希望的。

当时解梦的时候,因看到她有很不安全的感觉,所以我没有将解梦完整地进行下去。然而,因为情绪没有得到纾解,不仅这位学员感觉到很难受,其他很多学员也感觉到非常难过。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位学员的故事,也是班中许多学员——尤其是女学员共同的故事,这位学员心中所淤积着的感受和心声,也是其他那些学员共同的感受和心声。那些非常难过的学员,她们在自己家中,也都在扮演“保姆”角色,而这一样是妈妈传递下来的希望。

在我们这个延续了几千年重男轻女传统的社会,女性的痛苦是一个集体无意识。按照《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的说法,这也是全球绝大多数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无数女性有一个深重的“痛苦之身”。

并且,这个传统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女性自己都认同了这个传统。具体说来就是,做妈妈的将这一传统合理化,并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延续这一传统,于是,妈妈的痛苦就传递到了女儿身上。

传递的方式形形色色,有时,女儿会和妈妈看上去很像,有时,女儿会和妈妈成为截然相反的人。后者之所以出现,有时是女儿对命运的极力抗争,有时是妈妈意识和无意识的“培养”。

譬如,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没有生女儿前,一个妈妈极其痛苦,但生了女儿后,痛苦减轻了,因为她将自己“内在的小女孩”的痛苦淋漓尽致地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如此以来,女儿对她就具有特殊价值——自身痛苦的承受器。所以,她会抓着这个女儿不放,一是她将女儿视为“我”的一部分,看不见女儿就会感觉到自己仿佛不存在了,一是女儿一旦离开自己,她自身的痛苦就无处投放,就会觉得痛不欲生。

杨元元和妈妈的故事,很可能是这种情形。她与女儿厮守在一起,因为女儿具有这双重的价值。

很多时候,妈妈会给女儿窒息般的爱,这也会导致女儿和妈妈不能分离,但还有很多时候,一个妈妈之所以能特别纠缠住一个孩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

比较病态的母女共生现象中,常会看到有这样一个轨迹:小时候,女儿获得的爱很少,妈妈疏于对她的照顾,甚至非打即骂,随着女儿逐渐长大,生存能力越来越强,妈妈开始转变态度,对女儿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最后逐渐重视到似乎离开女儿就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故事,从妈妈的角度看,她会有很多收益,所以她会执著于这种好处而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因一旦放手,她就要去面对自己的痛苦之身。但从女儿的角度看,似乎百害而无一利,那么,为什么女儿也难以从这种纠缠中解脱出来呢?

也许很关键的原因是,比起病态的纠缠来,我们更惧怕孤独。孤独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丝毫的价值。假如最幼小的时候,经历过孤独,那么这种惧怕会尤其严重。

所以,假若最小的时候,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他就必定经历过太多的孤独,那么他心中对孤独的恐惧感会很强烈。在这种基础上,他对关系的渴求就会非常强烈,而一旦某些时候获得关系,通常这意味着,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给了他一定的关注与认可,那么,他就会特别怀念这些时刻。结果是,他不仅怀念这些时刻所拥有的关注与认可,他也会形成一个认识——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与认可。

更进一步看,一个孩子获得的爱越少,他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的方式就越匮乏,而方式越匮乏,他就对自己能获得关注与认可时的方式越执著。最后他发展出一个认识——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系,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会孤独,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必那么恐惧……

相反,假若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多,那么这通常意味着,他能获得爱的方式也相对比较多,他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获得爱,他也可以使用那种方式,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甚至,假若这个孩子真正体验到了真爱,那么他对任一方式都不会太执著,他会非常灵活,他坚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而他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他的爱。

能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一个基础,但这仍然需要一个人去独自探索,他要找到自己内在的灵性,他体验到,他与其他人、其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孤独的存在。

据说,美国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从来没有用同一种方式治疗过两个来访者,他能如此灵活地与来访者相处,我想,那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真爱。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抵达这一理想状态。相对的是,我们假若拥有过的关注与认可比较多,那么我们就比较灵活。简而言之是,获得的爱越多,我们心中越有底气。

如此一来,一个矛盾就形成了。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多,这个孩子就越有底气,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越不容易受父母控制。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少,这个孩子就越缺乏底气,他对自己那些可怜的方式就越发执著,于是,他们就越有可能被父母所控制。

因此,才会有母女病态共生的模式:获得爱最少的女儿,妈妈发现她最有可能听话,最容易控制。于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她反而和女儿的关系逐渐有些改善,从非常疏远变得越来越密切,最终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

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但是,这种最高境界是融合,是我的真实存在与你的真实存在相遇,我发现,你也发现,我们的存在仿佛是一回事。

爱的最低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个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将对方的存在抹去。杨元元与母亲的关系,看上去很像是母亲将女儿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女儿的真实存在她完全看不见,她以与女儿同睡大学宿舍一张床等种种夸张而荒诞的方式,将女儿的真实存在抹去。

从杨元元的角度看,与母亲病态共生的状态的确很痛苦,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对孤独的恐惧。

她梦想离开家走向独立,但是,在家以外的世界,她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呢?价值感,一开始总是关系中的价值感,那么,她对在其他关系中找到关注与认可,是否有信心呢?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威尔能从堕落状态中走向新生,关键原因是,他不仅在新的世界里有女友的爱和心理医生的鼓励与支持,他的旧世界中的好友也鼓励他,甚至威胁他说,如果哥们以后还活在我这样的世界里,我会杀死你,你是我的期待,请你代表我,走向新的世界吧,那里才属于你。

也就是说,对威尔而言,他不仅确信前面有人爱他,而且也确信,过去唯一能给他支持的老友也仍然爱他,甚至还威胁说,你不改变我就不爱你了。那么,他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但杨元元呢?在家以外的广阔天地,她能否感觉到别人对她的爱呢?而在家里,又有谁鼓励她离开呢?甚至,假若她离开家,妈妈会活不下去,而弟弟也会陷入到痛苦中,而他们可能都会因此与她疏远乃至断绝关系。那么,当她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时,她能找到存在感吗?还是,她会重新体验到儿时的那种恐惧——当没有关系时,当没有人关注与认可她时,世界好黑、好冷、好寂寞,她会死去。

我所知道的几个与妈妈纠缠得比较厉害的个案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小时候很少被妈妈抱过,而能有一个人抱着她,对她说,放心,无论怎样我都会在乎你爱你,这是她们最强烈的渴求。

讲到这里,就必须强调一点——不能因此就恨妈妈,因为这几个个案无一例外都看到,她们的妈妈,在自己也是孩子的时候,一样没有得到妈妈的拥抱。所以,这些妈妈,既没有学会拥抱,内心中也有一种不情愿——我没有得到的,为什么给别人?这些妈妈即便年龄很大了,她们也一样渴望拥抱,只不过,她们所渴望的,不是像妈妈一样去拥抱孩子,而是渴望自己像孩子一样被拥抱。

其实,每个男人都是一个小男孩,每个女人都是一个小女孩,他们尽管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但他们内心中,仍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所以,在夫妻关系之中,假如总是一个人扮演父母,而另一个人扮演孩子,那么扮演父母的一方最终会失去耐心,因为他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

如果,我们能像威尔一样幸运,在家里有父母爱,假若想离开家的话,不仅父母会鼓励,而且外面的世界还有新的爱,那么事情就太棒了。

但假如,你像杨元元一样不幸,那么,你就要主动做出许多努力,去为你的人生争取新的空间。同时,你也会教你的父母,去学习为自己的痛苦承担,为自己的命运承担。

在我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中,有一个很简单的练习。一开始,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随便聊点什么;接着,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另一个坐着,继续聊天;接着,坐在椅子上的坐到地上,继续聊天。这样进行完一遍后,再换过来。

这个简单的练习能发现很多很多东西。最近一次课上,练习做完后分享感受时,一个学员说:“当我站着,她坐着的时候,我觉得,我存在,她也存在。当我坐着,她站着的时候,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了。”

对这一点,我早有感觉。课间,她有时会找我谈话,但总是用带一点命令的口吻说:“武老师,我有话要给你说!”

看上去,这似乎有点不对。毕竟,我是老师,貌似很权威,一个学员怎么可以用这种口吻说话呢?但这是她的方式,这是她从小形成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在她幼小的时候,当她使用这种方式时,她反而可以获得一定的爱,而她使用别的方式时,却未必。所以,她对这种方式很执著。她这样对我,并不是对我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相反,她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在乎,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想和你建立更好的关系。

问题是,她主要只使用这一种方式,一开始,她这样对我说话,我的确觉得有点亲切,但她每次都用这种口气,有时候我会有反感和愤怒产生。我相信,在她的重要关系中,别人也会有这种感受。

所以,她需要让自己变得灵活一些,多一些方式,对这种强势的方式不再那么执著。在课上的办法比较简单,当她坐着而对方站着时,她一开始很不使用没有感觉,但她可以让自己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感受产生。通常,只要静下来在自己所不适应的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那种“我不存在,她也不存在”的恐慌感就会消失,并会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链接感。

这个练习用到生活中,就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自己本来接受不了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仔细体会这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并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所以,在咨询中,我会很关注来访者那些琐细的事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会花整整一小时去聆听,并不断地去问“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念头?”因为在很小的事情若能找到不同的存在感,这就意味着改变已经开始了。

对于杨元元,的确如她所说,假若她当时能去大连海事大学读书就好了,那样她可以离开妈妈,不再做妈妈痛苦的承受器,并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独立空间。

但是,以她的情况,她一定会爆发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因那个独立空间也势必意味着孤独与恐惧,当她发现难以在新环境中拥有关系中的价值感时,她会很难过。不过,这时就意味着自我治疗的机会,而她最后会发现,她并不非得要通过承受别人的痛苦而与别人建立关系,她可以拥有其他方式。其实,她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她仅仅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是极具价值的。

假若你处在类似杨元元的状态中,你想获得解脱。那么,我建议,不要通过考大学、结婚、找工作等重大方式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空间,这不仅对父母来说难以承受,对你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你可以先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很小的细节开始。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会觉得太难过,而你遇到的挑战也小很多。

任何行为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事实和态度。通常,你可能会认为,要通过一个很严重的事实来表达你很严重的态度。这时,其实你是非常没有底气的,你可能根本不敢表达你的态度,所以想通过一件重大的事情来表达你的态度。假若是这样,你可以先好好准备你的态度,然后通过很小的细节来传递你寸步不让的态度。

譬如,假如父母连怎么放水杯的事情都要管,那你可以从这种小事开始。我一个朋友27岁时,一次回到家里,把水杯放到书桌一侧。他的爸爸过来说:“你怎么可以把水杯放在这儿呢,应该放在那儿!”并把水杯放到了另一侧,但我这个朋友知道,假若他先把水杯放在另一侧,那么他爸爸会说同样的话,并把水杯摆到那一侧。

他是一种轻度的父子共生,也是从27岁开始,他试着去打破这种状态,一个关键性的举动是,他给自己房间加了一把锁。这让一直好脾气的父亲暴跳如雷,但他坚持自己的做法,而从此以后,改变开始了。

给自己房间加一把锁这样的做法也可能太重了,其实,他完全可以就从那个水杯开始,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无论父亲怎么不高兴或强势,自己都仍然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那么,这样一件小事,就会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因为他从这件很小的事情中传递了很强烈的态度。

这样的小事不需要做太多,通常做上两三件,就已经非常具有价值了。

试试看,也许你会因此开始新的人生,虽然没有威尔那样的祝福,但你仍然可以独自走上通向奇迹的里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6#
 楼主| 发表于 13-5-8 14:57:13 | 只看该作者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8884.html母爱的羁绊: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7#
 楼主| 发表于 13-5-8 14:58:55 | 只看该作者
纠结的母女共生关系——“爱的关系”课堂笔记
作者:武志红  发布于:2012-07-29 10:04:34 正在广东清远碧桂园上“爱的关系”工作坊,分享两段笔记,一段是理论性的,一段是治疗过程实录,后者是经过当事人同意匿名发表的。

说明一下,这个课程是一对外国老师情侣,女老师是瓦苏(Vasu,我之前文章中翻译为弗苏摩迪,是Vasumati的译名),男老师是理查德(Richard)。



[理论笔记]

Vasu老师说:

一个健康的关系,是两个完整个体的关系,他们的内在饱满。可以说,健康的关系就是两个成熟的、完全发展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人都独立站立在外部世界,而他们的内在世界一样都扎了根。

这两个人相遇,是因为他们要分享。他们很清楚,他们要什么,他们可以给予什么。

你清楚地知道,你想给予爱,通过你这一努力,可以让别人更幸福。这种愿力是创造一个健康、平衡、美妙关系的基础。

当两个人都有更多、更好的东西相互给予的时候,一个关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关系通常不是我们第一个或第二个亲密关系,而是我们成长之后、有了更多体验后所建立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会更加谦逊一些,我们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才能,知道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脆弱。

所以,这一星期的课程,如果你能获得一些东西,那么你在离开这个教室之前,你会变成更有力量的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让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更好的关系,有可能是与你的伴侣建立更好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帮助你去寻找一个新的关系。

一个健康的人,是愿意去爱的人。真的是愿意,也许我并不知道如何去做,也许我有一些问题,也许我的心并不总是敞开的,但无论如何,我已做好准备去探索亲密关系。

一个健康的关系是非常真实、非常诚恳的。在一个健康的关系中,你愿意展露全部的自己。有时,这是冒险,并不容易做到,但你不会只想展现某一个方面,而把另一方面隐藏。

不健康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

不健康的关系,是你去另一个人那里去获得你没有的东西。有时,你就像是一个孩子,还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爱,不过是父母换成了情侣。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没得到,你执着于此。你因而以孩子的状态进入一个关系,希望你的伴侣可以给你小时候想要而没得到的东西,而且是所有的这些东西。

这没有错,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这样,但慢慢我们会意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

我们看起来在找伴侣,但其实找的是父母,这会有太多期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我们要一一去看,这些困难中,你是一个成人,还是一个孩子。

所以,这个工作坊可以说是——如何在一个爱的关系中成为一个成人。

我们带着很多期待进入一个关系,失去了内在的平衡,在对方身上施加了太多压力。甚至,我们的需求是如此之忙碌,以至于我们没有意识到,对方也是有需求的。

如果你意识到你有上述错误的话。首先重要的是,不要批评自己。如理查德所说,要以目前的位置为起点,从这里开始疗愈。

在一个不健康的关系中,我们纠缠、纠结、缠在一起……我们将自己迷失在另外一干人身上。

一个健康的关系中,你与自己一直有链接,而一个不健康的关系中,你总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个东西,而那个东西对方其实不能给你。

在一个不健康的关系中,你或许会希望通过照顾对方让对方来爱自己,因而为对方做一切,并想,也许对方也会对我们付出一切。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为了关系而放弃自己的话,这种选择的效力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不久后,我们会怨恨。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在失去能量。那时你的内在会有一个声音说,因为爱,我把自己出卖了。你可能会因而把自己关闭起来,关闭自己的心扉,你也可能会变得很愤怒。

为了追求亲密而放弃自己,最终我们会觉得非常的抑郁,而当我们失去自己时,这段关系也就不可能了。



理查德老师说:

我想说说策略。

商业上的策略、战争上的策略,都是有道理的,但关系中的策略就等同于虚假,任何通过策略追求到的东西,你都不会觉得真正得到了。你总会觉得通过技巧使得伴侣给你的东西,都不是真心实意的。

你应该是因为有愿心去爱而进入一个关系,而不是因为匮乏而进去。因匮乏感而进入一段关系的话,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认为,我们缺乏一些东西,而对方能给到我们。

策略是针对对手的,你不会想把伴侣当作对手吧。



[一段治疗实录]

课程第二天下午,老师用家庭系统排列的方法做了一个个案,案主是一位女士,涉及人员有她的丈夫、女儿和她的外婆。

这个个案做完后,老师没有让大家讨论,等到第三天的上午,才开始进行讨论。结果在我看来,讨论所带来的疗愈,比家排强烈很多。



一、

丈夫(实为家排中丈夫的代表):刚开始(和妻子)拥抱时很好,但两秒后就觉得太粘了,想后退,又觉得恐惧。恐惧她不高兴,但我希望有一些距离有一些空间。

Vasu:我想要一份空间,但我不想伤害你。

丈夫:我爱她,但很矛盾。

Vasu:你可以说,我爱你,但我很矛盾。这很诚实,也很简单。

丈夫:我爱你,但我需要一点空间,我在矛盾中。

Vasu:感觉一下你自己这句话,我们大家都来感觉一下,看看这句话对我们自己的影响。

丈夫:双方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去爱对方。

Vasu:我们会走得更深。你的矛盾是,我爱你,如果太粘的话,我需要一点距离。

丈夫:是的。

Richard:你的矛盾是,意识想亲近,但身体想后退。

丈夫:是的,是的。

Richard:现在就去感觉你的身体,那是怎样的?

丈夫:我的头脑想靠近,但我的身体想后退。

Richard:身体告诉你,她要的,比你想给的多。

Vasu:弄清楚这一点后,整个房间的氛围都轻松一些了。

(的确如此,听到Richard老师讲这句话后,我感觉整个房间一下子变得宁静起来。)

Vasu:一方有太多需求时,关系就很难办。

Richard:丈夫的这个矛盾,不只是他自己的感觉,我们都有同样的感觉。



二、

[女儿的代表开始讲话,这是非常强烈的一部分,而且这位女学员的妈妈是一起来学习的,女儿很多话会给妈妈很大刺激。]

女儿:我现在有很多情绪,但我很男表达。就像老师所说,反依赖的人内心很复杂,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或许是因为她(指妈妈)如此强大。依赖者将情绪抛给我,我抓着,不知道怎么做。昨天她(指案主,即妈妈)选女儿时,我直觉知道她会选我。但我不是很清楚,到底哪些情绪是我的,哪些情绪是她女儿的。不过她说了,她的女儿就是这样(指昨天家排时,代表女儿的学员的表现和案主真实女儿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同时,我在我的家庭中也是如此。

昨天老师讲反依赖的小孩要做自己父母的父母,还有父母的伴侣的角色时,我出来很多情绪,我觉得,我活了三十多年了,终于有人第一次把我的痛苦如此清晰地讲了出来(开始哭泣)。

我不清楚我是不是反依赖,但我知道我内在很复杂很矛盾,是照顾我自己的需求呢,还是顾全大局,不去伤害我的妈妈,当我这样想时,很多痛苦一下子又抓住了我。

Vasu:你的体验是真实的,你不只是在反映案主女儿的感受,这也是你自己的感受。首先,要知道你的体验是真实的,再看看这些体验。

女儿:我在想我的父母,我父母离婚了,我20多年没有见过我的亲生父亲,很长很长时间,我感觉不到父亲,好像我不需要这个人。但其实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刚离婚时,并非如此。但他们离婚后,我妈和继父结婚,我的姓被改成继父的姓,这是很羞耻的事,同学们嘲笑我,那时我太小,没办法清晰体会自己这个感受——一个女儿不能又自己的亲生父亲,连跟他的姓都不可以。

Vasu:你可以在这个感觉里待一会儿,你失去和父亲链接的这种感觉。慢慢来感受,因为会有很多的震惊在里面,去感受这种失去,失去父亲的感觉,失去这个传承,深呼吸

(女儿的情绪变得激烈起来,哭得更厉害,Vasu老师来到她的背后,一只手放到她背后支持她。)

女儿:都会所父爱是山,但我感觉我的背后是空的。

Vasu:再说一次,我的背后是空的。

女儿:父亲的爱,或者父亲的家族的爱,可以说是山,但我没有山的感觉,我的背后是空的。

当时我想,是妈妈要去另外一个地方生活,她是不想别人知道离婚,是为了保护我。这样想会让我舒服一些,但后来一个事情让我知道,不是这样子的。我很久没见爸爸,我想看爸爸照片,那个照片藏在一个盒子里。

Vasu:等一下,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刚才说,你承载着羞耻。

女儿:我感觉,是我妈妈不愿意面对的羞耻,和失败。

Vasu:或者可以说,这个女儿要为母亲承担这个羞耻。让女儿单独承担,这是太过分了。女儿因为爱来承担母亲的羞耻,但是这个羞耻对女儿来说,让她一个人承担,这太大了,这不是属于女儿的羞耻。

女儿:妈妈(她的妈妈坐在她对面),我因为爱你付出太大的代价,而你一点都不理解。(再次哭泣)

Vasu:如果有情绪的话,就让它出来,这是很深的工作。

女儿:我现在觉得,说出来后好了一些,本来有一点点发抖,但说出来后好了一些。当时,我想找爸爸的照片,妈妈看到后大发雷霆,我那个时候就做了一个决定,我在我生命之中再也不需要父亲了。

Vasu:你放弃了对父亲的爱,然后呢……

女儿:然后,我母亲和继父怀了一个孩子,那时我十来岁,他们来问我,你想不想要这个孩子,我说不要,他们做了人流。我到现在都很内疚。你他妈的你是母亲,你就不能自己来做决定妈?你为什么让我做这个决定?!其实我妈这么多年来已经变化成长了很多,她在生活上的确为我做了很多事情,但一旦她失控,她就像个小孩子。

(这时Richard老师站到母亲的背后,用双手扶着她的背,给予支持)

我结婚时,想让生父来,她不想他来,闹离家出走。这是我的婚礼啊,我结婚前一个星期还在出差,结婚前两天才回到广州,她这个时候闹情绪,而我和丈夫要去照顾她的情绪。但我是一个新娘子,谁来照顾我的情绪?!

Vasu:我们有一个主题是很重要的,对妈妈说,你是妈妈,我是小孩,我需要小孩的这个角色。

女儿:我上过海灵格的课,海灵格为我们排列,排列显示,我是妈妈,她是女儿,但回来后,她一生气就说:“我是妈妈,我就要管你!”好像她搞不清楚做妈妈意味着什么,好像做妈妈就可以对我随意发泄情绪。

Vasu:是你在照顾母亲,这是你的痛苦。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跟我说那些话,你是大人,我是小孩。

女儿(很激动):我的愤怒和我的痛苦都是因为,我要照顾你。我介乎后去度蜜月,你闹离家出走,我和丈夫还想着怎么帮助。我还得照顾你,我很愤怒。但你离家出走,你说活着没有了意义。

Vasu:简单点……

女儿:我的愤怒和我的痛苦都是因为要照顾你,你应该自己做,你应该找一个丈夫照顾你。

Vasu:简单点,回到你自己身上。其实即使妈妈不要你这么做,你也可能会这么做。我们要简单点,用成人的方式对妈妈。

女儿:我身体里有两个声音,一方面我知道我很想做小孩,而你是妈妈。另外一个声音其实是,这两天我才感觉到。虽然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但的确有一个声音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我看不起我的妈妈,她做不好一个妻子,也做不好一个母亲。

Vasu:这不是疗愈的路。女儿有愤怒,想惩罚妈妈。但假若你有很深的渴望,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如果你有这个意愿,这会让你更坚强。回到那个简单的表达上:我是小孩,你是大人。

女儿:我是小孩,你是大人。

Vasu:花点时间感受它,这样说,是对母亲的真实尊重,毕竟她给了你宝贵的生命,妈妈给了你她能有的最好的、最多的东西,剩下的就要你自己去做。我想要你再说一句,妈妈我很感激你给了我生命。

女儿:我真的很感激你,让我一出生就有奶吃,真的很谢谢你。我的生命很美,我已经结婚了,我有一个丈夫,我请你对我们微笑。

(这时,整个房间宁静了下来,大家都有微笑。)

这样说我会内疚,我有丈夫,我有婚姻,我有两个爱我的生父和继父,而你没有。

Vasu:我请你对我微笑。

女儿:我请你对我微笑,祝福我幸福。

Vasu:现在轮到母亲工作,请跟我说。

母亲(Richard老师一直在她背后。微笑,摇头,跟着重复老师的话):我亲爱的女儿,我是你的母亲,你是我的孩子,我们之间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我为我的错误道歉,我承担我自己的命运,从现在起。我祝福你和你丈夫的生活,你不必再为我负责,我自己为我负责。我接受你现在是一个成年的女人。

(这时,教室里所有女学员都在哭泣,她们既是在为这对母女哭泣,也是在为自己的母女关系哭泣)

Vasu:妈妈什么感觉?

母亲:很平静,很开心。

Vasu:女儿什么感觉?

女儿:好了一些。

Vasu(对女儿):疗愈要花些时间,你成长的经历是很深的经历。你现在选择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你生父。

生父(跟着Vasu老师重复引导语):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我会一直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给你力量

丈夫也跟着Vasu老师重复引导语。

Vasu:夫妻要手握着手,比起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有点距离,但这更有力量。

女儿(很大声、很喜悦地自发地说):我想说,我是有爸爸的!我是有权力有爸爸的,以前好像我没有这个权力。

Vasu:我放下这些羞耻,我有权力有爸爸。

女儿:妈妈,我有权力有爸爸。下个月我要爸爸带我去迪斯尼乐园玩,我妈有没有意见我不管。

最后,Vasu引导学员先对妈妈鞠躬,谢谢妈妈,又对女儿鞠躬。



三、

[在另外一个练习中,这位妈妈也出来了很大的情绪]

妈妈:我感受阳性能量时,我能感受到,但感觉不好。我感受阴性能量时,我能感受到,但也不觉得美。当老师说它们在一起时,那一刻是最美的。我感觉阴阳交融的感觉是最美的。

老师说阳性能量时,我突然感觉到愤怒,对我的父亲。怎么那么憎恨他,突然觉得非常不舒服。

Vasu:也许有点难,但如果你能接受你对父亲有愤怒,这会很好,尽管也许不知道那是什么。

妈妈:是的。

Vasu:给这个愤怒一个空间,感觉它是什么。

(妈妈呼吸变得重了很多)

Vasu:你注意到什么了吗?

妈妈:喉咙右侧不舒服。

Vasu:通常这是因为要表达的情感,或愤怒没有说出。

妈妈:我感觉到里面好像有东西似的。

Vasu:如果你说,爸爸我对你有愤怒,会有帮助吗?

(妈妈哭泣,愤怒,很重很深的呼吸)

Vasu:这里有很多支持的……深呼吸很好,会打开你。

妈妈:爸爸,我对你有愤怒……我刚才头是麻的……爸爸,我对你真的很有愤怒!我真的有很多愤怒!(老师引导)我真的很生气(呼吸紧促起来)!我需要给你说这些。爸爸,我需要你听到。爸爸!我很生气!我需要你听到!我真的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

Richard:很好,继续,要说多少遍,就说多少遍。(演示跺脚)

妈妈:(站起来,跺脚)我真的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

Vasu:喉咙里有什么。

妈妈(大哭,闭上了眼睛):我小时候,你没有很好照顾过我,我不记得你对我笑过,你从来没有关注过我。你这样是不对的。我真的很生气!

妈妈:(老师过来拥抱我)我想让你和妈妈伤心,我为什么不死掉!

Richard:(引导性地吼叫)睁开眼睛

妈妈:吼叫……我为什么不死掉……我活着是多余的(这时,Vasu老师用手打开了她的双手)我是个女孩,我死的时候,你都会很高兴的。

Richard:很好,非常好,让声音出来……声音……声音

妈妈:大哭,大叫……我为什么不死掉,大叫……我恨你!

Richard:我恨你!

妈妈:我恨你,你只关心你自己,我恨你!

Vasu(双手放到喉咙上):花点时间,和这个感觉在一起

妈妈打了几个隔

Richard:睁开眼睛,待在这个房间,这很好。

Vasu:坐下……好一些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空间多多了。

妈妈长出一口气

Vasu(回到座位上):现在如何?

妈妈:平静了一些,手没有那么麻了,喉咙松了很多。好像这里有一个东西没有了。

Vasu:现在你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很多东西都会出来,我们会给你需要的一切支持。重要的是体验它,你的胸部感觉如何?

女学员:平静……有些东西涌上来,到了头部(打了很多隔)。



[点评]

    人物关系或有些复杂,关键是现场的一对母女,女儿先扮演了另一名学员的女儿,参与这名学员的家庭系统排列治疗。后来她在分享体会时引发了很强烈的情绪,而她的妈妈也在现场,后来也爆发了强烈的情绪。

    母女关系,应该是中国家庭最纠结的关系,以我现在的了解,纠结程度或许比婆媳关系还要厉害,但因为媳妇攻击婆婆是允许的,大不了还可以离婚,所以婆媳关系得以探讨,但女儿攻击妈妈仍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这方面探讨很少。譬如这次12天的工作坊中,来参加的20余名女学员我推测都与妈妈有比较糟糕的关系。

如果母女关系糟糕的话,强烈推荐一本书《母爱的羁绊》,美国一位女心理医生写的,一方面是她自己作为女儿的体验,一方面也有她众多个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先是妈妈作为女儿的时候没有得到爸爸的爱,她对爸爸有愤怒,这份愤怒摧毁了她和丈夫的关系,而她也劫持女儿,不让女儿得到爸爸的爱,假若这个女儿不觉醒的话,她也会在自己的婚姻中失去丈夫的爱……由此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母女共生的关系,真的不好处理,好像母女中得有一个人疯,或一个人死似的。譬如杨元元的故事,假若她就是生硬地撕毁与妈妈的关系,那么妈妈可能会出大问题。

这种母女间紧紧的纠缠(其实主要是妈妈纠缠女儿),理清真不容易。

Vasu和Richard老师现场的处理,令我叹服。

应该会为此再写一些文章,先给大家分享这个治疗实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8#
 楼主| 发表于 13-5-8 15:02:44 | 只看该作者
母女关系必修课:相爱却又冲突很正常 发表时间:2010-05-08 18:40     责任编辑:黄璨     原始作者:燕归来     来源:大河网      点击量:2511
分享到  简述:因为理解母亲而更深刻地面对自己,第一个心得就是,我跟母亲其实像得不得了:我们都很任性、顽皮、好强,而且,我们也都看不清楚自己是谁……
内容:

    母亲是每个女性第一个模仿的对象

  婴幼儿时生病,母亲彻夜守护。上学后,母亲又得为班级活动做点心、参加亲子活动。母亲也是青春期第一个带女儿买内衣的人,准备迎接月经到来,女孩变女人,又得跟女儿无所不谈,从化妆打扮到学业科系,到明星偶像、评比男生、性观念……当女儿第一次出外约会时,母亲还是那个安慰父亲别太紧张的人。

  等到女儿做了母亲,女儿又从母亲那学习如何照顾孩子,甚而母亲还得替女儿照顾下一代,好让她无后顾之忧。现在的亲子教育还在要求新一代母亲,还要教你的女儿“学会爱自己”。母职之沉重,不可言喻。

  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人生道路就与母亲息息相关。在其传世名作、散文集《留言》的多篇文章中,她谈到了自己眼中的母亲。小时候每天早上女佣都要抱她到母亲床上去,跟着母亲背唐诗,下午则跟母亲学认汉字。母亲还很喜欢新小说,她坐在抽水马桶上看老舍的《二马》,一面笑一面读出来,张爱玲则靠在门框上笑。对母亲的美好记忆,使成年后的张爱玲仍对老舍的《二马》情有独钟。母亲早年对她的熏陶,显然有助于她艺术直觉的养成。

  父亲想要她成为一个旧式的大家闺秀,在家里接受全部教育,母亲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进了新式学校,希望她能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并为她取了“张爱玲”这个日后名闻遐迩的名字。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新女性,母亲深刻影响了张爱玲。为了抗议父亲纳妾,母亲远赴重洋到法国学画,当父亲企图花光她的钱以便把她拴在家里时,她就与父亲协议离婚,放弃了富裕舒适的少奶奶生活,选择了职业妇女这条充满艰辛坎坷的路。

  母亲的这种人格力量和她所展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极大地吸引着张爱玲,日后她最终背弃父亲,走进了母亲的家庭。像母亲一样,她也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职业妇女。张爱玲一生都对母亲怀着温馨的记忆,她保留着母亲的多帧照片,对母亲引以为豪,在晚年出版的《对照记》中,她深情地回忆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说她踏着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母亲是“最勇敢”的。

  母亲在女儿身上塑造理想中的自己

  她们是把女儿带进世界的人,无论几岁你去找她,她似乎永远有答案,对女儿的爱总是无条件。母亲自然而然就在影响女儿。然而,母女关系并不是都那么甜蜜或圆顺的。

  每个女孩出生时,人们常不自觉地期望女儿像妈妈。很多母亲也希望女儿的价值观与自己一致,女儿拥有所有我的优点,至于我的缺点则最好一点也没有。母亲在教育女儿时,不自觉地也在模塑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自己当年学不会或失败过的项目,最好女儿不再碰到,最好她比我更成功。

  这些心境在普天下母亲身上可看到。

  女儿通常对母亲也有很高的期望,也常根据母亲对她自己的自尊自重的程度,而构筑起自己对自己自重自惜的意识。心理学家发现,欠缺自信的母亲,女儿通常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

  女儿都有种希望,期待母亲的认同,真正被母亲喜欢和接受。母亲对女儿的称赞,往往比十个同学的称赞更重要。

  相爱却又冲突很正常

  然而当女孩长大,发现社会机制加给女人的痛苦时,母亲往往也成为女儿第一个要反抗的对象。大多数的母亲把亲身经验,加上从她母亲传承而来的价值观,会反复说给女儿听:女人要端庄要小心,世界是设计给男人的,很危险,不公平,但你最好有男人为伴,否则这辈子孤苦伶仃……

  最明显的是青春期,大多数少女常像坐云霄飞车,连自己都不明白为何老有怒气要发作,偏偏课业加重令人郁闷。又极力想证明自己长成大人了,明明仍依赖母亲呵护,却又厌烦她的唠叨、管太多、迂腐胆小(什么都怕危险、怕被骗),冲突几乎天天发生。如果父母的关系紧张,或家庭出现危机时,女儿夹在中间,基于同性别的依附与认同,特别易令她对母亲深感挫折,或者恨母亲懦弱无能,或者气母亲不能干、不会掌握两性关系,担心自己的婚姻也重蹈母亲之覆辙。

  相爱却又彼此冲突,其实是大多数母女的关系。母女在很多地方太像,又互相有期待,容易有冲突,母女之间的情感连结,其实常常牢不可破。静下来时也许有人会想通,不过多数女孩可能还是想不清楚,其实那是妈妈无条件的爱,从小到大她都是这样表达爱的,妈妈没变,是女儿自己变了。有时要等女儿人生阅历多,或也经历婚姻,甚而当妈妈后,和妈妈更有话说,能分享生命经验时,才会有更深层的感悟。

  心理学家容格曾经说,所有的母亲身上都有圣母与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与比例的不同。从横切面看,从婴儿到长大,在每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爱恨情仇,永远在那里对话交战。纵向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想和妈妈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会是成年子女在某个关键时刻必然会面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楼主| 发表于 13-5-8 15:06:21 | 只看该作者
对母女“共生”现象的审视——近年部分影视剧中之母女关系分析(一)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3/3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也是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课题。“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父权文化的建构,而具有了双重的属性。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解放,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

笔者始终十分关注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以及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为中国女性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清醒与自觉,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关注及其母女关系的审视,是本文的聚焦点。近年来,一些重要女性导演的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往较少关注和表现的“母女”关系的视角,塑造了颇具个性及文化意义的“母亲”形象。例如李少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众多武则天题材中,别出蹊径地首次以武氏和太平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架构全剧;她的《橘子红了》也以大妈和秀禾的“母女”关系作为全剧最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而彭小莲的影片《假装没感觉》则着力表现了三代女性的两对母女关系;而她的《美丽上海》中母亲和四个子女的关系,给观众留下印象和思考空间的,也是母女关系。这些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成了导演感同身受具有深切体验的一次集中的银幕表达。它为女性书写拓展出另一片空间和新的可能,也为我们分析“母亲”形象和母女这一对女性生命中最亲密和重要的同性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案例。

而本文选取的另一重要文本,则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家有九凤》,这不仅因为杨导素以表现女性题材著称,他的“女性平民剧”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该剧当年收视率创全国第三;更因为他近年的一系列电视剧创作,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还是《家有九凤》,均一以贯之地聚焦于母女关系,特别是后者,浓墨重彩的展示了一个母亲和九个女儿之间多姿多彩的关系。而且,以上影视剧文本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种别样的“母亲”形象,她们和传统意义上柔弱温良无助的“慈母”不同,她们常常既是女儿的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女儿命运最为关键的制约者和决定者。

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是否体现自觉的女性意识,不仅可通过异性关系进行反观和彰显,更可在同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的表达与揭示中,得以感悟和反省。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南希·弗莱迪说得好:“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实地审视这层关系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对母女关系的审视和再认识,应该成为女性意识及以此为关照的女性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旨。

母女之“共生”关系

母亲及其母爱对于我们的性格与人格的生成极其重要。记得拿破仑在谈及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孩子的命运常常是由其母亲造就的。特别是在我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母亲的爱,我们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我们今后自尊心形成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今后可以受益一辈子。诚如美国妇女问题专家南希·佛莱特指出:“和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对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的婴儿尤其重要。生物学把这种亲密关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即一种对亲密者的依赖。南希进一步分析,因为“男孩很早就接受独立自主的训练,而女孩则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来看待自身价值。于是追求共生关系成了女人的生存目标。”这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具有独特深度的人性和文化的课题。女人无论是对母亲、对丈夫还是对子女,一辈子都想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这在一些看似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身上,也常常并不例外。

彭小莲在《假装没感觉》中塑造的中年母亲(吕丽萍饰),是一个自尊自爱的现代职业女性,她敢于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结束无爱的婚姻,但“娜拉”走后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或许是出于居无定所的无奈,却又不无潜意识的支使。因为母亲和娘家永远是女儿最可靠的后方。然而她对母亲的过于依赖却使之终于未能真正完成一个现代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还是在16岁女儿的坚持下,才终于建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家。

无独有偶。《美丽上海》中的大女儿静雯也是和丈夫离异后,带着女儿长期寄住在母亲的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彭小莲着意渲染了静雯在经济上的自强自立,然而在精神和人格层面,静雯则同样缺乏独立意志,她对母亲敬畏有加、惟命是从,甚至对自己大学生女儿的管束,也只能最终请出老母亲。静雯基本上也依然处于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之中。

而李少红的《大明宫祠》则是名副其实地大书特书母女关系的。太平公主幼年时因不愿离开母亲,曾玩假“自杀”来骗回母亲。长大后的太平,倒是继承了母亲我行我素、独立自强的品性。她女扮男装私自出宫,朝廷之上公然抗婚,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俨然一个皇室叛逆。然而,她却一辈子都始终未能逃脱母亲武则天无处不在的巨掌。母亲对她异乎寻常的“爱”,包裹成“共生”的罗网,最终毁灭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和平民女子无异,守寡后的公主也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束缚和残害了她一生的“娘家”大明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0#
 楼主| 发表于 13-5-8 15:06:54 | 只看该作者
母亲确实给了我们无尽的爱,然而母亲却始终不肯放手她的爱。女儿长大了,甚至像风筝般要高飞了,然而母亲手中却始终紧紧地拽着风筝的线头。《桔子红了》中秀禾的婚姻甚至就是由死去的母亲留给她的“风筝”在冥冥之中决定的。而《家有九凤》中的母亲也曾发狠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现在一个个像风筝一样想飞了,我看你们飞,等哪天翅膀折了,还是要回到这个家”。果不其然,女儿们最终一个个都回到了母亲身边。母爱,既是女儿永远的依赖和庇荫,也成了一个女人精神上真正“断奶”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坎。女性的这种依赖性其实在我们还很幼小时就扎下了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始终藏匿着一个脆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早就在生命之初就和母亲达成了一项默契:绝对不能对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任何的怀疑,因为我们从小就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诚如南希·弗莱迪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女人的这种依赖性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它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女人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所有的思潮和运动——妇女运动、性解放运动、女性就业、新经济——都无法使我们改变那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和母亲形成的依赖关系,我们就不可能将自己打造成独立自主的女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革,而是内心世界的转变。”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能否最终生成,除了必须面对主宰社会的父权意识,还必须单枪匹马地坦诚地去面对我们与母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共生”关系。

艰难的“分离”

无论是无意识在文本“缝隙”间的流露,还是女性意识的一次自觉反思和书写,我们都从这些影视作品中读到了母女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及其“女儿”对这种关系的力图突围与“分离”。尽管这种尝试十分艰难甚至并不自觉,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女性试图在与异性之外的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建立起自我主体意识的努力。

这种努力在《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身上显露无遗。母后武则天视太平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她唯一存活的女儿,她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补偿心理。武氏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失去的是什么,于是她把太平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生命延续来深深地爱着。诚如李少红所言,武氏是在太平公主身上“塑造着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女人)”她对女儿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为她做了任何一个母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太平自然是要逃离母亲的“自恋”而活出自我来,她是一个敢于和“君临天下”的母亲抗争并力图与之分离并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她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武则天”,然而她也最终没有成为她自己。母亲的强大使她一生的逃离最终落网。

《桔子红了》中的秀禾(周迅饰)则在精神上被囚禁更深。除了要面对以“老爷”为标志的男权社会,同时又面对着与两个“母亲”的“共生”关系。生母虽已故,但她的“声音”和意志却时时借着风筝、兰花、灵牌左右着秀禾,生母虽死犹生;而大妈(归亚蕾饰)对秀禾则形同生母。她也把秀禾当作“自恋”的对象。秀禾为了报答大妈的救命之恩,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成全大妈利用她替老爷生育的意愿。然而,外表柔弱的秀禾并不比太平怯懦。她的决意和大妈“分离”,并不像太平般表现在剑拔弩张的分庭抗礼上,而是义无返顾地以生命为代价与大妈达成契约:一旦生下孩子,她便要离开容家。这不仅意味着和父权的“离婚”,也意味着和母亲的“分离”。为此,她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李少红系列剧中的女儿形象凄婉而悲壮,而母亲竟是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如果说太平和秀禾都是过往时代的女性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文本中的现代女性。《家有九凤》中的九个女儿,最具个性和光彩的,有过和母亲“分离”史的,只有七凤、八凤和九凤。离家八年去边疆插队的七凤,因未婚先孕回了家。家里容不下她而逼她坠胎,七凤身无分文离家出走。虽然保住了爱情的结晶,却终因生计无着而在姐姐们安排下和一屠夫勉强凑合,生活在母亲的屋檐下。八凤则曾逃离过母女“共生”关系而却又最终心甘情愿地回到这种关系中。八凤从小便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假小子”,什么犯忌干什么。她早早远走高飞,在商海中沉浮。在外面的世界里,八凤感情上当受伤,生意受骗破产,并因涉及一宗商业欺诈案而被通缉。走投无路的她隐姓埋名地独自打拼多年而终于还清了所有债款后,八凤想要回家了。她故意从高楼跳下摔成了残疾,坐着轮椅回到了母亲身边。刑事追究虽被撤消,但八凤却再也不能行走、说话甚至哭和笑。看着这个曾经的“女强人”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玩弄着幼年时都不碰的布娃娃,我们的心为“女儿”的宿命而哭泣。九凤则是家中的一个“异类”,这个“奶末头”女儿,十来岁了还站在母亲胸前吮奶,母亲对她百般宠爱、惟命是从。九凤聪慧而有个性,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她考取了外省的美术学院,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九凤应该天高任鸟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了。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九凤也悄无声息地孤身一人回了家,而电视里正在讨论由她引起的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和未婚先孕。母亲接纳了她,她也留在了母亲身边。

可见,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建立,除了要面对外部世界,还必须同时面对和审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和最亲密的母女关系。母亲养育和塑造了我们,母亲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如何正视和揭示母女“共生”关系对女性精神独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成为女性创作的一个新课题与新趋势。《美丽上海》中的小女儿(王祖贤饰),早年去国离乡赴美留学,应该是一个经历了欧风美雨洗礼的真正的现代女性。回国探母,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然而她最终同样被母亲的精神气势所俘虏,被母亲居高临下的原宥所慑服。母亲临终前,给每个子女馈赠一件“纪念品”,可令人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是,她留给小女儿的竟是她早年对父亲的一纸“变节”书:文革中上小学的小妹曾被迫在一页练习纸上写下过几行和资本家父亲划清界线的文字。母亲也许并无恶意,但这页被保存了几十年留下女儿稚拙笔迹的轻薄的纸片,却彻底摧毁了女儿的精神防线,已经独立的女儿的精神羽翼就这么被轻易地折断了。她流着泪向母亲忏悔自己曾经对于父亲的“不忠”。母亲当然是宽容仁厚的,但女儿对父母的愧疚和灵魂的不安恐怕将伴随着这页小纸片而折磨她一辈子。母亲最终死了,但母亲却永远地“活”在她的心中,支配着她的精神生活。建国以来,我们曾三次讨论过“女人回家”的话题,但那均是聚焦与女性的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负担。而本文讨论的,则是女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和家庭的抑或个人情感的挫折后,都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娘家”,渴求母亲的同情、原谅和支撑,我们幼年时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又复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楼主| 发表于 13-5-8 15:07: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亲密的同性关系——母女关系,就是这样千丝万缕、丝丝入扣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精神轨迹。

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均十分的强势。归亚蕾的“母亲”,无论是皇宫龙庭上的武则天,还是旧时深宅大院里的大太太,均居高临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强加于人,将“母爱”引向极端和异化;而郑辛遥的“母亲”,则不论在老式石库门,还是在西式花园洋房,都同样是家规严厉、深藏不露、言必行行必果,对女儿的包容仁爱中灌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神威慑力;而李明启则在《家有九凤》中演活了一个严厉而慈祥、专横又可爱、无知无识又深明大义的平民母亲,她同样是一个大智若愚、刚柔并济的强势的母亲形象。她们从以往影视剧单调的“慈母”、“苦母”的窠臼中脱颖而出,成为母亲形象中的“铁娘子”和“女强人”。而她们笔下的“女儿”们,尽管性格、经历与命运异彩纷呈,但最终均没有能真正地创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女人,在毫不犹豫地离开男人之后,甚至已经艰难地实现了和母亲的“分离”之后,最终却都宿命般的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母亲在给了她们庇护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精神的自由飞翔。“只有女人的声音,才会在女人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挣脱与母亲之间的精神“共生”,实现女性个体的真正独立,是我们建立起更加健康与健全的女性意识所要面临的又一新的重要课题。

为父权所建构的“母亲”

“女性如果要向前迈进,将焦点放在‘母性’上非常重要”。为什么母亲及其母亲的标志——母性,会成为女性前进道路上的一聚焦点呢?

我们知道,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开篇即言:“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性别制度实则是更为基本的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在崇尚生育力的人类早期,母亲是至高无上的,那是女性辉煌的母系社会。但那以后,人类进入了崇尚力气或曰权利的时代,社会也由群居而演变成一个个小家庭。生存和养家成了更有力气的男人的事,社会性别开始青睐男性,那就是男权时代的到来。而在以后的任何社会形态中,母亲就再也不是天然的和纯粹的了。

《美丽上海》中的老母亲,集慈母严父的形象于一身。丈夫去世后,她成为家庭的支撑与核心,建立起说一不二的权威。然而影片饶有深意地多次将镜头转向并仰拍了这个家庭真正的“家长”——母亲背后墙上高悬着的父亲的遗像。痛说家史、馈赠遗物、语重心长的谈话、教训触犯传统道德观的外孙女,都发生在遗像的双目炯炯之下。无独有偶,《家有九凤》中也自始至终展现父亲的灵位,每当家里发生悲欢离合的重大事件时,母亲都要向“父亲”汇报和祈祷。而母亲晚年经常念叨和忏悔的,也是年轻时和自己的父亲斗气而多年没和他说话。她的遗愿是死后要和父亲葬在一起,下辈子好好服侍他。父亲们早就不在世了,但隐形的“父亲”却始终活着并始终“在场”,母亲作为他的代言人,秉承着他的意志,发出他的声音。父亲依然是一家之主,而真实的母亲的形象和声音则被遮蔽和消解了。母亲成全了父亲理想化的形象,而自己的真实形象则消失和牺牲了。母亲的保守与传统,母亲的忍让与牺牲,母亲的三从四德,母亲对子女独立精神的制约和羁绊等等,几千年潜移默化的积淀,终于成就了今天那个被父权文化所建构的具有一定男权意识的母亲形象。

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正视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依赖给我们独立人格的建立所带来的束缚和制约、以及我们企图脱离它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艰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母亲和父权体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建构的“母亲”形象及其思想方式、精神气质是怎样影响女性意识的生成以及规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重新认识母亲并努力走出母亲精神“共生”的同时,更应该“能够以揭发母亲一直被建构的方式为目标,并试图恢复她长久以来被否定的声音。”

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众多的层面,母性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母亲”这个角色的声音也只是女性众多声音中的一种声音,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母姓”而压抑了女性的其他层面和其他声音从而影响甚至歪曲了真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因此,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具有个体意识的“母亲”形象,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者的自觉追求。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影视剧文本塑造的不是那个在男人背后的被压抑和被牺牲的“伟大”的弱者,就是在家中填补父亲缺席位置的“在场者”,一个父亲的辅助者和代言者。而这都是被父权社会建构的形象。所幸的是,一些影视剧的创作者开始有意或无意的表现了“母亲”作为女性的更真实和多元的层面。比如《家有九凤》中的母亲,因其平民的真实性和亲和力而被观众广泛认同和喜爱,剧中的一个情节点饶有趣味和意义:母亲最为宠爱和庇护的“老九”,竟然并不是母亲和父亲的“遗腹女”,而是母亲的“私生女”,是丈夫死后母亲因郁闷而喝“醉”了酒的结果。而九凤的生父,则是母亲年轻时的一个忠实追求者,丈夫的好友。为了母亲,他终身未娶。丈夫死后,母亲借酒回报了他一辈子的感情,也宣泄了自己一辈子的情感压抑,九凤是干净的爱情的结晶。母亲将总是不相容的道德准则和儿女私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合乎人性人情,实为一种平民女性的智慧。母亲的“秘密”被大凤戳穿后,观众对母亲的尊重和喜爱,并没有因为她曾经“出轨”而有所减弱,反觉得这个“母亲”更母性化更女性化也更人性化。

在此不由想起新西兰著名的女性主义导演简·坎平在继《钢琴课》、《贵妇画像》等优秀作品之后又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圣烟》。影片结尾处,最终走出了社会和自我双重“囚禁”的女儿,从早已背叛了母亲的父亲家里带走了母亲。她们远走高飞,在印度共同从事自己选择和心仪的慈善事业。尽管母女依然“相依”,但却各自都已在精神上凤凰涅磐,独立地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

当然,母女“共生”关系所衍生的,是更为复杂多采的社会、文化与生命的课题,而这一切,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资源,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2#
 楼主| 发表于 13-5-10 13: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3-5-10 13:15 编辑

电脑桌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3#
 楼主| 发表于 13-5-10 13:41:55 | 只看该作者
你了解大脑的脾气吗?

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使用有色纸,颜色能帮助记忆。

2.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3.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4.大脑像发动机,它需要燃料。大脑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机器,所以你必须给它补充“优质燃料”。垃圾食品、劣质食品、所有化学制品和防腐剂,不仅损害身体,还削弱智力。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饮食结构影响你的智商。

5.大脑是一个电气化学活动的海洋。电和化学物质在水里能更好地流动,如果你脱水,就无法集中精力。专家建议,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体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饮用相同的饮料,可以交换着喝矿泉水、果汁和咖啡等。另外,研究资料显示,经常性头痛和脱水有关。

6.大脑喜欢问题。当你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7.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果你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8.大脑和身体经常交流。如果身体很懒散,大脑就会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重要,大脑也就不会重视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端坐、身体稍微前倾,让大脑保持警觉。

9.气味影响大脑。香料对保持头脑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柠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试。

10.大脑需要氧气。经常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身体。

11.大脑需要空间。尽量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学习,这对你的大脑有好处。

12.大脑喜欢整洁的空间。最近的研究显示,在一个整洁、有条有理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为什么,因为接受了安排外部环境的训练后,大脑学会了组织内部知道的技巧,你的记忆力会更好。

13.压力影响记忆。当你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

14.大脑并不知道你不能做哪些事情,所以需要你告诉它。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大脑说话,但是不要提供消极信息,用积极的话代替它。

15.大脑如同肌肉。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大脑都是可以训练和加强的。毫无疑问,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不要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只能使大脑老化的速度加快。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才能有突出表现。所以你一定要“没事找事”,不要让大脑老闲着。

16.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

17.大脑的理解速度比你的阅读速度快。用铅笔或手指辅助阅读吗?不,用眼睛。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你的眼睛更快地移动。

18.大脑需要运动。站着办公效率更高。

19.大脑会归类,也会联系。如果你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不妨问问自己: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大脑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20.大脑喜欢开玩笑。开心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所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4#
发表于 13-5-11 05:12:19 | 只看该作者
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   说的真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75#
发表于 13-5-11 05:14:2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和论坛的木碗情形有点像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6 00: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