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为什么会生病?(治疗笔记汇总贴)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13-7-29 17:39:23 | 只看该作者
73# 一潭湖水 最近学习了一句话,真正的成长是原谅原生家庭的伤害,自己愈合创伤,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13-7-29 17:41:2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所以,不要说我因为这些必须生病了,我们要想,我们如何过得更好,做得更好,如何让明天比昨天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13-8-17 15:54:56 | 只看该作者
在家庭导致疾病的问题上,我曾经深深的责怪过父母,觉得他们对我的爱不够,后来才发觉,父母自己也需要成长,没有完美的父母,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包括伟人,比如毛泽东,父母是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得最好,没有谁会想养孩子养不好,所以,要和原生家庭和解,摆脱受害者模式,自己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和生命,自己寻求快乐和改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13-8-17 17:00: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学习了  妹妹你很强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13-9-3 16:25: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哥哥因为大家关心帮助才慢慢进步点点的,我们一起加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13-9-3 16:26:03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医生对抑郁症的解说
心理咨询师            发表时间:2011-10-9    来源:    编辑:kaixin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对抑郁症这种疾病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性格软弱、缺乏进取心、自暴自弃、喜欢自虐等。
  但如今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药,而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们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痛苦一样。抑郁症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思想问题”,患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振作起来。
  患抑郁症,不是患者为摆脱现状而选择的结果。与抑郁症抗争,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看法,而是治疗;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或抱怨,而是帮助、支持、建议,或者更简单的说是理解和照顾。
那么为什么世人会难以接受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呢?
    
      首先,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没有伤口,没有流血,没有可以测量的指标,也没有实验室数据可以明确地作出诊断。所有的依据只是患者自己的感觉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其次,在别人眼中,抑郁症很容易和所谓的“状态不佳”混淆。正常人在外界条件严酷时会或多或少作出抗争等反应,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会不知所措。
     抑郁症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全部的疾病:它会降低我们的行为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遭。它会让我们变得完全不象从前。
    
那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究竟有哪些?
    
要明确诊断抑郁症,以下的症状必须不间断地持续两周以上,而且和平时的状态有明显差异。
    
- 情感症状(在抑郁症中必须存在):几乎每时每刻都情绪低落、悲伤或空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 生理症状:行动迟缓、疲劳、无力;有时也会紧张、激越。食欲改变(可以是增加或减少)。睡眠障碍(可以是失眠或嗜睡)。
- 心理症状:自我贬低、过于自责。有时会有厌世、自杀观念和企图。
- 认知症状: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困难、下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
    
      以上这些症状经常会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感到越疲劳,做的事情就越少;而做的事情越少,我们就越自责;我们越自责,情绪就越低落,抑郁症状就越严重,疲劳就会越加剧。。。这就是为什么要与这些症状做抗争,防止它们互相影响使病情恶化。尽管做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刚开始时或许根本看不到任何良性改变,但我们没的选择,必须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着手。当然仅靠患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抑郁症如不加以治疗,可能持续数月或者更久。研究表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抑郁症极有可能复发。所以不仅要及时治疗,而且药物的量、维持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治疗中的抑郁症有三个阶段,与用药的三个阶段相吻合。
- “走出黑暗”期: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好转,症状的数量减少、严重程度减轻。他开始找回与疾病努力抗争的力量。这段时间的用药常被称为“急性期用药”,一般持续两个月左右。
- 康复期:患者还十分“虚弱”,却已经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在面对困境时,甚至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症状还是会重现,只是可能比刚开始时轻一点。这段时间,患者最容易自行停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已经痊愈。要记住,这仅仅是康复期,继续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用药我们称为“巩固期用药”,它的目的已不是改善患者状态(因为已经足够好了),而是防止疾病的复发。这段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在四到十二个月之间。
- 治愈期: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复发)以后,患者可以被认为“治愈”。这时可以遵医嘱逐步停药,这样做会使复发的风险降至最小。
      抑郁症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之,而它经常会为社会、我们的家人、甚至患者本身所不理解。
  患者自己对疾病的偏见会给他带来双重痛苦,使他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更会为自己的现状感到自责万分,好比一个糖尿病患者为自己的糖尿病自责不已。无论是自我责备(“都是我的错”)还是推卸责任(“都是别人的错”)的想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毫无用处。他只有在康复以后才能够作出合理的反省,而不是在抑郁症发病期。
   对于患者周围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只看到他过分的悲伤。起初会表示理解同情,渐渐地也会不耐烦:“他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振作一点了!”但是我们会去责备一个老慢支患者一直咳嗽吗?
   虽然当代社会相比于过去,对抑郁症抱有更理解宽容的态度,但很多时候仍然存在把精神疾病不当成病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见?
    
      还是这个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看不见的疾病。没有皮疹,没有体温,没有肿块,X光照不出,抽血验不出。。。尽管现在的神经影像学已经能够发现抑郁症的大脑病变,但由于太复杂昂贵,使用者甚少。
     一种旁人看不到的疾病,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患者常常无法完成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而这些事只能由家人、同事代劳),这一切就是偏见所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有的人会的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为什么有些人在大的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在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也会崩溃?请不要想当然地把抑郁症归咎于单一因素,如:“父母的教育问题”、“没有进取心”、“性格软弱”、“工作压力太大”、“遗传”。。。抑郁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它是由各种因素积累而成:性格的缺陷(往往跟过去的经历、遗传有关)、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等,而这些事件经常会成为抑郁症发病的导火索。
    
     我们认为,带有某些性格特点的人(如缺乏自信、过分依赖等)往往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同样,某些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失业、严重经济困难等,都容易诱发抑郁症。此外,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会威胁到生命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还有其它一些心理障碍,如酒依赖、焦虑及严重恐怖症等,也时常会伴发抑郁症。我们同时也怀疑童年时经历的某些事件(如幼年失怙、遭虐待或缺乏关爱等)也可能在数年后造成青少年或成人抑郁症。
    
      我们有必要知道抑郁症因何而起,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不要重蹈覆辙,而并非为了马上治愈它。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情绪会出现,会帮助我们减少复发的机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13-11-2 02: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13-11-5 10:10:45 | 只看该作者
Mark之,我就是初二时得的病,是因为长期被同学看不起一点一点累积的痛苦。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13-11-15 12:46:09 | 只看该作者
81# 13872459845 我们自己要爱自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13-11-15 12:47:22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的机制是压抑的结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8    更新时间:2012-6-30
 有时我会提到“抑郁是朝向内部的愤怒,对自我的攻击”“被压抑的愤怒无从释放,掉转矛头指向自己,转化为抑郁”,这篇文章非常详尽地描述了这个转化和形成的过程,只是文章没有署名,但从文章内容来看,相信是出自专业人士笔下。
  我很懒,对于一些专业方面的理论、观点,懒得去解释分析。只要是看到能代表个人观点的文章,感觉是对大家有所启发借鉴的,我都会转载到个人网站。我会尽量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但有时对有些问题的阐述又只能从专业角度去诠释,如果你看不懂,没关系,不需要看懂,只要看了有所思有所想,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你不是抑郁症患者,请耐着性子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因为即使你现在不是家长也迟早要为人父母的。我想没有人希望自己亲手培养出抑郁症患者,没人希望因为自己的教育使子女罹患心理障碍——但事实上,当今社会许许多多的家长,就在这么做。你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了解那么多心理学常识,但,如何教育子女才是真正地为了孩子好,这你应该知道。

  如果你是抑郁症患者,前面可以跳过,看最后“抑郁症的出路”好了。前面那些只是想让你知道“悲哀、沮丧”背后也许隐藏着被压抑的、甚至是你意识不到、觉察不到的愤怒情绪。你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吗?你一直在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吗?你能完整接纳自己,还是很讨厌自己某个部分、不愿见到自己的某种表现(比如胆怯、慌张、迟钝)呢?……也许你该考虑一下,何时停止“内战”,何时爱上自己。
  ——木碗
  抑郁的机制是压抑的结果
  抑郁症是现代心理疾病,它的发病率之高让人们望而生畏,甚至你会发现有恐患抑郁症的恐惧症患者。不过,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了抑郁症的实质,抑郁症患者就会知道解放自己的出路。
  抑郁症的攻击性障碍
  1、关于抑郁症的表现,许多人都非常熟悉它,有的甚至敏感到一看到有关抑郁症的介绍,就对号入座“我太像抑郁症了”。从专业的角度讲,对抑郁症的界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其主要的判断标准有:情绪持续低落、意志消沉、本能内驱力障碍、情感活动受阻。
  2、专业领域对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生理生化、心理社会性、生活事件、性格异常等综合性因素所致。不管是单项或多项因素致病,在抑郁症中,总是有情感能力缺陷、攻击性障碍、负罪感等现象。虽然抑郁症患者几乎都存在情感能力缺陷(主要表现病态的关爱需求和依赖性,缺乏爱的能力),但攻击性障碍和负罪感却不一定同时存在,或可能同时存在,但谁是“主谋”须辨别,因为这涉及到抑郁症的性质问题。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这一文化造成了他们体验抑郁的模式。比如负罪感,它涉及自尊心的丧失,因此能够引起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可能因为抑郁而倍感愧疚,这一效应却是西方文明的独特现象。根据跨文化精神病理学家们的发现,“在西欧和美国,丧失性欲及负罪感是抑郁症的常见特征,许多非洲国家正好相反。那里的文化中奇特地缺乏负罪感的成分。而在亚洲文化中,面子问题带来的羞愧感或内疚感是独特的现象。”可是,我们往往把内疚感和负罪感相混淆。华夏文化容易造成人的内疚心理,但不一定会有负罪感受。虽然它们都是禁忌文化的产物,但内疚感是“我做得不够好,或对不起他人”的有愧意识。所谓负罪感,是指一个人在自己心中把违反禁忌跟邪恶等同起来时而感到痛苦的有罪意识。我们确实会发现,抑郁症患者有很强的自责与自罪感,但我们也会发现,亚洲文化里的抑郁症患者的负罪感,更多是“自己不够好”的意识下的自愧自责。我更发现,我们临床中接诊的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病因是早期和长期的压抑攻击冲动,而他们的自愧自责感是建立在攻击性障碍的过程之中的。
  3、攻击性是人的潜力。英语单词agression(攻击、攻击性)最根本的含义是朝着某个方向运动。这是一个起源于拉丁语的简单词,蕴含着能量与方向。攻击性对动物来说,必须靠它最本能的攻击性力量,才能“适者生存”;对人来说,攻击性仍然是生存的本能之一。人从婴儿开始,就自然地表现出为爬向某处的努力、为抓到某种东西的使劲、为表示激动的嘶咬等等。这都是最原本的攻击性表现,婴儿正是靠它获得生长力量。而要成长为一个精神领域有成就的人,也必须借助攻击性能量,甚至必须是攻击型的人才容易实现。当然必须是建设性的攻击型。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提出,任何人都拥有一定的能量,从有机体和基因中产生的生物能量。能否驾驭这种能量而较好地自我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4、攻击性的争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攻击性这个词渗透了大量的道德与感情方面的内涵。从一项调查可以显示,一所名大学在300名学生中作测试,问他们该词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结果是对半开。这些人中有一半将它解释为建立或完成达到建设性目标所需的干劲与力量;而对另一半人来说,它意味着跟战争、暴力、剥削相联系的破坏性。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攻击性是了不起的能量和力量!它的两面性的效果,在于人怎么驾驭与运用。实际上,当人们把它朝向合理目标时,当个人目标与他的权利处于某种恰当的平衡状态时,攻击性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健康而高度道德的品质。我们看到教育已朝着这样一种体制发展,它允许同年级的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天赋才能有不同的进度,包括奖学金制度、淘汰制度等。这就是迈向释放健康的攻击性的进步表现。
  5、压抑攻击性的理由与后果。不幸的是,我们从抑郁症患者身上所看到的痛苦,是他们通常不能体验和表达正常的愤怒。这源于人在早年时,对敌意的正常反击或攻击冲动的压抑。问题是为何要压抑攻击冲动呢?这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抑郁症本人的家庭历史。从中国的文化历史上看,一贯倡导的是温、良、恭、谦、让、礼、义、忠、孝,对“老实人”尊为“老好人”,对“忍辱负重”和“忍气吞声”的人,被视为“吃得亏才打得成堆”的可亲近之人。这样一种文化里,许多的家庭内部表达合理的愤怒是不能容忍的。或者,如果有任何独立意识或抗拒的表示都要遭到挫折。那么人的七情六欲就会全部被赶到内心深处,这样一来,感情被掩盖起来,沟通也被阻塞。
  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位38岁的妇女,在结婚的头几年她处于满意而幸福的状态,尽管丈夫对她的温情与支持并不够,甚至经常责备她。但她因为丈夫的社会地位能给她带来优越感,而能忍受一切。她承担了家里的一切事务和对孩子的抚养。当她对自己与丈夫的关系感到捉摸不定时,她开始失眠、抑郁和焦虑不安。后来,她父亲突然去世,她得了急性抑郁症。缓解之后,她开始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实质产生了疑问。她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感到受伤害和愤怒。但是为了家庭和睦,她总是忍气吞声。而她流露感情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我抱怨、生闷气、不断地生些小病。为此,婚姻关系充满着相互看不惯的委屈与怨恨。她终于被压抑的情绪所激怒,鼓足勇气向丈夫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情。丈夫十分惊诧:“这么多年来,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呢”?而丈夫也十分愿意改进自己来表达更多的温存。
  答案应从她的成长过程中寻找。她的双亲是一对刻板而缺乏感情的人,决不允许家庭内部有任何分歧。她提到她原生家庭里谁都很少流露出温情,表示怨气就更不必说了。父母对她只有教导和指责,没有过赞扬。她婚后体验与处理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愤怒时就困难重重。
  事实证明,产生这些困难的温床,就是一个人那僵化的、缺乏感情的童年家庭。当然要看到,父母对孩子过于担心、娇生惯养、仔细地照管,同样也是致病原因,特别是神经质的母亲对孩子的过分关照,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因为这样成长起来的人依赖性极强,遇到很小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就可出现抑郁反应。
  本能内驱力障碍的早期症结
  1、本能内驱力障碍是抑郁症的主要特征之一。用通常的抑制概念来表达内驱力方面的体验是不够的,这种体验明显地不同于一般性抑郁概念的含义。因为病人无法振作起来,不能作决定或下决心,缺乏主动性,做每一件事似乎对他都很痛苦。特别是在早晨,有一种麻木僵硬、生活的空间缩小了的感觉,由此而产生的迟疑、延误,又导致了过失感和痛苦。
  当情感活动和本能内驱力出现如此障碍时,可发生许多方面的效率下降,患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再那么认真、严格,甚至对人生产生绝望感。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这叫“精神动力学性退化”。
  2、既然是精神动力学性退化,那说明人的精神活动能量在向反方向运行。那么,什么在决定精神动力的发展与退行呢?应该是人的本能内驱力。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本能内驱力是人的生命本能,或叫里比多本能,它包括生存自保本能和生殖本能。一个人若在童年时,代表里比多的两大本能受到抑制,将形成今后心理障碍的早期痼疾。弗罗姆认为,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即生长与表现自己的本能倾向。其实,这两位精神分析大师表述的语言各异,但实质完全一样:人的本能内驱力是包括人自然属性的生理生长欲望,和人的社会属性的精神表现欲望。两大本能的任何一方受侵犯,都会制约人的健康发育。我们研究的是心理疾病,这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它的症结无疑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的精神欲望抑制,也就是说,是人的生殖本能或精神表现本能受阻碍。而这一本能内驱力障碍,是由于我们的文化模式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压制了儿童正常的体验与表达感情所致。
  一位19岁的男生,由他母亲陪着来看心理医生。母亲显得泼辣、能干,她催促孩子“快去,好好跟医生谈谈”。孩子毫无表情,不置可否。着急的母亲干脆把儿子叫到休息室等着,然后她开始对医生滔滔不绝:“我儿子患抑郁症都5年了,吃了不少的药还是这样子。他从小胆子就特别小,一点不像他爸。小学6年级时曾被同学用脚把他一根肋骨踹断,他居然闷着几天不说,疼得没办法,才被我们发现。我气死了,狠狠骂他没用的东西……”我询问了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她似乎有所反省的样子说道:“也许是我们家长对他太严厉了,很少给他自由。他出生以后,我就视他为我的生命一样细心呵护,生怕他饿了、冻了,生怕他在外面受到一丁点伤害。我教他千万不要跟别的孩子打架、不要去惹事生非。从上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都是我接送他。他的饮食、作息、活动都是很有规律的。10岁以前他非常乖巧、听话,上初中后突然变得沉静起来,寡言少语,不爱活动……”
  从母亲讲述的内容足以让我们感到:孩子的抑郁症是她一手“造”出来的。母爱让孩子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经历的是剥夺体验或丧失体验,使他自我发展的本能内驱力受到了阻碍。
  上面这种案例在许多家庭都可以看到,成人在开始教育孩子时,便教育孩子种种根本不属于“他的”感觉,比如教儿童要热情、主动地“喊人”,要儿童守规矩、不要弄脏衣服、不要去有风险的地方。孩子有哭闹、逆反行为时,通常情况下会听到“不许哭!”“你咋这么不听话?!”“你才多大,脾气就这么犟”!如果孩子抱怨学习太烦人,父母多半会教导孩子学习有多么重要。我们很少看到,父母在孩子闹别扭时这样面对孩子:“孩子,看来你心理有委曲或有怨气。过来,讲给妈妈听听”。父母如果这样做到,孩子的情绪之门便是打开着的。
  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教育的结果经常是消除自发性,用成人的感觉、思想和希望,来代替被教育者的心理行为。而最早使儿童受压抑的感觉之一是敌意与厌烦。孩子要取悦于大人、获得更多的爱,或者要避免大人的疏远、责怪、惩罚等,就意味着顺从大人意志做一个乖孩子。开始,儿童是不再表示出他们的感觉,最后,他根本就放弃了这种感觉。儿童跟着成人,慢慢学会了用掩饰自己、抑制不满等方法来挽救或维护友谊。这样一来,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感觉而在服从他人的感觉中成长,那么,他自我发展的本能内驱力就被停留。这种本能若始终未开发,他就可能是一个精神发育迟滞的人。就像孩子的智力,若是从小就不教他说话、识字,长大后他就是一个白痴。
  抑郁症形成过程中的症结
  1、自我的分裂。心理分析的探索,使我们更明白了俗语“从小看大,3岁知老”的寓意。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对人格的形成铸就了基石。人格形成,是受到诸如感觉、思维、情感、良心等太多东西的影响,而这些东西又主要来于父母和重要关系人物的给予。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是处在一种抑制自我本能内驱力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那么可以预测,这个孩子将通过成为比他自己强大、有力量的权威(父母客体)的共生部分,他才会感到拥有权威的力量,而他的确定感和认同感就依赖于这种共生感。但是我们知道,这意味着此人是以牺牲了他的自发性和完整性为代价的。他同时建立了一个虚幻的理想自我——强大的权威意象。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弱小的自己。当他走向成人时,人际环境的多种变化,将使他心理依赖父母客体的共生感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他必须牢牢抓住某种关系依赖,并陷入虚幻的自我理想中;另一方面他会产生悲观、厌世,并陷入深深的怀疑一切之中。这便是抑郁症在形成过程中,自我处于分裂状态,因为他生活在幻想的理想自我和现实的懦弱自我的两个世界中。
  2、自我攻击性冲突。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抑郁性神经症发展始于口唇期,缺少基本的安全感,它可使人的一生中不断反复出现抑郁情绪改变,导致“原始信任”缺乏,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并形成“分离焦虑”,以至在以后的生活中凡是遇到失去爱或分离的情形,或对此担心,都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内心非常委屈。这期间很可能产生对他们所依赖的人的攻击冲动,但由于有抑郁人格特点的人无法忍受对他人的攻击,因此,这种攻击性又转向了自身。一方面是较强的依赖需要,另一方面是没有表白的攻击性,抑郁症患者的冲突正是在这种自我矛盾中产生。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在婚姻里的某一方(尤其是女性),高度敏感对方的行踪,生怕对方抛弃自己,常用各种办法检验、证实对方是否还爱自己。如果存在疑点或不能确信对方的感情,自己就焦虑不安、失眠。在某种诱因下会长时间生闷气、抱怨、吵架、自虐、罹患身体疾病等等。
  这说明,抑郁症的痛苦正是他自我的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理想自我极为敏感,它就像他小时候父母对自己一样,那么不留情面地谴责自我,自我则处于自卑和自贬的错觉之中。
  3、攻击性的逆转。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与本我》中论述道:“自我理想在强迫症和抑郁症两种病中表现得特别厉害,常以残暴的方式激烈地对抗自我。而在抑郁症中,超我对之表示愤怒的对象是通过认同作用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这即使说,抑郁症患者其表示敌意与愤怒的对象,是通过内投射而转移了对象的。这个对象就是他自己。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刻意控制自己的攻击性,他在自我理想中就会越严酷,对自我的攻击性就越强。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绪“债台高筑”后,总要找出处。对外不能(外通道堵塞),就只能对内!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愤怒倒转过来“冲着自我”发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愤怒常常是披着紧张、激动、胃肠不适和恐惧的外衣,遮蔽着抑郁的本质——攻击性的损害,它被隐藏和积淀在内心,并充分在自体内部使用。超我欺负自我的种种表现,就是自我理想的我对现实自我的攻击性表现,而自我“战争”的极端表现,就是自己把自己杀掉。
  写到此,我异常感叹。抑郁症啊,你是人们那天然而美丽的攻击倾向被冠以“坏品质”而遭到禁止的结果!其症结就在于,人的攻击性在内心世界的畸变,并成为了伤害自己的恶魔。
  抑郁症的出路
  1、关于疏通。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说来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治疗者只要为他疏通情绪情感的渠道即可。就像传统中医,为气血淤积的病人,用针刺穴位打通经脉即能治愈一样。复杂的是,疏通情绪情感之路,比建立情感关系之路更艰难。因为疏通的工程,需要工程师(分析师)用武器一凿一凿地打通被阻塞的渠道,而且是在对方(患者)有防御系统的情况下去凿开它。而建立情感,只要主客关系存在共情就能成立。因为感情的需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这对治疗师来说,建立咨访关系是首要的。来访者能否接受你的疏通,首先取决于你给他的关系印象,这份关系里是否让他感到有安全感。当他有了安全感,才可能在你的影响下慢慢卸去防卫。关于疏通,与其说是治疗师象工程师那样凿开患者被阻塞的情绪情感通道,还不如说是治疗师运用他的人格力量为患者建筑起一所安全的“关系大厦”,使患者在其中能自由、畅快地表现。
  2、宣泄与表达。对抑郁症来说,只要他在伙伴关系中体验到自我、能够自由地表达感情,就说明他能从抑郁症中解放自己。因此,帮助患者学会情感宣泄、释放敌意、使正常的攻击性回归,这是医治抑郁症时常见的格局。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仅仅是医患双方,也可以采取家庭小组、人际小组,制造谈话氛围(可以先针对假设的话题),使来访者那仿佛心底储存着的无法表达的怒气,在治疗时一点一点地发泄出来,直到完全排完为止。
  有位哲人兼心理学家这样说过:“人只有当他表达了自己,当他利用了他的力量时,他才真正是他自己”。抑郁症患者解放自己的出路,第一步就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做了就意味着他开始在利用自己的力量,一种他曾经被压抑的攻击冲动的力量。
  3、体验感觉能力的提高。抑郁症,因为是童年时期的激情与自发性受压制的心理焦点的结合,这会在成年时产生强烈的、无法满足的依赖需求,会造成一种僵化的情感能力缺损。故为什么精神病学把它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治疗要让抑郁患者恢复一种情感能力,似乎有太高难度。如果患者的病根源于口唇期,似乎最好的办法是退行到子宫环境,重新养育他,这更是夸张了。不过,如果说精神分析的功能是帮助患者体验感觉能力的深化,那么,治疗抑郁症的难度焦点(恢复情感能力),就最能体现精神分析治疗那耀眼的光环。
  这里,我想引用弗罗姆有关治疗神经症的论述,会对我们面对抑郁症的难点有所启发。他这样论述道:“如果心理分析学家能够认识破坏人自发性的环境力量,尤其是人的童年期,那么他必然深信,他的大多数病人并没有为一种实现心理平衡和幸福的冲动所推动,他们早就放弃了这种奋斗。而这种真正的冲动是治愈神经症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了解到抑郁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是攻击冲动压抑,那么,我们从弗罗姆的治疗观点中,可以引发出:治愈抑郁症的必要条件是,患者需要具备实现他心理平衡的攻击冲动作为推动力。我们治疗的方向可以放在:恢复患者受到挑衅时表达愤怒的能力。弗罗姆还论述道:“心里分析的过程在于深刻地洞察人的感觉和思想的分裂部分。但这一理智的洞察是不够的。在治疗上,有效的洞察是体验性的洞察,在这种洞察中,病人的认识不仅是理智性的,而且也是情感性的”。我们再次受到的启发是:治愈神经症,必须使患者产生包含情感的体验性的洞察,是心里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就抑郁症的根本好转,更标志着体验性的感觉能力的升华。因此,对“恢复一种感觉能力”,我们可以首先帮助患者从情感上体验某种冲动。比如,通过自由联想、心理剧的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患者尽可能地体验心理感受、讲出心理感觉、回味心理活动。并多次地去体验、表达和回味。当患者感觉和产生出了某些愿望,要让他尽可能为愿望实现作种种假设,充分去体验“愿望实现了”的感觉、情绪和情感;也要让他尽可能体验假如“愿望受挫”时的感受,并设想出应对方案。然后治疗的重点放在:体验和表达攻击冲动。可以设置出一些能激发患者的敌意和反击冲动的种种“情景”,让他充分体验受挑衅时的情感感受,鼓励患者表达出情感和完成正常的反击。之后,还要充分地体验、表达、回味“完成攻击冲动”后的感觉和体会。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体验感觉的训练过程。对情感严重压抑的抑郁症来说,这正是让他去除压抑、恢复情感能力的过程。
  4、扩大的想法。抑郁症的人,因为缺乏自信心而习惯消极和悲观地看问题。其实,只有极少数人是生来就具备自信心的。一般说来自信心是要每天重新获得。我们可以告诉凡是有抑郁倾向的人,你完全可以用“扩大的想法”来自我训练,这就是针对“瓶子是半空”的悲观想法变成“瓶子是半满”的积极想法。这个扩大的想法与普通建议所不同的,是它不含有责任,而是使对方不会受到攻击也不会感到负担。这样还会慢慢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
  5、同自己“和好”。在此文前面的“症结”分析中,谈论到了抑郁症的自我分裂,其实对所有的神经症来说,都存在自我分裂现象,只不过抑郁症患者的自我分裂潜伏着更大的风险,它可以发展到超我对自我的毁灭。所以,认知和协调抑郁症的自我分裂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他们最基本的出路是“爱你自己”,并要同自己“和好”。我想用《马太福音》第5章第22节的一段话作为对抑郁症患者最好的寄语:“凡无辜向‘自己’动怒的……你要趁你和‘自己’还在同一条路上,你就尽快地先去同‘自己’和好。否则任何时候你都可能把‘自己’送给审判官”。
  爱自己吧!抑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是向我们发出的一种警示:你因为有内损耗,所以你难受;停止“内战”,把潜力向外施展,你将是一个新的自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13-11-15 12:56:17 | 只看该作者
请常默念心理治疗的言语——针对童年受父母虐待的成年人
收藏
回复
吧友220.113.164.*
Affirmation for Adult Children of Abusive Parents (请常默念心理治疗的言语——针对童年受父母虐待的成年人):  
1、坚决划清界限使我在任何境遇中都感到安全。重视自己,疏忽别人。不再无报酬加班,当拒绝某些要求时不要解释,不要展开讨论。  
2、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赞同,我是我自己行为的最佳判官。  
3、平息肾上腺素的分泌,生活中没有灾难,过平常的生活。  
4、我运用更合理的自我谈话来修正我对生活的不合理要求。  
5、我尽我的能力而不用完美的尺度来做每一件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13-11-15 13: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13-12-7 10:29:30 | 只看该作者
81# 13872459845 自己爱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是关键,或许和家庭有关,慢慢学习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13-12-7 10:49:06 | 只看该作者
童年教养过严会引发什么心理问题(案例)

2011-06-16 泉铭 我说两句( 1 )
小琳从小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但近两个月因为心情一直低落,且有四次自杀行为而被父母带来求助心理医生。小琳是家中老大,从小背负着父母的过高期望。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投射至长女小琳身上,对其管教严厉、缺乏正性的鼓励,导致小琳从小就形成了过度注意外在评价的自动化思维模式。“我功课退步表示我是没有能力的,同学会笑我,让我很没有信心。我是家中老大,我不能做妹妹的表率,又让父母难过,让老师失望。我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人生有什么意义。”从“功课退步”很快跳至“生命没有意义”的结论,小琳的这种非理性自动化思维与她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小琳小学成绩皆在前几名,上中学以后,成绩比小学差,且不稳定,从前几名跌至二十几名,而另一个与小琳要好的同学,功课以前不如她,现在却比她好,且对等等,从这些点进入小琳的忧郁世界,帮助小琳学习辨认、观察与记录自己的非理性思考习惯,并与小琳讨论此错误思考习惯的逻辑是什么,进行批判,进而排除。心理咨询师帮助小琳认识:一个人的评价有来自内在的她冷言冷语。加上老师说她不用功,她心情更是跌至谷底,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烦躁、失眠、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食欲变得不正常,有时大吃大喝,有时完全没有食欲,甚至有跳楼的念头。

小琳有很多非理性思考,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若是好的,情绪则平平;若是不好的,情绪则非常不好。她的自我期待是聪明、美貌、富有、孝顺、有成就、有很多的朋友。小琳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迷思,她的深层担忧是:我功课不好,就不能上好高中,就不能上好学校,也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也就不能成为有用之人,也就不能成为有价值之人,所以就不会快乐。而对自己的优点,如待人和气、和蔼可亲、懂得自我检讨、有自制力、尊敬长辈、热心助人、会替他人着想、富同情心、有正义感,等等,她认为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专家点评

经过药物治疗,小琳的情绪很快有了改善。但药物治疗只能控制一时,不能治本,小琳的症状还是有起伏,医生建议小琳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选出小琳最重要的病状,如自杀、无望感,和外在的两个方面,过于在意外在评价会导致没有自信、依赖;过于在意内在评价则往往自恋、刚愎。心理咨询师与小琳讨论“功课退步引发的非理性思维”,并让她自己思考:

功课退步难道在下一次不可以赶上来吗?功课退步就不能做妹妹的表率了吗?做表率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呢?例如做人、做事、其他才艺、技术,等等。功课退步会让老师、父母伤心、失望。那怎么办呢?得寻求一个解决之道,而不是整天发呆、难过,那只会侵蚀你的心灵而不会让你有任何进步。如想一想退步的原因,如果原因是自己的无法专心或是不用功,那么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被矫正?小琳自认不够用功。虽然,咨询师知道小琳的根本问题不是不用功,但小琳现在这样认识,就得让事实来验证。于是,心理咨询师给小琳两个月时间去努力。在这段期间,小琳不能想自杀的问题,给自己一个努力机会。

于是,小琳比以前更用功,把其他的杂事暂时摆在一边。但功课仍没有起色。这是因为小琳为忧郁所苦,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效果当然不好。所以,用功也是事倍功半。

那么,首先得改善心情。小琳的忧郁循环已经成形了:功课不好→忧郁→无法专心读书→功课更不好→心情更忧郁。

心理咨询师与小琳讨论,用功是成绩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用功会有比不用功的情况要好。此外,小琳还有一个想法,“我在人生的起点没多久就落后了,以后,我如何能追得上其他人呢?”心理咨询师与小琳讨论,小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实际情况没那么糟糕,条条道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他所适合追寻的路。

咨询师还与小琳讨论了她的抑郁情绪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关。从小背负着父母的过高期望,父母缺乏对自己的正性鼓励。从心理发展来看,小琳的智力中上,在小学时,可用勤能补拙方式名列前茅,但上了中学,功课难度及复杂度明显的增加,小琳用苦读代偿,虽有部分功效但不尽理想,也是正常的。

咨询期间,心理咨询师请小琳在家里用心写下自己的优点,让小琳去体会这些优点都可以帮助找到自己价值的方法,进而改善情绪及行为,又回到以前快乐的生活了。

经过以上数次的咨询讨论,小琳渐渐改变原有的想法,了解了自己的情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能控制自己在负面情绪下,不要采取行动,而是找人帮助,或是自己坐下来,让负面情绪静静地过去。

导致青少年忧郁的成因非常多,主要不外是生物的,如脑中缺乏某些神经传导物质等;环境的,如人际关系等;心理的,从小失去重要的照护者、缺乏正性的鼓励、太多的非理性思维等。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如果有足够的动机,有逻辑的思考,能预知一般事物之因果关系,并愿意配合治疗,是非常适合认知治疗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13-12-7 10:50:09 | 只看该作者
与抑郁症患者的对话

2011-12-20 菱格 我说两句( 0 )
一天,宁静的诊室,一位面带愁容的女士走了进来。刚一落座,自称姓张的病人就带着哭腔对我说:我失眠已经两个月了,怎么办?

医生(以下简称医):请告诉我失眠的具体情况。

张女士(以下简称张):我晚上难入睡,睡着了又容易醒,特别是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后就再也无法入眠,觉得时间好难熬。

医:你的饮食怎么样?

张:自从失眠后我就胃口差,饭量已经大减了。最近两个月瘦了近5公斤。

医:还有其他身体方面的变化吗?

张:大小便不如以前通畅,有时汗多、心慌、紧张,不知道心脏有没有毛病。

医:你觉得你的情绪状态有什么变化吗?张:我的心情糟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医:你对来治病有信心吗?

张:老实说,我觉得自己没救了,我都不想活了。

医:问题有这么严重吗?

张:是的,我肯定是以前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现在是遭到报应了。以后的日子不敢想象,我没有勇气去承受更多的痛苦。

医:如果我们帮助你呢?

张:没有用的,谁也帮不了我。

医:你有大学文化,有不错的职业,将来应该是美好的啊。

张:自从开始失眠后,我的头脑反应慢多了,记忆力明显下降,脑子空荡荡的,也没有精力完成工作,简直是白拿工资,所以我辞职了,我已经不想将来的事了。

医:那你现在做些什么?

张:我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什么都不想做,每天都是度日如年,我不知道还能熬多久。

医:你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失眠!失眠一直没有改善,我的情况也随之越来越糟。

医:你经过了什么治疗?

张:以前服过催眠药,开始有点效果,现在已完全无用了。

陪同的家属告诉我,自从出现失眠后,张女士的情绪逐渐低落,整天唉声叹气,工作、娱乐的兴趣明显下降,已往的生活热情消失殆尽,大部分时间独自呆坐家中,有时哭泣;常常自怨自责,说自己一无所用,连累了家人,近期多次流露自杀的念头,亲朋好友的劝慰和鼓励无济于事,自服睡眠药物也无明显效果。因怕出意外,家人将她送来门诊。

那么,张女士真是失眠症吗?其实,她患的是抑郁症。因此,我告诉这位女士她把失眠看成主要问题,是对失眠背后的原因认识不清而已。

失眠是许多精神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中最为普遍。大部分抑郁症起病的早期症状,甚至唯一症状就是失眠,其中具有特征性的失眠症状是“早醒”,即比患者病前睡醒时间提前一、二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但实际上,难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醒后难入睡等失眠症状常不同程度地与早醒共同出现在抑郁症的临床相,也有些抑郁症无“早醒”现象,而表现为上述其他形式的失眠症状。一旦在抑郁症中出现,失眠往往会持续存在,贯穿抑郁症的整个病程。所以,许多抑郁病人像张女士一样认为自己是失眠症,常以失眠为由求治,部分患者甚至自购镇静催眠药物改善失眠。常见的现象是开始用药时失眠情绪似有所改善,以至患者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感到所需催眠药的剂量虽越来越大,但仍未得到足够的休息,精力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糟,甚至出现身体的其他毛病,如食欲、性欲下降,心慌、胸闷气短等,最近连失眠也可能加重了,才无可奈何来到精神科。张女士的病情变化和求医经历正是如此。

那么,如何透过失眠识别抑郁症?

顾名思义,抑郁症的核心是“抑郁”,即情绪低落。“情绪低落”是内心体验,我们一般通过与其互为表里的具体症状判断。抑郁症的具体症状表现为:无兴趣——显著的兴趣下降,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丧失;无望感——对前途失望甚至绝望;无助感——如大海孤舟、绝壁困囚,无人来帮,无人能助;无能感——自觉一无是处,甚至自责、自感有错有罪;记忆力力和注意力、思考能力的下降也是患者的常见感受。此外,不同程度伴随着失眠、食欲和性欲下降,体重减轻,内脏功能不适,如胸闷气短、消化不良、便秘等。许多病人还有焦虑不安、疑心自己有重病等症状;有些严重者甚至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

一旦明确了所谓的“失眠症”的实质是“抑郁症”,对症治疗,绝大部分的抑郁症是可治愈的。随着抑郁的改善,失眠也会随之而去。所以,当你或你的亲朋出现失眠,尤其是失眠迁延不愈时,一定要警惕失眠背后有没有问题。

失眠、抑郁着的心态是极消沉和不稳定的。亲朋好友的积极关注、帮助和关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3: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