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催眠术、《周易》、ETC疗法与心理学(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10-13 12: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apo 于 11-10-13 12:36 编辑

.
                                                 第一章:“催眠术”与心理学 第七节 催眠术的一般原理

     催眠术是一种心理学技术。学习催眠术必须掌握、理解催眠术的一般原理、原则。催眠实践中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只有理解了催眠术的一般原理、原则、精神实质,才能够依据这些原理、精神实质去处理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催眠术。
一、暗示
     这里,可以开宗明义地指出,催眠的实质是暗示。所以应介绍一些暗示的理论。
暗示是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采用某种方式,影响人们心理与行动,从而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意见和思想,或者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变化(《医学暗示疗法》,刘建辉,雷广宁,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1页)。
     如果详细地看,以上关于暗示的定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
     (1)暗示需要被暗示者没有对抗态度(或不加批判),自己接受暗示去做了,或者接受了一定意见,或生理起了某种变化,但不抗拒,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要问个“为什么”。
     (2)暗示要有一定方式。有直接暗示,有间接暗示,有自我暗示,有他暗示。如一个人到了异国他乡,自己无所适从,见别人怎么处理这件事,自己也同样处理这一类似的事,这叫他人暗示,而一个人在月黑风高夜独行,可能产生“自己吓着自己”的情形,这叫自我暗示;在异国他乡的人无所适从的时候,有人直接告诉他“在这里应如此如此”,他真这样做了,他只当成当地风俗习惯而不问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叫直接暗示。或如前,看到某人怎么处理,于是他也照着样子去学,这是间接暗示,特别是该某人无意示范给这个在异国他乡的人,被这个在异国他乡的人看到当成样板,更是间接暗示,若该某人有意给别人示范,倒可划归直接暗示(任凭不是语言直接教他怎么做)。催眠也是一种暗示方式,而且是很有效的方式。
     (3)暗示可影响人们的认识(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如,让甲、乙二组大学生看同一幅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副教授,对乙组说这是一位在逃犯。然后让二组大学生描述这副照片。二组大学生的认识(表现为描述)由于接受的暗示不同而不同。同是描述目光,被暗示为副教授的甲组,多描述为目光炯炯有神,含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坚强信念和一往无前的执着精神,而被暗示为在逃犯的乙组则认为,目光流露出孤注一掷、不计后果,可以看到他选择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嘴唇紧闭,甲组认为他专注、执着于自己的学术而不善交际,乙组认为紧闭嘴唇表明他冷漠、心狠、固执、暴戾。其实,对眼睛的认识中,一往无前(甲)、不计后果(乙),对嘴的认识,执着(甲)、固执(乙)只是感情色彩不一样罢了。接受暗示不同,认识就不同。
     (4)暗示影响人的情绪和活动。从理论上说,认识影响情绪,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好的事物”,我们的情绪会喜欢这一事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们会努力去做(活动)。在有的时候,特别是在暗示的过程中,这个认识过程是省略了的,只感受到结果。在宗教活动中,在一些“带功报告”中,神甫、大师对信徒、对听众不讲多少道理,只要人家说让怎么做,他们就会怎么做(行动、活动),说让他哭,他就真能哭出来,说让他笑,他也真能笑出来(情绪),甚至高兴到手舞足蹈,尽失平日之斯文,甚至悲痛到捶胸顿足,哭天呛地,乃至嚎啕大哭,进而身边其他人的行动,态度又加强了神甫、大师的暗示,大家都这样,不以为失态,失身份,也跟着手舞足蹈,也跟着捶胸顿足,情绪表现这样强烈,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所以说,暗示中认识过程被省略了。
     (5)暗示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如有人测验过,让受试者对每分钟摆120次的快节拍器形成了用温热刺激强化手臂血管舒张的反射,而对每分钟摆60次的慢节拍器形成了用冷刺激强化手臂血管收缩的反射。经过反复强化巩固,实验中只要对受试者说“快节拍”或“慢节拍”,而不必让受试者去摆动,也不用冷热刺激,受试者的手臂就会产生血管舒张或收缩的反射。(中间省略了摆动,冷热刺激)。
    暗示不同于说服。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
    ——它们的共同点:暗示和说服都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都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心理状态、认识。
    ——它们的不同点:暗示通过直接提示而影响心理状态,并改变人的行为,不需论证,被暗示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便可接受并执行暗示者的意图;而说服需要论证,让接受者认识到说服者的意见是合理的(或合逻辑的)、可行的、正确的,从而改变认识与行为;暗示主要通过情感、意志的影响,用情绪感染、行为示范,最终达到改变认识,甚至最终也没达到改变认识,仅改变了情绪或行动,而说服则主要通过理性影响,说明道理、分清利害,转变认识,随后才影响情感、指导行动。说服的重点在认识,暗示的重点在情感和行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权威的暗示性强。在被暗示者的心目中,对权威的言行甚至不去考虑其正确性,先入为主地,省略逻辑分析就予以接受认可。有心理学家作过实验,对一组大学生读二段文学作品,并告诉他们,第一段是世界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是一个不知名作家写的,然后让这一组大学生对这二段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大学生们“知道”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评价很高,他们还“知道”第二段是不知名作家所写,所以评价不高。其实,这二段文字都是狄更斯所写。我们看到一个人曾经说过许多(或重要)正确的话,做过许多(或重要)正确的事,以致我们相信了他,认可了他的权威,对他现在说的话,做的事,也不去考虑、分析正确与否,就予以接受。而前面说过,不经考虑、分析就接受就是暗示。而这些暗示若连续被证明是正确的,暗示就会再进一步加强,直至对权威形成迷信,有朝一日,权威说了疯话,我们仍不加思索接受。希特勒曾经是德国人的权威,后来他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消灭掉。冷静考虑一下,一点也不符合现实,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不都是犹太人吗?不都是人类的精英吗?其成就有几个人能超越呢?但希特勒这么一说,成千上万的德国人相信了。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人对萨达姆形成迷信,达到荒谬的程度,著名学者余秋雨到伊拉克看了,感慨道,在伊拉克恐怕没有能独立思考的头脑了。一个武士见到一个十分著名的、他所崇拜的武林高手,这个武林高手对普通武士就是权威,他不太用力就把武士控制了(另一方内心恐慌了,吓破了胆,没有还手的勇气了),军事上“所向披靡”也有这个因素。
     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是否权威,但我们容易受具有绅士风度的人的暗示,而不容易受衣冠不整看上去很落魄的人的暗示。——权威是成功者,应有绅士风度,权威一定不是很落魄的。有实验证明这一点。在一个交通路口,有红绿灯,但没有交警看守。有人统计有1%的人违章。然后,安排一个衣冠不整看上去很落魄的人连续违章(他的违章次数不计)其他人受他的暗示违章率上升到4%,安排一个绅士进行暗示违章(甚至违章次数比前一个暗示还少),其他人违章率上升到14%。这说明暗示作用存在,暗示者的风度、形象高贵,则暗示提高。
     那么,在催眠术中,催眠师要表现出权威性,要亮出自己的学历、论文,以前催眠成功的业绩,还要衣冠楚楚,具有绅士风度,举止儒雅,在工作对象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点、隐藏缺陷。一个刚从事催眠工作的人,最好不要在熟人多的地方开展工作,因为在此地过着不是“催眠权威”的琐碎生活,缺点无法掩盖,也不便于显露自己的业绩,人家不把你当权威,你催眠成功的可能性就减小。外来和尚会念经。新到一地,就把自己包装成权威,也没人能够提出你不是权威的“证据”。我们不评论李宏志政治上的是非,但可分析一下李宏志现象。他造成那么大影响就是利用了暗示的力量。他老家的人根本不承认他有多大能耐:上学成绩不突出,大学也没考上嘛。前几年严新权威大得很,达到迷信程度,为见严新一面,他老家山坡上挤满了人。“成千上万的人们见缝插针,稍有立足之地便挤进去,以至于严家周围几十亩麦地都成了人们的存身之所”,美国总统(老)布什接见过他。说他治好过许多病,一定是实,正如麦斯麦治好了许多病人一样,是暗示效应。但他在自己母校、工作单位,他的老师、同事、学生并不相信他。严新在成都中医学院上学时的老师说“严新是从我们学校出去的,但产生的影响却不怎么样”,他工作过的重庆中医研究所所长说“这个人不学无术,是个骗子”,他的师兄说他“太喜欢讲话,也常吹牛”,他任教的绵阳中医学校的同事说:“我们学校老师至今不信的仍是多数,他当班主任带出去的学生,也是至今不信的居多”,我想这些人的评价也对。因为严新就中医、中药的治疗可能就不比别人强,他具有的是已经形成的权威暗示,但不能否认权威暗示的实际效果。正象恩格斯,一方面指斥华莱士等人的催眠术,同时又承认催眠术效果的存在。说了许多正确的话、做了许多正确的事,随后我们才承认他的权威。对他以后说的话,做的事不再分析直接接受。一个人做过几次成功催眠,相信催眠师具有这能力,承认其权威以后,再施催眠,越来越容易。连催眠的前期准备也省了,只要催眠师做出某一手势或一个眼神,或在被催眠者身上某一处一点,(点穴)被催眠者就立即进入催眠状态。点穴,在权威和崇拜者之间最易成功,快速催眠对已经接受过催眠术的人最易成功。
     其次,用含蓄语气暗示比直接语言命令暗示作用大。
     例如,情形一,有人来作媒,向姑娘介绍对象,说某个男孩在公司上班,人很聪明、能干、有责任心;情形二,姑娘听到某公司几位中层领导议论说,一个青年员工聪明、能干、有责任心,此后几天,有人来提亲,正是被人夸奖的那个青年员工。我们相信,情形二对姑娘的影响大,姑娘更相信情形二的评价,而在情形一中,专门作媒者的夸奖在姑娘心中是要打折扣的。又例如,商家可以在报纸上买一大版做广告,但商家更愿意以新闻形式做广告,如新闻介绍某制药公司如何研制出了一种药,有什么奇效。标明广告的直接形式不如新闻的间接形式。
     那么,在催眠术中,对病员进行催眠麻醉止痛,准备外科手术,你可以直接暗示,“好,现在你的胳膊已经麻木了,不知道疼了”,也可以说,“你现在来到了南极,零下五十度,又用冰包住你的胳膊,冻得麻木了……麻木了……没有知觉了……”直接说不知道疼了,不如说到南极冻麻木了。也可以做一个游戏证明,在催眠状态下,直接暗示,“你的两只胳膊不会动了,想动也动不了了”,也可以间接暗示,“你的两只胳膊变成两只天鹅飞了,飞了,上天了”,醒来后,说变天鹅飞了的,更多人胳膊不听使唤了,但只说“想动也动不了”,有的人可能真动不了,但大部分人还能动,还听使唤。所以催眠中尽量用间接暗示。
      第三,情感适当的语调语气可以增强暗示作用。
      “三分文章七分读”,《陈情表》感天动地,但若让一个半文盲去读,读读停停,再问问旁人“这个字咋念?”中间再念错几个字,这就无所谓语气语调了,就不再催人泪下。我们写催眠术的宣传文章,写上“在催眠的时候,用坚定有力的语气说睡吧,睡吧,你睡吧……”其实不起作用,什么叫坚定有力?有客观指标吗?所以坚定有力是一定坚定有力的,但那是一种体悟,不是一种说教,特别是你遇到了一个难以催眠的人,或者你催眠治疗过程中触及了他内心的痛处,他几乎要从催眠状态下醒来。这个时候你真的要把握好语调。所以,在催眠过程中,要对语气、语调费点心事。一般来说,对于可能是受过伤害者,脆弱者,语气要坚定,以震摄力使其服从。
      与暗示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安慰剂效应。
      李心天教授主编的《医学心理学》这样给安慰剂下定义,“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本不具有药理功能,即使对于手术后创伤这样真实的“器质性病变”,也可产生疗效,对于疼痛的有效率达30-40%。李心天教授说,“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这样高的有效率!江湖医生、巫医术士正是利用这一效应,确实产生了疗效。药厂推出新药,把疗效吹得很大,广告满天飞,红火一阵,也是安慰剂效应的应用。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一种保健品(实际上就不是药品)搞宣传“xx进了村,癌症一扫光”,被写在了中国农村的厕所上,电线杆子上,但人家发了财,还交了大量税收,没人再说人家是骗子,老板成了“劳动模范”。还有人把保健品当药品卖,一个品牌垮了,把药名改一下,“黄”字改为“白”字,又“站起来了”。疗效一定有的,中性的安慰剂还有40%疗效呢,何况保健品,对人体还有一点好处。
     “安慰剂效应”后来又推广,可以不是借助于药剂,而借助于器械,也可以发生疗效。安慰剂效应也包括“副作用”,即没有生理作用的中性物质竟也发生副作用了。安慰剂主要应用于药物研究中的双盲试验。为了验证一种新药的疗效,让一组病人服用该新药,一组病人服用安慰剂,二组被试人谁也不知自己服的是什么,一段时间后若二组疗效相当,说明该新药只相当于安慰剂,没有疗效,若服该新药组疗效高于服安慰剂组,才说明其有效。新药必须经过安慰剂双盲试验。看来,安慰剂也有正当用途,不能说都是骗子。
     使用的“药物”没有药理成份,器械没有真实的改善生理功能的功能,好象是骗子,但疗效可能、可以是真实的。
     催眠术是暗示,它没有用药物、甚至也没有用器械,它只是用语言竟可以改变人的心理生理状况。因为语言本身不具备药物的药理功能,器械的生理功能,它只能是暗示了。我们知道,语言可以影响心理进而影响生理。听说一件令人气愤的事,可以“血往头上涌”血管暴胀,血压升高,这就是语言影响心理进而影响生理,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过程。催眠术是人们开发的用语言影响心理、生理、行为的技术,影响的方法高明,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更多,功能更广泛,效能更高。
二,注意
     前面讲到催眠的实质是暗示,这是从一个角度讲的,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说,催眠的实质是意识狭窄,特别是注意的广度狭窄化。
      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只与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催眠师提供的信息可以进入他的大脑,影响他的心理、生理、行为,而其他信息则不能进入或不易进入他的大脑。例如大热天里,催眠师向被催眠者描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这景象进入被催眠者大脑,他如身临其境,真的冻得瑟瑟发抖,而对外面炎炎烈日没了感觉。
所以研究催眠应研究意识特别是注意的狭窄理论,从中汲取营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中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三版,第118页)。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才能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晰地认识出来;而在同时作用着的其他对象,就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由于注意的指向和集中,才引起意识的指向和集中。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大脑皮层上发生一个兴奋中心,则会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因此,兴奋不会均匀地沿着整个大脑皮层扩散开来。在每一个瞬间,皮层上都有一个最优势的兴奋区域,它是和最清楚的意识相连的。与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对应的是被注意的事物。与此同时,皮层的其他区域由于负诱导而多少处于抑制状态,与这些区域有关的刺激物就不能引起平时所能引起的反应,就是处于注意的边缘或未被注意。当然,优势兴奋中心在大脑皮层上是变化的,对应的是注意的变化。我们不讨论是优势兴奋中心的变化引起了注意的变化,还是注意的变化引起了优势兴奋中心的变化。巴甫洛夫描述这种情况说,“如果能够透过头盖骨来看,如果是大脑两半球具有优势兴奋性的地方能够发光,那么我们在思考着的有意识的人的脑中,就会看见一个发着光的斑点是如何地沿着他的大脑两半球转移着……而这个斑点是被大脑两半球上所有其余空间内的或深或浅的阴影围绕着”。这个斑点就是优势兴奋中心,对应着被注意、意识到的事物。斑点周围的阴影对应着被忽视、忽略了的其他事物。注意这一点,就会忽视另一点,过分注意于一点,就必然忽视乃至于无视另一点,过分注意于一事物,就无视其他事物。在谈恋爱时,过分注意情人,就顾不得其他人,“世界上就我们二人”。催眠就是让被催眠者这一优势兴奋中心对应“光斑”更明亮,对应周围事物的阴影更暗,忽视、无视其他事物。
      注意可以引起生理变化。如过于集中于一个注意对象时,多数无关的运动、动作会停下来。观众被优秀演员吸引了注意时,会停止身体运动,剧院一片寂静。非常强烈的注意会出现屏息现象,牙关紧闭,瞳孔也会随注意集中程度而变化。这是催眠术中生理变化的根据。
     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产生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体状态。如突然有了尖叫声会引起你的无意注意,属第一类,另如你正在从事一项有兴趣的活动,外边同等刺激的事物不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同是一声尖叫,喝茶聊天的人注意到了,而正在参加高考的考生可能没注意到。这是第二种注意的例子。这对催眠术的启示是,在进行催眠时,环境要尽量安静,不使外界刺激物刺激被催眠者,不引起他的无意注意,不分散他对催眠师的注意。刺激物不仅有个绝对强度问题,还有一个相对强度问题。如果催眠室布置得十分安静,外界一个小动静也会引起被催眠者的无意注意,干扰催眠的进行(相对强度大)。而在不十分安静背景下一个稍大一点的动静也不一定引起被催眠者的注意。刺激物的新异、变化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不十分安静、刺激物不新异,无大变化,照样可以催眠。如在火车上、候车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倒没有听到谁说了什么内容的话,总是吵,这倒不耽误催眠的进行。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关于有意注意的内容,也有不少,与催眠术有关的内容是,对完成任务的愿望,对保持有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这是说一个有强烈的愿望去改造(或其他如得到)某事物,那么他就会有意注意这事物。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事物就容易引起他的注意。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时,钨丝还没制出来(没发现钨元素),他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用了十年时间还不成功,只要一通电,灯丝材料马上就“烧毁了”,“灯泡炼了”,有一天他坐桌子边冥思苦想,一下子坐了几个小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其他,不知多长时间,烦了,把手中扇子撕毁了,意外发现扇骨——竹子——纹理致密,引起他的注意,把竹子炭化了做灯丝试验,寿命竟然达到十几个小时:成功了。这是完成任务(造出灯泡)的强烈愿望引起了对相关事物(竹子)的注意。这对催眠术的启发是,催眠师应讲明催眠术可以治好他的病(这是被催眠者的愿望),有助于他集中精力(注意力)于催眠,配合催眠师,催眠才易成功,看来催眠师对催眠术的介绍引起他的兴趣是必要的。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用得上的是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如一个人刚开始学一项工作,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这时他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注意集中,有意注意自己应该怎样做。熟练了,就不需要十分注意,甚至一边说话、唱歌、聊天就可以把手中的活计做成。有意注意变成了无意注意。跳舞,开始学习时得记下一个动作怎么做,手脚是否到位,属于有意注意,熟练之后,不用想下一个动作怎么做。从有招有式到无招无式,实现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化。学开车也是这样。在催眠术中,对初次接受催眠者,催眠师要费一番劲,让受术者有意注意才行,“你该怎么样,怎么样”,他也会自觉到我怎么样,怎么样。催眠几次,催眠师简单地就可把他催眠了,这与其说催眠师得心应手了,不如说受术者对催眠师实现了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的转化。我最先向马维祥老师学催眠术,就见到过这种情景,一个新病号来了,马老师好一番诱导:“太湖边……一行柳……一湖水……”做了一会儿,又重复一遍“太湖边……一行柳……一湖水……”我问马老师“这是咋了”,他说:“你没看见吗?他就要醒了,需要再强化才行”。而另一位姓顾的女病号,轻躁狂,一进屋嘴说个不停,滔滔不绝,海阔天空,好在还有逻辑,不算胡说,怎么一下子嘎然而止,倒头呼呼睡着了。马老师上去按摩了一番。我晚上回到住处整理笔记,竟记不起马老师说了什么让她睡着了,是象《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时吴用他们说“倒、倒、倒”还是说“睡吧”?因为说时迟,那时快,真是嘎然而止,记不起来了。第二天去问马老师,马老师说“这是快速催眠法,她是经过多次催眠的,我用手按住她头顶,一松手她就倒在床上睡了。”我没注意到马老师那个动作,但顾姓病员却注意到马老师松手动作了。当然,这个病员刚来时,马老师少不了一番讲解、诱导。别人都说马老师会点穴,使一个口若悬河者立马如何如何,马老师也对外称他可以点穴,甚至在他办公桌上放了一架表明人体穴位的模具。其实,那只是马老师的信号,指令被催眠者轻易(接近于无意注意)注意到这一指令,进入催眠状态了。
     关于注意,还有其他相关理论。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催眠是注意广度的下降。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紧张性。指的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事物。催眠术可以理解为一种注意的紧张,在注意紧张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沉浸于他所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的其他事物,要达到高度紧张的注意,必须有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引起注意的条件,如在背景上突出的对象,对注意的对象发生兴趣,注意的对象对当前完成任务很意义等。
    越紧张地加强注意,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叫注意的分配。催眠状态一般要求注意不能分配。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催眠的实质是意识(包括注意)的狭窄。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说明。
    催眠状态下,受术者只与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甚至,他只可接受到催眠师传递给他的信息、指令,而无视、忽视催眠师本身的存在。所谓催眠的深度,在于受术者与催眠师以外信息源的隔绝程度。他对催眠师提供的信息以外的信息感觉越迟钝、模糊,他所进入的催眠状态越深。在较深的催眠状态下,受术者意识狭窄,不再瞻前顾后,注意极度集中于催眠师限制的一点(或说对催眠师给出的注意对象高度紧张)。因此,“考虑问题”就是不全面的,可能是违背一般价值观的,违背一般想法的。
    以下是催眠状态下意识狭窄的实例。
    例1.与前述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德国人到苏联国有银行取钱一事类似,2005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报道:一名俄罗斯催眠师来到摩尔多瓦,进入银行,将柜台后的职员催眠,然后让他取出大量现金,其中一次就取走三万五千美元,文章题目叫《摩尔多瓦追捕催眠大盗》,银行职员只接受了取钱的信息,是违背纪律、制度的,可能承担的责任等问题已不在考虑的范围了,他意识狭窄了。一些嫌犯在受审判时,考虑得很周全,不留什么把柄、漏洞,但在催眠状态下,只知道回答提问,考虑得狭窄了,不考虑那么多了,不周全了。说出一句话可能的后果顾不得了。于是他把犯罪过程说了出来。当然,也可能受催眠师诱导说出一些配合催眠师要求而不符合事实的话。
    例2.要我们模仿一个演员的一段戏,或如前面讲的让一群未受训练的姑娘去T型台做模特表演,我们会恐慌、担心,怕我们演得不象,别人笑话。好演员一定是很投入的。——投入,就是专注于剧情,不考虑,少考虑其他。有些好的演员,可以因专注于剧情而分不清剧情与现实。赵丹演林则徐时就很投入,其他演职员工在附近说笑、声音大了,他过去批评人家,完全是“林大人”的架势、口气,像演戏一样,让人家哭笑不得,后来CCTV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大宝电影传奇》就讲了这一故事。所谓投入,就是只顾这一件事,而不顾其他,就是一定程度的意识狭窄。前述姑娘们看T台表演录象,又去表演,催眠状态下一心一意(达到意识狭窄)才能达到维妙维肖。《白鹿原》中鹿三言语不多,深深地自责,深深地陷入对儿媳妇的愧疚。太多地、只单单地考虑这件事、这个人,可以达到与催眠相同的意识狭窄程度(也可以叫做自我催眠),所以才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了儿媳妇田小娥。
    在催眠状态下记英语单词,也是利用了意识狭窄。学习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而催眠术就是意识、注意高度集中到狭窄程度。只注意于单词、其他全不顾及,处于抑制状态,怪不得催眠术可以应用于学习。这也证明了催眠的本质是意识狭窄(比“集中”程度更高)。
    例3.游击队员在荆棘丛生的地方与敌人遭遇,并且相互开了火,打击了敌人迅速撤退。当回到营地发现腿上流了血,是被荆棘划了一道血口子,这时侯才感到疼痛,而在整个战斗中根本没感到疼痛。意识集中到战斗上,忽视了其他,包括受伤流血,这就是一种意识狭窄。催眠麻醉应用的也是这一原理,把受试者注意力紧紧地、牢牢地集中到催眠师指定的一点上,让他意识不到、不再注意到疼痛,也是意识狭窄的实例。
    例4.一个人情绪低,心境恶劣,患了抑郁性神经症,思前想后,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己没有能力,缺乏自信等等。长时间情绪低落,心境恶劣,本身就是毛病,况且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毛病。而除了内源性抑郁,大量的神经性抑郁药物疗效不佳。这时,可以在催眠状态下让患者把意识集中于催眠师制造的令人兴奋、喜悦的一点,彻底忘记他平时所胡思乱想的令人不快的、引起消极情绪的事物,并由于后催眠效应,使这一正性、积极的情绪(兴奋、喜悦)保持一段时间,强制改变他的情绪。这种让他“情绪集中”于令人喜悦的一点,“彻底忘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属于意识狭窄,他不再胡思乱想,一心一意去“喜悦”吧。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病,药物疗效不佳,催眠术则可发挥独特作用。
    例5.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神经症的症侯是由创伤性经历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而造成的。他生病了,医生、患者都不知道为什么。创伤,应是心灵的创伤,这个经历一定会令人尴尬,不体面、难堪、痛苦。既然把它压抑到潜意识中,就说明不能说出来,一旦说了出来,让人知道(包括自己)有损于自己的形象。而神经症的治愈,又必须把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难堪的经历引到意识的阳光之下。精神分析是“引导”的方法之一,但屡遭压抑、抵制。催眠术也可以有所作为。在催眠状态下,患者意识狭窄,不瞻前顾后,顾虑不到难堪与否,说出来了,医生就了解了病因,再设法使患者想起来,意识到这个难堪事件,病就治愈了。催眠状态下罪犯还“无所顾虑”地说出犯罪经过呢,何况只是难堪一点,不用坐牢、杀头。病员安娜,在长达六个星期中,干渴得无法忍受却不能喝水,而检查发现食管并无毛病。布洛尔医生将其催眠。在催眠状态下安娜诉述了在童年时十分厌恶她的家庭教师。一次,她看到一条狗在这位家庭教师的杯子里喝水,这令安娜十分恶心,但由于受到尊敬师长的传统影响,一直不敢声张。在催眠状态下,她不再顾忌尊重师长的价值要求,尽情地发泄了对老师的厌恶情绪。后来她不能喝水的毛病竟好了。这是心理治疗史上著名的例子,从此有了“谈话疗法”,通过谈话,而不是靠吃药打针治好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病。精神分析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如果不催眠,安娜顾虑很大,“能这样批评老师吗?能说出来吗?”不仅不能说出来,甚至不能让自己想起来,后来把自己折磨得生了病,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狭窄了,不顾忌那么多了,想起来了,说出来了,病也好了,这就叫疏泄疗法。
     例6.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只与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催眠师的细微动作都可引起受试者的感觉、反映、反射,对别人给的信息不能接受,别人模仿催眠师向受试人指令受试人也不能接受,他因意识狭窄、集中而特别灵敏地分辨出这不是催眠师的信息,故不接受。这才真叫单线联系。我开始去向马维祥老师学催眠术时,同是来自河南的一名患者被马老师催眠了,我怎么喊他也不答应,把他身体翻过去,患者也不知道——醒来后我向他描述我怎么喊他、翻他,他说一点不知道。而马老师让他伸手、抬脚他却都能很好地执行,晚上和他住一房间,他竟说自己没被催眠(——他理解催眠是瞌睡着了),因为马老师在干什么,让他干什么他都清清楚楚。但他忽略了我,还有其他人存在。意识狭窄到只盯住马老师一人。
    例7.在一个篮球场上划一条20厘米宽的线,让从这条线的一端走向另一端,我们大多数人都敢走,也能够准确地完成这一实验任务。但是在一堵5米高、40厘米宽的墙上让我们从一端走向另一端,恐怕一些人不敢试验了,怕掉下去,将墙升到10米高,更多的人不敢去试了。腿吓得变软了,甚至头也晕了。可是从理论上说,篮球场上20厘米宽的线比10米高40厘米宽的墙更难走。我们说完不成,不敢去试验,完全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了,太瞻前顾后了,若是对我们催眠,让我们不考虑那么多,充分集中精力达意识狭窄程度,一心一意只走路,我们更容易在40厘米宽的墙上走过去。可见,让我们完成一定任务有困难,催眠术有时有所帮助。
三:后催眠效应
    所谓后催眠效应,就是指,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向被催眠者发出的指令,在被催眠者醒来后还继续有效。后催眠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持续达一年之久。
    日本藤本正雄先生曾记载了这样一次催眠试验:
引导一位二十岁的女子进入中等程度的催眠状态,对她暗示说,“你醒来后见我一站起来,你就立即起身去打开对面窗户。然后把你滑下了一点的长筒袜子拉好,再回到座位上去,我说的这些话你是记不住的。但你必须照我说的办。”接着让她觉醒过来,同她说了一会话然后站起来,她立即去打开了窗户。
    “你为什么打开窗户?”故意问她。
    “空气好象有点不好”,她回答说,从她的神态自然的样子看,好象对催眠状态下的指令一点也不知道。打开窗户后她并没有回到座位上,显得不知如何是好,藤本故意把脸扭到一边,斜眼观察她,她看到藤本脸已扭到一边,敏捷地拉了拉袜子,然后不慌不忙地坐好。
     这个实验包含着有趣的问题。首先,受试人依照暗示去做,但对暗示内容一点也不记得,指令存在于大脑中,存在于潜意识中,没有上升到意识层面,但照样可以支配其行动。其次,当问她为什么打开窗户,她说空气好象有点不好,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不十分清楚时,也会赋予似乎正当的理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即使病员自己认定的病因也不一定可信。第三,受试人趁藤本不注意时敏捷地拉了一下袜子,说明指令、暗示使受试人尴尬时,执行将显得困难,若指令对她有侵犯性,则可能被拒绝。
在这一实验中,被试人催眠醒转过来了,催眠状态下的指令仍然有效,也打开了窗户了,也拉袜子了,而且打开窗户准确地在藤本站起身之后。任凭受试人不记得这些指令。这就是后催眠效应。
     有一些用于治疗的催眠暗示,也必须借助于后催眠效应才能发生作用。若没有后催眠效应,催眠那一会儿有疗效,刚一醒来就没有效了,那么催眠术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甚至不值一用了。如改善一个人的情绪。他情绪低落,心情苦闷,办事缺乏信心,属于神经性抑郁,催眠术改善情绪,必须在醒转后一段时间内心情轻松愉快才行,而且这种改善是纯形式的,没有道理,没有内容的。不知为什么,愉快就行。正象昨晚做了一个美梦,今天一天心情愉快,昨晚做了一个恶梦,今天一天闷闷不乐。
     对于止痛更有赖于后催眠效应,不能一醒转过来马上又疼痛难忍。

    文章来源:华夏思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