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电话、书信等形式阐明自己观点、理由,让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达到互相支持配合之目的。谈话是沟通最常用的形式,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谈话都是沟通,比方大家谈谈天气、足球、电影等,是各种书中常介绍的方法——寻找共同话题,这只是沟通的引子,充其量只能说是寒暄,通过寒暄,达到融洽气氛的目的。而真正有效的沟通,是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意愿、观点、看法。人与人之间能否进行有效沟通,关键并不在于掌握什么方法技巧,而在于是否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障碍不解除,就不可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该障碍可以用TA理论来解释。TA理论也称交互作用分析,是美国心理学有埃里克格恩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即transactional analysis,重点是改善个人对自我与他人的评价,是进行团体训练的思想基础之一。他认为沟通障碍产生于人的早期。即人刚出生时,都是认为“我不行”而“你行”,孩子在学习成长中,有些孩子得到了父母及周围人的认可,产生胜任感,便逐渐认为“我行”;而有些孩子受到挫折及打击,便逐渐认为“我不行”。这是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也会形成“你不行”和“你行”两种认识。这四种认识互相组合,便形成四种生活定位。认同“我好”“你好”是最佳的, “我不好”“你不好”是人格分裂中绝大多数人的模式,“我不好”“你好”是自卑内省的,而“我好”“你不好”是自大狂妄的。
格恩的理论是具有建设意义的。它说明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形成,某些性格及对人生态度是习得的,因为是习得的,所以也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改变。通过哪些训练,达到什么目的呢?
一、对于普遍性沟通障碍,是人生态度为“我不行”而造成的,首先要解决“我行”“我好”的认识。
在各方面存在沟通障碍的人认同“我不行”,这是一种心理扭曲,这种扭曲产生于人的早期。格恩说,一摞硬币要想摞得高,从底部就要整齐,而底部就已经歪了,要摆得高就必然通过歪曲以维持平衡。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摆放,这摞硬币也可以摆得很高。但是那些扭曲是存的,是我们想竭力隐瞒的,潜意识中不想让别人知道,于是就带着面具生活。以弗罗伊德为鼻祖的心理治疗也特别关注人的早期不良刺激和创伤,与格恩的人格特征形成于早期不谋而合。
这类人要想突破沟通障碍,必须实现由“我不行”到“我行”这个转变,要敢于把自己的真实面貌露出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端出来。这个转变是困难的。因为这类人往往是理性的、自律的、服从的、认真的、负责的,他们的表象可能是成功的、平凡的或失败的。成功时认为自己行,失败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能公正的评价自己,对自身的认识是肤浅的、混乱的,同时由于这类人是压抑的、盲目的、不会看自己的优点长处,更不知道自己心理的真正需要,便很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所以他们体验成功的概率低,不胜任感强,容易进入“我不行”的恶性循环。
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是找到早期刺激,找到认为“我不好”“我不行”的根源,那会让人茅塞顿开。其次是通过行动,做一些简单、力所能及的事,体验“我能行”的情绪,以建立自信心。再者是尝试沟通,不要回避,可以从熟人、亲戚、朋友开始,也可以从陌生人开始。最后是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二、对于局部沟通障碍,要认识自我状态的多样化,克服“你不行”“你不好”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是多样化的,如在家庭中既是父母又是子女,在单位里是领导又是下属。在各种环境中角色互换是必然的,如不能恰到好处地转换角色,就会出现沟通障碍。TA理论把人的自我状态分成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这三部分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是TA理论结构分析的基础。而这些状态的混淆就是局部沟通障碍的重要成因。
1、与领导、同事、朋友的沟通障碍。最好的模式是“成人—成人”模式。“父母—成人”与“成人—儿童”模式都会造成沟通障碍。
“父母—成人”模式。障碍方往往以父母的姿态出现,比如说话方式为:这你都不懂吗?你应该……,不应该……。这种语气是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作为成年人的对方会有逆反心理。这种“父母—成人”模式不利于相互沟通。原因在障碍方认为“我行”“你不行”,需要我帮助你,提醒你,这是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造成的。
“成人—儿童”模式。障碍方对另一方无条件服从,不能阐明自己的观点。障碍方是儿童方,认为你不能理解我,我不告诉你,或“我不行”,我绝对服从你。
对这一点的认识在管理及社交中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某些领导存在沟通障碍,采用家长式作风,不利于下属成长,不利于沟通,却不自知,因为高度认同自我而否定他人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有些成年人在工作中表现情绪化,是不够成熟,呈现儿童状态。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障碍。家长与孩子的模式是较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中。如婴儿期,“父母—儿童”模式最佳,基本不会出现障碍;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孩子渴望建立“父母—成人”模式,而父母往往体会不到孩子的成长,仍旧用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孩子种种逆反行为,出现沟通障碍,这时需要父母进行调整,建立“父母—儿童兼成人”模式。而子女真正长大成人,最佳方式为“父母兼成人—成人”模式。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处于主导地位,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进行变化,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然而中国的家长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成长,更缺乏去适应孩子成长的主动性,从而一方阻断了沟通。
3、与爱人的沟通障碍。夫妻双方的沟通模式是多样化的。完全采用“成人—成人”模式则太乏味,对待不同的事情,呈现“成人—成人”、“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儿童—儿童”等多种沟通方式,不仅会建立信任、信赖感,并且使双方兴趣盎然,充满吸引力。但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家庭只会以某一种模式出现,让双方感到有缺憾。或夫妻双方过分认可原有家庭模式,渴望建立的家庭与原来的一样;或夫妻双方对原家庭过分否认,期望从对方身上找到自身缺失以对自己进行心理安慰和补偿,使对方陷入不解、困惑甚至抱怨中。最典型的是期望在夫妻间建立“父母—儿童”模式,期望把父爱(母爱)在自身婚姻中得以持续或把父爱(母爱)的缺乏在婚姻中找到补偿,在初始阶段往往会激发出对方被需要被信任被信赖的自豪感,但久而久之,一方索取,一方付出,会造成强烈的不平衡感,失去平等沟通的平台。
上述三种局部沟通障碍,在于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障碍方未能恰当地进行角色转换,不能以恰当的自我状态与对方沟通。认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他人身上,是解决局部沟通障碍的关键。然而,这类人普遍认为“我好”“我行”“我没问题”,他们很少通过自身反省而自我改进,甚至会存在抵触情绪,如果能由他人或机构协助,通过训练,如背摔等集体合作项目,提高对他人、对社会的信心,会收到较明显的效果。另外,以障碍方的至交为突破口,让他的信任方如朋友或亲人协助、点拔,收到“信其师,听其言”的效果,养成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肯定他人的习惯,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