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过程的情感伤害造成的抑郁持续反复发作的深层原因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4-28 12: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抑郁123 于 11-4-28 14:23 编辑

很幸运又找到那种久违的感觉了,四个月了,感觉人身上又痛苦的蜕了层皮。03年我就开始关注阳光网,一次次的离开,又一次次的回来,阳光没有因为我的抛弃而抛弃,在每次自己痛苦难受的时候,都宽容的接纳了我
     人的成长的发展是个综合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不断自我加强,自我强化的过程。一个人在成年初期所表现的一系列情绪和情感困扰,是和他的童年成长过程和经历是分不开的,家庭是培养和孕育孩子情感,认知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地方,一个家庭里,孩子的感觉其实就是孩子父母的感觉,孩子父母之间的情感出现问题,这个孩子的情感系统肯定是不健全的,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能感觉到爱和被爱吗,感觉不到,所以这个孩子成人后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不会爱自己,就会导致情绪,心理,行为出现偏差,不会爱别人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交往出现种种问题。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孩子所接触到的,所感觉到的大部分是种负面情绪,听话,学习好,是父母爱孩子的基本条件,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会学习到,自己被人接纳是有条件的,自己爱自己是有条件的。人是渴望被爱的,所以人有了宗教,宗教本意是讲求一种博爱,一种爱人,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往往又演变成权利,利益争夺的工具。这个世界就是被物质和利益异化了,在这样异化的世界里,人只会感觉到痛苦,感觉到伪善, 感觉到情感的无所适从,要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必须要将自己和现实隔离一部分,我感觉现实里很难给人好的感受和感觉,但是阳光网里有这样的基因,呵呵。一个感受到爱和支持的人,会把这样的爱和支持传递给别人。
    这个世界只有感受到痛苦的人才愿意体验爱,也愿意付出和回报这样的爱。
    用药物我们可以让自己恢复到好的情绪,但是没有内心情感和感情系统的支撑,复发是必然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1-4-28 13:04:40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就是我们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1-4-28 14:33:3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你随时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1-4-29 10:22:45 | 只看该作者
几年前,我读过彭德修牧师的一本书,书名是<情绪伤害>,觉得很不错,建议你去看看.我也打算重读一遍.

http://eq.disciple.com.tw/eq_1/p&c.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1-4-29 10:5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抑郁123 于 11-4-29 11:47 编辑

谢谢楼上的,一个人只有体验过了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感觉,才能给外界付出这样的情绪和心里,人是自私的,现实世界也是自私的,现实利益面前一切人类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人的成长过程能体会到无私和爱的感觉是很少很少的,无私和爱确实能给人好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很多都是以爱的名义行利己之实,这样的伪爱只会让人体验到脱离本体感觉的痛苦,神经症患者就是陷入这样不自主的外在和内在利己的情绪和潜意识里不能自拔,最后不能接受自己,也不能接受别人,导致了情绪和情感的大崩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1-4-29 11: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渴望宁静 于 11-4-29 11:43 编辑

老子《道德经》说“无私为大私”,如果你真的无私,你得到的其实最多。这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一种“私”。所以不用过多追求完全的“无私”。“爱”也一样。我觉得人类世界没有那种彻底到彻底的无私和爱,那个只存在于佛祖上帝的教义之中。即便是佛祖,也需要我们虔诚信仰他,并点上一炷香作为回报。所谓“真正的爱不求回报”,可是完全没有回报的永远单方付出的爱,怎会平衡怎会维持长久。即便是父母,孩子长大后很不孝顺,也会心有怨言。这本来就是人性的自然,和道德没有必然关系。


所以接受现实和人类、自己的不完美,内心冲突就会少些。神经症患者陷入不自主的外在和内在利己的潜意识里不能自拔,谴责自己这种利己思想不道德不对,既而不接受自己不接受他人,谴责别人都是伪善伪爱,从而焦虑矛盾,这是不必要的。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面对,放下”。现实世界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也可以像楼主说的,适当时候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将自己和现实隔离一部分。但只是隔离一小部分,也只是一小段时间,目的是净化心灵,擦拭异化的社会和人性带给我们的污垢,休息疲惫的心,好重新上路投入社会。其他大多数时间我们还是要努力适应这个社会,发现其他人的闪光点,发现社会的美好,并以自己的努力为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增添一份美好。这才是“大隐隐于世”。


学会忘记自己以前受到的伤害,虽然给自己造成了长久的阴影甚至引发抑郁,但都过去了,爱是需要学习的,试想自己如果做了父母,不一定就比自己的父母更会爱孩子。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需要感恩,以后怎么走就是自己的事情。父母当初由于无知或性格缺陷给自己造成了无心的伤害,却让我们从伤害抑郁中得到磨练成长,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也知道如何更好的爱他们,避免自己曾受伤害的悲剧再发。从这个角度上,依然要感恩父母。原谅任何他人忘记任何过去任何将来,就只活在当下每一天,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爱自己,这是走出抑郁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1-4-29 11:2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抑郁123 于 11-4-29 12:00 编辑

完全无私的人得到的是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可和满足,主观上并不想得到什么其他的东西,但是现实生活里里这样的人得到的可能是最多的,可能不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只有经历过精神极度痛苦的人才去追求这样的精神上的满足吧,超越现实利益的纠结的。人痛苦的根源在于在乎现实里自己得到的多或者少。初出于世的婴儿绝对是自我的,但也绝对是自私的,我们的成长过程是个逐步的迷失自我感觉的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里,自我感觉被逐渐剥夺,他我感觉,社会感觉被不断强化,我们必须得做别人眼中或者社会眼中的自己,但是我们的自私感没有进化,不过以一种伪爱的方式来体现,我的付出必须得有相应的回报,没有这样的回报,我就失望痛苦。在与人交往的过程里,我们必须满足别人的这样的期许,也在要求别人满足我们这样的期许,这样的期许得不到,多是现实的利益和感觉得不到,负性情绪,嫉妒,失望,悔恨,自责,挫折就出来了,这样的负性情绪感觉的反应,最明显的心里特征是在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上,互相彼此都有期许,但往往以爱的名义,但爱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现实里人的婚姻绝对负性情绪大于正性情绪,但是童年的成长过程里经历和感觉过精神的痛苦的男人和女人,对现实生活的要求可能就少点了,对精神和情绪上的感觉作用就增加了。对个人来说期望越高的人,得到这样负性情绪的打击和纷扰也最严重,所以情绪症状最重的人,往往是自我要求最严苛,最不接纳自己的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里,受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逐渐培养出了不接纳自己,不接纳他人,以他人痛苦为快乐的心理反应方式,并将这样的方式延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怎么从这样的情绪和体验系统里走出来,构建一个新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方式是需要重新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1-4-29 14:5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渴望宁静 于 11-4-29 15:04 编辑

7# 抑郁123

"情绪症状最重的人,往往是自我要求最严苛,最不接纳自己的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里,受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逐渐培养出了不接纳自己,不接纳他人,以他人痛苦为快乐的心理反应方式,并将这样的方式延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怎么从这样的情绪和体验系统里走出来,构建一个新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方式是需要重新学习的。"说的很好! 是这样的。或许我们需要学习婴儿那种绝对的“自我”和“自私”,不做别人和社会眼中的自己,只做符合自己内心的自己。抑郁患者本身的道德束缚(外界强加的或自找的)已经够大,活在别人和社会眼光里面很辛苦,早晚就压抑爆发成抑郁。首先对自己太过苛刻,不接纳自己,然后也就不接纳他人。我也不喜欢现实生活中很多“以爱为名”实为期待索取的行为,所以我不爱说“完全的真爱”。完全的真爱或许只能、也只应该给予自己内心的小孩。要从以他人以社会为中心的情绪反应系统里走出来,或许只能靠加强内观,从外界种种表相束缚中跳脱出来,返回观照自己当下每时每刻的内心需求。这方面我觉得佛学禅宗、静坐冥想等比较有帮助。有过痛苦的经历的确有助于我们重视内心精神的需求,超越现实利益的纠结。经历就是最好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1-4-29 16: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抑郁123 于 11-4-29 16:06 编辑

谢谢宁静,生活认识就是不一样,呵呵,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4: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