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03|回复: 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耶鲁公开课:自闭症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4-25 15: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1-4-25 22:46:28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公开课,可惜自己没有认真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1-4-26 16:05:0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几集,最喜欢听Dr Ami Klin讲人的社会性问题,就是第二和第五集,可惜只有第一集有中文字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1-4-27 17:12:09 | 只看该作者
我把第二讲中的一些内容概括了一下,不是一字一句翻的,还有很多内容没翻,先凑合看吧。第五讲我也想翻一下,因为我有兴趣。

---------------------------------------------------------------------------

第二讲:自闭症概述之二

说到自闭症,这里有两个要素:

第一,自闭症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是一个社会性障碍,自闭症患者缺乏的是社会性本能。

第二,自闭症的症状在幼年期就会出现,所以它被称为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儿从出生起就缺乏对人的关注,而关注人是一种生存本能。这个本能的缺失造成的连锁反应,就造成了千变万化的自闭症症状。

正常的婴儿天生就会对养育他的人非常关注,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能力,所以他会想办法吸引养育者的注意力,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会用手指东西,把养育者的目光引向他想要的东西,或者和养育者分享自己的乐趣。他也会随着养育者的指引,关注养育者要他关注的东西。人的“社会性大脑”就是靠着这些一点一滴一来一往的社交互动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儿童长大成人之后就会对人了如指掌,在社会中如鱼得水。

如果这个发育过程在早期出现偏差,那么后续的一个个发育环节就都会受到影响。自闭症患者不是没有学习能力,他们有,但是他们只对物感兴趣,对人没兴趣。他们可能有能力研究天体物理,但是对常人来说很自然的人际互动他们就怎么也学不会。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式来描述自闭症的话,我们可以说自闭症是一种社交直觉障碍。

我们大多数人会非常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而很多自闭人士对于别人如何看自己毫不关心,他们也不关注别人。对自闭症患者来说,不论功能高低,最困难的情况是让他们独自面对人群。由于他们无法判断谁是友好的,谁是有敌意的,别人说的话是什么含义,别人有什么企图,所以他们很难在人群中保护自己。

社交生活需要整合和抽象的能力,我们和人谈话时不仅用耳朵听,还用眼睛看,把听到的和看到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整合到一起来判断意思,这是因为人们常常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所以不能光靠字面意思来理解人的真实意图。

正常儿童是通过体验,通过参与,通过与人分享来学习在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技能,而自闭儿像一个旁观者,他们是通过对事实的观察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在和自闭人士的交往中,我们必须彻底放下我们的常规想法,这样才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以他们的眼睛看问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1-4-27 17:51:36 | 只看该作者
我抽象和整合能力差,讲课不行,会乱套。翻译东西很具体,一一对应,对我这个准AS来说很合适。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1-4-28 07:2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lackeye 于 11-4-27 23:27 编辑

第五讲:社会性大脑和自闭症

我们正在寻找对自闭症的特征做一个客观和量化的描述方法。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自闭症患者的外在表现差异巨大。对我们这些做自闭症研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量化、定义、和追踪社会性大脑的发育。

我们之所以选择研究自闭症中的社会功能发育的问题,是因为社会适应性是我们从祖先继承下来的帮助我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本能。不仅人类有这个本能,其它动物也有。过去我们用这个本能生存,现在我们用这个本能社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自闭症是研究社会功能发育的一个基础,说它是基础,是因为由于某种原因,人的社会功能的发育出了问题,造成了自闭症,结果就是患者和他人互动的能力、读懂他人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受到了影响。

自闭症领域的研究和其它研究不同的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有时候自闭症患者会把一件事做出来,但是他们做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通常人们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不能做什么,而我们除此之外,还希望知道自闭症患者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的。他人、社会交往、人际关系,都不是自闭症患者能够自然而然理解的东西。但是,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在学,他们一直都在学习,他们学会了各种补偿办法。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或者是有严格控制的研究环境下,自闭症患者可以表现良好。但是,如果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比如在学校的饭厅里,当他们需要自己从环境中去发现什么与自己相关、什么对自己重要的时候,他们构造出来的体系就不灵了,因为社会交往是快节奏的,很多事情同时发生,需要快速地整合这些信息,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靠的是直觉,所以很轻松,而自闭症患者则会感到很困难。如果我们想了解他们是如何成功补偿或者如何不能补偿,那我们就必须超越结果,我们必须了解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什么妨碍了他们。

我们在多年的研究中认识到,就自闭症的问题来说,我们可能需要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分为两部分: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对你们(听众)来说,这个分法可能不存在,因为人的世界是你们全力投入的世界,它影响你们的一切。我在讲课时会扫视你们,注意你们的面部表情,判断你们是否听懂了我的讲解。如果我觉得你们没懂,我就会调整讲法。所以说,我对别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关注,我关注你们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关注你们对我的判断,想了解你们的意图,你们的情绪,这些就是在此时此刻我最最关心的问题。对比之下,我还没有数过这个房间里有几个电灯开关,我还没有注意地毯上的图案,没有注意这里有多少把椅子,这些是物,对我是否能讲好这节课并不重要。而一个自闭症患者首先会注意的是这些东西。他们不关注他人想什么,不关注他人对自己会怎么看,不关心自己是否是他人关注的对象。他们对物的强烈的兴趣使他们无暇顾及他人。这些问题是我们这个讲座所侧重的。

我们所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适应技能方面的,这种适应技能在生命的早期就出现了,也许不是一出生就有,但是在婴儿期就已经形成了。有些技能在某些动物物种中也存在。

今天我要介绍的几个研究都要用到 “生物体运动”(biological motion)的概念。“生物体运动”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的运动形式,不涉及非生命物体的运动。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它也很具体。不论你做什么,你的面部表情,你的目光指向,你的姿势,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构成了你的生物体运动。不仅新生儿能够辨认和追随这种运动,其他一些动物也能。猴子,猫,海豚,甚至在刚孵出来的小鸡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辨认和追随。实际上,这个技能一出现就被植入我们的学习模式中,叫做“铭印”(imprinting)。刚孵出来的小鸡会被母鸡吸引,母鸡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不仅如此,它还要学会辨认哪个是猫,因为辨认天敌也很重要。生物早期发育出来的对生物体运动的辨认技能就是一种生存机制。过去25年的神经科学研究,使我们对这个机制的学习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另外一个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是“视觉落点”。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口,而且是社会神经科学的窗口。一个婴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就已经能够辨认谁在看着他,谁没看着他。几个星期以后,他看人的眼睛部位比看人的其他部位要更多,因为眼睛可以表达意图、情绪等等。当然,养育人和孩子的对视是因为养育人爱孩子,孩子爱养育人。事实上,对视在人的一生中都很重要,情人们总是会深情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但是多数人不会老是看着别人的眼睛。因为如果你直盯着别人的眼睛,那个人很快就会不自在了,因为他知道你是在打他的主意。所以,眼睛的对视是两个心灵的桥梁,在对视的那个时刻,这两个各自独立的人产生了交流。所以说,眼睛是很重要的。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眼睛也很重要。大多数大脑功能会在人受到他人注视时变得更活跃。如果你看着一个人的脸,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那个人的眼睛向你看过来,那就大不一样了,这时候人的社会脑使这个信号被强化。这不仅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是如此,婴儿身上也存在这种强化。

眼睛注视的重要性不仅在人类中是如此,在其他动物中也是一样。拿猴子来说,成年猴子是不互相注视的,只有头领猴才会注视其他的猴子,因为他有地位和身份。注视有可能被认为是威胁的信号,所以普通的猴子一般只会短暂注视一下便移开目光。但是如果我们观察母猴和子猴的互动,我们就会看到完全的相互注视,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母子间的亲情业已建立,母亲将尽心地照顾她的孩子。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分看成是对自然环境成功调适的结果。由于眼睛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大自然就在眼睛上创造了高度的反差,让婴儿更容易找到大人眼睛的位置。所以,脸上反差最大是眼白和瞳仁之间。有意思的是,越是依赖养育者照料的物种,眼睛的这个反差就越大。所以,灵长类动物的眼白就没有我们人类的白,也没有那样亮。再看其他的动物,就拿我家的宠物毛丝鼠来说吧,它就没有眼白,这说明新生毛丝鼠的存活不依赖于立即找到妈妈的眼睛这个功能。


(待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1-4-28 07:53:1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大概十集,从学术上比较对我胃口,但是从态度上我很不爱看。
比起Attwood人性化同理为主的讲座来说,这种拿ASD当生物对象来研究的态度,我突然不能接受了。
是不是说明我最近文科得很有成效,呵呵,原来我是应当可以接受这么理科的事情的。

然后我就突然理解了大家对斯金纳的反感,虽然他一贯本着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人类,几次辩论都赢了罗杰斯,但是他的东西一应用起来,就有反人性的嫌疑。人真是矛盾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1-4-28 15:49:09 | 只看该作者
我能理解你的反感,其实我翻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AS们反感这样的研究再自然不过,我想这和耶鲁的选题有关。Attwood是从最高端研究的,和AS同理,讲如何与AS接口,这个AS们容易接受。从最低端研究,就是基因,也容易接受,因为那和人差得很远。Dr Klin说了,他们的目的就是想选一个中间的点研究,所以他们选了“社会性”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因为这太文科了。什么是社会性?它的作用是什么?自闭症和社会性是怎么一个关系?这些问题从AS的角度来解释和从NT的角度来解释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而基因研究就没有这个问题。可以说,研究“社会性”问题太容易大NT主义了,除非让AS们来研究。

做科研就是这样,你选了一个课题,提出你的假设,然后你就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你的研究,试图去证明或者证伪你的假设。“社会性”是这样一个模糊的问题,而耶鲁试图量化它,你不能说他们不应该做这样尝试,但是这种研究是可以批判的,至少我就觉得“量化”社会性不太靠谱,把不可能量化的东西强行量化,这中间的偏差会造成很多问题。这堂课里讲的所有关于“社会性”的东西,只能说是在当前这个研究中的初步认识,但不等于说这些就是板上钉钉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是会被推翻的。

我觉得反感是可以的,好多人还对动物研究反感呢,我也对斯金纳反感,但是总不能因为反感就不让人研究。研究是一种冒险,总是反反复复,进进退退,大多数研究都没用,只有少数有用。要我说应该大量削减研究经费,这样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钱去研究人的眼睛看哪儿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1-4-28 16:55:59 | 只看该作者
那如果是人类学,心理学,人们听那些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类似的反感心理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1-4-28 17:01: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人研究“中国人”,我估计中国人都会反感。但是如果是普遍化的研究,一般人就不会往自己身上联想。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1-4-28 17:07:56 | 只看该作者
嗯,有道理,所以还是心理作用,尽量客观对待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1-5-4 07:5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lackeye 于 11-5-3 23:58 编辑

粉了一阵杜普蕾,听了一堆古典音乐之后,总算把这节课翻完了。有很多删节号,是偷懒的结果,还有些东西归纳了一下。

(接9楼)

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性功能,而社会性功能的实质是调适功能和生存能力,也就是达尔文研究了很长时间的东西。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是上面提到的“生物体运动”和“视觉落点”这两个概念。

人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自闭症问题,最近几年在遗传学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有很多基因和遗传过程被认为与自闭症的形成有关,从基因着手治疗自闭症看上去越来越有希望。但是,基因问题不仅仅错综复杂,而且基因的发现与我们对自闭症本身的认识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基因影响的是蛋白质,不是行为。从基因到蛋白质、到神经系统形态、到大脑的构造、到神经回路,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研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把这些成果最终用于改善认知科学。所以我们需要从两头来填充这个鸿沟。

我们想做的研究工作之一,是试图找出一些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帮助那些做基因和神经生理研究的同行们有的放矢地建立动物模型,把基因和行为对应起来。
。。。。。。

因此,我们为自己设定了两个具体的目标。

第一,我们希望把对幼儿自闭症的风险评估客观化和量化。早期自闭症诊断非常重要。。。。。。我可以保证,在两到三年内,我们会开发出可行的技术和手段,实现幼儿自闭症的普遍筛查。我们要把自闭症的诊断提早到一岁以内。。。。。。

第二,我们希望能够量化自闭症的行为特征。我们都知道,自闭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差异巨大。有些自闭症患者的智商可能在智障水平,而有些人却有很高的天分;有些人完全没有语言,而有些人说起话来却可以滔滔不绝;有些人完全无法与他人沟通,而有些人却不惧生人,喜欢不停地向别人提问题。搞自闭症的神经生理学和基因方面研究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很难理出头绪,所以有必要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尽管目前的诊断手段能够基本正确地诊断自闭症,这样复杂的情况还是会造成很多问题,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能够在基因层面和行为层面之间找到“中介特征”,它既能反映自闭行为的共性,复杂程度又相对较低。比如,婴儿刚出生的一些行为就适合于作为中介特征,因为它接近基因表达,而且没有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因素,行为补偿因素,环境因素等等。有了中介特征,我们就可以将错综复杂的行为表达转换成认知科学能够计量的东西来描述,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计量来分类,这样一来,每个类别之内的行为差异就不是那么大了。

(在这部分,Dr Klin用各种图表介绍了他们在“视觉落点”和 “生物体运动”方面的研究和发现。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括。)

1.    通过对自闭症成人进行视觉落点测量,我们有以下发现:

•    视线落在物体上越多的患者,自闭程度就越严重。
•    出乎我们预料的是,患者看眼睛的部位更多还是较少,和患者的自闭程度没有相关性。这说明成人患者看眼睛部位不等于他们理解眼睛所表达的信息。
•    另外一个意外的结果是:注意嘴巴越多的患者,社会性就越好,自闭程度就越轻。因为这类患者是在试图通过语言理解对方,他们是在注意人,而不是只关注物体。

2.    对幼儿进行视觉落点测量:一组自闭症儿童,加上两个对照组,其中一组是正常发育儿童,一组是发育落后但并非自闭症的儿童。我们有以下发现:

•    自闭儿看养育人眼睛的时间比两个对照组要少。
•    自闭儿看养育人嘴巴的时间比两个对照组要多。
•    发育落后儿童组的数据与正常发育儿童组数据相同,说明视觉落点的这些特点与发育落后无关,只与自闭症相关。

由此得出结论:看眼睛越少的幼儿,社会性就越差,自闭程度就越严重。

3.     通过对幼儿观看生物体运动(由光点组成的人形图像的运动)的研究,我们发现:

吸引自闭儿注意力的不是影像中不断变化的光点人形(社会性的),而是影像中声音和图像的同步效果(非社会性的)。

因此,我们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自闭儿之所以更多地注意养育人的嘴巴部位,也是因为嘴巴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同步效果。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们回到第二项实验,重新处理幼儿视觉落点的数据,对其中的声音和图像的同步性进行了测量。我们发现,声音和图像的同步效果不仅是吸引自闭儿对嘴巴的注视的因素,而且也是吸引他们对眼睛部位注视的因素。因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有面部表情和眼睛部位的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和我们的声音也是同步的,所以幼儿也会注意到。如果一个孩子需要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同步效果作为介质来和他人互动,这说明他无法直接地、自然地和人互动。这并不是说这些孩子就不会和他人建立关系,也不是说他们对社会完全没有了解,但是,这确实表明他们学习社交技能的方式和大多数人完全不同。。。。。。

上述研究是在两岁的幼儿身上做的。事实上,生物体运动的辨认和视觉落点问题是可以用新生儿来研究的。我们已经在开始研究新生儿了。我们正在做的一项研究,是密切观察和追踪一批自闭儿的弟弟妹妹们,他们还没出生我们就已经和家长们建立了联系,在他们出生之后直到六个月大,我们每个月要见他们一次,然后每三个月见一次直到他们24个月大,最后在36个月时再见他们一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自闭儿在婴幼儿时期辨认生物体运动的能力和他们的视觉落点的情况一无所知。由于这些孩子是自闭儿的弟弟妹妹,所以在遗传上属于自闭症高危人群,其中一些孩子肯定会患自闭症。如果我们从出生起就对他们跟踪测试,我们很有可能观察到早期的异常。我们希望能做出一个生长曲线,和儿科医生使用的儿童身高体重生长曲线不同的是,我们要的是一个社会功能的生长曲线。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曲线,我们就能衡量偏差,衡量风险,早期干预。

为什么我们对此感兴趣呢?因为一方面,自闭症不论是在基因层面还是在行为层面的个体差异都非常之大。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诊断师,当我走进一间诊断室或者游戏室时,我可以凭感觉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和其他儿童精神科疾病比起来,诊断的准确率是比较高的。我们现在需要知道的,不是为什么自闭症有这样大的差异,而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症中发现共性。因此,我们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即从“发育”的角度来看。也许那些造成自闭症的各种因素是通过“发育”而表现为自闭症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都会有一个对环境的调适过程,或者说社会化过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障碍就出现了。自闭症不能被归结为某一个基因,自闭症可以被看成是社会调适功能有障碍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患者的各种症状是他们试图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结果。所以说,发育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制作社会功能生长曲线。。。。。。

今天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样一点:如果我们想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患者的行为,我们应该能够追溯到生长的早期,到幼儿期和婴儿期,因为在那个阶段,人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的调适行为。随着人的成长,各种补偿行为就会出现。当对青少年或成人做脑成像研究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很伤脑筋,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实验结果究竟呈现的是造成自闭症的原因,还是自闭症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发育过程,了解什么先发生,什么后发生。

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十分复杂,要想把它搞明白,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复杂的社会调适行为解构成生命早期的原始调适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在人类婴幼儿身上可以看到,在其他物种中也存在,那些古老的生存机制并没有被生物进化所抛弃,而是被结合到新的系统里,服务于新的调适功能。

(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1-5-4 08:35:13 | 只看该作者
受这个研究启发,我问儿子他看人脸的时候是看眼睛还是嘴巴,他说他不是固定地看着某一个点,而是看脸上各个不同的点,扫描各个部分,注意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他说他扫描的时候,先从头发开始,从上往下扫。他还说,他辨认人首先看头发。

我早就发现我儿子的视觉是碎片,他不能看整体,不能把人脸作为一个整体在脑子里处理,但是他能注意到脸上每一个细节。我想这可能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脑子的问题。他之所以无法抽象思考,过于注重细节,是因为他的脑子就是这样一个结构,他的信息处理就是这种方式。

我发现我自己和人说话时,看嘴巴比较多,经常说完了话想不起来别人是否戴了眼镜,或者人家眼睛长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而我儿子就对别人眼睛的颜色敏感。但同时,我也觉得我看人脸时是虚焦的,整个面部都在视觉范围内,眼睛也在,但并不直接看到别人眼睛里。所以我觉得这个视觉落点实验不见得准确。如果说看眼睛就是NT,看嘴巴就是AS,那我就是AS,可我认为我是NT,谁对谁错?

我觉得他们的“生物体运动”和“视觉落点”的研究,反应出来的东西表面上看是“社会性”有障碍,实际上可能是“视觉”有障碍。如果视觉是碎片式的,那就没法处理复杂的人的信息,所以孩子对人就没法认识,就表现为社会性不好。

这些就是我看了这节课的收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1-5-4 09:0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5-4 09:20 编辑

我没敢问我儿子看哪儿,他现在处在一个根本不愿意人家注视他的阶段,逃避所有目光。

我一般是不看人家嘴的,所以经常漏掉句子。我好像看得最多的是脸部其他细节,眼睛,眼镜,耳朵什么的,对人家的形象比人家的名字印象深刻,所以再次见到知道是见过的人,但是想不起来叫什么,说过什么话。

你做过英国佬的那个眼睛测试没?我做的分数还挺高的,不是最好那档,也差不了多少,说明我能看出眼睛内涵,但是结合语言,还是听不出话里有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1-5-4 09: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5-4 09:18 编辑

所以我感觉他的研究还是太粗糙了,ASD如果细分为很多小类,每个应当都有机制上的根本区别,而社会性这个大缺陷是由很多小机制共同结合而成的。

在认识机制,明确分类之前,这种泛泛的研究,结合一些软件应用,仿佛都离事实太远。
我最近兴趣在软件,所以看了几个学习脸部表情和关注点的应用,包括一些研究文献,总感觉不那么对头,不过还没想明白要改进需要什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