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专帖】真实世界的“真实”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11-4-6 13:0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4-6 13:10 编辑

姥姥今天过生日,我们吃面条,大都吃饺子,因为早饭吃得晚,前面又吃了不少烤鸡,大都呆了半天,说饺子吃不下了,能不能离开,结果姥姥突然冲大都发了一通脾气,表面原因是大都说不吃面条,给他专门煮的饺子,结果又不吃,小孩子说话不算话。当然背后原因不是这个,我直觉是因为姥爷的一句话或者我的一句话,或者是我们三个AS都不理解的那么一种情绪,然后大都因为最弱势,而且出了点情况,就被当了出气筒,而且他最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可伤心了,因为以前是可以吃不下不吃的,包括米饭。

我只是希望他赶紧忘了,这种事情社会上多了去了,以后去上班还不知道怎样呢。刚从YL听来的一个故事,班里一个孩子丢了钱,其他孩子一致认定是一个高功能孩子拿的,那个孩子委屈着急还说不清。

我自己其实成长过程还挺顺的,不顺的是这几年,但是心理承受力自我感觉还不错,不过实在是厌恶这个虚伪,而且看得越清,越没有办法解脱出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11-4-6 17:35:38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妞妈一块陪绑,我以前也是厌恶的。那是因为不能理解,理解也要有一个过程,多一些理解就多一些接纳。妞妈比我NT多了,越是NT的人就越不容易理解ASD。另外就是,接纳了孩子不一定就能接纳成人(我是说我家大AS),孩子单纯,成人复杂,对成人行为的期望和对孩子是不一样的(沉静语)。对外人也许还有宽容度,对家里人就又不一样。话说回来,对有些NT成人的某些行为我也是会厌恶的,所以我并不是只厌恶AS。如果我被AS厌恶,我也能理解,如果被其他NT厌恶,我也一样能理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11-4-6 18:24:5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反对早期干预的理念。yl上看到的在美国的几个小孩子的早期干预方法,我觉得有一些很有帮助,如果小马发现得早,能在2,3岁时就接受符合他自身情况的干预,那他现在的社会性本能,比如跟人互动的能力,感受他人意愿或者情绪的能力,参与其他孩子玩(当他想要时,现在是想要时也惧怕畏缩,因为过去的受挫经验,结果是想跟人玩时因为畏难退缩,还是选择自己一个人,越来越难)的能力等等,都会比现在强。所以我不是认为像小马这样的高功能孩子不需要早期干预,而是遗憾因为高功能,很难在早期发现,失去了干预的时机。

我反对的,是在孩子现在的能力和心理状态下,再给他们施压。现在,再补短只会得不偿失,带来更多的负面经验和心理问题。所以只能是扬长,通过扬长来建立正面体验,当然也期望以后扬长的积累能够达到补短的作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11-4-7 03:33:5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能透视哦,是这次4月2号参加活动的感受。

我看见我家小都的感受也一样,特别是他狡猾的时候,我也很厌恶。所以我说这是人性,看到和本性不一样的物种的排斥感,为了保证和自己类似的基因后代生存下去的本能, ...
燕原 发表于 11-4-6 11:54


其实,既然nt我会厌烦asd女儿,说明nt是憎恨asd世界的,那很容易就知道asd也会憎恨nt世界的。

你说要靠高级的理性,我也同意。只是各人不同。我高级理性有时会失灵(累了,压力大的时候)。高级理性低级的邦定如果能发展起来,就是殊途同归。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11-4-7 03:39:00 | 只看该作者
34# 燕原
恩,我理解,可能姥姥累了?
以前我老冲妞妞发火,我妈在电话里说,“要耐心,要理解,多讲道理”。可是,当她自己带她做功课时,还不是照样也生气了,好像生气比我都多。当然她比我严格。所以对圈外人来讲,说得容易做得难。真正能担当的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父母亲。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11-4-7 11:04:57 | 只看该作者
转一段话,感觉说得到位,我就认识不了这么深刻:

看完王海鸰的《成长》,忽略掉作为小说结构、人物塑造那些硬伤,这本书就像《金婚》一样,给年轻人展示了父母的成长经历和内心。
那些像刀子一样的话,那些强硬的不可理喻的干涉并不是事情的表象
背后是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隐含着他们不能坦诚说出的脆弱、痛苦。
因为觉得不会被理解,所以不肯和盘托出,因为要的是儿女的尊敬和认可,所以要通过权威和控制来实现。
其实他们是弱者,我们也是。要么他们的内心强壮,要么是我们,否则,弱者之间的战争永无宁日。
只是,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是,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1-4-12 06:30:20 | 只看该作者
梦,可以追溯------古巴游记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1881395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11-4-12 08:14:46 | 只看该作者
过去是老外到中国来写这样的游记,感慨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生活。现在轮到中国人干这种事了,去感慨别人简单朴素的生活。要是让古巴人写自己的生活,肯定没有这么浪漫。距离美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1-4-12 21:43:41 | 只看该作者
林达两口子真是奇人,从来不参加亚特兰大的华人活动,好像也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几乎没人见过他们,隐居得好彻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11-4-12 22:29:14 | 只看该作者
砸中了我就周游世界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11-4-13 07:59:32 | 只看该作者
砸中了我就在家躺着数钱,呵呵,不是一般的懒。

那两口子好像是要自己造房子,这个活儿我喜欢,自己造的房子住着肯定不一样,如果家具也都是自己打的,菜也都是自己种的,那我就不想周游世界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11-4-13 09:32:09 | 只看该作者
前一阵我们就琢磨着自己盖房子呢,后来一看,跟现实世界的联系又得成倍增加,就算了。理想一联系实际,比现实还可悲。当然积极一点,换种比较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比燕原还要懒。

砸中了我就用来买时间,雇人替我做现实世界的任务。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11-4-13 16:48:48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贴专帖】我们怎样看对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11-4-14 11:22:14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家与博士
来自小石的民歌笔记 2011-04-12

前两天我的一个评论家朋友对我说,他不会去读博士,因为他觉得大多数博士都“没他懂得多”。说完这话,虽然他反复向我表示这是玩笑,但其实我知道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事实:自从我开始读博士后,我听到了无数的类似“你学音乐的你连这这这都不懂”的疑问。小时候,我的父亲(一位工程师)也在饭桌上和我们说他认识的博士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水平一般。眼望社会,无数的评论家和公众知识分子可能远比学界人士更活跃、更直面社会,他们的视角可能更容易被社会当成知识来接受。因此,我能理解为什么存在着对学界、博士们的这类看法。

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喜欢阅读的是观点 (opinion)。这种喜爱是建立在阅读熟悉事物的关联之上的。陈编辑这样来描述专栏作家: “确切的说,专栏是在写联系,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空间、人和时间……通过这个联系,最后扯出点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说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 成熟的专栏作者可以闭着眼睛写,还能很达标。”

而学术写作不一样,学术写作虽然也在写事物的关联,但是最终的目的则是探究事物的哲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术著作非常强调多种语境下的关联,而不简单是事物的形式上的关联。而且,虽然每部学术著作肯定都有结论,但这种结论不等于是个人观点。换句话说,学者在运用学理去解释一种现象的道理,不必给出价值、现实意义上的评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觉得,同样是写音乐这种有意思的话题,媒体评论家比学者写得更有意思的原因。比如,这位朋友就说,他读了很多学术著作,他通常不知道这些学者到底想说什么。这可能也就是他所谓大多数博士“水平不怎么样”的判断的由来。

在此,我还是想为进行学术写作的人(未必是学者群)说两句话。记得年初和罗新教授的一次聚会中,他提到了博士训练的意义:他训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教会一个人怎么用理性的方式向这个社会说“我知道什么”。每天在向社会灌输知识的人很多很多,有人凭借个人的阅历、有人表达他的立场下的判断,这些都很有说服力。但是同时,社会也需要理性的方式来了解一个现象。

我对罗教授补充了一点:学术训练不光是教会一个人怎么说“知道”,它同时还教会人怎么对说“我不知道”。个人而言,音乐专著、表演看得越多,经历的音乐访谈越多,越不敢说自己“知道了,明白了”。几年前,阿猫阿狗来和我聊某某民歌,我都装着有了解的样子胡乱侃一番;现在,我明白,自己只不过研究了一点点音乐建档的知识,我既不是个地区研究者,也不是个某个年代的音乐通。我唯一能做的,只不过就是通过音乐记档的特点来解释有限的音乐现象。

用合适的方法说“不知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头戴着某个学问头衔的人来说。说“我不知道”,大多数人会以为“你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你其实是知道一点的。就我受到的音乐训练来说,我受过音乐史、南美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等等的训练。因此,先不管别人怎么用“你连这都不懂”的话来挑衅,说 “不知道”其实是有悖于自己的事实的。说“不知道” 其实仅仅是因为我希望尊重知识的复杂性,博士训练让我明白了这种复杂性:社会是复杂的、音乐现象是复杂的、历史也是复杂的、什么都是复杂的。说话的意义不过是把自己知道的有限的东西告诉别人,并且让别人了解到,这片面的知识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事物的整体。因此,我希望我的言论是谨慎的,希望在了解一些后,在一个严谨的话语框架下去说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用立场来讲话。

世界上有很多种说话的方式,“民”有“民”的方式,“权”有“权”的方式。我们说话其实都是站在别人的成就之上,没有人是知识上的圣人。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学者,我们都要引用别人的写作,我们不可能将每个语境都通彻地了解;即使在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些经验也只是一身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判断和结论其实相当有限。那么,为何不谦虚一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11-4-14 22:06:48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你的人缘真不错。我也提前给你庆生吧:祝生日快乐!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2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