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4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为何解决社交恐惧问题这么难?-转自平易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2-8 11:3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9:57 编辑

改变不仅要从认知着手,更要配合行为及情绪的相应改变!

(一)关于这一点,我们很有必要提到有关人格的问题。


人格有两个特性,一是稳固性,二是可塑性。一般来讲,人格一旦形成后,要有些本质的变化很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是说的人格的稳固性。人格在一生当中一般只会按照某个方向来发展,其大方向基本不会变化,只会在大方向的基础上会有少许的波动。然而,当一个人在人生中遇到重大人生事件时,会对人格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人格的改变,比如遭受重大打击或者有突出的成就,或者通过内部的觉醒,这就是人格的可塑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二十世纪人们对自身最伟大发现是,人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改变自己。(人可以有意识的自我改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1-2-8 11:42:50 | 只看该作者

(二)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1:54 编辑

那么从人格稳固性的角度怎样理解顽固的社交恐惧呢?

      社交恐惧体验(自卑、恐惧、焦虑、敏感等)、社交恐惧者的认知及信念(我有社交恐惧症、我是社交恐惧症患者,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估计社交情境中的危险等)、社交恐惧者的行为(逃避、退缩、掩饰等)三者之间形成一种稳固平衡,如果把社交恐惧的外显现象(即一般常说的所谓的症状)看作是圆心的话,那么社交恐惧体验、社交恐惧的相关认知、社交恐惧的行为共同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圆,这就是一个系统。而这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平衡关系。

      比如,从认识方面来说,即便绝大多数社交恐惧者知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便对各种理论知道的再多,社交恐惧依然如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虽然表面上改变了,但是我们对社交的感受、行为却没有多大的改变,而这两个因素会制约认识方面。

      而从行为方面来说,如果仅仅从行为改变,认识和感受没有相适应的改变,根本性的整体改变也非常困难。

      在这三个因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情绪体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体验感受而活!生活本身既是一种感觉,之所以存在社交恐惧是因为我们一直对社交存在着负面的感受,而改变对社交活动的感受才是最根本的。所以,体验对于认知来说,永远高于其层面,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提倡体验式学习的重要原因。

      因此,最最根本的我们是要改变对交际交往的感受,当然,改变认知和行为会对改变感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来嘛,认知、行为、感受就是一个系统而密不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1-2-8 11:44:00 | 只看该作者

(三)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1:54 编辑

认知可以直接影响情绪(如我们认为自己如果在众人面前脸红、别人会看不起我们,结果必定导致紧张焦虑),相反,我们的感受也同样加强和“支持”我们的认识(在社交情境中,我们感到焦虑恐惧,这使我们更加坚信自己有社交恐惧),所以,仅仅强调认知是片面的。

      除了在社交中的错误认知,焦虑体验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你的认知虽然是非理性的、错误的,但是你的体验到的焦虑和恐惧却是真实,你的神经系统更相信真实的!人除了相信道理,更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之所以相信道理,是他的感觉和道理相吻合,感觉对道理起到了的支持作用。

      你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是因为你确确实实感到紧张,感到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身体僵硬,表情不自然,头脑一片空白……,这,就是你社交恐惧的有力证据!而这些体验的存在让你很难改变那些非理想的想法和认识。

      1+1=2,看起来是一种逻辑,而实际上,是在你多次的体验中学会的认知,如你小的时候,你有一块糖,妈妈又给了你一块,并且告诉你1+1=2,你很高兴,因为你觉得糖变多了,这就是感性的学习,在理性的背后总会隐藏着一种相对应的感性的东西。  

      人类是感性的,之所以存在理性,是由于你的感性恰恰符合你的理性。你相信自己是社交恐惧者,因为你真实的身心反应告诉自己是社交恐惧者,这些反应都一再地加深了你是社交恐惧者的自我概念。你逃避的行为,不仅“证明”了你的患者角色,还加深了你的恐惧感、焦虑感,其结果是,我们对“社交恐惧”的恐惧增强了,于是改变的愿望也随着这种恶性循环的加深而越发强烈。

      看起来,这真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事实上,认知、行为、情绪体验这三之间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互动产生并发展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平衡是其特点,所以,你要分清先有谁后有谁,很难,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需要强调一点,感受的层面要高于其他两方面。因此,不论是认知疗法还是行为疗法,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1-2-8 11:52:06 | 只看该作者

(四)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1:54 编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不敢上台发言的人,你和他说了许多的道理,他认为害怕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每个人上台都会紧张的,这是正常的,但是这样的认知改变也是有限的。索性干脆拉着他的手一起上台,有几次这样的经历,他就不怯场了,因为当他第一次上台的时候焦虑感很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他不退缩),焦虑感就会下降,渐渐地就适应了,只要有几次这样的经历,自然就不会怯场了,所以,再好的理论,再正确的认识也都需要行动去验证,只有行动了,彻底的行动了,才能建立一种新的体验。

      任何一种社交焦虑问题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发展而来的。那么后来又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根深蒂固的呢?其实,这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牵动其他的两个因素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个人不论是孩提时代对交际就比较敏感,还是后来在交际中有过心理创伤经验等,都只能代表具有产生社交恐惧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为一些曾经比较内向害羞的孩子后来并没有发展为社交恐惧者,而即便有些人有过心理创伤经验,也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

      问题的实质是关注,关注才是使问题产生质变的重要因素!这种关注不论是被人提醒,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还是自我评价是一个自卑害羞的人等等,一旦开始关注自己的问题,就开始了强化循环……。这个循环既是行为(逃避,表现得不自然、困窘等)、体验(焦虑、恐惧、敏感、多疑等)、认知(自己不如别人,别人会看不起自)三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发展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1-2-8 11:55:30 | 只看该作者

(五)

既然我们看清了认知、情绪、行为与社交恐惧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改变也就是形成的逆过程,当然,借以人格可塑性理论我们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系统改变。
  
      综上诉分析,我们可总结出这样一个原则:改造错误的认知系统,加上行为训练的支持作用(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体验就会比较容易被更新,这才能真正的起到良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1-2-8 19:40:05 | 只看该作者

(六)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9:41 编辑

有时我们自己也会充当一个社会的角色来对自己进行限定,比如很多人会说:我是社恐患者,我很内向,我很害羞,其实,这也是自我的限定,心理学称作'自我标签'(自我信念层,也叫角色层)。
      自我标签是一个人自我实现最重大的障碍之一,他否定了我们作为一个无限自由的人充分发挥潜能的可能性,自我标签的人会对自己和别人说,我不适合做这个,因为我是***样的人!比如有人会说我不适合做推销员,因为我不爱说话,我很内向。如果一定要他做一些超越自我标签的行为,他马上会出现焦虑、紧张、不适应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结果是,我们的病态意识和病态的自我观念导致真的出现了病态行为,而这又加重了疾病意识,由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我们的症状也就愈来愈严重了,我们的“社恐患者”标签也越来越难以被撕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接受了这些,而这些也就真的对我们起作用了。当我们具有自我标签的信念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列真实的体验——恐惧、焦虑、自卑、自我怀疑等,而这些真实的体验会让我们毫不怀疑自己就是“社恐患者”!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患者意识,我们就不会出现自我怀疑就不可能成为社恐患者。

      可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终究具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听起来有些玄妙,但事实就是这样的,是我们自我否定的意识和信念抑制了我们的能力!NIP神经语言程序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层次,最上面的是信念、价值观、自我角色,下面的是能力、行为、环境,而这层次的关系是上面的一层要高于下面一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同样是大学的同班同学,那些成绩好的人有许多反倒不如那些成绩不好不拘束缚调皮捣蛋的人以后更成功、更有建树,这就是能力固然重要,而信念、价值观、自我角色才是一个人成功、幸福的根本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1-2-8 19:42:13 | 只看该作者

(七)

一个很有名的高尔夫球手过去曾拿过几次冠军,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的失去了宝贵的左手,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在球场上夺冠。有人问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回答:一个一只手而有正确观念的人,绝对胜过有两只手但存有错误观念的人!再比如,一块长3米宽半米的木板,如果放在平地上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的走过去,如果把它放在30米的高度去却没有几个人敢走,走路的技能非常简单,为什么不敢走了呢,从理论上讲只要你一步一步的走根本就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你有“要走不好会摔死的”消极观念,结果导致你的腿在颤抖,内心在恐惧,而这里需要锻炼的正是我们的胆量,你可以通过很多次的训练也可以从容的走过去,但是,走木板的技能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唯一提高的是我们的信念:这很简单,没什么危险,只要我向在地面一样一步一步的走就可以了。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技能往往会被消极错误的信念(包括自我定位角色)所抑制。在我们头脑中有太多的消极、负面的东西进入了我们信念层次,所以我们对这些信条深信不疑,一旦有对这些信念(信条)提出挑战的行为,我们的神经系统立即就会导致有一系列的应激状态的反应:呼吸急促、喉头发紧、瞳孔放大、体表温度下降、双腿会发抖,思维混乱等,从而影响了我们正常的行为和发挥。每个人都是从小时候逐渐长大的,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我们的心灵都曾经是自在的开放的,从来不会为明天而担忧,也不会为过去而烦恼,我们只自在的活在当下。如果在我们小时候,一定会毫无顾忌快乐兴奋的走向舞台,那里是我们一个新的游乐园,没有压力没有不自在!可是,我们都“成熟”了,反倒没有勇气了,原来很自在、自然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却会对自己说我没有经过锻炼,我没有这个能力,这种“成熟”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1-2-8 19:43:34 | 只看该作者

(八)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9:46 编辑

我们慢慢长大了,来自周围环境的消极观念开始灌输于我们,我们就像是蝉蛹被一层层裹起来,并且越裹越紧,心灵不再自由、快乐!甚至我们错误的认为,我不是那种性格,我没有能力,没有经过训练,孰不知,有些事情是我们小时候曾经自在的作过的!

      朋友们!让我们都觉醒吧!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必须撕破那厚厚的老茧,走出心灵的束缚,重新回归到自在的儿童态!所以,我们往往通过所谓的各种技术方法进行所谓的“治疗”,其结果只能是更加否定自己的交际能力,使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其实,社恐就是在精神交互作用下(关注和强化)作用产生的,它是一种心灵的误区,是一种自我被遮蔽的虚幻现象!我们的外在环境正是我们“心”的产物,我们的心念造就了诸多的所谓的“实相”。

  当一个小孩子走上演讲台上,他会无视台下几百双眼睛的存在,他根本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因为他还没有接受'我在台上会紧张,我要表现得好一些,我要放松些……'的观念,所以压力对他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还没有被灌输这些消极的观念,因此,他就不可能出现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消极情绪反应!而一个成年人,因为已经被社会灌输了这种'我在台上会紧张,我要表现得好一些,我要放松些……'的患得患失的消极观念,结果这些观念就会真的对他进行束缚,也就真的会引起紧张、焦虑等反应。

      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记得一个电影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为了躲避黑社会追杀的女人在一个旅馆里,这时房门外响起了"咚咚"的急促的脚步声,她非常的恐惧,她赶忙躲到了床底下,这时她的房门被打开了,她从床底下看到了一双鞋,她马上意识到这正是他情人的鞋子,于是她如释重负,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兴奋的与情人拥抱、接吻……。她是怎样从开始的紧张恐惧转变为后来的如释重负和兴奋愉悦的呢?这个电影情节就是对心理学"认知影响情绪"最好的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1-2-8 19:47:09 | 只看该作者

(九)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12 18:42 编辑

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错误的认知会给我们造成假象!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信则灵"。心理学家理查德吉莱特博士曾说过:许多情感体验都是缘自对现状错误的认识和理解,重要的是,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感觉。通俗的讲,正因为我们接受了"我们是社恐患者、我害怕与人交流、对视",结果,我们就出现了社恐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如果我们不接受它,它根本不会对我们起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穿了一件"社恐患者"的外衣,然而那仅仅是外衣,它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它不是我们本身的东西,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一个最真实的自我,只不过他被束缚了、被封杀了!

    一位作家接受别人的采访时,人家问他,你的作品我很喜欢,我想请问您,成为一个优秀作家的捷径是什么?作家回答:你现在就把自己当作一个作家,进入作家的角色,一步到位,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用作家的感觉去体验世界,这就是捷径,这就是立地成佛!
                                                     
      从现在开始你就要进入自己的角色,不要再考虑自己的社恐,你要重新塑造自我,你已经是成功者了,明白吗?

      作为一个演讲家,他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由于接受了来自社会所赋予他的身份定位,他才成为了演讲家!当他把自己定义为演讲家时,他就会出现与之身份对应的情绪体验——作为演讲家的优越感、自信感、从容、自在等等,而这种体验是很真实的,这些体验会强有力的证明:他——就是演讲家!好了,我们不作太多的探究了。我想向你说的是,你要想成为一个自信交际能力强的人,除了把自己定义为是这样的人,一个很关键的操作是,你必须要同前面提到的那位演讲家的情绪体验同步,你可以首先想象自己是一个自信的演讲家,体验那种演讲家的感觉,比如优越感、自信感、成就感、从容、自在等等,然后你带着这种体验去练习演讲、与人沟通等,天长日久了这种感觉就会泛化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再通过你主观的努力就会成为真正的演讲家!特型演员古月由于经常在影视剧中饰演毛泽东,为了能够演绎好这个伟人形象,他要经常对毛泽东的日常生活去了解,然后揣摩他的心理和感受,时间久了,古月渐渐地在性格中就有了毛泽东的影子。这就是角色塑造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1-2-8 19:51:29 | 只看该作者

(十)

本帖最后由 别问我从哪里来 于 11-2-8 19:52 编辑

回头来总结一下,其实,我的理论正是通过锻炼口才、培养自信、追求成功,渐渐地淡化了患者意识,相反培养出了口才意识、自信意识、成功者意识!

      这不是我凭空想象的,实际上,许多伟人在年轻时都是很内向、胆小、不善言辞的(比如李阳,杰格韦尔奇等),而他们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自己的目标放到追求崇高的事业上,转移了对性格缺陷的消极关注,那么症状也就渐渐地消退了,并且他们的自信意识和成功意识逐步的树立起来,超越了常人、超越了自我,成就了伟业!

      当一个人越是关注自己的症状,他的疾病体验也越是得到加强,而他如果能学会渐渐地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且积极的关注,他会更加喜爱自己,更加和谐统一,而这样的状态会衍生出更多的优点和长处,从此便走向了良性循环。

      我的进步正是通过对成功的追求使我渐渐地摆脱了社恐和口吃的阴影,当你不对这些所谓的疾病进行关注的时候,它会觉得自讨没趣无聊的走开了,而相反越是把它当作敌人,它越会死缠着你,比你还强大!所以,千万不要和它正面斗争,要绕过它,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战胜社恐,因为社恐本身正是我们自己心灵的一种矛盾、冲突的产物,我们与社恐打仗,就等于与自己开战,也就等同于把自己推到了更加矛盾、更加冲突的陷窝中,最终的结果是更加难以自拔!越陷越深!"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多关注成功、自信、口才等积极方面,功到自然成,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当然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甚至你认为我所说的太理想化了,很玄妙。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你选对了方向,通过培养自信、追求成功的过程(而社恐被强化的过程就是你关注和与之抗争的过程),并坚持不懈的行动,那么成功终将是属于你的!
  
  成功哲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具有坚定的信念时,他的命运就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是我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超越自我,做到这么多连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因为我从成功哲学那里学到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伟大的德国文学家歌德发现信念与人的命运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一旦某个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从那一刻起冥冥中的造物也开始酝酿。于是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都是为了帮助这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的。他从来不曾梦想过的巧合、偶然的邂逅和意外的资助,现在如同甘露一样恰到好处的来到。要是他没有愿望,这些事情是断然不会发生的。所以,当一个人具有了坚定的信念时,就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增加了行动力,使自己能够发挥得更好,这样成功的机率会大大增加,我们常说,成功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所想决定我们的行为 ——爱默生
  信念会使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耶 稣

  《达马帕达》中佛说:
  我们自身由我们的思想塑造,
  我们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心灵纯净的时候,快乐就会降临,
  它如影随行,永远不会与心灵分离。

  信念决定命运!

  唯一的救世主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内在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1-2-8 20:40:3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我要好好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1-2-11 14:45:59 | 只看该作者
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1-2-11 16:50:25 | 只看该作者
顶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1-2-13 12:55:22 | 只看该作者
绝对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1-2-13 15: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4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