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宁 于 10-11-30 16:25 编辑
认识婚姻
文 / 一宁心理
一、接受是白头偕老的根本。
永远保持激情,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吗?常识告诉我们很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印度学者古普塔(U.Gupta,1982)等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如上图)。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会不断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家庭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的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
如上内容摘自《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剖析如下:
我们的古文化在婚姻方面,特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为被现代崇尚自由的人们所不齿。电视剧中,有描述古时候“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相冲突的情节,精彩极了,小时看到这些,义愤填膺,觉得古时的“父母之命”太可恶。
其实现在想想,父母之命文化下的婚姻未见得就比现在自由恋爱文化之下的婚姻幸福,比较下现在的离婚率和过去的社会的悲惨故事,谁多呢?不好统计。
接受让一切变得美好,挑剔让人越来越难受。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好坏与否,决定于当事人的心态,是接受还是挑剔?这是普遍的心理规律。
先以常见的声音困扰来说明:
声音干扰是常见的生活现象。接受者很快适应了。挑剔者往往越来越难受,例如有人想冲到楼上骂人,无法继续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停则难眠。
在婚姻中也不例外。
自由恋爱者,往往崇尚无拘无束,一切以我为中心,去挑挑拣拣。一开始就以这种基调面对琐碎的生活中,难以避免的诸多分歧,必然会把关系搞僵。
被安排的婚姻,往往一开始就被奠定了适应的基调,面对各种分歧,他们不断地适应和接受,于是越来越适应了。
接受者,强调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挑剔者,强调改变外部环境来适应环境。
挑剔会把人逼进死胡同。
被安排的婚姻,难免一开始有些不情愿,但迫于外在压力,勉强接受,因此慢慢地被奠定了接受的基调。
二、物以类聚规律
咱们作为旁观者去观察周围的夫妻,往往会感觉夫妻俩的境界差不多,乃至连面相也差不多(相由心生),很有夫妻相。
只有境界一样的人才能走到一起。境界不同的难免分离——除非,有一方志存高远,能足够容纳对方。
基于这样的规律:
1、不用埋怨对方了,咱们彼此彼此,就不用你说我鼻子我说你眼睛了,相互原谅吧,只求一起把日子过好,努力修正自己。
2、如果婚姻伴侣还没选定,最好努力修行,提升自己境界,然后才能找到更好的。
三、围绕过好日子,相互扶持
窃以为朴素的婚姻目的应该是:相互扶持,让日子更好过,符合这个目的,才能称之为家。
所以夫妻俩要相互关照对方,切忌冷漠,各自只管各自的事儿,对对方不闻不问,还未离婚就形同陌路,那样的话,对方会感觉很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