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曾经这样说:“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弦乐器演奏家只有两位,那就是大提琴的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和吉他大师塞戈维亚。”
伟大的卡萨尔斯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原因是他发现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将大提琴提升为一件可以单独演奏表演的乐器,大大提高了大提琴的艺术地位;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卡萨尔斯亦居功至伟。
13岁的卡萨尔斯在巴塞罗那海边的老乐谱店中,无意发现了巴赫失传已久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当时,无人识货。卡萨尔斯在全身心投入研究了12年后,25岁才发表并公开演出这套作品,成就了一番传奇,卡萨尔斯亦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它。直到63岁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研究这套作品50年。
巴赫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尚有伊萨伊、巴托克续香火,虽然不及,倒也十分精彩。大提琴独奏组曲,柯达伊只写了1首,已经江郎才尽、水枯石干;布里顿勉力写成3首,内容不乏创意,但毕竟捉襟见肘。
这六首组曲每首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因此,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这六首组曲美首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第二首强调悲剧色彩;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表情宏伟,气势宽广;第五首波澜汹涌,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浩瀚流走,气宇奔腾,是巴赫一次神奇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余下的舞曲勾画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安记的心情,结束了这套美妙的作品。
卡萨尔斯的功力极深厚,一些快速的经过句,处理得往往像散板那样自由洒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卡萨尔斯对巴赫的态度是虔诚的。但这没有使他变得拘束,反而使他建立起了与作曲家间生动的对话关系。他仿佛随意坐着,自由自在拉一曲,只为知音能赏,并不想树碑立传.曲子中没有技巧的炫耀,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可是充满着真挚。
变幻的音色与速度,还有跳弓——一种巴赫时代不存在的技术。在他挥洒自如的演奏下,作为独奏乐器的大提琴,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叮叮咚咚的“小溪”消失了,贝多芬口中的“大海”出现了。他的琴声可以用李贺马诗中的名句“冲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钢声”来形容。奏到激情迸发处,会化作一弓咆哮而出,震摄人心。
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无限忠诚令亦他达到一个高山仰止的高度。
虽然这是一组舞曲,可却丝毫不见舞曲的喧闹,大提琴紧沉,卡萨尔斯演奏厚朴,琴声娓娓道来,俨然两位大师在对话。那种相惜相知,从心所欲不逾矩,常在看茶人与茶共舞时,有似曾相识之感。最后一曲的大无境界,简直是道家之”天人合一”境界的绝妙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