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通房大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禅--心的效能训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4: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缺乏随缘鼓励孩子,依其个性和能力去实现人生的观念,以致大家拼命挤高考的狭门。我们必须认清,成绩好未必就是幸福的保证。只要孩子肯干上进,一样有成功幸福的人生。若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过去在校成绩未必很好;在生活上过得愉悦自在的人,未必拥有高学历。只要你能认清这一点,你就会肯定一个事实: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是人能接纳自己和肯定自己。禅家有一首诗说: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随缘实现人生(2)
  为他闲事长无明。

  这是说要随缘而生,随缘自我肯定、自我成长。千万不要与别人比较,那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闲事)。最切实的方法是,把握自己,努力成长。

  结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随缘也表示我们还要懂得结缘,因为结了善缘之后又可以随缘增长。什么是结缘呢?那就是培养成功、幸福及成长的机会和环境。这包括:

  培养人缘。

  改善环境。

  充实自己。

  把握机会。

  注意培养你的人缘,有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成事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情感生活也比较丰富,它对健康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人缘是建立在相互摄受上;佛法所谓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就是培养人缘的最佳方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4:38 | 只看该作者
布施是指关心别人,能为别人多做服务。对企业家而言,能多为顾客服务,企业就能经营得好。对教师而言,能给予学生教育爱,教育就会成功,自己也觉得欢喜。对父母而言,能随时注意子女心智成长的需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孩子就会有健康的人格。所以说布施是成功的缘,是幸福的缘。

  在与别人意见沟通上如果没有障碍,就会投缘,容易合作而有默契。好的沟通就是爱语,它能结合大家的智慧以成事,能融合家人的情感为温暖,能令自己与别人和谐相处,这就是福慧增长的缘。

  利行的意思是帮助别人成功。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但能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和方便,同时也能给别人机会和方便,这就是互助。互助可以带来善缘。人最忌讳的是处处与人过不去,缺乏帮助别人或成全别人的雅量,这样的人,无异逼自己走上绝路。

  广结善缘需要有好的同理心和感受性,能了解别人,又能站在他的立场替他想想,这就是同事。同事的美德,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带来合作,同时能够培养友谊和感情。

  善用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种相互摄受的技巧培养人缘,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将大大地提升。

  其次,改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也能带来善缘。比如说,多和积极肯上进的人做朋友,无形中受到熏陶而振作起来;想安心地阅读研究,就得安排一个起码的环境,如果办不到,那么你就得上附近的图书馆。环境代表着周遭的人物情况和一切硬件的条件,若不善加安排,它们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影响你、干扰你。所以,要远离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朋友,或者劝他们一起改变自己。这些是使人精进成长的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4:53 | 只看该作者
再者,充实自己,提升能力,是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基本条件。肯不断地努力,有能力肩负工作,机会自然来。在现代社会里,没有能力而想成功,简直不可能;即使一时走运,也不可能维持长时的顺利。总之,人必须懂得广结善缘,再随着所结的善缘,好好努力,就能成功。

  随缘行还代表着一种随顺成长的意思。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不要随意挑剔,而要懂得随缘欣赏。这既能代表清闲,又能创造成长的契机。许多人不懂得这种随缘之美,假日出外旅游,一会儿抱怨交通拥挤,一会批评缺乏规划的头脑;不是嫌风景不好,就是厌恶游客太多太杂乱。在他的眼里,什么都不好,好像只有他才最好一样。这一来,轻松的旅游被糟蹋了。这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旅行就是旅行,不是开检讨会,要随缘体验它的美和欣喜。禅家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必须时时有洁净的慧眼,看出周遭生活的意义和美感,它就是悦乐的泉源。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最后,就整个人生而言,也是一个缘的事实,你飞黄腾达了,终究是缘的显现而已,缘起缘灭,却又回到空性的法界。懂得顺逆都只是缘,不要执著它,不要把缘当作是永恒的本体。真正的本体是菩提自性,所以对于缘生的一切成败顺逆,必须旷达以对。达摩说:

  得失从缘,

  心无增减。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5:12 | 只看该作者
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烦恼,更不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饮恨终生。懂得禅家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把那些积郁彻底泯除;用晴朗的心情,就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好好活得充实才对。当然,你也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恃自傲,那就更不懂得缘如浮云,来去不定的道理。所以达摩又说:

  喜风不动,

  冥顺于道。

  真正懂得随缘的人,不但能顺着自己的根性因缘成长,还能悦乐地如云门禅师所谓“随波逐浪”一般生活。请留意!“随波逐浪”可不是“随波逐流”啊!

建立生活规范(1)
  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是成功人生的守护神。

  就佛学而言,好的生活习惯正是自己的护法神。坚守原则和一定的规范,是促进福慧增长的动力。我们把这些好的习惯、生活秩序、工作态度和法则称作规范。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会所必需的行为系统。建立规范,实现规范,就是达摩所谓的称法行。

  生活需要规范,但又不可以把自己变成规范的奴隶;因为死守着规范,就不能解决新的问题。生活也忌讳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会紊乱不堪。因此,规范必须与智慧同时存在,这也就是禅家要重视“戒禅合一”,才能达到理事圆融境界的原因。现在,我要透过理事圆融的观点,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规范陈述出来: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净化心中的烦恼。

  遵守伦理。

  清醒地思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5:28 | 只看该作者
禅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谓惑就是智能使不出来,老是被一些成见、偏见和刻板观念束缚。所以达摩说:

  称法行者性净之理,

  目之为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对生活和工作,更要摆脱成见,以纯真态度待人处世,这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则。若不能静心思考自己遭遇的问题症结所在,就得不到最恰当的答案。请注意!问题终究必须自己解决,而不是依别人的观点解决。用智慧思考的步骤是:

  1. 面对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笔来,具体列出问题;不可以含糊笼统一味地沮丧或慌张。

  2. 把问题的前因后果弄清楚,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列出时间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实依据计划去努力。要不断搜集资料,不断评估校正原订计划。

  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解决面对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心智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将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开阔。

  每个人为了充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养成主动学习、不断吸收新知的习惯。不过,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为了直接拿来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来孕育自己的创意。心理分析学家克比(L. Kubie),特别强调灵感在创造活动上的重要性;它是创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两个现成而无关联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孕育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5:4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授知识和必要的经验之外,还需要教导学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个人心智不断 地成长,在人格上发生壮硕的效果。在我的辅导经验中发现,精神官能症或人格异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执著,他们执著在“我无能”或“我不好”的自责和自我批评上,以致思考停顿,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而产生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当一个人采取防卫的态度,老认为别人是无知、愚蠢的,而不屑与人沟通,自陷于独夫的偏见之中,同样会导致生活创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异常的倾向。唐朝的临济大师,特别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说:

  汝欲得如法见解,

  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着便杀。

  他的意思是说,你当然要博学多闻,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学识所惑,不被多闻所困,要能从中解脱出来,所以又教人逢着便杀,要破除它产生的成见。这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不学习、不磨炼自己,比不独立思考更为不如。因为不学无术的人,连孕育独立思考的资粮都没有。所以,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把握的法则。请留意!博学多闻和独立思考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6:35 | 只看该作者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规范。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与学识或学历并没有关联。有些人学历虽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却很重。在我们的社会里,确实不乏这种人格特质者。他们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语言抨击人,当自我中心膨胀到一定水平时,开始与别人冲突。很不幸的是,这些冲突和争吵,并没有引导他去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和改进沟通意见的方法。结果,他总觉得别人是错的,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认为别人是无知。相对的,别人也会因为他的自大,而与他疏远;独夫的个性就更加明显。因此,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

  法无有我,

  离我垢故。

  这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污垢一样,会障碍思考,必须远离它,才能展现好的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会发展为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风,要赢人家,不留给别人尊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为太爱赢,所以才输掉许多机会。太重视自己的尊严,才会失去许多人缘。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许多驾车的司机或摩托骑士。他们两眼直瞪着红绿灯,似乎只考虑自己,经常有人在勉强的情况下冲了过去。彼此争道,互不相让,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们意见的沟通,只要有“鸭霸”的人出现,就会出现紊乱和冲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6:50 | 只看该作者
人不要老是要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的人生游戏才维持得长久。请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输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唯有虚怀若谷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几个原则,自然能克服:

建立生活规范(2)
  开拓你的视野:经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见越多,越能捐弃一己之见。

  为别人设想:这会增强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际关系能力。

  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赞美和欣赏别人优点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解脱自我中心的态度,而且能帮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泼的智慧。

  避免夸张自己:优点是在平实中流露出来的,炫耀和自夸除了破坏已有的优点之外,别无意义。

  净化心中的烦恼

  净化心中的烦恼是现代人必需的生活规范。现代生活太忙碌、太紧张、多诱惑、多欲望,如果不设法净化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很容易烦躁不安。达摩说,幸福生活的关键是净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总是在失衡时才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以禅家把这些烦恼称为“自心众生”。他说:

  法无众生,

  离众生垢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7:05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智慧是在没有缠缚时才展现的,所以必须注意涤荡尘垢,才能纯真无碍,活泼自在。为了净化自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不要被贪婪或虚荣心所迷惑。要以淳朴的态度生活,不要让自己沾染上奢华浪费的习气。

  要改正自己的坏脾气,戒除性急的习惯。

  不要沾染玩物丧志的游戏。赌博电玩令人神魂颠倒,色情宴冶尤易堕落;对于坏习气,必须防微杜渐。

  傲慢使人无知,自负会失去心智增长的机会;要虚心学习、步步踏实。

  培养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卫机制降至最低,对别人处处设防,无异作茧自缚。

  遵守伦理

  最后,要了解和遵守伦理。伦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安定人心的宝贵法则。大部分的伦理都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具有维护心智成长,避免矛盾和堕落的功能。每一个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备的生活适应能力的,人虽具足完好的潜能,但若未经一番学习和磨炼,不可能发展出优良的行为。伦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则以适应生活,同时也是纠正错误、塑造正确言行及强化自我功能的凭借。

  缺乏伦理观念,言行不合伦理规范的人,除了与人格格不入外,也会因为缺乏认同,而带来相当的不安。用伦理管教小孩,比舍弃伦理而任其放纵,显然较能培养亲情和乐观的态度,因为伦理能提供彼此有条不紊的互动系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7:58 | 只看该作者
伦理给予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达摩所谓的称法行,重点就是实践伦理。佛家的主要伦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前面五个波罗蜜是遵行的规范,最后一个波罗蜜是独立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无论遵行任何一项伦理,都必须以独立思考的智慧为准据。六度就是要一个人能活在真实之中。唯有真实才能解决生活上一切问题,只有真实才能事事中肯。这些伦理帮助我们避免错误,减除矛盾痛苦,维护人免堕邪恶之道。但必须运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为伦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为伦理的奴隶,所以达摩说:

  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是为称法行。

  伦理的存在是为了除妄以发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对子女的爱而言,必须投入时间关心他,协助他解决问题,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导他主动学习,这就是布施。但教育爱并不止于此,必须能恪守纪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这就是持戒。这还不行,父母须能宽容和忍耐(忍辱),否则气急败坏,往往举措言行失当,很难教好孩子。这还不够,必须有积极的思想和态度,才能培养孩子主动向上的思想和习惯。此外,还需要有一颗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诱等所扰乱或岔开,这就是禅定。有了它才能维持循循善诱、绵绵不断的教导和启发。仅此仍不为足,最后还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决教育子女的一切问题。这六度伦理,同样可以用在任何待人处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现出光明面。

  伦理不是一种口头说说的形式规范,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说的,而是要实际化作行动和培养出“能行”的习惯才行。我们在上小学就常听老师说要“爱惜光阴”,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8:10 | 只看该作者
“惜时”是一种珍贵的规范,是一则自爱的伦理。惜时的人不但懂得上进,善于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同时还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时的人是有效率的,是会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时者。

  常有人问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课、演讲,你是怎么写作的?”其实除了惜时,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安排。工作之余,与家人闲谈之余,演讲上课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时间。比如说上下班在车上,就可以读书思考,晚间没有事时就可以放心写作。只要肯把握时间,在忙碌之外,还有许多时间。只要安排得当,真是充实得很。但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规范。更确切地说,要养成善用时间的习惯。  达摩所揭示的称法行就是建立规范,养成习惯,并实践伦理。它使一个人具备有效的行为系统,去充实生活,发挥潜能,过悦乐成功的生活。

恬淡与宽阔
  生活的本质是实现,不是追求。

  实现是一切现成的,在现成的生活中就有悦乐。人总是对自己不忠实的时候,才会压抑和痛苦。所谓不忠实是指抱着一个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为生活的目标,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现有条件,在那个目标之前相形见绌。于是,陷入严重的自卑或挫败感,感觉无力或匮乏。于是,开始不喜欢自己,要用许多伎俩来伪装自己。这时强烈的追求就会化作一团欲火,燃烧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这是人生的悲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8:28 | 只看该作者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行。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这样就会堕入消极的“无记空”。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悦乐,故云:

  有求皆苦,

  无求乃乐。

  如果活着是为了追求满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个急流似的漩涡之中。因为自己变成那个“追求之流”的难民,一直被它旋转而起漂泊,成为欲望漩涡的奴隶,那就没有快乐可言。有一位初当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妇贤孝,更希望亲人都能称赞她有好媳妇。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妇温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条。她的目标太高,又对媳妇的角色认识不清,渐渐由挑剔而起摩擦,终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经常恶言恶语。那不是苦吗?

  无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朴没有虚幻、实实在在的意思。人必须把不合理的抱负和欲望放下,才能实实在在的生活,能接纳自己如实的生活,自然有着悦乐的心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8:50 | 只看该作者
人最忌讳强求一些自己办不到的事,因为那会扭曲自己的生活,又会使自己陷入饥馑贫乏的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悦乐清心。禅门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贪心的旅客来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珠光宝物应有尽有,这位嗜财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宝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脱下来,等到他感到可以满载而归时,自己却走不动了。这时地动山摇,旅者却无力逃走,他站在那里等着地层渐渐下陷,最后坠入地狱的陷阱。所以,达摩说:

  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

  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

  不贪不求,悦乐自由

  人若能不贪婪,不强求;祛除野心,心灵自由,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来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钻营,就会产生严重的苦恼,佛学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态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悦乐,所以说:

  判如无求,

  真为道行。

  无所求行使一个人从“无欲则刚”中脱胎换骨,不易受引诱而坠入陷阱,同时也有较好的心智以解决问题。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处处都能解决问题,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则障碍心智,限制了自己的开阔前程。

  我们看看双手,如果两手老握着拳想抓住什么东西,这双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里老想着钻营,是不是也卡死在钻营中,而看不出更多悦乐的生活情趣呢?所以无所求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能给我们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创意的生活条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9:06 | 只看该作者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时时刻刻要明白并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报怨行)。由于生活是无常的、变动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须检讨原因,随缘应变(随缘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变的,所以你必须懂得任命而不逃避(报怨行)。当然,必须有一套现成的生活应对方式,好解决一般生活及工作的问题(称法行)。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应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贪婪来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态度待人处世(无所求行),这样就会有悦乐的人生。达摩所提示的四行:报怨行、随缘行、称法行和无所求行,为成功人生的四策。

禅灯——光明宽阔的胸襟
  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透过禅的训练,我们能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走得安稳,能在艰困的日子看到光明的方向和希望。

  人生不免有许多逆境,而顺境是克服逆境之后才出现的。辛苦和忧心是生活的必然,但喜悦却在含辛茹苦之后才尝得到。顺逆之间的转变,烦恼与悦乐之间的消长,端赖自己是否运用觉照的智慧,开悟的卓见,展开生活的豪情。

  开悟表示自己看出新希望,看出事态的真相,愿意打起精神迎接它,并照它的“应然”好好地努力。这种心智状态,就好像走在黑暗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让自己看清行路,步步踏实,不至于掉落悬崖或踏入坑洞一样,所以称它为禅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10-8-15 16:59:20 | 只看该作者
禅灯不是供佛时用的灯,而是在供佛之前和供佛之后,从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力量。这种心智能力,不是一般所谓的智能,不是学问知识,亦非遗传禀赋。禅灯可以勉强解释为你的生命之眼,它正在看你自己,而且要看出接纳它和展现它的意义。正因为看出自己的意义,就能振作起来,有意愿去生活,去承担现在的“应然”。

  禅灯是心灵世界的新希望。人一旦看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肯接纳它时,贫富影响不了你的自我评价,贵贱左右不了你对人生的庄严信念。这就能做自己的根器,好好发挥,得到自我肯定的满足。

  这个生命之眼是在看着自己,也看着自己的生命和周遭;是自性,又是千变万化背后的如来(根本智)。唐朝的洞山禅师年老时受到病魔的折腾,弟子与他有一段精彩对话:

  “是否在你之外还有一个不病的体?”

  “有。”

  “那不病的体是否看见师父?”

  “是我在看他。”

  “师父如何看他?”

  “当我看他时,看不到有病。”

  很明显的,当我们用那心灵的眼去看时,才看到他——生命的真实性。而且照得自己通彻明亮,不觉自己有病。因为他已超越了病与不病。

  更具体地说,当智慧之灯通彻明亮时,所有的顺逆、成败、高下、得失都成为生命中庄严的一部分,就好像有高山就有深谷,有凹凸就有明暗,有急流就有湖泊一样;不因为高山就高贵,深谷就低贱;不因为急流就壮观,湖泊就停滞,都是整个庄严的一部分,都具备佛性,同属尊贵,所以叫平等性智。这就是佛光,就是禅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2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