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镇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联句] 寺庙里的的苦菜花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10-8-30 10:4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8-30 10:45 编辑

                     3、小与大

             “太苦了”,九十六的老和尚想起了
             小和尚,骤放悲声。他的经历,像苦菜

              极苦,性寒凉——饥饿的童年、
             十二岁出家、烽火中遍地辗转,

             还有解放后的非人改造......
            “吃饱了,我就不想家了”
            
             这盘新鲜的时令野菜,配以
             清净、庄严的佛弟子言说

             让院子里的沙土和绿叶应声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更有三色的苦菜花,落落合合
             雍容无边。哦,“万物都有佛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0-8-30 13:16:46 | 只看该作者
16# 镇空
万物都有佛性

再引用仓央嘉措的话: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0-9-2 14: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2 14:59 编辑

                     4、百草枯

             明天是佛陀的诞辰,寺里在施工。
             那位景区的保安员,背来一个喷雾器

             还有一个绿色的药瓶——
            “这是百草枯,可厉害了,

             两个小时,这些草就都完了。”
            “叔叔,能不能不打我门前那片苦菜花”

            “它们是草,不是花。
             长大了,多难看。”

             我从斋堂做事回来,他憨笑着
            “都消灭了,呵呵。”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0-9-10 11:4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10 11:45 编辑

                       5、不二
   
              我以为参透了,“什么是你的
              本来面目——”

              昨夜,我曾在笔记和日记中写
              “空/无”——“佛/万物”;不二

              面对正在萎靡的一地粲然
              我的“本来”痛彻心底——   

             此刻,它染着了百草枯
             和古神州蒙垢的山河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0-9-12 13:44:05 | 只看该作者
                     4、百草枯

             明天是佛陀的诞辰,寺里在施工。
             那位景区的保安员,背来一个喷雾器

             还有一个绿色的药瓶——
            “这是百草枯,可厉害了, ...
镇空 发表于 10-9-2 14:12

在我们眼里,他们有眼无珠;
在他们眼里,我们是无眼无珠——无“珠”的人看不到别人的“珠”。
但我们需要抱怨吗?不必,先管好自己要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10-9-12 13:47:42 | 只看该作者
                       5、不二
   
              我以为参透了,“什么是你的
              本来面目——”

              昨夜,我曾在笔记和日记中写
              “空/无”——“佛/万物”;不二
...
镇空 发表于 10-9-10 11:42

在《零极限》里有这么一句话:
佛教徒称之为‘空’。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你允许神性流入,并用光来充满那个‘空’。

——“空”只是一种手段。练就出世之心,是为了更好的入世!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0-9-12 16:3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12 22:46 编辑

推荐一首黛玉的诗。

               红拂   
                  林黛玉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注释]1.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  
  2.“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
    3.“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  
  4.“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0-9-12 16:4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12 16:48 编辑

回想起来,感谢那段庙里的时光,那时的纤细和局促、敏锐和单纯、空与灵......
行走、感动,成长、走入新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10-9-12 20:26:03 | 只看该作者
但我们需要抱怨吗?
绿罗裙 发表于 10-9-12 13:44
裙子说的极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10-9-12 21: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13 17:09 编辑

当自己无力改变时,就像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唯一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且爱它。”

忍受,不去生气,并且尽量地去爱。

又,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10-9-13 12:02:09 | 只看该作者
当自己无力改变时,就像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唯一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且爱它。”

忍受,不去生气,并且尽量地去爱。

又,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镇空 发表于 10-9-12 21:08

谢谢镇空!我也喜欢罗曼.罗兰,并且引用过他的这句话:坚强些吧!只要有一双忠贞的眼睛与我们一起哭泣,人生再苦也值。 ——《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说先管好自己要紧,是不是给你太自私的感觉?所以你又引用了“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我觉得其实我是理解你的。


只是,我又有另外一番想法。用儒家的话来说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佛家的话来说是:迷时师渡,悟时自渡,渡己渡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10-9-13 16:48:43 | 只看该作者
是这样的,裙子,我现在接近“论语”些了。
比如,感觉“温良恭谦让”对于中国式的工作和交际环境,尤其熨帖。当下,“博爱、谦卑”等理念可能更容易带来挫折。
说到“士不可以不弘毅”,那是让我想起了在寺里认知它的场景。同时,“弘毅、隐忍”的品质是我极缺乏的,也是想和很多“心有余而力不足”、饱受病患的病友共勉。这是关键的一课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10-9-13 17:0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镇空 于 10-9-13 17:01 编辑

想想,自己的诗确残存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敏感和嶙峋。

     如食指的诗。
  
             《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食指写于   1968年 北京)

        又如,顾城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981年3月)


       所以,我要努力破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0-9-13 17:08:18 | 只看该作者
万物都有佛性,物我不二,大自然就是神,往往可导向“自然神”的思想。这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常采用的神佛观,但常存在的陷阱和缺陷是,他们(或我们)只悦纳、爱、神化世界美好的一面。
所以,这也是进行“解行合一”的修炼的方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10-9-13 18: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绿罗裙 于 10-9-13 18:22 编辑

  看你转帖顾城的诗,我于是到百度搜索他的详细资料,越看越觉得我们这类人太像他了——

  顾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我觉得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真实、自然、纯净,但对别人还是得学会忍耐学会包容,这样才容易生存下去,不然可能会像他一样把自己逼上绝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8 14: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