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冬遭遇“极寒”的可能性有多大?
多位气象专家表示无法预测“千年极寒”对中国的影响
有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千年极寒”,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
而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国是否将接受千年极寒的考验?我们的这个冬天将有多寒冷?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家气象方面多位专家出言谨慎:无法预测这一极端天气对中国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可考价值信息显示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2010年,世界各地频现极端天气,问号已经不单停留在《2012》电影中那可怕的预言。在这样一个背景,讨论单一的导致原因已经失去意义,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所说,应当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注意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建设以及加强民众自救常识宣传。
世界极端天气气候成常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早在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最新评估报告中就表明:过去50年中,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强降雨、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预计今后这种极端事件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一语成谶。
2010年的第四天,韩国首尔遭遇73年最大降雪,本次降雪从当日清晨5时开始,首尔地区积雪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达到了7.5厘米,到下午2时达到28.5厘米,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
而在早些时候,印度1月2日在24小时内,至少有30人因寒冷天气死亡。同时遭遇寒流的国家波及孟加拉国、美国、英国、波兰等。瑞典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北部西博滕省的海马万地区1月6日凌晨的气温降至零下38.8℃,创瑞典入冬以来最低纪录。
大气环流异常是罪魁祸首?
在翻看2010年各国有关“极端天气”报道中,几乎每个月都至少有一个打破纪录的极端天气,而被打破的纪录也均在50年以上。
俄罗斯的热浪引发森林大火,巴基斯坦大洪水,中国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持续北方到西部的异常强降水,极端事件接二连三,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看来,这些事件实际是有某种联系的,“气候变暖是个大背景,但不主张把气候变暖作为直接原因来理解,更大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曾表示,大气环流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等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大陆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特定的、异常的大气环流格局,就产生了极端的天气灾害。
也有专家指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中国极寒可能性多大?
印象中极寒天气最可能出现在北方,《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出现最早的极端最低气温是1970年1月份发生的-38.1℃,但1931年1月份曾出现过-41.4℃,这是哈尔滨有观测以来的最低纪录,但也远不是中国的极端最低气温。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那么,对千年极寒可能登陆中国的猜测到底可能性有多大?多名专家均出言谨慎,拒谈猜测和影响。其实早在今年8月份,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曾表示,从前期气象灾害特点看,今年我国天气气候极端异常。无论是入汛以来,华南、江南地区连遭14轮暴雨袭击;7月,北方地区连遭5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超历史同期;特别是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都表明当前我国天气气候的异常性。
那时矫梅燕便称,就目前气候状况来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现象。
极端天气频袭辽宁
10月,对于辽宁来说,正是秋季与冬季的分水岭。每到这时,冬季是否寒冷的猜测就会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问题。在经历了2009-2010年漫长的冬季和今夏漫长的汛期后,人们似乎对今年冬季的天气格外关注,甚至有很多人相信2010年的冬天又将是一段漫长、严寒的日子。
虽然还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持,但从之前的气象现象,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年严冬的气息。
2009年10月19日,辽宁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冬天,比常年提前1天。虽然提前这一天并不起眼,但这个冬天却足以让辽宁人印象深刻——入冬10天后,辽宁就迎来第一波寒潮;最冷的隆冬时节达到55天,足足比常年多出21天;直到3月下旬,冬天仍未结束,但大范围降雪次数已经达到16次,并且仍然保持着平均4天一场雪的频率,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大范围降雪次数第二多的年份,仅次于1965年。
入夏以来,辽宁又经历了6轮强降雨天气。铁岭阿吉、抚顺、沈阳、大连、丹东等地都曾出现过一级暴雨。8月20日,鸭绿江水位陡然猛涨,50个小时内流量达28000立方米/秒,创1995年以来最高纪录,成为建国以来鸭绿江第二大洪水。
转自: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009/index.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