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此留个缓冲带
□王国华
零距离的针锋相对,彼此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带。在这个缓冲带上,你进一步、我退一步,或者我进一步、你退一步,都碰不疼彼此的底线。有了缓冲带,汪洋恣肆的大水,会冲走所有的不快和误解。
我和老A做生意,赚了一点儿钱,他比我困难,利润全给他了。我只收回自己的本金。老B说。
这次合伙儿挣的钱,老B没好意思要。他原先欠我一个人情。人嘛,就应该这样互帮互助。老A说。
从两人言谈中,外人大致可以知道事情经过,但两人对造成结果的原因,却给出了似乎完全不同的判断。老A认为那是自己应得的,老B认为是自己让利给朋友。
老C的房子装修,找到我头上,我们是朋友,能不帮他的忙吗?我只收了他的成本费。老D说。
老D开了一家设计公司,让我帮他介绍几个业务。一时联系不上,就把我自家的装修让他做了。一样的生意,照顾谁不是照顾呢?老C这样说。
已经多次碰到这种情况:两个当事人谈起同一件事,各自强调一体之两面,都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掩饰一点,贬低一下对方、抬高一下自己,以施恩于人的面目出现,即便大家公认老实厚道的老A和老D也不例外。想来,这应该是人类本能——时时凸显自己乐于助人,或者不是白拿白得。双方的说法,肯定有一方存在偏差。到底偏在什么地方呢?旁观者一般会把弱者放在受人之惠的位置上,即使真的是弱者帮助了强者,人们也会认为他从强者那里占了大便宜。
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老B或许欠老A一个人情,但也的确认为老A生活困难,作为朋友,应该伸出援手。而老A,对于老B的让利,坦然接受之外,也要领人家一份情。所以,两人绝不会因为判断不同而反目成仇。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对于这种结果,两人都没什么芥蒂,内心是满意的。这就足够。口头上的自我膨胀,乃是人的劣根性,也可看成是人之为人的自尊作祟。懂得人情世故者,一般都不会为此较真。
好在,双方的说法不是非此即彼,零距离的针锋相对,彼此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带。在这个缓冲带上,你进一步、我退一步,或者我进一步、你退一步,都碰不疼彼此的底线。有了缓冲带,汪洋恣肆的大水,会冲走所有的不快和误解。
这个缓冲带,就是包容、理解和感恩。当事人只是私下里说说,而不当面拆对方的台。相反,坐到一起的时候,似乎还刻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老C说,老D帮我装修了房子,谢谢他。老D说,你照顾我们生意嘛,哈哈哈。有戏谑的成分,更是给对方面子。转回头,又开始在缓冲地带里自说自话了。这种行为可称为“找辙”。
朋友小F有句经验之谈:我听人说话,都是百分之八十地听,百分之六十地信。各留一步。绝不百分之百地相信谁。
我觉得,这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版: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0930/index.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