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躁郁之心 作者:凯 杰米森/著 译者:李欣容 出版社:天下文化
内容大意:
世界躁郁症研究权威---杰米森博士在书中揭露她自少女时代就和躁郁症缠斗的心路历程.
本书的一开始是美好的童年生活,父亲是空军军官,热爱飞翔,又是气象学家,心神都在天上,父亲常全心投入某事,浑然忘我,兴高采烈,作者也直觉的了解到自己也是充满热情的的人;而母亲仁慈公平,坚决相信人生真正重要的并非先天条件,而在於后天的努力,而母亲所拥有的自信来自於具有同样美德而深爱她的双亲(正因为母亲坚强的信念和所拥有的爱,使的后来能以同理心和智慧面对作者的躁郁症,从未想过要放弃).军人的社会构筑於纪律和浪漫形成的张力之间,开放,优雅,名流,但非常不能容忍性格弱点,自愿放弃个人欲求,自我管理是应该的.十四,五岁时了解到将军和上校,男孩和女孩,…..等等阶级的概念,作者厌恶恼人的尊卑制度,但对优雅的军礼服,舞蹈,音乐热爱,在那段白手套与宽边帽的单纯岁月中,根本无法想像作者未来的生活中会是如此的疯狂和黑暗.但也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作者再与可怕的躁郁症对抗时不对无尽的黑暗屈服,她记得她曾有过的光明与美好.童年的学习广泛有趣,兄弟姊妹们似乎也习惯经常迁徙,而学校的同学也绝大部分为军人,联邦政府,外交官员的子女,然而当作者逐渐习惯这些改变及矛盾,且再度再华盛顿有落地生根的感觉后,父亲退伍,在加州找到一份科学研究工作,然事业上的不顺,父亲逐渐遁逃,陷入阴郁,阴郁不安的情绪也发生在姊姊身上,而「后来」非作者所愿的早早降临.
十七,八岁时,她开始了解到自己的精力的旺盛与过度的热情会使得周遭的人筋疲力尽,起先,每件事情几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有满腹的计划,情绪高昂,沉溺於运动,日复一日的出游,阅读尚未融会贯通的书籍,笔记本上涂满诗作和戏剧片段….而好几个礼拜的神采奕奕,极少的睡眠后,她的思绪完全逆转,思考不再清明澄澈,不断的阅读同一章节,却对自己所读的内容毫无概念,无法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只能茫然的望著窗外,不知周围发生了什麼事.这第一次的轻微躁症,虽不像她往后几年的严重躁症般狂野地失神失控,但事后回想起来,她仍十分惊讶当初居然能凭著个人的力量逃过一劫.大学的时光,作者开始陷於挣扎,一再受制於狂暴可怕的情绪梦魇,期间又夹杂几周或数月的快乐时光,充满积极愉快而富挑战性的学习,脑中妙思泉涌……. 大一的某一天走过植物园的小溪,想起但尼生《亚瑟王叙事诗》一书,立刻跑到书店,也找到这本书,但当作者离开书店时手上扛了有关无关的书至少二十本,经过数周的意兴风发,情绪又必然的陷入谷底,不幸的事,总会在此时收到银行的透支通知…….情绪不断的反覆轮回,日子时而快速飞扬,近乎疯狂,时而缓慢无力,心如槁灰.但在面对这些可怕遭遇时,作者似乎都能逢凶化吉,哥哥的慷慨仁慈及体贴犹如一个避风港,靠著一些教授的帮助,和一些研究报告计划等,作者后来还是完成了他的学业,并走向精神病学的道路,这是一个灿烂辉煌的夏天
生活又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前进,混乱起伏的一年里,最可怕的感受莫过於首次觉得她已经疯狂.宴会中的激狂,疯狂购物,停车场来回狂奔几小时,一口气由几英哩,夕阳下的幻觉怵目惊心…..终於,他求助於精神医生,接下来的日子,另一种战争又开始---在无休无尽的可怕日子里服用的那一些数不清的可怕药物, 她和许多躁郁症的病人一样不喜欢吃药---锂盐,虽然最后证实了锂盐发挥了效用,但过程中作者经过了反反覆覆停药服药,因其副作用非常难忍受,心理因素方面她不愿相信自己该服药,而且对亢奋的情绪上瘾,然而更令她恐惧的是,万一吃了药,却仍然发病 但是自行停药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比之前更加严重的躁郁症来犯,频繁的发病,间歇性的自杀倾,这段时间亲情友情和精神医师的支持非常重要且关键,作有一段就提道:由於他(医师)全心投入的智慧,时间,以及坚定不移的相信我生命有活下去的价值;同时愿意承担他所知和医疗上的限制….而最难以言词表达的,是他多方面阐明他对我的重要性,使我体认到,从自杀返回生命是段寒冷的路途,但凭著刚舔班的意志上帝的恩典,我必能走出幽谷…
爱情的来临一度让她的躁郁症好转,大卫〈她的英国情人〉的温柔让她以为好像可以重回光明安全的世界,但是那些她和大卫所编织的未来与理想却毁於大卫的意外死亡,直到她遇见查理.
她说再多的爱也无法治疗疯狂,或厘清阴郁的情绪.但爱能产生助力,使得痛苦比较能够忍受.就算爱情不是治愈药方,但它毫无疑问的是一帖强效药.
最后她问自己,如果可以自行选择她会不会选择有躁郁症 她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让她看见的本身头脑和心灵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并且体认到它们有多麼脆弱而且最终是如何地无法测量.无数的躁症发作时,她都能发现在自己心中新的角落,有些鄙俗丑陋,有些却是无比的美丽.
当重新感受自我时,因为那些无边无尽的角落使得她对於生命永远不倦怠.
心得感想
躁郁之心是一个躁郁症女精神医师凯.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的回忆录,杰米森博士在书中揭露自己从少女时代开始与躁郁症缠斗的心路历程.这本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震撼,不只是一个女精神医师公开自己是躁郁症患者这样的震撼,而是作者自我揭露的勇气.
有谁比一个躁郁症的精神科医生更了解躁郁症病人呢 有什麼比「说出真相」更需要勇气
躁郁症到底是什麼 杰米森这样形容它--「一个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敌人与同伴」,当躁郁症降临,「我的心灵似乎在自我竞速,想法纷至杂沓,脑内充满未及厘清的神经活动」,不受驾驭,如脱疆野马的心灵於是带来种种疯狂的行为,如:毫无节制的购物,各种幻觉的产生,不断说话,精力旺盛,无需睡眠…….但就像燃烧生命的火力突然加热到平常的一万倍,一千倍,然后,这一切又嘎然而止.之后的日子觉得自己乏味腻人,能力不足,思绪不清,反应迟钝,那个叫做「生命」的东西彷佛通通出走了,徒然留下一个空的脑袋和心灵. 摆荡在躁与郁的两极之间,如果不接受治疗,就会有明显的自杀倾向,死亡,或者疯狂.
从一开始的序文中,我便深深的被此书吸引,惊心动魄的疯狂,和深沉静止的生命,作者纤细极富情感的文字下,篇篇扣人心弦,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灵魂,不断来回於高度亢奋和麻木境地的低潮间,更令人震撼的是文字底下所透漏的智慧,勇气,热情,动人,诚实,有时像诗,有时直率,杰米森坦白他的疾病,生命,避开了深奥的专业术语,厘清了令人难懂的精神病学理论,丰富的医学知是和深沉的人性,本书对此作了最栩栩如生的描绘.而全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与吃药这看似简单的事情间无穷无尽的拉锯战.最后一篇中她说到:『我很早以前就放弃了想要一个毫无风暴的生命,或置身没有乾枯杀戮的世界.生命太过复杂,太过不断变化,我们只能依著他原来的样子』.这句话让我发现,与其跟它顽劣的对抗,不如找方法与它好好和平相处.相信有这番经验的人,都是经过许多身心耗竭与撕裂苦楚的代价所换来.这也是精神科医师生涯中,面对病人时,最难去面对及处理的.对医师及病人皆然,躁郁症在临床治疗上最主要的问题不在於缺乏有效药物,而在於病人通常不愿服药.更糟的是,由於相关资讯缺乏、用药谘询不佳、自觉羞耻或害怕影响生活及工作等因素作祟,病人根本不愿寻求治疗.但躁郁症会扭曲情绪及思虑,往往磨蚀了生存意念.躁郁症源於生理因素,而病人的感受却是心理的,它所带来的好处及愉悦独一无二,但发病的痛苦却令人无法忍受,且经常导致自杀.幸运的是,杰米森并未死於此病,而且能接受现有最好的医疗,同时拥有朋友、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因此,作者希望藉由写作及教学来告知同业,这种反覆无常疾病的核心,兼具毁灭和创造之矛盾特质.同时,藉由和许多人的合作,试著改变大众对精神疾病,尤其是躁郁症的态度.尝试增进大众的认知,并辅助临床工作.
现代人的躁郁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及愉快人生,许多人生在其中却无法察觉而深受其害.此书即提供了认识躁郁种种资讯,以及解决躁郁的方法.
希望总是躲在我们不易发现的角落,只有踩过前方那艰辛的路,我们才能找到那一簇小小的希望之光.杰米森所启发的,不只是和躁郁症有关的人,也是每一个曾经刻意隐藏内在黑暗的人.
我不是作者,无法真正的体会她所感受到的那些美丽的幻觉和令人不悦的忧郁.但我能了解为何在整本书的最后她会说如果能选择的话,她会选择有躁郁症.生命是那麼的奇妙,如果没有那些痛苦,她如何能从土星的周边翱翔而过,如何发现那些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察觉到的心的角落.
我非常佩服她决心坦白的勇气,身为临床心理学博士,躁郁症的权威,她竟能坦白自己从年少就和躁郁症作战的经过.她大可不必这样做,只要她不说就不必面对那一些质疑和同情.但她说『为何不说出真相 』,真诚的面对自己最后下的决定.
我们生於这科技昌明的时代,许许多多的文明病都出笼了.而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也需要去面对它,我该如何自处 我想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最终的一帖强力且有效的药是相信自己的心,永不放弃.
一年数班21号曹富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