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清晨,北京气温接近0℃。一大早,国家图书馆嘉言堂门前排起了长队。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家长是专程前来参加第二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
有人说,在中国,很容易认出谁已经为人父母,尤其是上学孩子的父母就更好辨认了。因为他们总是愁眉不展,他们有太多的困惑和压力了。
“虽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不同,但大家都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功’。”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谢琴说,什么是人的成功?是不是把孩子培养成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就是成功的教育?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开这些困惑,探讨家庭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
父母的角色没法社会化
“在一切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父母的角色是没法社会化的,家务活可以请人来帮忙做,但我们没有办法请人来做孩子的爸爸妈妈,同样,家庭教育也无法社会化。”论坛上,北京师范大教育学院教授钱志亮的话,让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一年前,钱教授到山西做完一场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后,有听众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管教自己的孩子,并开出了惊人的酬劳:“我给你50万,然后在北京给你买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你帮我带孩子,你儿子在哪儿上学就让他也在哪儿上学,等我儿子高中毕业后,那套房子就归你了!”
原来,这个家长是一名“煤老板”。在他的观念里,只要舍得花钱就能为孩子“买”来好的教育。“煤老板”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在我国,“只生不养”的现象却不鲜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不少年轻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孩子则被交给家中的老人抚养,甚至有些孩子每天都是和保姆度过的。于是,孩子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大量出现,亲子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
“我就是一名教育的失败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向东面对台下听众,开诚布公地说。有一天晚上,他11点左右回到家,刚进门就听见大女儿宁宁的哭声。“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我难过,我想妈妈了!”“妈妈不在家,爸爸在呀!”“爸爸你在家有什么用呢?你知道我的作业是什么吗?我的语文课本是哪本吗?你知道我在上什么培训班吗?”听完女儿的倾诉,陈向东当时就傻了。
“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孕育之初就确定了这种关系,而且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钱志亮说,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父母在早期不尽职尽责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加倍去弥补。
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但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看来,光给时间还不够,“家长给孩子时间要给出质量,不是在家里陪着就行了!”
俞敏洪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家长,自己在家搓麻将或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在一边好好做作业。有些家长虽然推掉了应酬,腾出了时间待在家,可是注意力并不在孩子身上。
“最好的办法是你拿本书翻翻,只要书不拿倒了就行。”俞敏洪解释说,看书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气场和氛围。在孩子眼里,父母看电视、看报纸杂志都是在做不正经的事儿。俞敏洪在家用电脑发邮件时,孩子经常会跑来看看爸爸是不是真的在工作,因为他们的意识中认为打开电脑除了找好玩的东西就是打游戏,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严肃的状态。
有一次俞敏洪在家做了一个试验,家里不准看电视和玩电脑,要求爱人和女儿一起跟他看书。一开始,儿子一个人在边上玩,最后玩着玩着发现自己一个人特没劲儿,便也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看起来,尽管儿子当时还不识字,看不懂。“这就叫环境氛围。”俞敏洪说。
台湾彩虹儿童生命教育协会会长陈进隆自从有了孩子后,家里就再没有播放过电视节目。他的理由是,从电视的属性来看,大部分孩子看电视时,不会做太多的思考,大都是被动接受节目制作人设定好的议题。此外,电视节目通常比较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看电视的时间长了,不仅会忽略很多该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会使亲子互动的时间减少很多。
现在,陈进隆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二年级。这么多年一家人虽然失去了电视节目带来的很多乐趣,但却养成了一起对话、讨论、阅读的习惯。每天孩子放学回来,大家总要聊聊天,孩子告诉他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他也会分享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新鲜有趣的事情。“在青少年时期,他跟你对话的关系已经养成了,所以当他面对人生很多问题的时候,不是只听他同学的,你也有机会参与。”陈进隆说。
学会培养孩子的心情
“怎么星星中间还会有白色的云呢?”俞敏洪说起有一次和公司几个30多岁的中层干部躺在坝上草原看星空时,有人突然提出这样的疑问。一时间,台下听众都笑出声来。
“我们这儿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去真正看过银河呢?”听完俞敏洪接下来的提问,台下一片寂静。
有一次俞敏洪带着家人到海边度假。因为刚好是农历十五,大家便到海边看月亮是怎么升起的。眼看着一点点的月牙渐渐探出头来,直到突然跃出水面,月光一泻千里投射到大家面前,顿时让人感受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
1个小时后,俞敏洪说:“有点凉了,回宾馆吧。”“爸爸我不走,我要看到月亮升到那个地方再走。”女儿的回答让他感到有些意外,最后,大家在海边又待了3个小时。
还有一次,俞敏洪带儿子去野外露营,大家搭着帐篷睡了一夜。结果回到家里儿子在床边也搭了个帐篷,天天钻进去睡。有一天,儿子口里突然蹦出了一个让他特别难忘的问题:“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再睡在星星下面?”
“你能说孩子内心没有美感吗?内心没有诗意吗?但如果我们不带孩子去体会这些东西,他的内心就是没有。孩子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父母间的摩擦,老师的压迫,这样的孩子心理是不会健康的。”
俞敏洪觉得,给孩子时间的同时,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心情。他的父亲从小潇洒、悠闲的生活态度,培养了俞敏洪性情中的豁达和不在意。当他遇到困难、挫折和痛苦的时候,这种个性就明显的发挥作用。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平等的沟通。”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说,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总是以说教者的身份在对待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等的,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孙鹏说起教育界存在的一个怪现象:老师们往往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老师在学校里每天见到那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很多理想化的“白马王子”,所以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他们不再是一个耐心的发现者,而变成了一个“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说教者,孩子当然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
孙鹏认为要改变这一点,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孩子仰头看着你,这本身在人格上就是不公平的,蹲下来跟孩子的眼睛平视着交流,这时跟孩子在人格上就是平等的了,平等的交流才有可能。”
孙鹏介绍,到西方的幼儿园去考察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不是站着也不是坐着而是趴在地上,“这不是在做游戏,而是一条教育原则”,因为成人只有放下身段才能真正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真正走近孩子。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是受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李开复说。
(记者/樊未晨 谢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