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文兵大夫通过《字里藏医》来解读愧、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10-12 21:5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ingyunyong 于 09-10-12 21:53 编辑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自杀。作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
    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等阳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等阴性的一面。阴阳平衡、相辅相成、交替出现,这是常态。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阳性的精神出现在白天,阴性的精神出现在夜晚。也有阴阳颠倒的,白天睡觉,晚上工作,比如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就是如此。即便是阴阳颠倒,但阴阳还是平衡的,交替更迭。中医把白天阳性的精神、情绪状态名之曰“神”,把阴性的精神状态名之曰“魂”和“魄”。
    请注意,代表阴神的“魂”、“魄”都带有一个“鬼”,鬼与神相对,一阴一阳。鬼者归也,所谓视死如归。鬼也代表人之将死、已死的状态。魂魄一半是鬼,喻示人在睡眠中,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所以道家称睡眠为小死、假死,其实生死本是交替出现的,不得小死,也难得大活。经常不死,只能不活。
    所以,如果阳性的精神状态亢奋过头,搞得人激动、兴奋,最终失眠,到了次日接着工作,再去亢奋,这就是阴虚阳亢、阴阳失衡。长期的失眠,就会使阴性的精神以睡眠以外的另外一个面目出现,因为阴阳总是要平衡的。那就是清醒时的负面精神与情绪和行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恐惧不安、懊悔、愧疚、自责、自残,甚至自杀。
    “愧”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近乎“鬼”,含义是心中有鬼,就是内心有负面、阴暗的精神、情感、情绪。这种愧的情感大概有以下几个表现。
    首先,愧是亏心,想了或者做了与自己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违背的事,反思以后感觉亏欠,也就是与完美标准有差距。有些家庭家教很严,父母对子女较少体贴和温情,以至于外界强加的标准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导致孩子常常出现亏欠心理。这是外因。
    从内因来讲,亏心就是心亏,中医认为心包气血不足的人,容易出现羞愧,表现为胆小、害羞、紧张、脸红、心跳、手心出汗、不敢直视或对视,属于没做亏心事,半夜也心惊的那种人。仔细分析一下,导致患者产生愧的原因,大多是普通人不以为然的事情。心气不足的人,容易拿根鸡毛当令箭,容易夸大痛苦、渲染事实。所以矫正和治疗愧,一要降低父母要求和自我要求的标准,特别要禁止父母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未尽心愿的那些病态行为。其次,要补益心血、心气。虽说劳心者治人,但是劳心者大多活得不快乐,甚至很痛苦。
    其次,愧是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经常否定自己,贬低自己,自觉惭愧,甚至自惭形秽。比起就事论事否定自己来,自卑是对人的全面否定,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自卑源于攀比、竞争,多数自卑的人起初是受到父母、老师、同学长期的有意无意的讥讽、挖苦和贬低,伤害了心气,进而产生对自身的怀疑和否定。
    自卑的人有示弱和逞强两种极端表现,示弱的人总是表现出畏缩、后退,渴望被帮助、关爱的样子,如果外部生存环境好,尚能慢慢自我调整,恢复到正常。反之,极易经不起挫折、打击,走向自绝。逞强的人,是试图在竞争中取胜,向别人证明自己,再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达到自我认同的目的。这种通过外求来解决内患的方法,往往是缘木求鱼,最终把自己搞得很累,始终处在看别人脸色生活的境遇,很难自得其乐。
    “疚”也是形声兼会意字,是心病日久以后产生的自责和负罪感。可以说愧久了,就会出现疚。也就是说病人从开始的亏欠、自卑的虚症,进而转向了责备、谴责、伤害、杀害自己的实症。开始总说对不起别人,现在要采取行动做个了断。
    天造地设,幸而为人,本来是让人兴高采烈的事情,但是群居生活形成江湖、社会,为了统治的需要,就产生了无数的说教,让人变成驯服的工具。这些说教有两个基本特点,要么就是先让你感到自己有缺点、错误,需要忏悔、改正,实在找不出一点问题,就搞出个原罪来,让人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有的甚至让你呼吸、喝水、吃饭都产生负罪感,说你杀生了。要么就是把自己或者自己信奉的某种说教搞得极其神秘、高大、庄严,让受众产生相对的卑微、低下,甚至忍不住要下跪的感觉,甚至启发、诱导你去自责、忏悔,进而产生愧疚的情绪。
    很多人中招,在不断地削足适履,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压抑、削弱心气,最终崩溃。临床经验证明,所有抑郁症病人不是因为事情而内疚,而是感觉内疚,找个事情做由头。心理医生喋喋不休,今天治愈了病人的内疚,明天病人又会找到另一件事情来内疚。所以解除心病、补益心气是治疗愧疚的根本。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并不是专属于先哲圣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尊。过去,武林中确实流传有一种“神拳”,可以隔空打人。一位学生问他的师父,遇到这种拳该怎么办。他师父教了他一个手诀,是握拳竖起大拇指对着对方,默念一个口诀:“去你妈的三百三。”今天,我们很多心包经弱、多愁善感、容易受暗示的人,应该学会这个方法,保护自己,抵制邪气。
    对于有自伤、自残、自杀心理和行为的,临床治疗以驱邪为主,可以针刺十三鬼穴,或局部放血。对于初期自觉愧疚、失眠、早醒、噩梦、多梦的,治疗以艾灸、汤药为主。宁心安神,恢复精神与魂魄的平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9-10-12 21:58:45 | 只看该作者
《字里藏医》疑、惑
   
   “疑”是形声字,小篆字形从匕矢止,指刀箭停止,借喻思想停顿。子是幼子,子止喻幼子多有不懂、不信之事。
    “疑”的本义是不信,有句成语叫做“半信半疑”。但是,与其说疑是不相信,不如说疑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仅仅把“疑”翻译成 disbelieve(不信)不行,翻译成doubt、suspect(怀疑)又不全面。确切地说,疑是一种不信正面,相信负面的心态。所以疑也是一种信,我把这种现象叫做负面相信。
    疑是焦虑症、抑郁症患者的常见心态。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皎洁明亮的月光当成了冷霜,很传神地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孤独凄凉的负面心境。
    汉代的应劭,写了一部书叫《风俗通义》,书中记录了很多“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就是少见多怪,还把自己吓出毛病来的人。“杯弓蛇影”就是写他祖父应郴遇到的一件怪事。
    某年夏至那天,当县令的应郴把主簿杜宣请来一起饮酒。当时,在喝酒那个厅堂的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那张弓在酒中的影子就像一条蛇在蠕动。杜宣又怕又恶心,可这是上司请喝的酒,只好硬着头皮喝下去。当天就觉得胸部和腹部都疼痛异常,难以忍受,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服用各种药物,也不见好转。
    有一天,应郴因为有事,来到杜宣家中,发现他病得很重,便询问他怎么会得这种病。杜宣把那天喝酒时的事告诉了他,并坚持说那条蛇还在他的肚子里。应郴回到厅堂里冥思苦想,看到悬挂在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心中明白了。应郴立刻把杜宣接来。他让杜宣坐在原来坐的位置上,斟了一杯酒,随后指着杯中的“蛇”对杜宣说:“你所说的蛇,只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蛇。”杜宣验看了以后,相信果真如此,心情马上好转,轻松下来,病也很快就好了。
    俗话说: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病原明确的疑心病人,可以了解病因,阐明真相,以解除其疑虑。对于不可理喻的疑心只能将计就计,因势利导了。
    《名医类案·诸虫》载:“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隔,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翦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蛆,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说的是某人在亲家吃饭,喝多了,被送到花房睡觉。半夜渴醒了,找不到茶碗茶壶,看见花房贮水浇花的石槽里面有点水,就低头喝了约一碗水。天亮以后酒醒了,一看石槽里面都是小红虫子,吓了一跳,从此心情郁闷,感觉心窝憋闷堵塞,似乎里面有小红虫子。天天想月月疑,日子长了,身体消瘦,肌肉萎缩,请遍了医生都治不好。吴球去给他看病,知道他的病起于疑心。就把小红线剪断,做成蛆虫大小,把泻药巴豆两粒和饭一起捣烂,加上红线,做成十几粒丸药,让病人在暗室中把药服下——不让他看见丸药里面有红线。服用巴豆不久,病人就要拉肚子,让他拉在便桶里面。拉完了,打开窗户让病人看,小红线在便桶里面翻动着,就像蛆虫一样,此后病人的病情从根本上缓解,又调理了半个月就好了。
    临床上大多数焦虑抑郁的病人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经常为病态的负面的心态找理由。正常人即便喝了泡有活蛇的酒,也不应该怀疑腹中有蛇。只有小孩子才相信吞咽了枣核,肚子里会长出枣树来。看见泡有活蛇的酒,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药酒,能活血通络,对身体有好处呢?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也就是现在常见的老寒腿,经常用毒蛇泡酒。就算是喝了蛇酒,也不至于吓出毛病来。杯弓蛇影只能说当事人心性阴暗,怨不得外因。这就是体质、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不解决主体、主观问题,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复生。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气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心胸狭窄,气机容易堵塞不通,就会产生疑的心态。“疑”的反义词是“信”,治疗疑除了言语疏导以外,还要宣通手足厥阴气血,膻中和期门穴是释疑必点的穴位。期门是皇宫卫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长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就成了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基于相应的体质。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虚弱的人,比如胆萎缩、胆结石的人,往往临事不决,优柔寡断。军事家刘伯承说过:“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古人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来警示自己。《白虎通》载:“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在鸿门宴上,范曾数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处死刘邦,可惜楚霸王心怀妇人之仁,犹豫不决,以致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左传》、《国语·晋语》记载,鲁昭公元年(前541),晋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嬴后(前576—前537在位)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平公问道:“女不可近乎?”医和答道:“节之。”并对平公进一步解释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平公的臣子赵孟问:“何谓蛊?”医和解释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蛊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恋于多个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总是激情荡漾而丧真失精。
    在当今社会,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锦衣玉食,左拥右抱。性情的泛滥似乎成了时尚,一夜情、换妻、3P、婚外恋、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词汇。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说人到了四十岁才能安心定志,从一而终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贾宝玉算是个不惑之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9-10-12 22:02:15 | 只看该作者
《字里藏医》忧、愁
      “忧”的繁体字写做“憂”,是会意字。上“页”(xiR,即人头)下“心”,加“夂”(suU,行走)表示心动,含义是有了忧的心理活动,必然在脸上反映出来,翻译成worry,be worried。
    焦虑是期待将来要发生的事,而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
    外忧源于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历史,持续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使贵为皇帝,也不免整天担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担心言行出错,被抄家砍头。普通老百姓更是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这就造成了国人一种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忧生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肝胆气机郁滞,久而成患。
    这是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绅官僚的通病。他们老是挂着一脸忧国忧民的相,操着一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摆出一副自我牺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架势,似乎天不生仲尼,万古就是长夜了。其实呢,地球离了谁都转,甚至转得更好。有些人就是在操不该操的心,想管不该管的事,插不上手的时候只好去忧。统治者也号召人们多关心国家大事,少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其实是转移视线,缓解矛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的意志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其违逆自然,不如清净无为,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何必去忧?列子在《天瑞》篇中讲述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那些无事生非,忧心忡忡的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还是邓公说得好,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呢。
    内忧是因病生忧,由于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病态心理的产生。中医认为脾主忧思,消化吸收功能弱的人,容易借故生忧,习惯性地使自己陷于忧思之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当人有不安全的感觉的时候,出于动物的本能,一则奔跑逃避,二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可是,一个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人,即便拼命进食也无法储存能量,反而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不安全感,这就是忧的根源。
    中国人的胃肠被中国菜惯坏了,一旦离乡、出国,就水土不服,闹肚子。很多人就会害起乡思病,或相思病,英语叫homesickness。这也是一种忧的感觉。一旦吃上可口顺心的饭,消化吸收好了,也就乐不思蜀了。
    现代社会因忧生病、因病生忧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外部环境相对安静和平了,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衣食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的欲望提高了。妄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忧存在的空间。
    “愁”也是会意字,上“秋”下“心”。因为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落木萧萧的秋天,人最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愁不仅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态,还是一种较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放弃,不会变通,团团打转,钻牛角尖。
    从中医角度分析,忧愁是脾胃气机的郁结,加上较劲,也就是心火的煎熬。处于这种状态的人都挂相,所谓愁容满面,也就是面部肌肉扭曲不舒展,腹内胃肠痉挛扭结,不思饮食。心火独亢,销铄肺金,反侮肾水,人就会皮夭毛脆,精干黑瘦,双目灼灼,卧寐不宁,须发皆白。正如李白《秋浦歌》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看看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唱词,体会一下这种心情,也就能明白他一夜白头的缘由:“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奔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又有阻拦。幸遇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七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嘛!喝酒能鼓舞肝气,通畅血脉气机,克消脾胃郁滞,甚至能够散结除患。古人常常饮酒浇心中块垒,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酒力彪悍,不能持久,而忧患长存,此消彼长,这就使人沉溺于杯中物,伤害自身以及子孙。古代名医还有激怒患者,鼓舞肝气,以胜忧思的案例。
    对于愁来讲,喝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因为酒生肝火,肝木生心火,会加重人急切较劲的心理,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喝多了,急火攻心,使人中风、猝死。
    古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萱草就是人们常吃的黄花菜,也就是金针菜。使用中药调理可以解忧,不仅仅限于单味药或者特效药,凡是能够条达肝气、疏解脾胃郁滞、清心降火的药物,都有助于缓解忧愁。
    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那些“贵生命,轻货财;重自得,藐荣辱;能取舍,知进退;沉心气,不浮躁”的人,自然是无忧无愁、逍遥自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9-12-1 23:36:31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怨恨
怨恨

    每个人都会因思而远慕,形成欲望、心愿,这种急切地对将来的期待、盼望的过程被称之为虑。而最终的结果抑或使人喜出望外、也许心满意足、也许事与愿违、也许大失所望。怨的意思就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把这种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就是责怪、谴责、抱怨、埋怨。有这种情绪的人被称为怨妇、怨偶。长期不满的积累被称为积怨。怨的反义词是恩,也就是别人做了充分满足自己心愿自己的事。
    中国古代诗词有一派被称为闺怨诗,都是抒发居家妇女的性欲、情欲得不到满足的感情和情绪,代表作就是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说得也很明白,为了让丈夫外出博取功名,导致自己在春日中落寞孤单。二者不可得兼,也怨不得别人,只能后悔当初自己的决定。
     怨与愿同音同源,愿说白了是人的妄想,而妄想能否变成实际,又取决于很多条件。从佛学理论来讲,心愿是因,客观条件具备是缘,因缘和合才会有果。可惜很多人都在真诚地发心许愿,却不去顺应自然规律与积极创造条件(结缘),客观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生,等不如意结果出现了,有怨天尤人的,也有自怨自艾的。《素问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从中医诊断来讲,怨和哀一样都是虚证,应当用补法。急则治标的话,化解怨的方法就是去尽量满足人的欲望,虚则补之。但是有的怨的源于心火、欲火过于亢进,与现实反差过大,从缓则治本的角度考虑,还是让人降格以求,不要过于攀比、贪婪为好。人生天地间,被父母抚养成人以后就当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能从精神、物质上自我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本着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的态度,这样期待值降下来,失望就少一些,怨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黄帝内经》推崇的境界就是“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恬淡就是心平气和,不是欲火焚身。自得就是能自我满足。这样对别人的压迫、强求也会少一些,无论亲人、朋友、同事与你相处也就轻松舒服一些。
     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被伤害、侵犯以后都会生恨,有的人会忍气吞声,有的人就恨不起来。也不是所有有恨的情绪的人都会付出行动去反击、报复,有的人只能怀恨在心、隐忍不发。这与人的性情,气力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密切关系。恨的反义词是爱,都是付出,只是付出的内容不同。有趣的是爱恨情仇看似对立却可以相互转化,交织难分。比如性交,可以是做爱也可是强奸,一个是示爱,一个是泄愤,对立统一到了极点。
      怨是不满,而恨是反弹。一虚一实,二者截然不同。恨是双刃剑,不发出去伤敌,就会留积伤害自己。化解恨的方法只能用泻法,也就是让恨释放出来,这样又怀恨在心而产生的恶毒的心境才会改善。最好方法就是去反击、报复伤害侵犯自己的人。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的话,中医通过调理气血也能达到解恨的效果,比如中药合欢可以蠲愤,化解仇恨心态。宗教的说教也能达到类似的目的,比如耶稣教导信徒去爱自己的敌人。佛家教导众生消除嗔恚之心等等。用模拟的场景,使用假想敌,调整自己的情绪融入发泄仇恨的情景氛围之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古代人们观看角斗士血腥厮杀,现代人观看拳击、斗牛、足球、橄榄球比赛等等都是疏泄仇恨的有效方法。在日本的一些公司还建立了情绪发泄室,人们在屋子里摔盘打碗,棒击仇人画像等等,有效地缓解了员工的压力。
       总的来讲,最高境界是不生恨,看开世事,不以被人伤害、侵犯为意。其次就是顺其自然,不与之较劲,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不把自己的一生甚至子孙家族的一生陷在仇恨之中,而忘记了美好的生活。再次的选择就是怀恨在心,苦心经营,卧薪尝胆,一朝复仇泄恨。最坏的情况就是遭人伤害、心怀恨毒,终生不快,遗恨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9-12-1 23:36:55 | 只看该作者
咬文嚼字中医启蒙---烦躁
烦躁

    烦是会意字,从页(xié),从火,"页"是人头。火性炎上,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头为诸阳之会。烦的本意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灵枢•癫狂》:“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 其中的烦就是头痛的意思。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意思就是说数脉也就是心跳过快,表示心中有热,扰乱神明。《素问•刺热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这里的烦专指心中热闹,后面用了头痛单指头部症状。《灵枢•厥病》论“风痹死症”云:...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象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即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瘀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就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比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治疗应当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痛。
   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意,经常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比如:不厌其烦、要言不烦、麻烦、烦琐等等。《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烦劳说的就是频繁过度消耗。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人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郁结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积极有效地方法。伤寒论:“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也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正气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躁是手足无措,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鸡,急切好斗。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碌。还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躁动不宁,在床上翻身调个,睡前朝东,醒来冲北,蹬开被子,床单都拧成麻花。有的还有入睡困难、流口水的问题。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狗揽八泡屎,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对每个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更有甚者,几近躁狂。情绪高涨、意念飘忽,莫名欣快,激惹暴怒和好斗攻击。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会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的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我看禁止多动症孩子吃鸡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饮是绝对必要的。成人学会静坐、站桩,对克服焦躁情绪是有帮助的。不由得想起《黄帝内经》的一段话:“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9-12-1 23:37:16 | 只看该作者
焦虑
     繁体字的虑写作慮,是思想延伸。《内经》中讲了“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它是将来时,还没有发生。同时又牵动了人的情感,让人羡慕、企盼,挑动了人的欲望和情绪。所以在翻译七情喜、努、忧、思、悲、恐、惊的时候,一般把思翻译成了虑,英文是anxiety 或者worry, 也就是焦虑或担忧,而不是翻译成thinking或idea即思想。说到焦,就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水浒传》里的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说的就是这种心情。所以说焦虑,就是一种急切、烦躁、火烧火燎地企盼期待的事情发生的心情。Anxiety 来源于anxious,也就是热切的,渴望的,同时也有忧虑的意思。这和焦虑的中文意思是完全一致的。人的思想后天的产物,和自然规律有差距。自然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思想有可能就是妄想、臆度,因此而期待它在将来发生,那只能使人处在长久的焦躁的期待之中。
    有个相声叫做《扔靴子》,说的是一位老人等待楼上的房客扔下第二只靴子而不得,以至于一夜没睡。老人的这种状态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源于以前的思维定式,也就说老人过去的经验使他形成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听到房客上楼扔下第一只靴子以后,心理就开始期待第二只靴子落下的声音,这就是因思而远慕,慕而不得,期待越来越久远,也就形成了焦虑。不必笑话这个老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类似的焦虑。过年放炮,自己或者听到别人放二提脚的时候,听到“咚”的第一声以后,你是不是在内心期待着第二声的炮响。听到以后是不是心理很踏实?没有听到是不是心里是空落落的焦躁的感觉?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特别是在儿童期形成的条件反射,避免非此即彼极端的思维。当然最重要的人应该多经历磨练,经多见广了,也就知道一种原因会有多种结果,也就不会钻牛角尖,在一颗树上吊死了。比如说“有志者事情成”,功夫不负苦心人,善有善报等等说教,其实都是不一定的。有的需要时间,所谓的时候不到,有的还需要其他条件。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后来人们把焦急地害怕担心将来发生的事情,也归到了焦虑之中。这种心态也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和放大,形成绝对的有因必有果的情绪习惯。患者根本不去考虑条件变化对结果影响,以至于看到小苗头端倪就预想恶劣结果的发生,然后就陷入惊恐痛苦之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杞人忧天,这种焦虑持续久了,人就会悲观抑郁,病得更深。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以被诊断为焦虑症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严重的焦虑持会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以忧为主,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少数以焦躁为主,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地,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的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的,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
    最后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一定要关注患者的躯体、生理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很多患者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不安等症状。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很快解除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有的焦虑的患者,解除了其生理症状以后,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治而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9-12-1 23:37:44 | 只看该作者
癫狂

癫和狂是心病,也就是神明之乱。现代人癫狂并称,泛指一切精神疾病,在古代癫和狂则有性质上的区别。
   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癫疾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负面的、阴性的,狂症正好相反。《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 ,日夜不休”,后来的《难经 五十九难》对癫狂也有进一步的论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癫是阴症,也就是说阴寒内盛或者阴血不足,都可以导致癫疾的发作。狂是阳症,阳气亢进和阳气不足,都可以导致发狂。《黄帝内经》和《难经》都指明了癫狂的实证病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张仲景则补充了癫狂虚证的病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癫狂起病诱因大多与情绪、情感刺激有关,癫一般“得之忧饥”、“得之人恐”、狂一般“得之有所大喜”。
治疗实证狂疾,《素问•病能论篇》说:“帝曰:有病怒狂者,其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己,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
治疗阳气虚衰的狂症,张仲景开列的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都是非常好用的方子。
治疗实证的癫疾,《灵枢》主要采用放血的疗法,直到血脉颜色恢复正常。另外《灵枢》还提出了心理疗法:“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泄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
治疗阴血不足的癫疾,张仲景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百合病的系列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等都是对证的。
癫狂虽然分属阴阳,但是阴阳互根,阴阳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癫久了可以发狂,狂久了,也可发癫。
反观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病人,其表现出的症状完全符合古代癫狂的特点。在抑郁期,病人一般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秽洁不分,内疚自责,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闭户僵卧。抑郁日久会出现一些阳性症状,比如失眠、早醒、焦虑、烦躁、不安、出逃自残、自杀等症状。
在躁狂期表现为兴奋喜悦、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头痛不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躁狂日久,精气衰减,又会转回到抑郁状态。 在治疗上,如果我们应当严格遵循中医理论,抓住其心病、神乱的病机,分清阴阳虚实,再给予对证的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9-12-1 23:38:10 | 只看该作者
安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这位积极入世的的道学大师的修身之道,与其在《隆中对》中论述的三分天下治国之道一脉相承。淡泊就是《黄帝内经》中的倡导的“以恬淡为务”,也就是摈弃身体本能欲望与后天强加人为的意志,才能让先天本性自然显现流露。上回介绍了安定,今天说说安宁,安字不再赘述,重点说说宁字。现在简体字的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宁的繁体字是“寧”,从宀(mián),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心神;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表述了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反过来说,居无定所、流离失所算不得宁;有居无家比如鳏寡孤独、未婚离婚也算不得宁;家里没有饭吃算不得宁;没孩子或孩子远游不归都算不得宁。简单的一个宁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对安居、团圆、稳定、祥和的企盼,兼具了回归、安定的意思。
    古人把子女回家探望父母就称为宁,比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就被称为“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父母去世,孩子回来守父母之丧也被称为宁。《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水浒传》二十四回:“只把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宁家。” 宁家就是回家。宁还有回归以后安居、不变的意思,也就是安定或使之安定的意思。成语鸡犬不宁的意思首先是鸡犬不回窝,再者就是闹腾的意思。把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人、把在山上的土匪赶回家都算是息事宁人了。类似的词汇还有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这种用法大概和国人长期形成的心态有关,在外总是不安全、漂泊不定,只有回家才安定。
    诸葛亮说的宁静是修身、齐家之道,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子孙环绕的祥和平静的状态下谋求长远,也许是长期治国,也许是养生长寿,这和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中医认为宁不仅是一种客观实际,更重要的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五脏关系和谐类似于人有家;心包、心脏坚固,类似于人有居,可以保护、安藏心神;精气充溢,滋养心神,类似于人有饭吃。心神内敛,日藏于心,夜藏于肝,类似于人有子归家。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神不宁的时候,描述的就可能是心神外越的人,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敏感,甚至可以听到很远距离人的谈话,严重的还会出现幻听、幻视;可能是魂飞魄散、失魂落魄的人,这些人神情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乖张、言语无序;也可能是恐惧、惊疑的不安状态;或者是经脉阻滞,心神失养的极度疲惫状态;甚至是鹊占鸠巢,邪鬼入主的疯癫状态。
     所以收摄魂魄就是宁神的主要目的,比起安神、定神,宁神要困难的多。古代巫医有招魂的仪式和法术,比如《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屈原自称:“我有迷魂招不得”后果自杀身亡。做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来讲,以针刺13鬼穴、使用龙骨、朱砂驱邪,用艾灸关元鼓舞精炁,艾灸神阙、巨阙、神门开放门户,收摄心神,重用“安精神、定魂魄”的人参都是治疗心神不宁的有效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9-12-1 23:38:47 | 只看该作者
安定
    北京有个安定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称为安。因为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定居建设城市。中国凡是城市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安、安阳、淮安等等。成语有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等,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见人得定居曰安。《黄帝内经》中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词。五脏属阴,主藏精气而不泻。心包为臣使之官,护卫心脏,喜乐出焉。而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正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所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如果心脏本神气心血不足或者过亢,不能封藏神明,都会出现使人出现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等。凡动物本能,感知危险之后,一则奔逃,一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很多抑郁躁狂的病人,也有类似的无目的出逃的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欲增强。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还有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比如阿胶、鸡子黄。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13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返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大到贪官近乎病态的疯狂攫取以致失身丧命,小到百姓竞争攀比,伤心劳神都属于此列。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此类情形我在《疑惑》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在赘述。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总而言之,安和定只是近义词,很多人现在混用了,当他们说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七上八下不定的感觉。不安和不定中医辨证不同,一虚一实,治疗也截然不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9-12-1 23:39:16 | 只看该作者
眩晕

眩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从目,玄声,玄是虚无、黑色的意思,眩的本意就是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说文》:“眩,目无常主也。”《苍颉篇》:“眩,视不明也。”这种眼前发黑的虚脱的症状常常发生在低血压、低血糖的病人,大多因为气血不足,不能上济于目。目眩还有另外一种程度较轻的表现,就是眼前总是有黑色的小阴影飞舞,随着眼睛的移动、眨动而变化。西医称之为飞蚊症或玻璃体浑浊,除了补碘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把这种类似阴云蔽日的症状也称之为眼花或者目眩。 《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眩这种暂时失明的症状,就是因为精气不足,大脑失养。任脉起于关元,输布精气,上注于目,精不化气或气不上承,都会导致目眩。另外肝秉后天之气,开窍于目,《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目眩的病因与肝也有很大关系。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第八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除了精辟地描述了遗精、手淫、性交过度的男人出现的阳气衰微(阴头寒),精气不足(目眩),精血不足(大把脱发、少腹弦急)以外,对应治疗的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
有位患者的自述很有意思:“我的手淫史也很长,大约有十几年了。25岁之前真的感觉没什么,一星期两三次吧,可是一过28身体就感到明显的变化,浑身没劲,特爱睡觉,有时心惊,最明显的是注意力,好像很少能聚精会神.还有令人头痛的是我的眼睛玻璃体浑浊越来越厉害。”对于这样心火独亢,肾精枯竭的病人,在温补的同时,还需要用些苦寒药黄柏、莲子芯之类清心火,固肾水。再用血肉有情之品、龟鹿胶、紫河车等等填补精血。最终完全解除目眩的症状。由于汉语同音词很多,比如旋的发音与眩相近,很多人再说眩的时候,心里的意思就是旋转的旋。还有一个字是炫,是耀眼、灿烂、眼冒金星的意思,与眩的意思正好相反,但是目前很多人在混用或乱用两个字。比如有一种防止白天太阳光及夜间行车、会车时突然的强光照射给驾车司机造成炫目的后视镜,很多厂商经销商都自称是防眩目后视镜。一个是眼前发黑,一个是眼前发亮,贻笑大方。再加上复合词的经常使用,比如眩与晕经常同时出现,导致人们忘记眩的本意,并逐步曲解歪曲,目前眩与晕几乎成了同义词。在《伤寒论》也数次提到了头眩、癫眩,后世几乎都解释为晕,旋转。我看还是以视物不明、头目不清解释为好。
晕的本意是太阳、月亮周围的光环,后来泛指环绕运动、波动。做为自我感觉的症状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转,古人形容为如坐舟车之上。西医解释为与小脑共济失调以及内耳迷路水肿有关。中医认为晕是心神不定的一种表现,以实症居多,需去除扰心之邪,多是痰涎水饮。驱除痰涎、水饮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呕吐,其实人在晕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呕吐,这是天然的本能。胃中痰涎吐干净了,晕的感觉也就消失了。另外就是提前消化,上车船之前服用浓姜汤,或者在肚脐上敷贴生姜,都是温化痰涎水饮的好方法。《伤寒论》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相关的苓桂剂、真武汤、泽泻汤等等都是有效的。痰饮既除,,食疗也必不可少,在脾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适当吃一些动物脊髓、骨髓、内脏等等也是打有裨益的。
在临床上,我们一定要仔细询问辨别患者的主述,确认其主观感觉的准确表达。因为很多人会把眩与晕混同、有的人会把晕与昏混同。晕是旋转,而昏是意识不清,而眩是视物不清。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临床辨证治疗上,三者病机不同,病位有差异。而相应的治疗也完全不同,所以值得我们去较真、辨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9-12-1 23:39:49 | 只看该作者
惊悸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作“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说文解字》:“驚,马骇也。” 后来借用来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以后,尖叫(惊叫、惊呼、惊叹)、心陡然提起(揪心、心提到嗓子眼)、心跳加速(心惊肉跳、)。总体来讲,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震动、袭扰以后出现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所以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胆战心惊之说。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
人神藏于心中,外有心、心包护卫。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坚固的人轻易不会使心神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不动心,始终处于安定、归宁状态。未有预期、突然发生的声色、事变是惊心的主要原因。惊蛰的春雷,可以把冬眠沉睡的动物唤醒。突然的雷声,曹操的英雄之论,惊得刘备把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恐怖片的剧情、声音、画面惊得观众尖叫连连。突然发生的事情会让人惊奇、惊异、惊喜、惊诧、惊呆等等。如果心、心包气血虚弱,无力护持心神,人就变得特别敏感,未必有大的刺激,人也容易被惊扰。有人会被梦魇惊醒,冷汗不止。有的人不敢独卧,害怕闪电雷声。有的人不敢出行,害怕嘈杂喧闹,闭户塞牖,向隅而泣。
   古人用审案、说书都用惊堂木(醒木),现代的法庭也用木棰敲击木座整肃现场听众,这种木头的撞击声的确有效果,不悦耳但是惊心。《素问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中医把惊归于七情,七情过度变化都会伤害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养生之道。现代人以寻求惊险刺激、玩得心跳为目的,蹦极、冲浪、攀岩不一而足,实在是有违自然之道。悸的意思是能感觉到自己的快速的心跳。人的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但是正常的情况下人感觉不到。偶尔在激动、兴奋、害怕的时候感觉到了心跳,比如心头撞鹿、甚至心快跳出来了,很快平静恢复也算正常。但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那就是病态了。其实这就是心神外越,也就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
    宋˙梅尧臣《送天台李令庭芝诗》:“至险可悸栗,至怪可骇丧。”意思就是说惊险、怪异的刺激能使人心悸、颤傈、恐惧、失神。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说的就是这种惊心动魄,自觉心跳的感觉。遇到出乎意料,不能理解的事变也容易让人惊悸。汉应劭《風俗通義˙卷九》:“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五月末所,于中门外卧,夜半后,见东壁正白,如开门明,呼问左右,左右莫见.因起自往手擦摸之, 壁自如故,还床,复见之,心大悸动。有的人是被恶梦惊吓,遂至心悸。《北史˙卷四˙魏世宗宣武帝本紀》:“初,夢為日所逐,避於床下,日化為龍,繞己數匝,寤而驚悸,遂有娠。”心悸日久,失魂落魄也就离死不远了。《初刻拍案驚奇 卷十七》:“只是思想前事,未免悒悒不快,又有些驚悸成病,不久而死。”《汉书·王莽传中》:“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寝剧,死。”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人若希夷,何得惊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9-12-1 23:40:49 | 只看该作者
怔忡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这个意思。说起怔,就不能不说到贾宝玉,这个不谙世事的呆子,就经常发怔。发怔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突然的惊吓,也就是惊呆了。《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也可能是碰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怔了半天,方解过来是薛蟠哄他。”《七十八回》:“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还有可能是心不在焉,神游物外,空余皮囊呆立。《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他看,不 想失了手。”宝玉被称为呆雁,又被吓了一跳,发怔的样子被刻画得很传神。还有就是情到深处,不仅心跳停顿,呼吸停止。大概地球也停止了转动,时间也凝固了。《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从脉象上看,怔的表现是心跳和脉动出现间歇、停顿。中医把伴有规律停顿的脉叫做代脉。如果出现完全没有规律的停顿,心率缓慢的叫做结脉,心率很快的叫做促脉。
   忡,发音同冲,含义相近。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习惯读之为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词“怔忪”,其中的“忪”发音同中,含义与怔相近,而忡的含义正好与怔相反。《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写的是相思的人的人急切、冲动的心情,类似的词还有忧心如捣,忧心如焚。 其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心率和心律。比如元˙张可久《小桃红˙倚阑花影背东风曲》:”恨忡忡,一春愁压眉山重。”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宝玉把诗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以至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拟,外面却不肯露出。”这个忡然就是突然心跳加速,气血上涌的样子,以至于脸色大变。原因在于黛玉的心情,心神被触动。
  怔忡两个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这是典型的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看看《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慌的袭人等又不敢回贾母,只百般逗他顽笑。”这种感情的伤害远比情绪的刺激要剧烈,以至于宝玉出现了心律、精神失常。
    《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诘其意,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 这里的心怔忡无停息,就是自觉心跳忽而停顿,忽而启动。预防怔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要避免感情、情感伤害。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都很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乱。对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必须用针药养护、安定心神。比如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茯神能利水,解除心脏负担,治疗心悸,使心神得伏藏。琥珀能安魂定魄。炙甘草汤能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以艾灸关元、神阙回神,针刺神门、曲泽调整心律,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9-12-1 23:43:09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均摘自徐文兵先生在民间中医网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9-12-2 10:56:3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收获,可看到忧愁部分,下次再看。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6 09: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