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怒无常“双极失调症”困扰百万少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5-14 13: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喜怒无常“双极失调症”困扰百万少儿

2002-08-22 14:20:00 大洋网



  一个情绪低落的孩子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一个亢奋中的孩子也看不到轻率背后的真实情况:珀翠茜·托勒家住美国洛杉矶,几年来,她为喜怒无常的女儿尼可操碎了心。尼可今年16岁了,她从14岁开始,就经常把自己关在浴室里发呆。尼可很难与别人沟通,无法完成自己的课堂作业,甚至还数次企图自杀。尼可好几次试图从飞驶的汽车里跳下去,因为她认为一直有人在跟踪她。近几个月来,尼可又莫名其妙地情绪高昂,她思维异常活跃,语言支离破碎,几天不睡觉也不感到难受。尼可还相信自己拥有超能力,可以随意改变家里东西的颜色。珀翠茜终于决定把女儿送到医院去。医生确诊为尼可患了“双极失调症”。

  “双极失调症”危害孩子

  在医学上,“双极失调症”也被称为狂躁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患有这种精神病的人经常时而狂躁异常,时而抑郁烦闷,严重影响到本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前,医学界一直认为,这种疾病常发生在不走运的成年人身上,比如长期失意的商人或家人突然去世的家庭主妇。据统计:美国有230万成年人患有“双极失调症”。而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题为《儿童和“双极失调症”》的长篇报道。报道称,直到最近专家们才发现,患有此类精神病的美国儿童的数量正快速增长,目前,美国大约有100万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患有“双极失调症”。

  位于奥兰多的美国国家狂躁抑郁症研究协会最近召开年会,有关专家表示,尽管患有此症的美国人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30万左右,但其发病年龄却整整下调了一代人,从30多岁下降到近20岁,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8岁以下的孩子。

  曾出版过《双极失调症儿童》一书的美国精神病专家珀波罗斯曾研究过300例4岁到18岁之间的“双极失调症”儿童。他发现这类患者的行为特征是:每天早上,患儿会比一般孩子更难睡醒。他们拒绝起床,拒绝穿衣,拒绝去学校。他们要么狂躁易怒,乱踢乱抓,要么一言不发,闷闷不乐。而到了中午,“双极失调症”儿童一般会有几个小时的清醒时间,他们可以专注于学校活动。但从下午三四点钟开始,这些孩子们变得兴奋异常,坐立不安。他们高声大笑,编造各种离奇故事,并坚持自己有超能力。此时的他们极为任性,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这种狂野情绪会使他们直到深夜还难以入眠。

  遗传是主要病因

  研究表明,遗传原因是“双极失调症”发病的重要原因。父母有一人患“双极失调症”的,孩子有10%到30%的患病率;父母双方都患此症的,孩子患病的可能性则为75%。而患有“双极失调症”的儿童中,90%以上其直系亲属有此病患者。此外,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病的病因与染色体有关。为此,美国国家精神病研究所在全国各地的8个研究室共抽取了500个有“双极失调症”患者的家庭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共同的失调基因。到目前为止,46个人类染色体中至少有10个被认为与这一病症有关,其中第二十二个染色体不仅与“双极失调症”有关,还与精神分裂等其他精神失常病症有关。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类攻克此类精神病。

  “双极失调症”的发作年龄为何直线下降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孩子们是由于家庭和学校压力的增加而患病的,而滥用摇头丸、可卡因之类毒品则加剧了这一进程。其他专家则认为,事实上,并非患病的儿童数量有了增加,只是医生们近年来在对此类精神病的诊断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而已。直到

  近一两年,医生们还经常把这种症状诊断为注意力缺乏和过度活跃症(ADHD),而常用于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利他林只会加深患病儿童的情绪逆转。据估计,被诊断为注意力缺乏和过度活跃症的儿童中大约有15%实际上是“双极失调症”患者。

  治疗不能光吃药

  多年以来,“双极失调症”患者的惟一药物就是锂。锂能帮助大约30%的“双极失调症”患者恢复到正常状态,但锂对许多患者可能无效,还可能有副作用。新研制的药品加入了一些新的成分,包括抗痉挛类成分和一些安定药物。目前,美国已经有不少儿童“双极失调症”患者经过多种药物的混合治疗得以恢复正常。

  专家提出的其他治疗手段和建议还有许多方面。研究认为,生物钟是对孩子生活习惯、性格、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专家建议,“双极失调症”儿童的家庭要强制改变睡眠时间。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饮食。咖啡因很可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专家建议儿童不应喝茶和咖啡。此外,任何年龄的“双极失调症”患者必须少吃含咖啡因较多的食品,比如苏打水和巧克力。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患病儿童来说,重在自我治疗,包括学习社会工作,学习平衡饮食、睡眠、学习和娱乐。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婚或家人去世等,医生应该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家庭要尽量避免患儿产生负面情绪,比如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等。最重要的是,家庭要给“双极失调症”儿童以足够的关注、帮助和指导,因为,一个情绪低落的孩子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一个亢奋中的孩子也看不到轻率背后的真实情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4-5-14 15:12: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