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4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娜问答录 - 关于暴露焦虑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5-2 18:0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的另一篇翻译,也是贴在以琳里的。
-------------------------------------------

资料来源:唐娜·威廉姆斯博客
日期:2008年12月2日

原文链接:http://blog.donnawilliams.net/2008/12/02/autism-blog-opening-the-invisible-cage-of-exposure-anxiety/


我邀请我的读者们针对几本对他们有帮助的书向我提问。凯瑟琳选择了‘暴露焦虑症:非自主自卫反应的无形牢笼’(Exposure Anxiety, The Invisible Cage of Involuntary Self Protection Responses)这本书。以下是她与我的问答。
  
凯瑟琳:首先我想向你表示感谢。你的那些书以你过来人的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孤独症世界的窗子,使我们这些有家人特别是孩子在孤独症谱系内的人受益匪浅。你的书里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很有帮助,特别是‘暴露焦虑症’这本书。坦率地说,我认为你在书中的自我观察和分析,确实可以看作是关于你(及你的同类人)的想法、感情、和内心世界的经典之作。极少有人能把自己的经历写得如此清楚流畅。你的辛勤付出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读你的书是一种艺术享受。
  
下面是我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部分是基于我对患孤独症的孙子进行家庭教学的体会,一部分是基于我30多年做教区心理咨询的训练和经验。
  
首先,你在书中好像描述了一种分离体验---即自我的各个部分互相脱离的一种体验。在非孤独症人群中,这种分离体验一般是某种创伤的结果。
  
(1)你是不是认为,由于孤独症患者在感官感受上的问题,包括由于化学物质或食物不耐引发的感官问题,加上他们与人(即使是最亲的亲人)无法建立信任和亲情,使得他们在遇到一些在常人看来并不严重的挫折时会受到心理创伤---因而产生分离障碍(并非精神错乱或精神分裂)?

  
唐娜:凯瑟琳,你问得很好。我估计你是指慢性暴露焦虑症中的非自主性回避、转移、和反击的反应,以及下意识地将自我隐藏于各种角色中的行为,你是指这些反应和行为严重到‘分裂’的程度。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体内有些化学物质水平过高确实对此会有影响。比如,如果大脑里有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就会造成慢性焦虑。慢性焦虑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广义性焦虑障碍,分离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暴露焦虑症,这些症状可以严重到分离或分裂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是慢性炎症体质,他的血脑屏障的功能就会比较弱,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病毒就会进入大脑,从而造成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失衡。
  
某些代谢障碍和食物不耐问题对此更是雪上加霜。比如,如果一个人有水杨酸不耐的问题,那么水杨酸不耐的类似于可卡因的效应会大大加重原有的焦虑状况。如果这个人还摄入了氟化物,他的焦虑则会愈加恶化,因为我们知道氟化物会增加水杨酸的毒性。
  
至于与人建立感情的问题,你说得对。我发现严重的暴露焦虑症不仅存在于患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的人群里,也存在于那些长期遭受配偶虐待的人群中。另外,我认为那些患有被动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暴露焦虑症。有意思的是,那些有失识类障碍的人,比如面孔失识、社交性情感失识(不能解读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言语失识(听而不闻)、视觉失识(视而不见)、肢体失识(不能处理来自肢体的信息和触摸的感受),更容易患分离焦虑症(Seperation Anxiety)和被动性依恋障碍---这些都与建立感情有关。其实这也难怪,假如一个孩子又聋又瞎,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感到十分孤独,在与人建立感情方面就会有障碍,除非他学会了一些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法。
  
这就说到了你的问题的最后一部分。有严重失识问题的人,比如视觉失识包括面孔盲,他们对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对特殊的物品,对某个地方,对固定的程式,比对人更有感情。因此,失去这些东西,给他们的感觉是受到严重挫折或重大打击,这种感受可能是非孤独症人士不会有的。

凯瑟琳:你建议对孤独症儿童使用一种间接冲突的办法(Indirectly Confrontational Approach)。这与玛丽亚·蒙特索利(Maria Montessori,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译者注)所提倡的‘预备环境(Prepared Environment)’有些相似,不是强迫孩子服从,而是允许孩子以好奇心为指引,自发地去探索和学习。

(2)我们怎样才能让教育工作者明白,经常性的提问和测验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习?目前整个教育系统还在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实践。

  
唐娜:在我看来,这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有社交恐惧症,那么我们坚持采用社交介入型的干预方法是否明智?如果一个人有急性或慢性暴露焦虑症,如果强迫他们直接面对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分离感受,自伤行为,使他们陷入越来越严重的非自主性回避、转移、和反击的反应方式,那么这种强迫是否还合理?如果一个人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交介入时会越来越拒绝进食以至于绝食,或者拒绝排便以至于需要住院治疗,那么继续坚持社交介入从治疗的角度看是否有益?

你看,那些采用社交介入、直接冲突、和强制服从方法的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被灌输的概念是,这些方法是正常的。受不了这类方法的人是有病,需要将他们正常化。病理学教导他们,病症存在于个体之中。病理学当然不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它不会看到病态的行为也可以受交往方式的影响而形成,而某一种交往方式对受者来说可能就是致病的原因。如果他们明白这样做实际上是将狗的行为方式(想想那些热情洋溢,勇往直前,社交上主动的狗们)强加于猫(想想那些社交上退缩,焦虑,保守,独往独来的猫们),他们就应该考虑一下,看是不是‘讲猫语’更能让猫们少一点社交防范。
  
有一个问题是,那些选择做教师的人一般是A型性格,并且主流学校的目的,是廉价而高效地为社会的大多数提供大锅饭教育。即使教师不能对狗讲狗语,对猫讲猫语(或者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在教学上的失败和缺乏灵活性也不会显露出来,因为猫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凯瑟琳:根据你的体会,对付暴露焦虑症的手段之一,是行为仿效。我觉得你好像是认为,训练这些孩子仿效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既有同龄人也有成年人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关系,大家互相尊重,自己照料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
  
唐娜:你的理解很到位。是的,一个没有等级、相互尊重的环境给人以平等和自在的感觉,但是它仍是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的。示范自我管理行为告诉孩子这也是上课,但它是非介入性质的,没有谁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进步之上,因为不论进步与否,生活仍将继续,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到前进的动力。甘地曾经这样写道: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示范生活自理技能,是这个非介入性、非控制性的课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课程中,老师身体力行地将这个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可以任意塑造的物体,认为老师有责任按照某种孩子尚未掌握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教事不教人;示范而不说教;教的量要少,使孩子渴望多学;这些是使患有暴露焦虑症的孩子转变的几个关键方法,可以避免他们出现回避、转移、反击这些不由自主的反应,使他们发现是他们自己想要学习,从而卸下自卫的盔甲。
  
凯瑟琳:(4)如果与此相反,把重点放在控制和服从上---不论是通过施威、斗法、或是有目的地驯化,孩子是不是也会学会下意识地控制他人呢?如果是的话,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唐娜:人与人之间其实每时每刻都存在微妙的相互控制,连家养的猫和狗也是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有时也叫‘消极进攻控制术(Passive-Aggressive control tactics)’。不一定是在有矛盾的时候才会这样,而且我们也不一定意识到我们在控制别人。猫儿狗儿马儿都会这些招数。我绝对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将重点放在控制和服从上,从而使用施威、斗法、或是驯化的手段,对性格顺从的孩子可能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对那些不顺从的孩子,我们将自食其果。这样的孩子最终会以同样的手段对付我们或他人。因此,给孩子建立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愿望的环境,控制-反控制的循环就不太容易出现。
  
凯瑟琳:对那些有谷蛋白、酪蛋白、石炭酸、水杨酸不耐和有免疫缺陷的儿童和成人,你建议作饮食调理,以减轻感官过载和精神紧张,并服用营养补剂。很多家长完全能够接受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效果。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药比如Seroquel和Risperdal的长期使用,特别是从儿童期即开始服用,持怀疑态度。即使是简单的刺激性药物比如用于多动和冲动的Ritalin,尽管有记录证明长期使用是安全的,有些家长还是害怕。
  
(5)我知道你既不是医生,也不是精神病专家,但是从你自身的体会和你做咨询的经验,你对用药的恐惧有什么见解吗?

  
唐娜: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一,健康的饮食对任何一个有学习障碍或发育障碍的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第二,不是所有在孤独症谱系里的人都有消化、免疫、和代谢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有这类问题的人和没有这类问题的人区别开来。第三,如果没有必要,就不用做营养方面的干预。如果试验30天后,没有发现孩子在健康和发育上有任何改善的话,那就不需要继续坚持这种毫无益处的干预。使用药物治疗的问题则比较复杂。
  
一是药物并不能治疗孤独症。药物可以治疗的是大脑的化学物质失衡的问题,从而治疗由此引起的情绪障碍、焦虑障碍、冲动障碍、暴怒、和注意力障碍。这些障碍应当与性格问题和性格冲突造成的问题区别开来,也要与由于未经治疗的感官和交流障碍造成的一些问题区别开来。这些障碍还应当与生活环境不和谐而产生的问题区别开来。如果患者存在消化道/免疫/代谢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应当首先得到医治。
  
另一个问题是,药物也不见得完全对症。抗抑郁药和兴奋药一直被用于躁郁症患者,可是这常使他们的躁狂发展到危险的程度。药的剂量总是在增加,而用药是否适宜的问题却没有人质疑。其实,在用了其他的干预方法之后,共存的精神障碍不需要药物或者只需很少量的药物就可以控制。

再者,药物的副作用与它的益处也需要权衡。很多精神病类药长期服用会有少量的副作用。然而,对有IgA缺乏症(长期精神紧张可以使之恶化)的人来说,使用少量药物减轻精神紧张,可以缓解消化和免疫系统的负担,使这些人得以维持正常的寿命,否则他们可能三十多岁就死于免疫缺陷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同样,患躁郁症但没有得到医治的成人中,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死于自杀或事故,这就是该用药而不用的副作用。我的看法是,多数有并存的精神问题的孩子,可以通过调整环境,使用营养补充剂来帮助稳定情绪,控制焦虑,改善信息处理,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获得均衡的营养,减轻现有的消化、免疫、代谢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精神方面的问题大大减少。尽管如此,如果一个人由于精神障碍而出现威胁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行为,即使年龄很小,药物治疗就会变得很重要。我知道有的孩子拒绝进食,强迫自己呕吐,严重自伤,或以暴力对待他人。如果所有的方法都用过了,同时,如果谨慎地、有控制地、小剂量使用合适的药物能够使这些孩子感到某种程度的安宁,使他们有精力去发展自己,那么我是不会死守教条,非要反对他们寻求用药物来渐进地实现自我控制的权利的。
  
凯瑟琳:(6)那么我再问一个一般性的问题:你认为应当如何帮助患孤独症和暴露焦虑症的孩子找到快乐、自由、和他们生命的价值呢?
  
唐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总是以回避、转移、反击的反应方式随时处于防卫状态,他就没法知道他的追求。所以关键在于成人要抑制自己的介入冲动,使孩子在不受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去发现、观察、了解自己的追求。不要对孩子的努力大做文章,要使孩子认识到他的努力和追求不会导致他人的干涉。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消除疑虑,自由地表现自我。做一个铺路人,而不是木偶操纵者,这是帮助患暴露焦虑症的孩子们的那些非孤独症人士必经的一个心理转变。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帮助孩子从野猫向家猫转化的过程,也是成人改变自己,学习‘讲猫语’的一个过程。


[ 本帖最后由 blackeye 于 09-5-3 00:09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9-5-2 20:34:53 | 只看该作者
唐娜一定是“每只猫都是阿斯伯格”的忠实读者
这篇文章似乎太专业了,比较难懂,要慢慢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9-5-2 21:23:32 | 只看该作者
Exposure Anxiety----这里译为‘暴露焦虑症’,我猜这个词是唐娜自己发明的,因为在正式的焦虑症诊断里好像没有这一说。她用这个词来解释自己的一些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在自闭症患者中普遍存在。

‘唐娜一定是“每只猫都是阿斯伯格”的忠实读者’-----看来猫有自闭症是一个共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9-5-6 21:27:33 | 只看该作者
对别人面部记忆差,社恐一直是我主攻的方面,暴露焦虑证用森田有效果吗?
我没有主义,什么事情,都要问别人,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一旦错了,那可是你让我做的
可以逃避责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9-5-8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尝试森田啊,善于观察自己很重要,只要对自己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当然药物不可以乱尝试的:)

为什么要逃避责任,是因为你觉得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吧,说到底还是太脆弱敏感了,太容易受伤害
除了改变认知之外,脱敏的方式还可以参考行为疗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9-5-9 17:35:55 | 只看该作者
一直用森田,感觉良好,
主要是害怕错了,问过别人,如果错了,就可以说:你那么说的
吃药有些过多,主要是消化的药
想吃深海鱼油,不知道可以不?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1-6-11 16:04:02 | 只看该作者
顶上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21: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