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5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平常禅》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4-6 09:1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ra]http://ring.eyuyao.net/UploadFiles/20060429024425785.mp3[/ra]




如果你对佛学,对禅修一无所知,甚至,你从来没有注意过你的精神世界。那么,我希望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因为,你会明白原来你并不曾真正的活过。真的是这样。

节选---

我们必须不断地回来和情绪共处。如此修持就能回列最原始的“坑洞”——孤立无援、彻底绝望、充满着恐惧和担忧。只有揭露和深入于这些令人恐俱的部分,才会看到替代式人生的矫揉造作,也才可能跟我们的圆满自性连结。

        某位企图心很强的修行人去见一位禅师。这名学生一坐定下来,老师便开口问道:“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想了一想,然后答道:“我们都没觉醒。”老师说:“没错,不过这只是一种说词和思想罢了。”接着便摇了一下铃让学生离去。




        怀着搅扰不安的心情,学生继续思索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一星期后他重返老师的住处。老师又问他:“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了吗?”学生立刻回答:“知道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了。我们认同了自己的思想,把思想当真了。”老师的答复却是:“你现在还是在思想啊。你必须在自己身上真的看到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才行。”学生怀着非常沮丧的心情离开了。




        为了得到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把所有的禅宗书籍都拿来阅读。当他再度去见老师时,几乎是趾高气昂地认定自己已经胸有成竹了。老师看见学生的态度便立刻问道:“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答曰:“根本没问题!”并且对自己的答案感到满意极了。然而老师却只是一味地盯着他,然后说道:“那你到我这里来是为了什么?”那一刻学生突然泄了气。他低头垂肩,觉得自己丢脸透了。老师一边凝视着他,一边问道:“你当下正在体验的是什么?”学生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只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这时老师才对他说:“如果你能充分体验这份感觉。你就会明白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了。”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9-4-6 17:0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9-4-6 09:21:01 | 只看该作者





修行生活永远得回来面对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智力所能解答的。我们无法像上述的那名学生一样,只坐在椅子上用头脑来解决它。其实用智力解决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检视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看,并且亲自体证一番,才能明白人类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永远活在替代式的人生里。源于我们的基本需求——要求保障、安全感和慰藉——我们虚构了一个由对策和建构所组成的迷宫,为的就是逃避人生的真相。将这个替代式的人生当成了真相,其结果便是不再与我们的真实本性连结,也就是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开放性。


        这种替代式的人生是由许多东西所建构的:我们的自我感,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对人生所抱持的概念,我们的意见和评断,我们的期待,我们的要求。我们把这一切都当真了,然后从这些深信不移的信念中,又发展出了某些惯性的行为反应,来对治我们虚构出来的人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9-4-6 09:32:24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对策往往根植于我们早先种下的决定——决定了自己是谁,人生是为了什么。这些决定为的是应付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在没下这些决定之前,我们可能还拥有过一份基本的满足感,然而一旦经验了世俗生活的痛苦,我们就开始脱离了圆满的自性。我们会觉得心里有个洞需要填满,甚至觉得彻底无望或孤立无援。如果我们发觉了这股焦虑的振波,自然会生起自保的本能。这股追求安全和舒适的欲望,又会促使我们填满心中的空洞,掩盖痛苦的本质。



        举例而言,躺在婴儿床里的小宝贝如果太久乏人关注(也许只有三十秒钟),便可能感到痛苦不堪。更何况此种情形如果一再产生,这个孩子一定会发展出某种自我形象而认定人生就是如何如何。他可能会决定人生是不太安全的。以这份信念作为基础,孩子一定会发展出某种特定的行为对策。也许她的对策是退缩自保,或者他会认为人生太艰困而奋力掩饰那股不对劲的感觉。另外还有一种策略就是刻意遗忘或向外寻爱。也有的人试图掌控、发展侵略性或是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



        总而言之,我们将这些决定和策略编织成一些看似坚实的概念,并进而形成了替代式的人生。我们误以为这个以思想为基础的幻相,就是我们的真相或真实的人生。越是相信这个虚拟的人生,就越是远离真实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9-4-6 09:35: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生活在一个心理学发达的时代,因此很自然会去分析自己、思考自己的问题。但是许许多多的追寻者都已经发现,分析的本身并不能让我们找到那最根本的东西。




        分析并不能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修行的真谛乃是愿意去认清我们早先的决定如何捏造了一个替代式的人生。修行使我们认清我们对自己以及对人生所下的论断如何沾染上或滤掉了当下的经验。我们会看到它们仍然在磨损我们的经验,而且从环境中也能侦察到那些会强化信念的面向。


        譬如,我很可能早就决定没有人是值得信赖的。做这个决定之后经过了许久,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伴侣。他一再展现出可以被信赖的品质,可是有一次他做了一件无法被信任的事,于是我们集中火力向他炮轰:“看吧!我就知道你是不能被信任的!没有任何人值得我信任!”这个单一的经验压倒了其他所有的正向经验,因为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暗自期待的事。我们的论断便如此这般模塑出我们的经验。它们不只反映了我们的经验,同时也沾染了我们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9-4-6 09: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9-4-6 09:40:06 | 只看该作者


一旦觉察到这些操控我们生活的重要论断,就会开始看到它们如何显现在每一个替代式人生的经验里。譬如,假设你看到某种论断操控了你的某份关系,那么你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论断也必然影响到你的工作和你对修行的观点。最近跟一位我辅导了多年的学生深谈,她告诉我目前出现的某些关系上的难题。听了她的谈话之后,我对她说:“何不将这些谈话内容写下来?”于是她将它们写了下来。





然后我又说:“为何不把你对工作的想法也写下来?”她照着我的话去做了。接着我问她:“你对目前的修行有何感想?你对修行的基本想法是什么?”她也照实写了下来。我看完她的札记之后,把那张纸交还给她。她看完之后,突然瞪大了双眼。虽然她三个问题的答案都不相同,但核心的信念却是相同的:我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事情永远不会改变,这一切的努力又有什么用?





        这位女士把她的思想完全当真了。很显然她的核心信念沾染并模塑出了她所有的经验。并不是工作无望,并不是某个男人对她做了些什么,也不是修行出了问题,真正的问题就在于她早先所设定的信念。




        早先所下的这些论断最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强调的总是那些对自己最负面的看法。我们将这些负面的看法视为自己最深的真相,而且可能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这种核心的信念可能是“我有缺陷”、“我永远达不到标准”、“我是彻底无望的”或是“我不值得被爱”。不论你的信念是什么,它通常都是顽强而坚实的。它几乎影响了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也窄化制约了我们的人生,造成了未治愈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9-4-6 09:48:2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你现在正在质疑,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心理分析吗?这跟“实修”

又有什么关系?答案非常简单。那些让我们无法活得更开放、更真实、更慷慨的

障碍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在心理分析式的论断。这些论断像是划地自限一般,让我

们脱离了真实的本性以及自己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修行就是要看透我们的界限,

我们捏造出的那些内在疏离感,我们的自我意象,我们的独特感。如果认为修行

就是要达到某种永恒的开悟境界——寂静、空寂或任何一种称谓——那都只不过



是对修行所抱持的一种幻想罢了。修行必须包括观察自己的问题在内。活在当下

意味着愿意和当下生起的任何现象共处,其中也包括我们早先所设定的让自己退


缩的论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9-4-6 10:05:22 | 只看该作者

摘《遇见未知的自己》——未知的自己

 第六章 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未知的自己

  若菱又开车上山,这次是轻车熟路。

  此刻,她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每次见到老人之前,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路上,若菱还在为昨晚的事情感到困惑,或是说好奇吧。

  昨天在踏入婆婆家门时,若菱决定要扮演一个演员,她微笑地迎接小姑,探入厨房去看婆婆,并且真诚地要求帮忙,和以往客套的虚与委蛇是完全的不同。饭桌上,她突然觉得婆婆的菜还真的是好吃,由衷地赞美了几句。

  若菱看到微笑的婆婆眼中散发出光芒;以往在若菱眼中刻薄的嘴角,严厉的眼神,昨晚竟然消融无踪,好像奇迹一般。

  最后离开时,婆婆甚至交代一句:"工作别太辛苦了!"

  若菱也感觉到了她的由衷关怀,竟然第一次感到有些不舍离去!

  "这就是以假带真吗?"若菱纳闷,"为什么我转变了我的状态,她也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

  "进来吧!"

  正在门口发呆的若菱,未来得及敲门,门就"呀"地一声打开。门后,是老人慈祥的笑脸。

  每次来到小屋,若菱浑身都自动放松下来。

  这里不是家,却有家的温暖,她的每个细胞来到这里都会微笑。

  若菱轻松地坐下,却很急切地开口:"我发现了一点,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了我们的真我。还有,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老人看着若菱,此时的她,因为兴奋而两颊绯红,眼中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和那个雨夜有家归不得的失意女子判若两人。

  "很好!很好!"老人赞赏着,"别太快,我们一步一步来!你还有很多的问题没获得解答呢!"

  "是呀,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若菱像连珠炮似的提问。

  老人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很欣慰若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把几个重点抓得这么清楚。

  他拿起粉笔,在石灰地上画了一个圆。

  这表示完美的人生,对吧?若菱寻思。或者,这是一具套子,而我们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思忖间,老人的手并不停住,在圆外又画了一个大一点的圆。

  然后又一个,又一个,最后成了一组同心圆,若菱迷糊了。只见老人提笔在最中间的那个圆圈里面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








  然后他解释道:"如果这个图可以代表我们人的心理机制的话,真我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很难碰触得到!"说着,老人指着周围其他的大圈圈,"猜猜它们是什么?"

  "最外面这一个一定是角色扮演,我们要戴的面具啰!"若菱还是不忘自己伟大的新发现。

  "没错,就是它们"老人同意,并在外圈写上: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其它的……嗯,既然是心理机制,那就应该还有思想、态度、行为习惯等层面的障碍吧!"若菱想起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思想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等这些说法,在此胡诌一番不知是否有用。

  "嗯,"老人思忖着若菱的话,半晌,说道:"我们这样说比较具体吧。"

  老人继续写上------思想、情绪、身体。

  写完,老人拍了拍手,掸去手上的粉笔屑,一边看着被圆圈圈搞得有点头晕的若菱说:"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是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于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 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若菱确定这是她这辈子看过最抽象、最难懂的图。

  她决定不畏艰难地,先从最核心开始发问------

  "为什么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

  "为什么瓜熟了就会落地?"老人反问。

  他接着说:因为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去翻翻古老的智慧经典,看着古来智者的言语,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

  若菱其实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没碰过佛经或是圣经,而对于所谓"古代智慧典籍"也素来兴趣缺缺,只有学校书本上教过的一些片断的子孔子、老子的介绍等等,她不知道怎么样去印证老人所言为实。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老人继续说教,可是若菱想不起来生活中有哪能一个人看起来能够真正地活出爱、喜悦、和平的。好像什么特蕾莎修女啦,甘地啦,这些伟人才有资格,可是他们离我们现代人是那么地遥远……那种境界真是可望不可及的。

  老人看着满脸疑窦的若菱,遗憾地摇着头说:"好啦,我会开一些书单给你看,同时,我会介绍几个能够活出一些真我特质的人,让你去拜访他们,眼见为凭。"

  若菱笑逐颜开,觉得这个经历愈来愈好玩。老人还会介绍一些朋友给她?太有趣了!

  看着和蔼慈祥的老人,若菱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人不就像是个充满爱、喜悦、和平的化身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爱、喜悦、和平对吗?"老人又再度问。

  若菱点头。

  "那我这样说,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淇淋,你会对冰淇淋有渴望吗?你会想着冰淇淋而流口水吗?"

  若菱不知道为什么老人那么喜欢冰淇淋,不过老人说的对,没吃过冰淇淋的人,不了解冰淇淋的滋味,怎么可能会有想吃冰淇淋的欲望呢?

  "所以,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老人继续举证,"还有个简单的例子,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就知道了。"

  若菱的心口抽了一下,随即低下头来。这是她心中的痛。在路上、电视上、杂志上看到那些可爱的baby照片,大历程走得可不容易,只有当事人才能知道个中辛酸。

  老人说的话若菱能够理解。每个人看到小baby都会打心眼里涌出一股喜悦和爱。孩子似乎可以和天使划上等号,当然,是他们不哭闹、不拉屎拉尿的时候啦!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种流动,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看着若菱不理解的神情,老人又补充说:"以后慢慢再告诉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9-4-6 10:14:53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

很简单的一句话,摘得虽然是两本书,但是说得都是一回事儿。

          平常禅里所说的“替代式人生经验”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叫“人生的内在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9-4-6 10:29:2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身体的障碍

第13章 回溯童年的记忆——我们身体的障碍

  老人听了若菱有关潜意识的报告之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揶揄地说:“有枪手帮你吧?”

  若菱脸红了一阵,低头不说话。

  老人不再继续追击,只说:“很好,当你的生活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要记得是你潜意识在和你沟通的迹象。”

  看到若菱面有难色,老人加了一句:“别担心,我也会提醒你的。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进入圈圈解套的工作啦!”

  “真的吗?”若菱兴奋地猛抬头,几乎跳跃起来。

  老人摇摇头,笑若菱的稚气,然后指着地上的圈圈:“在真我周围的这一圈是身体,身体是怎么构成我们与真我之间的障碍呢?”老人顿了一下,突然问若菱:“你想不想从头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

  若菱点点头。

  老人问:“你记得你出生时的经过?”

  若菱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不记得啦!”

  “其实你的身体记得的,你不妨问问自己的身体。”

  老人严肃地举起手来,若菱不由自主地看着老人的手,只见老人一面把手放下,一面以权威性的声音说:“闭上你的眼睛!”若菱照做了。

  “想象你是一个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此刻你所在的空间,很柔软、很温暖,在一片黑暗中,四周都是水。你像一条小船,轻轻摇曳。你还听到很大声、有规律的鼓声,扑通、扑通,那声波抚遍你的全身。还有流水的声音,以及其他不规律的一些声音,你充满了好奇。”然后老人问,“你此刻感觉怎么样?”

  “真舒服!”若菱如实地说出了她的感觉。

  “很好,但是小心啦!”老人警告她。

  “温暖的怀抱,突然从四周挤压过来,只是一瞬间,但却是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你开始感到有点不安。过了不久,又是一下。你开始莫名其妙地担心了,这是怎么回事?可是那种挤压越来越频繁,完全打破了你在梦海上安宁舒适的徜徉。”

  “啊——”突然若菱听到一声尖叫,把她吓得身子紧缩,缩成像一个胎儿的姿势。接着尖叫声不断,还有咒骂声:“他×的!早知道这么痛就不要生了,拿掉算了,大夫、大夫,救救我,啊——痛死啦!”若菱吓得全身剧烈地颤抖,记忆中从来未曾如此惧怕过。

  经过不知道多长的时间,若菱感觉自己全身被挤压着,有人在抓她的腿,想要拉她出去,可是她的头很大,经过一个隧道的时候卡在那里,她听到更多人的说话声音、尖叫、咒骂、安抚、忙乱,吓得她不知所措。最后总算通过了隧道,若菱感觉自己到了一个无比光亮的空间,灯光非常刺眼,温度又低,周围没有暖和的水了,有的只是粗糙的东西在她肌肤上摩擦。

  她突然感觉窒息,正在慌乱的挣扎之中,有人用力在她屁股上打了一掌,若菱哇的一声哭出来,泪眼模糊中,看到周围尽是陌生的东西,那个每天供养我吃喝拉撒的环境呢?那个我的生命的源头呢?没有了吗?失去了吗?她使劲地一直哭,惊吓地哭,恐惧地哭,没有指望地哭……终于哭累了,她睡了。

  不知过了多久,若菱从沉睡中醒来,很舒服的一觉,一摸脸上凉凉的地方,原来真有泪水哪!若菱狐疑地看着老人,不知道自己刚才是不是“庄周梦蝶”去了。

  老人神秘地笑笑,没有回答若菱疑惑的目光。

  “我们出生的过程这么凄惨哪?”若菱忍不住惊叹!

  “是啊!”老人说,“你听过细胞记忆吗?”

  若菱茫然地摇头。“有些人在接受器官移植之后,会承接了捐赠器官的人的想法、性格、脾气等等……”老人提示。

  “哦!这个有听说过。”若菱至少还看看报纸,“所以我们出生时这种戏剧性的创伤记忆,就会被我们的细胞保留吗?”

  老人点头道:“是的,而且我们出生之后,有多少人能够幸运地在一出生就由母亲一直怀抱着,饿了就吃奶,哭了有人抚慰?”

  “是呀,大部分现代的教育是说什么不要宠坏孩子,要定时喂奶,没到喂奶时间即使宝宝饿了也不可以喂他。孩子哭的时候让他哭,免得宠坏了老要人抱!”

  若菱同意现代教养宝宝的观念有些问题,尤其刚才身临其境般地经过了宝宝出生的过程,更觉得刚出生的孩子就是需要无限的爱和抚慰。

  “你想想,”老人说,“你在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刹那之前,只是一个意识的存在。然后突然你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细胞中,慢慢地,你有了一具每天长大的身体,但你还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你感觉和周围的东西都是合一的。”

  老人喝了口茶,继续侃侃而谈:“然后,你出生了,经历过那个巨大的创伤和惊吓,你与提供自己生命所需的源头分离,一开始你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自己肚子饿了会得不到东西吃,因为你以为你与这个世界是一体的。”

  老人叹了口气,“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我及我的身体和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了。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因为小我是如此的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软弱的生命。”

  “原来身体是这样让我们与真我分开的……也不是身体的错呀!”若菱有点像是自言自语似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很多无名的恐惧……”老人继续说,“到了最后,这种无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离感,就变成了一种存在性焦虑,成了我们每日生活的背景音乐,不停地在播放。”

  “啊,难怪我老觉得惴惴不安,很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独处。每次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想找人说话,打开电视、收音机,或是找点事情做做。原来就是不想面对这种存在性焦虑的背景声音。”若菱有了这番领悟!

  “那我们这层身体的障碍怎么样才能去除呢?”若菱又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想解决问题。

  老人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她,无奈地摇摇头,“孩子,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永远没有办法除去黑暗一样。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看着若菱皱起了眉头,老人又补充说:“在身体层面的这个部分,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联结。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体的95%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在操控的。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就可以帮助我们把5%的版图扩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怎样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呢?”“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9-4-6 10:59:35 | 只看该作者

小结

   也许看到看到这个贴子的朋友并不会多。

        希望跟我一样有强烈地追求好转的朋友有所启发,哪怕一点也好。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一起不着急地前行吧

             最好把你们的启发写下来,就是心得写下来,对我也是一种帮助。


  
               曾经我在追寻成长的路中太过于心切,反而造成执着于理论。互相的交流,探讨是我们都需要的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9-4-10 14:45: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9-4-6 10:14 发表
很简单的一句话,摘得虽然是两本书,但是说得都是一回事儿。

          平常禅里所说的“替代式人生经验”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叫“人生的内在模式”



虽然描述不同,但说的是同一回事,同一个道理.   

真理也许就是这样,有很多条道路可以指向它,
或者说,说的是同一回事的,往往就越接近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