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0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禅茶茶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3-23 02:4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禅茶茶艺 1(2008-07-18 10:03:09)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根雕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   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道一套   13.佛乐磁带一合
二﹑基本程序
  1.礼佛──焚香合掌      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      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      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      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      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禅茶茶艺 2(2008-07-18 10:00:24)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茶艺还是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茶艺﹐我们这套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的烦恼﹐拋弃功利之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9-3-23 03:13:46 | 只看该作者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好像木碗也提到过“七碗”,这个有说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9-3-24 00: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夏秋 的帖子

“七碗”的典故出自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歌”又出自《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中“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即“阳羡紫笋”,江苏宜兴名茶,古为贡茶。陆羽的《茶经》中有:“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经陆羽推荐,成为古茶中的上品。
我还没尝过,无从品论,只有羡茶的份。

诗中“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玉川子”是卢仝的号。
陆羽为茶圣,著有《茶经》;卢仝为茶仙,著有《茶谱》,如诗人李白、杜甫,各领风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9-3-24 00:37:31 | 只看该作者

饱学多识。。。;学富五车,茶通七碗;我服了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9-3-24 00:43:02 | 只看该作者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典故出自《五灯元会》:南岳下三世,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茶禅一味,道不在修,在日常生活,吃茶即修道,因此,禅门将“吃茶去”做公案,修禅悟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9-3-25 01:42:40 | 只看该作者
:“往事是一杯隔夜茶/我总在天明时想起……梦醒后/伊人的清影在茶香的弥漫里/渐行渐远”。
这诗不俗,至今记得。是啊,茶人诗,令人生情且怀沧桑之感。
。。。。。。
    茶是古典的。品茗宛如做学问,有三境界:品茗第一遍,苦得热烈,猝不及防中看不透对方之浅深,顿生初恋忐忑之情怀;接下来,舌尖微甜,愈久弥深,隔着袅袅茶雾,闻邻家女孩清脆坠钗声,醉了,欲罢而不能;后来,孤灯夜雨,笔底温情,最温馨是茶过三巡之后剩下的淡淡心事,茶的碧翠早已被水带走,唯有暗香盈袖,相思尽在不言中……
    茶是传统的,文雅的,她不像咖啡总带着那种舶来品的张扬和傲气。茶,属于沉静的书斋;咖啡则是灯光迷朦的舞厅和烛水黯淡的包厢里的一份调情的佐料……

    茶,是中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9-3-25 16:0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龙井似碗钉 的帖子

茶,是中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9-3-26 04:05:24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可惜了,我这辈子可能与嗜茶无缘,我喝茶后反应大。。。
——因为我有萎缩性胃炎,就是胃酸偏少,吃不得偏碱性的东西,大概是因为茶碱的关系吧。。。;恩,其实少喝点也行的,看看清水泡茶的样子,嗅嗅茶的清香还是很享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9-3-26 16:3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秋 于 09-3-26 04:05 发表
真的可惜了,我这辈子可能与嗜茶无缘,我喝茶后反应大。。。
——因为我有萎缩性胃炎,就是胃酸偏少,吃不得偏碱性的东西,大概是因为茶碱的关系吧。。。;恩,其实少喝点也行的,看看清水泡茶的样子,嗅嗅茶的清香 ...


那就不要喝绿茶,绿茶未发酵,偏寒凉。喝半发酵茶或全发酵茶,青茶、红茶、黑茶之类的。更不要喝浓茶。
不过也不一定,我喝普洱反倒还不舒服,虽然号称是养胃的。

你给个地址给我,今年的六安瓜片下来我给你寄一点过去,我自己觉得这个还不错,是所有的茶当中,茶汤最为柔顺的,我有个朋友肠胃不好,她觉得喝这个不错,不刺激胃。

还有,如果你能做到滴酒不沾,少吃辛辣刺激,多吃清淡的食物,你的胃会好很多。
我的胃吃了那么多年的药不见好,全靠这些年饮食调整过来的。忌口,千万要忌口,满足一时口腹之欲,伤了自己的身体,实在划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9: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