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健康报网 文章作者:王希宝 发布时间:2007-10-15
心病,泛指排除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后,达到一定程度和持续一定时间的抑郁、焦虑、恐惧、疑病、强迫观念行为、性心理障碍、躯体化障碍等。这类病人往往会得到非心理专业的医生或亲友的某些不当劝慰。劝慰者虽是好意,但作用却适得其反。常见的不当劝慰有:
1.想开点。此话常能起到启迪作用。但如果让病人想开点,却丝毫不能改变他钻牛角尖的思维和病态情绪,反而会使他产生无人能理解其痛苦的感叹,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你跟他们说想开点,他们会这样想:如果能想开,轻易调整过来,还要找你们吗?换言之,经这样点化想开了,那不会是心理疾病,而是常说的思想问题。“想开点”本身无错,错在没有用在合适的对象上。
2.没有病。病人某脏器、某部位持续出现难耐症状,反复做身体相关检查未见异常,他们的紧张情绪及症状也未由此化解。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会得到你没什么病或想得太多之类的解释、开导。但病人不能接受这一说法。他们认为,你说没什么病,可我为何这么难受。接下来,可能是牵强的治疗加思想工作。其实,这类看似无病呻吟者,多见于躯体障碍病人,即把心理障碍转化为躯体症状。他们并非无病,而是超出了你的专业识别范畴。这类病人的痛苦程度及负面影响远大于生理疾病,他们的表述是真实的体验。
3.靠自己。常听有人劝慰有心病者:“你这种情况还得靠自己调解。”这好比告诉身体有疾病的人“你的心脏病得靠自己治,你这个肿瘤得靠自己手术”一样。这种劝说的确迎合了一些病人,因为他们曾多方求助,最终心灰意冷,得出了“靠自己”的结论。然而事实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他们靠的是戴上面具,强装笑颜,防卫和回避与他人心灵上的沟通,深深压抑自我,暗暗与疾病较劲。而心病的特点是:你越与之抗衡,病情就越加重。
4.别寻短见。“生命只有一次,怎能这样不珍惜,非要寻短见呢?”当有心病者用服毒、割腕、坠楼等方式自杀被抢救过来后,定会得到这样善意的批评和开导。对这类劝说,病人不但不后悔,反而更对立。他们以闭目不语,不配合康复来抗争。并转移发泄目标,朝施救者喊叫“为何要救我”?他们以后还会寻找时机,接二连三地自杀,最终约有50%的人自杀成功。其实,自杀者的动机不是不珍惜生命,他们在自杀前内心也矛盾重重,但病理性观念和精神折磨占了上风。救治他们的关键是摆脱抑郁、焦虑这一原发病。否则,生命对他们来说如同行尸走肉,任何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上述“无的放矢”的劝慰,主要来自施助者的认同偏差和支配心理。因缺少专业知识,他们意识不到求助者处于病态,自然不能设身处地感受病人的疾苦和需求。他们从各自的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出发,用主观的、传统的经验来与病人进行错位交流,实质折射出过度的自信和支配驾驭欲望。由此可见,真正的关爱需走入病人角色去感同身受,能助病人一臂之力的是理解和促使其寻求正确的治疗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