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09-2-24 10:47:5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父母对子女采取忽视、拒绝、残酷与专制的态度,那么孩子性格就变得情绪不安定、反社会、自我、执拗与企图引人注意等等。
对于子女要有适当的爱,不溺爱不忽略,坚持一贯的给予孩子适当的道德教育,孩子就会形成独立性、爽直、协作、亲切与善于交往的性格。
一旦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感情也会随之加强深化与内化,进而巩固他们的行为习惯。
但是,我国跻身为发达国家成员,双薪家庭日益增多,父母已经没有多余时间对孩子身教言教了,加上不少家庭事务全由女佣代劳,孩子在生活上完全不必动手动脚动脑,时日一久自然养成依赖性、无责任心、情绪不安定、粗暴、攻击等弊病。
孔子的警告“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真心爱他,能不让他劳动吗?对他忠实,能不教诲他吗?),在现代发达社会里,理会这道理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情况的确令人担心。
进学后,又因课业繁忙,不少学校特别注重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有时得靠边站。儿童在家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无法得到足够的开导与纠正,反而变本加厉。
这造成:有的孩子因依赖性强,在心理上没有足够的承受力,遇到挫折便意志消沉;有的因缺乏责任心而吊儿郎当过日,一旦不如人,便自卑自贱;有的因情绪不稳定而无法处理人际关系;有的物以类聚而组成校园暴力破坏集团,欺凌弱小等等。
须训练孩子的自省能力
其实,这些都是因道德教育失效而造成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果不设法亡羊补牢,肯定会愈演愈烈。
昔日儒家伦理思想在这方面很有启发性,如《三字经》开宗明义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非常清楚地说明儿童因学习环境不同,性情就相差越来越远。教导的方法最重要的便是始终一贯,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9-2-25 05: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