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6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林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10-25 23: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篇就当文抄公: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象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上文摘自<<雪白血红>>。作者张正隆中校。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初印,印数93000本。(待续)
  

  白牛的精彩文字
  
  白牛加贴:白牛的老毛病就是爱钻牛角尖。
  按唯物是非观或唯非视物观,按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过去,又有哪个还没翻过来?
  就算高岗的案翻不得,但高岗得以获罪的致命性的"反党"材料,不是在十多年以后,又被党的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全盘照搬的砸向了当时的国家主席,早时高岗的政敌刘少奇的身上了吗. 有一些眼睫毛上贴着漆树叶的人,在这里大反翻案风,可见翻案不得一部分人的人心呀,可见走资派还在走呀,可见两个凡是还是凡是呀,可见宜粗不宜精还在粗呀。
  
  D: 有关林彪: Da: 林彪,已经是一棍子打死了的前朝人物,我们在这里研究林彪讨论林彪的内容大概也仅仅是如下的方面;
  a 打死林彪的,是一根什么样的棍子,
  b 这根棍子,为什么打在林彪的头上,
  c 这根棍子,是怎么打死林彪的,
  d 打死林彪的这根棍子,后来是如何储藏起来的?
  Db:为林彪翻案的问题;
  a 林彪的案还用翻嘛?
  白牛以为,林彪一案自从913那一天256号飞机堕于温都尔汗始,一直就是翻着的。不信,各位看官就去查查我党的多灾多难的历史。 上溯到1930年有明确记录的富田事件以来,毛泽东同志提出过我党内有十次大的路线斗争.
  按唯物是非观或唯非视物观,按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过去,又有哪个还没翻过来?
  就算高岗的案翻不得,但高岗得以获罪的致命性的"反党"材料,不是在十多年以后,又被党的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全盘照搬的砸向了当时的国家主席,早时高岗的政敌刘少奇的身上了吗. 有一些眼睫毛上贴着漆树叶的人,在这里大反翻案风,可见翻案不得一部分人的人心呀,可见走资派还在走呀,可见两个凡是还是凡是呀,可见宜粗不宜精还在粗呀。我党历史上的内部路线斗争,尽管其惨烈程度超过明刀明枪的夺取全国政权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国内战争,但冤鬼亡魂多半能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得到一纸平反的詔书,这也说明,党对于历史上自身的错误,侑于历史的局限,尽管在当时正确的意见占不了上风,但随着私人怨恨的淡漠,总会有一个向历史交代的结果出现。
  b 自公元一九七一年的913以后;
  我党终于彻底的结束了过去那种:一人发难,全党乱转,全国动员,全军参战,全世界参观,群众运动运动了群众,党内斗争斗争了全党的路线斗争方式。
  也逐渐逐渐的改变了那种昨天还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明天的某次会议上就成了反党分子,一查历史,还源远流长的戏剧脚本方式。
  还开始了禁止屈杀龙超清,枪击袁文才,围斗彭德怀,计捉王光美,三上三下邓小平那种类似青红帮的行为。
  也就是说,以后大概不会再有那种以党的名义,路线的名义,四下吹风,八方点火,中央一炮,取敌酋首级于:)会议桌旁的有组织犯罪行为。
  这种历史的进步,全赖林彪的折戟沉沙。
  是功是过,正说反说,肩膀上长一个自己的脑袋,睁开眼一看就明白。E:白牛,是古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教旨主义者,不是修正主义改版派。 对于前朝的历史事件,由于确实存在着人为的有意无意的各种洞洞、漏洞、盗洞、黑洞,所以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公开的资料,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的面目。弄清楚了那些个洞洞、漏洞、盗洞、黑洞,有关庐山会议,九一三事件,林彪其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我们或后人,才能有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后人,对得起那些因林彪事件陪了法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数干部战士们。林彪已经不是政治垃圾桶了。 白牛殷切的希望,各位看官,不仅仅到林馆来蹒跚的学步,还应该为我等顽愚清拂玉指,指点迷津。 白牛感谢蹒跚学步君的教导和开化。并愿意继续听别人有关“洞”的理论。
  谢谢各位看官,占了你们不少的时间。
  
  
  D: 有关林彪: Da: 林彪,已经是一棍子打死了的前朝人物,我们在这里研究林彪讨论林彪的内容大概也仅仅是如下的方面;
  a 打死林彪的,是一根什么样的棍子,
  b 这根棍子,为什么打在林彪的头上,
  c 这根棍子,是怎么打死林彪的,
  d 打死林彪的这根棍子,后来是如何储藏起来的?
  
  
  林彪是黄冈人,我也是。去年过年时我特地引着表姐夫妇去林彪故居看看,林彪的故居非常寒碜,只有一个破落的炮楼,家乡村民凑钱修了几回。谈到林彪,村民都很景仰,言谈中对“所谓的历史”不信任,林彪当时已经是二号人物了,用得着篡位吗?“即便如此”,林彪也是“七分功三分过”,而现在的境遇.....
  林彪笔记中的官场策略
  
  在给杂志编稿子的时候,看到了共和国历史上正反两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是《安徽日报》前副总编黎洪写的《我也批过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与个人崇拜》。
  黎洪的短文读来有一种痛彻肺腑的力量。他说,当年他仔细研读庐山会议文件,对批判彭德怀的决定怎么也想不通。他认为彭德怀说的都是实情,根本不是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安徽日报》的四个编委也找他发牢骚,很愤慨地质问凭什么说彭德怀里通外国。黎洪说,他和他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但是却严肃地警告他们,这话不能到外边说。黎洪说他不敢表达不同意见,还违心地批发了许多批判彭德怀的稿子,违心地表态坚决拥护:)的决定。四十年过去,黎洪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回首往事,他在文章里痛切地责备自己,话也说得很重。他说:我在总的方面是奴性十足地服从谬误的,没有一次按照党性原则去坚持真理,反对错误。他说,当时在党员干部中,像他这样的至少要占到90%以上。黎洪设想,如果情况反过来,90%以上的人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中国的历史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样子。
  我非常敬重黎洪先生的忏悔诚意和忏悔深度。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当年他真错了么?他的设想真有可能出现么?黎洪讲得很清楚:个人甚至整个编委会的反对言论将给个人和报社引来灭顶之灾。实际上他也写道,有一个编委不听他的劝告,忍不住在外边说了些话,对批判彭德怀表示怀疑,结果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我想,那90%的人与他的处境相似,即使他们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有任何公开的表示。他们是没有组织的,他们的不满只不过是个人的不满。没有组织的千百万不满,其力量与一个人的微小不满没有多少差别,难以对实际状况形成有效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之下,违心的表态,违心的拥护甚至参与,难道不应该看作人们合情合理的选择么?彭德怀在庐山的遭遇是一种标志。这个标志表明:响应公开的号召,按照党性原则说真话,讲出亿万人正在因政策失误陷入饥荒的真相,已经遭到了严厉的禁止。违背禁令的结果,就是被宣判为人民的敌人、党的叛徒、国家的罪人,即使你的地位和功劳像彭德怀那么高,也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厄运。与此相反,违背党性原则去奉承最高领导,说他是正确的,将他的胡作非为吹捧为英明伟大,不仅毫无危险,还有升迁的希望。当然,这个标志的这种含义是得不到公开正式的表达的,这只是一种潜规则。但这种真实的规则是如此清楚,真实的奖惩是如此分明,实际情形又表明这个潜规则在《安徽日报》社的周围已经生效,在这种情况下,黎洪还应该拿自己的脑袋往花岗岩上撞么?当然,为了纸上写的漂亮原则敢于以死相拼,敢于将自己的脑袋磕碎在巨石上,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圣人,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不过人们似乎不应该为了自己不是圣人而责备自己甚至痛骂自己。真正应该责备的倒是那些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的人。
  在1999年第10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刊登了冯建辉先生写的《林彪与个人崇拜》。文章很长,分析得也很透彻。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林彪自己写下的几句话。林彪写道:“党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勿讲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文章责备林彪,说他是两面派,为了个人得失不讲原则。这种责备当然是正确的。以道德的是非标准评判,林彪的这些话很没有廉耻。但是按照真假的标准判断,林彪是否说出了一种真相呢?我认为他所说的正是一种制度运作的真相,他描述了专制制度下的官场潜规则,以及适应这种潜规则的最佳策略。潜规则是这样一种不明说的东西: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它是一种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之中,每个参与者都采用了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从个人生存发展的角度看,每一方都找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了。所以这是一种最稳定的格局,尽管它未必是合乎理想的格局。无论任何人入局,从长远的观点看,他必然要采用这套策略,不如此行事的人将被淘汰出局。
  1959年夏天,在庐山会议上收拾彭德怀的时候,最高领袖决心已定。他要踢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在个人专制的体制下,他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这时候,无论是黎洪还是比他的地位高得多的中央委员们,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不当绊脚石,因为绊脚石将被踢入监狱或劳改场。林彪的对策更进一步,他积极主动地帮助最高领袖清除驾前的绊脚石。他在庐山上当面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但没有这个野心。”林彪的策略深得最高权力的欢心,他本人也因此取代彭德怀,于庐山会议之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从个人的角度看,林彪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如果我们跳出道德评判的圈子,把这当作一局棋来评论,显然各方的应对都是有道理的,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林彪的选择比黎洪的选择更积极主动,因此也更胜一筹。相反,永远坚持真理的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唯一宗旨的党性原则,则是一种注定被淘汰的自杀策略。当年宋襄公不肯向正在渡江的敌军发动进攻,渡江完成之后又不肯向没有列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以为这样的策略不道德,毛泽东对这种以道德操守为核心的策略嗤之以鼻,说那是蠢猪的道德。林彪用“书呆子”这个词代替了“蠢猪”,不愧为毛泽东的爱将。不喜欢林彪是可以理解的,把林彪看成一个傻蛋则万万不可。正统党史一直希望人们把林彪当成一个反面教员,的确,在这位反面教员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
    (文/吴思,摘自燕南评论。本文仅供参考,文章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呵呵
  琉斑仿若童言
  愚曾与一班级别不低的世兄交往[呵呵,年幼的估计不太认我],襄赞公私事务
  如今官场
  仿若清末谴责小说时光倒流
  种种宵小行为,有过之无不及
  让人目不忍睹
  
  
  呵呵
  闲话以顶贴
  硫斑勿怪
  望梁兄天马行空
  早做奇章
  呵呵
  【转贴】京城孤魂 --回望林彪坠机事件
  
  
  
  序言
  
  
  
  公元1971年9月13日凌晨零点32分,清秋的下弦月在东方地平线上窥视着渤海湾边寂静的古长城终端,时任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林彪,偕同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林办主任、其妻叶群;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其子林立果;以及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处长刘沛丰、林彪专车司机杨振刚,乘坐由空军34师(专机师)副政委潘景寅驾驶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从海军航空兵的山海关机场起飞,没入了苍凉的北国夜空。256起飞后,顺着山海关机场的244度(西南)朝向天津的方向飞行了4分钟,其后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缓慢而艰难地转向325度(西北),朝蒙古方向飞去。(注:飞行图上,正北为零度,正东为90度,正南为180度,正西为270度)
  
  
  
  1点55分,起飞83分钟后,256于中蒙边界414号界桩上空越界进入蒙古上空。在2点30分左右,256飞行了约118分钟时,由于不明原因坠毁在东经111°15′、北纬47°42′,距温都尔汗约60公里的蒙古肯特省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机上包括4名机组人员共有9人,全部死于坠机。在中国大地威名显赫、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林彪副主席就此魂丧大漠,身葬黄沙。这就是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留下了重墨浓彩而又扑朔迷离的“913事件”。
  
  
  
  30多年过去了,“913事件”的许多关键之处仍然处于雾锁烟迷之中。尤其是256专机的坠毁原因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燃油耗尽说、导弹击落说、阴谋爆炸说、机组搏斗说、迷航坠毁说等等,不一而足,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服众的结论。
  
  
  
  近年来,当年没登上256专机的第二副驾驶康庭梓先生对于256的坠机原因写了不少分析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连载在《航空知识》2002年第2、3、4期上的《林彪坠机过程的思考》一文。该文虽然透露不少256坠机过程的细节,对了解“913事件”不无裨益,然而不知是出于什么用心,在对当事人活动的分析上犯了不少主观臆断的错误。本文尽可能使用目前已有的资料,对913事件中256号三叉戟坠机原因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以探求这一中国当代史上重大事件的真实面目。
  
  
  
  一、潘景寅与256燃油
  
  
  
  空军副参谋长兼专机师党委书记胡萍是在9月12日下午5点左右通知任专机师副政委的潘景寅执行去山海关的飞行任务。在此之前,下午4点半左右,胡萍接周宇驰电话,来到西郊机场“工字房”的客厅。周字驰向胡萍传达说林立果在得知毛泽 东已回到北京后,决定实行南飞广州的方案。周宇驰与胡萍一起确定了专机师南下飞机的飞行计划:当天用三叉戟飞机256号送林立果回山海关,13日早8点林彪乘该机由山海关直飞广州;周宇驰和胡萍乘坐一架伊尔-18,13日7时起飞去山海关,会齐林彪和林立果等人,与256一起飞广州,但伊尔-18到上海要落个地,接上上海小组人员,再飞往广州。另一架三叉戟飞机(252)由空军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王飞,拉上黄、吴、李、邱和机关的人,13日8时直飞广州。再用一架安-12飞机,拉上两架云雀直升机也飞广州。另外,派一架安-24飞机,先“训练”去上海再到广州。其他大飞机也准备好随时待命。
  
  
  
  按照这一计划,256是这次南下飞行的重中之重,一般人物不可担此重任。技术精良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政治”上靠得住。既然胡萍挑选了潘景寅担任256机长,也就证明了潘景寅属于“可靠”人员。因而胡萍在下达命令时应该是明确告诉了潘景寅256第二天要飞广州的安排,并强调了要严格保密,要潘隐瞒真情,使用252号机试飞的名义申请256的航线。潘接受任务后,在作飞行准备时要求将燃油加到16吨,这一油量大大超出了北京飞山海关往返的用油量,足够从北京飞到广州。在紧急情况下,用尽备份油,这一油量也可维持从北京到山海关后再飞广州的距离。根据技术规范,256三叉戟1E的满载油量是21吨,在正常情况下,其满载燃油最大续航能力是3600公里(不留备份油)。按此推算,从理论上讲,16吨燃油可以飞行2740公里,不过这是在理想状态下,实际上要打一点折扣。但不管怎么说,256以16吨燃油维持飞行2300公里还是没问题的,这恰恰是北京到山海关,再到广州的距离!这完全说明潘景寅对于第二天的飞行是心中有数的。
  
  
  
  12日下午,当油罐车为256加油时,加到15吨时没油了,256的副驾驶陈联炳认为北京到山海关15吨燃油已经超量,没必要再要油罐车去跑一趟了。潘出于保密需要,不能吐露第二天的远航计划,同时,在山海关还有机会加油,就没有再坚持加到16吨。因此256在北京出发时油舱载油是15吨。这个油量飞山海关,再飞广州就十分危险了。
  
  
  
  256载上林立果后,在傍晚19点40分起飞,35分钟后,20点15分到达山海关。300多公里飞行加起落,256耗油约2吨半,油箱剩油约12吨半。按说这个油量,如果用尽备份油,飞到广州不是没有可能,但稍有情况,如风向不顺、航线调整等,就有油尽坠机的危险。因此潘景寅下飞机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机械师李平将燃油加到17吨,这里面就为256飞广州准备了正常情况下所需的4吨左右的备份油。然而等到油罐车来到,取了油样,准备给256加油时,这才发现油车油管接头与256机翼下部的加油口不配套,无法进行压力加油,需要把管线拉到机翼上部的加油口去实行重力加油,这样一折腾就又要花费很长时间。潘看到天色已经很晚了,而且机组是正在吃晚饭时被召来执行紧急任务,晚饭都没吃好,现在都9点多了,机场餐厅又准备好了夜餐,就同意等第二天一早再加油,让机组人员先去吃夜餐然后抓紧时间休息。从这里可以看出,潘是一个关心同事和下级生活的好心人。这种“好心”在“913事件”里不但导致了256北飞油量不足,还使得机组近半数人员未能赶上飞机。这一点留待后面再说。
  
  潘已然了解到南飞广州这步棋是步险招,对第二天的飞行计划心中很是忐忑不安,所以当晚一直守在调度室没有睡觉。这是违背飞行常规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第二天一早就有重要飞行任务,飞行员前一晚肯定要抓紧时间好好休息,养精蓄锐,以便第二天有充分体力和精力完成任务。大家熟知的民航禁止“红眼”航班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导致事故而专门作出的。而潘景寅不顾第二天的飞行重任,不去睡觉,彻夜不眠,一定是在得知这次飞行的内幕(指飞往广州)后,感到了自己这趟担负的任务吉凶难卜,心中隐约预感到不定有些什么事情要发生。
  
  果然,10点半左右,胡萍来了电话,说是吴法宪【当时的空军司令,秋雨注】在追查256飞往山海关的事情,再次叮嘱不能说出256到山海关的真实原因,只能说是试飞。而潘景寅则为胡萍编出了飞机油泵出了问题,无法马上飞回北京的谎言来应付吴法宪要飞机立即回京的命令。这充分说明胡萍把潘当作圈内人,而潘的言行也确实是一个“圈内人”的作为。潘能为胡萍编理由对付“上面”,明显的是知道自己的飞行任务是不可告人的。试想一下,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能够和自己的顶头上司一起策划去欺骗更高一级甚至高两级的领导吗?
  
  
  
  林立果等人长期在空军活动,专机师是他们的重点单位。策划南飞广州时就准备拉走专机师的几乎全部飞机。在这样一个长期重点活动的单位,林立果肯定要物色和安插几个“自己人”。林立果虽然手头的人员不是很多,但如果不是在各重点单位有那么一部分铁杆部下追随他,他也没有胆量和能量同毛泽东叫板。很难设想林立果在专机师这样关键的单位连一个信得过的驾驶员都没有。林立果安排9月13日飞广州的关键飞行,肯定只能由自己人来飞。因此,如果林立果在专机师有自己的驾驶员的话,那么第一个就是潘景寅。种种迹象也表明,潘景寅是林立果信得过的人,而且很可能是长期参与了林立果等人的秘密活动。只有这样,胡萍才能把南飞广州如此重大的机密向潘景寅交底并和潘共谋,一起欺瞒吴法宪有关256飞北戴河的真实目的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8-31 0:36:47 
  二、机组人员分开之谜
  
  12日晚间11点20分左右,周 恩 来在了解到256在北戴河以后,打电话给叶群“关心”地询问了林彪的情况,并问到了256飞机。这个电话加上综合了林立衡【林彪之女,小名豆豆,秋雨注】已向8341部队报告有“绑架”林彪的阴谋,以及周宇驰、胡萍等各方上报的情况,叶群、林立果知道自己的“秘密”南飞计划已经不能按原计划在第二天秘密进行了,于是在11点40分左右说服了林彪连夜行动。在这以后紧急行动的忙乱中,林立果抽时间打电话通知了在山海关还未睡觉的潘景寅马上准备飞机。一片忙乱中,林立果在电话里是怎么同潘景寅讲的,已经永远无法晓得了。但是从潘的表现来看,显然他没有从林立果的电话里听出林彪是十万火急就要到机场来,他认为还有足够的时间来作好飞行准备。
  
  潘景寅马上叫起了三个机械师为256起飞做准备,并且再次要求机场调度派油车给飞机加油,为飞往广州做准备。前面说过,由于256的加油接头同山海关机场的油车管线接头不配套,很耗时间,因此没有加油。山海关机场虽然是海军航空兵基地,但为了便于往返北戴河的高层人士安全使用机场,海航的飞机和部队的战机都已经转移到其他基地去了。山海关机场已经没有战备值班任务了。作为一个没有战备值班任务的机场,深更半夜的,等调度找到司机等有关人员,再开上油车来给256加油,等加完油,再怎么快也得一两个小时。潘景寅对此心中是有数的,如果潘知道林彪在半个小时之内就要到机场起飞了,他就不会安排根本就无法完成加油的加油车了。加油车只会耽误紧急起飞。后来,256滑行时,果然就被加油车擦碎了机翼航标灯。所以潘的估计应该是林彪现在正在准备出行,至少还需要1到两个小时才能来到机场。甚至可能还认为,在林彪离开北戴河时值班人员会按照常规再来电话通知机组做好准备工作。照理说,这是秘书和办公室人员的日常工作,可是在9月12日的混乱中,又有哪个秘书会想到这一点呢。
  
  所以当林彪一行赶到机场时,潘景寅还在调度室与程洪珍等人讨论如何避免北京追查256飞机的事情。这也说明潘并不知道林彪等人这时候就会赶到机场,不然他不会不在飞机处等待。
  
  另外还有一件小事也说明潘景寅没有料到林彪这么快就会赶到机场,那就是林彪等人是用机组人员在做飞行准备时用的简易梯从前门爬上飞机的。如果潘景寅知道林彪随时会赶来登机,他就会要求机场人员提前准备好登机用的专用舷梯。加油也许来不及,但是准备舷梯还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事态说明潘景寅绝没有料到林彪这么快就来到山海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潘悄悄地叫起了三个机械师而没有叫起副驾驶和领航员。他是想让这几个关键人员多休息一会,等接到北戴河值班人员的正式通知后,或者至少等加完油之后再叫起他们。这样,他们可以多睡一两个小时,在执行夜航任务时能够更有精力,从而保证飞行安全。而这三个机械师在飞行中的工作不多,基本是闲着无事,可以趁机休息,所以先把他们叫起来做准备工作。这也是潘景寅关心下属和工作细心的自然表露。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合理的工作安排,不知为什么康庭梓在文章中要说成是为了保证出逃安全,潘景寅按照林立果的部署有意把把他们给甩下了。
  
  根据三叉戟飞机生产商英国霍克尔-思德利公司的设计,三叉戟的驾驶仅需配置3名机组人员就足够了,在驾驶舱里也只安装了3个座位。如此看来,256的8名机组成员(不含服务员)实在是太多了点。
  
  康文中说“在林彪等人乘车离开北戴河之前,很可能已经通过电话通知在山海关机场等候在调度室主任房间的潘景寅:马上把飞机准备好,机组人员越少越好。”潘景寅是为了执行林立果的这一命令而有意没有叫起机组的副驾驶和领航员,有选择的扔下了他们几个机组人员,以防有人在飞机上制造麻烦。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面已经讲了,潘很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林彪这么快就到机场,才没有尽早叫醒康庭梓等机组人员。就算是潘有意要甩掉几个机组人员,他首先要考虑的是上飞机的人员必须能满足保证安全飞行的需要。因此,潘最不可能甩掉的恰恰是没上飞机的副驾驶员和领航员,只有他们才能和潘景寅一起操纵飞机飞行。而叫起来的这三个机械师反而正好符合康庭梓所说的“麻烦制造者”的标准。他们在飞行中基本没有事情可做,只有添乱的可能。因而,潘景寅要根据林立果命令做取舍选择的话,只能是甩掉这三个机械师,而不是反过来,甩掉副驾驶和领航员。潘在没有副驾驶的情况下,一个人驾机起飞实在是出乎了所有内行人的意料。即使能成功起飞,也很有可能是能飞上去,而落不下来。像潘景寅这样的技术尖子和担任专机师副政委的双重人才,怎么会作出这么弱智的选择呢?
  
  还有一点就是,那两个从北京同林立果一起乘飞机跟过来的女孩子可是铁杆的林派,程洪珍连手枪都给她们配发了,要“誓死保卫林副部长”。林立果把她们专门从北京带来,可见信任度非同一般。为什么连她们也没有叫起来?难道连这些自己人都要甩掉吗?也许康庭梓可以解释为怕吵起来与她们同屋的女乘务员小魏。但这根本就不成其为理由。小魏仅仅是一个乘务员,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搪塞过去了。甚至到时就是不让她上飞机,她也只能服从命令。退一步,她就算是跟着上了飞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山海关机场卫星图片。进机场的公路要经过一个铁路交叉点。
  
  
  
  
  9月13日林彪在通过交叉口时正好碰上过火车,结果被衔尾追来的8341部队跟了上来,最后只好不等副驾驶等人登机就让256飞上了天。
  
  
  因此,只是由于潘景寅对林彪到机场时间的误判,才造成了机组人员的分成两组的现象。机械师邰起良看到机组人员还没到齐,用内线电话通知调度室喊起了康庭梓和其他几人。而在当时林彪突然到达造成的混乱情况下,很有可能是潘景寅需要马上去见林彪等人,自己没有时间,而安排邰打的这个电话。因为只有潘最清楚那几个人还没有起来,而邰却不知道潘从调度室(与康等人休息的房间挨在一起)过来的时候是否已经提前通知了康等人紧急出动。而且也只有机长可以调动安排机组成员的活动,没有机长的命令,机械师不能擅自通知机组成员如何行动。康庭梓说潘景寅有意甩掉他们是经不起推敲的。
  
  然而林立果等人一登机就命令潘景寅马上起飞,这时已经没有时间等待被刚刚叫起床的其他人员了。8341的于仁堂副大队长带人乘坐的吉普车就跟在林彪坐车后面赶到机场,满载8341部队士兵的卡车在康庭梓等机组人员出门的同时也开进了机场。康庭梓一出门就碰上了乘吉普赶来的8341的人员,挥动着枪要康设法阻止飞机起飞。康让他们把卡车开到跑道上去就可以挡住飞机起飞。在这种情况下,试想一下,如果等待康庭梓等人上飞机,那还不如说是等待8341部队来扣飞机。因此,叶群、林立果不得不顾一切地命令潘景寅不等刚刚起床的机组其他人员,立即开动256起飞,这就造成了飞机上关键部位机组成员严重不足的局面。而潘景寅是绝对不会料到8341部队竟然敢拦截“副统帅”的专机!!!根本就没丝毫思想准备。如果没有8341部队的追兵,即使是林彪来到机场后,飞机一边做起飞准备(林彪从舷梯登机、发动机开车、机场调度开灯、加油车离开),一边再通知康庭梓等人来登机都是来得及的。
  
  可以说,是潘景寅的“好心肠”造成了256起飞时关键位置上的机组人员严重不足,这并非是康文所说的是潘景寅按照林立果的旨意来作出的北逃的安排。
  
  
  
  
  
  
  
  北戴河卫星图片。推测当年林彪可能的住处。
  两个区域都有极佳的游泳沙滩近在眼前。中间好似有个小山,符合描述913事件中“山上、山下”的说法。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8-31 0:38:56 
  三、256大拐弯之谜
  
  256起飞以后,航向先顺着山海关机场跑道方向(244度)向西南飞行了4分钟,来到山海关西南40公里,林彪刚刚离开的北戴河上空(林立衡、张宁【林立果的未婚妻,秋雨注】都听到了飞机声音),然后缓慢异常地转了一个大的出奇的弧度向西北(310度)飞去。康庭梓写到:“从零时32分起飞到46分,在14分钟的时间内,飞机从244度右转弯到310度,共转了不到70度,这个转弯动作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很不均衡的大弧线。对一个飞行员来说,用多于平时十几倍的时间,用如此怪异的加入航线的转弯动作,在他一生的飞行中,恐怕都不会发生。”对于这种现象,康文认为“虽然无法知道当时驾驶舱内发生具体争执与斗争的情况如何,但是从飞机航迹上看,飞行员操纵飞机不是向西飞,就是想掉头往东,竭力回避向北叛逃的航向。可见潘景寅即使在林立果的威逼下,也在想方设法与其周旋,雷达屏幕上的航迹是有说服力的。”然而这就与康文中前面分析的潘景寅为执行林立果叛逃命令而不顾航行安全,有意抛下部分机组成员相互矛盾了。既然对于林立果的命令,潘可以置飞行安全(包括自己生命的安全)而不顾,甩掉副驾驶等人,这里怎么又成了“可见潘景寅即使在林立果逼迫下,也在想方设法与其周旋”呢?可见康文在逻辑判断上的混乱和不合理。
  
  如果是潘景寅在同林立果周旋的话,这样做是毫无用处的。林立果学过驾驶直升飞机,懂得机上一般仪表常识,对于罗盘这一飞机通用仪表应该是很熟悉的。当林立果命令潘转向时,潘敷衍了事只转一点就不动了,林立果马上就会发现潘有不愿外逃的意向,此时林立果必然会监视潘景寅立即把航向调整到外逃的310度航向,决不会允许潘继续磨磨蹭蹭,似转非转地白白消耗掉本来就不足的燃油。因此开始一段的慢转,还勉强可以解释为潘的不情愿,而后来的几段慢转弯就不能这样解释了。康庭梓可以辩解说,林立果看不懂或者没看到罗盘,不知道潘是在慢转弯。如果是这样,反正林立果不知道飞机是在朝哪个方向飞行,那又何必多此一举慢转弯呢?
  在本文的开头一段已经分析出潘景寅是林立果线上的人员,他早就已经上了“贼船”,此时即使想下船也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了,不管是真心保林也罢,还是迫于无奈也罢,潘只有一条路跟林立果死心走到底了。林立果指到哪潘景寅就飞到哪。然而那为什么又有这么奇怪的大弧度转转停停的拐弯现象呢?合乎逻辑的分析是,林立果和潘景寅在合作,以这种缓慢的转向方式来欺骗飞机上的某些乘客,不想让他们觉察到飞机正在改变方向,飞向西北方向!
  
  乘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在转弯时机身要发生倾侧,虽然身体感觉不到这种倾斜,但窗外的地平线会发生明显的起落现象,即使在夜间,看到地平线的变化,乘客也会明白飞机正在转弯。而9月13日凌晨(实际上就是9月12日那天的后半夜)半弯月亮正在东南方向的地平线上,让人很容易就能看到地平线。因此如果256正常转弯的话,机上人员很容易就可以觉察得到。为了隐瞒飞机转弯的现象,林立果(叶群)刻意安排潘景寅在向西南飞行了一段之后,再以很难让机上乘员觉察得到的极小倾角缓慢而坚定地将航向转向了西北。如此小心翼翼的转弯,如果不是特意留心,机上的乘客是很难觉察到飞机正在改变方向。
  
  飞机上除了林立果和潘景寅,还有林彪、叶群、刘沛丰、杨振刚以及三名机械师。叶群和林立果可以说是外逃的同谋,无须隐瞒什么。刘沛丰是林立果的死党,也无须欺瞒。杨振刚这个人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作为一个司机也上了256。如果他也是“林派”,当然跟着林彪走就是了,飞机飞向哪个方向,他不会关心。即使他不是林彪线上的人员,作为一个很少乘飞机的下层工作人员,很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飞机拐弯,即使觉察出了也不会知道飞机在飞向哪里。
  
  这样一来,林立果(也包括叶群)想要欺瞒的乘客就只剩下林彪和三位机械师了。
  三名机械师是奉命执行任务,对于飞机的目的地虽然不能说漠不关心,但也只是知道就可以了,他们的职责是飞机的保养和维护,只要飞机各项设备运转正常,他们的工作任务就算完成了。林立果当然也会考虑到这些机械师发现飞机航向的异常会提出疑问,但是对于这种疑问只要说首长身负秘密使命,要到一个不能公开的绝密地点去进行某项计划就可以完全搪塞过去了。那个年代,有谁敢怀疑副统帅的正确性?实在不行还可以来硬的,同刘沛丰一起用枪来威逼机械师就范,而机械师是没有枪支的。有了这两条预案,足以让林立果放手令潘景寅大胆转弯。不过这两手都必须要有林彪的首肯才行。如果林彪不同意这条航线的话,三个机械师加上杨振刚(可能还有半个潘景寅)林立果和叶群就很难对付的了。再有一点就是,三名机械师都是飞行老手了,尽管256以小倾角转弯,要完全的骗过他们飞机转向这一事实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林立果不会是为了这三名机械师去冒险在境内转来转去的浪费燃油。
  
  就以上分析来看,林立果想要欺瞒的人就只剩下林彪了!
  
  913至今已经30多年了,对于林彪参与林立果策划的“571工程”并参与外逃谋划一事仍然没有可靠的证据。对林彪据以定罪的过硬证据只有两条,1、李文普的口供,说林彪在车上问“到伊尔库茨克要飞多久?”;2、林彪的手令“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林彪 9月8日”。
  
  但是李文普的口供只是孤证,并无旁证,没有任何人证或物证来确认他的说法。按照法律重证据,轻口供的原则,这条仅是孤证的口供显然作为旁证都很勉强,而作为给林彪定罪的重要依据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至于林彪的那个手令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手令并没有讲是林立果。周宇驰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命令,因而林立果以某种其他方面的事情骗取林彪写手令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连十分熟悉林彪和林立果关系的林立衡都认为林立果和叶群要“绑架”林彪,可见林立果和林彪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因素。再有就是,林立果伪造林彪“手令”的可能性也很大。江腾蛟就供认自己看到的“手令”和法庭出示的不是同一张“手令”。可见林立果可能伪造了不止一张“手令”。
  
  由此看来,林彪很有可能并不知道林立果和叶群要把天捅下来的大手笔,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先同意事变失败后外逃苏联的安排。在9月12日深夜,当叶群和林立果发现事变计划败露后,赶去劝林彪外逃时,林彪这才知道老婆和孩子已经闯下了滔天大祸,自己是在劫难逃了。然而对于外逃的安排,林彪流着泪说“我至死是个民族主义者”,这表明了林彪至死不同意外逃的心情,另一层意思就是林彪对于南下广州或者香港的计划还是同意的。事情至此,林立果和叶群也只好退一步,至少在表面上带着南飞广州或者香港的计划同林彪上了飞机。
  
  这样一来,256起飞后,就按照南飞广州的航线先向西南飞行了几分钟。但是,一来林立果心中的最佳选择是北飞苏联;二来林立果很快就知道,飞机上的油料刚够在9000米的巡航高度上,以每小时800多公里的速度飞到广州。而在3000米以下规避雷达的高度上,由于空气阻力大,256每小时只能飞600公里左右。照此计算,256机上12吨半燃油只能飞行大约2个半小时,最多飞约1500公里,而山海关到广州要飞约2000公里,因此256根本就飞不到广州或者香港。
  
  在山海关机场降落后,潘景寅就要求将256的燃油加到17吨,就是要保证256能有足够的燃油飞到广州。现在256只有12吨半燃油,又属于违规起飞,中途无法加油(在山海关就差点被扣住,再在国内机场降落只能是自投罗网)。此时林立果万万不敢在国境内以9000米的巡航高度飞行近2000公里,那几乎就等于是给导弹和歼击机提供的活靶子。林立果心里明白,现在只剩下就近外逃一条路可以走了。但是按照林彪的脾气,他很有可能宁肯降落在国内,承受和毛泽 东摊牌的结果,也不肯背上“叛国”的罪名。这样一来,林立果就只好采用先斩后奏的手法,让潘景寅以让人很难觉察的微小倾角飞出了这么个让后人难以理解的大弧线航迹。这种飞行方法主要是为了骗过林彪,当然顺带也附有最好也能瞒过机组中机械师的作用。因此,林立衡所说的叶群、林立果要绑架林彪并非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
  
  
  
  
  
  黄线为林彪等人自北戴河乘车前往山海关的可能路线。
  红线为256起飞后的航线。可以看出256确实曾飞经北戴河附近上空。913凌晨,林立衡和张宁所说的听到飞机声音是可信的。但张宁所谓的256在北戴河上空打转就是杜撰的了。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8-31 0:42:32 
  四、256迫降之谜
  从山海关到中蒙边界414号界桩大约有700公里,而256起飞后拐的那个大弯子用了100多公里。因此当256在9月13日凌晨1点55分飞越414号界桩时共飞行了83分钟,飞行距离约800多公里,平均时速为600公里左右。256于9月13日凌晨2点30分左右在温都尔汗东北约70公里处迫降失败,爆炸起火。机上9人全部丧生。
  
  三叉戟在巡航高度的耗油量为每小时4.5吨左右。在3000米以下高度飞行,256每小时耗油要超过4.5吨,但至多也就是5吨。256坠机时已经飞行了约两个小时,也就是说最多消耗了燃油约10吨,机上至少仍有约2.5吨的燃油。
  
  康文认为潘景寅这时已经不知道机上还有多少燃油了:“在驾驶舱右后方的机械仪表板上有5块与油箱对应的油量表和燃油压力表。在山海关起飞时,那指示中央油箱的油量与压力表已经回到‘O’的位置不动了。两个小时后,内外组4个油箱中一共才有两吨半油,它们反映在4块油量表上的指示数据已摆动不稳,读不出确切剩油数量。由于叛逃航线的高度、速度都是很不正常的,此时的潘景寅已无法计算出准确的油量消耗数据,也不敢相信自己对油量的判断。”因此,潘景寅只好冒险带油迫降。
  可能是出于某些不便明说的原因,康庭梓在这里没有讲老实话。256上的5块油量表都是在大约沿着圆周330度范围内(留有约30度的无刻度空间)均匀的以公斤为刻度作出标示的。每100公斤一个小刻度,每千公斤一个带有数字的大刻度。5块表的满刻度分别是:中央油箱8500公斤,内组油箱5500公斤,外组油箱2500公斤。
  
  燃油使用顺序是先耗用中央油箱,然后机翼外侧油箱,最后机翼内侧油箱。飞机驾驶员可以控制连通机翼内外组油箱的活门的开关。
  
  当256只剩下2.5吨燃油时,中央油箱早已耗完,而机翼油箱组的外组油箱也已耗空,全部燃油都已经集中到机翼的两个内组油箱里面。也就是说每个油箱还有约1.3吨燃油,作为一个满刻度为5500公斤的油量表,此时指针离零点位置还有接近1/4的指示行程。恐怕没有任何一架飞机的油量表在离零点位置还有整个指示范围1/4的距离上就会“指示数据已摆动不稳,读不出确切剩油数量”了吧。何况三叉戟的油箱设计充分考虑了燃油的利用率,燃油可以消耗到“油箱中最后残留油底只有不到200公斤”(康庭梓语)。因此康庭梓说还有2.5吨(应该是在3吨左右时就决定迫降了,因为从决定迫降到实施迫降还有一段时间间隔)燃油时就不能从仪表上读出剩油量实在是言过其实了。
  
  
  
  
  
  图为三叉戟燃油表
  注意中央油表两边燃油表的刻度。1000KG离零点尚有很大距离。
  
  
  
  
  
  再说康庭梓的另一个理由:“此时的潘景寅已无法计算出准确的油量消耗数据,也不敢相信自己对油量的判断。”这就更加不能令人信服了。作为一个中国当时的顶尖飞行员,潘景寅的飞行技术和经验要超出康庭梓至少一个档次。武汉720事件中,毛 泽 东在“文革”中唯一一次乘坐飞机出行,驾驶员就是潘景寅。而在256机组里,康只能做副驾驶,而且还是第二副驾驶。以康的经验和水平尚且能够判断出256坠机时仍有2.5吨燃油,何论亲自驾驶256飞机、经验技术都高过康的潘景寅反而“不敢相信自己对油量的判断”呢?这种明显有违逻辑的推理使人不得不怀疑康文背后有些什么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在实际中,256上的潘景寅凭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应该比在地面上的康庭梓更加清楚地知道256的剩油情况。而不是像康文所说的那样,把整个情况颠倒过来,显得康庭梓比潘景寅还要高明。
  
  潘景寅既然知道256燃油的实际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就不会冒险带油迫降。康文记述了潘景寅在60年代初的一次迫降经历:“有一年冬季下雪,他在起飞时飞机左边的主起落架撞在了跑道边沿清扫堆起的雪丘上,致使起落架后撑杆受损而不能正常落地。在此情况下,潘景寅首先想到的是在空中盘旋,尽可能将机上的燃油消耗掉,以防止落地时另一个没有受伤的起落架也支撑不住,机身与道面磨擦起火爆炸。潘对这一事故处理的结果是:在落地滑跑中,随着飞机速度的逐渐降低,由于左起落架失去支撑,左机翼下沉,造成向左偏出跑道, 致使左发动机的螺旋桨触地打坏,飞行员安然无恙,飞机经修复后继续使用。”在这次经历后,潘景寅又经过了近十年的飞行磨练,对于飞机迫降,尤其是三叉戟这种下置油箱飞机迫降更是没有道理在燃油没有耗尽的情况下就贸然实行。
  
  合理的做法是潘景寅会利用这仅剩的2.5吨燃油寻找最近的机场进行降落。尽管机上没有领航员,但是使用仪表数据,根据飞行速度和飞行方向还是不难推断出飞机的大概位置。何况林立果在9月10日通过周宇驰搞到了三北雷达布置图,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机场位置图、频率表及呼号(913后,所有256上残存的资料全被苏联搜走,孙一先说其中就有从北戴河到伊尔库茨克的航线图)。利用手头资料,林立果和潘景寅完全可以在燃油耗尽之前寻找就在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温都尔汗飞机场(中方大使馆调查256失事事件的人员就是在这个机场降落的);甚至可以大胆地飞往约半个小时航程外的乌兰巴托机场谋求安全着陆;按照256的剩油情况这也不是不可做到的事情。
  
  然而256既没有飞往温都尔汗或者乌兰巴托寻找机场,也没有在最终迫降之前尽量用尽机上燃油(三叉戟没有紧急放油设施),而是选择了最不合情理的做法,机翼内侧油箱带着2.5吨燃油以机腹擦地方式在野外实行迫降!以三叉戟下机翼的设计特点,机翼内侧油箱与机腹几乎是在一个平面上,以机腹擦地着陆,机翼油箱不可避免地要摩擦到地面,因此只要油箱里有剩油,这种在野外以机腹擦地迫降的方法几乎可以说是100%要起火爆炸。然而潘景寅却不得不不采用这种近乎自杀的方式迫降,只能说256碰上了比这种迫降还要危险的事态:256已经失去了继续飞行的能力!在仍然还有燃油的时候,256却不能飞了,也就意味着256发生了重大变故,这已经不是主动迫降,这种迫降说穿了实际上是坠机!
  
  图为民航退役的三叉戟。注意机翼与机腹几乎在一个平面上,在野外不用起落架迫降,不可避免的要使机翼摩擦到地面,从而引燃机翼内的剩余燃油。潘景寅不可能不知道带油迫降是自寻死路。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8-31 0:45:38 
  五、256坠落之谜
  
  导致256坠机的重大变故有可能来自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
  先说自身因素,这又分为人员和机械两个方面。在人员方面,潘景寅是关键人物。潘是唯一能控制飞机飞行的人,只要他出了问题,256就要出问题。不过从前面的分析和256的飞行状态来看,基本可以排除潘景寅有意驾驶飞机撞地的可能性,反而是他已经尽可能地做好了迫降的准备工作,打开了着陆减速用的飞机襟翼。从主观意识和现场客观情况来看,潘是在努力保证256的安全迫降。
  
  另外还有可能导致坠机的内部人员就是那三名机械师。但是一来他们无法了解飞机的真实目的地;即使知道飞机在飞往国外,也很易被“副统帅”的神秘光环所迷惑,分辨不清是“叛逃”还是“秘密使命”;二来,他们即使想反抗也没有武器,很容易被制伏。从现场的情况看,和其他人一样,三名机械师也都没有穿鞋子,说明他们也都做好了飞机迫降前的准备工作,这就不符合要把飞机搞下来的人的行为了。据负责处理256坠机事件的前苏联KGB第九局局长透露,在现场没有发现机上有打斗现象。因此,基本可以排除256上人员导致飞机坠毁的可能性。
  
  再说机械方面。飞行故障是导致飞行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256的坠机也有可能是飞机机械发生突发故障而引起的。根据航空界对机械事故的统计分析表明,机械故障的起因有如下几大主要原因:
  
  1、 飞机老化,飞行时间过长,部件磨损过度,材料疲劳。这是飞机机械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2、 飞机设计有缺陷,使用的部件结构或者选用材料不当,导致在飞行中发生故障;
  
  3、 飞机维护人员操作发生重大疏忽或失误,没有严格按照维修保养规则对飞机进行维修保养。
  
  而这几条对256机来说,都不适用。首先,三叉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客机之一,是霍克尔-西德里公司在世界首架喷气客机“彗星”的基础上于60年代才推出的。1963年底向英国航空公司交付了第一架三叉戟,编号为2106。256飞机的生产编号是2131,1966年出厂,在1971年正处于最佳使用期,不存在老化问题。第二,三叉戟飞机一共生产了171架,从未出现过因设计缺陷导致的飞行事故。而我国除了在70年代初从巴基斯坦买回四架外(包括256),后来又从英国陆续买了31架,成为除了英国航空公司外最大的三叉戟用户。1975年最后一架三叉戟出厂,客户就是中国民航。这些三叉戟在中国一直飞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如果三叉戟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我国政府就不可能在913后还这么大量购买该机型。另外,也不会只有256一架因此而失事。至于第三条,可能性也不大。256是作为林彪专机使用的,其保养和维修水平必然是国内第一(当时的中国头号人物毛泽 东是不乘飞机的),从某种程度上讲,256相当于中国的“空军一号”。对于这架飞机,哪个维护人员敢掉以轻心?256机组配备了8名机组人员 (三叉戟设计上只配置了3名机组人员)其中有3名专门负责飞机维护的机械师,这就可以看出对飞机的保养是多么重视了。“自从空军设立专机以来,在空地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从来没有摔过专机。也就是说,专机尤其是重要的专机从来没有出过一等飞行事故,二等事故也没有。”(舒云《噩梦九一三——9.13事件中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悲剧》)很难想象专机师会在256这一头号重点飞机的保养上出现能导致飞机坠毁的重大疏忽和失误。
  
  就此看来,256的坠机原因应该是外部因素引起的。
  
  
  
  
  三叉戟驾驶舱。其中只有三个座位,左面是正驾驶,右面是副驾驶,后面是领航工程师。
  
  
  
  外部因素又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别。
  自然因素无非是雷电和风暴导致飞机坠毁。根据我国驻蒙古大使馆二秘孙一先先生的文章和他接受凤凰台采访时的说法,蒙古那段时间正是秋高气爽,一年当中最好的气候,并没有雷雨和风暴现象。我国和澳大利亚的记者曾分别采访过913坠机时的现场目击者,也都没有提到在气候上有什么异常。凤凰台采访前苏联KGB官员时,在说到坠机原因时,根本就没有提到气候。蒙古方面当年草拟的事故报告里就说到:“据乌兰巴托中央机场气象台报告,在9月13日两点钟时,肯特省伊德尔莫格县上空有2至4级的云,能见度50公里,无危险的气象情况,无风沙,无雾,无风。”因此,自然因素也应该属于排除之列。
  
  256的坠机原因现在只剩下外部人为因素了,也就是被击落这个可能性了。
  
  企图击落,并有可能击落256的有三家:中方、蒙方和驻蒙古的前苏联军队。
  中国军方是第一家有可能向256开火的可疑对象。林立果也清楚这一点,所以256起飞之后没有爬升到正常的巡航高度,而是在不到3000米的中低空飞行,以避开雷达的探测。同时256选择了一条非正常的飞行航线,估计就是为了避开中国的防空火力和飞机的拦截。综合多年来陆续透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信息来看,中国军方很难说具有击落256的手段,也很有可能并没有企图去击落256。
  
  在空中击落飞机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空空导弹。中国飞机使用导弹进行作战的最早记录是1967年6月12日。当时美国1架BQM-147H型无人驾驶侦察机在越南岘港附近海域上空投放,侵入广西上空。航空兵第三师飞行员刘光才驾驶歼-7飞机截击。在地面指挥所的引导下,发射了空对空导弹进行攻击,但未击中。后来逼近目标使用火炮将其击落。到1971年,国内空军列装的最先进机型是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但是由于没有装备火控雷达,因此只有昼间目视作战能力,并无在夜间自主对目标发起攻击的能力。中国空军要迟到80年代才参考MIG-21MF设计出J-7III,首次在J-7上安装了火控雷达。如果256是在高空飞行,地面雷达比较容易探测得到,还可以引导歼击机接近256,再利用目视以天空为背景向上发现在高空飞行的256。而对于低空飞行的256,雷达发现困难,探测距离有限,很难引导战机。同时由于256飞行高度较低,适于高空作战的战机很难比其飞的更低。而在高空向下看就只能说是两眼一摸黑了。所以说,在1971年9月13日凌晨,空军飞机根本无法找到低空飞行的256并向其发起攻击。9月13日空军曾出动数架战机截击周宇驰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结果连直升飞机的影子都没找到。可见当时中国空军的夜战手段实在是有限。
  
  至于地空导弹,中国那时最先进的是60年代后期生产的仿萨姆2的红旗-2号(HQ-2)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一来该导弹的最大射程只有35公里,对于距离35公里以外的目标毫无威胁;另外这种专门对付中高空目标的导弹主要用于万米以上高空的目标,对于中低空的飞行目标效力大打折扣。对于了解中国防空部署的林立果来说,256只要大体避开导弹基地35公里以外,再加上低空飞行,就可保万事大吉了。
  中国搞掉256的最后方式就是在256上安放炸弹的阴谋了。但在现实中这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使用定时炸弹,没有人能确切知道256什么时候起飞,林彪什么时候上飞机。连潘景寅都蒙在鼓里,又有谁能提前定好这个爆炸时间?在午夜以前,256甚至都有可能在周 恩 来的干涉下,空机飞回北京。定时炸弹怎么安装?另一种说法中方使用了遥控炸弹。然而连边防雷达都无法探测到256的去向了,又有什么遥控手段在北戴河或者北京来引爆1000多公里外的炸弹呢?
  
  因而,中方有关没有对256采取措施的说法是可信的;也可以说,即使想采取措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于蒙古方面,这个苏联当年的小伙伴在军事装备上并不比中国强,甚至很有可能还不如中国。当年蒙古全国的军事力量也不过2万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陆军,国土防空军全部才千余人。对于15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和数千公里的中蒙边界根本就无力防守。其国防力量基本上是由驻蒙苏军来维持的。在凤凰台的采访中,那位前KGB局长说,当256进入蒙古时蒙古方面询问苏方是否要击落256,苏方答复不要击落。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蒙古没有力量击落256,而向苏方求援的报告。因而,蒙方出手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
  
  至此,256坠机的最大疑凶就只剩下前苏联这个中国当时的冤家对头了。
  
  
  
  萨姆-2导弹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8-31 0:49:08 
  六、最大疑凶——苏联
  
  一九五六年二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秘密报告彻底毁掉了毛 泽东手中的“一把刀子”(毛对斯大林的称呼)。自此,一直对苏联的老大地位心怀不满的毛泽 东与苏联渐行渐远,争吵不断加剧,终至反目,而且两党的矛盾逐渐发展成国家的矛盾。“文革”期间中苏矛盾不断恶化,逐步走向战争的边缘。1969年3月,两国终于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大打出手,几乎酿成大战。据徐焰的文章记载,对于珍宝岛上的武装冲突,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苏联军方的《红星报》上居然公开炫耀其核武器的威力,声称要以核武器给“现代冒险家”以摧毁性打击。据曾任苏联派驻联合国任副秘书长的高级外交官舍甫琴科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述:“参加政治局讨论的一位外交部的同事告诉我,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的计划。他主张无限制地使用西方称为‘巨型炸弹’的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哈利逊•E•索尔兹伯里在他的著作《中苏战争》也中写道:“一位最优秀的苏联科学家,在1969年春曾同他的美国朋友谈到,苏联已经非常讨厌中国,有可能爆发战争。他说:‘假如发生战争,我们就不会像你们美国人那样,只是小打几下,我们是要彻底干的。’”当时苏联大使馆对中国外交部的态度很真实的反映了两国关系恶化的程度。中国外交部找苏联驻华大使馆办理交涉,苏方竟然柜绝会见。即使会见也常常拒不接受中国外交部提出的声明、照会、备忘录,有时竟把声明、照会、备忘录扔到大使馆的墙外马路上。可见中苏两国已经不正常到何种地步。
  
  中苏关系恶化后,蒙古成为苏联筹划进攻中国的重要一环。1962年起,苏军重新进入蒙古。1963年7月,苏蒙签订了旨在对付中国的《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接着苏军就开始大量进驻蒙古,1966年1月,苏联同蒙古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第五条规定:“缔约双方将在保证对方的防御力量方面互相提供援助,缔约双方为保证两国的安全、独立和领土完整,可共同采取包括军事措施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1966年3月,苏联在蒙古配置导弹。 1968年1月,配备有坦克和导弹的苏军进驻蒙古。1968年10月,苏联在蒙古建立了许多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 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大举增兵蒙古为中苏战争作准备,驻蒙古的苏军兵力达到15万。苏军实际上已形成了对蒙古的军事占领,此时,只有2万人的蒙古军队已经完全被置于苏联的指挥之下,蒙古军队的作战部队营以上、边防总队以上都有苏联军事顾问指挥。蒙军的作战指挥、兵力部署、军事演习、人事调动、军事训练等一切权力,均掌握在苏联军事专家、顾问和教官手中。有外国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蒙古是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了。
  
  进入7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的持续恶化和中苏战争的压力迫使毛 泽 东向“万恶的美帝国主义”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尼克松访华,缓和中美关系,意图结成中美反苏同盟,来顶住苏方咄咄逼人的攻势。1973年2月基辛格第4次访华期间,毛泽 东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了著名的“一条线”战略的设想,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条线),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一大片),整那个“王八蛋”(指苏修)。可见苏中两国的关系已经与交战国相差无几。
  
  256就是在中苏这种敌对和战争阴云密布的气氛中,于1971年9月闯进了苏联“第十六个加盟国”的领空。
  
  众所周知,苏联对于不请自来的民航客机从来都是恶脸相向的。最著名的就是在1983年9月1日击落了韩国一架波音747客机。那架航班号为KAL007的客机在从安克雷奇飞往汉城途中,不知何故严重偏离航线,飞临前苏联的萨哈林上空,尽管起飞拦截的前苏联空军苏-15战斗机分辨出那是一架波音747客机,但仍遵照地面命令用空空导弹将其击落在莫涅龙岛附近海面,该机上的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其实这是韩国航空公司客机第二次被苏联击落了。
  
  1978年4月20日,一架航班号为902的韩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07客机从巴黎经北极航线飞往汉城,由于驾驶员的疏忽,在苏联北方城市摩尔曼斯克附近的苏芬边境上空进入苏联领空,向北飞行。苏军立即起飞6架战斗机进行拦截,美国监听到苏联飞行员向其上司报告说根据标志看这是一架民航客机,但苏军地面指挥仍然下令将其击落。苏-15战斗机向902航班发射了两枚P-98空空导弹(西方称为AA-3),一枚没有击中,一枚近机爆炸,打断了波音707左翼四米多的一段,导弹弹片穿入机舱,打死了两名乘客,另有13人受伤。尽管被导弹打掉了部分左外翼,座舱被击穿失压,但波音707在低空又坚持飞行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在数百公里外苏联境内科尔皮亚尔维湖的冰面上找到迫降场,迫降成功。苏联直升机迅速把死难者遗体、伤员以及儿童送往苏联凯姆市,其他乘客被安置在军营里。3天后(4月23日),在摩尔曼斯克机场苏方将机上的95名乘客转交给了美国驻列宁格勒总领事馆和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代表。
  
  
  
  
  
  1978年4月20日,在苏联境内科尔皮亚尔维湖的冰面上迫降的韩国航空公司波音707客机。注意其左机翼被导弹打掉一截,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又飞了一个多小时。
  
  
  由此可见苏联对于来历不明的迷航客机是丝毫不留情面的,更不要说从充满敌意,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敌国”飞来的“军用”飞机了。苏联把256认作军用机而加以击落是有充分道理的:
  
  1、在从巴基斯坦购进这批三叉戟之前,中国最好的民航客机就是林彪以前的专机所用的“子爵号”涡轮螺旋桨飞机。该型飞机使用涡轮螺旋桨飞行,速度远远低于三叉戟,在巡航高度也只有500多公里。而三叉戟的巡航速度是900多公里。这新买来的四架三叉戟喷气机进入中国时间很短,从没在民航中使用过,也没有计划给民航做普通客机使用。那时的中国民航根本就没有喷气客机。因此,在夜间的雷达上如果苏联军方看到这种大型、快速、中国民航从未使用过的飞机入侵,从而将其认做中国先进的喷气式军用侦察机甚至轰炸机是十分合理的推断。
  
  
  
  
  
  70年代初,中国民航最先进的飞机“子爵号”。
  
  
  
  
  2、256飞行的不是民航国际航线,而是一条很少有民航飞机使用的偏僻航线,同时采用了规避雷达的低空高度直插蒙古腹地,从这点上看,很容易作出判断,这是怀有某种不明目的使命的军用飞机。对在正常高度飞行的民航客机尚且不留情面,256采用这种偷偷摸摸方式溜进来,苏联人当然更加不会客气了。
  
  
  
  3、根据凤凰台就256坠机一事采访前苏联KGB官员的内容看,驻蒙苏军一开始就掌握了256的行踪。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方看到256一味向蒙古纵深飞行,大有“攻进”苏联境内的势头,为避免受到更大的损害,在256进入苏联之前下令将其击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击落韩国两架客机的苏-15战斗机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六十年代初开始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高空超音速截击战斗机,北约集团给予的绰号是“细嘴瓶”。苏-15的原型机T-58于1962年5月30日首次试飞,1965年生产型开始装备部队,并逐步取代老式的苏-9、苏-11,成为前苏联的主力国土防空战斗机。不过苏-15是前苏联高度保密的机种之一,只配置在前苏联本土,没有进驻华约其他国家,估计也不会布置在蒙古。因此用于对付256的应该是苏-9或者苏-11。苏-9在1954年首次飞行,1958年投产,1959年开始服役,其最大速度在高度 11000米时1.8马赫,在高度300米时116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7000米;机上装РП-9У雷达,对中等尺寸目标的搜索距离为17~20公里;跟踪距离9~10公里;攻击武器为AA-1、AA-3空-空导弹,没有机炮。 击落韩国客机的就是1965年研制出的AA-3“阿纳布”中程空-空导弹(P-98)。因此,当时苏联空军的装备是远远超过中国的,完全有能力将256一举击落。
  再说地空导弹。苏联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研制出了S-125(萨姆-3)中低空导弹系统,可以攻击飞行时速1500公里、飞行高度200-10000米的中低空空中目标。1970年,苏联曾秘密派出防空部队携带萨姆-3导弹前往埃及,支持纳赛尔与以色列的战争准备。因此,在与中国相邻的蒙古境内配置萨姆-3导弹防备中国空袭更是不成问题。所以,萨姆-3也有可能是256坠落的一个原因。不过最大的威胁应该还是来自苏-9/11的空空导弹。
  
  
  
  七、256的最终下场
  
  闯入蒙古境内的256就像是一头水牛在黑夜跑进了迷布地雷的雷区,其命运可想而知。以中国俗语来讲,可以说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在中国境内,林立果凭着对中国防空力量的了解,以及中国防空力量的不足,可以安然无事。然而进入蒙古后,一来对驻蒙苏军的军情难以掌握,二来苏军的军事装备要远超中国,加上苏军对于“误入”领空的不明飞机的一贯做法,256就在劫难逃了。果然,当其在蒙古境内飞行了半个多小时,来到距中国边境414号界桩400公里左右的温都尔汗东北上空时,256被至今未明的外来力量所击中,机身起火燃烧,虽然潘景寅竭力挽救,然而256已是失去控制,无法安全迫降,最终坠毁在寂凉的漠北黄沙之中。
  
  中国《环球时报》驻蒙记者在1997年10月16日采访了913坠机现场的目击者,做了如下描述:
  
  “我们来到拉哈玛家已是下午6 时多。拉哈玛大娘的蒙古包前有2 0 多头牛,家里摆设特别简单,看来大娘家并不富裕。她今年6 7 岁,中等身材,穿着一身灰色蒙古袍,头上围红色头巾,右眼不好。她的老伴已去世了。提起‘九一三事件’她摇摇头说:‘那是可怕的夜晚。’
  
  拉哈玛大娘回忆说,1 9 7 1 年9 月1 3 日凌晨2 时,一阵‘嗡嗡’的声音把她惊醒。她急忙穿好衣服,出门一看,发现这难听的声音是空中传来的,这时羊群惊散,马嘶狗叫。她仔细一看,从西南向北飞过来一架冒着大火的飞机,飞得相当低。在巴图脑尔布苏木上空,绕图门山转一圈后顺着扎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飞行,声音越来越大。大概不到2 0 分钟在苏布尔古盆地坠毁。当时没听到大的爆炸声,现场大火连天,第二天出事地方人少,当地老百姓保护了现场。在飞机坠毁地方,一片废墟,还冒着青烟。机上9 人全部死了。其中一具女尸,还有一个高大的‘欧洲人’尸体。人们在9 名死者身上盖上白布,乌鸦、老鹰一直在上空盘旋。第三天,飞机坠毁的地方来了不少苏联军人,不让人们靠近。最后大娘说:‘死者埋葬时坟旁立起‘无名墓碑’,离这里不远,你们是否去看了?’’”
  从拉哈玛的叙述中,可以看出,256坠毁前已经是起火燃烧。其实,256在空中着火燃烧这一情形,早在1994年1月31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社记者彼特•汉南和苏珊•劳伦斯( Peter Hannam; Susan V. Lawrence)的文章《解开中国之谜》(Solving a Chinese Puzzle)中就已经有所披露。彼特•汉南和苏珊•劳伦斯在1993年亲赴蒙古和俄罗斯,行程上万公里,历尽波折,采访了256飞机坠毁的目击者和苏蒙双方的经手官员,刺探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写出了《解开中国之谜》一文。其中记载目击者对256坠机过程是如此描述的:
  
  “林彪的末日在遥远的漠北结束。1971年9月13日凌晨约2:30分,多佳亚莞-敦吉达玛(Dugarjavyn Dunjidmaa)正在看管贝赫尔萤石矿的废弃爆炸物,此时空中传来涡轮发动机的轰鸣。敦吉达玛现在住在贝赫尔的一座蒙古包里,她回忆说,‘很快,我看到一架飞机,机后拖着火苗向下坠落。从我所在的地方可以跟随飞机一直看到它坠毁在地面上。(大约9英里以外)’这就是英国造的三叉戟1E的最后旅程,机翼上带有中国航空的256编号。”
  
  不同的目击者,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记者采访,然而对于256在空中就已经起火燃烧的描述却是如此惊人的一致,因此这个说法要远比李文普一人说的那句“飞到伊尔库茨克要多久?”的证言具有高得多的可信度。可是不知何故,很多人对李文普的话深信不疑,而对同913本无利害关系,因而最易说实话的多名蒙古目击者的描述却是千方百计地要予以否认,真不知道是何用心。
  
  在康庭梓的文章中没有提到《解开中国之谜》,但是对于拉哈玛大娘的说法,则说是她把飞机的着陆灯看成了大火!
  
  首先要注意的是,在这里使用“大娘”这个词很易使人产生误觉,以为拉哈玛是年老眼花,见识不广,从而很容易把灯光看成火光。在康文的插图中,也把拉哈玛画成一个头发苍白的老年妇女形象。然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1971年,拉哈玛不过是一个41岁的中年妇女,正值壮年,眼力和见识不会差到那种分不清灯光和火光的地步。
  三叉戟的着陆灯在飞行中是折叠在机翼内部的。笔者从熟悉三叉戟结构的朋友那里了解到,这个着陆灯倒是可以在起落架没放下的时候就打开,只是飞行速度不能超过400公里,不然会损害灯具。这种着陆灯是采用聚光灯效果的,其下射角度大约在8-9度左右,而且只是向前方照射,照射面积有限。人们都有在夜间被汽车大灯照射过的经历,在汽车正前方会觉得灯光刺眼无比,可只要角度偏一些,在汽车旁边,灯光强度就会立刻减弱,就不用提在汽车后面,根本就看不到车灯了。汽车大灯还考虑到驾驶员在夜间要分辨近在眼前的路边标志,因此特意加了部分散光效果,使灯光能够照到路边的交通标志。而在飞机上就无此必要了,全部灯光都可以集中到照射飞机前方的着陆区域。因此只有当拉哈玛在飞机前面的一定范围内,才能看到那刺眼的灯光,而当在飞机侧面和后面时,就不会看到着陆灯的“火光”了。256不是直升机,不可能长时间停在一个部位,也就是说,即使拉哈玛看到着陆灯光,也只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种一闪即过的灯光竟会被一位正常的中年妇女看做是长时间燃烧的火焰,康庭梓的想象力真够丰富的。
  《解开中国之谜》中的描述更加证明那火光不可能是灯光产生的错觉。目击者目随“机后拖着火苗”的256直到9英里之外,那“火苗”肯定不会是256把着陆灯转向后方,特意照射目击者的吧。康庭梓故意回避了彼特•汉南和苏珊•劳伦斯这篇文章中的有关段落,也是有所苦衷的吧。
  
  曾看到有人以256坠落的第一落点没有发现有燃烧痕迹来作为否认256在空中就起火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根据飞行常识,在一定范围内,飞机的仰角(也叫迎角AOA)越高,失速的临界速度就越低。通俗点讲,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飞机的仰角越大,就可以飞得越慢,而不至于掉下来。因此,人们看到飞机着陆时都是“昂着头”减速。康文认为256当时是以7-8度的仰角在作迫降。在这个仰角情况下,256尾部的三个发动机以与机身平行方向向后喷出的高温燃气倾斜向下,可以直接到达地面,而在机身上部的燃烧火焰是向上的,比较难以到达地面。如果连高温燃气都没有留下燃烧痕迹,机身上部的火焰又怎么可能在地面留下痕迹呢?
  
  康文否定“击落”说的另一个论据,就是说被导弹击中的飞机应该在空中爆炸。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看看上面所举的1978年苏联击落韩航902巴黎经北极航线飞往汉城的客机一例就可以清楚了。苏联导弹打断了波音707的机翼,击穿了机身,打死了机内的乘客。而飞机却又飞了一个多小时,并且迫降成功。这是因为导弹大多都有近炸引信,虽然导弹没有直接击中飞机,但在接近到目标一定距离时,也会爆炸,以战斗部的碎片来击毁目标。这时目标就不一定当场爆炸。普通人可能不清楚这一点,但作为一个飞行员,对于导弹击中时,飞机并不一定当场爆炸这种常识,应该是了解甚透的。可是中国的“优秀飞行员”(不优秀也进不了专机师,更开不了三叉戟)康庭梓却说:“从反面推论,如果是打下来的话,飞机应该在高空爆炸,其飞机碎片的撒落范围应该是圆形,而不应该是狭长的梯字形。” 这确实很难令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康庭梓的文章总是让人不放心,例如他在《党史博览》2004年第5期上新发表的《林彪座机残骸哪里去了》一文中写到:“重量为51吨的三叉戟256号飞机,被肢解后散落在如此大范围的草原上。”这实在是不应该犯的错误。256是三叉戟1E型,重量为43.3吨,重达51.2吨的三叉戟是三叉戟3B型。中国要到1975年8月,才进口了第一架3B型的三叉戟!作为笔者这么一个外行尚且知道这些差别,康庭梓作为三叉戟的驾驶员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吧。就是在康的《思考》那篇文章里,还提到我使馆人员在坠机现场看到了三叉戟的三台发动机:“在上面提到的那扇门的东南30米处,有一台外壳炸裂的发动机,这是3台发动机中出现的第一台。 。。。。。。。。。。。。。。根据孙一先绘制的残骸分布图上看出,在接近480米处的西侧,出现了第二台发动机。在尾部东南方向25米的地方,是第三台发动机”,完全忘记了自己文章中就说过的,在我使馆人员到达现场之前,苏联人早已拆走了一台发动机的事实。可见康写文章太有些随心所欲了。
  
  至于那个引起广泛注意的右机翼根部圆洞,“击落”说和“油尽迫降”说都有不同的解释,甚至细化到洞口铝刺“外翻”还是“内翻”的争辩。可是在争论中,人们却不知不觉走入了盲人摸象的误区,忘记了要把256作为整机来分析的普通常识。256飞机翼展28.96米,机长34.98米,机高8.23米,不仅仅是一个右翼而已。256机身任何部位的损坏都有可能导致256的坠毁。256坠机后机身爆炸分裂,30多米长的机身变成无数碎片,四散飞落在数百米的现场上。在如此大的分散面积上,无论是机身、机翼还是发动机,如果在爆裂的接口处有什么“洞口”或者外来物造成的损坏,在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辨别的。只有把残骸搜集齐全,拼凑到一起,或许还能找出蛛丝马迹。仅仅否定右机翼上一个来历不明的圆洞是导弹造成的并不能排除256被击落的可能性。
  
  
  
  
  
  256坠毁现场。如此破碎的机身怎么判断其中有无导弹击中的痕迹呢?(且不论被苏联人窃走的那台发动机)
  
  
  
  
  据我驻蒙使馆人员孙一先的回忆,苏联人在我使馆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开着直升飞机,匆匆忙忙拆走了256的一台喷气发动机。一般通行的看法是苏联人急于窃取三叉戟喷气发动机的先进技术。可是,仔细分析一下,难道就不可能是为了隐瞒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如果苏联人确实击落了256,后来又在飞机的机翼上发现了“中国民航”的标志,就不免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背上“击落民航客机”的罪名。所以在后来的谈判中指示蒙方一口咬定256是军用机。另外苏联人肯定还要想方设法消除留在现场的256被击落的痕迹。苏联人急忙把火的赶在中国使馆人员到现场之前拆除一台发动机,就有这方面的嫌疑。很可能那台发动机上留下了某种导弹或者炮弹造成的明显损坏。
  
  如果说是为了窃取技术,苏联人大可以从容地在中国人员勘查完现场再行动,何必那么猴急?为此不惜指使蒙古方面再三编出天气不好的谎言,阻挠中国使馆人员前往失事现场。可以说,这里面肯定是有什么原因使得苏方不想让中方看到这台发动机。因此,说发动机带有被击落的痕迹有很大的合理性。再有就是,苏联人对剩下的那两台发动机似乎毫无兴趣。如果第一台发动机是为模仿技术而“偷”走的,剩下的这两台虽说损坏严重,但是作为模仿技术参考还是有很大价值的。搞过技术模仿测绘的工程人员都知道,在拆卸一部先进机器时,很多部件拆开后,是无法复装还原的。而在测绘中,很多时候需要在拆卸后复原未拆卸前的情况。在无法复原时,要确切知道拆卸之前的情形,虽然可以采用事先照相的办法,但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有一台同样的整机作参考。1967年1月27日,美国执行阿波罗 AS-204 任务的 012号指令舱在发射塔试验中失火,三名宇航员被烧死。为了查清事故原因,要把012号指令舱拆为部件进行分析。尽管作事故调查的美国工程师手头有012号的详细图纸,然而为了有一参照物,在1967年2月1日,把正在用于训练宇航员的014号飞船指令舱调到事故调查中心来与拆卸012号指令舱互相对照。这使得阿波罗宇航员的正常训练受到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在拆卸一台机器时,有一台参照物是多么的重要。反观苏联人,在手头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如果要拆卸一台发动机搞测绘时,再搞一台发动机作为参照物是必不可少的措施。256上使用的是三台发动机是同一型号的Spey 511 @ 11,400lbs发动机,完全可以相互参考。然而,在那么急吼吼地拆走一台发动机之后,苏联人任剩下的两台发动机在荒漠野外风吹雨打20载,再也无人问津,直到90年代分别被港商和蒙古商人当作废铁买走。这不由得使人怀疑,苏联人拆走的那台发动机真的是为了技术研究吗?
  
  另外,当年被苏联人拿走的黑匣子,到今天也不肯归还,也叫人心存疑窦。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敢公开的猫腻呢?1992年11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韩国准备签署俄韩基本条约时,亲手将1983年被苏联击落的韩国民航007客机上的“黑匣子”交给卢泰愚总统。虽然,韩国人后来发现“黑匣子”里都是假货,但是,原件最终还是找到了,并移交给了事故原因调查国际委员会。为什么256的黑匣子就不能归还呢?另外,苏联人拆走的那台发动机也应该尽快归还中国,即使原物已经不在了,但详细照片和有关资料也应该尽快提交给中方。拖得越久,就越证明前苏联在256坠机事件里有着不可公开的秘密。
  
  也许就是因为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直到现在,俄罗斯人还在耍弄花招。为了搞乱思维,混淆视听,前苏联KGB第九局局长在接受凤凰台采访时竟然编出了256曾经飞到苏联赤塔附近然后又掉转头飞到温都尔汗附近坠毁的谎言。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赤塔距离256飞越的中蒙边境414号界桩约有800公里,而赤塔距温都尔汗约600公里。扣除KGB所说的256距赤塔还有50公里的往返距离,也就是说,256在越界之后又飞行了大约1300公里!256在13日1点55分越界,约在2点30分坠毁,也就是说,在大约35分钟里256的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200多公里,实现了超音速飞行!由此可见这个谎言编造的是多么荒诞。
  
  
  
  
  
  256在蒙古境内飞行图。256 零点32分起飞,1点55分在414号界桩上空进入蒙古,飞行了83分钟,飞行里程大约为800公里,平均时速为600公里,符合三叉戢中低空飞行性能。按照那个前苏联KGB对凤凰台的说法,在2点30分坠机之前的半个多小时里,飞机奇迹般地飞到了距中蒙边界约800公里的赤塔附近,又飞到距赤塔约500公里的坠机部位,半小时飞了近1200公里!这也扯得太离谱了吧。他以为林彪坐的是协和机? 岂不是拿着凤凰台涮着玩?
  
  
  在2000米到3000米的高度上,256的飞行速度只能在600公里左右。笔者没有找到准确数字,但可以参考现代的空中客车310的飞行数据。A310手册规定,飞机起飞后,在3049米以下飞行时采用的时速是每小时560公里,当达到11000米高空时,巡航速度为850公里。再看一下当代战斗机的低空性能:米格-31的在高空的巡航速度为2500公里/小时,而在低空只有1500公里/小时,高低空的速度相差40%;苏-30在高空的作战半径达1315公里,而在低空作战半径仅为625公里。因此,作为巡航高度为9000-11000米,巡航速度为900公里/小时的256三叉戟,在2000-3000米的高度上飞行,速度为600公里/小时是很正常的数据。256坠毁的地方距414号界桩大约为400公里,正好在256进入蒙古后飞行了35分钟的距离范围内。
  
  很多人对于256为何带着火苗掉头选择向南飞来迫降有所疑问,其实这又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问题。在夜间视线不好的情况下,256飞行高度高了根本看不清地面的情况,无法选择合适的迫降地点。256只好低飞(同时更有可能是已经飞不高了),而在低飞的情况下,等你发现有合适的迫降场时,飞机已经飞过了这个地点了。更不要说飞机在降落之前必须在距离降落点一定距离之外(三叉戟需要3000米左右)就开始作降落的准备工作,逐渐降低高度,这样才能保证飞机在降落点上着陆。要求潘景寅在夜里能判断出3000米以外的着陆点以及更远的着陆场的情形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当潘景寅整个飞过了这个迫降场,才能了解到这个迫降场的全部情况,然后调整航向,掉头,利用这个迫降场降落。所以,256的迫降方向并非就是其最后的航向。根据256的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判断,潘景寅是驾驶着着火燃烧的飞机在飞过的第一个可用迫降场上空,艰难地驾驶着256由向北飞行掉头转为向南飞行实行了一次自杀式的带油迫降。
  
  本人还是认为把这次迫降叫做坠毁更接近一些256的真相。
  
  
  
  
  
  潘景寅“病故”证明书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5-8-31 9:46:39 
  梁兄的百年五牛图之2吗?
  
  btw,林副统帅的最后下场,证明了历史不会给人以真相.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作者:dengpc 回复日期:2005-8-31 10:13:23 
  作者:wrenchzc 回复日期:2005-8-30 20:17:15 
    //林彪当时已经是二号人物了,用得着篡位吗?
    其他不论 二号人物为什么就不用篡位?
  
  ================
  林是毛自己说的接班人。林用得着篡位吗?
  感觉有点像汉武帝中的那次太子事件。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8-31 18:29:15 
  梁某不才,眼界还是比较高的。不写则罢,要写,就要对得起所写的人物、众看官和作者本人。还要争取写出一点新意和亮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林总尚是戴罪之身,政治上依然比较敏感;可资征信的史料也很少见;三十多年过去了,诸多史料尚未解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希望各位朋友予以理解和支持。我先贴出一段,也是在给自己施加压力,以期退无可退,务必早日动手并完成之。
  现在,构思接近成熟,写下来也许会相对轻松一点。
  
  全文拟分以下条目:
    
  一.一个非神即鬼的人
  已发于上。若技术上可行,请在线bz帮我在“一”后面添加“一个非神即鬼的人”这几个字。谢谢先。
  二.二种眼泪 三.十大元帅之三
  四.四野 
  五.百年五牛图之五
  六.六个战术原则
  七.七个关键性问题 
  八.八大前后
  九.九.一三事件
  十.十字架
  百.百年易过,罪孽难销
  千.千古奇冤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8-31 22:03:38 
  二.二种眼泪
  古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1年9.13事件稍后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到了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等人。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潇洒、气度雍容的周总理,居然当众号啕大哭起来,足顿胸捶,涕泪横飞,悲不自禁。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常态。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几乎是仅见的。周围的人莫明其妙,不知所措,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无独有偶。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曾在蒋身边扮演类似陈布雷一样角色的党国大员陶希圣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个中华民国总统,这对政坛上的生死冤家,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嫌疑,不约而同地为一位非正常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抛洒下英雄之泪。这实在太不同寻常、太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则是黄埔四期学生。蒋、周二人与林有师生之谊。
  这当然不是蒋周二公异口同声为林哭泣的因由。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林彪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作者:liuwp 回复日期:2005-8-31 22:52:30 
  林"外逃"最难受的不是周,而是毛.由毛亲自将林作为接班人并写入宪法,后却背叛毛,这个打击毛能忍受吗?对毛意味着什么?
  
  写林,49年以前可以大写特写,但50年代后的林有些难度.现在只有黄克成讲的比较中肯~~~~
作者:红茶杨威利 回复日期:2005-8-31 23:00:55 
  作者:dengpc 回复日期:2005-8-31 10:13:23 
    林是毛自己说的接班人。林用得着篡位吗?
    感觉有点像汉武帝中的那次太子事件。
  -------------------------------------------------
  
  毛既然能说林是接班人,同样他也能宣布林不是接班人.
  
  这样的接班人更是容易去篡位.
  历史上当上太子,后来又被废掉的可不少.
作者:上下开弓 回复日期:2005-8-31 23:36:16 
  近来常看到为林彪翻案的贴,即便如此,历史的真相,也许在座的都没机会知道了.历史之谜太多,不差这一个
作者:风沙cj 回复日期:2005-9-1 0:32:12 
  
  林确是个奇才!
  
  内向,孤僻的人
  
  何以统万军,何以百战不殆?
  
  不爱交际,独往独来的人,
  
  如何上传下达,如何统一思想?
  
  他是如何选材,如何用人的?
  
  他靠什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吃吃黄豆,咪咪眼睛,满屋子乱转就可以了吗?
  
  望楼主结合一些战役,详细谈谈.
  
  解开这些谜团,就靠楼主了.
  
  辑手---谢谢!
作者:伊朵朵 回复日期:2005-9-1 9:09:26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晕,我记得以前听过类似的评价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用周恩来
作者:清舞飞扬 回复日期:2005-9-1 10:06:54 
  打仗还可以,玩政治基本不是那块料,和小平差远了。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一人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当然对他个人来说确是一出悲剧。想要达到人生的完美,作为一名不世名将,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天下太平,没仗可打的时候早逝,留下一段千古传奇,可惜老天没有成全他。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5-9-1 10:11:21 
  这段历史一直是个谜啊
  邓小平的局限性我认为是东方专制国家政客的局限性
  也不能过多的苛责他了
  法国留过学的人那
  可惜可惜晚节有染啊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 12:50:11 
  三.十大元帅之三
  林彪,字育容,湖北黄冈人。1907年12月5日出生。父林明清,曾在村里的杂货铺子当店员,又在往返于浠水、鄂城、大冶一带的小火轮上做帐房先生。有些积蓄后回乡经营手工织布,当了一个小业主。母陈氏。
  黄冈县城距林彪的老家林家大湾约30公里,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苏东坡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现在有所黄冈中学,也是名震江湖,桃李满天下。据说,毕业于黄冈中学的天涯网友,就为数不少。
  林彪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到武昌上中学。1925年毕业。同年秋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并加入中国:)。四期同学中,胡琏、张灵甫、李弥、刘玉章、罗列,刘志丹、曾中生、袁国平、段德昌......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共双方的名将。
  他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圣旨,对毛最终战胜张国焘、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不久因病去世,毛泽东亲为抬棺。他的后任,就是邓小平),都是早期知名的:)人,对青年林彪走上革命道路无疑起了领路人作用。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被分配到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不久升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转战至湘南,因功升任营长。
  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编组成红四军。毛、林风云际会,惺惺相惜,互相借重。此后,林彪历任红二十八团(四军主力团)团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中央红军朱毛麾下最出色的将领。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的草苔冈一役,一举歼灭了国军王牌、陈诚的起家部队第十一师,更是声威大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总兵力1.9万余人)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冲破重重包围,杀开一条血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抗战军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林彪出任主力师115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一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气,也使林彪成为遐尔闻名的抗日名将。
  可惜乐极生悲。1938年3月,林彪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后去苏联医治。直到1942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次意外事故,不惟使林彪无从在抗战中再展身手,有更佳表现;更为他后来的身心与命运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林彪回延安,毛泽东非常兴奋,亲自前往迎接。毛拉着林的手,满面笑容,边走边说。令跟在一旁的秘书师哲深感诧异:朱老总从前线、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也从未得到主席这般礼遇。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吗?
  毛认为林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军事天才。他曾让林作为周的助手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一呆就是几个月。军统巨头唐纵等对林印象极为深刻。
  那么,在现在颇为人所垢病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表现如何呢?
  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原来打算派去负责军事指挥的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临时换成林彪。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1946年5月23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关于1946年6月16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1948年23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下面一节,在下将尝试对此作一些分析。
  
作者:清舞飞扬 回复日期:2005-9-1 13:43:00 
  楼主好文,八卦一下,除了从军事才能和历史功绩这些层面上展开以外,是否还会对其个性,风格,以及个人经历上做些介绍?这个人逸事还是蛮多的,据说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曾经感慨地对林豆豆说你要学会于人相处,说自己连豆豆的奶粉都搞不到,如果不是叶群人缘广,豆豆就要挨饿了,是真的吗?
作者:小小鸟儿天上飞 回复日期:2005-9-1 18:43:13 
  好文.有可能比写蔡锷一文更加生猛.
  林生活很朴素,好象只喜欢吃点黄豆...
作者:云雾山木 回复日期:2005-9-1 19:19:25 
  我一直认为林是一个不错的人. 只不过对手是毛时他就反党通国外.
  共XX为什么不将真实的历史公开.
  支持楼主!
作者:sunxin101 回复日期:2005-9-1 20:27:31 
  当年将军今已非,
  南征北战俱成灰。
  良臣从容化蝶去,
  塞外莽原空自悲。
  掩泪评谈戎马威,
  只为真相要去追。
  嫡传旧部若存志,
  堪迎忠骨早日归。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 22:30:37 
  问楼上诸位好。谢谢大家。
  
  宇文兄的贴图不知为何就不见了。毛、周、林的三角关系正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约克兄:这篇是之五。如按已写出的,则为之二。
  我们生活的时代,被颠倒、被扭曲的东西,委实不少。
  
  毅诚兄所言极是。如果有人象写<<新世说>>一样,再来一本精心结撰的当代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定会很出采。
  
  琉璃锺兄看来对林总颇有会心。愿闻高见。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2 23:25:59 
  四.四野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总大出风头。不过一直有不少人说,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大,损失则会小一些。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设。
  网上也常见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都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各持己见,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仍然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跟二徐一样,粟司令是标准的一流职业军人,素来为梁某所敬服。纯粹论战功,他甚至更是为大多数元帅所不及。
  不过,即便是粟裕,也尚非林总之匹。其它且不说,1946年6月16日之后,林彪成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一句话:“东北王”。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易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军事指挥,头上压着饶、陈、张、黎等巨头,对下面的指挥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的部队和将领)。平起平坐的谭震林对他更是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如林总,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黄克诚、粟裕、陶铸......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军政要员,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扯远了,打住。
  无论如何,三年东北解放战争,才为林彪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军政才智的舞台,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成败。
  可说的很多。说来话长。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来,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谓“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国共双方都出乎意外,有点措手不及。随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争使本方势力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曾寄厚望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斯大林玩弄。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膨胀。1945年11月15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军令如山。中央期望如此殷切。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受无望后,已下决心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学生)率国军精锐、百战沙场、全副美式装备、曾远征印缅的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陆续跟进。我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上升时期的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不再急切求胜,而是改变既定方针,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进行调停,意欲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两党制。一时间似乎和平建国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一度也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他认了,听进去了。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无怪乎毛后来说聂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所以,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刚好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我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越打越被动。黄克诚是我党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老纳闷多年。林总这次是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十余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因同情、支持写万言书直陈现实而触犯龙麟的彭总,即将翻船。
  一次小会,不知怎么又扯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老说不及时撤退是错误的。毛说:这是我的决定。黄老真是了得,当即回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他这才明白了林总维护领袖威信的苦心。
  加之这次会议上,墙倒众人推,破鼓滥人捶,对彭总新帐旧帐一起算。当年长征路上林彪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自然是一大罪名,毛牢记在心,非常在意,提起多次。奇怪的事是,他并不在意写信的是林,而是一直认为是彭自己怂恿林写这封信的,帐该跟彭算。林总本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中途,作为“救兵”,与邓小平、陈毅等临时被急招上山。当作毛、彭等人的面,林总说明写那封信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彭总毫无关系。毛不知如何想。彭总则十分感激。黄老也对林总实事求是、宁可让毛失望也不对彭落井下石非常敬仰。黄老晚年能出面为林总说话,实非偶然。
  这其实也是林总的一贯风格。
  四平保卫战期间的电报很有意思,极具林彪色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林彪一边指挥保卫战,一边留好退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傻事他可不会干。18日,敌军即将攻克四平,守军有被合围之虞。林一面致电中央及东北局请示撤退,一面边奏边斩,全师而退。
  这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可不容小觑。
  1947年5月,陈云致信高岗,曾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作为本党进入东北前七个月当中的两件大事。陈云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就很难有东北以后的好形势。
  老毛奇说:“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历史是最深的冰山。即如东北解放战争,问题多着呢,岂止“战锦”!
  红领巾时代,老师和家长就教导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我突然想:假如没有林彪,或者林彪为蒋委员长所用,又将如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韩信弃楚投汉,结果是楚灭汉兴。
  写林彪,常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梦想!林之于毛,不正是如此吗?
  1949年3月,林总一手带出的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既然横空出世,耀武幽燕;那么,河山姓共、金陵王气黯然收,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朋友喜欢算命。我一直不以为然。
  如果所谓命本没有,自然没必要去算。
  如果有,你就将别无选择,又有什么算的必要呢?
  我不知道,林总挥师南下、风卷残云时,是否曾经梦想得到:二十余年后,居然有一个“五七一工程纪要”,与他攀上关系。
  
作者:力刃 回复日期:2005-9-3 13:07:52 
  林立果外逃没有和俄国人联系吗?他不知道飞到俄上空的危险吗?
作者:毅诚 回复日期:2005-9-3 14:05:41 
  梁兄辛苦
  说个演义故事
  请梁兄判其合理性
  大学时看的一本西方间谍小说[90年译介,不厚,影响不大]
  大意为:
  林与苏联有秘密管道
  被摩萨德潜苏高级特工侦知
  以色列告知美国
  美通过秘密管道告知中国
  该书对9。13提得不多
  意在探讨中美突然建交的幕后深意
  呵呵
  小说家言
作者:hzsc 回复日期:2005-9-3 23:39:49 
  林彪号称运动战之神,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辽沈战役中,毛要先打锦州,但他却要打长春。被毛怒斥……
  其次,他有一句名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歌谣一首: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表面唱赞歌,背后下毒手。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4 0:16:5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18:08 | 只看该作者
全文拟分以下条目:
    
  一.一个非神即鬼的人
  已发于上。若技术上可行,请在线bz帮我在“一”后面添加“一个非神即鬼的人”这几个字。谢谢先。
  二.二种眼泪 三.十大元帅之三
  四.四野 
  五.百年五牛图之五
  六.六个战术原则
  七.七个关键性问题 
  八.八大前后
  九.九.一三事件
  十.十字架
  百.百年易过,罪孽难销
  千.千古奇冤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8-31 22:03:38          
  二.二种眼泪
  古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1年9.13事件稍后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到了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等人。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潇洒、气度雍容的周总理,居然当众号啕大哭起来,足顿胸捶,涕泪横飞,悲不自禁。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常态。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几乎是仅见的。周围的人莫明其妙,不知所措,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无独有偶。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曾在蒋身边扮演类似陈布雷一样角色的党国大员陶希圣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个中华民国总统,这对政坛上的生死冤家,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嫌疑,不约而同地为一位非正常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抛洒下英雄之泪。这实在太不同寻常、太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则是黄埔四期学生。蒋、周二人与林有师生之谊。
  这当然不是蒋周二公异口同声为林哭泣的因由。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林彪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作者:liuwp 回复日期:2005-8-31 22:52:30          
  林"外逃"最难受的不是周,而是毛.由毛亲自将林作为接班人并写入宪法,后却背叛毛,这个打击毛能忍受吗?对毛意味着什么?
  
  写林,49年以前可以大写特写,但50年代后的林有些难度.现在只有黄克成讲的比较中肯~~~~
       
作者:红茶杨威利 回复日期:2005-8-31 23:00:55          
  作者:dengpc 回复日期:2005-8-31 10:13:23 
    林是毛自己说的接班人。林用得着篡位吗?
    感觉有点像汉武帝中的那次太子事件。
  -------------------------------------------------
  
  毛既然能说林是接班人,同样他也能宣布林不是接班人.
  
  这样的接班人更是容易去篡位.
  历史上当上太子,后来又被废掉的可不少.
       
作者:上下开弓 回复日期:2005-8-31 23:36:16          
  近来常看到为林彪翻案的贴,即便如此,历史的真相,也许在座的都没机会知道了.历史之谜太多,不差这一个
       
作者:风沙cj 回复日期:2005-9-1 0:32:12          
  
  林确是个奇才!
  
  内向,孤僻的人
  
  何以统万军,何以百战不殆?
  
  不爱交际,独往独来的人,
  
  如何上传下达,如何统一思想?
  
  他是如何选材,如何用人的?
  
  他靠什么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吃吃黄豆,咪咪眼睛,满屋子乱转就可以了吗?
  
  望楼主结合一些战役,详细谈谈.
  
  解开这些谜团,就靠楼主了.
  
  辑手---谢谢!
       
作者:伊朵朵 回复日期:2005-9-1 9:09:26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晕,我记得以前听过类似的评价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用周恩来
       
作者:清舞飞扬 回复日期:2005-9-1 10:06:54          
  打仗还可以,玩政治基本不是那块料,和小平差远了。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一人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当然对他个人来说确是一出悲剧。想要达到人生的完美,作为一名不世名将,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天下太平,没仗可打的时候早逝,留下一段千古传奇,可惜老天没有成全他。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5-9-1 10:11:21          
  这段历史一直是个谜啊
  邓小平的局限性我认为是东方专制国家政客的局限性
  也不能过多的苛责他了
  法国留过学的人那
  可惜可惜晚节有染啊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 12:50:11          
  三.十大元帅之三
  林彪,字育容,湖北黄冈人。1907年12月5日出生。父林明清,曾在村里的杂货铺子当店员,又在往返于浠水、鄂城、大冶一带的小火轮上做帐房先生。有些积蓄后回乡经营手工织布,当了一个小业主。母陈氏。
  黄冈县城距林彪的老家林家大湾约30公里,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苏东坡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现在有所黄冈中学,也是名震江湖,桃李满天下。据说,毕业于黄冈中学的天涯网友,就为数不少。
  林彪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到武昌上中学。1925年毕业。同年秋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并加入中国:)。四期同学中,胡琏、张灵甫、李弥、刘玉章、罗列,刘志丹、曾中生、袁国平、段德昌......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共双方的名将。
  他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圣旨,对毛最终战胜张国焘、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不久因病去世,毛泽东亲为抬棺。他的后任,就是邓小平),都是早期知名的:)人,对青年林彪走上革命道路无疑起了领路人作用。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被分配到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不久升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转战至湘南,因功升任营长。
  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编组成红四军。毛、林风云际会,惺惺相惜,互相借重。此后,林彪历任红二十八团(四军主力团)团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中央红军朱毛麾下最出色的将领。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的草苔冈一役,一举歼灭了国军王牌、陈诚的起家部队第十一师,更是声威大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总兵力1.9万余人)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冲破重重包围,杀开一条血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抗战军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林彪出任主力师115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一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气,也使林彪成为遐尔闻名的抗日名将。
  可惜乐极生悲。1938年3月,林彪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后去苏联医治。直到1942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次意外事故,不惟使林彪无从在抗战中再展身手,有更佳表现;更为他后来的身心与命运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林彪回延安,毛泽东非常兴奋,亲自前往迎接。毛拉着林的手,满面笑容,边走边说。令跟在一旁的秘书师哲深感诧异:朱老总从前线、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也从未得到主席这般礼遇。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吗?
  毛认为林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军事天才。他曾让林作为周的助手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一呆就是几个月。军统巨头唐纵等对林印象极为深刻。
  那么,在现在颇为人所垢病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表现如何呢?
  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原来打算派去负责军事指挥的是新四军军长陈毅;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临时换成林彪。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1946年5月23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关于1946年6月16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1948年23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下面一节,在下将尝试对此作一些分析。
  
       
作者:清舞飞扬 回复日期:2005-9-1 13:43:00          
  楼主好文,八卦一下,除了从军事才能和历史功绩这些层面上展开以外,是否还会对其个性,风格,以及个人经历上做些介绍?这个人逸事还是蛮多的,据说他不善交际,沉默寡言,曾经感慨地对林豆豆说你要学会于人相处,说自己连豆豆的奶粉都搞不到,如果不是叶群人缘广,豆豆就要挨饿了,是真的吗?
       
作者:小小鸟儿天上飞 回复日期:2005-9-1 18:43:13          
  好文.有可能比写蔡锷一文更加生猛.
  林生活很朴素,好象只喜欢吃点黄豆...
       
作者:云雾山木 回复日期:2005-9-1 19:19:25          
  我一直认为林是一个不错的人. 只不过对手是毛时他就反党通国外.
  共XX为什么不将真实的历史公开.
  支持楼主!
       
作者:sunxin101 回复日期:2005-9-1 20:27:31          
  当年将军今已非,
  南征北战俱成灰。
  良臣从容化蝶去,
  塞外莽原空自悲。
  掩泪评谈戎马威,
  只为真相要去追。
  嫡传旧部若存志,
  堪迎忠骨早日归。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 22:30:37          
  问楼上诸位好。谢谢大家。
  
  宇文兄的贴图不知为何就不见了。毛、周、林的三角关系正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约克兄:这篇是之五。如按已写出的,则为之二。
  我们生活的时代,被颠倒、被扭曲的东西,委实不少。
  
  毅诚兄所言极是。如果有人象写<<新世说>>一样,再来一本精心结撰的当代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定会很出采。
  
  琉璃锺兄看来对林总颇有会心。愿闻高见。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2 23:25:59          
  四.四野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总大出风头。不过一直有不少人说,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大,损失则会小一些。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设。
  网上也常见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都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各持己见,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仍然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跟二徐一样,粟司令是标准的一流职业军人,素来为梁某所敬服。纯粹论战功,他甚至更是为大多数元帅所不及。
  不过,即便是粟裕,也尚非林总之匹。其它且不说,1946年6月16日之后,林彪成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一句话:“东北王”。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易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军事指挥,头上压着饶、陈、张、黎等巨头,对下面的指挥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的部队和将领)。平起平坐的谭震林对他更是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如林总,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黄克诚、粟裕、陶铸......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军政要员,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扯远了,打住。
  无论如何,三年东北解放战争,才为林彪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军政才智的舞台,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成败。
  可说的很多。说来话长。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来,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谓“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国共双方都出乎意外,有点措手不及。随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争使本方势力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曾寄厚望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斯大林玩弄。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膨胀。1945年11月15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军令如山。中央期望如此殷切。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受无望后,已下决心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学生)率国军精锐、百战沙场、全副美式装备、曾远征印缅的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陆续跟进。我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上升时期的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不再急切求胜,而是改变既定方针,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进行调停,意欲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两党制。一时间似乎和平建国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一度也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他认了,听进去了。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无怪乎毛后来说聂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所以,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刚好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我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越打越被动。黄克诚是我党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老纳闷多年。林总这次是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十余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因同情、支持写万言书直陈现实而触犯龙麟的彭总,即将翻船。
  一次小会,不知怎么又扯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老说不及时撤退是错误的。毛说:这是我的决定。黄老真是了得,当即回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他这才明白了林总维护领袖威信的苦心。
  加之这次会议上,墙倒众人推,破鼓滥人捶,对彭总新帐旧帐一起算。当年长征路上林彪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自然是一大罪名,毛牢记在心,非常在意,提起多次。奇怪的事是,他并不在意写信的是林,而是一直认为是彭自己怂恿林写这封信的,帐该跟彭算。林总本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中途,作为“救兵”,与邓小平、陈毅等临时被急招上山。当作毛、彭等人的面,林总说明写那封信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彭总毫无关系。毛不知如何想。彭总则十分感激。黄老也对林总实事求是、宁可让毛失望也不对彭落井下石非常敬仰。黄老晚年能出面为林总说话,实非偶然。
  这其实也是林总的一贯风格。
  四平保卫战期间的电报很有意思,极具林彪色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林彪一边指挥保卫战,一边留好退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傻事他可不会干。18日,敌军即将攻克四平,守军有被合围之虞。林一面致电中央及东北局请示撤退,一面边奏边斩,全师而退。
  这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可不容小觑。
  1947年5月,陈云致信高岗,曾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作为本党进入东北前七个月当中的两件大事。陈云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就很难有东北以后的好形势。
  老毛奇说:“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历史是最深的冰山。即如东北解放战争,问题多着呢,岂止“战锦”!
  红领巾时代,老师和家长就教导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我突然想:假如没有林彪,或者林彪为蒋委员长所用,又将如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韩信弃楚投汉,结果是楚灭汉兴。
  写林彪,常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梦想!林之于毛,不正是如此吗?
  1949年3月,林总一手带出的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既然横空出世,耀武幽燕;那么,河山姓共、金陵王气黯然收,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朋友喜欢算命。我一直不以为然。
  如果所谓命本没有,自然没必要去算。
  如果有,你就将别无选择,又有什么算的必要呢?
  我不知道,林总挥师南下、风卷残云时,是否曾经梦想得到:二十余年后,居然有一个“五七一工程纪要”,与他攀上关系。
  
       
作者:力刃 回复日期:2005-9-3 13:07:52          
  林立果外逃没有和俄国人联系吗?他不知道飞到俄上空的危险吗?
       
作者:毅诚 回复日期:2005-9-3 14:05:41          
  梁兄辛苦
  说个演义故事
  请梁兄判其合理性
  大学时看的一本西方间谍小说[90年译介,不厚,影响不大]
  大意为:
  林与苏联有秘密管道
  被摩萨德潜苏高级特工侦知
  以色列告知美国
  美通过秘密管道告知中国
  该书对9。13提得不多
  意在探讨中美突然建交的幕后深意
  呵呵
  小说家言
       
作者:hzsc 回复日期:2005-9-3 23:39:49          
  林彪号称运动战之神,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辽沈战役中,毛要先打锦州,但他却要打长春。被毛怒斥……
  其次,他有一句名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歌谣一首:万岁不离口,语录不离手。表面唱赞歌,背后下毒手。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4 0:16:52          
  问候各位。
  
  <<圣经>>上说:头脑简单的人们有福了。一笑。
  
  毅诚兄好。那个东东我倒也见过。确如兄言:小说家言。如此而已。
  在谢富治、康生控制的明、暗两条情治系统外,还有什么“秘密管道”,只能是局外人的臆想。“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人们解放军”,调动一个连,都得要毛泽东点头才行,更别说是情治部门了。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4 0:21:39          
  五.“五七一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可能性
    (二)必要性
    (三)基本条件
    (四)时机
    (五)力量
    (六)口号和纲领
    (七)实施要点
    (八)政策和策略
    (九)保密和纪律
    
    (一)可能性
    
    ◇ 9.2(指中共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会上毛、林分岐公开化。──编者注)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
      军队受压
      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
      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
      众叛亲离。
    
    (1)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夺权正在进行。
    (3)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他们“故计(伎)重演”。
    (7)政变正朝着有利於笔杆子,而不利於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
      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
      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舰队以及下文的联合舰队等均为本文件起草者林立果等人的自称,这些名词以及后文中的“江田岛精神”等出自《啊,海军》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电影。──编者注)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
      地理回旋余地大
      空军机动能力强。
      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割据局面
    
    (二)必要性、必然性
    
      B─52(指毛泽东──编者注)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三)基本条件
    
    ◇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独裁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军心不稳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一小撮秀才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於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於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於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
      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指林彪──编者注)威信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於突袭、串联、转移,甚至於撤退。
    
    ◇ 困难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於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定困难
    
    (四)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
    
    ◇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
    
    ◇ 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指毛的主要助手──编者注)均在我手心之中。属於自投罗网式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小分队
    
    (五)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指王维国、陈励耘、江腾蛟以及他们控制的空四军,空五军──编者注)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文革时民航由空军接管──编注)
      △三十四师
    
    ◇ 借用力量:
    
      国内
    
      △二十军
      △三十八军
      △黄(指黄永胜──编者注)军委办事处
      △国防科委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疆、西安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六)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
    
    (七)实施要点
    
      三个阶段
    
    ◇ 第一、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指挥班子
      江、王、陈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村(林立果等在上海的秘密据点──编者注)
      教导队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南空(指南京军区空军──编者注)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扩大舰队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沪、杭、蜀、穗、
    
      (3)物质准备
    
      武器 领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指林立果主持设计的一种收发报机──编者注)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情报保障
    
      掌握三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指张春桥──编者注)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 第三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
        △力争南京方面中立,但做好防御
        △固守浙江、江西
        △掌握空降、空运
    
      (2)政治上采取进攻
    
        △上面摊牌
        △掌握舆论工具 开展政治攻势
    
      (3)组织上扩大
    
        △迅速扩军
        △四方串联
    
    (八)政策和策略
    
       打着B-52旗号打击B-52力量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缓和群众的舆论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解放大多数
       集中打击B-52及其一小撮独裁者
    
       我们的政策
    
       解放一大片(大多数)
       保护(团结)一大片
       打击一小撮独裁者及其身边的
       他们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一大批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各个击破。
       他们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
       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 不仅挑动干部斗干部、群众斗群众,而且挑动军队斗军队、党员斗党员,是中国武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们制造矛盾,制造分裂,以达到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巩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那就等於自取灭亡,所以他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打另一股力量。
       今天甜言密(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
       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
       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自杀的自杀、关压(押)的关压(押),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甚至连他的亲身儿子也被他逼疯。
       他是一个怀疑狂、疟(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二不休
       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
       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过去,对B-52宣传,有的是出於历史需要;有的顾全民族统一、团结大局;有的出於抵御外来侵敌;有的出於他的法西斯的压力之下;对广大群众来说,主要是有的是不了解他的内情。
       对於这些同志,我们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予以谅解和保护。
       对过去B-52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予)政治上的解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19:36 | 只看该作者
(九)保密、纪律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不经批准不得准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扬“江田岛”精神(江田岛,日本海军学校所在地──编者注)。不成功便成仁
       泄密者、失责者、动摇者、背叛者严厉制裁。
  
  以上是被认作“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纲领”的“571工程纪要”全文。由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执笔)共同炮制。“571”是“武装起义”的谐音简称。
  暂不涉及对这份文件的分析和评判。对文件本身,王年一教授的看法是:
  “<<纪要>>是个草稿。定稿没有。送给林彪、叶群看过没有,都不得而知。林立果对于新野等人说,这个计划是林彪叫搞的。林立果说的是不是真话,也无从得知。靳大鹰在〈‘913’事件始末记〉里说:‘里面有些话只有老谋深算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有的话则明显的幼稚肤浅。’这是确实的。假设林彪看过<<纪要>>,他会不会同意,这是不难推断出来的。”
  真难为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国防大学将军级教授。在当时的语境下,他好象什么都没说。又好象什么都已说穿。
  根据现有材料,我认为:这不过是林立果拉大旗作虎皮、假传圣旨罢了。林总是什么人?中国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名将之星!策划政变是何等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他会弄出这等花里胡哨不三不四的东东?这是林彪的作风吗?
  不由想起林总在东北战场总结出的“六个战术原则”。话头又回到当年。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9-4 6:28:24          
  周恩来与林的关系非同一般——从林死后周大哭便可看出。
  解读林,周与林的关系也不可忽视。
       
作者:琉璃锺 回复日期:2005-9-4 6:42:05          
  周与林说到底是生活在专制的人治社会中。
  
  人身依附关系不除,则传统社会的奴才意识,永不可除去。
  
  今日中国社会,仰人鼻息,惟领导马首是瞻,官僚体制仍是主流,所以别看我们的“三从四德”已经从女子那里铲除了。实际上,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享受着体制内的利益,同时严格遵守着班昭的《女诫》(其源头是中国《周易》第二卦“坤”)
    
  一个“三从四德”思想统治的国家,它的国民精神能真正强健起来么?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4 9:49:13          
  六.六个战术原则
  作为中共领袖兼首屈一指的战略家,毛泽东有广为人知的“十大军事原则”。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兼战术家,林彪则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
  六个战术原则是: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呆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多么精彩!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沉默寡言、身带5处枪伤的方面大帅熔铸古今中外兵家思想精华并结合战场实际提炼出的实用性非常强的六个非同一般的战术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更是出于他的独创,比如一慢。
  我不由再次想到:设若此人为党国所用,如何得了?我党我军,谁能是他的对手?!
  “571工程纪要”呢?有一点可行性和章法吗?林立果只是在乃父那里揎拾了一点思想的皮毛,自己肆意发挥、狐假虎威罢了。
  我还注意到:这6个原则,全部着眼于进攻,无一例外。这使人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名言:攻击,攻击,再攻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英雄所见略同。
  研究一下林总的六个战术原则,再比照一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态势、打法、进展与战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成功只属于作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亲爱的朋友,读到这里,你对林总1955年国庆节前超迈群雄,后来居上,位列十大元帅之三,还有什么疑问吗?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更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当时中共七大领袖“毛刘周朱陈林邓”之一
       
作者:宇文化极 回复日期:2005-9-4 20:44:19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生林彪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5 9:18:28          
  七.中共七大领袖简评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1958年5月,举行了八届二中全会。毛刘周朱陈林邓,实至名归,成为中共七大领袖。众望所归的新领导核心得以形成。这个领导集体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后才告瓦解,分崩离析。
  下面,梁某不揣冒昧,对上列中共七大领袖略予点评: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无可疑义的最高领袖,极大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航向的巨人。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兼浪漫主义诗人。一句老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确切的。如果还是农业社会,毛的造诣和历史地位,起码不在刘彻、朱元璋之下。
  依我看,一方面,毛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认识的深刻程度,仅次于鲁迅。他对我们这个国家、对广大劳苦大众,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知识分子则存在严重偏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乃至史无前例的罪恶,对国家、民族、国际共运和我党的事业都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张毕来认为毛:“挥手能教天地改,著书善诱议论归。”
  不予平反的5名大右派当中的两位则有不同见解。章伯钧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氓。”罗隆基说:“毛主席这个人很厉害狡猾,比历代统治人物都凶。”
  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说错。这是雅努斯的两副面孔。合起来,就比较完整了。
  毛对统治权术的研究之深、运用之妙,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沛莫能御。在中国高层,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幽深的孤独感。罗荣桓、柯庆施先后去世令他非常伤感,是有深刻的心理原因的。
  晚年毛泽东最大的问题是将自己置于党和政府之上,予智予雄,为所欲为,比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更为恣肆霸道,不受任何约束。对党的各级干部也殊少爱心。
  我对他的评价,是四六开或倒三七开。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人物。值得千秋万世解剖研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千秋功罪,谁人能予评说?
  
  2.刘少奇。一个教条主义者。长着一张作报告的脸。才识资历均不足与其坐二望一的崇高地位相匹配而不自知。
  袁寒云诗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如果不是因缘时会,进入了领导核心,而只是干一些具体党务工作的话,少奇同志会干得很出色。
  
  3.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聪明绝顶。英才盖世。
  中国革命又一个决定性的人物。一个忠诚、智慧、光芒四射、顾全大局的最杰出的中国:)人,是党的瑰宝和骄傲。如果他为蒋介石所用,老蒋就不会去当“扶余海外王”,周在历史上就有望比诸葛武侯更为出彩。可惜他遭逢的是毛泽东。晚年泥足深陷,苦不堪言。
  我对周的看法、感情,十分复杂,几经变化。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应该设身处地,对总理的苦衷应取“理解之同情”,无须深责。
  
  4.朱德。中国革命的教父级象征性人物。德高望重。基本没有实权,备位而已。毛泽东一生有负于许多人(尤其是杨开慧、林彪),但他完全对得起朱总司令。
  
  5.陈云。一个不显山不露水,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层重要领导人。
  这是一个类似1994年美国世界杯最终捧杯的巴西队队长邓加式的人物:工兵型,干的都是卖力气的实活,不怎么出彩,但不可或缺。
  “夕阳红”阶段且不论。在陈老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我仅对其在高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有些疑义。
  顺便说一句:陈云姓廖。
  
  6.林彪。此处从略。
  
  邓小平。干才。政治思想强,作风泼辣,举重若轻,不专权。又一个少见的军政双全的出色领导人。
  但学问、见识都有所欠缺,不是适宜的统揽全局的帅才。我注意到:小平成为大王,是在山中无老虎之后。
  
  姑妄言之。不值方家一嗤。
  成为七大领袖之一,1949年后一直休养恬退的林总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变化。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事。
  
相关文章

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作者:二郎真菌 回复日期:2005-9-5 9:51:33          
  不同意楼上对邓的评价,邓这人很了不起
       
作者:风沙cj 回复日期:2005-9-5 10:24:05          
  
  楼主东抄抄,西摘摘。
  
  完全背离了本意,没啥新意思!
       
作者:宇文化极 回复日期:2005-9-5 10:29:58          
  
  刘少奇水平很高,1945年代理中央主席期间充分展示了他有能力做一把手,调动大批部队进行战略部署,树立了自己的权威,1946年毛由于生病险些被架空(毛当时病很危重),1949年后又多次代理中央主席,实际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959年后作为国家元首表现出的治国能力也是不容否定的.
  
  搞权术不如毛周.个人魅力也不如毛周.
  
  
       
作者:宇文化极 回复日期:2005-9-5 10:37:28          
  
  老成稳重的少奇同志


       
作者:宇文化极 回复日期:2005-9-5 10:53:19          
  
  文革初,三常委亲切交谈.
  


       
作者:zages 回复日期:2005-9-5 10:58:59          
  看到楼上的照片有些感慨, 我外公长得挺像刘的.
  
  文革中,任县委常委的他后来被打倒, 居然长的像刘也是证据之一.
       
作者:威夫 回复日期:2005-9-5 10:57:59          
  对老邓的评价太低了。反对。
       
作者:skynon 回复日期:2005-9-5 12:55:26          
  我觉得对老邓的评价恰如其分。邓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说他学问、见识一般实在有见地。中国现在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邓造成的。而且邓的政治品德也一直为人诟病。中国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之所以至今无法公布,跟邓的作用不光彩又无法触及有关。要说中国现在真正的禁区其实是对邓的评价,他才是政府极力维护的神
       
作者:夏虫语彬芩 回复日期:2005-9-5 14:02:36          
  书话的帖子根本打不开,只好上煮酒来看了:(
  
  感觉水平有起伏啊
       
作者:常山日月 回复日期:2005-9-5 23:10:53          
  看到楼上的照片有些感慨, 我外公长得挺像刘的.
    
    文革中,任县委常委的他后来被打倒, 居然长的像刘也是证据之一.
  
  
  这个请允许我寒一下,咋这命苦捏。汉武洪武,楼主打的比喻很有意思,按太阳本意,该是秦皇魏武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6 14:35:46          
  八.八大前后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被学者们充分肯定,多所揄扬。我对此颇有保留。八大其实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政治、思想、经济、组织......上,都是如此。姑且不说它本身存在诸如对阶级关系变化的认识偏离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估计严重不足,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南辕北辙,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定位不当等不容忽视的错误,对反对个人崇拜也只是一般性提提而已;......就算它基本正确甚至完美无缺,而压根儿没有从组织措施上确保对八大各项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流为一纸空文,说的是一套,做的完全是另一套,也是毫无意义的。窃以为对八大不宜估计过高。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大事。有些与林彪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大。有些则与他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并对他以后成为第二号神又变为第一号鬼的吊诡命运发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有:
  整风整党与“三反”、“五反”。
  胡风事件与潘杨事件。
  反右运动。
  军队反教条主义的斗争。
  大跃进运动
  中苏关系破裂。
  这些就不去详细说了。
  后者主要有:
  高饶事件。
  八大。
  八届五中全会。
  庐山会议。
  七千人大会。
  下面尝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1.高饶事件。
  毛泽东十分倚重的高岗和刘少奇一手提拔起来的饶漱石,戏剧性地联起手来,“批薄射刘”,矛头直指党内二号人物刘少奇,一时弄得刘灰头灰脸,狼狈不堪,相当被动,地位几乎不保。
  直接起因之一,是中组部第一副部长安子文(被认为是刘的骨干。部长刚由饶漱石兼任不久),私拟了一份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这份名单,据说居然“有薄(一波,与刘少奇、彭真、安子文等同为作白区地下工作出身的高干,被认为是刘系大将)无林(彪)”!一时惊起轩然大波。
  高岗过于生猛,矛锋又兼及周恩来。刘、周联手反击。斜刺里忽然杀出陈云、邓小平两员大将,表示坚决拥刘。身在杭州休养的毛担心党内分裂,想玩平衡,致信在北京主持准备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刘,一再强调指出:“对任何同志的自我批评均表欢迎,但应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并要求高岗、刘少奇都作份自我批评。可谓煞费苦心。毛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主持会议的刘、周并没按毛的指示办,而是抓住这个空隙,借机发力,将高饶的问题无限上纲上线,批倒批臭,让毛面对一个本不愿看到的既成事实。这决非毛的本愿。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但一时却也有苦难言。高饶于是只得成为牺牲品。高岗愤而自杀。向来对刘有看法的陶铸文革初期一度暴升至四哥,却不敢向刘开炮,相当程度上就是汲取了高岗的教训,看到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势力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担心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高饶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不幸。它开了建国后党内斗争一个灾难性的先河。也为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埋下了前因。
  高饶事件最大的赢家并非刘少奇,而是邓小平。刘只是保住了既有的地位罢了。而本来不甚起眼的邓则几乎接任了高、饶二人在党内所有的重要职务,脱颖而出;在八大,更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进入领导核心。又与本来渊源甚浅的刘少奇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彭、林两位老总都与高岗有过愉快成功的合作经历,对高麻子的能力和作风很是欣赏。以林总的为人,他肯定同情高岗,而不会对高饶事件前后邓的做法有好感。这一切,都是耐人寻味的。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范斯莱克说:“对中国上层领导人的行为,我们好象是站在一个舞台前,幕布只是升起来了一点点,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脚在舞台上移动,却看不到也听不到其它部分。”
  2.八大。
  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如日中天的毛泽东居然未得全票:他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
  这绝对是非同寻常的。我不知中共高层还有谁蒙受过最高领袖的如此宠幸。
  大家不难推想当时毛泽东的用意和林彪的感受。
  3.八届五中全会。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领袖之一。这是林总在党内地位第一次超迈实际上的军队领袖彭总。也是他被后起之秀邓小平一度超越后再度反超领先。
  在此前后,林总还是以休养为主,没做多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枉驾屈尊,多次到苏州等林彪的休养地前往看望,洽谈甚欢。主席对林总惟一的批评是说他“有暮气”。并亲书曹操名诗<<龟虽寿>>中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条幅相赠。关怀备至,期望殷切。
  4.庐山会议,彭总翻船。林总是作为救兵中途被急召上山的。他一定很矛盾:一边是功勋卓著、刚直敢言、多年并肩作战、相处甚得、感情深厚的老战友,一边是对自己有着深厚知遇之恩的共和国缔造者。最终,他选择了支持毛,但决不对彭落井下石。大家说林总批彭调门儿怎么怎么高,是不切合实际的。谓予不信,可去找找贺龙、罗瑞卿、肖华等将帅的发言,比较一下即可。林总曾这样暗自发泄对毛整倒彭总的不满:“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林总从来是个现时主义者,不会离谱。他是党内高层领导中头脑最清醒、最冷静的一个,对人对事极有主见,从不盲信盲从,对待毛泽东也是如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在当时的环境与氛围下,哪怕你众醉独醒,又能如何呢?邓小平后来也说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此言极是。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那么,养帅超过千日,又是为了什么?
  会后,林彪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这后来也成为林总的一条罪状。何其荒唐。这在当时,不是众望所归吗?到底是林总自己念念在兹还是主席对他亟需倚重,一步步将他推上前台的,谁能告诉我?
  5.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省、市、地、县、重要企业的负责干部,军队的有关负责干部,共7000余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毛泽东号召发扬民主,“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刘少奇作了书面主题报告。报告否定了毛泽东总把缺点错误与成绩说成是“三七开”的框框,强调大跃进以来面临的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暗示毛泽东对此应负主要领导责任。毛泽东被迫向大会作了检讨。
  毛的威信严重受损。此消彼长,刘则声威大振,直有与毛分庭抗礼之势。
  关键时刻,林彪出场了。他的讲话与众不同,迥异于当时的大会主旋律。
  他说:“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些。”
  “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
  “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林总何许人也。他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方向。
  毛泽东喜不自禁,带头鼓掌表示欢迎。会后,又让田家英等对这个讲话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整理,并且批示:“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还当面质问当时与少奇同志走得较近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林总的报告,罗长子你写得出来吗?罗如实回答:写不出来。毛一箭双雕、不无调侃地说:你当然写不出来了。
  这可以视为毛林二人长达四十余年的深厚关系中的蜜月。
  <<诗经>>上说:靡不有始,鲜克有终。
  谁又能够预想得到,此后不到十年,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
  
  
       
作者:不曾富贵不曾穷 回复日期:2005-9-6 21:12:01          
  高饶案似乎楼主所说很奇特,很想听听这里高手们的意见,或者说澄清,在下水平很低,兼自认为闭塞,不敢妄言。
       
作者:angel_wf 回复日期:2005-9-6 23:30:03          
  大开眼界,不过内容虽详实,却不尽全对
       
作者:smnd 回复日期:2005-9-7 01:08:21          
  为了歌颂林,自相矛盾是顾不得了.
       
作者:smnd 回复日期:2005-9-7 01:10:16          
  写史,应该以史料说话,尤其是从公开的文献中得出结论,而不是以推理得出结论.
       
作者:小小鸟儿天上飞 回复日期:2005-9-7 10:32:06          
  楼上的好好玩,你倒是指出楼主有哪几条没有以史料说话,哪个地方自相矛盾了啊.
  没来由的自说自话信口开河,会让行家见笑的.
  
       
作者:剖玉织香 回复日期:2005-9-7 11:05:36          
  掩卷,嗟叹。
  历史的尘埃落定后,我们也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角度去触摸过往,什么是真相呢,难不成公开的就是真相吗(当然掩盖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幕布的一角掀开处,主角也已下场,空余足音寥寥。。。
  楼上的不要苛责LZ了。
  谢谢LZ,看过很久----上来说声辛苦。
       
作者:清舞飞扬 回复日期:2005-9-7 11:24:12          
  我看毛对林的使用如同雍正之与年羹尧,用林弹压众老帅,控制军队,等一切尽在掌控后再兔死狗烹,功臣,尤其是手握军权的大将,历来是令帝王寝食难安的心腹大患。林和年一样,不过是帝王家天下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罢了。楼主把林写得象是在权利的搏奕中双方胜败天平上扭转乾坤的人,未免有点夸大了林的实力。在我看来,林不过是棋子一枚,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何况林的总总言论又怎能用肉麻一个词来概括,领袖除了听了十分受用外,恐怕还是会在心中产生几分鄙视的吧。
       
作者:500楼 回复日期:2005-9-7 21:17:31          
  目前林的性质还是反革命集团,在平反前有些事不好说也不能说
  
  至于清舞飞扬所说的,呵呵,你了解的还太少
       
作者:500楼 回复日期:2005-9-7 22:07:40          
  另外LZ对高饶案描述的似乎不太对头,高本身想抢权没什么,但同时针对了的刘和周。毛开始开始确实比较喜欢高,也有点利用高饶限制刘的意图,但说事后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一时却也有苦难言却谈不上。毕竟所谓过犹不及,反党联盟的逻辑是也给毛给定的的。林确实开始有点赞同高,但仅是出于当时形势的考虑,君不见批高的时候林也挺卖力吗。
  
  话又说回来,高饶的反党集团案子到今天也没平反,个中原由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7 23:11:13          
  九.九一三事件
  文革初期,天下大乱。
  乱到什么程度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红小鬼出身,毛泽东、周恩来、林彪都很信任和欣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中将,在1966年10月,总后造反派批斗他这个“当权派”、使用“车轮战”时,支撑不住,在总后礼堂当场昏厥过去。幸亏林彪批示“没有我和中央军委叶剑英的命令,邱会作不许下西山”,才躲过这场批斗。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1967年1月19日,邱会作接到中央军委文革小组的命令,从西山回到总后机关,遭到包括罚跪、抽耳光、喷气式等刑罚在内的更为残酷的武斗,被打断一根肋骨;肩胛骨骨膜、两片肌肉断裂,造成终生残废。邱为人很机灵。他乘看管人员一时疏忽,在一张小纸片上向毛、林写了呼救信,并设法捎出。也算是他运气好,这封信送到了林总手里。林是非常爱护部下的,何况是他的得力干将的邱会作呢。但在当时,林彪虽已贵为“副统帅”,造反派也不肯轻易从命,非要中央文革小组说了才算数。林彪当即让叶群去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讨了一纸手令,才将邱会作开释,保住了这个“最好的一任后勤部长”(周恩来语)一条性命。这就是被邱将军视为恩同再造的“午夜获救”。
  这样下去当然不成名堂,不是个事。乱可以乱,但要乱而有序。
  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于是有了一个秘而不宣的决策:借重周恩来以维持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和运转;借重林彪稳定并运用军方力量;借重林的老部下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稳定首都北京军内的局势。
  其意图是:通过稳定北京军内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军的局势;通过稳定全军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国的局势。所谓“稳定”,是指乱而不致失控,以达到全面清除刘邓路线在各个阶层、部门的代理人,保证全面夺权的胜利。军队大举介入地方事务,不少地方和部门甚至实行了军管。
  在当时,不能不认为这个决策必不可少,十分必要。它果然也很有效:到1968年9月5日,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至此,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先后砸烂旧机构,成立了革命委员会。9月7日,北京举行庆祝大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
  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是一次论功行赏的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军方势力的崛起。在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出的21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居然有林彪、叶剑英、刘伯承、朱德、许世友、陈锡联、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谢富治等多达11名职业军人(还没算上有军职的叶群和已无军职的职业军人李先念)!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毛泽东当然还是主席。林彪成为惟一的副主席。九大通过的<<中国:)章程>>完全肯定文革,载入了所谓“基本路线”和“五十字方针”,取消了普通党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它不仅高调肯定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而且明确写道: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这全然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水火不相容。尤有甚者:江青、叶群,第一夫人与第二夫人,居然联袂进入政治局,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大奇观。据说,仅出身于原东野八纵的中央委员,就达10人之多!
  九大的政治报告是林彪作的。起草人为文革新贵张春桥、姚文元。但林作报告前,居然对这份煞费苦心来之不易的报告看都没看一眼。他心里有火。
  本来,根据毛的意见,起草工作由林负责,由陈伯达及张、姚三大“秀才”具体执笔。确定由陈先动笔拿出草稿。不料陈写出一部分初稿后,江、张、姚等认为陈稿忽视革命和阶级斗争;强调生产,是鼓吹“惟生产力论”,表示反对。陈坚持己见,不愿另起炉灶,迟迟不能定稿。九大召开在即,等米下锅,毛泽东决定改由康生、张、姚负责执笔。张姚很快拿出初稿。向有中共第一秀才之称的陈伯达心有不甘,同时拿出了草稿。陈反唇相讥,嘲笑张、姚稿是一个“伯恩斯坦方式的文件----主张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陈将稿件封好送毛裁定。没想到毛看都不看,批字原样奉还。毛选中了张、姚稿。据已在毛身边工作了三十余年的陈伯达说,他感到十分伤心。林彪则同情和支持陈伯达的意见。并对江、张、姚非常反感。
  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自己中意的报告却被否决。在大会上念的东西根本是自己不以为然的。这个”副统帅“当得实在是没滋没味,表面风光而已,甚至有点窝囊。堂堂林总,何尝受过这种肮脏气?这为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反常态,带头向张春桥发难,埋下了伏笔。
  军事家林彪,近乎无可挑剔。政治家林彪,则相形逊色。
  庐山会议,以“设立国家主席”、“称天才”为肇因,张春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真所谓人心丧尽,极端孤立。眼看翻船在所不免。关键时刻,毛泽东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为张说话,稳林击陈,挽狂澜于既倒,扭转乾坤。毛林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矛盾已经表面化。
  毛泽东雄才大略,叱诧风云;而又一意孤行,唯我独尊。林彪巨大的威望、超高的人气让他悄然心惊。作为一个自诩为“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现代独裁者,他不容许出现任何有可能对自己权力与地位形成挑战的团体或是个人。其实在这时,林总的命运就已经大致确定。可惜政治家林彪见不及此。
  在毛泽东咄咄逼人的组合拳攻势下,林彪几乎无所作为。又好象在以不变应万变,静候尘埃落定。他呆在北戴河休养。
  其子林立果则不然。小伙子雄心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庐山会议后,林立果得出结论:“这些老总们(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长邱会作)政治水平底,平时不学习,到时胸无成竹,没有一个通盘,指挥军事战役可以,指挥政治战役不可以。说明了一点,今后的政治斗争不能靠他们的领导,真正的领导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林立果十分自负,目空一切。不知他看不起的这些老总包不包括林总----他老爸----在内?
  林立果开始拼凑力量,组织“联合舰队”。主要斗争目标是毛泽东、江青、张春桥。
  毛先扳倒陈伯达。罗织罪名,“批陈整风”。接着向军委办事组的黄吴叶李邱五员大将步步进逼,逼他们不断检讨,使他们威信扫地,自顾不暇。并新加进一些人,分其权势。进而改组了最为重要、处于腹心之地的北京军区。被认为与林接近的司令员郑维山、政委李雪峰都被免职,换上毛信得过的李德生、谢富治。外松内紧,环环相扣。
  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外出视察,“周游列国”。其实是向各地军政大员吹风,为打倒林彪作准备。他说:“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种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是挖墙角。”在一些文件上加上批判陈伯达等人的批语,是味“甩石头”;军委办事组增加一些人,是谓“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是谓“挖墙角”。
  9月6日,陪同外国军事代表团到武汉访问的李作鹏,从武汉军区政委刘丰口中获知被毛泽东严令不得外传的谈话内容。毛严苛无情的态度令李震惊。精明的李作鹏很快形成3点认识:
  1.庐山的问题还没有完。
  2.上纲比以前更高。
  3.矛头似指向林彪。
  当天上午,李作鹏陪外宾回到北京。傍晚,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黄永胜和邱会作。晚上,黄电告叶群。差不多与此同时,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顾同舟也将类似消息密报周宇驰、林立果。
  此后一周之内发生的事,离奇变幻,波诡云谲。在有关史料解密、核心仅存人物(如汪东兴、李文普)打消顾虑打开金口说真话前,甚难尽得其实。
  可以确知的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3时许,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遇难。
  这是现场勘定后对遇难后的林总的描述:
  “五号尸体:衣服全部烧光,头皮有绽裂,鼻烧焦,眉烧光,眼睛成黑洞,右门牙至犬齿摔掉,舌头烧黑,左眼内角至鼻梁间有一伤痕,胫骨炸断,体形瘦小,秃顶,有皱纹。”
  爆炸声惊天动地。火光如血,映红了沉沉黑幕。
  
       
作者:bwl7 回复日期:2005-9-8 0:59:36          
  作者:500楼 回复日期:2005-9-7 22:07:40 
    另外LZ对高饶案描述的似乎不太对头,高本身想抢权没什么,但同时针对了的刘和周。毛开始开始确实比较喜欢高,也有点利用高饶限制刘的意图,但说事后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一时却也有苦难言却谈不上。毕竟所谓过犹不及,反党联盟的逻辑是也给毛给定的的。林确实开始有点赞同高,但仅是出于当时形势的考虑,君不见批高的时候林也挺卖力吗。
    
    话又说回来,高饶的反党集团案子到今天也没平反,个中原由
  
  ------------
  
  按《雍正王朝》的说法:
  
  初,(八王爷)争太子的位,利用(太子)私建太子党,排挤军中大将的过失。自建八爷党,百官串连,得手握兵权之(九爷和十四爷)支持。谋图大位。
  不料,野心过大,妄图把(四爷)也搞下去,终由(十三爷)上奏朝廷,震动了(太祖),这下弄巧成拙。被(太子)和(四爷)联手打压,最终被逼自尽。
  而后,(太子)对(九爷、十四爷)始终耿耿于怀。后三年,(九爷)因为民请命,犯颜直谏,惹得雷霆震怒,(太子)寻机将(九爷)永远圈禁至死。
  后七年,(太子)终因权势过大,且太子党过于壮大。被(太祖)亲命查办,(十四爷)得以取而代之,党同伐异,(太子)死于之。牵连甚广。
  而(十三爷)也因与(太子)过从甚密,及告密前事,被流放远疆。幸得(四爷)及旧部保之,免于死。
  后五年,(十四爷)重蹈(太子)覆辙,亡于途。
  (太祖)悲于诸皇子争嫡事,自此,不言立太子事。
  后四年,(四爷)薨,临终荐(十三爷)代之为相。(后)欲为则天事,逐之。
  (太祖)临终传位于(少帝),(后)起事,幸得(九门提督、丞相)一举荡平后党。而后(十三爷)得众将拥戴,重返朝堂,行大将军事。
  后二年,(少帝)行尧舜事,禅位于(十三爷)。称之为(太宗皇帝)。
  (太宗)即位,大赦天下。感于前事,尊(四爷与太祖)共享太庙,复(废太子、九爷)之名位。
  (十四爷、八爷)为帝所忌,终不得平。
       
作者:500楼 回复日期:2005-9-8 01:52:06          
  哈哈,楼上的倒是说的有趣,不过也不全对,不是因为仅仅因为帝所忌,实际上是为帝所忌,而由太宗执行的
       
作者:米奇诺娃 回复日期:2005-9-8 05:48:10          
  总觉得林彪的事情,以后会有不同说法。
       
作者:目目目目 回复日期:2005-9-8 11:10:23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5-8-31 9:46:39    
      btw,林副统帅的最后下场,证明了历史不会给人以真相.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
  作者:ZJBN1981 回复日期:2005-8-31 18:35:06 
    估计只有中共倒台,我们才能看到历史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里会有什么真相呢?历史的真相仅仅在于由谁去写历史罢了。
  所谓历史,只有历史两个字是真实的;
  所谓小说,只有小说两个字是虚构的。
  
       
作者:honeyoak1234 回复日期:2005-9-8 13:51:25          
  感觉林彪事件主要原因是职位超出了林家的智力或能力所之, 换句话说就是林家没能力占那么高的权力. 从照片看, 叶群跟我二大妈一个模样, 假如在农村嫁个农民,她跟我二大妈一个结局, 能把猪喂好就不错了, 这样的人, 当了副统帅夫人, 政治局委员, 说句不好听的, 人家政治局开会, 她连正反话也不一定能听出来, 林总跟上她能不出事也是难的. 这样的智力水平生出的孩子也不会比平常人高出多少. 儿子整个一二傻子, 女儿连二傻子都够不上, 老子还没动手, 自己亲女儿已经把机密告知老毛, 除了二傻子, 别人是做不出来的. 你看看林彪出事那晚上林豆豆上串下跳就知道, 林家不满门灭绝也不行了.
  
  你看林逗豆现在的照片, 把她往家庭妇女堆里一放, 你这么也挑不出他来.
  
  林总出事主要原因是家门不幸, 出了这一群狗儿女.
       
作者:哭泣的带鱼 回复日期:2005-9-8 21:30:47          
  楼主写的不错
  至于写文言文那位大概是中学生吧,想起了我得中学时代,学海无涯啊
  林彪不谈其为人,单论军事素养足以入顶级将星之列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8 22:43:48          
  十。十大关键性问题
  我以为,有十个问题,对认识、分析、评价林彪其人甚为关键。下面按时间顺序,依次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1.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如果稍微公道一点,就应该承认:起码,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置身政坛第一线之前,林彪的革命资历是不容置疑的。诗人郭小川说:“几十年来我从未听说他在历史上犯过什么错误,从未听过有人说他做过坏事。”并认为林彪分析问题很厉害,一针见血,具有大军事家指挥若定的气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13事件后,林总由第二号神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号鬼。元老们也都做了一回事后诸葛亮,奉旨揭发批斗。
  陈毅元帅爆料:“一九二九年彭德怀从井冈山突围出来在余都同主席会师后,主席仍让彭德怀回井冈山恢复工作。随后四军部队到达瑞金,主席观察全国形势,认为江西的形势最为成熟,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贼很羡慕彭德怀到处打游击,反对主席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认为不能说全国和江西革命形势很快就会到来,说是江西福建的老百姓不愿当兵。林贼消极悲观,很怕敌人尾追,主张分散打游击。主席一直耐心对他进行教育。四军九次大会后,主席给他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封长信,批评了他的消极悲观,对革命丧失信心的错误思想。”
  那么,“一年争取江西”成功了吗?
  众所周知的是,4、5年后,中央红军被迫放弃赣南、闽西根据地,被迫长征。
  其实,在此前后,曾大力反对毛泽东的,正是朱德、陈毅、刘安恭。毛一度被免职,处境狼狈。而他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不是别人,乃是林彪。
  毛、林在这里只是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不同,进行探讨而已。从信中看,毛对林完全是关心、爱护、开导的语气,纯属良性互动。林的行为,公开、正派、敢于亮出自己真实观点,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庐山会议前数十年间林总的一贯作风。黄克诚大将晚年对这桩公案有过十分剀切的论述,令梁某叹服不已。
  说点题外话。胡适一直认为:)人文章写得最好的,得数毛泽东。此论甚是。谓予不信,请看毛致林信件的结尾:
  ......我所说的中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2.论短促突击
  一种战术讨论而已。没有什么不妥。将此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挂钩,不是无知,就是偏见。蒋介石当时已平息内争,统一军政,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红军。在敌强我弱力量过于悬殊的态势下,长征在所难免。林彪向来是游击战与运动战并重的。另据李德回忆录称,<<论短促突击>>一文是他约请林彪写的。
  
  3.长征途中,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
  性质同1。毛泽东自己都毫不在意。只是刮了刮林彪的鼻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完全是一副家人父子的模样。
  
  4.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陪同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曾多次与蒋介石单独策划于密室。
  诛心之论。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5.战锦方为大问题
  辽沈战役,先攻下锦州,关门打狗,最为有利,不待智者可知。毛泽东对此可谓三令五申,强调再四。
  确实,酝酿南下攻锦前,林彪迟迟下不了决心。他的顾虑主要是: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南下单程的汽油;怕傅作义派重兵由关内北上援锦,与沈阳的卫立煌分进合击;万一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就无法撤出,进退失据。
  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傅作义部不久前就曾到东北出过一次风头,打通了一度中断的北宁线,东野吃了点亏。所以林彪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进行锦州战役的前提条件:须以华北方面的杨成武第三兵团佯攻傅的老巢绥远,吸引傅派兵回援,俾使锦州开战时傅无法或无足够力量援锦。事实上,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这点以往常常为人所忽视。
  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作战计划,锦州大战在即,华北剿总须以第13军、第16军、第35军(傅自己的主力部队)、第94军全部4个军12个师约13万人会同在锦西、葫芦岛的第54军、新5军、第39军等部,组成东进兵团,全力支援锦州;锦州范汉杰部坚守待援;廖耀湘率第九兵团(辖新1军、新6军、新3军、第52军、第71军、第49军)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向锦州攻击前进,切断东野的后路,与华北部队包围歼灭东野主力。这正是林彪最担心出现的情况。
  由于杨成武部西攻绥远,傅作义果然派第35军等部回援;出援锦州,则只从第62军、第92军等部各抽一个师计4个师敷衍了事,力量大为缩水,严重不足。东北剿总方面,卫立煌根本反对出援,参谋总长顾祝同亲临指挥也没用。蒋介石亲自出马,才使得廖耀湘部勉强出发。但早已贻误军机。
  在淮海战役阵亡的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死前曾沉痛地对部下说:“我们国民党是斗不过:)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这实在是血泪真言。
  高岗、李富春、钟赤兵等过细安排好了后勤运输。情报方面已确证敌华北援军大为减少。林彪就定下决心,进攻锦州。
  由于西进兵团离得很远,当时林彪主要就是抓两件事:一是攻下锦州;二是在塔山一线顶住东进兵团,确保攻锦胜利。
  结果,攻克锦州只用了31个小时。正是“四快一慢”战术原则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指示攻击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林彪根据敌情变化,临机应变,命令东野回头歼击西进兵团。东北国军最精锐的廖耀湘部两天时间就被东野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解放军战史上创造了时间最短、损失最小、战果最大的新纪录。
  另一方面,因为四平攻坚战(与四平保卫战是两回事)失利的阴影,林彪不无顾虑。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1948年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对他肯定是一个强刺激。林总领兵打仗,沉着冷静,谋定而后动;但也非常自负,好胜心极强。
  韩信将兵。高祖将将。林彪的一切成就,与毛泽东也实在是密不可分。
  战锦问题,不过如此。岂足为病?
  
  6.反对抗美援朝,拒绝带兵出征
  当初,同意出兵朝鲜的可是极少数。依我看,就算现在,也不好轻言对错。林总身体不好,这可是公认的事实。实际上早在解放战争末期,他就没大过问具体战事了。这一条也是一些人后来在鸡蛋里找骨头。
  
  7.吸毒
  荒唐。
  
  8.第一次庐山会议
  评述已见前文。
  
  9.<<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是一份文革初期的重要文件。也被作为林彪、江青狼狈为奸的重大罪证。其实,这是滑天下之大稽。
  1965年,毛泽东下决心搞掉刘、邓。导火索是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点了第一把火,但在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那里碰了硬钉子。毛觉得北京不听他那一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决定另辟蹊径。但他当时可以信用委任的人确实寥寥无几。于是他打算将江青推出前台。但江青算老几?人微言轻,无人喝彩。
  正如江青自己后来在1967年4月12日说的那样:“我们攻也攻不动呀!......我的话更没有人听。于是想到在解放军中请尊神......来攻他们......。”
  这当然是指的林彪。
  文艺和军队,江青和林彪,一文一武,一女一男,风马牛不相及。能够有硬把他们拽到一起的想象力与能力的,非毛泽东莫办。
  1966年春节,江青乘专车从上海去苏州,专程向林彪拜年。并转达了毛的口谕:由江青出面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请林彪务必给予配合和支持。江要求林亲自陪同,林推以身体不好,加上对文艺不内行,予以婉拒。因为有毛的招呼,林就叫总政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协同一下江青。刘问:江究竟想找哪些人谈些什么?林总回答:可能是要研究三大战役的创作吧。可见林根本不知道毛、江的真实企图。后来也没有过问。
  后来几经周折,总算找几个人开了几次会,弄出一份初稿。毛泽东亲自指派陈伯达、张春桥进行深加工、大改造,并赋予其理论高度和时代生命力。题目仍然叫<<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由江送毛定稿。
  毛毕竟是毛。他详细看了修改稿,又亲笔作了15处重要修改。尤关紧要的是,他大笔一挥,将题目改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别小看这后加的6个字,那可是一石三鸟,画龙点睛!这使“纪要”分量顿浈,意义大不一样。林彪与毛、江的主动被动异位,不但使江青师出有名,狐假虎威,掩人耳目,抬高江的身价,又可不露声色地逼林走上前台。而林除了予以默认,别无选择。
  梁某以为这可以作为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致江青信中所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一个绝妙注脚。只是,到底是谁借助谁呢?
  
  10.第二次庐山会议。
  已见前述。后文仍有述及。
  
  有朋友要问了:那么,莫非林彪就没有什么缺点和问题吗?
  非也,非也。相反,林彪的身心都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作为军事家,他让人敬服有加;作为政治家,他的不足之处不容忽视。
  这些,下文中将有所述及。
  
  
       
作者:rakiman 回复日期:2005-9-9 03:41:33          
  没有组织的千百万不满,其力量与一个人的微小不满没有多少差别,难以对实际状况形成有效的影响。
  
  agree
       
作者:女澡堂里搓背的 回复日期:2005-9-9 09:14:28          
  林彪从井冈山就跟随毛泽东 是毛一步步把他提拔起来 颇为器重 而他也敢于在毛面前发表不同见解 很不简单 要不是当副统帅后怕自己身体熬不过毛 急于夺权 天下就姓林了 一想如果这样 现在中国是什么样字 真不敢想像
       
作者:不曾富贵不曾穷 回复日期:2005-9-9 20:34:05          
  作者:rakiman 回复日期:2005-9-9 03:41:33 
    没有组织的千百万不满,其力量与一个人的微小不满没有多少差别,难以对实际状况形成有效的影响。
    
    agree
  -----
  赞一个,能从这么多字里挑出这句,这位兄台有眼光!
       
作者:沧海月明中 回复日期:2005-9-10 10:10:57          
  作者:skynon 回复日期:2005-9-5 12:55:26 
    我觉得对老邓的评价恰如其分。邓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说他学问、见识一般实在有见地。中国现在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邓造成的。而且邓的政治品德也一直为人诟病。中国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之所以至今无法公布,跟邓的作用不光彩又无法触及有关。要说中国现在真正的禁区其实是对邓的评价,他才是政府极力维护的神
   好见识!!!!
       
作者:方十三 回复日期:2005-9-10 10:28:58          
  “......我所说的中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的文字真好啊。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0 13:25:27          
  百.百年五牛图
  梁某以为,华夏近百年来,内乱不断,国运不昌。三大曾令人欢欣鼓舞、如大旱之望云霓的政治领袖: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都高开低走,虎头蛇尾。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无穷的后患,理所当然地为时代与人民所唾弃,被牢牢钉入历史的耻辱柱。而中国社会若干最重要的基本的制度性问题,迄今尚未完全理顺。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仍在修修补补,得过且过,不被正视,更没得以解决。中华民族这条内在生命力充沛的巨舰,正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中艰难航行。
  正如鲁迅所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在天涯社区溜达已有些年头,惟一感兴趣的,是看帖、翻帖,对其它的一切包括问题与主义、左右吵架、自由主义内讧、bz上台与下野及其争执......都未曾措意。
  前不久有所触动,开始在天涯发帖。注注兄喝采兼起哄,替我起了<<百年五牛图>>这么一个大题目,弄得我有点骑虎难下。不过也好。很多事情不都是逼出来的吗?克尔凯郭尔说:如果非说不可,那么现在就说。好的,在下不揣冒昧,开始说话。先是蔡锷,现在轮到林彪。这是两个武人。另三牛:鲁迅、张季鸾、陈寅恪,则是三个文人。百年中国,惟有这5个真正的大佬能让梁某感到凛然肃然。
  既然以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为所谓“百年五牛”,虽属一家之言,也自然有我的标准、尺度和理由。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缺点,也不是我对他们所有的思想和作为都予以认同。
  扯得有点远了。话题还是回到林彪。
  上文说到林彪不少优点。下面说说他的缺陷。
  
  1.叶群进入政治局和林立果出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窃以为这是林总的最大败笔。
  林彪性情恬淡,身体也不好,常常置身事外,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参加。老谋深算的毛泽东,亟需林彪支持、有意逐步将林推出前台时,主动提出让叶群代替林彪出席各种会议。刚好,象江青一样,叶群也是个不甘寂寞、志大才疏的好事之徒。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更与江青一起进入政治局。叶其实是江的陪衬人。叶不入,江势难独进。在老干部被大片打倒、甚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怨气冲天的情况下,这大大强化了毛、江的力量和地位,又使林、叶成为替罪羊与众矢之的。毛一箭双雕。林里外不是人。政治上看似得分,其实殊为失算。
  林彪反对过好几次。但最后还是依了毛泽东的主意。应该承认,这件事,周恩来起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如何,这事毕竟是毛主动,还不致犯忌。林立果就不同了。
  林立果,1945年生,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1967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办公室秘书。当年7月1日入党。1969年10月17日,被任命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副师级)。10月18日,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将林立果、王飞(空军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周宇驰(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招集到一起,发出指示:“今后,空军的一切都要向立果同志汇报,都可以由立果同志调动、指挥。”周、王先后在空军党委常委办公会议和机关作了传达。一股吹捧林立果的旋风,在空军刮起,一时间,甚嚣尘上。一个初出茅庐、也还精干,但缺乏资历与经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居然被捧为“超天才”,自己也飘飘欲仙,自我感觉超好。终于轻举妄动,毁了乃翁无可置疑灿烂辉煌的革命一生,为林家带来灭门之祸。
  有一种辩解意见认为,这一切都是叶群伙同吴法宪私下搞的,林彪并不知情。又说林立果也不过是一副师职干部,不过是参照肖力(即李纳)在<<解放军报>>的级别罢了。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田家英曾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时,打算向毛泽东进言三条意见。第一条就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
  此言极是。我认为,林彪其实也存在同样问题。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岂止毛林而已!时至今日,此风好象愈刮愈烈。而政府并无从制度上根本抑制的良策。
  记得第一次庐山会议,老毛曾向彭总咆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
  据毛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张玉凤等人回忆称:毛晚年偏爱读一些低回凄婉的古代诗词,时常老泪婆娑;并不止一次喃喃自语:我对不起开慧!我对不起开慧!
  9.13事件前夕,毛南巡期间,多次对地方军政要员提及:一个毛头小子,捧为超天才,没有好处。
  在毛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亲侄毛远新从沈阳调到北京,不离左右,助理一切。
  第二次庐山会议,毛一反常态,对林吹毛求疵,翻脸不认人。原因非止一端。但其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以下是我虚拟的毛的心理活动:哪怕一个空头国家主席,哪怕废弃,老子不做,你也没份!小兔崽子更是休想!捧老子吹老子,什么三个副词,什么天才,老子是天才,你那兔崽子倒成了超天才,格老子莫非连你那龟儿子都不如了?这不糟践人吗!毛家天下,你林家想坐?白日做梦!可惜啊可惜,俺岸英儿英年早逝,要不......哼!咱们走着瞧!
  这些是可以写进<<病夫治国>>的绝佳材料。分析政治斗争,不可不体察人情。
  比照这一切,我认为,毛的心路历程脉络分明。绝对不可低估小林的串升和风光对老年毛泽东的心理刺激作用。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林立果在空军并不能指挥一切、调动一切。我军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谁都别想乱来。那两个一切,只不过是吴胖子为了讨好鼎盛时期的林、叶,献媚取宠罢了。
  
  2.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
  1969年10月18日为全军战备所发。历来被作为林彪的一大罪证。
  根据不久前披露的史料,此事与发布命令的林彪和传达命令的黄永胜都没有多少关系。只是当时值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阎仲川按常规办理而已。千不该万不该的是:阎加了那么一个招摇的字头,令雄才大略、乾纲独断的圣主触目惊心。
  10月19日,林彪得知后,有所不安,采用电话纪录方式,以急件传阅报告毛泽东、周恩来。
  毛泽东一脸的不高兴,居然亲自将它烧了。这让前来汇报的汪东兴非常吃惊。汪当晚接到周的询问电话,得知毛将林的报告烧了,也很是惊诧。
  圣威莫测高深。伴君如伴虎。
  我推测,这也许是毛对林真正产生戒心,进而认为他“迫不及待”、试图“抢班夺权”的起点。
  林低估了毛的雄猜,高估了倍儿铁的哥们关系。没有主动将这个疙瘩解开,殊为失策。
  
  3.器量偏于狭窄。
  林总生活简朴,沉默寡言。深思敢言,个性极强。但器量不够恢弘,偏于狭窄。
  罗瑞卿继黄克诚出任总参谋长,是他亲自点的将,后来两人弄得不可开交。邓华、钟伟都曾是其爱将,皆因小故日渐疏远。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都是清一色的四野旧人,虽然皆为一时之选,但毕竟不好,不平衡。邓小平在党内人望极高,打垮刘少奇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虽然已经刘邓并称,但小平仍然是四个全票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之一(另三人为毛、林、周),只有谢富治一人在小组会上攻击了邓,也不过说他全国解放后变了而已。毛泽东始终将刘、邓分别对待,留有余地,这也才有了邓三落三起的机会。而据一些资料称,后来,林对邓,则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这大约也是拨乱反正时期林冤沉海底谢被鞭尸的因由之一吧。
  甚至就是跟林关系最为深厚的罗荣桓、刘亚楼,去世前,也与林有些磨擦。林对罗帅不满,是罗对林在全军开展学习毛的著作只强调“老三篇”有些保留,担心片面化、庸俗化,不料伤了林的自尊心。空军司令刘亚楼本来一直是林最欣赏和喜欢的老部下,当时也因为与罗长子走得太近而被林疑忌。总政主任、也是林老部下的谭政更被打倒。另外,军队批判教条主义,整刘伯承元帅,虽是毛、彭主导,但林作讲话世,据邓说,是“声色俱厉”的。杨余傅事件,倒跟林没多少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一切说明,林彪其人器量有欠恢弘。让人想起韩信不愿与樊、绛之流为伍的故实。韩信与林彪,性格与命运,倒是确实不乏相似之处。
  
  4.两面派。
  当年给林彪定下的罪行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
  这基本上都是扯蛋。
  但两面派一说,倒并非全然诬枉。
  林总被迫出山后,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他对把毛捧为中国至高无上的第一号神,居功至伟,责无旁贷。一方面,是大事吹捧,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是私下里多所保留,甚至深恶痛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矛盾、痛苦。
  说他的表现象个两面派,信然。但联想起少奇大搞对毛的个人崇拜,联想起文革中周、邓诸公的表现,似乎也不好深责林总。
  更多的,应该从制度、体制方面找出问题,加以解决。
  
  5.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看似戏言,其实是独具只眼,大有名堂的。
  据说,林彪是惟一没向毛泽东作过检讨的中共大员。
  1971年5.1国际劳动节,在天安门城楼,林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毛不理他,他也不睬毛。坐了几分钟,居然拂袖而去,不告而别。这可急坏了一旁的摄影记者。同席的周恩来、董必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起先,我当这是一条八卦,不大相信,以为林总不至于这样憨直,不给领袖面子。
  2003年,适逢毛泽东110周年华诞,有关方面组织撰写的<<毛泽东传>>(1949----1976)公开出版。赫然载有此事。
  哎呀我的天,林总可真是了得!全党全军,除了林总,谁有这个头?!
  但从现实政治考虑,这无疑是失策的。这说明林彪无论如何,毕竟只是一个职业军人。跟玩政治的一代宗师毛氏相比,实在还是太嫩。
  一句话: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而这一切,都跟林彪身体不好密切相关。林身体差的罪魁祸首,还得怪当年误伤他的那位阎军神枪手。
  
  以上说了林彪一些不是。那么,他身死名裂,是不是罪有应得呢?
  非也,非也。
  相反,在下认为,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作者:打考勤 回复日期:2005-9-10 23:09:27          
  现在网上要跟林彪平反的呼声很高,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平反的概率几乎是零。林彪虽然进入了政治局常委会,在党内的地位超过了实际上的军事领导人彭德怀,但是林彪这个常委并没有被组织委托分管军队或者别的块块,毛主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堵住了眼中钉彭德怀进常委的路,让他有权无势,因为军队在常委会已经有代表了。二是让林彪有势无权,常委会多了个只会跟着他举手的摆设。毛主席真高人呀!彭建国后,多次向毛主席提出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建议过麻子,林彪,邓小平来主持军委,但都被毛主席断然拒绝,在最后一次彭要辞去国防部长的谈话中,毛主席反问彭,你已经是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军委常委副主席了,你还要怎么样?彭一时语塞,知道毛主席对他有了误解,只好作罢不提此事,对此事在高层的林彪不可能不知道的,林彪这个常委,在参加军委会会议时,也只能看着彭风光,带头高呼团结在以彭副主席为首的军委会周围。林彪这个常委真是做的憋气呀!有官无权,憋气呀!庐山会议,跟林彪提供了一个机会,林彪几乎没有拒绝的勇气,作为毛主席的救兵,其一上山就给老对头彭德怀定了调:招兵买马,野心家,伪君子,冯玉祥式的人物,还不忘吹捧毛主席,在中国只要毛主席是大英雄,你我都不配!客观来讲,林彪在庐山会议的表现只能是墙倒众人推,为了获得权力,林彪也无可厚非,毕竟人的本性是遵守潜规则的,像黄老,就是要做反兵,对毛主席一字一句的说,你赞成的也是错误的,其结果大家都明白,跟老板做对头,还有好果子吃吗?而顺着老板,把老板的对头骂的贼死,虽然有点味良心,可是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下山后,论功行赏,林彪做了军委会一把手,贺龙做了二把手,林身体不好的时候代替林彪,罗长子做了三把手,取代了黄老的地位,此三人庐山会议上,跳的最高,动动嘴巴,就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权力,值得!跳的高的还有陶铸,李井泉这王八,这王八更可恶,把彭的信带到西南局,让干部们发言,有很多人不知情,都纷纷说彭说的是实话,这个时候李这王八铁青着脸把反彭的决议抛了出来,很多干部被吓的是呆若木鸡,好好的天府之国,生生的饿死了不少人。后来的发生的大饥荒事件确凿的证明了彭的说话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也被迫在七千人高干会议上做了检讨,刘少奇的威望提到了空前高,在这次会议上,林彪还是胡说凭我的经验听毛主席的话,我们的事业就能成功,不听就要走弯路,林彪在局势明朗的情况下还说这话,这是人话吗?敢情饿不到你家,难怪会后来全国选太子妃。林彪这个人政治品德很差,简直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一味胡吹,什么四伟大,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其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权力,乘乱发家,但是当外部的敌人都倒下来的时候,亲不亲,一家人,上阵不离父子兵的时候到了,林彪在亲也亲不过主席的夫人,到了林彪感到恐慌的时候了,天天研究政变经,林彪的儿子还搞了个联合舰队妄图刺杀主席,事情败露后,劫持飞机妄图叛逃,林彪怎么能平反的了,李井泉这样的王八文革后都当了人大副委员长,如果林不走,凭林彪的战功,还真拿他没有办法。林彪的女儿豆豆这么多年来,一直想为父亲平反,口口声声说林彪是被哥哥绑架上飞机的,但是很多人考证林彪是自己上飞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21:2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skynon 回复日期:2005-9-5 12:55:26 
      我觉得对老邓的评价恰如其分。邓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但说他学问、见识一般实在有见地。中国现在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邓造成的。而且邓的政治品德也一直为人诟病。中国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之所以至今无法公布,跟邓的作用不光彩又无法触及有关。要说中国现在真正的禁区其实是对邓的评价,他才是政府极力维护的神
     好见识!!!!
  -----------------------------------
   同意。大致如此
  
       
作者:原子弹炸的大坑 回复日期:2005-9-11 8:35:31          
  林彪是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人,不适合做领袖。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1 15:04:21          
  千.千古奇冤
  辛弃疾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确实,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莫不如此。
  林彪也不例外。
  君主用得着他们时,解衣推食,无所不至。翻脸不认人时,就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最便给的罪名,当然是十恶不赦的谋反。还嫌不够,就再加上点诸如里通外国(对彭总亦是如此)这种猛料,让你身败名裂。
  <<诗经>>说:非今斯今,振古如兹。确实,这种把戏一演再演,并不新鲜。
  历史已经证明: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诸案都是旷代冤狱。
  历史亦将证明,林彪一案,实乃千古奇冤。
  前面说过,第一次庐山会议前,林总几乎无可挑剔。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不无瑕疵,但都可以理解,大节无亏,有些地方甚至难能可贵。关键问题在于9.13事件的真相与评价。
  说到9.13事件,不得不先说说晚年毛泽东。
  毛氏文韬武略,建党立国。说话海阔天空,文章行云流水。炉火纯青,老谋深算。实乃不世出的枭雄。上文亦涉及一些对他的评价,多为正面的,尤其是1949年之前。
  但在晚年,毛走向了反面。借用邓小平一句比较费解的话说,就是:毛的问题就在于他背离了他本来正确的东西。
  毛最喜爱的秘书秘书田家英,曾私下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准备向毛泽东提3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这实在是切中要害的金玉良言。但毛恣肆横暴到田连话都没机会说出就死于非命。
  据陈伯达回忆:“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后,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请了总理、林彪、康生、谢富治和我,讨论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久。总理讲了经济停滞、社会无政府主义、大批干部被打倒等问题。主席听著,有时用铅笔记著。林彪讲:‘同意总理意见。要发展经济,发展国防,整肃社会派别、山头。’我也讲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已经取得彻底胜利,要发展经济,团结大多数。’主席怕(文革)结束,他讲:‘斗批改还刚起步,斗争还有反覆,彻底胜利!还要不要革命?看来,今天我又是少数。’康生、谢富治当即表态,站在主席一边。当时气氛很沉闷。总理说:‘我对主席的教导、对主席思想的学习、领会还是很差,要很认真总结、检讨,否则,在工作上会犯大错误,还迷惑著。’主席讲:‘总理,检讨不要勉强。党内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立场,我不惊奇。’他说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订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事后,总理见了林彪,也打了电话给我,希望能向主席作检查,缓和政治局常委内部的气氛。为此,林彪给我打了电话,表示理解总理善意,顾全大局;但又表示:主席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比斯大林更专制,国家会有灾难降临。”
  可见党内高层关系扭曲到了何种地步。毛,不活脱脱一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独夫吗?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周、林诸公当时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不难想见。能怎么说?该如何做?不容易啊!
  纳谏如此。那么,用人呢?
  晚年的毛,最信任的是他的老婆江青。其次是两个对他无限服从顶礼膜拜的白面书生张春桥、姚文元。以下,就是工人王洪文,农民陈永贵。再就是后起之秀的老干部纪登奎、吴德等。这都是他夹袋中的人物,可以玩弄于掌股之上。倚以治国,可乎?
  总理病危时,叶帅一再叮嘱身边工作人员:总理如有遗言,一定要一字不漏地记下交给他。及至总理逝世,纸上还是一片空白。叶帅噙着泪说:“他一生都在顾全大局......”
  第一次天安门*事件,毛认定小平是后台老板。政治局开会,江、张等意图开除邓的党籍,以绝后患。一向沉稳圆融的叶剑英忍无可忍,愤然拍桌:“党籍都要开除?那好,连我的一起开除吧!”摔门而出。
  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康生曾说:支持毛做国家主席,林做国家副主席。如毛一定不做,则请林做国家主席。毛、林都不做,就不设国家主席。并说这是中央委员会的一致意见。毛打算打击林,私下向康老吹风时,康居然说:他想做,就让他做吧。毛厉声喝道: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康没作声。
  最后岁月,周恩来、康生几度关门密谈。颇为吊诡的是:康生去世前,居然写信给毛,揭发江青、张春桥历史上都是叛徒!这太耐人寻味了。
  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后,江西省委有位负责人说有好几个想不到。其中之一是:想不到康老从此撂担子,不干工作了。
  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说:张春桥这家伙整个一政治局里的恶霸!主席病重已久,不能理事,总是由他代传圣旨。我们实在无法分辨,哪些话是是主席的,哪些话是他自己的!
  有人问叶帅为何不早点干掉四人帮。叶回答:投鼠忌器。事实上,毛尸骨未寒,叶等就痛下辣手。这其实是一次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军事政变。但顺应了潮流民心。郭老欢呼“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毛、江极左路线得以废止。国家命运出现新生。
  ......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毛、江一伙的倒行逆施,肆无忌惮,不得党心,不得军心,不得民心。已到了天怒人怨、令人近乎无法容忍的地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毛后死十年,该会如何?早死十年,又该当如何?
  朱彝尊词云: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林总果然有除此独夫、与民更始之念之行的话,我会对他更为敬佩。可惜他没有。话题再回到9.13事件本身。
  
  9.13事件,已有不少专文、专书。虽仍有些云遮雾罩,但真实面目的轮廓已经逐渐展现出来。为了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对事件过程本身不再赘述。只是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事实上,256号专机的驾驶员潘景寅(航空兵34师亦即专机师副政委,全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及三个机组人员,还有司机杨振刚,早已取消“叛徒”的恶谥,恢复军籍,家属也享受一些津贴。只是不好把他们作为烈士宣扬(那必然马上会引发人们的疑虑),而是代以一个莫名其妙糊里糊涂的“病故”。这出自邓小平的最高指示。
  而根据中外所有相关资料,机上并无任何发生过搏斗的痕迹。相反,坠毁前,机上人员都已摘掉手表、鞋子等,作好迫降准备。
  这就奇怪了:潘景寅飞行路线肯定执行了林彪的指示。如果说林彪叛党叛国,罪该万死;那么,这个忠实执行叛徒命令、义无反顾的家伙,怎么就居然不是叛徒了呢?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能自圆其说吗?这给我的印象是:当局早已明白究竟,但有某种难言之隐;小人物好说一点,糊涂了案;大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好若无其事。
  我认为,这才是林彪9.13事件真相的最佳切入点。
  
  2.被作为定罪重大物证的,是所谓林彪给黄永胜的一封信,以及所谓“政变手令”。
  官方说法是:毛泽东将不利于林彪的“黑话”通过不同途径传到北戴河后,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9月8日,林彪下达了“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反革命政变手令。林立果带着这个手令到北京,密谋杀害毛泽东;;策划攻打钓鱼台,活捉江青、张春桥、姚文元。9月11日,林立果又将林彪写给黄永胜的亲笔信交给王飞,要王和黄取得联系。信的内容是:“永胜同志,很惦念你,望任何时候都要乐观,保护身体,有事时可与王飞同志面洽。”。信上没有日期。但王飞并未将信交给黄。
  林彪有什么必要给在这一天内与叶群通过5次电话的黄永胜写这样一封亲笔信?黄永胜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王飞不过是空军副参谋长,为什么林居然要黄“有事时”与王“面洽”?
  王飞、江腾蛟(南京军区空军前政委)分别被指派为联合舰队北线、南线负责人,为林立果所倚重。但都疑虑重重。对此,小林想了一些办法。9月9日,他要王飞送一个信封袋给黄永胜,一再强调其重要性,并特别嘱咐说:“不要暴露我在北京,就说你刚从北戴河回来。”
  9月10日,王副参谋长求见黄总长。黄见了王。王送上信封袋,寒喧了20来分钟,就告辞了。
  那么这个大信封袋里,究竟是什么重要物件呢?
  说来滑稽:里面装的是一盒菠萝糖,一件尼龙背心。如此而已。
  这不是很奇怪吗?
  林彪、叶群如果真要给黄永胜送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讲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可以采取其它很多更适合的途径,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曲里拐弯,不伦不类。值得注意的是:林立果并未将所谓亲笔信及时交给王飞送达黄,而是到9月11日王飞气势低落时才拿出来亮给他看了看。
  这是为什么?
  我看,除了林立果假传圣旨,买空卖空,欺上瞒下,狐假虎威,实在不好作别的解释。
  所谓“手令”,也只是一直由林立果、周宇驰持有,亮给几个人看了看。9月13日,周宇驰、于新野自杀前分别将“手令”和“亲笔信”撕得粉碎。后来被专案组得到,重新拼接,作为“铁证”。
  试问:这能取信于天下、取信于子孙后世吗?
  
  3.1971年9月12日晚7时许,周宇驰布置第二天南飞广州计划。其中说到:“明天上午8点钟,首长(指林总)从北戴河直飞广州沙堤机场,......王副参谋长、江政委、于新野,明天早晨6点钟以前到(北京)西郊机场工字房,由王副参谋长通知黄、吴、李、邱到机场,就说林副主席招集他们到广州开会。要保证他们安全上飞机。如个别人不愿去,就强迫他们上飞机。”
  这又说明了什么?林彪知情吗?黄吴李邱几位将军知情吗?他们之间,真可能存在什么政变计划吗?林总和这几位将军是我军最出色的将帅,真有谋反之心,会象我们看到的那样如同儿戏吗?相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指控他们的罪行,没一个站得住的铁证。相反,可以证明他们无辜的例子则很多,举不胜举。
  可悲的是,无论毛堕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他一息尚存,这些元勋宿将,恐怕至多也只敢腹诽,连做梦都不敢想到,采取断然措施,兴利除弊。
  由此可见专制制度将人性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4.一切都说明9.13原计划是上午飞往广州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北戴河乱成一团,使256号专机仓皇起飞终至折戟沉沙?周恩来最后与叶群通的那个电话究竟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直接下令机场禁止起飞?为什么8341部队不予制止而只是象征性尾追?为什么飞机上得了天却落不了地?
  
  5.李文普的表现和孤证作用甚巨,而破绽百出。论及其人其事的文章已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多费笔墨了。他辜负了林总的信任,死有余辜。只是,如果有人代表组织交代过他,只能怎么怎么说,而他别无选择,只能背负心狱以终残年的话,那就太可悲,也太残酷了。
  ......
  综上所述,我有以下几点结论:
  
  1.无论是什么情形,林总都无罪有功。应予彻底昭雪,还其相称的历史地位和荣誉。并尽快索还遗骨,循礼安葬,以顺天心,以应民气,以慰亡魂。
  
  2.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诸位将军无罪有功,应予彻底平反。如果惟一尚在人世的李作鹏中将能亲自看到这一天,将具有特别意义。
  
  3.林立果等联合舰队成员按当时来看,犯有罪行。但现在看来,究竟如何评价,可以从长计议。
  
  4.1981年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体”一案,是十足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应予撤销。林彪等人才是江青一伙的拦路虎和死对头。邱会作翻船前曾经叹息:没我们几个在前面挡着,他们以后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总理,国家的事情更不好办了。事实完全证明了邱中将的先见之明。在政治上比林总更为成熟老练的周总理,深明对毛“只可顺守,不可逆取”的道理,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但有人丧心病狂,不准身患癌症的总理及时动手术,终于未能顺守成功。总理当年为林总的惊天一恸,是多年委屈、压抑的一次瞬时爆发,“既伤逝者,行自念也”。几十年来,他与林总一直关系良好。对林总的结局,周有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内疚。但那种认为毛、周联手置林于死的说法是缺少根据、不负责任的。
  
  5.高饶一案应予实事求是的平反。
  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其实都是党的干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没有一个人有罪。当然,错误是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夸大其辞,甚至罗织罪名,都是当年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自然遭到唾弃。但旧帐应该清算,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唯一无须翻案的是四人帮。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但客观说一句: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只不过是替罪羊,可恨之余,也不无可怜。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李慈铭说:“此史公微文,谓韩信至愚,必不至此也。”李笠批注:“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心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而朱轼在<<历代名臣传.岳飞传>>的结尾写道:“飞以韩、白之才,而忠孝出于天性,谦恭不伐,忧国勤民,可谓大臣也已。恢复之志虽不遂,然平生大功,亦莫之与敌。宋初南渡,溃裂分散,不可为国,飞始复建康以扃北户,取襄阳以遏上流,平群盗以清根本,又设间废刘豫以除心腹之害。微飞,则诸将不能独当,虽欲限江淮而守之,恐未能也。至于襄阳,飞所自营置,终宋之世,以为强藩,宁、理之后,视襄阳为存亡。宋之有是人也,而使之至此,可悲也夫!”
  陈寅恪先生诗云:是非谁定千秋史?哀乐终伤百岁身。
  写这等文字,令人非常压抑。打住。
  我想:日后的史学大师们,会为林总写下怎样的传记和赞语呢?可以与一样蒙受千古奇冤的千古名将韩、岳二公相媲美吗?
  
       
作者:muzilee 回复日期:2005-9-11 16:24:07          
  跟了好长时间的帖了。精彩!学了不少。
  但恐怕,这个案要翻过来极难。
  个人好恶,推测甚或民意向背是一回事,仅以此来改写历史,证据缺乏。最多只能推测林总等并无意害毛,但无法说有功。
  事实真相恐怕要因多数当事人作古而成为永远也说不清楚的谜。可以预见的未来期,官方可能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兴趣将这个案弄清。现实意义不大。
       
作者:无聊斋主人 回复日期:2005-9-11 16:31:28          
  楼主对刘少奇和邓小平的评价,可能失之偏颇.
  如果建政后,毛退位,刘少奇很可能将国家建设得很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许多思想,都是刘少奇早就有的.
  如果邓小平都不算帅才,中共只怕真没人才了.
  事实上,邓之为人,才能不须说,品行也是相当高尚的,比毛公心多了.
  毛是个需要大加批判,提出鞭尸不足以解恨的中国罪人.
  
       
作者:毅诚 回复日期:2005-9-11 16:41:30          
  呵呵
  楼上好象也是煮酒老人
  毛的个人才略
  绝对是千年一出之才
  当然
  留下一具僵尸和愚蠢而狂妄的后人
  是毛的悲哀和报应
  少奇若当国
  中华危矣
  至于后面那位
  品行如何
  呵呵
  但是
  具有超然的勇气
  凭这点
  中国人应该感谢他
  才能一点
  至今几任都是实践主义或说实用主义者
  不提也罢
       
作者:无聊斋主人 回复日期:2005-9-11 16:52:38          
  毛太帝遗毒甚远,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了,毛主义分子依旧猖狂,均为左系代表.
  可以佩服毛,但不要评价过高.
  刘至少具备开放开明之胸襟,在天津视察即喊出"资本家剥削有理"口号,是中共党内少数能顺应潮流的人.邓执政后,实践的正是"资本家剥削有理".
       
作者:毅诚 回复日期:2005-9-11 17:07:47          
  刘是中共史上个人崇拜的始作俑者
  毛若SHAN于刘
  毛百年之后
  等待中华民族的不知是怎样的苦难
  呵呵
       
作者:无聊斋主人 回复日期:2005-9-11 17:18:32          
  党内对毛之崇拜,始作俑者是刘,此乃公认史实.刘之结局如此,祸根由已而种,所谓咎由自取也.建政之后,周亦是帮凶之一.
  就党内领袖而言,毛刘周朱陈邓一辈,邓自是最为杰出者,余者均不在同一档次,若周、若陈更是等而下之.
  吾从邓.
  
  
       
作者:朱周毛 回复日期:2005-9-11 19:20:36          
  邓最厉害?不敢苟同!
       
作者:HomeLake 回复日期:2005-9-11 19:22:44          
  林彪有无叛国之罪的案可以翻,有无夺权之心,之实的案估计是很难翻了。
  林彪也无法做到清心寡欲,超脱权利之逐把。最近看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林彪也是落井下石的,别说都是被老毛逼的,看看朱老总的发言,真正的厚道,老毛居然听到挠鞋面,讽刺其隔靴挠痒。
  老毛的人品真正有问题,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回过头来,看解放后林彪也是无功的。作为牛来说,简直没什么可以称道的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1 22:48:51          
  问楼上诸位好。
  
  无聊斋主人兄:不知道你看过多少关于少奇的东西?他可是那种最正统的、经典意义上的:)人。一般来说,他比老毛更左:这主要指意识形态。
  你看看他在延安整风、高饶、反右、四清的表现,看看他对王光美“桃园经验”的推崇,看看他对江渭清脾气之大,你也许会改变看法。毛也许从来没将刘真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他嘱意的是林和邓。你可以参照一下他对张春桥的态度。
  
  HomeLake兄: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请注意,朱老总早就是一个闲人,而林总正被毛煞费苦心推上前台,又作为救兵中途应召参加会议。他的表现,并不过分。看看彭总的反应就知道了。林总翻船后,彭总并未落井下石,而是物伤其类,颇为伤感。
  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最后,用一家人的献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迫使毛不得不调整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使国家前途一度出现转机。我们可以原谅周公、邓公甚至老毛一些非出本愿的表现;我不知道,又还有什么理由去奢求林总呢?
       
作者:无聊斋主人 回复日期:2005-9-12 01:36:12          
  加班到现在,苦也。偷闲上来瞧一瞧。
  梁兄对我的批评我虚心接受。
  我对少奇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对他建国初在天津的讲话印象特深。
  我想请教的是:
  “最正统的、经典意义上的:)人”?这类党员到底有些什么特征?
  另外,我们可以设计一种估算模型,给七大核心打分,看谁得分更高。我觉得还是邓小平高。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2 10:47:05          
  无聊斋主人兄:
  你的问题其实我在上面已经约略说到:一般来说,他比老毛更左,这主要指意识形态。
  另如孜孜不倦地在北京办<<中流>>杂志的那些老同志。核*心人物之一邓立群,就是刘的秘书,曾任中宣部长,也是历次反自由化的中坚人物。
  小平敬陪末座而已。你以他居首,当出于偏爱。也算一家之言吧。我以为,起码,毛、周、林诸公任何一位尚在,就肯定轮不到邓公居首。另外,高、饶都是极佳干才,可惜了。
       
作者:wbaraque 回复日期:2005-9-12 10:49:53          
  
  楼主对林彪的评价太高了吧!和岳飞一样的千古奇冤更是笑谈了,岳飞在政治上可是没什么野心,早在被抓之前岳飞已经交出军权了。千古奇冤应该是彭德怀!
  
  林彪的军功是无庸置疑的,楼主没有提到共军在东北接收70万关东军的军火,能否谈一下?
  
  林在庐山上的表现虽然不是主谋,
  帮凶是少不了的,国防部长这个位置诱惑还是很大的。林彪的结
  局只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换句话说,在江湖上混迟早要还的。我是支持林反戈一击的,像周那样逆来顺受林估计是做不到的,像彭刘那样横死林估计也是不愿的,只是林立果的手段太低级了。楼主说林立果假传圣旨我觉得不太可能,这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是搞政变,是要杀头的,没有林彪点头谁敢?
  当年程潜花园口决堤非老蒋手令不可,就是怕自己当替罪羊。
  
  
  按唐德刚的观点,毛是想传位给江青的,刘林邓都是毛心中的臣子。可惜江青太不争气,只能扶上华国锋来搞一下平衡。没想到连华这样的老实人和汪东兴这个毛的大内总管都忍不了江青,只能说老天有眼!
  
  我觉得毛不杀邓,一是因为邓韬光养讳做得好,二是邓前面还有
  
  刘林周,威胁不到毛的地位,自古太子难做。
       
作者:海之诗3422 回复日期:2005-9-12 11:27:14          
  大家没有发现吗?现今的宣传口径已经不在提林彪反党集团了.着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2 13:03:50          
  wbaraque兄:岳飞的罪名不也是谋反吗?轻言立太子、赴援不及时甚至要挟君相、勾结旧部图谋不轨......那一条不够杀头?你以为君、相是怎样看他的?焉知千年之后,后人又如何看林彪一案?
  觉得小林假传圣旨不可能,那你倒是可以试试如何解答我上文的若干相关疑问。
  陈云1976年后也就成了元老中的元老。林总尚在的话,谁敢装大啊!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
  林总容易吗?他能怎样做?这是不是逼上梁山呢?高明有以教我。
       
作者:一相逢 回复日期:2005-9-12 15:53:45          
  其实用白起,韩信,檀道济做比方也就可以。
  虽然二人在许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岳飞就是岳飞,历史注定他要承担更多的东西。
       
作者:依依你我 回复日期:2005-9-12 21:59:34          
  wbaraque:说林总在庐山是帮凶不妥。老彭倒台,有几个人不时发言叫好的,不都成了帮凶了?国防部长也就是个头衔,还是主席说了算。联想到林总在49年之初想去某个西南省份到头,感觉他对这个官位不是太敢冒的。
  
  70万关东军的军火?赫赫,有那多吗?关东军很多的武器都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修好了后就把壮丁杀人灭口了。80年代大兴安岭的火灾一说就是有日军的军火库爆炸引起的。就算东野搞了点日本的“洋洛”,那也比不了新一军,新六军的全美式阿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2 22:46:09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很喜欢孟夫子这句话。以为它与苏东坡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异曲同工,非常人所能道。
  原文作“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庸借用为词句作为<<天龙八部>>回目,出于平仄需要,将千、万移位。这样音节上更为铿锵。将错就错吧。那是写乔峰的章回。荡气回肠,血脉喷张。我看金庸,亦如小马过河,不排斥,也不痴迷。<<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天龙八部>>是看完了并且还认为比较不错的几部。最喜欢<<笑傲江湖>>(但是李亚鹏......还是不说这个罢)。梁某以为任我行、东方不败、向问天分别是在影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林能甘于寂寞,安心养病,坐享其成就好了。
  我倒也是这样想的。你看陈云,1976年后不就成了元老中的元老,牛得很嘛。林总尚在的话,谁敢托大?!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
  林总容易吗?他能怎样做?这是不是逼上梁山呢?高明有以教我。
  又有一种看法是:九大前后,因为国内外形势特殊,军方地位凸出。这是一种非常态。但林对此认识不足,反而开足马力,向前狂奔,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直取毛的心肝宝贝张春桥,这虽然令人钦佩,但政治上不很明智,不大可取。9.13事件前,跟毛作个深刻一点的检讨,没准就过去了,大家都作,你也作那么一个,又有什么呢?邓不就是会作检讨和保证,才得以东山再起?毛虽然明知邓“这个人是不老实的,一贯很不老实的,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但左右不过就那几棵葱,还不是得起复重用?搞政治,是不能顾脸面、争意气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政治家,林彪确实不够成熟。面皮太薄,个性太强,能入而不能出,能伸而不能屈。另外,他身体不好,性格也太不活跃,知识和思想都有其局限。
  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比照。
  
  功名鼎盛时期的曾文正公,头脑并未发热。他致信曾老九:“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退让几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预料到攻克天京会成为他与清廷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可能会出现某种政治上的危机。攻陷天京后,曾老大并不兴奋,而是饶室彷徨,彻夜不眠。终于痛下决心,自剪羽翼,裁减湘军,以释朝廷疑虑;同时不顾老九的强烈不满,让他开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锋芒,解除慈禧太后心病。文正公毕竟老谋深算。此招果然效果良好,一切ok.
  跟曾国藩比,林彪政治上就显得明显小儿科。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时任河北省主席的晋系首席大将徐永昌,应阎锡山之召,回太原密议联冯讨蒋。会前,炮兵司令周玳问徐的意见。徐明确表示反对。他说:“对国家说来,刚刚打完仗,不应再打了。对总司令(指阎)说来,也不利于打仗。第一,不打仗,人们都来捧他,他是爷爷;如果打起来,一定都要向他要东西,他又很吝啬,哪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他就成了孙子了。第二,冯玉祥这人,......不管亲疏,都会遭到他的暗算。以前,多少人吃过他的亏。......现在和冯一同打蒋,哪能可靠?在作战的紧要关头,说不定冯又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倒蒋不成,反而会吃大亏。至于李(宗仁)、白(崇禧),相隔很远,他们是不是能打到武汉,颇成问题。韩复榘、石友三多行不义,再过二三年,在社会上就没有这两人的声音了。唐生智毫无实力。刘文辉的川军,从来就没有出来过。刘珍年、白宝山等,都是骗钱的,更是靠不住。如果打起来,这个重担子就全要由咱们挑起来,你看这个仗怎么打?”
  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阎执意要打。但事实证明,徐的判断完全正确。难怪他后来被老蒋网罗过去,先后出任军令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平起平坐)、国防部长等要职,极为倚重。
  跟徐永昌比,黄吴李邱几员大将的见识就远为逊色。也难怪林立果瞧不起这几个大老粗了。
  
  我想,作为常胜将军和毛氏心腹,林总的经历一直比较顺,没经过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练;心气又极高;一旦被无端指责,自尊心受损,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不稍顾惜一切。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林彪的老首长叶挺将军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让毛尝到了一丝挫败的滋味。最后,用一家人的鲜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迫使毛不得不调整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使国家前途出现转机。如果我们可以原谅周公、邓公甚至老毛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表现;我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去奢求林总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当地名医。有一次聊天,他说:“毛泽东当然了得。但太好斗,折腾来折腾去,对谁都没什么好处。他一生也就保住了他自己一个人。”在下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张国焘说:政治充满罪恶,革命不是圣洁。
  9.13事件不久,毛就害了一次重病,几乎一命呜呼。从此身心俱衰,无复往日意气。毛从肉体上消灭了林,林从精神上击溃了毛。毛的自信心丧失了,就此步入穷途末路。
  吕后伙同肖相国杀了韩信。太史公说事后与闻的高祖是“且喜且怜之”。一生好走极端的毛,晚年百无聊赖,信笔涂鸦,居然写出这样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时,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得意、调侃,还是悲凉,甚至后悔呢?我不知道。
  悠悠人世,滚滚红尘。虽万千人,林总往矣。
  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文革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林彪事件更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坛上发生的巨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它标示了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破产。但是长期以来,官方垄断了林彪事件的解释权,将林彪定性为“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出走是“和平过渡未果,阴谋政变未遂,叛国投敌,自取灭亡”。在1981年的所谓“超级审判”更将林彪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并故意与江青集团混为一谈。林彪一案株连甚广,中共军级以上干部被立案审查者就达上千人之多;空军受害尤深,能言敢战之士凋伤殆尽;其家属、亲友和部属亦广受牵连,被迫害者达几十万众。这一影响甚至延续致今。此外,林彪一案是当局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并宣称彻底否定文革之后,唯一保留的文革之中定案的大案。所以,在林彪事件过去三十多年后,仍然有必要重新予以探讨和评论,尽最大的可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为不为林总平反,何时平反,值得秉政诸公三思。依我看,事实俱在,人心所向,势在必行,迟不如早。现在应是最少历史包袱,集人气而顺民心的最佳时刻。一届任期,数年而已,转眼即过。帐,赖是赖不掉的;自有千秋青史在。拖长了,本息累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亦未可知。该断当断,该行即行。
  梁某心目中,赤县神州,近代最优秀的军人,乃是蔡锷;现代最优秀的军人,厥惟林彪
  该结束这篇在下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长文了。谢谢所有参考书目的作者,谢谢所有耐心看完本文的朋友们。
  最后,借用被顾随先生称作“眼界极高、心肠极热之山东老兵”的一代天骄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为本文结尾:
  
  悠悠万世功,
  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
  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
  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作者:宇文化极 回复日期:2005-9-12 23:11:16          
  
  红色音乐家李劫夫
  
  与黄永胜的往来
  
    在北京的第二件事,便是加强了他与黄永胜一家的往来。
  
    这是导致李劫夫陷入万劫不复的人生黑洞的开端。
  
    李劫夫1943年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时,任三分区下属的文艺机构“冲锋剧社”的副社长,当时,三分区司令员是黄永胜。因此,从那时起,李劫夫与黄永胜便有了一种部属关系。
  
    1962年,李劫夫去广州开会,遇到了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黄永胜。当黄永胜的夫人项辉芳得知劫夫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院长时,便让劫夫将黄永胜的三儿子黄春跃,招到沈阳音乐学院去学音乐。结果,12岁的黄春跃到“沈音”后,劫夫让他住到了自己家中,以从生活上能照顾这个小孩子。后来,项辉芳还让黄春跃做了李劫夫的干儿子。
  
    黄春跃在劫夫家中住了一年时间,就搬到学校宿舍去了。只是星期日,则或是到劫夫家,或是让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派人接去他家度周末。
  
    “文革”开始后,黄春跃离开了学校,当兵去了广州部队海上文化工作队。
  
    有了这层关系,劫夫1967年在北京期间,便同当时也常住北京的黄永胜一家,有了较多的往来。劫夫的夫人张洛与黄永胜夫人项辉芳的往来,则更是越来越密切,二人甚至以姐妹相称。
  
    1968年3月后,黄永胜正式调往北京,任总参谋长。
  
    由于两家的这层关系,特别是张洛与项辉芳的亲密往来,使劫夫不仅得知了高层很多人对江青的不满,更扯出了一件为林立衡(林豆豆)找对象、接着又受到林彪接见的事情,使劫夫在后人眼中的“林彪集团要犯”色彩,愈加浓重。“做媒”之事是项辉芳惹来的。
  
    为林豆豆做媒,受到林彪“接见”
  
    1968年初的一天,项辉芳告知张洛,叶群委托她帮林豆豆找一个非干部子弟做对象;可她项辉芳周围哪来合条件的工农子弟?因此,问张洛能否在文艺界找找,因张在沈阳文联工作。张洛还真在文联给找了一个小伙子,经带给项辉芳与叶群先后“目测”合格后,叶群便让项、张带给林彪看。可是,怎么让林彪看呀?叶群便安排了一个由林彪接见革命音乐家李劫夫的政治活动,让那小伙子冒充劫夫的随行人员,一道参加接见。
  
    这是劫夫惟一的一次受到林彪接见。
  
    接见中,叶群将劫夫介绍给林彪,为劫夫吹了一顿,说他是八路军出来的音乐家,成就如何如何,煞有介事。而林彪自然也例行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表扬了写语录歌的方式。接见后,林彪还送了劫夫及其家人几样小礼物:两本《毛主席语录》,两套毛泽东像章,一些治心脏病的药等。
  
    虽说事由“做媒”起,但当时受到“林副统帅”接见,毕竟是大事。回家后,夫妇两人连忙给林彪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要“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林副主席”等等。
  
    这封信,日后便以向林彪表忠心的“效忠信”名目,成为劫夫的一桩罪行。
  
    “紧跟林主席向前进”
  
    除此以外,劫夫还有两个“投靠林彪集团”的问题。
  
    其一,是1970年的一天,张洛在林彪的另一位爱将李作鹏家里,偶然看到了林彪写的那首《重上井冈山》,当时是写在条幅上的。张洛便将它抄下,回沈阳时,带给了劫夫。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谱上瘾了的作曲家,情不自禁地主动为林彪的这首《重上井冈山》谱了曲。后来,6月底劫夫因病去北京301医院治病时,黄永胜与吴法宪、叶群便特地又接见了他一回,并请吃了一餐饭。其间,劫夫便向黄、吴、叶展示了他为林彪诗词所谱之曲,并当场演唱了一番。黄、吴、叶听后,都很满意,说曲子“很雄壮”。也不知是客套,还是真心。反正这事,劫夫的罪已铸成。
  
    其二,1971年9月下旬的一天,劫夫从偷听到的外蒙古电台所播的信息中得知,中国有一架飞机飞到外蒙古时坠毁了,但飞机上有许多文件,是中国内部出了事,毛泽东病危了。而到“十•一”国庆那天,劫夫又看到北京没有像往年那样举行庆祝,便愈来愈猜想高层出了事,但见报上报道了周恩来总理依然如旧,他便胡猜可能是毛泽东病重,已由林彪战胜了江青文人集团而接了班。
  
    于是,他便又来了创作歌曲的瘾,想提前操作一首庆祝林彪接班的歌,因而,在一张纸上写出了《紧跟林主席向前进》的歌曲题目,其他歌词尚未想好而正在思考时,他的夫人张洛进来看见了,问他写什么,劫夫就告诉她:主席病危,林彪就要接班了,现在写一首歌,一旦正式接了班就拿出去。
  
    张洛却说:你现在写这个干什么?赶快别写了。
  
    劫夫一听,也就停止了写作,并将那写了歌题的纸给烧了。
  
    按理说,这两口子之间的事儿,无影无踪,怎么日后却能被弄成了罪证呢?
  
    所谓“学习班”
  
    据张洛后来回忆说:她被关进“学习班”后,1972年春节左右的一天晚上,吃过饭后,她突然觉得脑袋里轰的一下,随后,她便感到自己的头盖骨变得像木头一样了。她便问“学习班”的人,是不是给她吃了什么药?反正,自那以后,她就控制不住了,什么都讲。后来,出“班”时,她收拾东西时发现,抽屉里有她写的莫名其妙的东西,如交待她与基辛格的关系等等。
  
    张洛怀疑的事,应该是不会发生的。无疑,是她自己产生了幻境。
  
    凡经历过“文革”中那种所谓“学习班”的人,都能明白“学习班”的厉害,“学习班”虽然不是正式监狱,但其精神摧残力度,却大大强过正式监狱。
  
    为什么?
  
    你想想,不让你好好睡觉,一批又一批的专案人员对你搞“车轮战”,连番来上阵对付你;还有精神战,拿你亲人的前途,威胁恐吓你,没日没夜。不怕你是个多么坚强的人,也能将你的神经折磨成病态。在那种情况下,除非是曾受过特别训练的人,是没有一个人能将心中的秘密长期守住的,都会一一吐出来的——只要办“班”的专案人员认为需要。
  
    因此,劫夫两口子之间的一些话,也能被掏出来,并不奇怪。
  
    只是,劫夫两口子当时不知道,在劫夫的所有问题中,这为可能上台的林彪所写的《紧跟林主席向前进》歌一事(尽管只有一个题目),也许是导致他们长期受审、并永无政治上翻身之日的关键。
  
    因为,当1971年10月20日,上面决定将劫夫作为林彪集团的人而进行隔离审查时,也许仅仅还只是因他与黄永胜等有往来。而这种有各种工作与生活上原因的往来,只要查清了,问题也就还有消除或减轻之日。因为,毕竟劫夫并没有参与林彪集团的什么政事,而与黄永胜等有一般工作与生活往来的人,也不是仅他劫夫一人。但是,将劫夫审查后,却发现,在1971年9月与10月间,劫夫竟写出了准备迎接林彪上台的《紧跟林主席向前进》一歌题目,这,却是全国全军独一无二!
  
    你劫夫说你没有投靠林彪的意图,可是人家亮出这歌的题目,你还能说清楚?谁还能为你劫夫说话辩解?
  
    当然,如果真正按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从全面的逻辑上讲,分析一下劫夫作为音乐家作曲家的历史与性格,也就会知道,即便他写了这个什么《紧跟林主席向前进》的歌,也不应将他视为林彪集团的人。一则,以当时他的地位,他的能量,入那集团,显然还不够格,并且,也的确没有他劫夫参与了林彪集团活动的证据;其二,他原本就是个喜欢为党的事业、为党的领袖写歌的文化人,并非只为林彪而写。况且,当时,林彪还是进了党章的名正言顺的领袖接班人,在情况不明之时,为他写了歌,也不是什么投靠。
  
    若真正按实事求是的精神办,劫夫的这些问题,都不应算什么的。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另类处理的。
  
    歌曲解禁,结论照旧
  
    劫夫两口子是1971年10月20日,从锦州押到沈阳,正式被解放军战士予以分别逮走的,尔后,被关进了地处沈阳的“学习班”,进行审查。
  
    专案“学习班”一办五年多,直到“四人帮”都被打倒的1976年12月了,还没有“散班”的信息。
  
    终于,老天来唤他了。1976年12月17日,中午12时多一点,因心脏病发作,李劫夫不幸猝逝于“学习班”中。
  
    1979年,辽宁省委的“纪委”于11月20日作出决定:“李劫夫积极投靠林彪反革命阴谋集团,问题性质是严重的,但考虑其全部历史与全部工作,定为严重政治错误,并因其已死,对其处分不再提起。”这是官方对李劫夫问题的最后正式结论。
  
    不过对这结论,不服者众,认为有“文革左风”余味。
  
    1981年7月,在“第四届长春音乐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路见不平,公开说话了。他说:“劫夫同志写的那些好歌可以唱,今后应该继续唱。他生前的后期有过错误,但他写了不少好歌,有的可以说是我们音乐创作中的珍品。”7月24日,《辽宁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吕骥的这番话。
  
    从此,被封禁了十年的劫夫的歌,又可以唱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又开始响彻于歌厅,进入到录音歌带、歌碟之中,重新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家里。
  
    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的音乐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等,同首都数万名群众一道,齐声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
  
    1999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盛大阅兵式上,展示1960年代成果的方队经过广场时,伴随着前进步伐的,便是雄壮高昂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乐曲。
  
    1994年4月1日,辽宁暨全国文艺界等方面人士,在沈阳回龙岗公墓,为劫夫举行了一个有数百人自发参加的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4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为此采写的文章《深深的怀念》,文章说:人民送英灵,英灵垂千古!
  
    劫夫原名云龙,终于,他安息于“回龙岗”了。(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霍长河先生所著《红色音乐家——劫夫》,特此志谢)(编辑:姜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22:49 | 只看该作者
 梁由之兄:
  
  林彪自从参加红军以后就从来没有做过检讨一类的事情,因为公开做检讨一是影响自己的声望,二是给别人抓住了把柄,林彪是自尊心极强的人,因为他从来不公开承认错误,所以像郭小川等人也就不知道他犯过什么错误,历来林彪受毛泽东批评多由聂,罗两位政委做检讨,庐山会议没有一位像聂,罗的人来承担错误,林彪于是成了“死不认错”的人.
  
       
作者:独-狼 回复日期:2005-9-12 23:50:50          
  垃圾,全是无机之谈!~
       
作者:师太老衲有礼 回复日期:2005-9-13 01:33:14          
  今天是林彪元帅逝世34周年,一代军事天才竟然死无葬身之地,可叹!
  林彪元帅是我的偶像,迟早人们会认识到元帅杰出的军事才能,敏锐的政治嗅觉,高尚的个人修养.
  林总,尚飨!
       
作者:wbaraque 回复日期:2005-9-13 上午 01:56:57          
  梁由之兄:
  
  岳飞最后的罪名的是“莫须有”。你说的那些罪名秦桧秦禧费尽心机都没有给岳飞按到头上,想来秦桧也知道那些罪名是经不起推敲的。在个人品德上,林彪和岳飞差太远了,林对毛的吹捧,林立果年纪轻轻身居高位,全国选妃,老婆进入政治局。和林彪不同,岳飞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他的死是因为赵构主和岳飞主战(这是个大话题,咱们就此打住)。岳飞的千古奇冤是经过近千年的检验的,我觉得用千古奇冤来形容林彪太过了!
  
  对林立果假传圣旨这个结论,小弟手头没有资料,这只能等913真相公布以后才能知道,但从你给的资料看“假传圣旨”这个结论是很勉强的。这就如领导儿子收了贿,领导绝对是撇不开的?
  
  小弟觉得梁兄对林彪矫枉过正了, 林在7000人大会上跳出来捍卫毛,林对贺龙的迫害,林对毛的吹捧,仅仅说是“逼上梁山”是不是太简单了?我觉得说林政治斗争失败更恰当一点。
  
  ---------------------------------------------------------------------------------------------------------------------------
  依依你我 兄:
  
  林彪在庐山会议得表现,可参考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那时候大事只要毛想管,都是毛说了算,如果说国防部长是个虚衔,那么周的总理刘的主席岂不都是虚衔了?
  
  关于苏联像:)提供武器,请看下列文字,这是摘录zhhkcy1 网友在启蒙论坛 → 煮酒论史的回复,不过有出处,您可以去查。
  http://128.32.36.219/dilly/lb5000/topic.cgi?forum=4&topic=460
  
  %------------------------------------------------------------------------------------------------
  从军事角度而言,东北的得失对这场内战的胜负关系甚巨。
  从 政治角度而言,独裁无胆、民主无量的蒋遇到党内高度集权、对外满嘴民主词藻的中共,自然甘拜下风。毛到重庆谈判,就认为:“国民党实行独裁的劲不大,像灰 尘一样可以吃掉的......没有重心,民主或独裁,和或战。最近几个月,我看他没有路线了。……我看,现在是有蒋以来,从未有之弱。兵散了,新闻检查取 消了,这是十八年未有之事。说他是坚决反革命,我看不见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419,422页)。
  从经济角度而言,耕者有其田、二五减租 长期流于纸面,确实为中共在农村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中国的地权分配和租佃情况非常复杂,从目前的一些个案研究来看,将中共的发展完全归因于农村矛 盾激化似乎不妥。币值改革摧毁了中产阶级对蒋政权的信心,但这更多是失败的后果而非原因。
  关于东北军事,以前写过一个帖子,现在看来,其中涉及的有些史料还须进一步考证,不过狒狒兄要讨论此问题,就贴出来给兄参考。
  由蒋介石的停战令说起
    这篇文章原来是打算发到思想的境界论坛上参加有关讨论的,不过文未成而论坛已关门大吉,也就搁置下来,昨日在关天见到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一文,又提起兴趣,草成此文,也发表一点意见.
     1.关于蒋介石的停战令:对于四平战后东北长达四个月的停战(而当时国共两党在其他战场大打出手)我以前也有过疑惑,林彪四平战后元气大伤,国民党理应 乘胜追击,兵贵神速,停战四个月无论如何是个败招,后来读了不少史料,对于蒋氏此举略有所悟,一来蒋氏如乘胜追击,越过松花江取齐哈,战线拉长,兵力不 敷,非自关内调兵不可,而当时毛为解东北之危局,已在46年6月上旬开始先后命令令关内诸军(山东、太行、晋冀鲁豫各军区)撕毁停战令(在此前数月,关内 停战或小打,关外大打),乘蒋军全面向北之际,在关内大打,实施报复作战(但后来出于宣传需要,往往语焉不详,如山东我军声称攻击的乃是伪军,其实日寇投 降9个多月,所谓伪军早已反正为国军)在此情况下,关内蒋军一时无力调主力出关支援东北,而共军向来擅长诱敌深入战术,伏击战更是林彪所长,以现有兵力冒 然前进,恐怕会吃亏(1945年底,毛令林彪在锦州与国民党军决战,林不同意,回电建议继续撤退,将敌战线拉长二三百里而击之,陈云在1947年给高岗的 信中,对避免锦州决战与四平成功组织撤退两件事给与高度评价,认为其中任何一件处理不当,东北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好形势),新开岭战斗就是国军孤军深入的下 场,二来如越松花江尽取东北之地,恐难为老毛子所容,苏联虽一再表态不干涉中国内政,但亲美的国民党控制整个东北是其不愿看到的(1929年的中东路冲突 历历在目),最起码也要构筑一个缓冲地带,一旦国军进入松花江以北,难保老毛子不会明里暗里出兵干涉(1946年6月毛秘密指示东北局,要东北局吁请苏 方,在蒋军进至北满时,出动部队(可以采用东北民主联军中的俄罗斯族部队名义,),到哈尔滨等处协防。)况且林彪四平虽败,但其实力尤存(文中称林部伤亡 四万,未免是蒋军夸大战果之语,雪白血红及共军史料一般都报七千较为合理,因入东北之共军各部在11万左右(入东北后招募各部未经很好整训,战斗力极弱且 叛变者众,四平之战如果真损失4万主力恐怕:)在东北无立足之地了)。长驱北上,一战而定东北非有绝对优势兵力及美国的坚定支持(外交支持(比如威慑苏 联)和大量的军火供应)不可。且东北战场的局势复杂远非关内可比,例如蒋军潘溯端(184师)部倒戈,本来已被国军切断去北满的路线,但凭着中朝人民用鲜 血凝结的友谊,184师绕道朝鲜去了北满,国军也只好干瞪眼,不敢开罪金日成及其后面的老毛子。故而由此两点出发,蒋介石的停战令亦有一番道理,简单地从 东北局部军事的角度提出批评似乎忽略了当时东北所处的复杂局势。
    2. 林彪力量壮大的背后::)得天下确实发动了人民群众,但东北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发动却早在1945年底就已发动,北满的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在四平之战前就 已取得不少成果(林彪赴东北后就大抓根据地建设), 林在四平战后的主要工作在于利用四个月的停战机会对东北之共军各部进行整训,大力提升其战斗力,除在精神层面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士气,并加强战术训练 外,物质层面则从苏联远东部队和驻朝苏军获得了大量军火援助(不仅提供给东北共军,还由东北大量转运关内,如山东根据地从1946年5月起即由海路获得东 北转运来的大量军火,仅5-6月就有三批,以后每月均有相当数量的军火由东北南运关内,仅7月一次运往山东就有100余车皮的弹药),这种援助数量之大之 多(具体数目可参见附录),以至于有研究此一问题的学者尖刻的将所谓:“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解释为:“待在农村,等待苏援。”话虽偏激,却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客观事实,分析国共之战,不考虑这些重要因素,而执着于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小米加步枪”等等似是而非的议论和神话,只能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 远。
    附录:国共内战中苏联向中共军队提供的武器
    1. 苏联远东军向东北民主联军提供的日本关东军武器(步枪约70万枝,机枪12000-14000挺,各种炮约4000门,坦克约600辆,汽车约2000多辆,另有弹药库679座,800余架飞机和炮艇若干。
    2. 从1945年底-1947年初,苏联向中共军队提供的步枪在30万枝以上
    3. 1948年,苏军还向东北中共军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苏制和捷克制武器
    根据米高扬和毛泽东1949年2月的谈话,为了宣传的目的,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11月入关前将苏制武器留在了关外。
  附录资料来自杨奎松《毛泽东和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和列多夫斯基的《斯大林与中国》另外陈毅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
  
  
       
作者:梁由之 回复日期:2005-9-13 02:49:42          
  百年五牛图之五:关于林彪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江淹<<恨赋>>
  
  
  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 辛弃疾:<<沁园春.老子平生>>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题记
  
  
  
  一.一个非神即鬼的人
  开篇就抄书:
  这是一个曾被尊为中国的第二号神,后来又被列为第一号鬼,非神即鬼,好象从来都不是人,最终还是被一个“鬼”字覆盖了的人。
  这是一个24岁就当军团长,从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当到野战军司令员、国防部长,而且经常身兼数职(比如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除了“副统帅”从未当过副职的人。
  这是一个党史军史少了他,有的史实就会讲不明白,就会出现空白,就会留下问号,进而愈发挑逗起人们好奇、探究心理的人。
  这是一个不时要面对,又不敢面对,竭力要回避,又很难回避,轻不得,重不得,深不得,浅不得,稍不谨慎就要引起麻烦,已经死去快20年了,依然异常敏感的人。
  这是一个人们私下里有不少议论,据说世界上也有不少传闻,而今逐渐开始比较客观公正地放到历史天平上的人。
  谁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林彪”。
  
  
  上文摘自<<雪白血红>>。作者张正隆中校。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初印,印数93000本。
  
  
  二.二种眼泪
  古话说: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1971年9.13事件稍后的一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得到了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包括林彪在内全部身亡的确切消息。当时在场的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纪没想到的是,一向沉稳潇洒、气度雍容的周总理,居然当即号啕大哭起来,足顿胸捶,涕泗横飞,悲不自禁。足足过了二十多分钟,才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常态。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几乎是仅见的。纪登奎莫明其妙,不知所措,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无独有偶。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彪──蒋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
  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曾在蒋身边长期扮演类似陈布雷一样角色的党国大员陶希圣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一个中华民国总统,这对政坛上的生死冤家,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避嫌疑,不约而同地为一位非正常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抛洒下英雄之泪。这实在太不同寻常、太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林彪则是黄埔四期学生。蒋、周二人与林有师生之谊。
  这当然不是蒋周二公异口同声为林哭泣的因由。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林彪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呢?
  
  
  三.十大元帅之三
  林彪,原名育容,湖北黄冈人。1907年12月5日出生。父林明清,曾在村里的杂货铺子当店员,又在往返于浠水、鄂城、大冶一带的小火轮上做帐房先生。有些积蓄后回乡经营手工织布,当了一个小业主。母陈氏。
  黄冈县城距林彪的老家林家大湾约30公里,是著名的东坡赤壁所在地。苏东坡在这里写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现在有所黄冈中学,也是名震江湖,桃李满天下。据说,毕业于黄冈中学的天涯网友,就为数不少。
  林彪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到武昌上中学。1925年毕业。同年秋天,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并加入中国:)。四期同学中,胡琏、张灵甫、李弥、刘玉章、罗列,刘志丹、曾中生、袁国平、段德昌......等人,后来都成为国共双方的名将。
  他的两个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即张浩。1935年,他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从苏联回国,与毛泽东配合默契,假传圣旨,对毛最终战胜张国焘、确立中共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初期,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不久因病去世,毛泽东亲为抬棺。他的后任,就是邓小平),都是早期知名的:)人,对青年林彪走上革命道路无疑起了领路人作用。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被分配到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不久升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转战至湘南,因功升任营长。
  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编组成红四军。毛、林风云际会,惺惺相惜,互相借重。此后,林彪历任红二十八团(四军主力团)团长、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指挥得力,战功卓著,与彭德怀、黄公略一起成为中央红军朱毛麾下最出色的将领。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的草台冈一役,一举歼灭了国军王牌、陈诚的起家部队第十一师,更是声威大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总兵力1.9万余人)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冲破重重包围,杀开一条血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抗战军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林彪出任主力师115师师长。1937年9月,率部歼灭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一千余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气,也使林彪成为遐迩闻名的抗日名将。
  可惜乐极生悲。1938年3月,林彪被友军阎锡山部误伤。后去苏联医治。直到1942年3月才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次意外事故,不惟使林彪无从在抗战中再展身手,有更佳表现;更为他后来的身心与命运埋下了悲剧性的种子。
  毛认为林具备多方面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军事天才。他曾让林作为周的助手去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一呆就是几个月。军统巨头唐纵等对林印象极为深刻。
  林彪回延安,毛泽东非常兴奋,亲自前往迎接。毛拉着林的手,满面笑容,边走边说。令跟在一旁的秘书师哲深感诧异:朱老总从前线、周副主席从重庆回延安,也从未得到主席这般礼遇。青年林彪不就是一个师长吗?
  那么,在现在颇为人所垢病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林彪表现如何呢?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写道:“林彪于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一行从重庆返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嘱林彪休息,林彪只是挂名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不具体过问党校的具体工作(此时延安除整风、审干外,没有任何紧急工作)。林彪在延安对康生一直保持距离,对审干、抢救持沉默态度,完全置身于运动之外。”
  这其实是林的一贯作风。
  八年抗战,终获苦胜。美国试图扶中制日。本来是千载难逢的“霖雨苍生新建国”的绝佳时机。可惜国共两党各争雄长,互不相让,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盯住了东北大地。不惜血本,在苏军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各个根据地抽调精兵强将和大批干部,投进黑土地,志在必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独霸东北”。中央原拟派林彪去山东,后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改派他去东北负责军事指挥。统揽全局的,则是刘少奇最重要的亲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我军(曾几度易名,当时叫东北民主自治军)第一政委彭真。
  开始很不顺利。林、彭意见不一。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派到东北负责的军政大员熊式辉、杜聿明也算一时豪杰,并不容易对付。“独霸东北”很快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共军占据的城市不断失守。尤其是继四平之战失利后,1946年5月23日,廖耀湘率国军精锐新6军攻占长春。共军进退失据,极为被动。
  关键时刻,毛泽东显示出超人的胆识,采取了断然措施。
  据<<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关于1946年6月16日的文字记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当时,林只是中央委员;而彭、高、陈三人却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在十分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的中共,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组织措施。
  毛泽东孤注一掷,将中共在东北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了林彪。
  范文澜先生说:一个领袖,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点品质,是纳谏和用人。在当时,毛泽东这两点都比蒋介石要做得好。他的成功,实非幸致。
  林彪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短短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完全逆转了形势,实现了原本接近破灭的“独霸东北”的梦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更是一举歼灭了东北国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的百万雄师成为一支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地区雄厚的工农业基础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强大后方,毛泽东已经真正具备了最后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资本和经济实力。
  甚至连中共领袖们,也未免觉得胜利来得太快了。毛泽东乐不可支地对大家说:现在,林彪可是壮得很哟。随即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表。
  1948年11月23日,东野主力84万人分三路入关。
  接着是平津战役。(四野)渡江战役。衡宝战役(歼灭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主力)。海南战役。......万里远征,所向披靡,把红旗从白山黑水一直插到了天涯海角。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授予中共十位统帅级军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们依次是: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朱、彭总副司令的地位在红军、八路军时代已经奠定,无人能够撼动。林彪的资历,仅比罗帅稍老一点,远逊于其它九帅。另外六帅,陈、徐、聂、叶也都出身黄埔军校,是林的师辈或学兄。贺、刘二帅更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和参谋长。十大元帅的人选和排名,中央是反复权衡、大费周章的。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大体都是服气的。
  令人瞩目的是:如此旷世盛典,军人荣誉的颠峰时刻,林彪元帅居然缺席。他在青岛疗养。避开尘嚣,静听海浪天风。
  林彪何以能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原因只有两个字:战功。这实在是实至名归。
  林彪的军政才能,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下面一节,在下将尝试对此作一些分析。
  
  
  四.四野
  作为战功最大、年龄最小的元帅,林彪被国内外公认为是中共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已经崭露头角。抗战阶段,也曾名震一时。抗美援朝,彭总大出风头。不过一直有不少人说,彭总的战术修养远不如林总;若是林总入朝指挥志愿军,战果肯定会更大,损失则会小一些。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假设。
  网上也常见林粟之争。元帅之三与大将之首都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各持己见,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结果仍然是谁也不能说服谁。
  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
  跟二徐一样,粟司令是标准的一流职业军人,素来为梁某所敬服。纯粹论战功,他甚至更是为大多数元帅所不及。
  不过,即便是粟裕,也尚非林总之匹。其它且不说,1946年6月16日之后,林彪成为东北地区党、政、军一把手;一句话:“东北王”。而这正是东北战场国共易势的转折点。斯大林说:干部决定一切。粟裕则只是在华东地区负责军事指挥,头上压着饶漱石、陈毅、张云逸、黎玉等巨头,对下面的指挥也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尤其是原属八路军的部队和将领)。平起平坐的谭震林对他更是啧有烦言。直到毛泽东让陈毅去了中野,粟裕“双代”后,他才算是基本放开了手脚----虽然依旧小心翼翼。
  我注意到,深居简出、不喜交际、清高淡泊如林总,对待罗荣桓、彭德怀、高岗、周恩来、黄克诚、粟裕、柯庆施、陶铸......等少数几位个性鲜明的军政要员,是青眼有加的。建国后,粟遭到彭、陈、聂三位元帅的联手打压,长期郁郁不得志。但从没听说他与林总有若何过节。扯远了,打住。
  无论如何,三年东北解放战争,为林彪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军政才智的舞台,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兴衰成败。
  可说的很多。说来话长。为了控制篇幅,这里单挑两件事: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稍加分说。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先说两个“根本意见”: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来,为了遮人耳目,应付国际舆论,又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州国”。陈寅恪先生诗中所谓“欲夸朔漠作神京”,即指此事。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苏联红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进入中国东北,强弩之末的日本关东军不堪一击。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突然投降,国共双方都出乎意外,有点措手不及。随即加紧布置,调兵遣将,力争使本方势力处于有利态势。其中,双方力量近乎真空状态的东北地区成为热中之热,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正确决策,全力向东北扩张。在苏军的支持配合下,一度抢得先机。
  国民党则束手束脚,摇摆不定。曾寄厚望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试图和平接受东北。结果被斯大林玩弄。党国要员、经济学家张公权在日记中写道:“王(世杰)外长始终不明了苏方对于东北,有其局部之策略。任何国际局势之变动,不能动摇其既定之局部策略”。但张的独到之见当时不被重视。
  毛泽东信心膨胀。1945年11月15日,他致电林彭真、林彪,要求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同时让黄(克诚)、梁(兴初)两部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准备战场,等敌人进至绥中、兴城地区时,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一次消灭敌人两三个师,歼灭敌军三个军,以从战略上解决问题。19日,中央又来电提出:“要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
  军令如山。中央期望如此殷切。
  其实呢,事情并不那么美妙。按黄克诚11月26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就是“七无”: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其实,有些部队,尤其是主力部队,还缺少枪支弹药: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了。先来的冀东部队,倒是弄到不少武器,拿去装备了一些并不巩固的新扩大的部队。但后到的老八路,却所获甚少。
  相反,蒋介石在确信和平接受无望后,已下决心武力解决问题。东北九省保安司令杜聿明(黄埔一期学生)率国军精锐、百战沙场、全副美式装备、曾远征印缅的石觉第13军(汤恩伯基本部队)和赵公武第52军(关麟征基本部队),浩荡出关,兵锋直指锦州、沈阳。其余几个军陆续跟进。我军初战不利。
  另一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11月19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按照中苏条约,苏军将把中长路沿线各大城市移交给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
  经过深思熟虑,11月22日,林彪致电中央军委和彭真、罗荣桓,强调指出:“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根本意见”完全否定了毛泽东15日电报中要求在锦州一线决战歼敌的设想。但得到东北前线军政要员黄克诚、高岗、陈云、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上升时期的毛泽东,恢弘大度,从谏如流,立即采纳了林彪这个随机应变而得出的切合实际的重要建议。不再急切求胜,而是改变既定方针,撤离中心城市,稳扎稳打,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主要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这才有了以后的翻盘和反败为胜。
  1945年尾至1946年中,国内气氛微妙,战和不定。美国总统杜鲁门特派马歇尔将军强力介入,进行调停,意欲在中国推行美国式的两党制。一时间似乎和平建国大有希望,中共中央一度也作了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思想准备。
  这时,林彪致电毛泽东:
  “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到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象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被人公开指为头脑不清醒,这在毛泽东平生大概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他认了,听进去了。
  后来情势的发展,尽人皆知。东野入关前,聂荣臻在华北始终被傅作义压着打,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真的相信会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裁军过猛的亏。无怪乎毛后来说聂是“老实人”。
  再说一次撤退: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所以,军事目标,应该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四平保卫战刚好打了整整一个月。结果,我军伤亡8000余人后主动撤退,四平为国军精锐孙立人新1军、陈明仁第71军等部占领。
  这不是林彪想打的仗。
  4月11日深夜,林彪致电中央及东北局:
  “......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听他的。为了配合周恩来在重庆的谈判,毛多次严令林彪,务必死守,“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越打越被动。黄克诚是我党最有眼光和胆识、最敢说话的优秀高级将领之一。他直接致电毛泽东,又致电林彪,建议及时撤退,保存实力。但毛、林都没有回电。
  毛不回电,是因为他不同意黄的意见。
  林不回电,是因为他要维护毛的权威。
  这事令黄老纳闷多年。林总这次是怎么了,打这样的呆仗,不是他的风格呀?
  解开这个谜是在十余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大将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因同情、支持写万言书直陈现实而触犯龙麟的彭总,即将翻船。
  一次小会,不知怎么又扯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老说不及时撤退是错误的。毛说:这是我的决定!黄老真是了得,当即回应:“你决定的,错的也还是错的!”他这才明白了林总维护领袖威信的苦心。
  加之这次会议上,墙倒众人推,破鼓滥人捶,对彭总新帐旧帐一起算。当年长征路上林彪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自然是一大罪名,毛牢记在心,非常在意,提起多次。奇怪的事是,他并不在意写信的是林,而是一直认为是彭背后怂恿林写这封信的,帐该跟彭算。林总本来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议中途,作为“救兵”,与邓小平等临时被急招上山。当作毛、彭等人的面,林总说明写那封信完全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彭总毫无关系。毛不知作如何想。彭总则十分感激。黄老也对林总实事求是、宁可让毛失望也不对彭落井下石非常敬仰。黄老晚年能顶住压力出面为林总说话,实非偶然。
  这其实也是林总的一贯风格。
  四平保卫战期间的电报很有意思,极具林彪色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林彪一边指挥保卫战,一边留好退路。“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傻事他可不会干,添兵的乱命更不会听从。18日,敌军即将攻克四平,守军有被合围之虞。林一面致电中央及东北局请示撤退,一面边奏边斩,全师而退。
  这两个“根本意见”和一次撤退可不容小觑。
  1947年5月,陈云致信高岗,曾把锦州避战和四平撤退,作为本党进入东北前七个月当中的两件大事。陈云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有错误的话,就很难有东北以后的好形势。
  老毛奇说:“一个在展开的最初阶段中所犯的错误,是永远无法矫正的。”
  历史是最深的冰山。即如东北解放战争,考究起来,问题多着呢,岂止“战锦”而已!
  红领巾时代,老师和家长就教导我们:“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没有:)就没有新中国。”
  现在,我突然想:假如没有林彪,或者林彪为蒋委员长所用,又将如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史上,韩信弃楚投汉,结果是楚灭汉兴。
  写林彪,常想起一句流行的广告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梦想!林之于毛,不正是如此吗?
  1949年3月,林总一手带出的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既然横空出世,耀武幽燕;那么,河山姓共、金陵王气黯然收,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有朋友喜欢算命。我一直不以为然。
  如果所谓命本没有,自然没必要去算。
  如果有,你就将别无选择,又有什么算的必要呢?
  我不知道,林总挥师南下、风卷残云时,是否曾经梦想得到:二十余年后,居然有一个“五七一工程纪要”,会与他攀扯上关系。
  
  
  
  五.“五七一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可能性
    (二)必要性
    (三)基本条件
    (四)时机
    (五)力量
    (六)口号和纲领
    (七)实施要点
    (八)政策和策略
    (九)保密和纪律
    
    (一)可能性
    
    ◇ 9.2(指中共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会上毛、林分岐公开化---编者注)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
      军队受压
      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
      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
      众叛亲离。
    
    (1)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夺权正在进行。
    (3)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他们“故计(伎)重演”。
    (7)政变正朝着有利於笔杆子,而不利於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
      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
      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舰队以及下文的联合舰队等均为本文件起草者林立果等人的自称,这些名词以及后文中的“江田岛精神”等出自《啊,海军》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电影。──编者注)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
      地理回旋余地大
      空军机动能力强。
      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割据局面
    
    (二)必要性、必然性
    
      B─52(指毛泽东──编者注)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如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三)基本条件
    
    ◇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独裁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军心不稳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一小撮秀才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於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於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於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
      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指林彪──编者注)威信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於突袭、串联、转移,甚至於撤退。
    
    ◇ 困难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於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定困难
    
    (四)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
    
    ◇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
    
    ◇ 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指毛的主要助手──编者注)均在我手心之中。属於自投罗网式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小分队
    
    (五)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指王维国、陈励耘、江腾蛟以及他们控制的空四军,空五军──编者注)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文革时民航由空军接管──编注)
      △三十四师
    
    ◇ 借用力量:
    
      国内
    
      △二十军
      △三十八军
      △黄(指黄永胜──编者注)军委办事处
      △国防科委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疆、西安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六)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
    
    (七)实施要点
    
      三个阶段
    
    ◇ 第一、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指挥班子
      江、王、陈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村(林立果等在上海的秘密据点──编者注)
      教导队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南空(指南京军区空军──编者注)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扩大舰队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沪、杭、蜀、穗、
    
      (3)物质准备
    
      武器 领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指林立果主持设计的一种收发报机──编者注)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情报保障
    
      掌握三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指张春桥──编者注)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 第三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
        △力争南京方面中立,但做好防御
        △固守浙江、江西
        △掌握空降、空运
    
      (2)政治上采取进攻
    
        △上面摊牌
        △掌握舆论工具 开展政治攻势
    
      (3)组织上扩大
    
        △迅速扩军
        △四方串联
    
    (八)政策和策略
    
       打着B-52旗号打击B-52力量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缓和群众的舆论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解放大多数
       集中打击B-52及其一小撮独裁者
    
       我们的政策
    
       解放一大片(大多数)
       保护(团结)一大片
       打击一小撮独裁者及其身边的
       他们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一大批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各个击破。
       他们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
       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 不仅挑动干部斗干部、群众斗群众,而且挑动军队斗军队、党员斗党员,是中国武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们制造矛盾,制造分裂,以达到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巩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那就等於自取灭亡,所以他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打另一股力量。
       今天甜言密(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
       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
       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自杀的自杀、关压(押)的关压(押),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甚至连他的亲身儿子也被他逼疯。
       他是一个怀疑狂、疟(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二不休
       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
       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过去,对B-52宣传,有的是出於历史需要;有的顾全民族统一、团结大局;有的出於抵御外来侵敌;有的出於他的法西斯的压力之下;对广大群众来说,主要是有的是不了解他的内情。
       对於这些同志,我们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予以谅解和保护。
       对过去B-52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予)政治上的解放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九)保密、纪律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不经批准不得准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扬“江田岛”精神(江田岛,日本海军学校所在地──编者注)。不成功便成仁
       泄密者、失责者、动摇者、背叛者严厉制裁。
  
  以上是被认作“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纲领”的“571工程纪要”全文。由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执笔)共同炮制。“571”是“武装起义”的谐音简称。
  暂不涉及对这份文件的分析和评判。对文件本身,国防大学王年一教授的看法是:
  “<<纪要>>是个草稿。定稿没有。送给林彪、叶群看过没有,都不得而知。林立果对于新野等人说,这个计划是林彪叫搞的。林立果说的是不是真话,也无从得知。靳大鹰在〈‘913’事件始末记〉里说:‘里面有些话只有老谋深算的人才能说得出来,有的话则明显的幼稚肤浅。’这是确实的。假设林彪看过<<纪要>>,他会不会同意,这是不难推断出来的。”
  真难为了这位值得尊敬的将军教授。在当时的语境下,他好象什么都没说。又好象什么都已说穿。
  根据现有材料,我认为:这不过是林立果拉大旗作虎皮、假传圣旨罢了。林总是什么人?中国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名将之星!策划政变是何等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他会弄出这等花里胡哨不三不四的东东?这是林彪的作风吗?
  不由想起林总在东北战场总结出的“六个战术原则”。话头又回到当年。
  
  
  
  六.六个战术原则
  作为中共领袖兼首屈一指的战略家,毛泽东有广为人知的“十大军事原则”。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兼战术家,林彪则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则”。
  六个战术原则是: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部分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呆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多么精彩!
  这是一个深思熟虑、沉默寡言、身带5处枪伤的方面大帅熔铸古今中外兵家思想精华并结合战场实际提炼出的实用性非常强的六个非同一般的战术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更是出于他的独创,比如一慢。
  我不由再次想到:设若此人为党国所用,如何得了?我党我军,谁能是他的对手?!
  “571工程纪要”呢?思想且不论。作为政变纲要,有一点可章法和可行性吗?林立果只是在乃父那里揎拾了一点思想的皮毛,自己肆意发挥、狐假虎威罢了。
  我还注意到:这6个原则,全部着眼于进攻,无一例外。这使人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的名言:攻击,攻击,再攻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英雄所见略同。
  研究一下林总的六个战术原则,再比照一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态势、打法、进展与战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东野伤亡越来越小,战果则越来越大。成功只属于作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亲爱的朋友,读到这里,你对林总1955年国庆节前超迈群雄,后来居上,位列十大元帅之三,还有什么疑问吗?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总更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当时中共七大领袖“毛刘周朱陈林邓”之一。
  
  
  
  七.中共七大领袖简评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1958年5月,举行了八届二中全会。毛刘周朱陈林邓,实至名归,成为中共七大领袖。众望所归的新领导核心得以形成。这个领导集体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后才告瓦解,分崩离析。
  下面,梁某不揣冒昧,对上列中共七大领袖略予点评: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无可争辩的最高领袖,极大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航向的巨人。大政治家、军事战略家兼浪漫主义诗人。一句老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确切的。如果还是农业社会,毛的造诣和历史地位,起码不在刘彻、朱元璋之下。
  依我看,一方面,毛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认识的深刻程度,仅次于鲁迅。他对我们这个国家、对广大劳苦大众,感情很深。另一方面,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知识分子则存在严重偏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乃至史无前例的罪恶,对国家、民族、国际共运和我党的事业都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张毕来认为毛:“挥手能教天地改,著书善诱议论归。”
  不予平反的5名大右派当中的两位则有不同见解。章伯钧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流氓。”罗隆基说:“毛主席这个人很厉害狡猾,比历代统治人物都凶。”
  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说错。雅努斯有两副面孔。合起来看,就比较完整了。
  毛对统治权术的研究之深、运用之妙,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沛莫能御。在中国高层,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幽深难言的孤独感。罗荣桓、柯庆施先后去世令他非常伤感,是有深刻的心理原因的。
  晚年毛泽东最大的问题是将自己置于党和政府之上,予智予雄,为所欲为,比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更为恣肆霸道,不受任何约束。对党的各级干部也殊少爱心。
  我对他的评价,是六*四开或倒三七开。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人物。值得千秋万世解剖研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千秋功罪,谁人能予评说?
  
  2.刘少奇。一个教条主义者。长着一张作报告的脸。才识资历均不足与其坐二望一的崇高地位相匹配而不自知。
  袁寒云诗曰: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如果不是因缘时会,进入了领导核心,而只是干一些具体党务工作的话,少奇同志会干得很出色。
  
  3.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聪明绝顶。英才盖世。
  中国革命又一个决定性的人物。一个忠诚、智慧、光芒四射、顾全大局的最杰出的中国:)人。党的瑰宝和骄傲。如果他为蒋介石所用,老蒋就不会去当“扶余海外王”,周在历史上就有望比诸葛武侯更为出彩。可惜他遭逢的是毛泽东。晚年泥足深陷,苦不堪言。
  我对周的看法、感情,十分复杂,几经变化。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应该设身处地,对总理的苦衷应取“理解之同情”,无须深责。
  
  4.朱德。中国革命和军队的教父级象征性人物。德高望重。基本没有实权,备位而已。毛泽东一生有负于许多人(尤其是杨开慧、林彪),但他完全对得起朱总司令(还有陈毅等人)。
  
  5.陈云。一个不显山不露水,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层重要领导人。
  这是一个类似1994年美国世界杯最终捧杯的巴西队队长邓加式的人物:工兵型,干的都是卖力气的实活,不怎么出彩,但不可或缺。
  “夕阳红”阶段且不论。在陈老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我仅对其在高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有些疑义。
  顺便说一句:陈云姓廖。
  
  6.林彪。此处从略。
  
  7.邓小平。短小精悍,精明强干。政治思想强,作风泼辣,外圆内方,人材难得,举重若轻,不专权。又一个少见的军政双全的出色领导人。
  但学问、见识都有所欠缺,不是适宜的统揽全局的帅才。我注意到:小平成为大王,是在山中无老虎之后。
  
  姑妄言之。不值方家一嗤。
  成为七大领袖之一,1949年后一直休养恬退的林总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变化。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事。
  
  
  
  八.八大前后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被学者们充分肯定,多所揄扬。我对此颇有保留。八大其实什么问题都没解决。政治、思想、经济、组织......上,都是如此。姑且不说它本身存在诸如对阶级关系变化的认识偏离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估计严重不足,对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南辕北辙,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定位不当等不容忽视的错误,对反对个人崇拜也只是一般性提提而已;......就算它基本正确甚至完美无缺,而压根儿没有从组织措施上确保对八大各项路线方针的贯彻实施,流为一纸空文,说的是一套,做的完全是另一套,也是毫无意义的。窃以为对八大不宜估计过高。
  八大前后,发生了不少大事。有些与林彪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大。有些则与他存在密切关系(尽管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并对他以后成为第二号神又变为第一号鬼的吊诡命运发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有:
  
  整风整党与“三反”、“五反”。
  胡风事件与潘杨事件。
  反右运动。
  军队反教条主义的斗争。
  大跃进运动
  中苏关系破裂。
  
  这些就不去详细说了。
  后者主要有:
  
  高饶事件。
  八大。
  八届五中全会。
  庐山会议。
  七千人大会。
  
  下面尝试对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1.高饶事件。
  毛泽东十分倚重的高岗和刘少奇一手提拔起来的饶漱石,戏剧性地联起手来,“批薄射刘”,矛头直指党内二号人物刘少奇,一时弄得刘灰头灰脸,狼狈不堪,相当被动,地位几乎不保。
  直接起因之一,是资深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安子文(被认为是刘的骨干。部长刚由饶漱石兼任不久),私拟了一份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这份名单,据说居然“有薄(一波,与刘少奇、彭真、安子文等同为作白区地下工作出身的高干,被认为是刘系大将)无林(彪)”!一时激起轩然大波。军队高干与白区高干的矛盾趋于白热化。
  高岗过于生猛,矛锋又兼及周恩来。刘、周联手反击。斜刺里忽然杀出陈云、邓小平两员大将,表示坚决拥刘。身在杭州休养的毛担心党内分裂,想玩平衡,致信在北京主持准备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的刘,一再强调指出:“对任何同志的自我批评均表欢迎,但应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并要求高岗、刘少奇都作份自我批评。可谓煞费苦心。毛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主持会议的刘、周并没按毛的指示办,而是抓住这个空隙,借机发力,将高饶的问题无限上纲上线,批倒批臭,让毛面对一个本不愿看到的既成事实。这决非毛的本愿。毛心里肯定相当恼火,但一时却也有苦难言。高饶于是只得成为牺牲品。高岗愤而自杀。向来对刘有看法、又敢于说话的陶铸文革初期一度暴升至四哥的地位,却不敢向刘开炮,相当程度上就是汲取了高岗的教训:看到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势力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担心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高饶事件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不幸。它开了建国后党内斗争一个灾难性的先河。也为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埋下了前因。
  毛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伸手岂止高饶!
  高饶事件最大的赢家并非刘少奇,而是邓小平。刘只是保住了既有的地位罢了。而本来不甚起眼的邓则几乎接任了高、饶二人在党内所有的重要职务,脱颖而出;在八大,更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进入领导核心。又与本来渊源甚浅的刘少奇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给高饶定性的报告,亦为小平所作。
  彭、林两位老总都与高岗有过愉快成功的合作经历,对高麻子的能力和作风很是欣赏,关系很好。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高岗对林总更是敬服有加。高岗曾对邓小平说:“我在林总直接领导下工作过,林总是个天才的统帅,无论政治水平、军事水平,还是思想水平、领导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绝对非凡。三大战役,林总有两个,率领四野从中国的最北边打到最南边,了不起啊!哦,当然,你小平同志也有个淮海战役嘛。”邓小平当时回答:“我哪能跟林总比。淮海也不是我一个人,还有刘伯承、陈毅他们。”
  以林总的为人和性格,他肯定同情高岗,而不会对高饶事件前后邓的做法有好感。这一切,都是耐人寻味的。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范斯莱克说:“对中国上层领导人的行为,我们好象是站在一个舞台前,幕布只是升起来了一点点,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脚在舞台上移动,却看不到也听不到其它部分。”
  
  2.八大。
  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如日中天的毛泽东居然未得全票:他将自己的一票投给了林彪。
  这绝对是非同寻常的。我不知中共高层还有谁蒙受过最高领袖的如此荣宠。
  大家不难推想当时毛泽东的用意和林彪的感受。
  
  3.八届五中全会。
  1958年5月,在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成为“毛刘周朱陈林邓”七大领袖之一。这是林总在党内地位第一次超迈实际上的军队领袖彭总。也是他被后起之秀邓小平一度超越后再度反超领先。
  在此前后,林总还是以休养为主,没做多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枉驾屈尊,多次到苏州等林彪的休养地前往看望,洽谈甚欢。主席对林总惟一的批评是说他“有暮气”。并亲书曹操名诗<<龟虽寿>>中的名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条幅相赠。关怀备至,期望殷切。毛还一再说,希望林能多活20年,因为他有马列主义。
  
  4.庐山会议,彭总翻船。林总是作为救兵中途被急召上山的。他一定很矛盾:一边是功勋卓著、刚直敢言、多年并肩作战、相处甚得、感情深厚的老战友,一边是对自己有着深厚知遇之恩的共和国缔造者。最终,他选择了支持毛,但决不对彭落井下石。大家说林总批彭调门儿怎么怎么高,是不切合实际的。谓予不信,可去找找贺龙、罗瑞卿、肖华等将帅的发言,比较一下即可。林总曾这样暗自发泄对毛整倒彭总的不满:“说绝了。做绝了。绝则错”;“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林总从来是个现实主义者,不会离谱。他是党内高层领导中头脑最清醒、最冷静的一个,对人对事极有主见,从不盲信盲从,对待毛泽东也是如此。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但在当时的环境与氛围下,哪怕你众醉独醒,又能如何呢?邓小平后来也说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此言极是。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那么,养帅超过千日,又是为了什么?
  会后,林彪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这后来也成为林总的一条罪状。何其荒唐。在当时,这不是众望所归吗?到底是林总自己念念在兹还是主席对他亟需倚重,一步步将他推上前台的,谁能告诉我?
  
  5.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中央局、中央各部门、省、市、地、县、重要企业的负责干部,军队的有关负责干部,共7000余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毛泽东号召发扬民主,“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刘少奇作了书面主题报告。报告否定了毛泽东总把缺点错误与成绩说成是“三七开”的框框,强调大跃进以来面临的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暗示毛泽东对此应负主要领导责任。毛泽东被迫向大会作了检讨。
  毛的威信严重受损。此消彼长,刘则声威大振,直有与毛分庭抗礼之势。
  关键时刻,林彪出场了。他的讲话与众不同,迥异于当时的大会主旋律。
  他说:“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而造成的。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如都听毛主席的话,那么,困难会小得多,弯路会弯得小些。”
  “我个人几十年来体会到,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
  “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我们党几十年来的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历史。”
  林总何许人也。他的讲话,扭转了大会的方向。
  毛泽东喜不自禁,带头鼓掌表示欢迎。会后,又让田家英等对这个讲话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整理,并且批示:“这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毛还当面质问当时与少奇同志走得较近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林总的报告,罗长子你写得出来吗?罗如实回答:写不出来。毛一箭双雕、不无调侃地说:你当然写不出来了。
  这可以视为毛林二人长达四十余年的深厚关系中的蜜月。
  <<诗经>>上说:靡不有始,鲜克有终。
  谁又能够预想得到,此后不到十年,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
  
  
  九.九一三事件
  文革初期,天下大乱。
  乱到什么程度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红小鬼出身,毛泽东、周恩来、林彪都很信任和欣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中将,在1966年10月,总后造反派批斗他这个“当权派”、使用“车轮战”时,支撑不住,在总后礼堂当场昏厥过去。幸亏林彪批示“没有我和中央军委叶剑英的命令,邱会作不许下西山”,才躲过这场批斗。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1967年1月19日,邱会作接到中央军委文革小组的命令,从西山回到总后机关,遭到包括罚跪、抽耳光、喷气式等刑罚在内的更为残酷的武斗,被打断一根肋骨;肩胛骨骨膜、两片肌肉断裂,造成终生残废。邱为人很机灵。他乘看管人员一时疏忽,在一张小纸片上向毛、林写了呼救信,并设法捎出。也算是他运气好,这封信送到了林总手里。林是非常爱护部下的,何况是他的得力干将的邱会作呢。但在当时,林彪虽已贵为“副统帅”,造反派也不肯轻易从命,非要中央文革小组说了才算数。林彪当即让叶群去找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讨了一纸手令,才将邱会作开释,保住了这个“最好的一任后勤部长”(周恩来语)一条性命。这就是被邱将军视为恩同再造的“午夜获救”。
  这样下去当然不成名堂,不是个事。乱可以乱,但要乱而有序。
  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于是有了一个秘而不宣的决策:借重周恩来以维持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和运转;借重林彪稳定并运用军方力量;借重林的老部下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稳定首都北京军内的局势。
  其意图是:通过稳定北京军内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军的局势;通过稳定全军的局势,进而稳定全国的局势。所谓“稳定”,是指乱而不致失控,以达到全面清除刘邓路线在各个阶层、部门的代理人,保证全面夺权的胜利。军队大举介入地方事务,不少地方和部门甚至实行了军管。
  在当时,不能不认为这个决策必不可少,十分必要。它果然也很有效:到1968年9月5日,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至此,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先后砸烂旧机构,成立了革命委员会。9月7日,北京举行庆祝大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宣布“全国山河一片红”。
  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是一次论功行赏的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军方势力的崛起。在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出的21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居然有林彪、叶剑英、刘伯承、朱德、许世友、陈锡联、李作鹏、吴法宪、邱会作、黄永胜、谢富治等多达11名职业军人(还没算上有军职的叶群和已无军职的职业军人李先念)!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毛泽东当然还是主席。林彪成为惟一的副主席。九大通过的<<中国:)章程>>完全肯定文革,载入了所谓“基本路线”和“五十字方针”,取消了普通党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它不仅高调肯定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而且明确写道: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这全然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水火不相容。尤有甚者:江青、叶群,第一夫人与第二夫人,居然联袂进入政治局,堪称国际共运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大奇观。据说,仅出身于原东野八纵的中央委员,就达10人之多!
  九大的政治报告是林彪作的。起草人为文革新贵张春桥、姚文元。但林作报告前,居然对这份几经周折来之不易的报告看都没看一眼。他心里有火。
  本来,根据毛的意见,起草工作由林负责,由陈伯达及张、姚三大“秀才”具体执笔。确定由陈先动笔拿出草稿。不料陈写出一部分初稿后,江、张、姚等认为陈稿忽视革命和阶级斗争;强调生产,是鼓吹“惟生产力论”,表示反对。陈坚持己见,不愿另起炉灶,迟迟不能定稿。九大召开在即,等米下锅,毛泽东决定改由康生、张、姚负责执笔。张姚很快拿出初稿。向有中共第一秀才之称的陈伯达心有不甘,同时拿出了草稿。陈反唇相讥,嘲笑张、姚稿是一个“伯恩斯坦式的文件----主张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陈将稿件封好送毛裁定。没想到毛看都不看,批字原样奉还。毛选中了张、姚稿。据已在毛身边工作了三十余年的陈伯达说,他感到十分伤心。林彪则同情和支持陈伯达的意见。并对江、张、姚非常反感。
  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自己中意的报告却被否决。在大会上念的东西根本是自己不以为然的。这个”副统帅“当得实在是没滋没味,表面风光而已,甚至有点窝囊。堂堂林总,何尝受过这种肮脏气?这为第二年的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反常态,带头向张春桥发难,埋下了伏笔。
  军事家林彪,近乎无可挑剔。政治家林彪,则相形逊色。
  庐山会议,以“设立国家主席”、“称天才”为肇因,张春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真所谓人心丧尽,极端孤立。眼看翻船在所不免。关键时刻,毛泽东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为张说话,稳林击陈,挽狂澜于既倒,扭转乾坤。毛林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矛盾已经表面化。
  毛泽东雄才大略,叱诧风云;而又一意孤行,唯我独尊。林彪巨大的威望、超高的人气让他悄然心惊。作为一个自诩为“马克思加秦始皇”的现代独裁者,他不容许出现任何有可能对自己权力与地位形成挑战的团体或是个人。其实在这时,林总的命运就已经大致确定。可惜政治家林彪见不及此。
  在毛泽东咄咄逼人的组合拳攻势下,林彪几乎无所作为。又好象在以不变应万变,静候尘埃落定。他呆在北戴河休养。
  其子林立果则不然。小伙子雄心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庐山会议后,林立果得出结论:“这些老总们(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永胜、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总后勤部长邱会作)政治水平底,平时不学习,到时胸无成竹,没有一个通盘,指挥军事战役可以,指挥政治战役不可以。说明了一点,今后的政治斗争不能靠他们的领导,真正的领导权要掌握在我们手里。”
  林立果十分自负,目空一切。不知他看不起的这些老总包不包括林总----他老爸----在内?
  林立果开始拼凑力量,组织“联合舰队”。主要斗争目标是毛泽东、江青、张春桥。
  毛先扳倒陈伯达。罗织罪名,“批陈整风”。接着向军委办事组的黄吴叶李邱五员大将步步进逼,逼他们不断检讨,使他们威信扫地,自顾不暇。并新加进一些人,分其权势。进而改组了最为重要、处于腹心之地的北京军区。被认为与林接近的司令员郑维山、政委李雪峰都被免职,换上毛信得过的李德生、谢富治。外松内紧,环环相扣。
  1971年8月14日至9月12日,毛泽东外出视察,“周游列国”。其实是向各地军政大员吹风,为打倒林彪作准备。他说:“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种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是挖墙角。”在一些文件上加上批判陈伯达等人的批语,是味“甩石头”;军委办事组增加一些人,是谓“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是谓“挖墙角”。一个领袖居然采取这种方式算计自己的副手,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不搞团结搞分裂,不光明正大,而是搞阴谋诡计,直欲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就我所知,实为仅见。
  9月6日,陪同外国军事代表团到武汉访问的李作鹏,从武汉军区政委刘丰口中获知被毛泽东严令不得外传的谈话内容。毛严苛无情的态度令李震惊。精明的李作鹏很快形成3点认识:
  1.庐山的问题还没有完。
  2.上纲比以前更高。
  3.矛头指向林彪。
  当天上午,李作鹏陪外宾回到北京。傍晚,他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黄永胜和邱会作。晚上,黄电告叶群。差不多与此同时,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顾同舟也将类似消息密报周宇驰、林立果。
  此后一周之内发生的事,离奇变幻,波诡云谲。在有关史料解密、核心仅存人物(如汪东兴、李文普、李德生等)打消顾虑打开金口讲真话前,甚难尽得其实。
  可以确知的是:1971年9月13日凌晨3时许,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机上9人全部遇难。
  这是现场勘定后对遇难后的林总的描述:
  “五号尸体:衣服全部烧光,头皮有绽裂,鼻烧焦,眉烧光,眼睛成黑洞,右门牙至犬齿摔掉,舌头烧黑,左眼内角至鼻梁间有一伤痕,胫骨炸断,体形瘦小,秃顶,有皱纹。”
  爆炸声惊天动地。火光如血,映红了沉沉黑幕。
  
  
  
  十.十大关键性问题
  我以为,有十个问题,对认识、分析、评价林彪其人甚为关键。下面按时间顺序,依次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1.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如果稍微公道一点,就应该承认:起码,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置身政坛第一线之前,林彪的革命资历是不容置疑的。诗人郭小川说:“几十年来我从未听说他在历史上犯过什么错误,从未听过有人说他做过坏事。”并认为林彪分析问题很厉害,一针见血,具有大军事家指挥若定的气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9.13事件后,林总由第二号神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号鬼。元老们也都做了一回事后诸葛亮,奉旨揭发批斗。
  陈毅元帅爆料:“一九二九年彭德怀从井冈山突围出来在余都同主席会师后,主席仍让彭德怀回井冈山恢复工作。随后四军部队到达瑞金,主席观察全国形势,认为江西的形势最为成熟,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贼很羡慕彭德怀到处打游击,反对主席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认为不能说全国和江西革命形势很快就会到来,说是江西福建的老百姓不愿当兵。林贼消极悲观,很怕敌人尾追,主张分散打游击。主席一直耐心对他进行教育。四军九次大会后,主席给他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封长信,批评了他的消极悲观,对革命丧失信心的错误思想。”
  那么,“一年争取江西”成功了吗?
  众所周知的是,4、5年后,中央红军放弃赣南、闽西根据地,被迫长征。
  其实,在此前后,曾大力反对毛泽东的,正是朱德、陈毅、刘安恭。毛一度被免职,处境狼狈。而毛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不是别人,乃是林彪。这给了困境中的毛极大的帮助和安慰。这也是毛长期对林特别信任、喜爱、重用的原因之一。
  毛、林在这里只是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不同,进行探讨而已。从信中看,毛对林完全是关心、爱护、开导的语气,纯属良性互动。林的行为,公开、正派、敢于亮出自己真实观点,无可挑剔。这其实是庐山会议前数十年间林总的一贯作风。黄克诚大将晚年对这桩公案有过十分剀切的论述,大家不妨参看。
  说点题外话。胡适一直认为:)人文章写得最好的,得数毛泽东。此论甚是。谓予不信,请看毛致林信件的结尾:
  ......我所说的中共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2.论短促突击
  一种战术讨论而已。没有什么不妥。将此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挂钩,不是无知,就是偏见。蒋介石当时已平息内争,统一军政,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红军。在敌强我弱力量过于悬殊的态势下,长征在所难免。林彪向来是游击战与运动战并重的。另据李德回忆录称,<<论短促突击>>一文是他约请林彪写的。
  
  3.长征途中,写信要求毛泽东将前敌指挥权交给彭德怀
  性质同1。毛泽东自己都毫不在意。只是刮了刮林彪的鼻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完全是一副家人父子的模样。
  
  4.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陪同周恩来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曾多次与蒋介石单独策划于密室。
  诛心之论。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5.战锦方为大问题
  辽沈战役,先攻下锦州,关门打狗,最为有利,不待智者可知。毛泽东对此可谓三令五申,强调再四。
  确实,酝酿南下攻锦前,林彪迟迟下不了决心。他的顾虑主要是: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南下单程的汽油;怕傅作义派重兵由关内北上援锦,与沈阳的卫立煌分进合击;万一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就无法撤出,进退失据。
  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傅作义部不久前就曾到东北出过一次风头,打通了一度中断的北宁线,东野吃了点亏。所以林彪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进行锦州战役的前提条件:须以华北方面的杨成武第三兵团佯攻傅的老巢绥远,吸引傅派兵回援,俾使锦州开战时傅无法或无足够力量援锦。事实上,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一建议。这点以往常常为人所忽视。
  根据国民政府国防部的作战计划,锦州大战在即,华北剿总须以第13军、第16军、第35军(傅自己的主力部队)、第94军全部4个军12个师约13万人会同在锦西、葫芦岛的第54军、新5军、第39军等部,组成东进兵团,全力支援锦州;锦州范汉杰部坚守待援;廖耀湘率第九兵团(辖新1军、新6军、新3军、第52军、第71军、第49军)组成西进兵团,自沈阳向锦州攻击前进,切断东野的后路,与华北部队包围歼灭东野主力。这正是林彪最担心出现的情况。
  由于杨成武部西攻绥远,傅作义果然派第35军等部回援;出援锦州,则只从第62军、第92军等部各抽一个师计4个师敷衍了事,力量大为缩水,严重不足。东北剿总方面,卫立煌根本反对出援,参谋总长顾祝同亲临指挥也没用。蒋介石亲自出马,才使得廖耀湘部勉强出发。但早已贻误军机。
  在淮海战役阵亡的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曾沉痛地对部下说:“国民党是斗不过:)的。人家对上级指示奉行彻底,我们则阳奉阴违。”这实在是血泪真言。
  高岗、李富春、钟赤兵等过细安排好了后勤运输。情报方面已确证敌华北援军大为减少。林彪就定下决心,进攻锦州。
  由于西进兵团离得很远,当时林彪主要就是抓两件事:一是攻下锦州;二是在塔山一线顶住东进兵团,确保攻锦胜利。
  结果,攻克锦州只用了31个小时。正是“四快一慢”战术原则的完美体现。
  毛泽东指示攻击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林彪根据敌情变化,临机应变,命令东野回头歼击西进兵团。东北国军最精锐的廖耀湘部两天时间就被东野收拾得干干净净,在解放军战史上创造了时间最短、损失最小、战果最大的新纪录。
  另一方面,因为四平攻坚战(与四平保卫战是两回事)失利的阴影,林彪不无顾虑。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1948年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对他肯定是一个强刺激。林总领兵打仗,沉着冷静,谋定而后动;但也非常自负,好胜心极强。
  韩信将兵。高祖将将。林彪的一切成就,与毛泽东也实在是密不可分。
  战锦问题,不过如此。岂足为病?
  
  6.反对抗美援朝,拒绝带兵出征
  当初,同意出兵朝鲜的可是极少数。依我看,就算现在,也不好轻言对错。林总身体不好,这可是公认的事实。实际上早在衡宝战役后期,他就病体难支,不大过问具体战事了。这一条也是一些人后来在鸡蛋里找骨头。
  
  7.吸毒
  荒唐。
  
  8.第一次庐山会议
  评述已见前文。
  
  9.<<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这是一份文革初期的重要文件。也被作为林彪、江青狼狈为奸的重大罪证。其实,这是滑天下之大稽。
  1965年,毛泽东下决心搞掉刘、邓。导火索是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点了第一把火,但在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那里碰了硬钉子。毛觉得北京不听他那一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决定另辟蹊径。但他当时可以信用委任的人确实寥寥无几。于是他打算将江青推出前台。但江青算老几?人微言轻,无人喝彩。
  正如江青自己后来在1967年4月12日说的那样:“我们攻也攻不动呀!......我的话更没有人听。于是想到在解放军中请尊神......来攻他们......。”
  这当然是指的林彪。
  文艺和军队,江青和林彪,一文一武,一女一男,风马牛不相及。能够有硬把他们拽到一起的想象力与能力的,非毛泽东莫办。
  1966年春节,江青乘专车从上海去苏州,专程向林彪拜年。并转达了毛的口谕:由江青出面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请林彪务必给予配合和支持。江要求林亲自陪同,林推以身体不好,加上对文艺不内行,予以婉拒。因为有毛的招呼,林就叫总政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协同一下江青。刘问:江究竟想找哪些人谈些什么?林总回答:可能是要研究三大战役的创作吧。可见林根本不知道毛、江的真实企图。他一直没有过问。
  后来几经周折,总算找几个人开了几次会,弄出一份初稿。毛泽东亲自指派陈伯达、张春桥进行深加工、大改造,并赋予其理论高度和时代生命力。题目仍然叫<<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由江送毛定稿。
  毛毕竟是毛。他详细看了修改稿,又亲笔作了15处重要修改。尤关紧要的是,他大笔一挥,将题目改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别小看这后加的6个字,那可是一石三鸟,画龙点睛!这使“纪要”分量顿增,意义大不一样。林彪与毛、江的被动主动互相异位;不但使江青师出有名,狐假虎威,掩人耳目,抬高江的身价;又可不露声色地逼林走上前台。而林除了予以默认,别无选择。
  梁某以为这可以作为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致江青信中所谓“为了打鬼,借助钟馗”的一个绝妙注脚。只是,到底是谁借助谁呢?
  
  10.第二次庐山会议。
  已见前述。后文仍有述及。
  
  有朋友要问了:那么,莫非林彪就没有什么缺点和问题吗?
  非也,非也。相反,林彪的身心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作为军事家,他让人敬服不暇;作为政治家,他的不足之处不容忽视。
  这些,下文中将有所述及。
  
  
  
  百.百年五牛图
  梁某以为,华夏近百年来,内乱不断,国运不昌。三大曾令人欢欣鼓舞、如大旱之望云霓的政治领袖: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都高开低走,虎头蛇尾。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无穷的后患,理所当然地为时代与人民所唾弃,被牢牢钉入历史的耻辱柱。而中国社会若干最重要的基本的制度性问题,迄今尚未完全理顺。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仍在修修补补,得过且过,不被正视,更没得以解决。中华民族这条内在生命力充沛的巨舰,正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中艰难航行。
  正如鲁迅所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在天涯社区溜达已有些年头,惟一感兴趣的,是看帖、翻帖,对其它的一切包括问题与主义、左右吵架、自由主义内讧、bz上台与下野及其争执......都未曾措意。
  前不久有所触动,开始在天涯发帖。注注兄喝采兼起哄,替我起了<<百年五牛图>>这么一个大题目,弄得我有点骑虎难下。不过也好。很多事情不都是逼出来的吗?克尔凯郭尔说:如果非说不可,那么现在就说。好的,在下不揣冒昧,开始说话。先是蔡锷,现在轮到林彪。这是两个武人。另三牛:鲁迅、张季鸾、陈寅恪,则是三个文人。百年中国,惟有这5个真正的大佬能让梁某感到凛然肃然。
  既然以鲁迅、蔡锷、张季鸾、陈寅恪、林彪为所谓“百年五牛”,虽属一家之言,也自然有我的标准、尺度和理由。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缺点,也不是我对他们所有的思想和作为都予以认同。
  扯得有点远了。话题还是回到林彪。
  上文说到林彪不少优点。下面说说他的缺陷。
  
  1.叶群进入政治局和林立果出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窃以为这是林总的最大败笔。
  林彪性情恬淡,身体也不好,常常置身事外,政治局会议也很少参加。老谋深算的毛泽东,亟需林彪支持、有意逐步将林推出前台时,主动提出让叶群代替林彪出席各种会议。刚好,象江青一样,叶群也是个不甘寂寞、志大才疏的好事之徒。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更与江青一起进入政治局。叶其实是江的陪衬人。叶不入,江势难独进。在老干部被大片打倒、甚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怨气冲天的情况下,这大大强化了毛、江的力量和地位,又使林、叶成为替罪羊与众矢之的。毛一箭双雕。林里外不是人。政治上看似得分,其实殊为失算。
  林彪反对过好几次。但最后还是依了毛泽东的主意。应该承认,这件事,周恩来起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如何,这事毕竟是毛主动,还不致犯忌。林立果就不同了。
  林立果,1945年生,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1967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党委办公室秘书。当年7月1日入党。1969年10月17日,被任命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副师级)。10月18日,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将林立果、王飞(空军副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周宇驰(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招集到一起,发出指示:“今后,空军的一切都要向立果同志汇报,都可以由立果同志调动、指挥。”周、王先后在空军党委常委办公会议和机关作了传达。一股吹捧林立果的旋风,在空军刮起,一时间,甚嚣尘上。一个初出茅庐、也还精干,但缺乏资历与经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居然被捧为“超天才”,自己也飘飘欲仙,自我感觉超好。终于轻举妄动,毁了乃翁无可置疑灿烂辉煌的革命一生,为林家带来灭门之祸。
  有一种辩解意见认为,这一切都是叶群伙同吴法宪私下搞的,林彪并不知情。又说林立果也不过是一副师职干部,不过是参照肖力(即李讷)在<<解放军报>>享受的级别罢了。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田家英曾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时,打算向毛泽东进言三条意见。第一条就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这是相当严厉的指控。
  此言极是。我认为,林彪其实也存在同样问题。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9.13事件弄得不可收拾,叶群、林立果、林立衡各自胡来,也不能说林彪一点责任也没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岂止毛林而已!时至今日,此风好象愈刮愈烈。而政府并无从制度上根本抑制的良策。
  记得第一次庐山会议,老毛曾向彭总咆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
  据毛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张玉凤等人回忆称:毛晚年偏爱读一些低回凄婉的古代诗词,时常老泪婆娑;并不止一次喃喃自语:我对不起开慧!我对不起开慧!
  9.13事件前夕,毛南巡期间,多次对地方军政要员提及:一个毛头小子,捧为超天才,没有好处。
  在毛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亲侄毛远新从沈阳调到北京,不离左右,助理一切。
  第二次庐山会议,毛一反常态,对林吹毛求疵,翻脸不认人。原因非止一端。但其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以下是我虚拟的毛的心理活动:哪怕一个空头国家主席,哪怕废弃,老子不做,你也没份!小兔崽子更是休想!捧老子吹老子,什么三个副词,什么天才,老子是天才,你那兔崽子倒成了超天才,格老子莫非连你那龟儿子都不如了?这不糟践人吗!毛家天下,你林家想坐?白日做梦!可惜啊可惜,俺岸英儿英年早逝,要不......哼!咱们走着瞧!
  这些是可以写进<<病夫治国>>的绝佳材料。分析政治斗争,不可不体察人情。
  比照这一切,我认为,毛的心路历程脉络分明。绝对不可低估小林的串升和风光对老年毛泽东的心理刺激作用。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林立果在空军并不能指挥一切、调动一切。我军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谁都别想乱来。那两个一切,只不过是吴胖子为了讨好鼎盛时期的林、叶,献媚取宠罢了。
  
  2.林副主席指示第一个号令。
  1969年10月18日为全军战备所发。历来被作为林彪的一大罪证。
  根据业已披露的史料,此事与发布命令的林彪和传达命令的黄永胜都没有多少关系。只是当时值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阎仲川按常规办理而已。千不该万不该的是:阎加了那么一个招摇的字头,令雄才大略、乾纲独断的圣主触目惊心。
  10月19日,林彪得知后,有所不安,采用电话纪录方式,以急件传阅报告毛泽东、周恩来。
  毛泽东一脸的不高兴,居然亲自将它烧了。这让前来汇报的汪东兴非常吃惊。汪当晚接到周的询问电话,周得知毛将林的报告烧了,也很是惊诧。
  圣威莫测高深。伴君如伴虎。
  我推测,这也许是毛对林真正产生戒心,进而认为他“迫不及待”、试图“抢班夺权”的起点。
  林低估了毛的雄猜,高估了倍儿铁的哥们关系。没有主动将这个疙瘩解开,殊为失策。
  我注意到:真正敢于当面对抗甚至斥责江青的大员,如林彪、谭震林、黄永胜等,都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战士。这很有意思。
  
  3.器量偏于狭窄。
  林总生活简朴,沉默寡言。深思敢言,个性极强。但器量不够恢弘,偏于狭窄。
  罗瑞卿继黄克诚出任总参谋长,是他亲自点的将,后来两人弄得不可开交。邓华、钟伟都曾是其爱将,皆因小故日渐疏远。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都是清一色的四野旧人,虽然皆为一时之选,但毕竟不好,不平衡。邓小平在党内人望极高,打垮刘少奇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虽然已经刘邓并称,但小平仍然是四个全票当选的政治局常委之一(另三人为毛、林、周),只有谢富治一人在小组会上攻击了邓,也不过说他全国解放后变了而已。毛泽东始终将刘、邓分别对待,留有余地,这也才有了邓三落三起的机会。而据一些资料称,后来,林对邓,则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这大约也是拨乱反正时期林冤沉海底谢被鞭尸的因由之一吧。
  甚至就是跟林关系最为深厚的罗荣桓、刘亚楼,去世前,也与林有些磨擦。林对罗帅不满,是罗对林在全军开展学习毛的著作只强调“老三篇”有些保留,担心片面化、庸俗化,不料伤了林的自尊心。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本来一直是林最欣赏和喜欢的老部下,当时也因为与罗长子走得太近而被林疑忌。总政主任、也是林老部下的谭政大将更被打倒。另外,军队批判教条主义,整刘伯承元帅,虽是毛、彭主导,但林作讲话时,据邓说,是“声色俱厉”的。杨余傅事件,倒跟林没多少关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一切说明,林彪其人器量有欠恢弘。让人想起韩信不愿与樊、绛之流为伍的故实。韩信与林彪,性格与命运,倒是确实不乏相似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8-10-25 23:25:18 | 只看该作者
4.两面派。
  当年给林彪定下的罪行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
  这基本上都是扯淡。
  只是两面派一说,倒也并非全然诬枉。
  林总被迫出山后,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他对把毛捧为中国至高无上的第一号神,居功至伟,责无旁贷。一方面,是大事吹捧,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是私下里多所保留,甚至深恶痛绝。中共高层,对毛认识之透,厌恶之深,莫过于林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矛盾、痛苦。林曾几次向毛提出辞职(包括副统帅),毛都不允许。林想见毛面谈,毛又托辞不见。两人矛盾、意气日渐加深。
  说林的表现象个两面派,信然。但联想起少奇大搞对毛的个人崇拜,联想起文革中周、邓诸公的表现,似乎也不好深责林总。
  更多的,应该从制度、体制方面找出问题,加以解决。
  
  5.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看似戏言,其实是独具只眼,大有名堂的。
  张玉凤见过不少高官的检讨书。都是糟蹋自己和同僚,讴歌圣上。很多都是令人作呕、不堪入目的。
  据说,林彪是惟一没向毛泽东作过检讨的中共大员。风雨如磐,泰山压顶时,军人林彪仍然挺直了腰杆。
  1971年5.1国际劳动节,在天安门城楼,林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毛不理他,他也不睬毛。坐了几分钟,居然拂袖而去,不辞而别。这可急坏了一旁的摄影记者。同席的周恩来、董必武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起先,我当这是一条八卦,不大相信,以为林总不至于这样憨直,不给领袖面子。
  2003年,适逢毛泽东110周年华诞,官方有关部门组织撰写的<<毛泽东传>>(1949----1976)公开出版。赫然载有此事。
  哎呀我的天,林总可真是了得!全党全军,除了林总,谁有这个头?!
  这象个处心积虑的阴谋家的作为吗?
  但从现实政治考虑,这无疑是失策的。这说明林彪无论如何,毕竟只是一个职业军人。跟玩政治的一代宗师毛氏相比,实在还是太嫩。
  一句话:心不够黑,皮不够厚。
  
  而这一切,都跟林彪身体不好密切相关。林身体差的罪魁祸首,还得怪当年误伤他的那位阎军神枪手。
  
  以上说了林彪一些不是。那么,他身败名裂,是不是就罪有应得呢?
  非也,非也。
  相反,在下认为,这是一桩千古奇冤。
  
  
  千.千古奇冤
  辛弃疾词曰:将军百战身名裂。
  确实,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莫不如此。
  林彪也不例外。
  君主用得着他们时,解衣推食,无所不至。翻脸不认人时,就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最便给的罪名,当然是十恶不赦的谋反。还嫌不够,就再加上点诸如里通外国(对彭总亦是如此)这种猛料,让你身败名裂。
  <<诗经>>说:非今斯今,振古如兹。确实,这种把戏一演再演,并不新鲜。
  历史已经证明:白起、韩信、岳飞、袁崇焕......诸案都是旷代冤狱。
  历史亦将证明,林彪一案,实乃千古奇冤。
  前面说过,第一次庐山会议前,林总几乎无可挑剔。两次庐山会议之间,不无瑕疵,但都可以理解,大节无亏,有些地方甚至难能可贵。关键问题在于9.13事件的真相与评价。
  说到9.13事件,不得不先说说晚年毛泽东。
  毛氏文韬武略,建党立国。说话海阔天空,文章行云流水。炉火纯青,老谋深算。实乃不世出的枭雄。又极具个人魅力。真个是“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易辱人以言。”上文亦涉及一些对他的评价,多为正面的,尤其是1949年之前。
  但在晚年,毛走向了反面。借用邓小平一句比较费解的话说,就是:毛的问题就在于他背离了他本来正确的东西。
  毛最喜爱的秘书秘书田家英,曾私下对好友说,他离开中南海的时候,准备向毛泽东提3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这实在是切中要害的金玉良言。但毛恣肆横暴到田连话都没机会说出就死于非命。
  据陈伯达回忆:“在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后,一九六九年四月三十日,主席请了总理、林彪、康生、谢富治和我,讨论文化大革命还要进行多久。总理讲了经济停滞、社会无政府主义、大批干部被打倒等问题。主席听著,有时用铅笔记著。林彪讲:‘同意总理意见。要发展经济,发展国防,整肃社会派别、山头。’我也讲了:‘毛主席革命路线已经取得彻底胜利,要发展经济,团结大多数。’主席怕(文革)结束,他讲:‘斗批改还刚起步,斗争还有反覆,彻底胜利!还要不要革命?看来,今天我又是少数。’康生、谢富治当即表态,站在主席一边。当时气氛很沉闷。总理说:‘我对主席的教导、对主席思想的学习、领会还是很差,要很认真总结、检讨,否则,在工作上会犯大错误,还迷惑著。’主席讲:‘总理,检讨不要勉强。党内有不同观点、有不同立场,我不惊奇。’他说著就朝屋外走,散步去了。原订和主席的晚餐也取消了。
  事后,总理见了林彪,也打了电话给我,希望能向主席作检查,缓和政治局常委内部的气氛。为此,林彪给我打了电话,表示理解总理善意,顾全大局;但又表示:主席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比斯大林更专制,国家会有灾难降临。”
  可见党内高层关系扭曲到了何种地步。毛,不活脱脱一个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独夫吗?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周、林诸公当时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不难想见。能怎么说?该如何做?不容易啊!
  纳谏如此。那么,用人呢?
  晚年的毛,最信任的是他的老婆江青。其次是两个对他无限服从顶礼膜拜的白面书生张春桥、姚文元。以下,就是工人王洪文,农民陈永贵。再就是后起之秀的老干部纪登奎、吴德等。这都是他夹袋中的人物,可以玩弄于掌股之上。倚以治国,可乎?
  总理病危时,叶帅一再叮嘱身边工作人员:总理如有遗言,一定要一字不漏地记下交给他。及至总理逝世,纸上还是一片空白。叶帅噙着泪说:“他一生都顾全大局......”
  第一次天安门*事件,毛认定小平是后台老板。政治局开会,江、张等意图开除邓的党籍,以绝后患。一向沉稳圆融的叶剑英忍无可忍,愤然拍桌:“党籍都要开除?那好,连我的一起开除吧!”摔门而出。
  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康生曾说:支持毛做国家主席,林做国家副主席。如毛一定不做,则请林做国家主席。毛、林都不做,就不设国家主席。并说这是中央委员会的一致意见。毛打算打击林,私下向康老吹风时,康居然说:他想做,就让他做吧。毛厉声喝道: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康没作声。
  最后岁月,周恩来、康生几度关门密谈。颇为吊诡的是:康生去世前,居然写信给毛,揭发江青、张春桥历史上都是叛徒!这太耐人寻味了。
  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后,江西省委有位负责人说有好几个想不到。其中之一是:想不到康老从此撂担子,不干工作了。
  粉碎四人帮后,李先念说:张春桥这家伙整个一政治局里的恶霸!主席病重已久,不能理事,总是由他代传圣旨。我们实在无法分辨,哪些话是是主席的,哪些话是他自己的!
  有人问叶帅为何不早点干掉四人帮。叶回答:投鼠忌器。事实上,毛尸骨未寒,叶等就痛下辣手。这其实是一次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军事政变。但顺应了潮流民心。正如郭沫若所欢呼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毛、江极左路线得以废止。国家命运出现新生。
  ......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毛、江一伙的倒行逆施,肆无忌惮,不得党心,不得军心,不得民心。已到了天怒人怨、令人近乎无法容忍的地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毛后死十年,该会如何?早死十年,又该当如何?
  朱彝尊词云: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林总果然有除此独夫、与民更始之念之行的话,我会对他更为敬佩。可惜他没有。话题再回到9.13事件本身。
  
  9.13事件,已有不少专文、专书。虽仍有些云遮雾罩,但真实面目的轮廓已经逐渐展现出来。为了避免文章过于冗长,对事件过程本身不再赘述。只是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事实上,256号专机的驾驶员潘景寅(空军第34师亦即专机师副政委,全军最优秀的飞行员)及三个机组人员,还有司机杨振刚,早已取消“叛徒”的恶谥,恢复军籍,家属也享受一些津贴。只是不好把他们作为烈士宣扬(那必然马上会引发人们的极大疑问),而是代以一个莫名其妙糊里糊涂的“病故”。这出自邓小平的最高指示。
  而根据中外所有相关资料,机上并无任何发生过搏斗的痕迹。相反,坠毁前,机上人员都已摘掉手表、鞋子等,作好迫降准备。
  这就奇怪了:潘景寅飞行路线肯定执行了林彪的指示。如果说林彪叛党叛国,罪该万死;那么,这个忠实执行叛徒命令、义无反顾的家伙,怎么就居然不是叛徒了呢?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能自圆其说吗?这给我的印象是:当局早已明白究竟,但有某种难言之隐;小人物好说一点,糊涂了案;大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好若无其事。没上飞机而幸免于难的副驾驶康庭梓不久前在凤凰卫视所作的大胆假设完全与事实相悖,毫无意义。
  我认为,这才是林彪9.13事件真相的最佳切入点。
  
  2.被作为定罪重大物证的,是所谓林彪给黄永胜的一封信,以及所谓“政变手令”。
  官方说法是:毛泽东将不利于林彪的“黑话”通过不同途径传到北戴河后,9月7日,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9月8日,林彪下达了“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反革命政变手令。林立果带着这个手令到北京,密谋杀害毛泽东;;策划攻打钓鱼台,活捉江青、张春桥、姚文元。9月11日,林立果又将林彪写给黄永胜的亲笔信交给王飞,要王和黄取得联系。信的内容是:“永胜同志,很惦念你,望任何时候都要乐观,保护身体,有事时可与王飞同志面洽。”。信上没有日期。但王飞并未将信交给黄。
  林彪有什么必要给在这一天内与叶群通过5次电话的黄永胜写这样一封亲笔信?黄永胜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而王飞不过是空军副参谋长,为什么林居然要黄“有事时”与王“面洽”?
  王飞、江腾蛟(南京军区空军前政委)分别被指派为联合舰队北线、南线负责人,为林立果所倚重。但都疑虑重重。对此,小林想了一些办法。9月9日,他要王飞送一个信封袋给黄永胜,一再强调其重要性,并特别嘱咐说:“不要暴露我在北京,就说你刚从北戴河回来。”
  9月10日,王副参谋长求见黄总长。黄见了王。王送上信封袋,寒喧了20来分钟,就告辞了。
  那么这个大信封袋里,究竟是什么重要物件呢?
  说来滑稽:里面装的是一盒菠萝糖,一件尼龙背心。如此而已。
  这不是很奇怪吗?
  林彪、叶群如果真要给黄永胜送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讲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可以采取其它很多更适合的途径,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曲里拐弯,不伦不类。值得注意的是:林立果并未将所谓亲笔信及时交给王飞送达黄,而是到9月11日王飞情绪低落时才拿出来亮给他看了看,以资鼓励。后来又要了回去交于新野保存,并一再叮嘱王飞不得声张。
  这是为什么?
  我看,除了林立果假传圣旨,故弄玄虚,买空卖空,欺上瞒下,实在不好作别的解释。
  所谓“手令”,也只是一直由林立果、周宇驰持有,亮给几个人看了看。9月13日,周宇驰、于新野自杀前分别将“手令”和“亲笔信”撕得粉碎。后来被专案组得到,重新拼接,作为“铁证”。
  试问:这能取信于天下、取信于子孙后世吗?
  
  3.1971年9月12日晚7时许,周宇驰布置第二天南飞广州计划。其中说到:“明天上午8点钟,首长(指林总)从北戴河直飞广州沙堤机场,......王副参谋长、江政委、于新野,明天早晨6点钟以前到(北京)西郊机场工字房,由王副参谋长通知黄、吴、李、邱到机场,就说林副主席招集他们到广州开会。要保证他们安全上飞机。如个别人不愿去,就强迫他们上飞机。”
  这又说明了什么?林彪知情吗?黄吴李邱几位将军知情吗?他们之间,真可能存在什么政变计划吗?林总和这几位将军是我军最出色的将帅,真有谋反之心,会象我们看到的那样如同儿戏吗?相似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指控他们的罪行,没一个站得住的铁证。相反,可以证明他们无辜的例子则很多,举不胜举。
  可悲的是,无论毛堕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他一息尚存,这些元勋宿将,恐怕至多也只敢腹诽,连做梦都不敢想到,采取断然措施,兴利除弊。
  由此可见专制制度将人性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4.一切都说明9.13原计划是上午飞往广州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北戴河乱成一团,使256号专机午夜仓皇起飞终至折戟沉沙?周恩来最后与叶群通的那个电话究竟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不直接下令机场禁止起飞?为什么8341部队不予制止而只是象征性尾追?为什么飞机上得了天却落不了地?
  
  5.李文普的表现和孤证作用甚巨,而破绽百出。论及其人其事的文章已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多费笔墨了。他辜负了林总的信任,死有余辜!只是,如果有人代表组织交代过他,只能怎么怎么说;而他别无选择,只能背负心狱以终残年的话,那就太可悲,也太残酷了。
  ......
  综上所述,我有以下几点结论:
  
  1.无论是什么情形,林总都无罪有功。应予彻底昭雪,还其相称的历史地位和荣誉。并尽快索还遗骨,循礼安葬,以顺天心,以应民气,以慰亡魂。
  
  2.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诸位将军无罪有功,应予彻底平反。他们与林,只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工作关系。他们都是经历长征、百战沙场的老红军。这么些年,党和政府对他们是很不公平、很不应该的。如果惟一依然健在的李作鹏中将能亲自看到这一天,将具有特别意义。
  
  3.林立果等联合舰队成员按当时来看,犯有罪行。但现在看来,究竟如何评价,可以从长计议。
  
  4.1981年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十足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应予撤销。林彪等人才是江青一伙的拦路虎和死对头。邱会作翻船前曾经叹息:没我们几个在前面挡着,他们以后会把矛头直接指向总理,总理会更困难,国家的事情更不好办了。事实完全证明了邱中将的先见之明。在政治上比林总更为成熟老练的周恩来,深明对毛“只可顺守,不可逆取”的道理,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但有人丧心病狂,不准身患癌症的周及时动手术,终于未能顺守成功。总理当年为林总的惊天一恸,是多年委屈、压抑的一次瞬时爆发,“既伤逝者,行自念也”。几十年来,他与林总一直关系良好。对林总的结局,周有种“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内疚感。但那种认为毛、周联手置林于死的说法是缺少根据、不负责任的。毛本人也未必就想整死林彪。邓谓毛:谁不听话他就整谁;整到何种地步,他还是有所考虑的。
  故意将林、江搅为一团反敌为友,完全是为了开脱毛泽东。于是,十年前就死于非命的林总又被当成替罪羊和垃圾桶,什么坏事都往他身上推,什么脏水都往他身上泼,罔顾起码的事实与道德。清高淡泊、私德几乎无可挑剔的林总,被描绘成一个罪大恶极一无是处的小丑:不看书,不看报,不会打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成为当年东野的旋风部队(3纵)司令韩先楚上将生平两大恨之一,一想起来就感到痛心疾首。这难道只是林总一个人的耻辱?这难道只令韩上将一个人愤怒?
  难怪孔门高足子贡要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5.高饶一案应予实事求是的平反。
  所谓十次路线斗争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林彪,其实都是党的干才,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没有一个人有罪。当然,错误是有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夸大其辞,甚至罗织罪名,都是当年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现代社会,这种做法自然遭到唾弃。但旧帐应该清算,应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唯一无须翻案的是四人帮。这几个家伙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但客观说一句: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只不过是替罪羊,可恨之余,也不无可怜。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李慈铭说:“此史公微文,谓韩信至愚,必不至此也。”李笠批注:“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而朱轼在<<历代名臣传.岳飞传>>的结尾写道:“飞以韩、白之才,而忠孝出于天性,谦恭不伐,忧国勤民,可谓大臣也已。恢复之志虽不遂,然平生大功,亦莫之与敌。宋初南渡,溃裂分散,不可为国,飞始复建康以扃北户,取襄阳以遏上流,平群盗以清根本,又设间废刘豫以除心腹之害。微飞,则诸将不能独当,虽欲限江淮而守之,恐未能也。至于襄阳,飞所自营置,终宋之世,以为强藩,宁、理之后,视襄阳为存亡。宋之有是人也,而使之至此,可悲也夫!”
  陈寅恪先生诗云:是非谁定千秋史?哀乐终伤百岁身。
  敲这等文字,令人非常压抑。打住。
  我想:日后的史学大师们,会为林总写下怎样的传记和赞语呢?可以与一样蒙受千古奇冤的千古名将韩、岳二公相媲美吗?
  
  
  万.虽万千人吾往矣
  很喜欢孟夫子这句话。以为它与苏东坡的诗“万人如海一身藏”异曲同工,非常人所能道。
  原文作“虽千万人,吾往矣”。金庸借用为词句作为<<天龙八部>>回目,出于平仄需要,将千、万移位。这样音节上更为铿锵。将错就错吧。那是写乔峰的章回。荡气回肠,血脉喷张。我看金庸,亦如小马过河,不排斥,也不痴迷。<<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天龙八部>>是看完了并且还认为比较不错的几部。最喜欢<<笑傲江湖>>(但是李亚鹏......还是不说这个罢)。梁某以为任我行、东方不败、向问天分别是在影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林能甘于寂寞,安心养病,坐享其成就好了。
  我倒也是这样想的。你看陈云,1976年后不就成了元老中的元老,牛得很嘛。林总尚在的话,谁敢托大?!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主席把自己的一票投给你,破例一再登门拜访,批评你“有暮气”,希望你“多活20年”,亲书条幅鼓励你“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碰到麻烦,眼巴巴指望你来救驾.....如果这一切你都不管不顾,是不是又太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了呢?
  林总容易吗?他能怎样做?这是不是逼上梁山呢?高明有以教我。
  又有一种看法是:九大前后,因为国内外形势特殊,军方地位凸出。这是一种非常态。但林对此认识不足,反而开足马力,向前狂奔,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直取毛的心肝宝贝张春桥,这虽然令人钦佩,但政治上不很明智,不大可取。9.13事件前,跟毛作个深刻一点的检讨,没准就过去了,大家都作,你也作那么一个,又有什么呢?邓不就是会作检讨和保证,才得以东山再起?毛虽然明知邓“这个人是不老实的,一贯很不老实的,说什么‘永不翻案’,靠不住啊”;但左右不过就那几棵葱,还不是得起复重用?搞政治,是不能顾脸面、争意气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作为政治家,林彪确实不够成熟。面皮太薄,个性太强,能入而不能出,能伸而不能屈。另外,他身体不好,性格也太不活跃,知识和思想都有其局限。
  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比照。
  
  功名鼎盛时期的曾文正公,头脑并未发热。他致信曾老九:“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退让几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他预料到攻克天京会成为他与清廷关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可能会出现某种政治上的危机。攻陷天京后,曾老大并不兴奋,而是绕室彷徨,彻夜不眠。终于痛下决心,自剪羽翼,裁减湘军,以释朝廷疑虑;同时不顾老九的强烈不满,让他开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锋芒,解除慈禧太后心病。文正公毕竟老谋深算。此招果然效果良好,一切ok.
  跟曾国藩比,林彪政治上就显得明显小儿科。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时任河北省主席的晋系首席大将徐永昌,应阎锡山之召,回太原密议联冯讨蒋。会前,炮兵司令周玳问徐的意见。徐明确表示反对。他说:“对国家说来,刚刚打完仗,不应再打了。对总司令(指阎)说来,也不利于打仗。第一,不打仗,人们都来捧他,他是爷爷;如果打起来,一定都要向他要东西,他又很吝啬,哪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他就成了孙子了。第二,冯玉祥这人,......不管亲疏,都会遭到他的暗算。以前,多少人吃过他的亏。......现在和冯一同打蒋,哪能可靠?在作战的紧要关头,说不定冯又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倒蒋不成,反而会吃大亏。至于李(宗仁)、白(崇禧),相隔很远,他们是不是能打到武汉,颇成问题。韩复榘、石友三多行不义,再过二三年,在社会上就没有这两人的声音了。唐生智毫无实力。刘文辉的川军,从来就没有出来过。刘珍年、白宝山等,都是骗钱的,更是靠不住。如果打起来,这个重担子就全要由咱们挑起来,你看这个仗怎么打?”
  这是一位真正的高手。阎执意要打。但事实证明,徐的判断完全正确。难怪他后来被老蒋网罗过去,先后出任军令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平起平坐)、国防部长等要职,极为倚重。
  跟徐永昌比,黄吴李邱几员大将的见识就远为逊色。也难怪林立果瞧不起这几个大老粗了。
  
  我想,作为常胜将军和毛氏心腹,林总的经历一直比较顺,没经过多少坎坷、挫折的磨练;心气又极高;一旦被无端指责,自尊心受损,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不稍顾惜一切。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林彪的老首长叶挺将军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让毛尝到了一丝挫败的滋味。最后,用一家人的鲜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迫使毛不得不调整政策,改善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使国家前途出现转机。如果我们可以原谅周公、邓公甚至老毛一些未必出于本愿的表现;我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去奢求林总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当地名医。有一次聊天,他说:“毛泽东当然了得。但太好斗,折腾来折腾去,对谁都没什么好处。他一生也就保住了他自己一个人。”在下对此印象非常深刻。
  张国焘说:政治充满罪恶,革命不是圣洁。
  9.13事件不久,毛就害了一次重病,几乎一命呜呼。从此身心俱衰,无复往日豪情壮志。毛从肉体上消灭了林,林从精神上击溃了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毛的自信心丧失了,就此英雄迟暮,步入穷途末路。
  吕后伙同肖相国杀了韩信。太史公说事后与闻的高祖是“且喜且怜之”。一生好走极端的毛,晚年百无聊赖,信笔涂鸦,居然写出这样的句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时,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得意、调侃,还是悲凉,甚至后悔呢?我不知道。
  悠悠人世,滚滚红尘。虽万千人,林总往矣。
  林彪是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文革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林彪事件更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坛上发生的巨大事件,这一事件成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它标示了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破产。但是长期以来,官方垄断了林彪事件的解释权,将林彪定性为“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出走是“和平过渡未果,阴谋政变未遂,叛国投敌,自取灭亡”。在1981年的所谓“超级审判”更将林彪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并故意与江青集团混为一谈,以免涉及到毛泽东。林彪一案株连甚广,中共军级以上干部被立案审查者就达上千人之多;空军受害尤深,能言敢战之士凋伤殆尽;其家属、亲友和部属亦广受牵连,被迫害者达几十万众。这一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此外,林彪一案是当局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并宣称彻底否定文革之后,唯一保留的文革之中定案的大案。所以,在林彪事件过去三十多年后,仍然有必要重新予以探讨和评论,尽最大的可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为不为林总平反,何时平反,值得秉政诸公三思。依我看,事实俱在,人心所向,势在必行,迟不如早。现在应是最少历史包袱,集人气而顺民心的最佳时刻。一届任期,数年而已,转眼即过,时不我待。帐,赖是赖不掉的,自有千秋青史在。拖长了,本息累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亦未可知。该断则断,当行须行。
  梁某心目中,赤县神州,近代最优秀的军人,乃是蔡锷;现代最优秀的军人,厥惟林彪
  该结束这篇在下自己也始料未及的长文了。谢谢所有参考书目的作者,谢谢所有耐心看完本文的朋友们。
  最后,借用被顾随先生称作“眼界极高、心肠极热之山东老兵”的一代天骄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为本文结尾:
  
  悠悠万世功,
  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
  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
  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
  我自思量禹。
  
  
  
  (全文完。修订稿。完稿于2005年9月13日凌晨,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杰出的军人林彪元帅非正常死亡34周年忌日。)
  
       
作者:不在服务区 回复日期:2005-9-13 9:58:12          
  下载记录
  好文!
       
作者:honeyoak1234 回复日期:2005-9-13 10:33:35          
  梁兄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林的始末, 开了眼界, 受益匪浅. 特别是对林立果和叶群的分析也是一针见血. 但分析林不能不说林豆豆. 比较遗憾不见这一关键.
  
  不过, 梁兄对林有美化的嫌疑. 在老百姓眼里, 世界是灰色的, 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在百姓眼里, 林何尝不是破罐子破摔, 眼见当不了太子, 最后来了个鱼死网破. 就是林本身没有这个冲动, 你能保证他儿子老婆能脱了干系? 假如如说儿子老婆害了林, 那林纵容家里人胡来, 不也是死有余辜, 何来可怜一说?
  
  我们眼里, 老毛跟林没一个好东西, 对国家, 对百姓无一贡献. 你们站在:)的角度分析林, 说林对党好, 党应该给林平反. 可在老百姓眼里, 国共两党互相残杀, 死的是无辜百姓, 何来功劳?
  
  当然, 林彪最后是负负得正, 跟老毛翻脸, 跟江青恶斗, 他是对的. 无意中对结束动乱起了正面作用, 假如老毛要是处理得当, 不跟林翻脸, 林是不是就为虎做怅到底?
  
  所以, 林只能是个稀里糊涂的冤死鬼.
       
作者:风沙cj 回复日期:2005-9-13 12:06:15          
  
  将军百战!
       
作者:风沙cj 回复日期:2005-9-13 12:09:11          
  
  仅论战,思量禹。
  
       
作者:疯狂神父 回复日期:2005-9-13 12:21:54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听说学长学姐们集体去电影院看<<大决战>>,里面出现林帅的身影,一时全场静寂,然后噼啪噼啪的响个不停,黑压压站起一片,不约而同的为林帅敬礼......
       
作者:冬季边缘 回复日期:2005-9-13 12:23:02          
  林总坚决不向毛低头,坚决不作检讨,保持了人格尊严,...最后,用一家人的鲜血和生命,与专制体制决裂,惊醒了一代青年,宣告了文革乌托邦的破产。
  ------------------------------
  太高抬林彪了。林打仗是把好手,后期几乎一无是处。
       
作者:sunworldst 回复日期:2005-9-13 12:37:56          
  终于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8-12-7 22:12:31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到是文字堆,我就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