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著名精神医学教授徐声汉
李广智
对“抑郁症”一词,目前人们并不陌生。但究其实,又都未能深入洞悉。可以说,不身临其境、未受其害的人是难以体会其真正痛苦的;甚至患了此病的人,由于缺少精神医学知识,也会茫然失措,患者不感觉是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有一本系统而完善地介绍这一疾病的好科普书,对抑郁症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展望详加阐释,实为病家福音,也是医者夙愿。为此,特请当代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徐声汉教授谈抑郁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回顾昨天 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属人之常情;情之超常变异,则派生出一些疾病。抑郁是一种情感活动。抑郁症是以情感障碍为原发和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患,由此可影响到思维和行为方面,使其出现相应的症状。 抑郁之情,人皆有之,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积郁成疾,从历史考证,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亦概莫能外。
“抑郁症”一词,古已有之。《管子•内业》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用乃死。”又主张,“去忧莫若乐”,这里的“乐”指音乐,即以欣赏音乐来净化心灵,去掉忧愁。魏晋阮藉“寂寞使心忧”、“重利使心忧”,道出了孤独的生活及利欲太重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的情绪。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写过一则《忧箴》,其大意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忧”的情绪,所谓“忧可无乎?无谁以宁”。他还告诉我们一些对待“忧”的方法。这些论“忧”之谈,对我们如何对待刺激、调适心态、保持心身健康都是有益的。 我国医学元典《黄帝内经》一书,多处提到情感障碍,如“病笑狂妄”、“暴忧之病”、“郁之甚者”、“善悲”、“不得卧(失眠)”等症状。而《灵枢》则集有“痴狂篇”,有相当于现代所称“躁狂抑郁症”的颇为精炼的描述,如“狂始生,先自悲也。”“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
可见那个时候,我国即有那类情感性疾病了。历代医家更有许多医案记载,并发展了《内经》以情胜情、七情相互为治的“活套疗法”。情态之症,更以“郁”最能代表。历代医家对情志抑郁、气机逆乱产生疾病的论述颇多,涉及精神及躯体多方面症状,统称“郁症”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国外的发展,也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医学,希波克拉底最早划分出并创用了“忧郁症(Melancholia)”这一疾病名。他还治好了哲学家德莫克里特的忧郁症。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求索,在大量观察研究资料基础上,形成了对抑郁症的现代认识。上个世纪,抑郁症即被称为“西方世纪之病”,对其研究已颇受医学之重视,抑郁症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而在中国,对抑郁症的科学认识和研究,迟于西方;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落后,长久以来,抑郁症不被认识,不被当回事,抑郁症及其引发的病态自杀也不成其为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闭关值国,科学被拒之门外。还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对忧郁症的具体描述,中国《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才把人间竟还有这种抑郁之疾注入了大众的心灵。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不过百年。精神医学的发展,又更年轻些,抑郁症等一些精神医学知识的引进,也相对滞后,在我工作之初,缺乏精神病学书。抑郁症虽列为精神科第二大病,但书中只有简短的叙述,病因未明,治疗无方,医生对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表现,即: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滞,言语减少,反应迟钝,动作减少的“三少”症状,称之为“抑郁三联症”。
1970年,抑郁症在上海精神病院住院病人中仅占1%。门诊检出率也很低,为国外相差很大。这一方面有医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存在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不认为是病,并不求治于精神科医生;也可能认为这种心病无药可医,而自己苦撑苦熬。的确,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做医生之初,抑郁症尚无药可医。实际上医生对此病是无能为力,回天乏术。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防治问题,就像笼罩着患者内心的阴霾一样难以消除;病人经受的痛苦,病家的无奈和重负,一些悲惨结局的酿成,都无时无刻地撞击着我们这些从医者的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