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经常接触工业和民用中的有害化学制剂,繁多的化合物分布广泛,并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而且工人们和消费者的安全措施不力,因而造成的中毒性痴呆也不断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毒性疾病的影响很敏感,长期反复或持久地接触细胞毒物,最终将危及细胞的功能,导致智能障碍,引起痴呆。当诊断痴呆病人时,临床医生必须经常警惕产生和加重智能损害的毒物的可能作用。
与痴呆有关的毒物包括: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及多种药物依赖)酒精金属(铝,铊,汞,铅,锰,金,砷,锡,铋);工业因素和污染(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四氯化碳,氯甲烷,乙二醇,甲醇,丙烯酸盐,二硫化碳,有机磷酸盐杀虫剂,一氧化碳)。
【症状和体征】
当发生急性中毒时,产生急性意识错乱,主要的行为异常是注意力减弱或不集中、反应迟钝和呆滞,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醒觉波动、心境变化、幻觉常与注意力缺损同时出现,可持续几个月。当中毒性疾病呈缓慢或隐匿发生时,相应的认识改变为缓慢性进行性痴呆,痴呆的特征与皮质下功能损害时发生的智能障碍非常一致。精神运动迟滞,情感淡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和概括力缺损,记忆障碍,认识损毁及心境变化都很明显。醒觉和注意力也可能受损。找词异常和命名错误也可发生。无皮质受累时常见的特征,如失语、遗忘、失认和失用。可发生智能迟缓和损毁。可有显著运动功能障碍,震颤、扑翼样震颤、肌阵挛、舞蹈手足徐动症,肌张力改变致强直或运动过缓。
【与痴呆有关的药物】
几乎任何药物服用过量都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表现不能专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有时意识不清及激动不安。大剂量时可引起木僵、昏迷或死亡。然而在许多药物中毒的病例中,有些并非服药过量,而是病人对所需的药物治疗量有特异的敏感性。停药后中毒作用即可解除。
(一)抗精神病药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都能引起智能障碍。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致痴呆有强安定剂、弱安定剂、锂制剂及三环抗抑郁剂。一般认为副作用与药物的中枢抗胆碱能作用有关。
强安定剂又称精神安定剂或神经阻滞剂,包括氯丙嗪、利血平、奋乃静、氟哌啶醇、三氟拉嗪等。常见的副作用有:抑郁反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谵妄:约1%~3%的病人在使用强安定剂过程中出现谵妄、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意识障碍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紧张症状群:表现有缄默、木僵、作态、蜡样屈曲、违拗、退缩、大小便不能自理。往往用药量过大出现,大多数在出现前均有突出的锥体外系症状。恶性症状群:以肌肉强直、高热、波动性意识障碍和自律神经失控为主要特征。兴奋激越状态:突出表现为兴奋话多,纠缠不休,严重的静坐不能,行为紊乱。这些药物引起的慢性意识错乱和智能缺损综合征必须与这些药物治疗的内源性精神病仔细地鉴别。
弱安定剂如苯二氮类,长期使用可成瘾,戒断后出现失眠焦虑、听幻觉、视幻觉、行为紊乱,并出现明显定向力障碍、记忆力丧失、意识模糊等痴呆症状。
广泛用于抗躁狂症的锂制剂在血清水平为治疗量时即可出现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能专心,理解力受损。已有报道锂与氟哌啶醇合用可引起不可逆性痴呆。
接受三环抗抑郁药的患者,约10%~15%产生慢性意识错乱状态。三环抗抑郁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是由于药的抗胆碱能活性,所引起的急性中毒可用静脉注射毒扁豆碱而迅速解除。
治疗上首先是减药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有锥体外系反应者应加用抗震颤麻痹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与药物的中枢抗胆碱能作用有关,故此,有入主张试用毒扁豆碱治疗。三环抗抑郁药过量者予毒扁豆碱解救。
(二)抗胆碱能药物
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介质,如胆碱能突触的功能被破坏就可引起智能损害。药理学研究表明,抗胆碱能药物损害近记忆力,而胆碱能增强药能使记忆力和其他智能测验进步。引起可逆性痴呆的许多药物都有抗胆碱能作用。吩噻嗪类、氟哌啶醇和三环抗抑郁药均有抗胆碱能作用。
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反应迟钝,智能下降,甚至强直、木僵。治疗主要使用毒扁豆碱,静脉注射毒扁豆碱可迅速解除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因而,此反应也可作为确定毒性抗胆碱能作用的重要诊断性试验。
(三)抗高血压药物
许多抗高血压药如甲基多巴、氯压定及心得安等,由于破坏了儿茶酚胺性的突触功能而产生降低血压作用,并同时对精神功能起作用。精神状态的变化与系统性低血压及脑的低血流灌注无关。
临床表现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低下,计算力障碍和昏睡性痴呆。
抗高血压的其他类药物如利尿剂,促进钠排泄可能导致慢性低钠血征。
(四)抗惊厥药
由于抗惊厥药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而丘脑和中脑的网状结构特别容易感受这类药物的影响,故大多数强抗惊厥药都因直接毒性而引起慢性脑病。如巴比妥类药物、乙琥胺和苯妥英钠等。Gallassi等的前瞻性研究认为苯妥英钠肯定能损害认知功能,但它是可逆性的。认为抗惊厥药引起智力损害系长期服药引起叶酸、单胺类或内分泌障碍所致,或由药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酰胺咪嗪除大量外不直接损害大脑功能,但能刺激抗利尿激素引起慢性低钠血症。有些病例由于服用过量的抗惊厥药而引起痴呆。然而,详细的心理测验表明,有些病人即使其血清水平在治疗量范围内,而且无其他的中毒征象时已有了轻度认知障碍。 Lennox在1942年就发现给予抗癫痫治疗后,虽然癫痫发作缓解,但大约15%的病人出现了精神衰退症状。
临床表现思维迟缓,情绪不稳,无力,震颤,失眠,焦虑。神经征象具有特征性,包括呐吃、眼球震颤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
主要治疗是在严密的医护观察下谨慎地逐步停药。
(五)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治疗是根据不同组织对生物学破坏因素的反应性而确定的,这些生物学破坏因素能选择性地影响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或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由化学疗法或放射治疗直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能变得明显,痴呆可能是其中一种表现。
病理检查可以看到大脑白质内有散在的多灶性凝固坏死区,伴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症,轴索损害和钙化的细胞残片。CT扫描可见脑室周围的白质密度降低,和脑内钙化区。
临床表现隐袭渐进的持续痴呆或性格改变,以后出现共济失调、肢体强直、意识改变,偶尔有惊厥发作。
左旋天门冬酰胺酶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和一些实质性肿瘤的药物,该药能使敏感肿瘤细胞可能合成的左旋天门冬酰胺水解。已有报道在给予左旋天门冬酰胺酶后可引起两种类型的脑病,即在停止治疗几天内就可消失的急性意识错乱综合征和在停止治疗后立即发生并持续数周的较为隐袭的痴呆。
氨甲喋呤是一种叶酸对抗剂,有效地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和实质性肿瘤。鞘内应用以治疗脑膜白血病和脑膜癌病。连续鞘内给药偶尔可引起不可逆性痴呆综合征。尸解时,发现病人的大脑半球有多发性小梗塞灶,或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癫痫发作,脊髓病和或亚急性脑膜刺激征可能也是鞘内氨甲喋呤的毒性症状。
当用颈动脉内和局部注射方式给予大剂量氮芥时能引起慢性痴呆和大脑变性。
在甲苄肼治疗期间,神经心理学缺陷并不常见,但偶有病人表现幻觉、激动不安、注意力低下和倦怠。
长春新碱也能影响周围神经系统,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受影响。但在罕见情况下。在用长春新碱治疗期间有癫痫发作和精神改变。
头部颅内或颅外脑瘤照射(通常总量超过6000拉德)可损伤脑的微细血管并引起主要是脑白质损害的迟缓性变性综合征。这种迟缓性变性综合征可能为局灶性占位性损害或多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二者都可表现痴呆。
治疗原则应首先终止治疗方法,并给予对症性治疗。
(六)抗生素
已发现许多抗生素能引起可逆性痴呆综合征。青霉素、氯霉素、灰黄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磺胺和灭滴灵是能引起痴呆综合征的药物。精神状态变化常是短程的,并仅发生在用药期间。在少见情况下,如尿毒症,个体易感性强,原有智能缺损时长期的抗菌素治疗能引起可逆性慢性意识错乱。
表现为妄想、幻觉、记忆力损害,定向力障碍。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停用此类抗生素。
(七)其他药物
除了上述主要几类药物外,用于不同治疗情况的许多其他药物也能引起可逆性痴呆综合征。戒酒硫是用于戒酒的化合物,少数服用者即使是小剂量也能引起器质性精神病综合征。这种痴呆的特征有定向力障碍、妄想、记忆力损害和多种幻觉。也有构音障碍、原始反射和脑电图异常慢波,停药后痴呆即可逆转。戒酒硫能抑制多巴胺β羟化酶,神经精神病综合征可反应中枢多巴胺过量。
在服用洋地黄过量的病人中约9%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洋地黄引起的痴呆表现为定向障碍、注意力降低及幻觉。溴化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广泛使用,但仍偶有溴中毒的报道。抑郁、定向障碍、幻觉和记忆力障碍隐袭发生,进展为显著的精神衰退。左旋多巴在用于帕金森氏病及与此有关的综合征时,可引起慢性意识错乱。有些药物由于血凝增加和脑动脉炎而产生不可逆的多梗塞痴呆,这些药物有口服避孕药、苯丙胺和麦角衍生物。已报道许多药物可刺激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因而引起低血钠性痴呆。引起低血钠的药物有氯磺丙胺、阿米替林、利尿剂、强安定剂、甲糖宁、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酰胺咪嗪。口服长效降糖药物或反复过量给予胰岛素可引起血糖降低,产生伴有痴呆的不可逆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给予外源性类固醇可诱发伴有痴呆的柯兴氏病。
(八)慢性多种药物依赖
长期过量服用巴比妥类或联合服用巴比妥类及止痛药可引起慢性痴呆,戒服亦可能不恢复。在停药几个月后,神经心理学检查表现有些病人仍有非口语抽象能力、感知运动整合记忆力的持续障碍。40%多种药物依赖者在停药后3~5个月仍有脑电图异常。神经心理学和脑电图异常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使用药量有关。
药物依赖痴呆综合征的其他类型有:苯丙胺诱发的脑动脉炎,伴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多梗塞性痴呆(由于不灭菌的静脉内注射引起)和药物与酒精应用时引起的慢性酒精并发症。罕见者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可发生在有过度用药史的病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