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圣贤圣贤英雄论健康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4-24 21:0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圣贤英雄论健康
   


    健康:分为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理健康就是乐观,豁达,正直,勇敢,顽强,善良,博爱,无私的态,理健康的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具有为人民服务,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大公无私的胸.为世界和平人类幸福而奋斗,努力拼搏,勇于进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就是理健康和智力健全的正常人.     生理健康就是阴阳平衡.不懂"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日月之谓"易",太极生两仪,太极乃混沌未分之先天宇宙,亦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未分的状态;两仪是阴和阳,在人则分男女,而人的体质则分阴阳,故人有阴盛体质者,有阳盛体质者,有阴阳平衡体质者.
   
    阴盛体质者必阳虚,阳虚则体寒,体寒则畏寒,畏寒则喜热,故阴盛者能春夏不能秋冬.阴盛体质者性格必迟缓而谨慎,不容易出汗,容易得风湿之病也.阴盛者冷静,故做学问者有大成,故阴盛者习文做文官者众.阴盛过度而得风湿类风湿病者可服"桂附地黄丸".     阳盛体质者必阴虚,阴虚则体热,体热则畏热,畏热则喜寒,故阳盛者能秋冬不能春夏.阳盛体质者性格必燥急而冲动,容易出汗,阳盛者不容易冷静,故做学问难有大成,故阳盛者习武做武官者众.阳盛过度者可服"六味地黄丸".     阴阳平衡体质者既可习文又可练武!     南文北武,就是说南方的人多出文官,北方多出武将,皆因南热而北寒,南热而南人体寒,南方生南人,南人适南方;北寒而北人体热,北方生北人,北人适北方,地灵方出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南人体寒居北乃以阴往阴不吉也,北人体热居南乃以阳居阳难以自处也,故君子以慎辩物居方,良禽择枝而息也!南人与北人即阴盛之人与阳盛之人也,阴盛之人与阳盛之人结合而可能生阴阳平衡之人也,故结合之南人与北人双方即使均技能平庸而生者有文武具佳之异士,则不足为奇也!
   
    阳动也,阴静也,阳武也,阴文也,阳少也,阴老也,故阴阳结合,动静结合,文武结合,老少结合吉也.孔子之父长其母整四十寒暑,故孔之文才出众,何者?老少结合也!南方人与北方人结合生的孩子聪明,何者?体寒与体热结合也,阴阳平衡也!
        人的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源于先天体质的好坏和后天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 先天体质就是阴阳的平衡程度,后天的环境适应能力就是能否控制七情六欲,能否在万丈红尘中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健康可以促进生理健康,生理健康也可以维系理健康.理不健康必定难以生理健康,生理不健康并不代表理不健康,我们要辨证的区别对待!     以上文字是我对于健康的得和体会.             圣贤英雄   2005年11月5日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控制好七情六欲,对于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我特意在网上摘录了一些关于七情六欲方面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下面是我摘录的文章: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欲太烈伤身.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或:食财色丁权贵)     七情六欲源自人的动物性,动物是纯功利的,是唯利益是图的,逐利是它们的本能。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人的欲,源自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的情,是源自高等动物的感情机制。食欲和财欲是源自动物的捕食本能;色欲和丁欲是源自动物的种群繁衍本能;权欲和贵欲是源自动物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占有本能。喜是源自对既得利益和将得利益的兴奋;悲则相反,是源自对已失利益的失落感;恐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将遭受侵犯时的害怕;怒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遭受侵犯时的反抗;惊是源自对利益乍失乍得时的瞬间反映;忧是源自对利益长期持有的忧患;思是源自对利益长期索取的考量。     神调控学说 人的理活动实质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均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则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既是生理上的,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生五气,五气化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但五志过极能损伤神,引发出神志病变,所以“愁忧恐惧则伤”(《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素问.本病论》)。古人把 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则肺应,思动于则脾应,怒动于则肝应,恐动于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淮所使也”。从以上论点来看,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从现代医学讲直接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及时的正常反应。相反,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活动的异常,思虑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各种病理表现。中医讲的神调控学说是人对无数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外环境如何必然影响到内环境的平衡,它给人的理状态、精神面貌、情绪变化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
   阴阳整体学说 阴阳是传统医学神调控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学说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及人的机体相互对应、相互统一、保持相对平衡的高度概括。因此阴阳是信息,是物质,是能量,是功能,是矛盾,是整体,.是平衡。按照系统制动促动原理,阴阳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是相吻合的。     从现代医学讲,阴阳的生理平衡是在大脑中枢调控系统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阳)及副交感中枢(阴)系统完成对机体的调节管制作用。相反,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子系统的平衡失调,甚至破坏,发展为阴阳失调的病理过程。阴阳代表了自然界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也是贯穿于人类生、长、老、亡整个生命过程中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理论。
   理平衡学说 理平衡是指每个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具有高级的理行为能力,参加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平衡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的研究主体是理(也指人的大脑高级指挥系统),理的研究主体是与理因素相关的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职业、遗传、体质、生活习惯、职业行为、性行为、道德规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理平衡产生反效应。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听觉、味觉、感受器初步接受外来刺激,迅速将刺激转换为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于中枢调控系统。由于每个人的理素质不一样,所以对待工作中的得失、同事的误解、同行的嫉妒、工作的失误、事业的挫折、亲人的亡故、无端的是非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理带来创伤,时间久了必将造成生理上的功能失调,甚至造成亚健康状态或器质性病变。    环境平衡学说 环境平衡主要是指生存环境,狭义上讲是指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广义地讲是指地球生物因素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非生物因素的气候、水、土、光、热之间相互赖以生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群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生存发展的外部世界。人体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达到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生存环境如何决定着每个人的生存质量。
妊娠期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母体脏腑气血之盛衰,直接影响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孕期摄生与调护是保证优生的重要环节。《万氏妇人科》曰:“妇人受胎之后,所当戒者,曰房事,曰饮食,曰七情,曰起居,曰禁忌,曰医药。须预先调养,不可少犯,以致伤胎难产,且子多疾,悔之无及。”
                                      妊娠期的中医保健
   
    1.调情志,施胎教:孕妇的精神状态不但直接影响母亲自身的身健康,而且又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情绪稳定,避免为惊恐思虑郁怒等不良情志所伤。《妇人秘科》:“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在胎教方面,注意加强品德的修养,除了情宁静,性情温和外,要言行端正,多接触和回想愉快、美好的事物,以期外感内应,可促使胎儿的智力发展,性格端庄。应避免淫秽、凶杀、惊险及噪音等恶性刺激。《女科证治约旨》:“凡妇人自在妊娠,即宜注重胎教,讲究卫生,内无七情之伤,外无六淫之感,保重强健,何疾病之有?惟妊娠期内,不讲胎教卫生,七情六淫,任意伤犯,于是疾病丛生。”《妇人大全良方.胎教门》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日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     2.戒房事,适劳逸:妊娠早期及7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胞脉,而引起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或者病邪内侵。《胎产法》云:“妇人有孕。即居侧室,令老抠伴宿,不与夫接……。”“纵情交接,以扰子宫,有触动胎元一月而堕者……有生子多疾,痘疮稠密者,皆由纵欲之故。”孕期劳逸适度,使气血调和,百脉流畅,则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和分娩。不可安逸,逸则气滞;不可过劳,劳则气衰。劳逸失宜,气血不调,常致胎位不正、难产,或堕胎、小产等。《万氏妇人科》:“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则气停血滞,临产多难。况行立坐卧之久,为筋骨皮肤之伤,于在腹中,气通于母,必有伤者。又勿登高,勿临深,勿越险,勿负重,少有触犯,其胎必堕。”     3.避外邪,适寒温:妊娠之后,气血聚于冲任以养胎元,体质较平素为弱,正气暂虚,若不慎调护,虚邪贼风极易乘虚而入,尤其是感染时邪,不仅损及孕妇,而且可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流产、妊娠诸疾或先天性畸形。因此孕期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寒温适度,顺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增补大生要旨》云:“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证,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他关性命。”《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胎儿票赋异常“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娠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勿充,疾病因之”。     4.调饮食,重营养: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于孕妇气血的供养,而气血盈亏,又直接与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有关。因此妊娠期间应重视饮食的调摄。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品种宜多样化。选择含有高蛋白的肉类、蛋类、豆类及含大量维生素和纤维的蔬菜、水果等。不可过食生冷、暴饮暴食,以防损伤脾胃。忌偏食辛辣炙博与肥甘厚味,以防生热伤阴损及胎元。此外应戒烟、酒。《女科秘要》曰:“宜谨饮食。苟忽略不知避忌,伤胎甚易。大约宜淡薄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宜温补不宜耗散……。”《万氏妇人科》:“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5.讲卫生,舒服饰: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洗换衣裤。妊娠7个月后,应经常进行乳房护理,以防产后哺乳时出现乳头内陷、乳头皲裂等。孕妇衣着宜宽大柔软合体,忌胸腹束缚过紧,以免影响孕妇的呼吸、气血运行及胎儿的发育。     6,慎用药,防致畸:妊娠期服药应非常慎重,尤其在妊娠早期。中药中凡峻下、祛瘀、逐水、催胎、通利、破气及有毒之品应慎用或禁用;西药中某些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利尿剂等亦忌用,以防药物损伤胎儿或致畸。若孕妇有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治疗,尽量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若确因病情需要应用慎用禁用药物时,须严格掌握用量、服法,结合孕妇体质之强弱,应本着“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中病即止。此外孕期还应避免接触放射线的照射。     7.孕期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随时了解孕妇及胎儿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以确保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
    养生总则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人是自然的产物,“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一日24小时,一月30日,一年365日,六十年一甲子,都有其运动规律、自然节律。人类只能顺应,无法改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捂秋冻,夏热冬寒,男子七八、女子七七天癸竭……,都是正常的;而夜生活、“美丽冻人”、夏寒冬热的人造环境、服用性激素推迟更年期等等,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生命节律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顺四时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四时调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节情欲,以葆生生之气。少饮酒以防逆上之火。肝旺脾衰,减酸增甘。肝藏魂,性仁,属木,味酸,形如悬匏。有七叶,少近,左三叶,右四叶。著于内者为筋,见于外者为爪。以目为户,以胆为腑。故食辛多则伤肝。治肝用嘘字导引。以两手相重,按肩上。徐徐缓缓,身左右各三遍。又可正坐,两手相叉,翻覆向胸三五遍。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不令病作。一春早暮,须念念为之。不可懈惰使一暴十寒,方有成效。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减咸酸,增辛辣,助肾补肺,安养胃气。衣宜下厚而上薄,勿骤脱衣,勿令犯风,防夏餐雪。
    二月,肾气微,肝正旺。戒酸增辛,助肾补肝。衣宜暖,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伏邪。
    三月,肾气已息,气渐临,木气正旺。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勿处淫地,勿露体三光下。
    胆附肝,短叶下,外应瞳神、鼻柱间。导引,可正坐,合两脚掌,昂头,以两手挽脚腕起,摇动为之三五度。亦可大坐,以两手拓地,举身努力腰脊三五度,能去胆家风毒邪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伏阴在内,宜戒生冷。神气散越,宜远房室。勿暴怒,勿当风,防秋为疟。勿昼卧,勿引饮,主招百病。旺肺衰,减苦增辛。藏神,性礼,属火,味苦,形如例悬莲蕊。著于内者为脉,见于外者为色。以舌为户,以小肠为腑。故食咸则伤,治用呵字导引。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虚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按髀,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间气为之,去胸风邪诸疾。行之良久,闭目三咽津,叩齿三通而止。
    四月,肝脏已病,脏渐壮,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为纯阳之月,忌入房。
    五月,肝气休,正旺。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早卧早起。名为毒月,君子斋戒。薄滋味,节嗜欲,霉雨淫蒸,宜烘燥衣。时焚苍术,常擦涌泉穴,以袜护足。
    六月,肝弱脾旺。节约饮食,远避声色。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勿濯冷,勿当风,夜勿纳凉,卧勿摇扇,腹护单衾,食必温暖。脾藏意,性信,属土,味甘,形如刀镰。著于内者为脏,见于外者为肉。以唇口为户,以胃为腑。故食酸多则伤脾。旺于四季末,各十八日。呼吸橐龠,调和水火。会合三家,发生万物,全赖脾土,脾健则身无疾。治脾用呼字导引。可大坐,伸一脚,屈一脚,以两手向后,及掣三五度。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家积聚风邪毒气,又能消食。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收敛神气。禁吐、禁汗。肺旺肝衰,减辛增酸。肺藏魄,性义,属金,味辛。形如悬磬,名为华盖。六叶两耳,总计八叶,著于内者为肤,见于外者为皮毛。以鼻为户,以大肠为腑。故食苦多则伤肺。治肺用呬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去肺家风邪积劳。又当反拳槌背上,左右各槌三度。去胸臆间风毒邪气。为之良久,闭目咽液叩齿而起。
    七月,肝少气,肺脏独旺。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安静性情,毋冒极热。须要爽气,足与脑宜微凉。
    八月,脏气微,肺金用事。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脾胃。勿食姜,勿沾秋露。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太盛。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勿冒暴风、恣醉饱。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暖足凉脑。曝背避寒,勿令汗出。目勿近火,足宜常濯。肾旺衰,减咸增苦。肾藏志,性智,属水,味咸。左为肾,右为命门。上对脐,附腰脊。著于内者为骨,见于外者为齿,以耳为户,以膀胱为腑。故食甘多则伤肾。治肾用吹字导引。可正坐,以两手耸托,左右引胁三五度。又将手反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后踏,左右各数十度。能去腰肾风邪积聚。
    十月,肺气弱,肾气强盛。减辛、苦,以养肾气。为纯阴之月,一岁发育之功,实胚胎于此,大忌入房。
    十一月,肾脏正旺,肺衰微。增苦减咸,补理肺胃。一阳方生,远帷幕,省言语。
    十二月,土旺,水气不行。减甘增苦,补助肺,调理肾气。勿冒霜雪,禁疲劳,防汗出。  十二时调摄 【十二时无病法】     洁一室穴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香炉一,茶具全。目间常要一尘不染。
    丑寅  时,精气发生之候,勿浓睡,拥衾坐床,呵气一二口,以出浊气。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及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卷,向前后五七遍,以两手抱脑,手恰掩两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七七数;漱津满口,以意送下丹田,作三口咽。清五脏火,少息。
    卯  见晨光,量寒温穿衣服,起坐明窗下,进百滚白汤一瓯,勿饮茶,栉发百下,使疏风散火,明目去脑热。盥漱毕,早宜粥,宜淡素,饱摩腹,徐行五六十步。取酒一壶,放案头,如出门先饮一二杯。昔有三人,皆冒重雾行,一病一死一无恙。或问故,无恙者曰我饮酒,病者食,死者空腹。是以知酒力辟邪最胜。不出门或倦,则浮白以助其气。
    辰巳  二时,或课儿业,或理家政,就事欢然,勿以小故动气。杖入园林,督园丁种植蔬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咽津约十数口。盖亥字以来,真气至,巳午而微,宜用调息以养之。
    午  餐量腹而入,食宜美。美非水陆毕具,异品殊珍。柳公度年八十九,尝语人曰:我不以脾胃熟生物,暖冷物,软硬物。不生、不冷、不硬,美也。又勿强食,当饥而食,食勿过饱,食毕起行百步。摩腹又转手摩肾堂令热,使水土运动,汲水煎茶。饮适可,勿过多。
    未  时就书案,或读快书,怡悦神气,或吟古诗,畅发悠情。或知己偶聚,谈勿及阃,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辨是非,当持寡言养气之法。或共知己闲行百余步,不衫不履,颓然自放,勿从劳苦殉礼节。
    申  时点,用粉面一二物,或果品一二物,弄笔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
    酉  时宜晚餐勿迟,量饥饱勿过,小饮勿醉,陶然而已。《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言最有味。课子孙一日程,如法即止,勿苛。
    戌  时篝灯,热汤濯足,降火除湿,冷茶漱口,涤一日饮食之毒。默坐,日间看书得意处,复取阅之,勿多阅,多伤目,亦勿多思。郑汉奉曰:思虑之害,甚于酒色。思虑多则火上炎,火炎则肾水下涸,肾不交,人理绝矣。故少思以宁,更阑方就寝。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榻前宜烧苍术诸香,以辟秽气及诸不详。
    亥子  时,安睡以培元气,身必欲侧,屈上一足。先睡,后睡眼,勿想过去、未来、人我等事。惟以一善为念,则怪梦不生,如此御气调神,方为自爱其宝。     夜卧能使气降,昼卧能使气升。人至暮劳极,眼白昏而带赤,静卧一宵,诘朝对镜清彻如故,此气降之验也。昼倦当静坐片时,或散步玩物,睡态自解。若因而沉寝,则初觉之时,目白必赤,此因卧而气反升之验也。盖昼当与阳俱开,乃逆其候而闭之,譬如夜当与阴俱闭。乃故狂呼豪饮,皆伤寿源。古人云:夙兴夜寐,出作入息,天之命也,人之纪也,愚一生劝人夙兴,不劝人夜坐。  如何预防和调养     现代人何以生活条件改善,却百病丛生?正是忘掉了千万年祖先积累的生存智慧,七情过度、物欲炽盛,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寒温颠倒,再加上生存必须的空气、淡水、食物、气候等条件的恶化,以及社会的不利因素,人身危脆,焉能不病!其实,生活富裕是一件好事,关键是富裕起来的人,是否拥有文化修养,这决定了他能否过一种身健康的生活。中医学向来提倡“治未病”,在养生、保健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果能够遵循传统医学的理论调养身,完全有望百病不生、沉疴可愈。所以,已经患病的人和尚未患病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当然要学习养生之道;即使是健康人,也要努力学习基本的中医知识,走健康长寿之路。晋朝皇甫谧:“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所谓游魂耳!虽有忠孝之,慈惠之性,无以济之。”《素问》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保养之正宗也。     首先,“君子养生,先要慎调脾胃。饮食淡薄,神智自清。厚味多者,不惟神智昏浊,又且动火生痰。善摄生者,不可不加意以节慎也。”饮食上要注意: 1)五味要均衡、五味不可太重     中医认为:饮食中五味入五脏,充养五脏。《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但是,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重反而会伤五脏。《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气抑。味过于甘,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金匮要略》说:“肝病禁辛、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知道不能吃太甜的食物,但是,对于太咸、太辣的就毫不在意。麻辣火锅、水煮鱼等等吃起来不停。实际上,现代人的口味已经比古代人重了很多。所以,生活中一定要饮食清淡。 2) 应该以粮食为主     《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人类的饮食应该是以粮食为主,辅以其他成份。春播一颗种,秋收万粒粮。五谷是种子,其中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许多成份是当今的科学还不清楚的,并不单纯是碳水化合物。进食谷物太少会导致人体的营养和热量不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有一些人,尤其糖尿病患者,认为就应该少吃粮食多吃肉、菜,其实这是非常落后的知识。目前的西医学也认为,不论中西,应该以粮食为主,糖尿病则应该控制总热量,而不是控制粮食。     相反,进食油腻之物过多,容易使人产生内热、痰湿、湿热等,不利于健康。肥肉不宜,瘦肉类、蛋奶可以适量食用。不过,凡是油炸的食品也都属于油腻之物,一般患者不宜,健康人也不应该多吃。 吃肉食要注意的是:     不宜吃活鸡、活鱼等。人的直觉常有误区: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刚杀的鸡、鸭、鱼视为上等佳肴,认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然而营养专家却提出,无论从营养角度还是从味道上来说,刚刚宰杀的都不是肉食食用的最佳时机。实际,肉食太"新鲜"不如冻品。营养学研究表明,刚刚宰杀的鸡、鸭、鱼、猪、羊、牛等家禽、家畜,由于体内组织仍然继续进行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大致可分为僵硬、后熟、自溶、腐败几个阶段,这一系列变化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如鱼死后约1-3小时开始出现僵硬,12-15小时发展到高峰,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还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吃起来肉质较硬,不利于消化吸收,味道也不好。24小时后僵硬开展缓解,当蛋白质酶使蛋白质逐步分解为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后,肉质软了,味道鲜美,易于消化。接着自溶过程开始,加上细菌侵入和繁殖,慢慢导致蛋白质腐败,产生恶臭气味及有毒物质。因此,后熟阶段的肉食营养价值最高,而经冷却或速冻的肉食,一般均处于后熟阶段,所以冻鱼、冻肉的营养价值并不比鲜鱼、鲜肉低。     少吃动物内脏。《金匮要略》曰:“春不食肝,夏不食,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西瓜、梨、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尤其不应该在吃了油腻肉类食品之后食用,容易形成积滞。 3) 切忌“饥饿疗法”     有一位老太太患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于是家属非常苛 刻地限制她的三餐饭量,使得老太太频繁发作低血糖,很快死于脏病急性发作。     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高,但却尿出大量葡萄糖,而且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人体充分利用;所以体内血糖并非过剩,而是不足或者说是利用不好,组织器官可能长期处于缺乏营养、热量的状态。举例来说,城市交通阻塞并非运力过剩,局部可能车辆密度过大,但这样恰恰导致其他许多地方缺车。血糖高不是血糖太多,而是分布不均、利用不好,所以用“饥饿疗法”降血糖就是因噎废食,会导致低血糖反应、病情加重,并发其他病症。低血糖的危害实际上大于高血糖。     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活动量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顿顿有主食──粮食,七八成饱即可,尤其晚饭不可油腻、过饱、时间太晚(应该在二十点以前)。       第二、坚持活动      华佗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 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运动的目的是谷气得销、血脉流通,所以要适度;过了头反而消耗气血,损伤身体。尤其是冬天,万物收藏,活动以不出汗为度。“冬时天地闭藏,不宜作劳及汗泄。”     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强弱安排活动量,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尤其适合。尤其饭后一定要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      第三、调畅情志    《内经》曰:“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又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中节,则九窍俱生;喜怒忧悲恐之发耶,发而皆不中节,则九窍俱死。”     喜、怒、忧、悲、思、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与肝。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七情内伤,则有所亏损,治疗不易。    “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悲哀愁忧等情志致病,对内脏的影响各有所应,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内伤为先导,神损伤而后涉及其他脏腑。《类经》云:“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而肺应,思动于而脾应,怒动于而肝应,恐动于而肾应,此所以五脏唯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而发。”   七情伤人,在某种情况下,更甚于六淫。而精神治疗的作用在许多内伤疾病中都远甚于药物。即使是六淫所伤,病者的精神状态正常与否,对于药物的治疗作用也大有影响。    人的情志影响健康,而健康情况也影响情志。《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这就说明了情志是以脏腑气血的气化功能为物质基础的,反过来又影响气化功能,喜怒不节和寒暑过度一样,导致生机紊乱,影响到寿夭病已。    既然精神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寿夭,所以《内经》把积精全神列在卷首,这决不是偶然的。其中谈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又说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所以能“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或“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究其原因:不外“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因而能“精神不散”所致。由此可知,精神状态对于人们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如何很好调控情志,使身健康发展,对于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医学理学已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而我国数千年前的古典医籍中早已阐明其义;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大夫一直自觉兼任理医生工作。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老祖先教导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实际上,任何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加强自己的修养达到“仁者静,静者寿”,笃行道德人伦,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会使你身健康,而且令你事业成就。现在一些人在沉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迷失了自我,丢掉了作人基本的原则,其实这样是百损无一利、损人不利己,健康和事业两失之道。甚至有些人将身修养与事业成功对立起来,试观历代事业真正大成者,哪一个没有修养?诸葛亮“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才有三分天下、蜀汉贤相!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成为千古明臣。曾国藩若不是一代大儒,怎能成就中兴伟业?     有个六字诀可以一用:看破,放下,自在。     明朝龚廷贤的《劝善良方》用中药名讲道理,意趣十足:“夫气失其平谓之疾,则气失之偏者亦谓之疾。今人有过不喜,人规讳疾,忌医者多矣。然为人大要不过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者而已。余于暇日撰择二十四味良药,著立一方,名“千金不易丹”,令人日服一剂,每服用屋漏水、新良姜同煎,其味深长最宜详玩。又以是八者成口占八绝,临服时歌以咽之,勤嚼细服,厥疾自廖矣。谨奉四方贤士,慎勿以毒药弃口苦而不服,自甘于疹疾也己。     千金不易丹     为父要栀子  为子要香附  为母要莲子     为子要知母  为兄要地榆  为弟要抚芎     为臣要钟乳  为官要荆芥  夫妻要合欢     媳妇要慈菇  朋友莫阿胶  妯娌莫辛夷     为人要君子  待人要枳实  存要厚朴     贻谋要远志  乡邻要李仁  贫穷要甘遂     为富莫狼毒  临财莫枸杞  义理要决明     读书要官桂  往事要苁蓉  遇事要蜀葵 ”      第四、慎用医药。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阿难问言。九横云何。救脱菩萨言。有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於地狱无有出期。是名初横。     班固曰:有病不治得中医。倘一药之误,悔将噬脐。古云:拙医疗病,不如不疗。与此意同。(《医学入门》)     药者,人生之大利大害也。不遇良医,不如不药,不药而误也悔,药而误也亦悔,然不药之悔小,误药之悔大。(《折肱漫录》)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     一、广生烦恼,轻身重财;二、饮食无度,不守医戒;三、听信旁言,过求速效;四、但索药方,妄为加减,药味滥恶,煎丸失法;五、偏听祷赛,杂进医巫,既不识病,又不择医;六、诊视不勤,药不对病,讳病忌医,攻补错乱;七、任性反复,朝王暮李,试药集医,荡涤肠胃;八、室家聒噪,动成荆棘,及其致败,反嫁谗说;九、伤生之证,视为平淡,夺命大剂,不敢沾尝;十、不察病本,爱嗜清凉,妄断是非,耽误时日。(罗峰氏)  五,远避秽邪 -               疫证是秽气所致,要预防疫证,就得扶正驱邪逐秽解毒。首先,《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应该通过调整饮食起居和各种观想导引的方法调动人体的正气,起到防疫的作用。其次,使用雄黄等纯阳刚烈的药物和芳香辟秽的药物预防疫证。《神农本草经读》说:“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尚论篇》)雄黄,辛温有毒。得正阳之气,杀百毒。如《温热暑疫全书》说:“凡遇天行时气。恐其传染。须迟出早入。腹中常饱。身佩灵符。时焚椒、兰、芷、术清烈之香。鼻孔涂雄黄最良。”
                                         谈孕妇态与优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4-01-01
    
  据报载,葡萄牙一名出生2个月的小男孩会叫“爸”、“妈”。如果这是件奇闻的话,那么,1988年2月24日晚济南市一名出生刚8天的女婴就喊出了人类最深情的语言——“妈妈”,刷新了这项纪录,成为世界上说话最早的神童。这名女婴叫蒋世瑾。自从出生8天会叫妈妈那天起,以后事态的发展更令人震惊:小世瑾满月前就会叫爸爸、妈妈、奶奶、姑姑;会数一、二、三、四、五;百日内认识了鼻、耳、睑、口等10多个字;会一加二等于三,二减一等于一,会二加三等于五;到出生9个月时一听录音机播放英语歌便手舞足蹈起来,并还会How are you(你妈吗)?Thank you(谢谢你)!Good bye(再见)!等几句简单的英语。蒋世瑾的父亲蒋焕如是师范大学专科毕业生,母亲李进花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他们于二十七八岁结婚,并选择在四五月份春暖花开季节和情最舒畅时受孕。李进花怀孕期间,不但注意科学地摄入营养,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而且特别注意理调节。她在孕期绝对禁读凶杀淫秽之类的书刊,而阅读了《儿童理学》、《儿童教育学》、《故事大王》等有益于身健康的书刊,并念给腹中的孩子听。蒋焕如、李进花夫妇很注重胎教,严格遵守既定的规则。
  早晨起床了,母亲拍拍肚子,喊一声:“世瑾快起床吧,可不能做个懒孩子哟!”中午、晚上听韵,把收音机或录音机放在肚子旁,让腹中的宝宝和自己一起欣赏,还说道:“世瑾,妈妈唱一句你跟一句,好孩子长大当个音乐家!”焕如下班回家,对着妻子隆起的肚子说:“世瑾,爸爸回来啦,叫声爸爸!”夫妻俩外出散步,看到好景好物,看到过往的车辆、人流也总要柔声细语地给腹中的孩子讲讲。
  蒋世瑾父母接受科研机构的咨询,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胎教的结果。胎教并非单纯指胎儿直接由母亲那儿接受教育,而主要是指母亲的理状态(态)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倡导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以使胎儿的身发育更加健康、成熟。在人的胚胎发育期内,母亲的态与胎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母亲的态,还将直接影响胎儿出生后的外表、生理功能、智力、情绪及行为等。
  良好的态,融洽的感情,是幸福美满家庭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孕妇达到优孕、优生的重要因素,在夫妻感情融洽、家庭气氛和谐、态良好的情况下,受精卵就会“安然舒适”地在子宫内发育成长,生下的孩子就更健康、聪慧。夫妻之间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悲伤、忧愁、恐惧、抑郁、惶惑的情绪中,就会使双方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受到障碍,从而引起内分泌代谢等重要功能的改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受孕怀胎,无疑有害胎儿的健康发育。
  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重视孕妇态对胎儿的影响。西汉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要求孕妇“口不出狂言,笑而不喧,虽怒不骂”,主张胸怀舒畅、乐观,喜怒哀乐不可过分。明代万全在《古今图书集成部全录》一书中,也要求孕妇“自妊娠之后,则须行生端严,性情和悦,喜怒哀乐,莫敢不慎,”否则,“喜则伤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生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脑恼,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安胎,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以致气不顺,胎不安,时间长了胎儿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到不良的态可导致孕妇气血失调,进而危及胎儿健康发育的医学道理。
  现代医学、理学研究证明,母亲孕期的理状态,如恐惧、紧张、悲伤、忧虑、抑郁、狂喜,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的正常成长和健康发育。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是由母亲血液循环通过胎盘提供的,母亲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化学成分。健康向上、愉快乐观的情绪,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发育的化学物质,所怀胎儿便发育正常,分娩时也较顺利。反之,紧张、恐惧、焦虑、忧郁、悲伤的情绪,会使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未成熟儿等。比如,当孕妇情绪过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就会占优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就有阻碍胎儿上颌的发育而形成腭裂的可能性。而长期忧郁的孕妇,由于食欲不振,血液中营养成分不足,常会导致早产或胎儿体质下降。临产时孕妇受精神刺激而极度不安时,有可能发生滞产或产后大出血。
  由此可见,古今医学家和现代医学科学均谆谆告诫孕妇,应胸豁达,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利于达到优孕、优生的目的,确保胎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那么,要使孕妇保持良好的态,应注意些什么呢?一是要形成尊重和关孕妇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充足有益的休息、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来影响和进行调节,尽快恢复孕妇由于妊娠而被破坏的理平衡,共同创造有利于优孕、优生的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二是孕妇要加强道德修养,多行善事,胸宽广,勿听恶语,学会制怒,切忌暴躁恐惧、忧郁愁闷和捧腹大笑;三是孕妇要养成良好的文化娱乐、生活习惯,不去闹市区和危险区,不看淫秽凶杀读物、影片,多看美丽的景色、图片,多读优生优育和有利于身健康的书刊,多听悦耳轻快的音乐,保持愉快的情;四是家庭成员,特别是作丈夫的,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妻子以更多的体贴、关怀和温情,做好饮食调理,加强孕期营养,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要主动分担家务,让妻子在郐适、和睦、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愉快地渡过妊娠期。从而为生育一个健康、聪慧、活泼、可爱的小宝宝,从爱情的种子孕育时起,就给其创造一个美好的摇篮,奠定坚实的优生基础。
妈妈宝宝网
  
                                               病因病机                                               病邪                                           人为的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情志过激”、“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各种外伤”等四类。
  情志过激、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各种外伤等致病因素,都是人民自身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思想上主观认识不足(包括思想模糊和不够重视)所造成的,所以说它是“人为的致病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包含着物理的机械力和化学反应等多种致病作用在内。因而它不同于六淫、疫疠之外来邪气,临床上对于这些因素所引起的病证,无论在辨病辨证或治法用药方面(除外伤病证的特殊性以外),一般都同于内科,也必须按照脏腑气血津液等病证来进行辨证论治的。所以,后人把六淫、疫疠所致的病证为外伤,而其它因素所致的病证为内伤,这种分为两大类的状况,是比较恰当的。 情志过激
  概念:情志,即精神活动。中医学极为重视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关系,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将精神活动的表现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为“七情”。七情在通常情况下,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不会致病。但是,当外来的突然刺激,特别是某种精神刺激过于强烈或持续过久,超越了正常活动范围,便可能导致剧烈的情志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发生疾病或加重病情。由于七情是人体本身情志活动而产生的,又可直接妨碍脏腑功能,影响气血的运行,故七情变化是造成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喜为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的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喜伤”。《素问.举痛论》也说:“喜则气缓”。伤、气缓,都是说明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失常,发狂妄语等。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应当指出,临床上常见痰热扰的喜笑无常,和阴亏损的喜忧多哭(脏躁)等病症,与本证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所不同,故有治喜以恐的治法,而痰热扰阴亏损就不能以恐治疗。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嗔目眦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都是这个意思。若肝气上逆,则可出现面赤口苦,胸满胁痛,甚则呕血或昏厥;若肝气横逆,则有腹胀,飧泄,消化不良(肝气犯脾);呃逆、呕吐(肝气犯胃)等。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另外,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如暖气叹息,两胁疼痛,乳房胀痛结块,或妇女月经不调,或咽中梗阻,甚至伤及肾志而生恐惧,言语前后相忘,这是因为子盗母气之故。所以《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总之,怒则气血上逆,但悲可气消,故治怒以悲。

  忧为肺之志。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侬,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又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抑息”,这都说明忧愁太过会影响气机不利,亦即是忧则气郁的一种病理表现。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如《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由于忧则气郁,故以喜治忧。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思伤脾”;“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就是此意。气结中焦,水谷不化,始则食少倦怠,胃纳呆滞,气血日损,肌肉日削等脾胃之虚;久则可导致胸腹胀满,痞结疼痛,小便不利等脾气壅滞之实。故《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此外,因情欲无穷,所愿不得,以致阴火销铄真阴,发生精遗滑泄,妇女带下,或阴器萎缩等病证,久则阴愈竭,阳愈衰,以至不治。正如《索问.痿论》所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伤肺”。《索问.举痛论》亦谓“悲则气消”。故悲亦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当人有隐忧或痛苦非常之悲,往往通过暗耗肺气而涉及到、肝以及包络等多脏的病变。如悲哀太甚,引起肺气耗损,可见吁叹饮泣,意志消沉,萎糜不振等症状;悲尤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处事无为,筋脉挛急,胁叻不舒等证;如《灵枢.本神篇》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如悲哀过度,还使内伤,而包络绝,始则悸而坠,小便下血,久则大经空虚,肌肤麻痹,甚则脉萎等。故《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发则下崩,数溲血也”。又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因为悲则气消,故以喜来缓和。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原。因此,无论任何原因的恐惧,都属于肾的病变。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萎,肢冷等症;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疟。故《灵枢.本神篇》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此外,内脏之虚也会产生恐惧。如胆气不足的胆战惊,足少阴肾经的脉气不足之善恐,血气内却的令人善恐,血不足者而恐等记载,都不出于肾的精气亏虚病变。因为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故治恐以思。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又说:“惊则气乱”,足见,惊为之志。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事物,如目击异物,耳闻巨响,骤遭险恶,忽临危难等等。惊与恐的区别,在于自知者为恐,自不知者为惊。过度惊骇,可导致神紊乱,则有悸,目瞪口呆,神志昏乱,甚则痴呆或僵仆等症。如《景岳全书.痴呆证》所说:“大惊卒恐,一时偶伤胆,而致失神昏乱”。惊能动,尤可伤胆(肝),以致胆气乱,影响胎儿,发为先天性的癫痫病,如《素问.奇病论》说:“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惊骇还可引起小儿惊痫、惊风,每逢发病时,常见突然大啼而作,这都是因为胆气虚之故。正如《千金方》所说:小儿惊癫,起于惊悸,大啼乃作”。由于惊则气乱,应以忧来治之。
  综上所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内脏机能,才能反映出情志的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恐”。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这叫做“情志所伤”,例如喜伤,怒伤肝,恐伤肾……。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的复杂情况,即由一种情志的变化,往往牵涉到多个脏器的病变,例如悲可伤肺,又可伤、肝及包络;恐可伤肾,也可伤肺,和胆……。相反,因情志引起某一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常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例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等。象这些较为复杂的病变,习惯上就称为“脏腑影响情志”。所以,“情志所伤”具体伤及何脏;与“脏腑影响”又具体影响何种情志,这中间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单一地,机械地对待。
  情志不仅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因剧烈的情志波动,导致病情改变或加重,这一点要特别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在治疗上,也不能单靠药物就解决问题,应注意从情志根源上着手,以这一情志解决另一种情志的变化,即以变治变的方法,中医学叫做“医”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调畅情志
  
《内经》曰:“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 喜、怒、忧、悲、思、恐、惊,谓之七情。 七情通于五脏:喜通,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与肝。 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 七情内伤,则有所亏损,治疗不易。                        关于调味 这是日常的说法了.中医来说有五味:酸苦甘辛咸. 味 过 於 酸 , 肝 气 以 津 , 脾 气 乃 绝 。
味 过 于 咸 , 大 骨 气 劳 , 短 肌 , 气 抑 。
味 过 于 甘 , 气 喘 满 , 色 黑 , 肾 气 不 衡 。
味 过 于 苦 , 脾 气 不 濡 , 胃 气 乃 厚 。
味 过 于 辛 , 筋 脉 沮 弛 , 精 神 乃 央 。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所以日常饮食中不能 :大酸大苦大甜大辣大咸.五味过之则伤身,适当则养身.切记~~~  
                                    四季作息~~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次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汗变,春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餮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奉生者少。 总结就是 :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养生篇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我要着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讲讲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学会调养自己。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不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理活动,而精神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要谨守虚无,神宁静。即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也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我建议大家变被动为主动,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调节自己的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你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除此之外的饮食调养也不容忽视,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在众多的食物中,此季节最适宜的饮食有:     水果:首选香蕉(香蕉含有能帮助人脑产生5——羟色胺的物质);     饮品:荸荠豆浆饮(荸荠5个绞汁,兑入250克豆浆内煮熟,加入白糖适量);     菜肴:芹菜炒香菇(芹菜400克,水发香菇50克,二者加调味品同炒);     玫瑰烤羊     [配料] 羊1个,藏红花6克,鲜玫瑰花50克或无糖玫瑰酱15克,食盐适量。     [做法] 羊切片备用。鲜玫瑰花捣烂取汁,放入小沙锅内,加清水适量、藏红花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继续煮15分钟浓缩取汁备用。羊串成串,醮上玫瑰、红花汁,在火上反复翻烤至羊熟透即可食用。     [功效] 本品对血不足,惊悸不宁,郁闷不舒者有补解郁之功效。     注意: 这款菜孕妇补宜食用。     芝麻兔:     兔子洗净开水煮沸5分钟捞出,黑芝麻炒香待用,锅内放入清水烧开后,把姜、葱、花椒、盐投入,再将兔子放入同煮至六成熟捞出,汁不用,锅内重新倒入卤汁烧沸,下入兔子卤熟捞出切块放入盘中,加上味精、香油,撒上黑芝麻既可食用。     以上几款不但适宜抑郁症的朋友,对病后体弱,阴虚便秘,肺热咳嗽同样适用。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养生篇   --------------------------------------------------------------------------------

刘婷婷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进入了“冬三月”的农闲季节,而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接近尾声,在准备腌鱼、腊肉之时,已经隐隐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们的身、状态也应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素问.上古天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经文阐述了女子生长、发育、衰老的规律,并认识到肾气、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前人认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如月经、妊娠、产育、哺乳都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校注妇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可见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不无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决于肝、脾、肾的功能旺盛,肝为藏血之脏,脾为生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为“月经之本”,而精血充足,经、孕、产、乳才会正常。妇女的另一特点是情绪易于波动,每遇思、恋、憎、爱、妒、忧情绪往往不能自制。《校注妇人良方》指出:“积想在,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盖忧愁思虑则伤,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对妇女的影响极大。这里告戒大家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加重“经期”不适,导致月经失调、闭经等症。另外,月经期应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条畅。     更年期的妇女(45~50岁进入更年期)生理机能由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按中医理论,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导致阴阳失调而症见头昏耳鸣、悸失眠、烦躁易怒或抑郁焦虑,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等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如果调摄适当,就能避免或减轻症状,缩短反应时间。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理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理障碍,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保持乐观情是平安度过更年期的关键。这也是历代医家对妇女养生所提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的原因。     对妇女养生中饮食调养的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常用的药膳有:     当归生姜羊肉汤:(选自《金匮要略》)     [配方] 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做法] 当归、生姜清水洗净顺切大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备用。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为止。取出当归、姜片,喝汤食肉。     [功效] 温中,补血,散寒。          红杞田七鸡:(选自惠安堂滋补药膳方)     [配料] 枸杞子15克,三七10克,母鸡1只,姜20克,葱30克,绍酒30克,胡椒、味精适量。     [做法] 活鸡宰杀后处理干净,枸杞子洗净,三七4克研末,6克润软切片,生姜切大片,葱切段备用。鸡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淋干水分,然后把枸杞子、三七片、姜片、葱段塞入鸡腹内,把鸡放入气锅内,注入少量清汤,下胡椒粉、绍酒;再把三七粉撒在鸡脯上,盖好锅盖,沸水旺火上笼蒸2小时左右,出锅时加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 补虚益血。(其性温和,老年人及久病体虚,月经、产后血虚者均可食用。)          糖醋胡萝卜丝:     [配料] 胡萝卜半斤,姜、糖、醋、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 胡萝卜洗净切丝,生姜切丝备用。炒锅烧热放油(热锅凉油)随即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倒入胡罗卜丝,煸炒2分钟后放醋、糖、继续煸炒至八成熟,加入盐至菜熟后入味精调味,盛盘即可。     [功效] 下气补中,利胸膈,调肠胃,安五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胡萝卜中含有“琥珀酸钾盐”,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高血压患者也可榨汁饮之。)          牛奶粥:     [配料] 牛奶半斤,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掏洗干净,放入锅内倒入清水,大火煮费后,改用文火煮至六成熟,加入牛奶,继续煮至成粥。     [功效] 润肺通肠,补虚养血。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养生篇 --------------------------------------------------------------------------------

刘婷婷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具体到餐桌上,我为大家选择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温和而又易做的几款食疗方。     黑芝麻粥《本草纲木》:     [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 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注:本方更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虫草蒸老鸭《本草纲目拾遗》:     [配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做法] 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 补虚益精,滋阴助阳。     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     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番茄砂糖藕:     [配料] 番茄2个、藕1节、沙糖适量。     [作法] 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生精止渴。     立冬之日 ,希望这两菜一粥能给你带来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增强保健意识,并提醒大家对“流感”早作预防,这里教你一首民间流传的“神仙粥”歌,易学、易记、易操作。“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养生篇
刘婷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当初他们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气候中,同一时间太阳位置的高低也不同,于是他们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观察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长的那一天为冬至,逐渐他们又发现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长短相等的时候,便又定为春分秋分,由于二分二至相隔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又陆续制定了其它的节气,秦代时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到了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部确定并和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今天是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的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又该有选择地摄取哪些食品来保养自己呢?     秋季养生(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情。因此,保持良好的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份秋季药膳粥,名曰:百枣莲子银杏粥     配料:百合3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养生篇
刘婷婷     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每年的阳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开始。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我国少数民族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点。其一,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     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秋季适宜的水果、干果、蔬菜以及餐桌上的食谱:     梨: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     [功效]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若在劳动口渴时食梨给人以清凉除燥之感,酒后吃梨可谓甘甜香馨,意在玉浆鲜美之中,酒意全消。     苹果: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     [功效] 生津、润肺,消食、止渴。     对苹果的功效早在唐朝的《千金 食治》中就有记载。西方人曾有“日食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说法,我国苹果产区也有“饭后一苹果,老头赛小伙”的谚语。     橄榄:     [性味归经] 性平,味酸甘。     [功效] 清肺,利咽,生渴,解毒。     《本草求真》:“橄榄,肺胃家果也,性能生津止渴,酒后嚼之最宜。人服河豚鱼肝及子,迷闷至死,取此煮汁饮既解。     白果: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涩苦。入肺肾经。     [功效] 敛肺气,定喘咳,缩小便,止带浊。     银杏树叶形似鸭掌,故有鸭脚之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有“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浮。降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之句。银杏树还有公孙树之称,这是因为此树生长缓慢,“公植树而孙得食”的缘故。     洋葱: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入肺经。     [功效] 清热化痰。降脂、降糖。     洋葱作为利尿剂和祛痰剂在民间广为流传,还是西餐中不可缺少的高级调味底料。     近年医学研究发现,洋葱内含有降血糖的物质——甲磺丁脲,常食对糖尿病人颇有益处。     芥菜(雪里蕻)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     [功效]宣肺豁痰,温胃散寒。     对于急慢性气管炎寒痰内盛,咳嗽白粘痰,胸膈瞒闷者宜食之。     白果萝卜粥:     配料: 白果6粒,白萝卜100克,糯米100克,白糖50克。     做法: 萝卜洗净切丝,放入热水焯熟备用。先将白果洗净与糯米同煮,待米开花时倒入白糖文火再煮10分钟,拌入萝卜丝即可出锅食之。     [功效] 固肾补肺,止咳平喘。
                                   中医治疗抑郁症
虽然中医学没有抑郁症、神经症等病的对症病名,但依据临床症候、发病转归等,当归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早在内经时代便有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即人体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以及调畅情志三个方面。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当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脏腑器官将维持旺盛的生理功能;气行异常,则会出现脏腑气机逆乱的躯体反应。肝调血量的作用主要遵循《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云的:“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的规律。此外,当机体处于应激等特殊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还有助于调整精血的重新分配,确保脑等重要脏器的精血供应。   肝主疏泄作用还体现在情志的调节上。中医七情学说认为,七情乃人之常情,调畅顺达的情志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保障。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过急、过久,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时,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中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在《丹溪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种症状,故有“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等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而后湿、痰、热、血、食等诸 郁才能形成。在《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两者有所不同。兹述其病机如下: (1) 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可以化火,气滞又可导致血瘀不行。若肝郁及脾,或思虑不解,劳倦伤脾,均能使脾失健运,导致气滞痰郁。若湿浊停留,或食滞不消,或痰湿化热,则可发殿为湿郁、食郁、热郁等证。 (2) 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气,营血渐耗,失所养,神失所藏,即所谓忧郁伤神,可以导致神不安。正如《灵枢.口问》篇中说:“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久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脾两虚,郁久化火易伤阴血,累及于肾,阴虚火旺,由此发展可成种种虚损之候。   总之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养生之道:精、气、神 一、情绪与健康 1.人体三宝:精、气、神。中国医学认为: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精、气、神三者是人体生命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础,它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定。反之精不满则气不足,气不足则神不定。另一方面,气又能影响精,神能影响气,神也能影响精。故有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之说。 (一)精 精: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是人在出生之前由父母身上获得的,它禀受以先天,与生俱来。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一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功能繁衍后代。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人出生之后由撮入的食物化生而成。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出生之后继续生长发育和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保障。后天之精还可能化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藏之肾,当人体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即可能化为生殖之精。 精的生理功能:  A.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肾精的盛衰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死亡。肾精是人体的物质基础。  B.能维护人体体健康,抵抗外邪。精气充盛,则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也强,人体则能免于疾病。   C.精能生髓,能充养脑髓,和脑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精能生髓,髓进于脑,脑为髓海,故精能充养脑髓,能直接影响头脑的功能。  D.精能生血,精能生血液的功能是通过骨髓完成的。精能生髓,肾为髓之府。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 由于精具有上述功能,所以中医医学认为:精满气足,气足则神定。相反,精不满则气不足,气不足则神不定。精、气、神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被视为人体三宝。 (二)气   气: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由气而形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和变化而产生的。后来,气被引进医学领域,气也就被赋予医学涵意,气就被解释人的生命和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中医医学认为:气是人的生命之本。气的来源有二,一是来源于父母身上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份;二是来源于后天之精,即人出生后,从自然界获得的水谷精微和清气,合而称为后天之精。气本身的含义也有两个,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气的生理功能   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A.推动作用。包括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的形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送、排泄等。如果人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减退,或者发生血行停滞,血液不畅等各种病变。  B.温煦作用。是指气的温煦、薰蒸作用,依靠这种作用,人体才能保持其正常体温的稳定,脏腑、经络组织才能进行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内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才得以正常循行,如果气的温煦不正常,失去调节,人就会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冷)等症状。  C.防御作用。手脚冰冷是指气有防护肌肤,抗御外邪的作用。防御作用有二,一是防御外邪的侵入,二是外邪一经入侵,气又可与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外邪就不易入侵,或虽有外邪入侵,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痊愈。当气的能量减弱(气虚)时,机体防御病邪的能力就降低,从而使机体容易患病,患病后也难以痊愈。所以气的防御作用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密切关联。  D.固撮作用。是指气对人体内的液体物质有固护、统撮、控制作用,表现在固撮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管,保护血液在脉管内正常循行;固撮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的丢失;固撮精液,防止其巡泄。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撮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气对血的作用,一方面能推动血的循环,一方面又能统撮、控制血的循环,这样才能使血行正常。如果推动作用减弱(气虚),可以导致血行不畅,甚至导致瘀血;如固撮作用减弱(气虚),便将导致出血。固撮作用减弱还可导致自汗、多尿或失禁、滑精、早泄、小产和滑胎等。  E.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作用而使精、气、血、津液的自行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精化为气」,「气化则精生」。其他物质也是一样相互转化的,如饮食会转化为水谷之精微,然后再生成气、血、津液;津液转化为汗液、尿液;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其残渣转成糟粕。总之,人体内的气化过程就是人体内的物质代谢、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上述气在人体内的五个方面的作用,虽多有不同,但又都密切相关,密切配合,相互为用。 (三)神   神:神是人体生命活的总称。神的含义有二,一是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的面色、眼神、肢体的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说的人的「神气」。二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也称为神明。神来源于精气,为精气所化生、充养。它生于先天之精气,又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因为精气是神所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的精气充足,身体健康,精神也就充沛,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目光炯炯有神,并且还表现为意识清楚、思维敏捷。反之,如果人的精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疾病,则即表现为枯神萎靡,面无光泽,目无神采,同时意识思维活动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中医医学认为:神藏于主神明。   神的生理功能是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神赖于精气以化生、充养,反过来,神又统御精气活动而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所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指精神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指精神对人体生活活动的主宰作用。中国医学最早认识到精神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巨大作用,并认为精、气、神三者密切相关,盛衰与共,在则俱存,亡则俱亡,从而形成神一体现奠定理论基础。我国历代先哲先贤在精神修养方面提出的深刻思考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是对中国医学,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情绪与健康   情绪是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事物,在感情上所引起变化的理反应。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语言表态出来。情绪的变化虽然表现在人的外部,但它与身体各个机能都有关系,因此,它与健康有密切关系。   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多是通过身体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完成的。多数时在一个脏器内有两种神经并存,互相保持平衡,若情绪变化较大的波动,两种神经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因情绪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常是有胃肠、消化性溃疡病等。   造成情绪变化的原因,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方面的原因,如生物外伤造成的;二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比如事业上的挫折,社会地位的变化、家庭矛盾等。 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经常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认真调节「七情」。七情是指喜、忧、思、悲、恐惧。在正常的情绪下,七情不会对人体有所伤害。但如果太过分,超出人体生理上所能调节的范围,即有伤于人,直到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与内脏、气血有密切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其中主喜,过喜则伤;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惧、恐,过惧,过恐则伤肾。七情太过也可导致人体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表现为:怒则气上,暴怒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症状为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至呕血或昏厥。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出现恐惧、健忘,腰脊痿弱等症。悲则气消,悲、惧太过,会使肺气过于耗伤,并导致、肝、脾等多脏发生病变。耗伤肺气可出现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肝伤则出现精神错乱,甚至筋脉孪急等症状。内伤,导致悸,精神恍惚。脾伤则出现脘腹胀痛,四肢痿弱等。思则气结,思虑过多,则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水谷不化,出现胃纳呆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虑太过,还会耗伤血,使血虚弱,出现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恐则气下,长期恐惧或突发意外惊恐,皆能使肾气受损,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萎等症。精气不能上举,则肺失其濡养,出现胸满腹胀,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惊则气乱,大惊则导致气紊乱,血气失调,出现悸、烦、气短、失眠,甚至出现精神错乱等症状。   精神情志的异常波动,还可以使病情加重,甚至迅速恶化。当然,良好的精神情志,也可使病情好转,有助于疾病的痊愈。 二、乐观者长寿 悲观者早夭   乐观长寿,悲观早夭,是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对情绪和长寿关系的一个精辟论述。据现代研究证明,长寿者大都是胸开阔,处事热情,乐于工作,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相反,胸狭窄,遇事忧柔寡断,斤斤计较小事者,不仅不能长寿,而且容易早夭。   乐观情绪能够使人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能够使自己的理稳定,解脱理困扰。比如在经济生活中,始终以「知足常乐」的乐观主义对待,这样就不会被生活的琐事所烦恼,而胸狭窄的人,则是小小的矛盾,都会引起情绪上较大的波动,造成理障碍,影响身体健康。   乐观的人,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生活兴趣盎然,主动锻练身体,抵抗疾病,对生活充满信,在疾病面前,也能泰然处之,对恢复健康有促进作用。而胸狭窄的人,在疾病面前则容易出现疑虑、担忧、悲观失望,所以会起着相反作用。   乐观的人,由于人际关系好,感情的反馈会使感情充实,使人感到愉快、温暖,而胸狭窄的人,由于人际交往少,就会出现孤独、忧郁,生活单调、苦闷,这一切都会影响健康、长寿。 三、生活环境与健康   王晖评指出,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索取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环境包括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组成的非生物环境(如空气、土壤、水)和生物环境(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环境的要素,比如空气、土壤、生物等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前言在阐述人体致病的原因,已专门分析了水质、空气、化学品的污染问题。现就生活起居和养生方面谈谈对人体的健康。 (一)、生活起居   生活起居就是从日常生活作息的合理安排上以达对人的健康长寿之目的。它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方法是「起居有常」。也就是说,生活作息应遵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并坚持不懈,从而使生活作息活动规律化。   古人认为:画为阳,夜为阴。一日之中阳气的变化规律是:早晨生发,日中而盛,日入而弱,夜半而藏,根据阳气这种变化的规律,一日之中也可分为四时,即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末为冬。一日之中的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也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机能的活动,以至病理的变化。因此,人的每日起居也必须遵循这种变化规律而进行调节。具体调节方法为:早晨阳气发生,人宜早起,早餐宜清淡素食。中午宜行劳作后的休息,午间应行午休或小睡。下午宜进行一些工作间文体活动。晚间,宜行调息、养神等活动。 (二)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就是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以调理人的生活,来达到身健康之目的。四季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以至病理的变化,人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四季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才能使人体生理机能运行正常,达到健康的状态。   四季养生的要点是:春季的优点是生发,万物充满生机,人就是「夜卧早起」,早晨外出散步,活动筋骨,精神要舒畅,要热爱自然界的一切。夏季的特点是生长茂盛,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始结果,人也要「夜卧早起」,精神要活泼愉快,不要厌恶日长天热,要防止生怒,要使身体的阳气渲泄于外。秋季的特点是成熟,天气功急,大地清肃,人就要「早卧早起」,精神要安宁、内守,以缓和自然界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冬季的特点是闭藏,天寒地冻,人就要使居室保持温暖,要「早卧早起」,精神保持隐伏般的平静,内要保持愉快,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使身体的阳气接连外泄。 (三)养生十六宜   养生十六宜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卫生保健十六项要诀,其主要内容属于气功,按摩锻炼范畴,个别的为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十六宜内容为: 发宜常梳:梳头时可由前到后,再由后到前,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循环往复,梳头数十次至百余次。也可来用以指代梳的按摩方法,即五指分开,从前额沿头顶直至脑后,故「梳头」样动作数十次。 面宜多擦:即为面宜常搓,为「干洗脸」运动。两手摩擦生热后,以中指沿鼻头两侧自上而下,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方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也可以由上往下摩擦面部,十余次至数十次。 目宜常运:即双目从左转到右,再右转到左,为十余次,转睛时要慢,然后紧闭少许,再忽然大睁。 耳宜常弹:古人称击探天鼓、掩耳弹枕。即两手掌按住两耳,暗记鼻息九次,两手食指架在中指上,放在后脑处,轻轻叩打二十四次。然后手掌按住耳孔,再骤然抬开,可连续开闭放响八次。 齿宜数叩:即口唇轻闭,有节奏地叩击上、下齿,二十余次。 舌宜舔颚: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舌尖轻轻抵住上颚,古人称为舌抵上颚,一种是用舌尖轻轻舔动上颚。同时注意舌下部位,待口中津液增多,接着做咽津动作。 津宜数咽:先做「舌宜舔颚」,待口中津液增多,以至满口时,鼓漱后分一口或几口咽下,咽下时候部汨汨有声,以意送至下丹田。 浊宜常呵:即停闭呼吸,鼓动胸腹部待感到胸腹部气满时,稍抬头缓缓张口呼出浊气,做五至七次。 腹宜常擦:即搓热两手,然后相叠,着肉或隔单衣,将掌放在以脐为中的腹剖上,以左边往下,右边往上的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按摩十余次。 谷道宜常提:谷道即且门。此动作法称为提肛。做法是:在吸气时,稍用意用力,撮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凝一下,再放下呼气。做五至七次。 肢节宜常摇: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先左后右,如辗转状各二十四次;然后平坐,提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上,当将要伸直时,脚跟稍用力向下方蹬出,做五次,再换右脚做同样动作。 足宜常擦:古人称为擦涌泉。涌泉穴位手足掌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所出的「井」穴。每天早晚,常以两足掌,轮换着用一手握指,一手用掌摩擦,擦至感觉足发热,随即将脚趾略略转动,两足趾尽量向上翘起,又复收缩,如此做百余次。也可请别人帮助擦足,至睡熟时即停止。 皮肤宜常干:实际上为皮肤宜干沐浴,古人称之为干汗。做法为:干擦全身。一般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顺次为面部、左肩臂、右肩臂、胸部、腹部、两肋、两腰、左腿、右腿,也可以把部位再细分而操作。 背宜常暖:人体经络中之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肾脉的生理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背宜常暖。 胸宜常扩:人体经络中之任脉行于腹、胸部位正中。任脉的生理功能为总任。身阴经之气,有「阴脉之海」之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胸常扩。 大小便宜禁口勿言:大小便时紧闭口齿,两目上视,可使精气大小便同而外泄。 四、人体健康的危险信号   人体如出现下列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应视为人体健康的危险信号,应引以警惕。 身体任何部位出现无名肿块。 常流鼻血。 喉音嘶哑,日久不愈。 大便习惯改变(次数、量或形状)或有便血。 无痛性尿血。 持久不愈,日益加重的头痛。 乳房内出现肿物。 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 久咳不愈或痰中带血。 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 不规则的阴道出血,量及次数逐渐增加,或有奇臭。 不明原因的急剧消瘦。 经久不愈的溃疡并伴有恶臭。 上腹部不适并厌食。 黑痣迅速增大,颜色加深或发生疼痛。 五、饮食与健康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但是饮食不当则又会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俗语说:「病从口入」其理由在此。 饮食不当招致疾病 饮食过饱过饥或不定时,容易得胃病。 大量吃油腻食物,容易患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动脉硬化和冠病。 长期大量饮酒,易患肝硬化、可导致胎畸形或痴呆的低能儿。如果酒中甲醇含量过高,还会产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症。~ 经常食盐过量,会出现高血压;经常食盐不足,会出现低血压和无力症、肾病。 长期偏食会缺乏某种营养素,导致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缺铁性贫血、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等。 常吃霉变食物或黄麴霉毒素污染的粮食,易患肝癌。 注意饮食调理,做好疾病防治   饮食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因此日常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并加以调理。饮食调理原则主要是:一是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五谷为养、不果为助、五畜为益、五叶为充」。即是说谷类为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五脏相联系,「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所以酸先入肝,苦先入,甘先入脾,辛先入肺,硷先入肾。只有五味调和才能滋养五脏,促进身体健康。三是饮食要有节制,切忌过饮过食甚至暴饮暴食。总而言之,饮食的调理宜清淡素食,忌高梁厚味,老年人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冬食热,以养阴。 六、食疗歌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食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莲藕除烦解酒妙; 桔子理气生津液,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花菜常吃抗癌高; 冬瓜消肿能通便,绿豆解毒疗效好; 木耳抗癌散血瘀,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紫菜能补碘,葱辣姜汤治感冒; 益肾补腰食核桃,健胃补脾吃红枣; 补血养颜红小豆,降火健肠食香蕉; 海蛤青汤含钙质,多运动通筋达脉; 调整体质有海洋,阴阳平衡唯食疗; 血畅气顺靠离子,及时补钙百病消。                                         七 情 内 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致病的条件

  (1)外界的不良刺激   由于七情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符合人的要求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因而,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作用于人可以产生不良刺激。如社会动荡,个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工作上的困难,家庭风波,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气候、生产环境的影响等,均可诱发异常的活动,或造成不良的境。如果这种不良刺激过激过久,而人又不能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坚定的行为方式来控制情绪,不能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来驾驭不良境,就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2)脏腑气血失调   客观事物的刺激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反映出七情的变化,而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液的濡润、滋养,所以,七情又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因而,脏腑气血失调,又可继发产生异常情志。如肝病患者疏泄功能失职,常可出现情绪抑郁不乐,多疑善虑,或烦易怒;病患者藏神功能失职,常可出现悸不安,哭笑无常或精神情绪异常等症。所以,脏腑气血失调也常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条件。   (3)理特征与身体素质   个体的性格差异是人体重要的个性理特征,性格差异与情志致病具有-定的关系。性格乐观者,常表现为喜志,"喜"是-种积极情绪,"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气血和平,正气充盛,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痊愈。《灵抠.论勇》根据人之勇、怯不同性格,结合体态、生理特征等,将人分为勇者与怯者两大类型。、肝、胆功能旺盛,体质健壮者勇,勇者气血畅行,可以防御或消除惊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故虽外界刺激,事过则已,常不病;、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弱者怯,怯者虚胆怯,不仅易惊善恐,而且易致气血壅滞留着,因而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保持时间也较久,易于情志致病。   大体说来,属阳性体质者,阳盛于阴,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自信、兴奋、多喜、无忧无虑、多怒、外向性等;属阴性体质者,阴盛于阳,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呈现抑郁、悲忧、沉静、内向性等。由于个体性格和体质等的差异,所以,在同一事物的刺激下,有的人不致形成暴风雨般的激情或保持持久的情绪状态;有的人易罹患情志内伤疾患。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l)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   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血,神失所养,出现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中烦、不得卧,或神不安、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神,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脾,暗耗阴血,神失养则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