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难行易——从《孙文学说》联想到抑郁症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1-17 15:5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07-01 04:42:4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b6b52ed010009tv [查看原文]读书笔记:     《孙文学说》最重要的就是“知难行易”。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革命党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理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原意是知道并不难,难的是把知道的付诸于行动(也就是“知易行难”),是在知先行后的前提下强调知行一致,反对知行分离。这个理论并非错误,但封建统治阶级将“知易行难”绝对教条化,因而保守、因循守旧;与这种“知易行难”思想相近的“知行合一”学说,流弊在于要先知而后行,若无法行,便连知也不求了,这是阻碍革命实践在理论上最大的祸害。
    《孙文学说》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种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从行先知后的观点出发,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知”和“行”“进行不息”但观点,认为人类在“行”中获“知”,再把“知”用诸“行”,推进“行”的发展,因此知和行相生相长永不停息。

    以前,我通过阅读明白很多道理,尤其是在抑郁症期间,一些心理书籍、儒家学说以及各种书籍,都让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有时如微风拂面,有时如醍醐灌顶。发现问题之后,便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我是先通过发现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而在生活中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从而对抑郁症有所改善。

    我一直有些完美主义,很在意“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我看《论语》,会把“君子”做为我的标准,把“小人”当作雷池;当我看到我有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书中的标准,我会反思和自省,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再研究“怎么办”,然后就自我勒令自己修正完善。
    改变的过程并不轻松,习惯性思维方式和多年养成的行为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更改,我的意志和动力,来源于我的标准。我习惯制订计划和标准,让自己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我可以逼迫自己改变,为了让自己更加趋于完善,我可以忍受很多平时无法忍受的痛苦。
    有人说我很“厉害”,到现在我也承认,我的康复经历和方式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思维方式等等有关。我只能说我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我的方法,但不能说我的康复经历就是正确的、最佳的选择。

    现在和病友交流,我不再推荐自己的康复方式,随着认识的病友越来越多,我发现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条条道路通罗马,种种方法治抑郁,现在,我的观点是: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一样,因人而异,别人吃这个药管用,你不一定有效;你的心理调节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别人。但相同的一点是:多尝试,在没有找到明确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哪一种之前,再多尝试,一旦发现有效,坚持坚持再坚持,不中断不提早结束。
    举个例子,我是无神论者,我没有宗教信仰,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宗教信仰。我不信菩萨也不信上帝,但是我相信通过宗教信仰可以让抑郁症病人痊愈。道理很简单,有活生生的案例,通过宗教信仰好转和康复的并不在少数,尽管对我是毫无用处,但对谁有效,对于谁而言,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以前我非常重视错误认知的纠正,因为对我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认知,改变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我觉得我最大的改变是心态的改变,所以我认为纠正错误认知,是抑郁症康复的关键。
    但是我逐渐发现,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如此进行。有的病友每天研究病情和心理,对自己的情绪、思维非常关注,看过的心理书籍、了解的治疗方式,不比谁少,还比我多。和他们聊,他们思路非常清晰,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谈起具体的方式,他们又会以心理、情绪做为种种借口,并且觉得那些什么运动、外出、饮食作息调节的方法微不足道,不管用。
    也有的病友连自己的学习工作必须要看的东西都看不下去,像我写的这些也没法看下去,就算勉强看了,也看不明白,觉得脑子一片空白,无法理解。这个时候,再要求他去看森田疗法、看心理书籍,那不是强人所难吗?勉强把那些文字看到眼睛里,观念并没有进入大脑,没有领悟其中的涵义和精髓,也丝毫起不到什么治疗的作用。

    今年无意看到一篇有关快速婚姻治疗(SBT)的介绍,里面提到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文章是针对濒临破裂的婚姻家庭做危机干预的方法的介绍,并不要求追溯矛盾发生的原因,不需要剖析心理动机,也不要求改变各自的性格,只需要按照双方和睦相处时的状态继续相处,避免矛盾产生时的情景出现。
    这篇文章让我开始重视行动的力量。再回忆与病友交流的情景,有的病友聊过一段时间,有很大的好转和改观;有的病友聊过很久,还是毫无起色。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好转的病友,聊天内容多是具体的生活事件,目的性也很明确,问我“你那时是怎么好的”,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之后,他们会回馈信息,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做的,有什么好转,有什么问题,再一起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还有一些病友,不管认识多久,每次聊天的内容几乎相似,主要是叙述自己的情绪和症状为主,几乎不需要什么回应,似乎只是要找一个人听他的哀怨和痛苦。而谈到具体改变的方法时,任何提议都会被否决,抑郁的状态成了最好的借口。还没有做就说做不到是他们的特点,而不会像前者说“我回去试试”。
    再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并非只是坐在家里看书想通了就一切OK,我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每天鼓励自己多吃饭、学习呼吸放松方式……我的康复是以思维的转变为开始,以行动上的实践为过程,以心态的改变为证明。如果我只是坐在家里“大彻大悟”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我的失眠不会好、我还是不敢和人说话,我的抑郁症不会好转康复。

    这次看《哲学简史》,看到最后一个章节《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中的“知难行易”说,联想到抑郁症,觉得有些相似的地方。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是不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一种观念或者心理暗示,觉得明白大道理都容易懂,可是实践起来就很困难,带着这种“行动比领悟困难”的观念,就对行动畏首畏脚,自己给自己增加了阻力和障碍呢?而同时,“行难”的解释,又成为了自己“不行”的极好借口:“因为困难啊,所以我做不到啊!”——这和那些保守党有没有相似之处呢?

    今天教训侄子,说他不磕出血来总是不会记得痛。一个小孩子,不管你说多少遍“危险!不能爬”,他总是记不住。他心里明白那地方危险不能爬,大人不准爬,爬了他会摔下来,就算没摔下来,被大人知道了也得挨打挨骂。道理他不明白吗?明白,能保证他今后永远不爬那地方吗?不一定。如果他自己摔过一次,狠狠的摔过一次,以后不用你喊,他自己也知道那地方不能爬。
    明天约了朋友喝茶,看宣传册样稿,朋友说清吧新老板不会泡茶,说泡茶还是木碗泡得最好。有关茶艺茶道的书,我很早就看过一些,里面有详细的图片和文字解说功夫茶的泡法,我甚至能够背的出来,也看过茶庄茶馆的茶艺表演,但我没有机会亲手泡,只能在嘴里说说而已。直到我自己买了一套茶具,自己回家烧水泡茶,才发现和书上写的有区别,不说别的,茶具的温度不是一个初学者立即能够承受得了的,第一次就被烫得要命。逐渐发现了如何拿捏,如何控茶,如何听水,如何看汤,如果我没有一套茶具买回来自己亲手沏泡,我永远还是不会泡茶——不管我看多少遍书也还是不会。
    现在做网站编辑工作,已经比较熟练。谁知道我在05年还是个电脑白痴,上网只会QQ聊天和收发邮件,知道的网页只有新浪、搜狐和天涯,朋友建议我做个个人网站,我当时就以“我没学过计算机,我是电脑白痴”为由而拒绝。朋友说“你还没做你怎么知道做不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没有实践怎么断定结果?之后开始做个人网站,在使用电脑频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开始知道一些快捷键、知道收藏夹、知道上传图片、知道下载音乐。
    我的那台电脑是朋友送的,淘汰下来的旧机器,那台电脑让我重装过N次系统,就是我太能折腾了。现在用的是老公的笔记本,不敢轻易乱闯,但还是不断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以前用智能ABC,现在用紫光,很多符号是在无意中或错误时知道的,那天要打“~”,忘了按Shift,出来的竟然是“·”——原来如此。我到前天才学会给图片加水印,我不知道以后还会发现什么“新大陆”,我只知道只要我还在使用电脑,我就还会有新的发现,掌握新的技巧。
    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看过任何一本有关计算机的书籍,我所有使用电脑的知识,全部是在自己胡敲乱打中发现和明了的。
    谁说只有学计算机的人才会用电脑?谁说只有学文科的才能写小说?谁说自己什么做不到做不了的,做完了以后再说吧。

    在你觉得什么书都看过、什么道理都明白,却还没有任何改观的时候,暂时停止你的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想想生活中你具体做过什么改变,进行过多少尝试,自己否决过自己多少次。
    抑郁症治疗,需要从心理上去纠正错误的认知,但是真正改变认知的,还是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在于你有没有去行动、去尝试、去改变、去坚持。
    如果你对自己一无所知,那么好好了解和分析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解剖得已经够详细,那就把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中去。
    实践出真知。

    最后补充两点:
    1、我没有学过哲学,也完全不懂哲学,以上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联想,读书笔记之余的一些感受。只供参考。
    2、世事无绝对,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8-1-17 16:53: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green 的转载,这一篇我以前发过。请版主合并一下,以免重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1 01: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