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7:32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实际上这仓库里面禁不起消耗,每七年消耗六分之一,女性48岁就消耗光了。男性到64岁,仓库里也同样光。你说老年人能够有什么发明创造啊?我看都没有,有的是老糊涂了,在那里胡说八道。有些科学家老糊涂了在那里说些违反科学常理的话都能说的出来嘛?(众笑)那都说明他已经没有能量支撑他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际上在古代的这些生理知识,真正认识人的生命,这些非常卓越的知识,对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学习,来完善自己,非常有帮助。而且都是非常科学的。很多人想反对、消灭中医,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比如古人说你的仓库到八岁的时候刚好装满一半,开始换牙。你们是不是都是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呀?(学生答:是。)我们的古人观察的非常仔细,不仅能观察到肉眼看到的,连肉眼看不到的他也能观察到。提供给我们的后代,希望我们的后代按照传统文化去调适自己,使自己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够全面的去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同时造福于家庭、社会。

到了十六岁的时候,的确仓库里就满了,六道阳爻,中间不是断的,全部都满,这个时候心身的确勃发,精力旺盛,是学习的最佳时间和年龄段,一旦完成好这个心理与身体素质对学习的全面转换,那么后天知识的掌握会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如果等到了四十岁再开始学的话就已经不行了。为什么呢?我看很多四十岁的,一般的规律到了四十岁,头上的毛就开始掉了,稀稀拉拉的,就不行了。因为那个时候仓库里面就消耗的一半了,你像到了四十八岁的时候,自己照照镜子,就不敢相信了,怎么就焦黄焦黄的像在微波炉里烤了几分钟的肉皮子一样,已经枯了,没有光泽,没有油水,这都说明自己体内本身的一种看不到的能量,能够支持使自己的心灵产生慧性的这个能量,产生创造力的能量已经开始消失了,消失到仅仅剩下六分之二,等到了五十六岁的时候就进入剥卦期了,自己就感觉精气明显衰微,爬楼梯都要喘气,到了六十四岁那就更糟糕了。一张开嘴呢!就成了老太婆打哈欠,怎么样个歇后语啊?一望无涯(牙),牙齿掉光了。(众笑),实际上现在很多人超前支出,有的四十岁就开始掉牙了,牙齿不坚固,提前支付了,记忆力也急剧的下降。人的一生有他自己的轨迹和客观规律。内在看不到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不是你们大鱼大肉吃了以后能够补起来的,为什么呢?人有两套系统,需要两种营养,这个营养就是精神营养和肉体营养。

《黄帝内经》里面就有一句话:“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由两种营养,一个营养来源于宇宙天地自然当中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够通过我们的皮肤,通过我们良好的心灵品格自动的同频谐振而吸收到我们的体内,而营养我们的精神系统。而另一种营养来自于地,地球生长的五谷以及人类饲养的五畜,通过食物的加工,口腔的嘴嚼,消化道的吸收,进入我们体内,营养的是什么呢?营养的是我们的肉体。这两种能量在体内产生交汇,互相转换,就使人的生命富有朝气和活力。所以古代也有一句简单的话就说:天德养精神,地谷养肉身。我们在不能够主动的获得天德的能量进入我们的体内营养我们的灵魂,滋养我们心灵的时候,那么完全是靠调用仓库里面的能量,所以你看现在科学虽然发达,西医研究也进入微观世界,但是人类的疾病却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为什么呢?整个西方的科学领域都没有像我们东方古代医学那样,既把握了人的肉体营养,也把握了人体的精神营养,我们的祖先在甚深的这个观察当中发现了需要两种营养同时提供给每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生命才会完整的健康。才能够说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获得一个完整的统一状态。但是可惜,我们近百年来我们完全接受西方的文化,否定了我们祖先的文化,使我们这些优秀的文化已经消失了,我们变的很盲目了,相反给西方的科学家、医学界、商人很大的机遇,让他们拼命的发财。你看现在很多人连中医都不肯承认,你像西医它就是这样,用化学分子结构的药把你的身体吃垮,吃垮以后开刀,开刀以后然后换零件,换了零件然后往火葬场里面一送。(众笑)

西方人实际上他们现在都变聪明了,他们生病了不去找西医,他就找中医,找他们自己自然疗法的医生。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他已看到了西方文化完全是唯利至上,利益至上,它没有医德,不讲义气,不讲义德,它为了赢得这个利益,进行开发,所以整个世界西医界对中医进入世界领域也是采取一种封闭的方法,在拦阻。但是很多的民众却认识到这点,知道要想身体真正的健康,必需要了解东方文化,了解这些知识,并且强化。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7:5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创造也是同样的,需要培养提示自己的灵感,因为这个先天的慧性都储存在自己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而后天的智识都是储存在大脑的皮层。



  


打个比方说,大脑皮层像什么呢?你们可以拿个鸡蛋做试验,鸡蛋煮熟以后把鸡蛋敲开,鸡蛋壳就相当于我们的颅骨,把颅骨敲碎,里面就有一层皮,那个皮剥开就能看到蛋白,蛋白外面有一层薄膜,那个薄膜就相当于我们大脑的皮层,而整个蛋白就相当于大脑的质层,蛋黄就相当于大脑的核心层。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聪明,天生的聪明人人具备,但是都是储存和封闭在质层和核心层里面,而我们辛苦一生全部所学的知识,都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不仅成了我们真聪明,直觉和灵感的慧性向外透发的障碍,特别是我们不善于反思的人,不善于自我批评的人,一天下来浑浑噩噩过了一天又一天的人,他们的大脑记忆库基本是杂乱无序的,杂乱无章的,七零八落的铺满了大脑皮层,使里面更智慧性的东西难以透发出来。就像我们有了一个道德的良心,再加上学会自我整理,很多人都具备着天分,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就容易发现你生命的价值。如果既不注意校正自己的心灵,使他符合道德文化的规范,去热爱自己也热爱别人,具有感恩心,具有宽恕心,具有博爱的精神,那么你大脑的功能也的确终身也难以启动。

我在国外跟其他学者也联手做了些统计,收集了一下,你像历史上所有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他们都有爱心,做人都非常的善良,具备有信仰的人占76%,明确信仰,自己表态的,(当然,国外的人有个特点,有时他不愿意说有信仰,但是实际上他有信仰,这样的人也有。)但仅就这点来说,说明他们愿意修正、校正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灵符合历史文化上的道德观念,而不是现在的经济价值观个人至上。这样一来,他们的大脑才容易开启,使他们具备有充分的创造空间,使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都容易爆发出来。


五、发掘五德塑根魂


因为只有具备道德的心灵,那么你自己体内身心的健康,能量才有保证,因为古人说了,这个德啊!它分解开来,又有五种元素,你们搞理工的就知道,古人就是用像喻的方法来代表,肝脏里面就藏有一种仁德的能量,属木性,绿颜色的;肺里面就有种白色的能量,属金,称之为义德能量;心里面是红色的能量,属火,称之为礼德能量;脾胃里面是黄色的,属土,称之为信德能量;肾脏里面是一种紫褐色的能量,属水,称之为智德的能量。加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种能量、五种品格都具备的人,在古代就称之为圣人。一般的人这五种能量,五种品格都不齐备,都是参差不齐,就像五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一样,每个人表现都不一样。但是他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培养,自己提升自己的这个能量,培养这种品格。像有的人,天生的肝脏就不好,不健康,那为什么呢?他的先天性的仁德能量不足,先天的仁慈品格本身就不足。如果说后天又不加以自我学习,自我培养,那么这样的人,首先他的表现就不太好;这样的人脾气暴躁,喜欢抗上,对上不买账,对下欺压,包括在座的同学当中都这样的情况,对老师不尊敬,对能力弱小的同学踩上一脚;这样的人在将来,由于他肝脏里没有仁德能量,由于肝脏主血管,主筋,这样肯定容易血压升高,容易脑中风,容易心肌梗死。这不是危言耸听,它的确跟健康,跟事业都相关。而且这个仁德能量缺乏的人,他将来在事业上,如果他不主动去接触跟木头有关的事业,他的事业也立不起来。他反而去做金属方面的事业,他肯定失败。你们要不信,可以在同学中去追访统计。

只要每个人去对照这个五德的品格,五行来权衡一下自己,实际上都能够找准自己人生的目标,找准你的方向。像信德缺乏的人,他的脾胃就肯定就不好,很容易患消化系统的疾病,而且这样的人他的嘴唇上面都能够看的出来。当然,我怕介绍了以后大家互相到宿舍去你跟我评,我跟你评,我就不说多了。(众笑)但是起码来说,你像信德缺乏的人,信德品格不足的人,这个能量缺乏的人,他难以有信用,说话信口开河,轻诺必寡信。这样的人常常很容易答应你:“好!好!这个事我给你办了。”结果过了十年半载也没给你办,他把一个空心馒头给你。甚至他在空中画个饼子送给你吃,还要说得你满嘴感谢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8:06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这五德的能量都关系到每一个人内在气质是否健全,功能是否完美,能量是否充足。只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都不难知道。虽然大家都学理工的,你将来要是当老板的话,你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我看你找几个助手到时把你墙角都挖空了的都有。为什么呢?你不能识人啊!你的直觉你的灵感都缺乏,再加上你没有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如何去根据自己生命的强项弱项构成一个互补的架构,那么甚至连朋友都难以找到;如果想个人的事业得到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全面的去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众多的奥秘。



  


你像这个慧识和智识,你们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发现,它的确就像个太极图一样,先天的要通过这个阴鱼眼,来沟通到你的潜意识,后天的呢?要通过阳鱼眼进行交流,至于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那就要看每个人的道德文化的修养,对道德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个就称之为隧道,现在物理学上称之为隧洞、虫洞理论。实际上在我们祖先当中早就提出来了,并不是西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这两个太极鱼眼就是隧道、虫洞。它能够沟通我们的后天智识和先天慧识,而且我们的祖先还主张要完整的去实现。



  


比如说现在人都喜欢动脑子,从来不说动心,古人动心呢那是用的思,那个思里面含有深刻的道理,最原始的思想的思,它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就是说要把你的天门打开,与天沟通,因为天德养精神,地谷养肉身,只是要把你的天门打开,跟天沟通起来,让天上这个德性的能量进入你体内,来养你的心,营养你的心,那么你的思就是正确的。你看那个想呢?它上面是个相,下面也是个心,心着于相,心在考虑后天一切眼睛可以看到的事物,那称之为想。思想思想,虽然是一个词,但前面是指的看不到的能量,看不到的慧性思维过程,到来后来人类退化了,这个天门打不开了,所以后来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就改了,改成了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心。那就是说,用你的精神,在你的心里面去耕耘,在心田当中去耕耘,而产生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结论,这称之为“思”。

当然最理想的是把天门打开,跟天相通,像伏羲老祖那样达到天人合一,那是真正的“思”,高级的“思”,一切假象都无法蒙蔽,如果你打不开这个天门,那也要把心思放到心里面,在心里面进行调整校正,而不是只能用脑,这个用脑那都是后天的,如果没有光明,心里面没有能量透发光明,脑字旁边的这“月”也就无法生出光,用脑也是盲人骑瞎马,没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老子早就说过,在五千言中就揭示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里面实际上就启迪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使他从这里面就悟到了○和1,创造了他的二进位制,他说是他创造的,实际上他是从中国搬过去的。他到临终的时候才承认他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他才发明的。

但是,可惜我们中国人觉得老子的五千言不值钱,从来没人认真去研究它。而且在他之后,包括黑格尔,他研究了老子的三生万物,他创造了他的辩证法的框架,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在他之前的康德,发挥老子的“一生二”的这个“二”,也发挥的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且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几十年,就是这个“一分为二”。到底是要用“一分为二”还是用“三生万物”,实际上真正的科学还是要遵照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因为二是阴阳,你要是只把握阴阳,把握对错,你无法稳定的发展,只有整体的把握了这个二,用到了这个二里面后面的一,就像这个0和1一样,在二进位运算的过程当中,当形成7的时候必定是三个1,同时显示出来。

连电脑计算机都揭示了老子学说的真理性,所以西方有很多科学家都赞叹老子,说老子的思想那就是科学的源泉,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人类在新的世纪要想产生新的发展,就必定要回到二千五百年以前,从这个历史的井泉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够在新世纪产生新的成果和成就,用这个老子说的这个“三”来分析遇到的一切,来看穿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个假象。并且利用、把握中间的暗物质,看不到的那个能量,那个气。用它来主宰、引领任何事物的阴阳变化,那么我们就成了这个事物的主人。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你看,一性一命,中间有个心,你把握住了修心,心的校正,那么性命就在你自己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8:24 | 只看该作者
六、诵读道德经典,打造承载道光德能之器

这些内容实际上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方方面面都十分详尽的记载和记录着,要展开来说那内容是非常丰富。当然,我们近代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他们在运用我们传统文化来拓展他们的事业上,也非常有成就,你像青岛的海尔的总裁,他就说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老子,说老子的五千言让他学会了战略性的思考,他认为他的第二位老师那就是孙子,孙子是《孙子兵法》,教会了他策略性的思考,第三位老师就是孔子,教会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他的这些体会我们可以看出:在事业的发展上,商业的发展上,基本上就是两个模式,小胜靠谋,大胜靠德。做人就要修善,这就是一个人生的坐标啊!没有善的基础,你心地不善良,你不具备这个品格,那么你具备再丰厚的后天知识,学到的知识,各门各科的知识,也难以激活你自己的灵感直觉,使自己的事业、人生找到一个准确的方向和目标;你绞尽脑汁的去求发展,那都是靠计谋,靠计策,只能取得小胜;而要取得大胜,就都得像老子所说的,你要用那个德,用自己德性的品格,用自己体内道德的能量,来驾驭本身的变化和外部的变化,影响周围,作用到天地之间,这样你才能够大胜。

那么作为我们现在人如何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传统文化呢?实际上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国学并不难,因为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留下了宝贵的方法论,只需要你每天抽出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你诵读一下真正的经典,我不知道大家有没背过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没?通行版的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光是会读,但是不会解也不行啊!实际上老子在这两句话里面,第一个层面上哲学意义上告诉了我们“道”的道理和“名”的道理,但是藏在后面他是在教我们方法。可惜这个方法,2500年来都没有人去揭示它。在2500年以前,可以说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这2500年没有人能读懂呢?这就拜汉代的儒家们所赐,他们篡改了老子的原文,使后人难以读懂。

他的方法就是我们走进国学,走进我们传统根文化。很简单,就在这个“可”字上面,这“可”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开口诵读,你看这“可”字上面是一个丁,对不对,里面是个口,这个可也是歌唱的歌字的前身,唱歌的歌,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都喜欢开口唱,实际上在古代,这个“可”就有双意,有两层意思,它的本义就是要开口诵读,而且古代都是用文言文的方式,他们是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书写文章,进行词语的组合,所以能够激活我们体内的能量系统,使我们既具有道德的品格,也同时获得五种能量,使这五种能量都能够进入到我们心灵当中。我们只要开展经典诵读,早晚都抽出十五分钟左右,你选择比较优秀的篇章,比如说《周易》、《黄帝内经》《黄帝四经》以及《老子》,你进行诵读,就能够开慧益智,能够激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灵处在一种既能够获得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能够校正品格的不足。很多人通过这种方法的坚持,当然是读这种经典,而不是读一般的书,经和书是不同的,所有能称之为经的,必定是能够包罗阴阳,穿越有相和无相障碍的文字。

世界上最著名的,可以说是三大经典,西方有《圣经》,伊斯兰地区有《古兰经》,中国有老子的《道德经》,但是唯独东方这块土地上,老子的《道德经》没有多少人诵读。相反呢!近两个世纪,《道德经》悄然的传遍了世界,连德国著名的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他都随身携带着《道德经》,随时诵读。他的那台直升飞机都命名为“老子号”(众笑)。他坐着那个“老子号”的直升飞机在上一次的世界杯赛的时候,他就飞行在几个赛场上面。而且他为人处事都全部按照老子的教导去行事,在德国的话,每六个家庭都有一本老子《道德经》,在中国可能一千个家庭里,能不能平均有一本,我看都值得打个问号。所以我们的确对自己的根文化不重视,但世界各国认为它是瑰宝,老子在这里介绍了最简单的方法,只要你去诵读。很多的教育家就说:“这孩子们不懂,大人们不懂,老头子也不懂,你专门研究它研究通了,你也没详详细细告诉我们懂,要求读,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古人高妙就高妙在这里,他不要求你懂,因为你一懂你就启动了你的后天,你后天的智识就会成为你的一个障碍,在你的大脑皮层就形成了一道屏障,不能够放电透过你的大脑表层的障碍而散发出来,所以经典的诵读是不要求懂的。只要你恭恭敬敬去诵去读,就能开慧益智,使我们的精神面貌,做人的品格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我们体内能量的凝聚力,使我们的科学创造力,都能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详细的展开讲,只能说我们只要重视我们的根文化,走进国学,走进道德根文化的源泉,那么我们就能迎来一个靓丽的人生。

祝福大家能够走进国学,走进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9:08 | 只看该作者
道德释真情包容显魅力——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三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熊春锦  发布时间:2008-02-14  字体:[大 中 小]  道德释真情  包容显魅力

     ——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三

  

中华古贤都强调要修心,其实修心就是修养道德。为什么要强调修养道德?先贤们认为,如《周易》中的“厚德载物”,即一个人想为小至一个国家利益,大至人类和平、社会进步有所作为,若无深厚的道德自醒能力,时时以德来沐浴心身,就不可能具有逐渐正气充盈,心中空灵而产生包容心;就不可能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的安危、冷暖,甚至为维护其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有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他待人接物时才会自然真情流露。因此,德是释放包容和真情力量的源动力,她是人类产生心灵共鸣、凝聚人心最本质、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为:有淳厚的品德才最能包容万物,并能与自然法则相应。因为只有德才是无私的、可信赖的,才不具有欺骗性,才是万物皆可亲可近的媒介,这种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载性和包容性,显示出的情就越具传递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尚书》中说“有容乃大”,认为有容量的才能称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带个“大”字,表明它们有无比深厚的兼容品质。人若具有道德情操修养的容量品质,才叫“大人”,即一个大度、大气、大容量的人。老子指出:“江海之所以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意思说: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渊,是因为它们善于居下位,以接纳涓涓细流,而成为水中的王者。可见,以谦逊的美德、包容的心胸、自醒的意识去对待大众,越能赢得有良知人们的心而信服。
  德性造就真情,包容成就王者。这样的王者之名是众望所归,王者之实是共荣、共担与共享,所以它的基业因大众自觉的守护而异常稳固。但是老子的“容”并非不加分辨的藏污纳垢,而是“知常明”、“上善治水”,意思是以明澈的洞察来辨别人心的善恶,用善良的美德净化被包容者。这样才能达到包容而不包庇,宽容而非纵容,进而及时规避、斩断遗害无穷的后患。
  历史上,周文王以“握发吐哺”的精神使天下诸侯和贤士竞相归附。如他洗一次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投奔他的人。周文王以道德立基,以包容纳贤,以真情爱民,为周朝输入道德的因子,凝聚起周朝八百多年的旺盛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政权。反之,秦始皇为大秦注入霸的禀性,灭诸侯伐边民,不容典籍和儒生,霸业总共传了二代就亡国了。这又应了老子的一句话:“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意思说:有德的人,他自然具备包容心和真感情,他走在前面,引领大众迈向真善美的和谐之境,对百姓丝毫不构成伤害;他居于尊贵的位子,是他勇担引导大众走向和平幸福的重任,对百姓丝毫不构成压力,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推举他、辅佐他,一点也不感到厌倦。可见,德政如磁石使国家国民聚合;霸权如张弓使国家与民族关系紧绷。德治的包容与真情具备无可匹敌的凝聚功能,用之于国则国泰,用之于民则民安。而单一的法治则因缺乏内在的凝聚功能,而滋生出规避制度的奸诈之徒,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内耗。这是历史上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禀承了中华文化仁德、包容和真情的特质,以“睦邻、富邻、安邻”为理念,即使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仍以真诚无私的帮助让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民感受到温暖。而正是这些穷国、小国、弱国,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时发挥了“天下乐推而弗厌也”的作用。正如毛主席当年说:“我们是让亚非拉的兄弟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领导人,以超凡的道德情怀和博大视野的大智慧,奠定了中华大国复兴的千秋基业。如孔子说的“道德政治就好像北斗星,星辰都围绕着它”一样,这种“天上星星参北斗”的现象是因为德的凝聚而自然形成的。反观当下的强权霸权国家,独霸的野心与自私的贪婪随时随处可见,实在是人类和平的“灾星”,有何德何能充当领导世界的“北斗星”呢?
  曾有一项对世界知名企业的调查,当问及“您认为企业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您认为员工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受调查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分别选择了“包容”、“忠诚”。这项调查表明,包容与忠诚是因与果的关系。企业包容的爱、感恩的情能培育员工永久的忠诚与凝聚;反之,没有道德的“因”,就可能培养出愚忠或者奸巧的“果”了。
  包容是美德与真情的释放。在当今社会,和谐合作、共赢发展已成为共识,我们越早认识到包容的魅力,即中华民族独具凝聚力的源头,越早发掘中华文化“软资产”的竞争潜力,就越能早日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胜出。将中国道德基因发扬光大,让和谐普照世界、造福人类,是华夏儿女子孙共同的道义和使命!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19:48 | 只看该作者
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四--  
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四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熊春锦  发布时间:2008-03-01  字体:[大 中 小]  大融合的感召力是和平崛起的能源
———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四
中华民族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显示了民族融合的魅力,据史载,人文始祖黄帝施行以德治国、振兴武备的“修德振兵”战略,当时的“万国”首领皆为之感动,共尊黄帝为“天子”。以道德教化为主动脉,黄帝族与炎帝族融合为华夏……历经沧海桑田,在中华大家庭中,互帮互助,不论是国内同胞还是海外侨胞,都魂牵梦绕着神州故土。“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亘古不易的大融合化为感召力的代名词。
  道德其实是人性最基本的心灵关怀和安全底线。真情和包容是爱人、暖人、利人的特点,感召力是她所产生的磁引效应;道德是融合的精神基石,融合是道德的价值实现。道德融合如心灵“通行证”,润物无声地释人情、解人忧、得人心,从而使包容的量达到极致,展容人之肚量,示化人之功力,发挥和衷共济、和平共处的融合力。就连恶人也希望与善人相处,渴望获得善报与善终。所以,道德之善是人性有别于动物性的文明开化独特的魅力。当德化放大为共同的价值观时,便产生了异常强大的感召力,实施德化者自身道德品质越高,他的感召力就越大。
  老子说:“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令而自均焉。”意思说:由道德所产生的融合,如天与地的交合,亲密无间,如雨露滋润禾苗般的默契。管理者如能善用这种融合,由此所激发的感召力量远远超越政令和法令的作用,民众无需指令都能感恩与合作,社会自然和谐均富。在历史上,华夏民族的融合力举世罕见,历朝历代要么“修德”使四方来朝,要么“振兵”使边境安宁,要么“修德振兵”、恩咸兼施;即使在兵威不振、国土沦丧的情况下,也能散发出以先进的道德文化感召、融合的魅力,使与之相邻者、合作者在快乐中形成血乳交融的整体。例如,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经过四次民族大融合,华夏族陆续与周围的民族融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即便是对来自亚洲大陆以外的民族也不例外,如由印度大陆上迁徙世界各地的吉普赛人,强烈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但是于十世纪进入中国的吉普赛人一支,很快就与汉民族融合为一。同样,笃信本族信仰的犹太人一支流亡到我国开封,宋代帝王友善地对犹太人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开封)。”大受感动的犹太人欣然加入中华民族行列,在大家庭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温暖、自然相融,这在世界史和以色列史上都是个奇迹!
  道德融合的魅力是灵与肉的洗礼,是真情的感化。正如老子所说:“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意思说:用道德感染、教化去融合他人,就产生和合他们思想的光芒,包容他们心身的尘垢,消磨他们个性的棱角,从而势如破竹地解决各种矛盾与纷扰,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华夏民族之所以具备绝无仅有的融合力,解码其奥秘,关键在于德的力量。道德关怀越多越广,则社会矛盾越小,和谐的成分就越多。由于道德融合、真情感召的功能与人类的基本诉求吻合,使得她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使“合则两利”的和合,成为不分肤色、不分信仰、不分语言的人们心底的共同向心力。这也是华夏民族祖先们心胸与智慧的魅力验证。
  唐太宗以德待邻,采取了茶马互市、联姻和亲、结盟纳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不修长城而胜修长城,实现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自唐以后,或整合、或部分融入与汉民族相处的民族就有十多个,每一次融合的结果都是化冲突为和谐,同时也不断给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注入新的活力。可见,“修德”为主、“振兵”为辅的文化合作之道,是中华民族不管前方多艰险坎坷,仍能屹立世界之林的独家之宝。
  巴尔干地区历来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关系不是“德合”,而是粗暴简单的凑和、掺和所造成的;中东的长期冲突,也是一部民族关系无法融合的长篇悲剧。在“地球村”里,至今还有2000多个民族,强弱大小有别,但是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有美国学者研究认为:二十一世纪有八种文明能够生存下来,但是能够成为主要文明的只有三种;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当前,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民族冲突难以调和,唯有以道德融合为理念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中和、调和优势,可以肩负起调解民族矛盾与和谐世界的使命,带动其他文明走向共生共荣。
  中华道德融合的大智慧,顺应自然法规、顺乎万物生机,她是中华民族勃发兴旺的根,并在当代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继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我国实施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北等发展战略,就是致力于创造经济上协作开发、区域上均衡发展的新的大融合格局,并在这个融合中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高效。由于道德融合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可以预见:她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潮流中和平崛起的坚实阶梯,也将是全人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20:29 | 只看该作者
情是义的母体——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二---熊春锦  
情是义的母体

——探究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二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问题,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其意是:个人若重视人情修养,他的品德就会真实可信;若将其推广到家庭,个人的品德就会与家人共享,并能感染到家庭的每个成员;若推广到乡邻,品德魅力就会使全乡邻的人们受益,并无形中影响、熏陶到每个人品德的增进;推广到国家,品德就会丰厚;推广到天下,品德就会广博。品德看似无形,确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软黄金”。一个人乃至国家一旦形成深厚的道德基础,其激发出的创造力、融合力、影响力、感召力是任何物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经过千百年来的思考和道德实践,情、义、利三者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其中,义与利可分可合,关键是利益获取是否与义的要求相冲突,不义之财就不应获取。与义利之间可分可合的关系不同,情与义则密不可分。因为情是义的母体,自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发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睦的亲情呼唤以来,情义无价已成为普遍的道德准则。事实上,义本生于情,既是情感的升华,更是在物欲横流之际维护人间真情的真谛。然而,近来社会上出现一种动向,割裂情与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使两者对立起来,似乎有义不必有情。这一现象的出现,已触及中华民族道德观的核心准则,绝不应忽视。情与义不容割裂,没有真情的基础,义就显得狭隘和浅薄,没有义的感召,情就缺乏品质。情义相合的观点,需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

  重义而轻利,重真情而淡俗礼,则人情可亲可敬,由此,虽然君子相交淡如水,却能长久回味。以德为里,以情为表,使感情有道德的依托,一个人才会显示出纯正、自然、朴质、真实、善良、宽厚、慈爱等人格魅力。在重情重义的道德基础上,才会形成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例如,在盛唐时代曾有过千里送鹅毛的故事。西域回纥国派使者跋涉千里去拜见唐王,其所携带的贡品中有一只珍贵白天鹅,不料,这只白天鹅中途飞逃,使者只抓下几根羽毛。无奈之下,使者只好小心翼翼地把这几根鹅毛裹好,送与唐太宗。唐太宗非但不怪罪,还重赏了使者。几根鹅毛传递了双方的真情真义,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有评价:“回纥与唐的关系,是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载明:“回纥人证明远不是那种惹是生非的邻邦,他们甚至在唐发生危机时愿意提供雇佣军援助。”

                        

  反之,若以利欲为根本,义既不立,情亦难存。由于利在则情存,利尽则情散,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例如,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曾受到唐玄宗的重利笼络,赏钱财无数。但是,这种利益基础上的虚假人情最终走向反面,安禄山的物欲非但没有满足,反而在利益刺激下膨胀。幸亏以义相交的回纥人出兵助唐平叛,大唐才得以渡过此劫。

  情义相联而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就西方文化传统而言,义的概念并不明确,从而其对情感的理解浪漫有余而厚重不足,人情在利益的冲击下非常脆弱,不得不以契约信誉来补救。然而,无情之义终难立,无义之情多虚伪,造成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异化现象泛滥。迄今,有人信奉达尔文的动物爱情论:“只看到过某个遥远海岛上一对海龟的爱情”,把动物性的爱作为感情诉求,不信也不播种人间真情。有人以浪漫为爱情,以刺激为追求。老子说得好:“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疾风和骤雨都无法终日长久地保持下去,浪漫和激情使精神耗费,刺激与煽情使心神不宁,自然无法持久。

  以道德为基石建起的真情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营养,如清泉一泓,灌溉我们的菁菁家园。因此,振兴重情重义的人类道德体系,打造充满韧性、持久性和亲和性的个人品格,把每个个体的情感凝聚成爱国爱家的赤诚,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绵延不绝的文化支撑。

  生命的同源亲近性与生活的相互依赖性促使人们走向交流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相知、互助,历经时事的磨砺和涤荡,逐渐演变成交流合作的无价之宝。在艰难岁月里,人与人之间有情有义,社会上下才能同心同德,才能于逆境中办大事、创大业。过去,河南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感天动地之举,我国“两弹”试验成功,曾让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今天,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同样应像保护眼睛一样珍爱情义,即由道德力量和制度的完善来保护的人间真情,那么,完全可以相信,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将能吐故纳新,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懈努力,提供不尽的精神动力。
---转载自道德知音电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08-6-13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道德为血脉的亲情乡谊——探究中华各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一---熊春  
以道德为血脉的亲情乡谊

­——探究中华各民族强大凝聚力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和乡情,早已根植于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谁都无法抹去这份心灵的印记,它成为维系所有“离家人”精神“归根”的纽带。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古人把亲情看作个人乃至天下的大事,确实非常深刻。老子说:“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即天下的芸芸苍生万物,都有他们(它们)的根蒂,各自的归根性、寻根性是其基本特点,这是其内心追求安全生存的本能。在归根、寻根中获得安宁,称之为精神与生命的回归。老子从生命的本相中揭示了人类“归根”的潜意识,这正是对亲情和乡情内涵的最佳诠释。

  自然界的植物把根植在大地,生与死都离不开这片土地,这是生物基因的特点;而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正充盈着异曲同工的哲理,即思念亲人和故土,对亲情情有独钟。通过对亲人的慈爱和家庭的温情延续,真爱的感召和思念的依恋合成了亲情之根。由于其情感之根深植在心灵中,具有强大的道德渗透力和感染力,成为生命中最美好最善良最真实的记忆,由此构成了剪不断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完整的人文生态系统,从而形成中华绵延五千年的社会基本人伦。对亲人对乡土的“归根”意识,构建起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张和谐的关系网。其关键点在于以德为纲、以爱为网,纲举网张,中华民族必然具有凝聚力。

  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千百年的智慧和教化口耳相传,传诵描写亲情的诗句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亲情的感人在于无私真切、情无欺诈、相助无价,是游子孤独无助时最渴望和期盼的,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传诵描写乡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乡情的浓郁在于睹物思乡、与时俱增;还有传唱不绝的描写友情、爱情的诗篇等,启示我们,拥有诚实可信赖的朋友与忠贞可以托付的爱人与亲情,就拥有了情中真品与人中挚爱。情深意厚,亲情和乡情的可贵,贵在可以使人人都获得心灵的“安全岛”,它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
  在当今市场经济生活中,人们常以追求己利为纲,但由于个体利益的无限膨胀、无序放大,利来则浓烈,网撑眼开感情紧绷;利尽则萎靡,网缩眼塌感情消退。其实,即便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人与人更需求、更稀缺的是以追求道德为纲、以爱为网,纲举网张的支撑。由于道德的黏合力、亲和性,使得传递爱的网既富有张力,也具备情的平衡和柔韧度,便于编织和修复。以追求道德为纲,以爱之网,纲举网张的支撑,因具人类共性追求的真、善、美易遍布、产生合力;以己利为纲,用利益编织的网则容易纷争而脆弱,难以伸展。正如老子所说:“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辱没亲情、乡情等真情,天地自然和谐,天下自然公正。)再如西方的福利养老制度,其建立起的人文生态系统中缺失了关键性元素,即人与人之间心灵温暖的纽带———亲情。西方社会用物质折算一切,将子女的赡养义务转移给国家,物质取代伦理,导致国家不堪重负,人与人心灵互助之道闭锁。据报道,英国每年有1.2万名老人在家中孤独无助地死去,美国的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全国平均自杀率50%。西方把物质享受和占有看作人生成功幸福的唯一指标,并把此价值观大肆炫耀,作为真理传播。遗憾的是,迄今没有哪一个国家声称已经找到了幸福,连被视为物质财富富有的美国也不例外。以满足个体欲望为幸福的价值观,必然带来人际的疏远和乡情的淡漠。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公布的自杀率,芬兰、瑞士、比利时、丹麦、瑞典等福利国家处于前列。

  在自然界中,动物长大后就不认得父母。在西方,人们普遍认同动物世界的逻辑,而动物抚养下一代的本能,连当代西方人也难认同。甚至认为养育子女是追求个人快乐的负担,拒绝生育的“丁克一族”成为时髦。如此蔓延下去,人类离灭绝还远吗?还怎么能找到真正的人类情感文明发展的幸福?英国一个专门讨论社会问题名为“抉择”组织的发起人简·特尼说:“西方现在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然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孤独感日益增强。”北欧高福利国家自杀率高的原因就在于此。这说明,人最需要的是人际的真情和关爱,是心灵的安宁与和谐,是精神的自觉与回归,这些需求都可以在亲情和乡情中自然获得,并在道德归根的路径中得到真实的幸福。

  中华文化为中华儿女子孙的繁衍、聚合,提供了强大而完整的人文生态理论体系,她是以道德为根,以亲情为养料,呈现自我修复、扎根重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亲情和乡情之血脉的发掘,重建道德体系,既凝聚起全民族“归根”奋进的力量,也对西方走出现代人伦困境贡献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具深厚文化底蕴大国崛起应有的自信和魄力。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德慧智栏目熊先生专题文章之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2: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