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木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阳光网刊投稿专区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07-6-11 21:19:4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子哲的这首炼狱的天使



炼狱的天使---------2003.12.23


我们,是炼狱中的天使
黑夜里,播下一颗光明的种子
引燃彼此心中的灯塔
面对炼狱的火焰
我们无悔,我们从容,我们微笑
因为我们没有向死神屈服!

常说,哀莫大于心死
我们,却时刻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进一步,是火焰
退一步,是轮回
伸出你温暖的手
呵护他脆弱的双翼
你的一句问候
吹散他心头的浮云

试问苍茫浩宇
此种情怀
曰仁曰爱曰慈悲?
我们不期待
升入天堂
只求,自由飞翔
离开这生死边缘

--------------------子哲,2003,12,23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07-6-11 21:26:19 | 只看该作者
深海的这篇<原来是你们>写得也非常好

《原来是你们》
                   ——致所有关心我的网友们

一片片乌云停留在我的心头,
遮掩了阳光,遮盖了希望。
我沮丧、我悲凄……
“来吧,来吧,快把手伸给我们……"
一种令人振奋的声音,一种如天籁般的声音……
原来是你们!原来是你们……

一滴滴豆大般的雨粒,敲击着我的心房。
击破了我的心理防线,击败了我曾有的斗志。
我心疼,我心酸……
“来吧,来吧,快到我们的身边来……”
又一次耳闻有人在给我生命的呼唤……
原来是你们,又是你们……

你们的关心驱散了我心中的乌云,
你们的关怀吹干了我心中的酸雨。
有了你们,我不再那么孤独,
有了你们,我不再那么无助,
雨似乎停了,天似乎又晴了。
啊!你们可知,那一切的一切,
都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有了你们——我的朋友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6-11 21: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07-6-11 21:30:07 | 只看该作者
精灵娃娃写的这篇<我的白皮书>也非常好!


我的白皮书——与每一个在路上的人共勉:)


一个人的晚上,外面下着雨,突然有倾诉的欲望,能静下心来写点什么。

最近开始更多地接触抑郁的朋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接触他们。虽然很想帮他们,就象穿过时光的隧道,帮助几年前那个无助的自己。但是常常力不从心,反而会陷入绝望和恐惧。
自己明白,那种感觉是不能用说理来纠正的,不能用毅力来抵抗的。只有慢慢地等,等它过去,等生命强盛的自愈能力超越它,等时间淡化它。
那个时候,语言多余,安慰多余。

今年夏天找到阳光,是因为在榕树下看到一篇文章。还记得题目《这般女子,这般生活》作者写她的一个女友,一个有抑郁的女子的生活,认为不可理解。我突然流下泪来,觉得悲哀和孤独。进入阳光,很快认识很多朋友。互相鼓励的温暖。很好。

但是很少谈到自己的过去,与病魔战斗最辛苦的几年。很久以来,我以为我会忘记,也没有勇气去回忆。但是倾听朋友们的故事的时候,慢慢地学习去面对那段往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今天有几个阳光里朋友问起我的现状。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样说。我一直都没有认为自己还在病中,但也不能说痊愈。近半年来,我开始慎重地用“治好”或者“痊愈”这样的词。因为我失望过,彻底地失望过又慢慢地积蓄起勇气,平静着前进。

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不一样的症状,
适合不一样的医生,
药物和治疗方法,
有不一样的发展和愈合的轨迹。

我亦是。
第一年休学,醒着的时候哭泣,我都怕自己的眼睛会哭瞎,睡觉的时候希望能梦到以前的生活,即使一分钟也好。看电视都看不了。无所谓真正的痛。麻木。

第二年,复学失败,继续休学,开始慢慢接受现实,找到了好的医生和药物,病情缓和的时候心情慢慢趋于平静,看书,养花,听歌,生活变得很简单。觉得还活着已经是一种幸福。

第三年,回学校。虽然不容易,但是看得到自己每天的进步。能慢慢做数学题了,记得住单词了,能跟人相处了……
一个月会发病一次,去上海看医生或者在家里看日剧。微笑并且温暖。希望自己象日剧一样地生活。无论生活给予我什么,都微笑着接受。从不放弃希望,做真正的自己。

高考前几天又发病,我的医生在电话里跟我说,高考是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他说,不要害怕,不要带着以前放弃高考的阴影,其实我的抑郁已经愈合。

第四年,终于远离压抑的家,来到新的城市。在大学里,读的是轻松的学科。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合适疲劳。做很普通的人。只要快乐着。认识现在的男朋友。他说我还活在以前的阴影里,把自己保护着那么好,他说我要向前看。我开始走出自我的保护层,勇敢地去爱。即使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波涛汹涌。

第五年,夏天的军训使旧疾爆发。

也因为大一心态轻松,学习上的出色,反而给大二带来了压力。好胜的个性开始复苏。以前的朋友开始考研,觉得自己落后了,茫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自我的保护层里走出来的我,不免受到伤害,还有恋爱的功课有太多要学习……进入抑郁的反复循环,厉害的时候一个月两次。

还好,有所爱的人在身边。还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后来严重到非典期不得不去上海。医生说我的循环的周期太短了,需要5年以上不复发才能停药。要学习重新给自己定位,重新学习自我调节。抑郁其实能带来很珍贵的财富,关键是理解它,不要害怕。

一开始我深受打击。5年,不复发,怎么可能,我要等到何时。觉得走到现在,还是走不出去。觉得太累。我的出口到底在哪里?开始寻找新的方法。也在那个时候来到阳光。

后来稳定了半年,看到自己的进步,但是因为走得太急,要得太多,大三的初冬,又陷入快速循环。即使有以前几十次发病的经验,还是一样的恐惧和绝望。即使会过去,在快乐的时候却害怕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重新陷下去。那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生活的信心被打乱。

一个星期离开人群休息和思考。那时候,才开始接受和真正理解抑郁,有了与之共存的决心。联系医生,重新确定了药的剂量。把不应该减下去的药补起来。开始接触佛经里的智慧,理解生命,给自己定位。
既然成功,财富,地位和快乐平静不能共存,我就应该放弃一些东西,放弃我的执著和我的骄傲,轻松地感受生命的丰盛。


走到这里的时候,
平静而知足,
我没有后悔5年多来自己走过的每一步。
虽然冒了很多的险,
但是这才是我要的自己的人生。
虽然都了一些弯路
但是这是必须经历的。
虽然我知道我以后的路并不平坦。
还是会有眼泪、痛苦和绝望。
但是我不畏惧。
这是我要面对的课程。
我的生命因此而丰盈。

我因此变成一个注重内心成长的人。
能理解别人痛苦的人。
能更珍惜快乐和容易满足的人。
以后我也真正做到平静,温暖,快乐
做到荣辱不惊,
真正拥有生命的智慧。

——只有穿越黑暗的痛楚
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07-6-11 21:40:49 | 只看该作者
碧草青青写给站长的这首打油诗很幽默!


祝愿李宁忠站长身心健康   作者碧草青青


祝愿笑声象铃摇,
福大量浩胜海涛,
李酸心甜品若桃,
宁静致远心不躁,
忠于阳光心不老,
站如青松直又高,
长年刚毅韧如草,
身如活虎吓跑药,
心灵深处无烦恼,
健步如飞神采矫,
康安双飞比翼鸟。


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祝福李宁忠站长身心健康


诗不算诗,文不成文,但表达了我对站长最诚挚的祝愿。
也借这篇献给阳光上所有的兄弟姐妹们,祝你们早日康复。
人生美丽,美丽如诗,如诗意境。
我深爱着阳光,深爱着你们!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07-6-11 21:48:26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个梦想(作者云海天山)


  对面的朋友看过来,这里的演讲很精彩!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大家成为亲如兄弟姐妹的一家人!

  或许我们可以走出抑郁这个泥潭,身心康健,回归到正常人以小家庭为感情原点的普通社会状态,那是很好的。但是,假如我们的身心状态或持续低徊,或波折往复,无法正常的融入到家庭和社会的感情生活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过我们兄弟姐妹的感情生活呢?这种感情未必不真挚,未必不深厚。看过大家的经历自述或日记,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拥有精神上的血缘关系,我们在性情气质上可以说都是孪生子。难道这个感情基础还算小吗?不相遇则已,一相遇就已经是熟悉到骨子里的知己。因为你坦白的够彻底,而我共情的也够深刻。即便在家里,在最熟悉的朋友前,你能有这样的交流吗?-------没有心的交流,那里有感情?感情就是同情与共鸣,是爱的收获与付出,是心的沟通与交流。

  学佛的人都知道心力的伟大,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即便病困垂死的人也不例外。只有这颗心不屈服,不妥协,永远上进着,努力着,才是克服困难,康复身心的真正力量源泉。然而能够真正调动心力的枢纽是什么?-------是感情。(佛家发菩提心者,深爱众生欲拔其苦之心也。)拿自己的体会来说,当感到自己孑孓一身,无人相共的时候,总不由自主趋于消颓,沉沦。反之如果觉得心里有朋友的支持和关爱,就会积极,比如变的愿意早起,主动锻炼,勇于安排生活等等。心里有关爱,就可以激发我们的勇气和力量。打个比方,就如一个人被关在井底,如果井口是封闭的,那么四下黑暗无光,久之他看不到希望,而甘愿沉沦在黑暗里。反之,如果有人揭开了井盖,呼唤他的名字,那么光明会射进他的心,希望会苏醒,勇气和力量会涌出,他会努力爬上去!--------感情就是心里的光,他会激发出我们蕴藏的真正力量。推而广之,这种心力是我们生存,生活和得到幸福的根本,(顺便说一下,生老病死,人莫能免。但是我们无疑可以幸福的病着,因为幸不幸福端在一心,而心感不感到幸福,关键在于感情是否充盈,心中是否充满关爱。)

  只有得到真正感情的温暖,才会生起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现在我们转入正题,在阳光论坛上,我们的心是否被感情温暖着。我的看法是:是的,但是不够。我们太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所以这种感情必须是深深的。因为我们太频繁的由于身心的苦痛不适而跌入深渊,所以这种感情必须是持续不断的,才能激发我们的力量随时跌倒随时爬起。------对于这种需要,阳光里暂时没有一个板块可以满足它。所以我建议设立一个新的板块,名”阳光村“(或别的,大家集思广益),大家在这里要真正把它当成家,我们把彼此当作亲如手足的人。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我看到大家有彼此深深关爱的基础,但在论坛上,大家只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敷应着。我看到大家象在同一个战壕为自己和他人做着卓绝的战斗,但大家却没有形成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战友情谊。我感到大家一定在心底里把彼此引为知己,但是含蓄的掩盖起来了。我们的含蓄让我们显得我们自己并不需要关爱,仅给别人付出就可以了,好像明确的关爱朋友和获得关爱是可羞耻的。中国人普遍的含蓄是一种传统,无可厚非。但我们是特殊的,我们的遭遇使我们感情匮乏,心灵萎缩-------感情是我们的药!所以我们要开辟这样一个板块,我们不要那种用心良苦,言辞凝重的风格,-------在其他板块这就象我们的工作,那是我们的工作状态,苦口婆心的助人,耗力劳神的谋划,我们会累,会伤感,甚至会灰心。那么,我们到那里去恢复元气,去煦暖我们心底的小小火种呢?------回家。如果你能在这个板块里,袒露出一颗赤子之心,能无所隔阂的把对方看作可亲的人,那么,这里就是你的家,感情和心灵的家。在家里有什么不一样呢?-------简单,随意,感性,我们不妨聊一聊家长里短,因为假如你在心里把对方认做亲近的人,那么即使简单的问一句”吃了吗“,你的心里也会很温暖,往往比宏观的说教更能感动我们的心。在家里我们可以大呼小叫的诉诉苦,因为我发现老会员们往往很少机会倾诉自己的困苦,难以得到别人的关爱。在家里我们可以一起起哄,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过生日(建议)。如果我们大家真的彼此关爱着,那么,当他看到祝福的语言一楼又一楼,那么他的心会融化的 ,而祝福的人也会会心微笑。(怎样敞开心扉,怎样把家的温暖过出来,要大家发挥想象力。)

  上面说了这么多,罗罗嗦嗦,语无伦次,但都是心里话。总之,大家都是缺乏爱的人,可要建立爱的沟通是不 容易的 ,我们或无力追求,或无力付出,或自卑怯于承担,或自矜羞于主动,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家又有彼此深切关爱的基础和条件--------我们的气质相近,性情善良。应该是彼此可以相互信赖的人。所以我把想法直说出来,我知道会有许多现实的因素不那么简单,或许我的憧憬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然而很多事情的成与否端在心念的一转,如果人们接受了这样的信念,那么它的实现就未必是不可能的。

  我说的这些都是我推己及人的想法,不知道我的这些感受有没有普遍性。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费劲看了这么多,就当多了解了一个朋友吧。而我也不妨把这个孤独的梦想进行下去。我梦想有这样的兄弟姐妹,可以遥远的相互牵挂,相互关怀,我不知道有谁愿意和我的心相连,如果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
............... .................  ................,无法一一列举每个人的名字,总之所有阳光的朋友-------爱你们!!!如果你也把我当作一个可信可亲的人,告诉我!给我回一个帖子,只须两个字,如果你觉得我稚气象小孩,叫声弟,像大哥,叫声哥,-------或许这是我这世所能收到的最美的礼物!!!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07-6-12 21:03:02 | 只看该作者
与自卑者一席谈( 作者李加波  网名恳谈李)


  生活中,许多人实质上都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才能,只不过自我评价很低,总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在这种负性的暗示下,以至于在无形中错失了一次次原本可以成功的机会。非但如此,还可能因此而整天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觉生活在灰暗的天空下,甚至到了兴趣越来越狭隘,食欲越来越差,性欲越来越低,交往逐渐减少,走向孤僻与自闭、沮丧、失望甚至绝望的地步。

  这就是自卑者的整体画像。

  自卑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过多地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有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论著,谈到了自卑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情感。他指出,人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这可以从每个婴儿柔弱和无能为力中找到根据。自卑感是儿童拼搏奋争的驱策力和起始点,它决定着儿童的生活方式、目标与风格。它作为驱动力,极力克服前进中的障碍,超越自卑,赢得自信与自尊,从而走向成功,实现自我。因此,他认为,自卑可以属于积极的情感。

   可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自卑,不是成长过程中有动力作用和积极意义的自卑感,而是一种病态的自卑,相当于“自卑情结”的简称。(以下不再说明)

  自卑情结,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它使当事人漠视自己的潜能,消蚀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伴随着这种认识机能的是“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这样一连串的意识与潜意识,它们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阻止着他向这个世界开放,降低了面对问题、参与学习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缩,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心身病症。

  以下我们运用心理理论来检视自卑的种种侧面,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超越自卑的对策。


    用精神分析法剖析自卑的形成机理

  自卑感强烈的人,往往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曾经有过极大的困难、逆境、挫折与失败,或本来就有着身体缺陷、疾病等造成心理挫折而难以化解,内部归因为自己的无能,进而产生自卑。可是,另一些也经历相似磨难的人,却依然保持了自信。例如:失聪不失志的贝多芬、集盲聋哑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海伦·凯勒等,不愧为挑战自卑的楷模。因此,也可以说自卑不完全取决于外因,更有内因,即个性的完善程度。一个谨小慎微、内向、孤独、偏见、完美主义的人,是特别容易导向自卑的。

    性格是遗传因素、智能天赋、后天环境与教养的综合产物,前二种基本恒定,较少差异,而环境与教养却千变万化,在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性地位。各种性格特质的形成与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尤其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

  在过分严厉而缺乏关爱、专制而缺乏民主的父母的监护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感比较重。这种父母的教育倾向(越严格越好;棍棒底下出孝子……)决定了对孩子的批评、挑剔、处罚多于肯定、鼓励和赞赏,结果就是孩子无法感受进步的欢欣,成功的喜悦,却只能在不断的反省自我中检查自己的“错误”、追求所谓的“完美”,无法看见自己的长处,滋生并培养喜欢自己、悦纳自我的情感体验。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过失不是理解、宽容与勉励,而是指责、谩骂甚至侮辱,造成孩子对犯错误有种神经质的恐惧,伤害了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

  自卑伴随抑郁。能力不足,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现象的一种必然,不是被允许让孩子们平和理性地接受,而是让其带着怨恨不得不很委屈地承认,是上述不良家庭教育的一个特征。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不仅恨父母,也恨自己。因为不能、也不敢公开表达对不民主的父母的不满,不敢抗议,所以只能通过压抑把这种敌意转化为焦虑、恐惧及不安全感。这样,不但形成了强烈的“我不行”的自卑感,而且还因为爱的匮乏而对自卑本身有着特殊的敏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方面自卑,另一方面对超越自卑的渴望过分强烈了,以致于时时刻刻为自卑而烦恼,为不能顺利地克服自卑而焦虑,进而在屡遭失败的挫折感之下产生抑郁。

  自卑、抑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最常见的最典型的自卑情结,经常可以从抑郁症患者中发现。


    忽视纵向比较、特殊性是自卑者的思维

  自卑总是在对比中形成并加深的。

  有一个教师,很自卑,有社交障碍,一遇到同事就会手发抖。可是,当她面对自己的兄弟时,挺正常的。而要是与一些小孩子们一起玩,玩得也挺开心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她总是想着要胜过同事,至少也不能在同事面前丢脸啊,同事对她来说就成了一种竞争性的存在,是必须加以比较的对象,如果自己有什么能力(当前就是社交上的应对自如、从容不迫)竟然比不过对方而且被披露出来,就很糟糕了。就是这样的比较,不肯承认自己有局限性的想法,令自己感到尴尬,觉得不适,心理失去平衡,无法面对同事,从而产生社交困难。而与兄弟的关系相对自由、放松,没有压力,无需进行比较,所以也就能自如地交往;至于那些小孩,更是不在话,因为他们还不懂事,不屑成为自己的比较对象,他们也不会发现自己有何拙劣表现,故尔玩得不亦乐乎。

    深入探讨自卑者的比较模式,可以发现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他们喜欢比总体水平,苛求自己,不允许在某些方面不如人。他们过分重视某些价值,而忽视了另一些重要价值。或者用平均主义的办法来分配价值。在他们认定的价值上,他们太执着了。如果在这个方面(如上述社交障碍的教师,很在意与人交往时的能力,怕出丑)不如人,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他们没有认真想过人各有所长(这个老师教学上年年先进),也各有所短(只不过社交上有些困难),因此根本不必自惭形秽或自轻自贱的。他们忽视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

  另外,在他们的比较方式中经常忽略的是时间因素。他们漠视自己的进步,一味地苛求于自己。他们很少或不屑于进行今天与昨天的纵向比较,难以为比较中获得的进步而欢欣鼓舞、自强不息,却固执于与别人的横向比较,顾影自怜、自暴自弃。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又习惯于与现实中最好的、楷模式的人物进行非理性的比较,从而更觉得自己的能力每况愈下,自叹勿如。这正是他们经常感到自我挫败的原因。

  你如果告诉他们可以另辟蹊径,开发自己的特殊才能而出奇制胜,他们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很不情愿承认哪怕是必然的失败与自己无法超越的无能,不承认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缺乏理性也是难以超越自卑的原因之一。
               
    自卑者的心理根源在于潜在的自负与自我中心

  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而它们的母亲是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我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我可不能在别人面前出丑;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有所不能就会有失自尊;我不应该被人看不起;哪怕我知道自己实际上不能做某些事,也不能当着他人的面承认它;……所有这些思想意识的核心,就是唯我独尊,自我中心。

  自己把自己理想化了的种种观念构成了霍妮所说的“自负系统”。这种系统,会用各种“必须”来强化自己的形象:我必须受到人人尊重;我必须能避免任何错误;我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有礼貌;我必须每天都做出成绩;我必须在什么方面都不落人之后;我必须……这些“必须”,象是暴君一样强制性地命令当事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某种虚假的目标,维护自负系统的完整性。而实际上,这种自负的目标一开始就是虚假的,也就注定了它的追求必然是失败的,于是就产生了神经症。

  当自负系统运转起来的时候,可以带来一时的热情高涨,意气用事。但在挫折之后,立即就变得沮丧灰心、颓废和不知所措。从自负走向自卑,易如反掌。这当中缺少的是弹性,灵活性。自负者对自负的虚假目标追求十分机械刻板,自然会影响到对挫折归因与认识的片面性,走向极端。这样,当挫折发生时,最容易产生对自我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善,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强化了自卑感,使自己变成了低人一等的“贱民”。不管是自负还是自卑,都是过分关注自我的必然结果。

    自卑-自闭-无学习性-发展停滞-更自卑…是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自卑不仅是个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它反过来还会对个性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自卑对个性的反作用,可以从自卑-自闭-无学习性-发展停滞-更自卑…这个循环方式一目了然。

  一个自卑的人,对别人与外界的兴趣会减低,对一般的刺激很少做出积极的反应;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极力回避刺激,不愿与人交往,不想研究问题,不愿承受压力,心理上消极退缩,个人倾向于自欺欺人地认为喜欢孤独,爱好沉思默想,苦思冥想,甚至于胡思乱想。这样的退行心理,使其与社会产生隔离,与新生事物缺乏联系,个人所面对的都是早已习以为常的自我的狭小天地,坐井观天,作茧自缚,视野狭隘,观念陈旧,失去了一个个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把风险估计得很大,看不到任何进步的可能,感受不了任何成长的喜悦,也渐渐麻木于得过且过,让希望的火种泯灭,个性停滞不前。自卑者的开放性、学习与创造性都很差。

  “我不行”的预感,通过预言的“自胜效应”得到了验证。不良的自我暗示,令自卑者越来越觉得自己所认定的“我真没用”,通过恶性循环,被“证明”完全“符合事实”。这个负向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使自卑者更加丧失信心,更加觉得自己就是垫底的命。自卑者的最后归宿就是宿命论,悲观论。放弃努力就是一种逻辑的结果了。

  没有外因的介入,扼制上述的恶性循环,而让自卑者自己觉悟,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总有很好的理由来维护他的自卑论调,把“我不行、就是不行”当成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并不自觉地从自卑中获取某种逃避义务、规避风险等精神利益。以自卑的无能为理由来为自己的懒惰进行辩护者也不在少数。                  

    习得性失助是自卑者最生动的心理学描述

  习得性失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M·塞利格曼杜撰的术语,指这样一条普遍法则,即失助是由于处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习得性状态。在比拟人类产生这种效应的实验演示中,对狗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性失助,这时,即使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只狗也不会逃跑。

  还有一个实验是关于跳蚤的。把一只跳蚤置于一个四壁及顶盖都透明的杯子中,一开始它总是不断地试图跳出这个杯子,几经碰壁,就渐渐地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最后,就是打开这个盖子,它也不会再跳起来企图逃走了。跳蚤通过学习,习得了“跳也无用不如不跳”的生存法则。

  在自卑者的自卑心理作用下,产生了“我不行”的预期,于是就渐渐学会了不努力,(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状态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

  在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天资其实挺好,可就是因为陷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状态里无以自拔,从而放弃了自身的切实努力的。遇上好老师,一经点拔,自信滋长,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就豁然打开了,成绩可能就会蒸蒸日上,匪夷所思,令原来对其已形成偏见的某些人感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与M·塞利格曼所谓的失助,有着这样的不同:后者的起因“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是“无可逃避的”,而且是客观的;而在自卑者的情况下,这种不愉快的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又是预期的,命中注定的会来临的。

  高度自卑的抑郁患者,之所以很难矫治,原因就在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顽固性。               

   突破自卑的几条黄金法则

  学习森田疗法包容问题,建立正性暗示阻断躯体化

  自卑者要承认自己有一些心理问题,允许自己带着一点问题来学习生活,不急不躁,在学习中提高自我。

    对于比较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欲低下等,也要首先考虑把它们包容进来,而不是为此感到焦虑与抵触。非但如此,还要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正性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会好起来的;我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这点问题应当不在话下;心理健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超越自卑,增强自信……

  躯体化的症状,只要是属于神经症的,都不必太关注;因为你越是关注,它就越是顽固,越是严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对症状不理不睬,它带来的精神困扰就随之减轻了。而只有在不被症状所困扰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如何超越自卑情绪的纠缠。

  认清自己有局限性的事实,放弃完美主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是能力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我们经常会有遗憾,不能如愿以偿。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我们承认自己的无能,无知,无助。我们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

  只有想象中的自己可以是完美的,而我们却生活在现实中。

  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之下,最容易产生自卑感了。我们不需要完美主义。
  人,总是会生病的,总是会死亡的。

  拚命地追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就会变得易激惹,心理承受力就会下降,而它又为自己的挫折感加重提供了一个不良的人生哲学基础。而挫折感经常是形成自卑感的催化剂。所以我们要愉快地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重视独特性的价值,建立自己的个人风格

  我不必样样出色,但我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以我的独特性在人群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感,而决不试图什么都比别人好。

  我不嫉妒别人在他的领域里取得好成绩,也不为自己某些领域的落后而忧心忡忡。我坚持我的方向不后悔,我坚持我的价值不放弃。

  我的自尊心是由我自己来维护的,而不是靠他人的肯定、赞赏、恭维来维持的。我是我,我是唯一的,无人可以与我完全相同的,无可替代的;就为了这个,我也有十足的理由喜欢我自己,热爱生活。我相信自己通过持续的努力会建立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社会中的位置。

  许多成功人士也不过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已。

  开放自我以提高学习性,增强自信以突破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自卑者的恶性循环并非一个稳定系统,因为当事人是一个有生机体,有着主观能动性。

  有了主观能动性的人,就可以变自卑为自信,变封闭为开放,从而打破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打破恶性循环之后的因果链是这样的:自信(基本自我肯定的不怕挫折、甘冒风险、面对问题、积极干预的内在精神)——开放自我(有希望地)——介入现实(勇敢地)——接受刺激(坦然地)——解决问题(认真地)——增长才干(必然地)——收获成果(欣慰地)——增强自信(正反馈地)——更加开放——更多的学习性与更好的创造性——面对更多的问题——更高的才干……这正是与自卑者的恶性循环相反的“自信者的良性循环”。

  从主观能动性、自信着手,正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

  而一个人自卑与自信,是可选择的;正如一个悲观主义者与一个乐观主义,对同是半杯水的评价各不相同:一个说“唉,只剩半杯了”;另一个说“啊,还有半杯呢!”——自卑与自信也不过是不同的自我评价而已。你选择自卑便有理由自卑,你选择自信便有理由自信。而你一旦选择了,自卑者便拥有昏暗的恶性循环,而自信者则拥有光明的良性循环。孰优孰劣,何去何从还不一清二楚?

  了解习得性失助以克服惰性,强化意志努力以求机能自主

  习得性失助的自卑者,最大的困难在于改变自我时的巨大惰性。

  “我反正没用,所以我才懒得动呢。你让我试一试,我倒要问你,我万一又失败了呢?以前那么多的失败,我还不知道我自己有几斤几两啊?我是没救了。横竖都一样,我就这样过了”,自卑者这样想道。

  那只跳蚤一直不再跳,已经有些日子了,而那个杯盖打开与否,它早已不去关心更不想去注意了。

  所以,自卑者要反思,是不是形成自卑时的情境与现在已今非昔比?是不是可以再试一试?Try and try, try again.(试一试,再试一次!)

  成功与绝望往往只差一步!

  另外,也许我们开始时兴趣不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但随着事情的开始、深入、发展,说不定我们的兴趣会提高,会从尝试中汲取力量,产生新的兴趣增长点,动机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呢。——这正是“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引用了一个例子说明了机能自主这个概念:“……一个大学生刚开始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取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它所吸引,或者一辈子迷恋这门学科了。这里,原发性的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自卑者何不勉励自己带着冒险精神参与某种活动,哪怕是那些以前令自己感到害怕的、通常要回避的活动,然后穿过习得性失助,借道机能自主,持之以恒地努力以求渐渐形成并巩固自信,抵达成功?

    自卑不可怕,可怕是沉湎于因自卑而造成的惰性,陷落于自卑者的恶性循环而不醒悟!不自救!

  英美人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词语就是尝试try。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勇于尝试,甘于冒险,善于开拓,生活的疆界才会越来越开阔,人生的视野与疆界才会越过常规,越过传统,走向创新,走向成就。

    走!试一试去,再试一试去!
  Try and try. Try again.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6-12 2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07-6-12 23:16: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美惠子 于 07-6-10 08:17 发表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梁耀坚
   中国有1-2亿人需要心理帮助
   内地很多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他们长期受德国的影响 ...





   对不起,这个帖子我要持驳斥态度。

   国内也许优秀的心理治疗家(在这里我要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两个概念区分一下)也许不多,
但绝对不乏优秀的人才。

   以我为例:在短短15个治疗时程中,心理治疗师根据我每个阶段的情况,针对性地对我采用了 心理分析、认知、EMDR、催眠、格式塔等方法,并且在我的要求下,其不乏耐心、开放地向我大致讲解了每种方法地具体概念。在这过程中,我也询问了自己了解这些类似专业地东西是不是对我的治疗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回复否。结果也是这样:增加了治疗中的配合力度。

  至于心理治疗师的名字,我就不说了,以免打广告的嫌疑。

  现代的心理治疗,已经是多学派协同努力的趋势。



内地很多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他们长期受德国的影响,还是心理分析那一套,还是讲弗洛伊德、讲性,这已经是很落后的模式


    弗洛伊德学的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四大流派,即使自称最正宗的弗洛伊德传人,也早已超越了"性本论

  这个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也应该多采访些国内的一些资深的心理治疗师后,再下结论。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6-12 23: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07-6-13 11:18:37 | 只看该作者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 曾奇峰

    与成长伴随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命运。


    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的幼稚、软弱和变态。









    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

    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

    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

    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

    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

    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

    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知识。当然,说到底,是关于爱的知识。因为真正的爱不仅不会制造创伤,而且还是疗伤的妙药。爱的知识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节选自 《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6-13 12:1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07-6-14 08:50:25 | 只看该作者
曾奇峰的这篇文章很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07-6-14 10:21:3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文章都是摘抄的。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患病的具体原因、过程,几乎一无所述。

如果一本抑郁患者的刊物,对自己的患病具体原因,不能进行总结,

全部是人云亦云,没有结合自己的案例,进行总结,

那么,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期待有影响的文章的出现。

因为,没有自知力、定向力,是搞不出好文章的,

结论:是没有人愿意细看的。

还不如去看精神病院的网站。

患者自己的刊物,我想应该突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加上哪怕是错误的认识。再由医生注明这些错误错在哪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07-6-14 20:57:27 | 只看该作者
thail08 的意见是选几篇康复的案例,这在我们的病友案例精华版中有不少,我们可以挑选几篇,我们这份刊物也不能光选案例,很多方面我们都要兼顾一些。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6-14 20: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07-6-14 21:03:08 | 只看该作者
站长博客里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写出了他的心里话。向大家推荐一下。

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读《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有感


   今天读到梁晓燕女士的《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觉得有些话想说,不是因为文章中提到了我的名字,而是因为它基本上说出了我的一些感受。

    七年前的那个冬天过后的春天的一个早晨,我面对未名湖,暗暗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只有慈善事业还值得做。”现在想来,这个想法可能有些片面,但是,这是我在理想社会的梦想被打破后的自然反应。我当时认为,社会不完美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内心深处普遍的堕落,这也是我能很自然的接受《圣经》的原因。当时,我给自己两个选择,追随潮流,或者去改变它,而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两个选择的结果。但是,我很快就选择了后者(或更确切的说,我不选择前者),因为我实际上没有选择,那是我内心的需要,我相信从事慈善事业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心灵出路。从此我走上了一条艰苦的路,在这条路上,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我常常希望自己能随波逐流,但我知道,我如果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我的生活就会窒息。电影《秋日传奇》的开头说得很好,“有些人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其中一部分变成传说,其他一些变得疯狂。”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在慢慢改变,但我始终都在做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我最后变成了什么,但我知道,这是一条孤独而艰苦的路。这个世界上,能真正理解我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在世俗的眼光里,我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但我所得到的,是很多人都得不到的,也看不到的。每次我面对大海或雪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都对自己说,如果没有这些年公益活动的经历,我的生命真的太苍白了。正如梁晓燕所说,“他们和内心的愿望在一起,守护着自己的承诺,本身,不也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美丽?”

    公益活动者需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同时需要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我们永远不知道这种冲动源于何处,甚至不能说这是一种高尚的冲动。但是,这是一种切切实实存在的生命的力量,引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直到内心归于平静。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冲动,对于名和利的狂热本身并无可厚非。我并不认为大家都要去做公益活动,但是,我希望社会对于公益活动者能多几分理解。

    上个月,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去世,一位记者写文章纪念他。这位记者曾多次采访过弗里德曼,有一次他写信让弗里德曼给他关于一些职业道路的建议,弗里德曼回信说“Follow you heart (遵从你的内心)"。这位记者觉得这个建议使他受益终身。 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弗里德曼生活的写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弗里德曼是疯子,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学说,直到去世的前两天,还在写作。

   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海伦.恺勒说过,“Life is either a daring venture, or nothing (生命要么是一场勇敢的探险,要么什么也不是)”。



附:

公益行动者的精神感召力  
作者:梁晓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霍岱山,殷永纯,李宁忠这样的公益行动者在我们身边慢慢地多起来了。每一个这样的人周围,都有一个小小的磁场,无声地吸引着那些心性相近、情怀相依、理念相似的“同道”们。他们是一道道精神的清流,缓缓,然而坚韧地渗进在犬儒和物欲的生存状态中日益板结的心田。    

    这些公益行动者的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但有那么几条,仿佛与生俱来,融汇在他们的血液之中。“相较其他人,他们确实更为留意自己的直觉,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并有极为进取的行动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抱负,哪怕,这个抱负不被天下人认同”——一个考察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民间公益行动者的研究者告诉我,在他或深或浅地接触过的这类人士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点。    

    他们伸向世界的手带着温度;他们看待人生的眼睛是会淌泪的;他们的心,对贫穷、灾难、不公平,对他人的痛苦和制度的不人道,有着天然的敏感;连他们的思考,也因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帖得太近而常常缺乏“足智多谋”。因此,“触动”,这个词,就会和他们生命中一些重要的转折结下不解之缘。在普遍性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无异的琐碎人生中,他们,可以听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无声呼唤;而一旦听到,“跃然而起”就成了一种生命的选择。    

    不是敏感而又懦弱的“多余人”,不是头脑中计划无穷、行动上却无能为力的侏儒,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和心跳一样强健。他们相信,世界,起码自己身边的世界,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或许有一个内心清晰的理想目标,或许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和期待,但他们不会停留在向往 中,转身就从身边可以着手的事情做起。    

    在行动中,他们经常是(有的人开始不是,但慢慢的学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善于倾听环境的声音,善于理解身边正在发生着的或是正面、或是负面的变化。这些人不是空想家,但他们也不会轻易的就范于别人提供的框架;对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耳闻的那些话,“这样做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你不可能-------”,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有时候,“谁说这样做就是不行?”他们偏要试试!这就是可贵的创造精神。在今天的中国,个人或民间团体涉足社会公益事业的各个领域,每行一步,都有可能和偏见、误解、禁区交手;公益行动有代价,有风险,却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搬用。然而,正是这样,这里的可能性空间也就格外的吸引那些有创造力的公益行动者。公民社会的建设,民间公共生活的自组织,已经在亟亟呼唤着这样的“创造性人才”。谁敢说,十年后中国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中,不会有他们的身影?    

    人们往往会特别强调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并因此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和崇敬。当然,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相比,他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是清苦、坚忍,有时甚至有点“苦行僧”的味道。不过,要是觉得这样的生活仅仅是在忍受,恐怕他们并不认同。在他们的生活中,和艰难困苦相伴随的,还有挑战的刺激、友谊的滋润、信任感的激励和一种新的社会机制渐显雏形的成就感(尽管这一点还远没有到收获的时候)。还有,他们和内心的愿望在一起,守护着自己的承诺,本身,不也是人生难得的一种美丽?享受这样的美丽,算不算人生的一种“高端体验”?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被打动,被吸引,很正常呀。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公布了,肯尼亚的黑人女性玛塔伊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这个殊荣。我注意到,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时候,大都突出了她是一位女博士,一位政府部长。其实,在玛塔伊长达几十年为“绿带运动“奔走的生涯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她是作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带头人、作为一个公益行动者而广被熟知和拥戴的。    
    1977年起,她发起创建民间组织“肯尼亚全国妇女委员会”(并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达8年之久),开始鼓励农村妇女种植树木。她们的活动逐渐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草根运动——— “绿带运动”。 三十年来,“绿带运动”带动了成千个妇女组织的成立。妇女们在肯尼亚种植了3000万株树苗,设立了6000多个苗圃。不但缓和了森林滥伐的带来的环境危机,更为妇女带来收入,使她们能够在自己的社区挺身扮演领导的角色。    

    在保护肯尼亚生态环境的艰难过程中,马塔伊曾多次通过法庭阻止前总统莫伊推行的森林清理政策,为此,她不惜身陷牢狱。莫伊于二○○二年选举中落败,在新政府中,她出任环境部副部长,仍因反对政府继续进行森林清理而威胁辞职。她强调这是关乎国家生死的大问题,肯尼亚的森林正面临毁灭。    

    我想,在玛塔伊身上,公益行动者的那些精神特质、那些人格的感召力,一定也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07-6-16 08:39:38 | 只看该作者
渴望宁静写的这篇自己的躁郁经历,非常感人,也是所有案例中的精品


15年躁郁经历的感悟(作者渴望宁静)


    看到论坛里有病友写的帖子《躁郁16年》,我流泪了。不敢相信竟有与我何其相似的人。除性别不同外,所有的经历、想法都几乎一模一样,连很多细节都差不多,所用的文字也是我多次写过的。只是他的躁狂比我重而频繁。非常想和他交流。因为我现在的信心毕竟比他强一些。多想告诉他他并不孤独,更不必绝望———“再艰难的路都有尽头,千万不要回头;再无助的心都有希望,千万不要绝望”。

    我的经历比较有研究价值:今年33岁,躁郁15年,反复数次,并有家族遗传基础。曾自杀数次未遂。有一次躁狂发作被强迫送入医院,后有数次抑郁和抑郁后的轻躁狂发作,流程是抑郁-恢复-长短不等的正常间歇期或轻躁狂(不太好分辨)-下一次抑郁。近年发作较规律,每年3月和/或11月底有1-2次抑郁发作,持续三个月-半年,目前是又一次冬季抑郁的恢复期。但总的来说,躁狂一次比一次轻,几乎无法和正常分辨;抑郁也能自控一些了。所有西药、中药、电休克、心理治疗我几乎都尝试过。因病程长,体会也较多,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心理上接受这病,把自己定位为残疾人,放低要求,只要能好好活着就不错。首先保证活着,病不复发,减少对大脑的破坏,然后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不要跟正常人比,不要追求世俗的成功,没意义。跟以前的自己比更有意义。我们做到少犯病、能做点有价值的事就是成功。并且,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自身的成长就是自身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屈从于世俗大众的成功标准(名利等等),而是要努力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也就是成长了。

2. 一定要坚持吃锂盐等情绪稳定剂,副作用会随着长期吃药而减少,还可用安坦和心得安对抗。但记着要定期做血锂浓度检查,避免中毒。我病程中有次数年未发病,用药是每天一片氯丙咪嗪,两片碳酸锂,另加安坦对抗手抖,心得安对抗心悸。我可能要终生服药,以前不接受,总是好了就停,结果总是反复,后来有位医生说“既然糖尿病人、心脏病人都要终生吃药,那你为什么接受不了呢?”,就是这个道理呀,把自己比作糖尿病人吧。抑郁发作时加用抗抑郁药但好转时一定要及时停,以免加速向躁狂的转变。中药可以吃来调节身体,但作用毕竟不确定,不可因此不吃西药。

3. 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药物只能改善症状,治标不治本,而挖掘自己犯病的人格基础、努力改变性格中的不利因素、纠正病态思维方式才能断根。具体有森田、认知、行为疗法等都有效,当然急性期还是要吃药控制,恢复期再辅以心理治疗。森田中的“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和“外表正常,内心健康”,带着症状做该做的事,很有效。对症状越躲就越重,直面它、不理它反而会减轻。对抑郁的根本控制,要从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改造入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3. 运动对抑郁很有效。实在不想出门时就买个跑步机在家里,能流汗最好。

4. 抑郁时强迫自己做一点点事,哪怕只是洗碗、扫地、叠被子、写篇日记也会减轻无能感,渐渐就能做更多的事。

5. 养一只可爱的宠物对改善抑郁很有好处,能减轻孤独感,为照顾宠物的需要也能强迫自己做事。当然前提是要喜欢小动物,有爱心。

6. 去教堂。不一定要信服教义,但基督教有很多人生哲理,能让人心境平和,教堂的环境也很能使人放松。在抑郁中,哪怕一丁点宁静快乐的感觉也是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的,积少成多就能有效果。

7. 睡眠剥夺能暂时改善抑郁症状。因为引起抑郁的物质是在睡眠中特别后半夜释放的,所以睡眠能加重抑郁,少睡或不睡能减轻之(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刚睡醒时抑郁程度最重)。当抑郁症状很重无法摆脱时,可尝试一至二个整晚或后半夜不睡觉,能暂时改善一下也好。

8. 自杀观念很重时做一下无抽搐电休克,对打消自杀观念有奇效。我做过多次,除了一过性失忆(我的失忆只维持几小时)外没其他副作用。只要不想死了,事情就好办得多。如确实觉得对记忆力有影响,可以做高压氧治疗来恢复脑力。

9. 除了家人、医生、心理热线、病友和少数善良有同情心的朋友外,不要轻易对外人说自己的病。多数人不能理解,反而对自己不利。

10. 一定要坚持工作,尽可能融入社会。现在工作很不好找,我抑郁时曾因工作能力下降而放弃了很好的工作,好转后又后悔莫及,又成为下次抑郁的诱因。不要轻易辞职,不能坚持时先请假,就说是头疼;再不行就试着告诉领导实情,只说抑郁症,有水平的领导即使不理解也会给假的。然后抓紧时间治疗,尽早重返岗位。如果工作压力太大,请领导支持,调到较轻松的岗位(当然如果自己能力确实不胜任现工作,也无法调岗,还是另外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为好)。压力不大的工作本身就是治疗,能强迫自己和正常人在一起,分散抑郁思维。闲散在家只会加重病情。

11. 孤独和闲散使抑郁永存。恢复期要强迫自己和正常人在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能渐渐改变病态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和病友打交道,会互相影响、传染。

12. 努力加强自我控制,尽量保持中庸。话多、感觉极好时提醒自己是否躁狂,收敛一下言行;该到躁狂周期时提醒自己少说话少动作;抑郁时尽量控制心情不要一低再低,想尽办法找快乐。病中(无论抑郁或躁狂)尽量不要单独做大的决定,比如调动工作、结婚离婚等,多和自己信任的人商量,以免后悔。

13. 少想,多做。很多问题是想不清楚的,一味想太多只会出问题。很多感悟会在行动中自然产生。

14. 抑郁本身也会自我强化,因为病人能得到他人更多的呵护,减轻压力。所以不要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躲在病上,以病为借口逃避可以做到的事。要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它。

15. 感情方面放低要求。结婚要非常慎重,因为疾病的反复发作不但影响配偶,也影响子女。何况抑郁患者一般对配偶感情较少而依赖较多。最好不要孩子,据研究资料,夫妻一方有躁郁的,子女患病的机率约16%, 这也不小了。为保险起见最好不要生,不要为自己一时的快乐而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实在孤独,可以领养一个孤儿,同时也做了善事。感情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真正不求利益的纯粹的爱情现在已很稀有了,关键是自立、自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要自己好了,何愁没有爱自己的人? 还在服药的朋友最好不要谈恋爱,因为恋爱就是感情波动的过程,对我们情感障碍的病人很不利。等病情稳定3-5年后再考虑,否则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负责。再说,即使单身一辈子又如何?婚姻不等于成功和快乐。

16. 无论自己多失败、多悲惨,也要无条件地爱自己,避免自毁、自虐、自弃。只有爱自己,别人才可能爱你。无论如何也相信未来,抱有希望! 天助自助者,只要自强、自救、永不放弃,上帝不会对我们的努力视而不见的! 有时用点阿Q精神,自我解嘲——上帝这样安排也很好啊,我们能经历别人经历不到的体验,有几个不同的自己,人生比别人丰富几倍,也很幸运呢    我们以往失败的人生没有关系,那是上帝给我们的考验,只有自暴自弃才是彻底的失败!当走过那些艰难的日子一次次重新站立起来时,我们会为自己的坚强而骄傲,这就是我们活着的价值之一。没有走到人生的终点,谁也不能把我们定位为失败和无价值!30岁一无所有又如何?40岁又如何?我们本就和常人不同,何必用常人的价值观苛求自己?何必要求常人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我们有缺憾的人生,自有它独特的美感!

各位朋友,请记住,任何时候都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情况就会有转机。让我们共勉,永不放弃,像《美丽人生》的主人公一样,与病魔搏斗一生,走出我们独特的精彩,为后人留下一份不败的传奇!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8-26 18: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07-6-16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木碗的《感谢〉,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态。
   人要能感恩,感恩他人就是美化自己。为什么能感恩呢?就是能知足。——证严法师

               感谢(作者木碗)

   感谢妈妈不顾医生和父亲的反对,不顾自己的身体生下我,因此让我获得生命得以享受生活;
  感谢父亲严厉的管教,让我懂得如何爱一个人而不让他受到伤害;
  感谢哥哥从小把我带大,处处谦让容忍我,让我敢义无返顾毫无后顾之忧的与所有的男孩子打架;
  感谢侄子说我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雨夜担心我没有带伞,让我在他那里得到最灿烂的笑容;
  感谢小学毕业时班主任送我的花裙子,让我知道了自己已经长大,是个大女孩了;
  感谢同学被我欺负还不记恨,现在见面一样亲热,让我知道了同窗之谊是如何珍贵;
  感谢同事告诉我所有的规章制度,不让我这个新人犯错吃亏,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人情世故;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让我知道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谢所有欺骗过我的人,让我知道为人一定要真诚坦然,凡事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良心;
 感谢所有爱过我的人,让我知道被爱的幸福,学会如何爱人;
  感谢所有恨着我的人,让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感谢从小到大的疾病,让我得到父母和兄长额外的呵护与关爱,并且懂得了健康是如何的重要;
    感谢我看过的每一本书,让我听到耳朵听不到以外的声音,看到眼睛看不到以外的世界;
    感谢我遇到的每一个人,让我学会了学校里没有的知识,懂得了书本上没有的道理;
    感谢他,让我重新有勇气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爱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07-6-16 09:18:19 | 只看该作者

纳兰杂语--抑郁的人不愿意找医生的N个理由(转自纳兰小屋)


许多朋友在别人认为没问题的情况下认定自己有抑郁情绪,也有朋友在别人认为已经抑郁了却坚持认为自己很正常。两种情况迥然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愿意找医生。我尝试着把我以前对于找医生的种种想法罗列出来,并一一分析,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也有过这些想法,或者还有哪些典型的不愿找医生的观点,或有哪些我说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帮我补充一下。



1.
到医生那里去看病,好人也给你看出病来。

    这种想法言之成理呀。医生是干嘛的?治病的。你去了他当然要给你看出点病来才行,不然要他做什么?

   可是你如果患其他病时怎么办呢?感冒的时候自己随便用点药,负责任一点的朋友也会建议你最好去医院就诊,因为自己毕竟不能确定自己的病因。负责任的医生不会因为你去看病就一定要看出病来。就算是你倒霉,遇到了庸医,他也不会给你开毒药吧,顶多是给你开一些你认为不一定对症的药,或给些你觉得无关痛痒的建议,这种情况再坏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遇到怀疑医生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位自己信得过的医生。无论怎么说,医生毕竟比你更了解疾病。如果没有对现代医学的信心,什么病恐怕都不好治。


2.
医生没得过抑郁症,他不了解我的感受。

    的确,许多治疗抑郁症的医生恐怕自己并没有亲身受过抑郁之苦。不过也可以套用上面的比喻,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不是一定要有过这种病才令你信服呢?医生经过的是专业的医疗培训,接受的是无数前人总结过的治疗经验。你总该相信,现在心理医学总结出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比我们自己了解的要多得多吧。
         
3.
一见了医生我就描述不清我的感受,医生无法确定我的抑郁程度。

   这是我见医生时的一种典型体验,抑郁特别严重的时候,见了医生好像就好了一半,抑郁时本来就说不清自己的感受,加上见到和颜悦色的医生心情平缓,更不知道从何说起。

   可是我们要知道,抑郁症的确诊不是通过简单的几句对话就可以完成的。医生会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来确定你的病情,而不仅仅是你残缺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本身就是抑郁的症状之一。说白了,抑郁严重的人有可能自己说不出什么,可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你连笑都是苦的,何况是阅病人无数的医生呢?

4.
医生只会给我开药,凡药三分毒,我不要用药。

   这个问题是个双面的问题,的确有一些医生凡是看抑郁症就开些药物,而国内心理医学的水平有时并不令人信服。

   但我想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也不应该是绝对的反感。其一,重度抑郁往往药物是最直接快捷的调整方式,在认知能力已经完全被抑郁情绪控制时,心理调节本身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为预防严重后果,药物调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明智之举;

   其二,对药物的顾虑和选择我们并不是只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的顾虑应该是需要大夫了解的。我觉得理智的办法应该是,如果对药物治疗有顾虑,与大夫事先沟通好,大夫的医学知识会打消我们一部分错误的或无谓的认识和顾虑,这对于药效也是有帮助的;另外,如有其他病史或用药史,一定与大夫事先沟通。譬如我现在如果就医,我一定会告诉他我有过躁狂史,这样他在选药时也会考虑全面一些。

5.
到医院看这种病,别人会用有色眼镜看我,认为我精神病。

   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顾虑,也是前面一些顾虑的根本原因。不过现在有了小崔,大家应该宽慰了许多吧――谁会说他有精神病呢?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麻烦,一些地方由于心理医学不发达,只能到精神科医院去看病,就更担心被别人知道了。可是别人又不是间谍,难道他们总跟踪着你?抑郁中一种思考特点是太以自己我中心,以为自己××样了就会××样,其实不然。我在读书和工作后都因为抑郁去过几次医院,可是除了自己的亲人和医院的大夫,谁非要去了解你去医院干嘛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如果对抑郁症有偏见,我们自己也有责任――自己都不把自己当正常病人一样看,怎么指望别人理解我们的情况呢?像小崔一样勇敢地面对,本身就是促进全社会正视抑郁的努力。抑郁症不过是心灵的感冒,而且现代社会中怀疑自己有抑郁症的人千千万(前几天还看到某节目谈到许多人错误地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如果大家都敢于到医院确诊,对于公众的认识和我国心理医学的发展不都是有利的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2 20: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