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在深思,难道一个想做大事、成大气的人,非得抛弃这些吗?非得走出地域、走出家庭、走出亲情关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将是一种如何巨大的痛苦,巨大的心灵煎熬和折磨,不但痛苦,而且寂寞。那种无尽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心灵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体会的。但如果不走出这三关,他们永远找不到属于他们的那份天空,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更看不到广阔的新天地。
毛泽东主席最终选择了抛家遗亲,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时,也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寂寞,在他的一生中。
幸运的是,他有自己的信念所在,这种信念足以使他们克服无尽的寂寞、痛苦和心灵的煎熬。
信念,成了他的一种精神支柱。
而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在他的身后,有着一批追随者,跟随着他,支持着他。你看,不就来了吗!1925年,刚毅洒脱的周恩来来到毛泽东身边,1928年,又一位具有划时代的革命者朱德来到毛的身边,从此他们相依相随,开始了中国历史舞台上波澜壮阔的大转折。
或许,在有些人的生命里,注定要和某些事连在一起,他们的命运总是在不断的迷茫和探索中度过,他们的行为并不像现在的民工那样为了生计而走西口,也不像有些企业家,仅仅为了一种利益。他们追求一种能真正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东西,一种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们中有些原本生活在温馨之中,生活在一个贵族式的家族中。原本可以生活得很好很舒服很惬意,用不着过那种心惊胆颤,流浪寂寞的孤旅生活。但这种安逸式的生活并不能抑制他们那颗勃动的心,他们需要有一片足以让他们翱翔的天空,像内蒙古草原上的大鹰,
不论他们的理想多弘大,目标多崇高,如果没有那种抛家遗亲的胆魄,不走出故乡那方狭窄的天地,去上下求索,是永远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我又想起了当年去国外打工的一批批劳工,时光流转,当这些劳工有一天回到故乡的时候,他们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他们成了故乡人引以为荣的骄傲。我又想起了现在火车上拖儿带女的那些民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同样会成为故乡人们骄傲的榜样。
因为,他们在走着同样一条路,走出地域、走出家庭、甚至走出亲情关,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昔日劳工们的影子。
不论是为了生计走西口也好,也不论是为了寻求一种人生的使命也好,在那块熟稔的故乡里是永远满足不了他们,也改变不了他们什么的。只有走出了故乡,才能感受到“极目楚天阔”的生命意境,才能体会到辛稼轩那“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豪放大气。
故乡永远只能是一种淡淡的牵挂,亲人永远只能是一种怅然的愧疚。
我们绍兴有着许多名人,从先代的大禹、勾践到近代的周恩来、鲁迅、邵力子和蔡元培。我翻看了一些他们的介绍,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在外面找到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找到了他们苦苦追寻的人生使命。
假如,他们一生都蛰伏于我们这方土地,蛰伏于那一孔朱漆台门或者茅檐小屋,他们会成为现在的他们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