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3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低龄留学热背后:中国家长很焦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8-28 12:06: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8-27
鲁引弓原是浙江杭州媒体人,现在是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教授。2013年,他在17天里写出了15万字的长篇小说《小别离》。微信公众号“中河北路77号”

“不是彼岸有多好,而是此岸有多纠结,而我要写的就是这种‘两难’的局面。”作为热播剧《小别离》的同名小说的作者,鲁引弓(原名鲁强)对《侨报》记者这样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在他看来,中国低龄留学热的背后是中国家长的焦虑。

“要不要出国”、“出国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美国的教育一定强于中国吗”……作为中国首部关注低龄留学热的电视剧,《小别离》从富豪、中产、平民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切入,探讨了一系列关于低龄留学的问题。而这正是当下中国家庭最关注的问题。

所谓“小别离”,指的正是很多未成年的孩子在十几岁就离开父母,独自到异国深造的现象。在中国,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变大。

与此同时,关于这个群体不守法规、奢侈度日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完全脸谱化了,实际并非如此。”鲁引弓说。为了调查中国低龄留学群体的实际情况,他曾专程去往加拿大和美国,与小留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面对面交流。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来自普通家庭,但家长往往都受过教育,送孩子出去的目的并非是镀金,更多是希望给他们的未来多一种选择,快乐的选择。”在鲁引弓看来,低龄留学逐渐呈现理性化。

此岸的焦虑

在几杯白酒下肚后,历经千辛万苦才拿到医生执照,却依旧无法躲开工薪阶层命运的吴佳妮,决定为刚上初中的女儿“规划前程”:“我希望你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主要任务就是出国镀金,你只有出国才能让你更优秀。”

和吴佳妮有着同样选择的,还有希望孩子出国躲避升学压力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妈妈董文洁,以及一心希望孩子混个文凭、起码能“混出一口流利英语”的来自精英阶层的爸爸张亮忠。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三个孩子、三个家庭、三种阶层,抱着不同目的,却都成为了这场“出国潮”的主力军。

从最初“只有学习差的才出国”的一无所知,到在“要不要留学”、“留学的代价”等问题上展开讨论,在《小别离》的原着作者、做过多年教育记者的鲁引弓看来,这正是中国家长逐渐接受低龄留学的过程,而这背后实际是对中国教育弊端的不满。

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出,还在上初中的三个小主人公过着“分分分,是命根”的日子,正如海清扮演的董文洁说的那样:“我知道学了这些没用,可是考试就考这些。”

在升学的道路上,0.5分就能引起家里的一场腥风血雨。最后,女儿朵朵不堪重负,渐渐与父母产生嫌隙,原本和谐的夫妻也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而频频争吵。

在探讨教育的背后,《小别离》还对教育资源矛盾和现实生活形态进行了白描式刻画,真实地呈现出社会热点话题。通过三个经济能力、成员构成均不相同的家庭在“出国”上遇到的不同困难,反映出由于经济差异带来的社会现实状况:工薪阶层的吴佳妮为了送女儿出国不惜“砸锅卖铁”,为此她先是要“卖房”,继而是“卖女儿”,根本原因是她既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社会资源;“土豪”家庭不差钱,只是儿子太叛逆管不住;中产阶级家庭则在升和留学中谨慎观望和摇摆。

这反映的不仅是升学压力,更是生存压力。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别离”之痛,而“别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分布不平衡,大批人口要到异国他乡学习和工作,无数家庭要面对分离。

中国式别离

去年8月底,鲁引弓在上海浦东机场送女儿。适逢开学季,许多出国的孩子都是第一次一个人远离家乡,去语言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异国求学。安检处聚集了各种别离的情绪和泪眼,父母与子女道别,陌生人之间互相感染。

这难免让鲁引弓有些心疼,他的女儿是浩浩荡荡的低龄留学大军中的一员。这些尚未成年的“小候鸟”,正在成为中国一道独特风景。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45.98万人。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

报告指出,低龄留学逐渐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的留学低龄化更为明显。中国是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在美国的低龄留学生来源国中,中国排在首位(32.3%)。在英国的低龄留学生来源国中,中国排在第二位(15%)。

去年,超过1/3的中国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预科或语言学校。其中,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27%。

“中国式的别离比较特殊,是‘小别离’。在国外,一般都是孩子18岁之后才会离开父母,对国内这些14、15岁甚至年龄更小就漂洋过海的孩子来讲,以家庭团圆为首要价值观的外国人都不太理解。”对此,电视剧《小别离》的另一位编剧何晴曾这样感慨。

正如电视剧《小别离》中演的那样,很少有家长去问孩子“是否愿意独自一人去陌生的国度”,很多孩子尚未建立价值观就匆匆离开,甚至在遭遇了校园暴力后都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这也被视为低龄留学的弊端。

“我们给孩子们的选择,只有A/B/C,其实孩子未来的选择是D/E/F……是父母们想不到的那些。”何晴这样说道,“离开父母的管束,加上异国他乡的寂寞,有些孩子会完全荒废学业,甚至像前些日子爆出的校园霸凌案,走上歧途。”

何晴这样说道,“离开父母的管束,加上异国他乡的寂寞,有些孩子会完全荒废学业,甚至像前些日子爆出的校园霸凌案,走上歧途。”


续集讲“要不要回来”

有钱能花、不守规矩、酒后驾车、生活混乱……比起低龄化留学群体本身,一些负面新闻似乎更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这些似乎也成为了小留学生群体的缩影。

对此鲁引弓感到不满,“完全脸谱化了”。因此,在写《小别离》时,他尽量避免这一点。据他介绍,这个故事中的人物70%到80%都有真实原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今年二三月间,鲁引弓买了机票,飞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寻访了100多位中国留学生。这群孩子散落在各地大街、车站、大学、中学里。

“有些惊讶,他们和外界很多人想的完全不同。”鲁引弓说,“首先,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普通工薪家庭,这些孩子很节约,往往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也有富裕家庭出去的,但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所以孩子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低龄化留学学生本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们家长的样貌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都是觉得一定要出去镀金,一定要出人头地。现在也有,但更多的家长是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选择与应试教育相背离,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独立性等综合能力方面更为出色。”

这个群体受到了众多质疑,但同时也被盲目地捧高。在《小别离》中,小宇的爸爸认为,最不济,小宇出国后能学一口流利的英语回来。实际上,很多孩子出国后,接触的大多数还是中国人,社交圈也还是中国人居多,出国几年,外语能力也并不一定得到提升。

“据我了解,很多孩子出去后过得并不如意,所以我对低龄化留学还是不太赞同的。”袁敏这样对《侨报》记者说道。作为《小别离》小说的策划,她也曾因工作原因长时间与青少年接触,在她看来,低龄化留学并非适合所有人。

对此,鲁引弓表示认同,在他接触的留学生中,有女孩回“家”(homestay)打开冰箱却只看到两片菜叶,瘦到经期都混乱了;有女孩担心病危的奶奶,却因为家人不放心她“转机”和昂贵的机票而回不了家,女孩子为此不说话了好长一段时间,却每天向一只猫倾诉1个小时;还有一群中国孩子扎堆跳广场舞,“因为他们都没有安全感,必须抱团”。

“在国内,小孩要面对考试竞争等问题。但是在国外,也有校园文化差异、家庭文化差异的问题。”鲁引弓说,“所以你问孩子‘你要不要回来’,这真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而这一主题,也正是《小别离2》的探寻方向。

侨报记者王伶羽,侨报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6-8-28 14:35:53 | 只看该作者
到美国去干嘛,美国都快解体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6-9-6 09:21: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通商宽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6-9-7 20:24: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次大灭绝逼近?NASA:地球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变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级气候专家表示,地球变暖正经历一千年来从未有过的速度,全球气温升幅要想维持在去年各国商定的范围之内已变得“十分不可能”。
据《卫报》报道,今年气候已经极端炎热,全球平均气温比19世纪升高的幅度达到了1.38摄氏度的峰值,十分接近去年《巴黎气候协议》约定的温度升幅不 超过1.5摄氏度的水平。七月是自1880年有现代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而从2015年十月以来,每个月的温度都创下了记录新高。
但是NASA表示,通过冰芯和沉淀物的分析追溯到更久之前的气温记录可以看出,最近几十年的变暖速度是过去千年从未有过的。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超常的区域,”NASA戈达德(GoDDard)太空研究所主任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说,“在近千年内,这种变化是从未有过的。在(气温)的变化曲线上,20世纪也没有哪个时间段出现过这种趋势。”
八月早些时候,NASA发布的数据表明,地球温度已经在七月份到达了136年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施密特说,“要将地球温度升高幅度维持在1.5摄氏度之下,需要大量、快速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同等级的地球气候工程。而这是非常不可能的。我们甚至还没能做到通过减排将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施密特重复了他之前的预测,有99%的概率2016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大约20%的热量是由于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已经打破了2014年创下的记录。
根据NASA数据显示,地球加速变暖意味着,全球会在未来100年里以“至少”20倍于历史平均值的速度变暖。不过,将最近的气温同史前气候相比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这相当于把现代的温度记录同此前从古代冰川层、海洋沉淀物以及岩石推测出来的温度进行对比。
现有从发电、交通和农业领域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就已经可能使海平面在本世纪末之前升高3英尺、在未来数个世纪再上升70英尺。不断上升的温度会缩减北极冰盖、使得中东和北非的大片地区不再宜居、加速地球动物种类的“第六次大灭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6-9-9 10:18: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四十周年忌辰2016.9.9
http://www.mingjingnews.com/MIB/news/news.aspx?ID=N000161679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6-9-10 08:49: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看看真实的喂奶! 女人们看哭, 男人们沉默……

“小小丹麦、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新生儿妈妈的带薪产假是3年,同时爸爸的带薪产假是1.5年,另外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政府津贴,不论是底层打工仔还是高级公务员,法律保证公司使每个纳税人享有权利。”
“体制不革,灾害无穷!!”

李娜,火车站工作人员,背奶五个月。在火车站休息室里吸奶。为了照顾孩子也不耽误工作,李娜有时会把孩子带到单位。


王曦,公司职员,宝宝6个月,背奶1个月,打算自然离乳。为了不被打扰,她只能在很少人来的储物间里挤奶,晚上背回家给宝宝当第二天的“口粮”。虽然人已经上班了,但她希望“把最原汁原味的乳汁留给孩子”。


王曦在储物间挤奶。


静妈,通信行业,宝宝6个半月,背奶一个半月,打算自然离乳。办公室里全是年轻未婚的男同事。起初静妈在自己的桌子下挤奶,好奇的同事会问哪里来的声音,一次一男同事将头探过桌子来问你在干嘛?静妈觉得场面尴尬。后来每次挤奶就像打游击战,办公桌下、卫生间、楼梯间都有她的身影。


由于静妈的周围都是未婚男青年居多,她只能逃到洗手间里给宝宝挤奶。


静妈在楼道里挤奶。


李柯燃(朵朵妈),医院护士,宝宝快7个月,背奶已两个月,准备自然离乳。一天挤奶两次,每次两百毫升奶量,中午回家亲喂。休息的时候,朵朵妈常在更衣间挤奶,隔壁就是厕所。


宝贝发烧,朵妈带宝贝来自己的医院输液,看着宝贝第一次输液朵妈哭了。宝贝在门诊扎好针将宝贝带到自己诊室,朵妈带着宝宝连续7天奔波在两个大楼的路上。


宝贝在门诊扎好针将宝贝带到自己诊室,借用医生的休息室继续输液。这样,朵妈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云芬,背奶5个月,餐饮行业。在没客人的房间挤奶。


缪悦,电视台音效控制师。在流动车内挤奶或亲喂。


26.7% 最新调查显示,从1998年到2008年间,中国6个月内婴儿的完全母乳喂养率从67%快速下降到27.6%。

每每看到这些照片我都感到心酸,我们下一代的口粮有多少来自办公桌底下、更衣间、仓库、卫生间……

有多少妈妈在卫生间挤过奶?想想我们下一代的口粮产自卫生间都挺悲哀的,你在厕所旁边吃的下饭吗?只是因为周遭不理解的眼光,这些宝宝就要吃来自卫生间的饭。你可以选择喂奶粉啊?!可是这些妈妈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仅仅是出于妈妈对孩子本能的爱,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辛苦不怕,可怕的是被周遭的不理解和质疑。

在当今社会,对女性前所未有的的高要求,个个都得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打的了流氓!更多妈妈在休完短短的产假就不得不返回工作岗位,无法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这对妈妈来说,在母职角色是充满矛盾和愧疚的,面对与孩子的分离,焦虑的不止是孩子一个人,但她们选择用备奶的方式来继续跟孩子之间的链接。

母乳,37度。成为母亲的开始,就是母乳喂养的开始,减少人为干扰,复归于我们的本能,不就是喂个奶吗。母乳喂养,不仅是喂个奶的事,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其中,不仅需要妈妈的信心,更需要全家人、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给伟大的妈妈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图片见 http://s3.uczzd.cn/webapp/webview/article/news.html?app=uc-iflow&aid=15463429106881746461&cid=100&zzd_from=uc-iflow&uc_param_str=dndseiwifrvesvntgipf&recoid=&rd_type=share&pagetype=share&btifl=100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6-9-10 11:1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何清涟:“全民创业”为何又成荒芜之地?
http://www.voachinese.com/a/heqinglian-20160905/3494808.html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6-9-10 12:4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全世界为何就日本没假币? 原因让人惊呆!
http://s3.uczzd.cn/webapp/webview/article/news.html?app=uc-iflow&aid=11935150078400038733&cid=100&zzd_from=uc-iflow&uc_param_str=dndseiwifrvesvntgipf&recoid=&rd_type=share&pagetype=share&btifl=100

来过日本的人,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收银台都没有验钞机,付款的时候没有人仔细看你的钱是不是假钱。更惊讶的是银行也没有看到过验钞机...

日本人难道不怕碰到假钱吗?

别说碰到过假钱!甚至连关于假钱的报道都很少听过…… 责任编辑:818chuguo

为什么日币没有假钞呢?大家来了解一下日币吧!


首先日元纸币因在纸张、印刷、水印方面制作精良,被公认为最难伪造的货币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日元纸张属于合成纸张,在制造过程中掺入日本特产三桠树皮浆,坚韧有特殊光泽,声音清脆,呈浅黄色,面额越大颜色越深。同时,采用防复印油墨,大写面额及人物肖像所用油墨带有磁性。

据民间传说、每一张日本的真实造价跟面额都是等值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仿制一张几乎难辨真伪的日元假钞,那所付出的造价也几乎等于真钞的实际价格。

在图示中,专门提到了全息图案、条码水英折光影像、头像水英防反复印圆点、盲文标记、珠光油墨等防伪点。 责任编辑:818chuguo



另外,2004年11月,日本银行发行的1000日元、5000日元和1万日元新系列钞票,与2000年版2000日元钞票相比又增加了条码水印,改进了光变防伪措施。5000日元和1万日元钞票采用全息图膜,1000日元钞票采用凹印隐形面额数字上叠加珠光油墨印制的技术,从不同角度观察面额数字效果不同。 责任编辑:818chuguo


其实不仅仅是钞票上日本人毫无戒心,事实上,在日本市场上没有任何一样东东是有防伪标记的。作为中国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日本本土商品没有防伪标志?没有防伪标志谁知道是真是假?这问题在日本人看来是很可笑,卖真货是理所当然的,哪里需要防伪,需要证明? 责任编辑:818chuguo


但是这样的诚信体系必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一旦违反带来的后果必定十分严重。日本商业中也偶有造假现象,比如将国外的产品冒充日本本国产品,日本相信自己国家的才是最好的,所以造假方向和我国相反。 责任编辑:818chuguo


前几年,日本好几次出现将中国产的鳗鱼冒充日本鳗鱼事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第一,老板公开谢罪;

第二,银行停止贷款,合作伙伴停止商业关系,企业只能倒闭;

第三,年龄较大的企业主会因为无力重新创业走上绝路,比如自杀。 责任编辑:818chuguo


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宝方晴子论文造假事件被曝光后,她的导师笹井芳树,日本医学界公认的天才科学家在研究所上吊自杀。

笹井芳树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邓稼先在中国的地位,就是这么一个被视作“国宝级”的科学家,因为自己的学生造假而自责到自杀身亡的程度,让人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在日本造假的代价之高。 责任编辑:818chuguo


再比如说公众人物撒谎,不作任何辩解的道歉。坦率的说,明星个人的行为由于并未将考取东大等却写入履历,在中国应该定性为“吹牛”而不是造假,但在日本,被发现撒谎的人不能有任何辩解。 责任编辑:818chuguo


比如上次森口上史在IPS临床实验问题上造假,公开道歉时他表示自己已经辞职,但同时辩解并非没做实验而是做了1例说成6例,引发众怒导致媒体追剿,媒体采访每一个他论文上有签名的作者一一要求表态,这事实上断绝了他所有的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818chuguo


所以在日本,造假是一件比坐牢还严重的事情。造假被发现基本上意味着个人发展到此为止了。因为造假公司倒闭企业主自杀甚至没人同情,大家只是认为你用自杀洗清了错误而已。相反坐牢了刑罚完毕反而是正常人,别人不得歧视,在日本诚信二字就有这么重要,所以在森口上史事件之后,现在日本所有的科研人员有了有趣的发现但还不确定是不是实验误差造成的时候,都会和同事开玩笑:“我不会变成森口上史吧?”这俨然已经成为了日本科学界的最新流行语。 责任编辑:818chuguo


日本是一个天生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完美主义、诚信、严谨的民族,这是日本成为强国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现在无疑在世界上拥有绝对影响力的大国,综合经济实力也确实把日本甩出条街。但是日本奉行到极致的诚与信,或许是我们中国如今最缺乏的一种品质。 责任编辑:818chuguo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7-1-4 17:30: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雾霾, 我只吸广州的。 相比于冀霾的厚重, 鲁霾的激烈, 蒙霾的阴冷, 我更喜欢广州霾的醇厚、真实, 和独一无二的磅礴大气。 脱硫脱硝的低温湿润煤烟, 与秸秆焚烧的碳香充分混合, 还有工业排放的芬芳, 加上低气压的衬托, 最后再经过袅袅尾气的勾兑, 使得它经久而爽口, 干裂而绵长。 吸入后挂肺、沁心、入髓, 让品味者肺腑欲焚, 欲罢而不能。 雾为羊城厚, 霾是广州醇。
http://m.gmw.cn/ucgallery/201701/04/23401809.html?zzd_from=uc-iflow&sm_article_id=16242028711367945092&dl_type=3&uc_biz_str=S%3Acustom%7CC%3Apic_mode%7CK%3Afalse%7CN%3Atrue&rd_type=reco&recoid=17007746356131230040&sp_gz=1&cid=100&app=uc-iflow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3-9 18:30:54 | 只看该作者
江西东乡一中,高考很厉害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23: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