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烈鸟 于 16-6-26 12:47 编辑
带领小朋友参加了各种公益组织,其中有一个是“助学服务”的,专门帮助贫困家庭的儿童的上学问题,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在参加的过程中,孩子的慈悲心感恩心同情心不断的被激发,成长为一个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以前并不觉得,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有没有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仅仅是为自己养老送终,这样的想法太守旧了。往大里讲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往小里讲,让他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能有让自己和他人幸福的能力,因他的存在而让周围受益的人。这样看来,品德应是排在第一位的。而现在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德者,本也,这是《大学》里说的,以德立身,才能立以不败之地。
何谓有德?感恩心是首当其冲,一个孩子,知道父母养育之不易,赚钱之不易,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自然就有了为自己而学习的动力。
一个孩子,看到树木成长,百花开放,绿草茵茵,欣喜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自然就有了蓬勃向上的动力。
公益是让孩子有大爱之心的第一步,有大爱之心是让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石。何谓大爱之心?爱因斯坦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座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监狱里释放出来。
很多网友问我:我们有家庭遗传,我非常害怕孩子像我。但每一次我都坚定地说:没关系,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经症,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说的。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经症,或多或少,那还怕什么遗传呢?发不发病,只在一个临界点。那这个临界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后天的环境,孩子生下来,创造较好的物质环境,最主要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夫妻双方共同扶持,相亲相爱,不论做什么,都始终坚定地相信他,无条件的爱他。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我想孩子会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公益不是今天捐两块钱,明天寄一堆自己不穿的衣服给人家。公益是实实在在的去帮助别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关怀,这个流动的过程中让孩子去体味这种助人的力量,从而成为他自己内心的力量。孩子在我们大人眼里是弱小的、无能的,似乎是这样,但是在帮别人的过程中,他会感到:啊我居然也可以帮到别人,哪怕省下来的一元两元的零花钱,这也有助于他自信心的形成。人们都说幸福是对比出来的,这话部分是对的。当看到相同条件情况下,和他一样的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小小的心里也许就有了思考,把自己微小的力量给出一部分,可以让对方拥有一样的上学的机会,这是很神奇的传递。而对方接收到这样的力量,感受到爱的温暖,默默的努力,日后也可能会创造奇迹。这是一份双赢的事业。
再说说我们参加的是为山区小朋友捐助一盏灯的活动,是孩子用自己零花钱积攒一段时间,然后捐给山区的孩子买台灯。当时开展这次活动的时候,我让他去班极推销储蓄罐,结果反响特别地好,一抢而空,还有不断来预订的。推销给男同学奖励一元一个,推销给女同学奖励2元一个。一下子赚了几十元,后期又陆续帮着干家务,赚了些钱。后来因课业繁重,中断了一阵。这次放假,去好婆家,妈妈从工厂里领了些小东西消谴,我让他帮好婆干活。装半盆50元,结果到了晚了装了满满一盆,还不肯走,说让再多做一会。给了100元。晚上开开心心地去买肯德基,平时这些东西很少给他吃,但今天看他劳动得这么卖力,允许他吃一次。结果点餐的时候,他这样说,鸡块买两块,一块给爷爷,一块给自己。奶奶不吃荤菜,给她吃薯条。剩下的50元全部捐给山区的小朋友买台灯。
就这样他把他劳动的第一桶金给了很多人。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摔坏了脚,他帮我穿袜子;平时走路,他会主动接过我的袋子,飞快到跑到电梯里按数字;我下雨淋湿了马上用纸巾帮我擦了;吃什么好吃,总会说要留些给爸爸妈妈;去年去旅游的时候,一个浙江的奶奶70岁独自一人行动不便,拉在后面,他对我说,妈妈你等等那个奶奶,她一个人。那个奶奶感动地,她经常独自旅行,但我们这次让她特别开心,好像进了一个大家庭,从大到小都特别尊敬她,照顾她。今年她又独自一人去了德国,感叹道,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都不懂礼貌,和她抢座位,她很想念我们。
有这样的儿子,夫复何求?
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本质上每个孩子都有内在向上成长的力量,当你相信,你的内在磁场坚定,孩子一定是健康成长的。
但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妈妈的内心是坚定的,对孩子始终是相信的。
愿我们阳光工程的宝宝们都能健康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