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强迫症自我治疗方法:浅探焦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6-5-25 00: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孔德之家向阳 于 16-5-26 13:10 编辑

强迫症治疗方法:浅探焦虑

      没有人会害怕焦虑,我们只是害怕自己所编制出来的焦虑故事。




      在所有的心理治疗体系中,没有一种理论不包含着其他某种理论的奠基或启蒙,许多方法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家可以离开对先驱们的传承与借鉴,就可以发明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也符合阴阳互根的原理。


那么,无名焦虑的核心是什么,是死亡焦虑么?


      笔者韩非解析:无名焦虑包括各种化装过的“死亡”焦虑。我们以为自己会害怕潜在的冲突,其实我们真正核心害怕的是自己“身份”“ 的消失。这也是成年人容易害怕的软肋。除此之外,大部分焦虑冲动都来源于早年初期焦虑的再现与生之本能中部分能量的固结与对内自我攻击。

害怕“万一”的背后是怎样一股心理动力?


      笔者韩非解析:害怕冲突,来源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思考问题的方式,它的本质是幼稚的,是把想象当成事实。成熟的“成年情感”不仅不会被“万一”所牵绊,他们也根本不会去做出许多无效的动作来解除这种“万一”,甚至连想都不会想,照样该干嘛干嘛,该享受生活就享受生活,该扩大业务就扩大业务。




      为了防止“万一”做出许多费时费力的动作,实际上就是儿童式的抗拒,把敏感性妄想当成了现实,好像真相信“大灰狼会来咬掉鼻子”、“恶魔会来吃掉自己”。

      我们要“划清界限”,站在“成年自我”的立场上放弃“幼年模式”所策动的行动。

      怕“万一”百分百是儿童幼稚思考方式,因为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便一个事情有3成的发生概率,他也不会坐立不安。他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很快就能接受所谓的最坏结果。但是,对于“幼年思维”而言,即便逻辑分析得非常精准,找到了应对危机的对策,也依旧会像三岁小孩子一样无条件投降。

      突破的重点之一,是揭露“幼年自我”的幼稚型和愚蠢性,必须认清那种盲目的、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焦虑情绪的本质以及为解除这种幼年恐惧所采取的手段具有的幼稚可笑性。

      因为幼儿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想象、幻想,而后以妄为真,把它无条件当成事实,并以幼儿的行为方式去应对症状。


       一旦持续领悟到,(强迫性冲动)病根是成年人退行到幼稚的心理模式上,并且领悟到症状并非成年人的症状,而后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看清自己症状的幼稚性,就会产生顿悟的效果,顽固的焦虑性症状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

      使我们受惊吓的具体事件已经潜抑到无意识中,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但创伤的“情感能量”被遗留下来了。虽然意识不到,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万一”的冲突,就会触景生情式地诱发那份无意识幼稚性情感。这个幼年模式套着成年人应对外界的压力外衣,再现出来,好像很有理由一样,因此成为当前的漂浮性焦虑。 当下,我们所害怕的潜在冲突在成年人看来并不可怕,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吓唬不懂事的小孩子。



      无名焦虑也叫原始初期焦虑再现,常以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为主导情感。这个‘内在迫害者’最初是从父母一方的冲突人格中内化而来的,最终蜗居在自己的“超我”中,以各种道德性焦虑、自我否定式焦虑、批判性焦虑来吸干自我的能量与力量。

      还有许多面相的道理与功课,需要针对性的心灵疏导与进阶培训提升,才能不断影响到无意识深处。

      而从通俗的意识层面不妨再叮嘱一句:在日常生活中,逆来顺受就是一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开放的心态”。在我们拥有足够多的正见与参加系统进阶培训前,对焦虑先保持一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心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觉知任何不舒适的感受,不要做任何判断,也不要拒绝和攀附这种感觉。保持这样的觉知而且自然呼吸。




      不论是在禅定中和日常生活里,开放的觉察力都被认为是一种高等的治疗。不要让自己的心习惯性地奔向烦恼,或者排斥烦恼,反而单纯地让负面情绪存在。或许它们在这个时候就会渐渐飘走。如果它们不飘走,请温和地放松你的心,将你的心和焦虑的情绪融合到一起。

      安住在那感觉中,不要去追那些感觉背后复杂的意念。不管这感觉是什么,迎接它,不要加以任何评判,也不要在它上面贴上标签——好与坏,正面与负面——让这些标签飘走。单纯的将觉性与感觉相融合。把所有情绪都当做是养生的能量来看,而不把这股能量当情绪看。




小小哲思启蒙:  

      潜意识当初选择这份症状来置换内心中更大的那份潜在威胁感,在当时的儿童潜意识看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对儿童而言没有选择就意味着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对幼年而言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儿童的防御机制都选择了“化装”。

      在非常安静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保留这个症状有什么好处? 当时这样做对自己有利的是什么?

      当我们这样纠结时,可能发生的最美妙事情是什么?

      我的无意识到底还需要对早年制造出来的糟糕的互动环境“忠诚”多久?

      “忠诚”与“留恋”的背后是怎样一股成长阻抗动力?

      我能做些什么以有所改变?

      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大部分强迫性症状都是一种情感隔离与化装,背后是有“隐意”的你能否先自我探索与觉察一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6-5-26 12:53:41 | 只看该作者
       心灵活泉近期系列随笔:《自恋的暴怒》《非正统解析自卑》《长篇:你没有资格如此自卑》《不要去干预自然的哀伤》《主动的关注破坏了自然》《与命运有约:创伤印痕种子》《七年之痒的秘密》《成长蜕变的5条正见》 《为何一个男人可以拒绝妻子深情的诱惑》

      随喜关注微信订阅号:kongde120 【只为传播一份正能量,弥补心灵鸡汤文化的软肋。】可加qq:1159820711,随喜交流。      

     哪里有恐惧的冲动,哪里就有解脱的隐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6 21: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