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16-2-14 11:58:26
|
只看该作者
禅理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感悟!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涅盘经》)
(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
(译文:菩提本来就是清静的,人只要像菩提一样保持内心的清静,直接就成了佛。)
(3)“迷闻经累劫①,悟在刹那间。”(《坛经》)
【注】①累劫:连续数劫,谓时间很长。
上述文字表现了禅宗的思想。
(1)上述文字表现禅宗 “见性成佛”的中心思想。性,指众生本具有成佛可能性。见性就是悟彻清净的佛性。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又反映了禅宗的顿悟说,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2) ①表现了禅宗的顿悟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春是喻指佛性,人们终日追寻,却踏破芒鞋也找不到,费尽心机也茫然无所悟。“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是某个偶然时刻,内心清净澄明,突然发现春意盎然,悟彻佛性。诗歌说明人的佛性是偶然显露,刹那间顿悟。这就像我们做学问时,有时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努力思索后,突然某一时刻灵光一闪,把握了解决之道。
②表现了“见性成佛”的思想主张。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觉悟不需从外求取。世人求法在心外,眼睛追求颜色,耳朵喜听妙音声,鼻子亲近香芬气,舌头爱尝甘美味,身体难离缠绵触,心中执著于外在。就像诗歌中的人终日在外寻春,但是“芒鞋踏破岭头云”也一无所获。人的心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只有断绝尘世之念,回归自我,使心清净,一无所求,才能悟彻成佛。心中若有所求、有所寻觅,就是一种牵挂,就不可能获得智慧。正如《华严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比如对幸福的追求。许多人追求幸福美满,往往失望而归。其实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美满?心中知足就有幸福,就有美满。如果向他人要求幸福,向环境追求美满,那永远找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