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细胞之间依靠突触传递信息,突触之间有间隙,突触囊泡包含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到达另一个突触端融合释放化学物质,神经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神经递质要分裂回收再合成来当神经之间的信使。抑郁症的大脑神经递质减少,使用药物可以抑制回收,以增加递质浓度。这仅仅是某一种一线药物的作用机制。真正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但是和创伤经历有关,小鼠在出生不久经历长期电击后在成年的强迫游泳任务中过早放弃挣扎任人宰割,或者在迷宫任务中犯错次数比健康小鼠多,而且解剖后大脑明显萎缩。如果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两周后强迫游泳挣扎时间延长而且在迷宫任务中犯错次数降低。模型鼠和抑郁症类似的症状很多,不梳理毛发,一动不动。过大的压力会刺激荷尔蒙并且会改变大脑结构,特别是儿童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如果经历长期压力和伤害,他们大脑会受到结构改变,而且这个影响会持续一生。我不认为童年的严格要求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无疑是拔苗助长,孩子成年后罹患抑郁风险增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好处。荷兰很多大学本科的生物课本都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如果孩子们对生物有兴趣,以后会接触到的,不需要像个囚徒一样囚禁在课本和无休止的复习资料里。
抑郁症大脑比正常大脑小,但是不间断吃抗抑郁药物,两个星期后就会产生新生细胞抵抗萎缩,所以大多数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是两个星期。本人硕士做的就是新生神经元产生,用生物标记新生神经元,的确是两个星期的时间到达目的皮层。目前为止仍然有一半人的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而且5%的人有抑郁症,也就是20个人就有至少一个人有抑郁症,可见现在的患病率多么可怕。但是一半的人却无法对药物有反应,这样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容乐观。最近二十多年都没有抗抑郁的新药物开发,而且都无法治愈疾病,只能说控制病情,一旦有治愈的新药品问世,那么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我在Maastricht University 的精神卫生学院,研究抑郁症的团队很多,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有研究抑郁症。荷兰有自主研发的抗抑郁药品,并且普及到了中国(瑞美隆荷兰奥加农出品)。在课程上教授讨论到他的发现,并且希望我能够给中国带去更先进的技术,他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去发现更多,不久将来人类一定可以攻克这个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