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精神传销”泛滥:励志课程精英班实为“拉人头”敛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11-13 14:2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神传销”泛滥:励志课程精英班实为“拉人头”敛财



2014-12-19 08:00:35   来源:云南网



昨天,云南省工商局发布警示称,应警惕“全封闭体验式”励志课程培训,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传销模式。
警惕:
交钱就上高级、精英培训班
一种性质隐蔽、获利高昂、周期短暂的精神传销在北京、上海等地悄然走红、泛滥,并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趋势。云南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这种新传销模式往往披着以“精英培训、提升自我”为噱头的“全封闭体验式”励志课程外衣,通过数天集中“洗脑”,让学员感觉沟通技巧大幅提升、灵魂升华,最终主动或被动地拉来更多学员从而帮助主办方获取高额培训费用。这种经过巧妙变异,披着以精神追求为目标的传销,发源于美国,近十年来在亚洲国家发展迅猛,科技应用程度高、迷惑强性、受害面广、传播迅速,是新时期工商、公安机关打击传销的重点方向。
为此,云南省工商局,云南省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醒市民称,亲戚亲属、同学战友、邻里邻居、同事朋友邀约并要求继续动员邀约人员缴纳培训费并要求参加各种高级、精英等培训班时,要审慎应对、高度警惕、加强防范,以免被骗误入“全封闭体验式”励志课程传销培训陷阱而不能自拔。与此同时,希望市民投资理财要谨慎,天上不会掉馅饼。
上课其实是为拉人头
国际名校也不可信
工商介绍说,这些传销课程表现的形式主要有,招牌响亮,业内一流。往往培训的举办方对外宣称的公司名称大多高端、大气,缀有国际、集团等字样,让人以为其实力雄厚。导师都号称国际(国家)级培训师,属于顶尖水准,有一系列成功的授课经历,给人一种很难请、能听上一课是多么幸运的错觉。
培训地点是封闭式的,大多锁上门窗,拉上窗帘,环境昏暗。学员中途不能离开。进入课堂前,所有学员均需关闭手机,并与随身物品一同统一寄放。在课程中安排心理练习的内容,通过导师激情的话语、丰富的肢体语言,伴随着音乐和灯光的调整,用很长的排比句,罗列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种种不幸,引爆学员的情绪,让学员情绪失控,对自己彻底绝望。然后通过讲授一些看上去有一定道理的内容,向学员指明人生方向,给学员以新的希望,让学员感受到只有“爱心、奉献”等世间真理才可以拯救自己,使其在培训后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要不遗余力拯救他人,拉人来听课。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游戏或者练习,比如,让学员之间彼此拥抱、互相凝视、闭目想象、在黑暗中尽情发泄等。经过这些含有心理启发、暗示的练习后,学员变得亢奋、激进,思维单一。通过紧凑的课程安排、轰炸似的训练、大量的课业,使学员处于极度紧张、疲惫、焦虑状态,精神濒临崩溃,心理防御系统瓦解,从而进入一个心理学上讲的“催眠环境”,丧失自我判断。
课程中,无论是导师的宣讲,还是游戏、练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感召一定数量的亲朋好友也来上课,将他们从现实不幸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是,必须要做到三个标准:不惜一切代价感化劝说对方,培养对方提升自我的意愿;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有能力缴纳培训费用的。
工商分析称,这种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感召学员拉人参加培训,赚取高额培训费,其本质就是拉人头。都市时报记者 吴双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5-11-13 14:3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aul 于 15-11-13 20: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5-11-13 14:37:46 | 只看该作者
课程中,无论是导师的宣讲,还是游戏、练习,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感召一定数量的亲朋好友也来上课,将他们从现实不幸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是,必须要做到三个标准:不惜一切代价感化劝说对方,培养对方提升自我的意愿;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有能力缴纳培训费用的。
工商分析称,这种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感召学员拉人参加培训,赚取高额培训费,其本质就是拉人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5-11-13 14:4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aul 于 15-11-13 14:42 编辑

刘李冰反传销--揭秘‘精神传销’的全套课程



  我受不了了!她简直疯了!”6月3日,在受到妻子夜以继日地狂热“感召”后,成都市民陈先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的妻子自被朋友“感召”去学习了一种奇特的课程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她变得热情高涨、信心爆棚、喋喋不休,四处狂热地去拉亲朋好友也去读那个课程,往往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像着了魔一样。读那个课程只有很短的时间就至少要花2万元钱,搞得大家都以为她在搞传销,都开始疏远她,她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真诚地帮助别人’——”

  类似陈先生式的苦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成都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不仅成都,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香港台湾等地区乃至绵阳德阳等中等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这门课程的“冰火两重天”之中。 近10年来,这种从美国引进的“体验式”培训课程正悄然风糜国内各大城市。每月都有成千上万的“金字塔中上层”人士掏出大把的钞票走进这种“封闭式课堂”接受“洗脑风暴”。

  此类“体验式”课程有许多共同之处:
  从宣扬的效果来看,都很“万能”:增进工作效率、突破眼前困境、超越自我极限、增强领导才能、改善人际关系—–

  从收费标准来看,都是“天价”:一个阶段仅三五天,收费一般在3千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上万。所以此类课程“影响的”都是对城市“有影响力”的“富人”;

  从授课方式来看,都是独特的“体验式培训”:授课者并非学者教授,也非“老师”,而是“导师”。他们从不备课,不拟题纲,不做枯燥的演讲,而是以超常的口才加以一个个“游戏”和“练习”来触动和引发学员的“体验”。

  从传播方式来看,都很“神秘”:不允许学员以任何方式作记录,所有学员在进入课堂前都必须书面承诺不得对外透露课程内容。而最奇特的是此类课程都从不做广告,也从不对外公开招生,完全通过学员们去“感召”自己的亲朋好友参加来得以扩展。

  从社会效应来看,都极具“争议”:支持者赞其为“心灵鸡汤”:“这短短的几天改变了我的一生,以前的我死了,现在走出课堂的是一个重生的全新的我”;反对者则斥之为“高智商新骗局”:“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传销。”

  课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例如成都一政府机关局长在上课后辞职,她认为:“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终于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么。”

  在成都,有四五个专营此类天价课程的公司,部分公司的业务范围已覆盖国内多个城市。

  从2003年7月起,记者就与这门课程的部分学员陆续有过接触。他们多是商界成功人士,另有部分高级白领、政府官员。但他们只是向记者盛赞这门课程的功效,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区的总经理甚至坦言:“这是我上过的众多培训课程中最有价值的!”但对相关课程内容他们均讳莫如深。

  几年过去了,这门课程在成都发展迅速。到如今,每月被亲友同事“感召”进课堂的学员已达到数百人。据粗略估算,这门课程每年在成都收取的学费数以千万计。 天价 “体验式”课程究竟“体验”些什么?这种奇特的“精神食粮”有着怎样的“营养”?它为什么会在中产以上阶层中风行?有关此类课程的种种传言扑逆迷离。2002、2004、2006年,陆续有部分国内媒体对此课程做过质疑报道。但采访范围仅限于外围评价。

  为对这一越来越具社会影响力的新生事物做出尽可能深入、客观、全面地解读,今年1至6月,记者在一位“LP”(课程术语,指完成了三阶段培训的学员)”的“感召”下,先后花费2万元,进入经营该课程的“成都XX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全程体验了5个月,揭开了这门天价“体验式”课程的神秘面纱。

  记者暗访的这家公司将课程命名为“个人才华提升课程”,分为“探索”、“突破”、“领导锻炼”三个阶段。在进入每个阶段之前,学员都需要先做“功课”–填写一份极为详尽的个人资料,并签订一份“协定书”。之后在开课前,公司还会安排专人与学员一对一地做课前谈话。

  但无论是公司职员,还是介绍你进入课程的“感召人”,均不会向你透露任何关于课程的内容。许多被“感召”的学员就这样抱着“好奇”的心态掏出了钱包。

  三个阶段每月都只开设1个班。探索课程授课时间为3个晚上加2个全天近40个小时,学费3300元;突破课程为五个白天4个晚上,学费为6900元;领导锻炼为3个月,每个月公司会安排1个周末上课,平时每个周末则由小组长们(义务回公司服务的LP)组织开会,学费为3900元。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几千元其它费用。一些外省学员常“打飞的”往来,学习成本更高。

  除了“领导锻炼”有部分时间在户外进行“拓展”外,“探索”和“突破”均系全封闭培训。所在教室没有一个窗户,室内空气混浊。课程安排细致严谨,有点军事化训练的味道:进入课堂前,所有学员需关闭手机,寄放随身物品;时间再长,也必须按规定保持同一坐姿或站姿;不允许私语、走动;时间精确到秒,每逢做游戏练习或中途休息,会有专人手持秒表卡时间。

  课程还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今年3月5日,这家公司在新会展中心召开了一个“LP”年会。有约400人著隆重晚妆参加。会上一个“LP”自编的小品也许最能反映这套语言的运用模式:

  “郭靖”:啊,蓉儿,我体验到你又长胖了几斤!我感召你注意保持体形—–

  “黄蓉”:啊,靖哥哥,谢谢你给我真实的回应!但那只是你的看法——
  课程六大设计,引发广泛争议

  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而每个部分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争议:

  一是由导师结合一些故事、寓言或现实状况来传递某种理念。

  例如导师先让大家各自例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然后再让大家一一展开分析,最后引导大家得出结论,“除了生和死是真正的‘不得不’之外,其实你所做的‘不得不’本质上都等于‘我愿意’。因为这都是你在比较了所有的得失之后做出的选择,你就要对你的选择负责—–”

  类似的理念很多: “假如所有的人都说你是一头驴,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一辆车来拉”;“藏在心中的爱不是爱,活现出来的爱才是爱”、“所谓的缺点其实都是你的‘特质’——现实生活中一些缺点为什么很难得到改变?那是因为它有‘潜藏好处’——”

  这些理念涉及引导学员们改变心态,其宣扬的价值观多数比较主流。例如“负责任”、“感恩”、“活现生命价值”等,能得到学员们的普遍认同,一些对课程的正面评价由此而生。部分同学认为收获很大:“以前几十年白活了,到现在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也有一些学员质疑其中的某些理念比较“唯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作用,例如课程宣扬“人生是一场感召的游戏”、“把困难看小,把自己看大,只要你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

  一个女公务员受困于机关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导师引导她“你就是源头,你想要真诚的人际关系你首先就要真诚地去引发”,而当她将这一套用在现实的工作之中,她发现根本行不通。更加困惑的她在学完二阶段后退出了。

  二是让学员们轮流发言,讲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课堂中的体验感受。

  这在课程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分享”。“分享”是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导师则往往从“分享”中找到典型事例追根溯源,“放大”并“解剖”,让学员们从中看到“关于自己”——

  导师要求学员们必须把其它同班学员全部视作“死党”,以锻炼“沟通、信任、付出和团队精神”。为此,导师鼓励学员们“开放自己”:“在这里你是安全的。你平时一直戴着面具生活,难道到了这里你还要对自己虚伪吗?”

  在学员”分享“时,导师不允许用“我希望——”这样的日常句式,而要换作语气更强的“我要—-”。于是学员们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慷慨激昂。连一些平时胆小懦弱羞涩的人到后来也变得勇气十足。这让部分学员感觉“收获很大”:“我发现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好象突然拥有了某种力量。”

  到后来,“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导师和“死党”们会引导你说出你深藏心中的秘密。例如你小时候受过什么打击和侵害?什么事让你变得这样封闭?甚至包括你是否吸过毒、嫖过娼、有过一夜情,是否同性恋、是否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一般的学员开始都会有些排斥或羞涩,但到后来绝大多数都会完全“放开”。甚至有女学员会讲到自己如何被男人骗、又如何出卖自己、堕过多少次胎等等极为隐私的话题。

  部分学员“开放自己”后会觉得“很爽”:“终于说出来了,心里轻松多了!”但也有学员却会深受打击。那个讲出自己隐私的女学员,她被其他学员当众指责“你真不要脸!”——事后她迷惘地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讲那些事,我很后悔!”

  三是导师教大家玩一些游戏,通过游戏来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有一个游戏叫“红黑游戏”,导师把学员们分成两个组,事先要求“累积到最高的正分算赢”。结果两个组的学员都害怕对方的分比自己高,不约而同采取了和对方同时得零分的方式。这时导师开始给大家打总结,分析大家游戏时的心态,讲解课程所提倡的观点,并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人做到了双赢,有人却选择了两败俱伤—–你平时是否也在不停地玩这种游戏?你是否和你的同事、下属、爱人正在玩着这个游戏?”

  有的学员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地去看清自己、反省自己!”;而有的学员则很反感,认为导师把大家在游戏中的态度等同于对人生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家进行“引导”是一种“误导”:“课程让我们自我否定,这是一种高明的‘洗脑’。 ”

  有些游戏引发的争议很大。2002年和2006年,广州的两家媒体曾接到读者投诉,从而发表过质疑报道,其中矛头直指一些“怪异的游戏”,其中提到的“互骂”、“脱衣舞”、“死亡体验”等词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负面联想。但就记者的亲身体验来看,有些游戏的方式的确值得商榷,但此前媒体对其性质的解读也存在误读。

  例如所谓的“互骂”游戏,其具体做法是:学员们组成马蹄形,让每个学员轮流站在马蹄形缺口处的“压力点”反思自己,其余学员们则一个接一个地反复批评,直到导师叫“停”为止。如批评得不够大声,会被认为是对“死党”们“不真诚”,甚至遭到导师痛骂:“我屌你!你到这个时候都还在出卖你的朋友、出卖你自己!”

  这种游戏很考验当事人的承受能力。 “你虚伪”、“你懦弱”、“你自以为是”—-当陷入了众口一辞的批判浪潮中时,站在“压力点”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职业如何,哪怕一些现实生活中身份显赫的“成功人士”都会感到惶恐,身子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甚而至于泪流满面。

  记者所在班在玩这个“游戏”时,全班学员都在“压力点”痛哭失声,只有记者一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这种“非理性批判”,但换来的是小组长们和导师的“恨铁不成钢”:“你的钱白花了!你已经没有接收和提升的空间了!”

  另有一些游戏是把学员们划成9个小组演出不同的小品,每个小品中的角色都代表一种性格类型的人,在经历了不同的“死亡”之后获得“重生”——这些小品全由学员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去设计服装、制作道具并演出完毕。

  小品的一些表现形式的确涉及了“脱衣舞”和“死亡体验”,其性质并非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堪,但其“提升素质”的功效实可存疑。
  四是进行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

  在课程中,导师会要求学员们从事一些公益活动:“我是源头,从我做起。”

  在“领导锻炼”阶段,每个学员被要求锻炼“社区成长”,即做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感召”他人爱护环境、义务献血或慈善捐赠。个人每周至少做1个小时,整个团队必须合作完成2小时“团队社区成长”。

  5月6日,记者所在班的学员来到了荷花池,“感召”摊主们捐献儿童物品;5月20日,集体将募捐所得物品送至成都市儿童福利院;6月1日下午,集体来到人民公园“感召”游客们“爱护环境,迎接绿色奥运。”

  和其它一些公司不同的是,记者就读的这家公司还将“做慈善”纳入了课程范畴。每个“探索”班学员的3300元学费中的300元被纳入一个慈善基金,公司会安排“LP”代表用这些基金在四川省内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希望小学。目前已在蒲江和简阳建成希望小学各1所,第3所希望小学正在筹建之中。

  这些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们的“爱心需求”,也为公司获得正面评价累积了正分。一些原本对课程持怀疑态度的学员至此则有点意识模糊:“现在我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非好坏来衡量这个课程!”

  但也有学员质疑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并套用了张爱玲的名言:“课程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但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上面爬有虱子。”

  五是搞一些类似心理催眠的“练习”,触发学员的情感渲泻。

  每当开始“练习”时,导师会让大家坐在地上,闭上双眼。伴随着室内灯光的逐渐黯淡、音乐声也缓缓响起。导师则手持话筒在室内走动,口中开始引导大家的想象:“现在,你来到了—–”

  导师的声音时高时低,饱含激情,而音乐和灯光也伴随着他的话语适时做着调整。当现场的气氛慢慢蕴酿出来之后,导师的话会变得更煽情。例如在一个叫做“废墟”的练习中,导师用了很长的排比句,罗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伤害与被伤害的状况,种种被毁灭的美好与希望:“是谁,是谁对你说他会永远爱你?是谁,是谁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了你——-”而总有一种能与你自身心底埋藏的伤痛契合,于是你的情绪便会被引发。

  当教室中开始传出抽泣声,音乐声会更悲壮激昂。导师也会完沉浸在自己的讲叙中,声泪俱下。记者曾悄悄睁眼,只见满室幽光,部分男女学员已情绪失控,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呼天抢地、喃喃自语——甚至有人在撕扯自己的衣服和头发。

  “催眠”之后,灯光大亮,满室都是红肿的眼睛和湿漉漉的脸庞,大家相互对视,恍然如在梦中。导师要求大家不能交谈,静默离开。小组长们则在门口一字儿排开,手上都捧着纸巾盒,任人取用。

  有的学员很快就能回到现实生活中,记者曾见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妇女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掏出手机开始打电话:“XX,那600万的货今天到了没有?”而有些学员则许久都无法回过神来,进了电梯仍满面悲伤,掩面哭泣。

  随着“培训”的进展,“练习”的催眠效果也越厉害。在一个主题为父母亲的“练习”中,不久前失去了一位至亲的记者也不能自抑地情绪失控,进入一种难以言状的梦魇状态—–当练习结束后好一阵子,记者才慢慢恢复常态。这时,感觉异常空虚和疲惫。

  有学员认为这种练习有效治疗了自己的“情感麻木”。次日,在一个设立“当下最重要的目标”这个练习时,和记者分在同一小组的3名富商定的“目标”均是“至少1个月陪父母1次饭,至少每周打1次慰问电话”;而也有学员认为把同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施于不同人等组成的群体,存在重大隐患;
  六是要求学员去“感召”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来“提升自己”。

  这是引发争议最大的关键部分,一些被“感召”的对象近似于被骚扰。因此该课程往往被人疑为“精神传销”。

  课程中,“感召者”被称为“小女孩”,被感召者被称为“海星”。这来自一则寓言:烈日下,大批被风暴抛上沙滩的海星即将悲惨地死去。一个来海边游览的小女孩不停地捡起海星抛回大海。母亲劝她说,这么多海星,你永远也捡不完。但小女孩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导师在讲这则寓言时非常动情,听者也个个动容。这时导师会告诉你,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的亲朋好友就是你的“海星”。他们正在现实生活中“搁浅”,亟需你的“挽救”。惟一的“挽救”方式就是–“感召”他们也来读这个课程!

  在“领导锻炼”阶段,这种“感召”成为一种强制手段:每个学员每周都必须宣言自己下周要做到多少个“3C”(课程术语,即感召成功的“3个认证标准”:被感召人有意愿来提升、完成功课、缴纳学费)。否则就只能“下车”。

  在第一周末,记者所在班的大多数学员都拒绝宣言。导师会将你的拒绝等同于“你没有自信”、“你不关爱你的朋友”等等,并告诉你,“你抗拒的正是你要突破的,你要锻炼的正是如何去做到自己不愿做的事”。如果仍然有人不愿就范,导师则会声色俱厉地喝道:“你既然选择了我这个教练,就必须服从指挥。这是一场游戏,你必须遵守起码的游戏规则,不然你就不要玩儿这个游戏。”中途,我们这个班的“状态”让公司很不满意。领队最后要求我们每人必须在1周内做到1个“3C”,未做成者“下车”。记者据理力争,甚至表示将请律师对簿公堂,公司这才做出让步,让记者做出“宣言”后继续“锻炼”。

  此后,全班学员每周都会被迫“宣言”做多少个“3C”。而“宣言”将被视为你的“承诺”,如果你没有做到,从导师、领队、小组长到其他“死党”都会来问你“为什么没有做到你的承诺?”都会来帮你分析“在做‘3C’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是行得通的,有什么是行不通的—–”

  “做3C”之所以最易引起争议,还在于课程将自身的功效“神化”,“做3C”被视为“功德无量”,记者所在班的导师甚至将其上升到“关乎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兴亡”的高度。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程地深入,多数学员对这些说法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甚至会将其当做“利人利已”的大好事,不仅理所当然去做并可从中体验到“崇高”和“满足”。

  到“毕业”时,记者所在班共做成了20多个“3C”–“海星”们均是学员们的配偶、亲人、同事、同学和下属。有些“小女孩”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惜自己掏钱来发展“海星”。

  有的学员感觉自己从中“得到了提升”:“学会了沟通,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有的学员则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夫妻不合、父子不合、朋友反目——

  3月4日,一位女学员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4个女友也险些与她断绝关系;5月6日,都江堰的一位男学员被父亲打了一顿后关在家里,禁止他再去上课;6月1日是学员们必须出席的第3个周末,而有一女学员则提前4天就被男友“软禁”起来,手机也被砸坏。其男友也曾是一个“LP”,她就是其男友的“海星”,但后来其男友却渐渐认为这个课程“有问题”,禁止她再来上课。

  有了5个月的切身体验,记者感到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上的空白,满足了人们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的独特心理,有一定“心理救助”作用。这门课程的设置极为精妙,环环相扣,能将学员置身于一种身不由已的处境,而课程的传播者会让你相信并接受“课程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你好”。从自身的营销来说它做得非常成功,将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但它宣扬的带有唯心色彩的观念、带有强制性的思想灌输手段、对理性认知和一切异见的排斥、怪异的训练手段、部分学员超乎寻常的狂热,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思想范畴和道德秩序,极易引发争议。
  课程这样“感召”你(主)

  “生命源泉”赢来的社会评价呈两极分化,除了其课程内容本身容易引发争议,其向学员灌输课程理念的方式因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围而争议更大。

  方式一:疲劳轰炸,“魔鬼训练”

  课程安排得极为紧凑,时间与正常作息错乱。例如“突破”的五日四夜,每天从早上10时上至晚上12时过。期间只在下午四五点钟安排一次就餐时间。每次课间休息时间很短,且要完成“作业”。夜间下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课程的原则是“每晚至少把头放在枕上4个小时”。这样的“魔鬼式训练”让学员们处于极度疲惫之中,大脑疲于思考,加上长时间身处一个封闭式环境(教室无一个窗户,空气混浊),更容易被动接受外来信息。在“突破”结束当天,100%的学员声音嘶哑、双目红肿、体力透支。次日几个学员病倒,包括记者在内的两名学员因肺部感染不得不到医院输液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5-11-13 15:33:00 | 只看该作者
没体验,真的没有发言权。文中所言,应该与我听说的“教练技术”相似。我没有体验过“教练技术”课程,就我学习过的NLP课程,觉得体验过,才能知道有没有效果。在我看来,我的收获很大,课程费用很高,我并没有后悔,我倒觉得值得。但,我也没有说服别人参加,在我看来,日子过得还可以,生活没有大波澜的普通人,不一定需要。而有需要参加的,我又相信ta会有缘分遇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7: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