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sq6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益生菌可能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福音---转贴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15-12-6 13:55:33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每日科学:肠道细菌能操控人的心情

核心提示:肠道细菌能影响饮食决定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能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迷走神经连接着约1亿个神经元。
参考消息网8月17日报道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8月15日发表题为《细菌控制我们的思想?在我们体内的生态系统中,细菌会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的文章称,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不过我们体内的细菌数几乎是细胞的100倍,因而它们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喜好和心情,让我们吃它们想吃的东西,而且常常把我们送上发胖的道路。
在近日发表于英国《生物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回顾近期科研成果后得出结论,细菌可以影响人类的饮食行为和偏好,让人们选择最有利于它们生长的特定营养物质,而不仅仅是以我们体内的营养物质为生。
各种细菌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例如,有些细菌喜欢脂肪,有些细菌喜欢糖分。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进化和癌症中心的创建者之一雅典娜·阿克蒂皮斯博士认为,各种细菌不仅为食物和保持其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的消化道)内的地位相争,在涉及我们自己的行为中,它们也常常有各自的目的。
文章称,虽然我们尚不清楚该过程的具体情况,但论文作者认为肠道微生物可能会通过释放信号分子来影响我们的决定。因为消化道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相连,因而这些信号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进化和癌症中心负责人、该论文通讯作者卡洛·梅利博士说:“肠道内的细菌是有操控欲的,这些菌群各有目的,有些和我们的饮食目标一致,有些则不同。”
幸运的是,人类和细菌的饮食偏好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梅利说,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摄入的食品而影响这些单细胞微生物的适应性,而且在24小时内就能看到一定变化。
梅利说:“我们的饮食对肠道的菌群数量有很大影响,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的速度以分钟计算。”
科研人员甚至在日本人体内发现了专门消化海带的细菌--海带是日本人常吃的食品之一。
研究表明,肠道细菌能影响我们饮食决定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能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迷走神经连接着从消化道到大脑间约1亿个神经元。
阿克蒂皮斯说:“细菌通过改变迷走神经的神经信号操控人的行为和情绪,它们可以改变味觉受体,生成让我们感觉低落的毒素,也能释放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奖励’。”
在老鼠身上,特定的菌群会增加老鼠的不安行为。而临床试验发现,饮用含有干酪乳杆菌的饮料可让极其沮丧的人改善情绪。
梅利、阿克蒂皮斯和论文的第一作者、新墨西哥大学急诊医学部的乔·阿尔科克博士提出,可以进行更多试验考察微生物对人的影响。例如,在肠道内移入需要海带作为养分的菌群是否会让人类寄主食用更多的海带呢?
而菌群改变的速度也许对那些希望通过改变微生物数量而改善健康的人有所鼓舞。这可以通过选择饮食和添加物而实现--如摄入益生菌形式的特定菌种或以抗生素杀死某种目标菌种。论文的作者们认为,优化体内菌种的平衡可以让我们更苗条、更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5-12-12 07:59:48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益生菌可缓解神经紊乱

科学家通过对老鼠的研究发现,益生菌对神经免疫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症来缓解焦虑症。由益生菌供应商Clasado生命科学公司支持的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益生菌对不消化的半乳聚糖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改善人体大脑和情绪健康,而且是大脑中关键的羟色胺受体。
       羟色胺是人体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而人体90%的羟色胺都由消化道产生。抑郁症和焦虑症之类的神经性疾病的治疗药物通常会改变人体中羟色胺的水平。
       之前有研究发现,用益生素和益生菌改变肠道中的微生物可以减少炎症反应,改变啮齿动物和人类的大脑化学成分,缓解焦虑。但是,还没有人去探讨益生菌对这些行为的神经免疫及行为有何影响。
       牛津大学的研究者表示,他们的研究数据显示益生菌对神经紊乱有很好的缓解效果,益生菌在焦虑症和神经性精神疾病临床方面很有潜力。他们给老鼠饲喂益生菌三周,之后给老鼠注射脂多糖,最后他们发现老鼠的行为紊乱和焦虑都减少了。
       在试验开始后6个小时,和对照组相比,研究者发现摄入益生菌的老鼠的移动性减弱了,24小时后,造成老鼠焦虑的炎症减少了。给老鼠注射脂多糖24小时之后,摄入益生菌的老鼠的焦虑反应也明显减少了。
       研究者还发现,摄入益生菌的老鼠体内的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 beta水平降低了,对照组老鼠体内的该细胞因子则没有变化,此外,实验组老鼠体内的羟色胺受体5-HT2A也发生了变化,白介素-1 beta 是一种和神经创伤有关的成分。
       Clasado的CEO格拉哈姆沃特斯表示,这项研究打开了益生菌改善人体情绪和脑部健康的新局面。他还表示,他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脑和神经紊乱带来新的治疗灵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全球共有3.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困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15-12-14 19:27:1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一篇很好的文章。

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炎症反应与抑郁症

http://www.docin.com/p-1060506867.html&dpage=1&key=抑郁症怎么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5-12-20 19:47:29 | 只看该作者
肠道菌群与精神系统疾病

研究者曾对14例精神分裂症和8例狂躁型精神病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精神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患有肠渗漏综合症患者出现菌群失衡,会使未被消化的化学物质(包括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渗入到肠道内层,进入血液循环,使消化道与大脑产生联系,有毒的成分释放的表现之一就是自闭症。有学者研究,许多自闭症儿童常伴有慢性胃肠疾病或不适。肠菌群紊乱有可能导致一种或多种产神经毒素的肠道细菌在肠内定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临床证据显示,超过90%的自闭症儿童患有慢性小肠结肠炎,他们的淋巴瘤增生情况比比那些有炎症性肠病的儿童的非自闭症儿童高6倍。恢复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功能对其症状的改善是有帮助的。国外医生认为,使用益生菌虽不能直接治疗焦虑或抑郁症,但能有效缓解症状。有研究证实使用色氨酸对治疗抑郁症有效,而益生菌在代谢中恰好降解蛋白质产生色氨酸。益生菌还可抑制产生毒素的有害菌。另外,一些亚健康状态,如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厌食、疲劳等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这是由于长期的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消化和吸收,精神状态和精神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态是机体最重要、最庞大,尤为特殊的生态系统。肠道内大量微生物菌时刻处在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之中。众多因素影响这个平衡。人体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均伴随着肠道微生态正常菌群的变化或失衡。几乎所有亚健康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微生态失衡即是亚健康症状的发生的结果;也可能是亚健康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15-12-30 17:48:08 | 只看该作者
多年来,科学家怀疑造成自闭症、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脑功能障碍疾病原因:1)先天性与后天性基因突变;2)基因表达时的表观遗传变异;3)环境污染;4)母亲怀孕期间的病原体感染;5)睡眠问题;6)胃肠道代谢功能障碍;7)免疫调节异常;8)肠道大脑连接失衡;9)氧化应激反应;10)线粒体功能障碍;11)内分泌干扰;12)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炎症。然而,这些因素中,什么是这些脑功能障碍疾病在中国与美国皆剧增的主要病因?最近几年,国内外越来越多最新科学研究不仅揭示自闭症、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关联,甚至揭示胎儿脑血屏障异常也与孕妇肠道菌群失衡密切关联,人的攻击行为也与肠道菌群失衡产生神经毒素关联。这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导致“神经科学的范式转移”:神经科学原先基于若干假设基础建立的基本理论正在发生颠覆性改变。


美国科学家:肠道微生物组与大脑:神经科学的范式转移
(2014) American scientists: Gut microbes and the brain: paradigm shift in neuroscience

人类微生物组规模与复杂性的发现,导致对健康与疾病许多概念正在重新评价,包括对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概念的重新评价。越来越多临床文献表明大脑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双向信号,涉及多重神经内分泌和内分泌信号机制。心理和生理压力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代谢活动,不仅如此,通过实验改变肠道微生物也可以影响大脑情感行为和相关系统。这些发现导致这样的猜测,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对于人类自闭症谱系障碍、焦虑、抑郁和慢性疼痛大脑等疾病中发挥病理生理作用。2014年11月15-19日,在美国神经生物学协会年会上,科学家们还专门发起了一个论坛叫“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神经科学的典范转移”,表明神经科学基本理论正在发生原先基于根本假设的改变。本文仅是对一次研讨会中包括的正在呈现一些专题进行的概述,而非对于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审视。
The discovery of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has resulted in an ongoing reevaluation of many concept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cluding diseases affecting the CNS. A growing body of preclinical literature has demonstrated bidirectional signaling between the brain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volving multiple neurocrine and endocrine signaling mechanisms. Whil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stressors can affect th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c activ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experimental changes to the gut microbiome can affect emotional behavior and related brain systems. These findings have resulted in speculation that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may play a pathophysiological role in human brain diseases, includ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hronic pain. On Nov. 15 - 19 2014, at the annual symposium of the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science, the neuroscientists especially organized a forum titled "Gut microbes and the brain: paradigm shift in neuroscience", indicating changes are occurring to the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of the basic theories to neuroscience. This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emerging topics covered in a symposium and is not meant to b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subject.



中国学者仇艳光等人:肠道微生物菌群对脑及行为的影响
(2014) Chinese scholars CHOU Yan-guang et al.: Effe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brain and behavior

【摘要】: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变化对正常生理的影响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脑肠轴影响宿主生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脑-肠交流、脑功能甚至行为。对无菌动物、被致病细菌感染的、使用益生菌或用抗生素药物的动物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焦虑样症状及行为。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调节可能是治疗复杂中枢神经系统失调症的新策略。结语: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和临床观察表明了微生物-脑-肠轴的存在,而且也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脑肠轴可以调节脑功能、情绪及焦虑相关的行为。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神经行为类疾病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孤闭症、应激、焦虑等神经类行为类疾病相关,这是几十年以来精神医学研究中始料未及的进步。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on normal physiology and diseases has been becoming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 recent years. The gut microbiota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all aspects of physiology, including gut-brain communication, brain function and even behavior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Studies on the germ-free animals, animals infected with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ose exposed to probiotic agents or antibiotics suggest a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modul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like behavior. Most of th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may be a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novel therapeutics for complex disorder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summary, more and more experimental data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microbial - brain - intestines axis, and also suggests that brain function, emotion and anxiety related behavior can be adjusted by the brain -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axis.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and neurobehavioral diseas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is related to autism, stress, anxiety and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this is an unexpected progress decades of mental medicine researc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16-1-29 21:52:28 | 只看该作者
益生菌是关键性抗抑郁药?

目前逐渐增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肠道细菌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我们的胃肠道内有数以万计的细菌,已知这些细菌可以调节消化过程,并且在体重与食欲上发挥作用。一些科学家发现,同样的微生物可以改变我们脑内化学成分,但具体如何作用,仍需要继续研究;途径之一可能涉及从脑内下行到胃的迷走神经。微生物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而影响一些神经递质的产生,这些脑内化学物质又部分决定我们的思想与感觉。
有研究表明,无菌小鼠中的无菌条件;能够导致小鼠自闭症样特征的出现。来自爱尔兰科克大学的 Cryan 教授在近期 TEDMED 上说道:“当我们查看这些动物的脑内,可以发现 5- 羟色胺系统以及涉及可塑性的蛋白质发生显著改变”。
另外有研究显示,给这些小鼠一定的益生菌,则能够逆转自闭症症状。另外给焦虑大鼠喂食不同益生菌,将降低焦虑水平。并且不仅小鼠,在 2011 年,一项小规模的研究显示,受试者连续三十天联用瑞士乳杆菌与长双歧杆菌后,抑郁以及焦虑症状减轻。2 年后,UCLA 的科学家发现一名每天摄取两次酸奶的健康女性,大脑中处理情感的部分发生改变。
近期,Cryan 教授等研究者,提出一项推测性理论,即肠道菌群在早期个人社会性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基于自闭症、无菌小鼠的案例,Cryan 教授认为,可能是肠道菌群促使我们去学习并且与人相处。而人越多,细菌的寄生空间越多;所以促使人们进入社会群体,对细菌同样有利。
但这项研究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我们没有办法明确,针对特异性心理症状的益生菌种类。考虑到人们对传统抗抑郁药及其副作用的不满,这项研究将非常具有前景,因为未来我们可以只需要通过控制微生物,就能变得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6-1-29 22:11:51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女性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情绪波动也随之增加,常常伴随有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出现。据调查,中国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7个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方面问题,国人的心理健康已不容轻视。近日,针对解决负面情绪的难题,有大量实验表明益生菌能够通过调控大脑的某些区域来调节情绪,消灭负面情绪影响,最终还女性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科学实验结果:益生菌能明显改善情绪  最近爱尔兰和加拿大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了益生菌能够缓解焦虑情绪。爱尔兰科克大学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他们选择20只小仓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在A组的食物中添加了益生菌,B组作为对照组不添加额外成分,其他生长条件一致。在持续6星期后,行为测试表明,与B组正常仓鼠对比,A组仓鼠通过益生菌添加剂的喂养后较少地表现出情绪压力和焦虑。例如,在啮齿动物不适应的开阔环境中,它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被放进水里时,体内反映情绪压力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小。 同样,科学家们还做了另一项研究,在研究中有36位健康女性(平均年龄30岁)接受测试,受试者被随机分配为三组,一组服用益生菌乳制品,一组服用非发酵乳制品,最后一组不服用任何乳制品。在4周后,分别对三组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展示表现恐惧和愤怒的面孔以及用作对照的几何图形,要求测试者将他们与另两面孔进行配对,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估受试者的反应。从显示结果来看,益生菌组在面对情绪面孔作出反应时的大脑活动范围大大下降,非发酵乳制品组无明显改变,而正常对照组却表现出大范围的增加。 科学家猜测 益生菌调节情绪可能与其自身优势有关  在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后发现,第一个实验中摄入益生菌的A组实验鼠脑部GABA受体基因的活动情况发生改变。研究人员说,益生菌的喂养使GABA受体基因在实验鼠南部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在另一些区域的活动减弱,总体效果是减轻焦虑的。在第二个实验里,使用益生菌制剂导致了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静息状态活动改变,这部分灰质就是与情绪面孔任务的反应有关的部分。研究人员表示,益生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控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区域,进而让大脑产生积极情绪,消灭负面情绪。  虽然对于益生菌是如何调控大脑神经的方法还不得而知,但是科学家们经过对益生菌的实验研究后猜测,这可能与益生菌“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关:第一,益生菌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肠道更好的排出毒素、废物,如果体内堆积过多的毒素和废物,会阻碍神经元的传送,引起情绪烦躁焦虑等现象;第二,益生菌能够刺激肠道产生大量抗体,抗体的增加可以消灭体内癌变及衰老细胞,其癌变、衰老细胞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情绪容易波动;第三,益生菌能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菌群失衡会直接导致体内代谢系统紊乱,让人产生相当多的负面情绪。  益生菌“百利而无一害” 成为女性情绪健康的福音  很多健康专家表示,当代女性应多补充益生菌来缓解负面情绪带来的健康损伤。如今女性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极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缠身。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内分泌失常引起的一系列影响,并且大大增加了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同时负面影响还会缩短寿命。因此,利用益生菌来改善女性情绪健康成为大势所趋。此外,专家还指出,益生菌在减少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的同时,还能诸多功能,如养护肠胃,防治便秘,提升机体免疫力等。毫不客气的说,益生菌确实为现代人日常身心调节的一大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6-3-2 22:11:08 | 只看该作者
实践证明,  服用高剂量的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情绪及身体一系列的躯体化
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16-3-3 08:41: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jsq688 发表于 16-3-2 22:11
实践证明,  服用高剂量的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情绪及身体一系列的躯体化
障碍.

楼主实践证明的?怎么证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16-3-25 18:15:48 | 只看该作者
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肠道菌群对脑功能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肠道菌群、肠道和脑这3者间进行着密切的信息交流,使得我们对行为和情绪的调控方式有了全新和更全面的认识.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胃肠道,而且可以通过肠-脑轴的3条途径(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形成肠道菌群-肠-脑轴,能够对脑功能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16-4-16 11:33:33 | 只看该作者
肉体控制精神?看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大脑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环境,有超过100种细菌在肠道内生活,影响消化和过敏反应,因此也被称为“第二大脑”。但这些组成“第二大脑”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真正的大脑,实现“肉体控制精神”的反攻。
  肠道菌与自闭症、抑郁症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自闭症患者都有某些胃肠功能异常,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等,并且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这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的潜在关系。

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萨尔基斯·马兹曼尼亚将从人体肠道中提取的脆弱拟杆菌饲喂给有自闭症症状的小鼠,结果发现它们的焦虑程度降低,与其他小鼠的互动性增加。之后,马兹曼尼亚又确定自闭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产生的4-乙基苯酚硫酸盐(4EPS)有关。有自闭症症状的小鼠,血液中4EPS的水平要比普通小鼠高40多倍。
  此外,科学家们也发现肠道菌群能影响焦虑和抑郁。现已有证据证明,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两种细菌能减少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并减少与压力相关的激素分泌水平。

肠道菌可作精神药物?
  肠道菌群影响大脑的机制还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肠道细菌能产生与情绪调节相关的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从而影响人的心情或愉悦或低落。
  在婴儿出生的1周至1个月,肠道菌群逐渐形成,在成长中免疫系统学会识别哪些细菌是身体的正常居住者,哪些是侵入者。而从宏观来看,细菌在人体内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在其不断的进化过程中,足以有一部分发展出了影响宿主行为的方式。这些长久伴随人类的细菌,可能比药物更了解人类身体的需要。有朝一日,这些微生物或许可以在疾病治疗上发挥作用,并且比药物治疗更加精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16-4-21 23:0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16-6-16 22:38:07 | 只看该作者
   心理所研究提示补充益生菌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方法

抑郁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三大精神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曾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在世界十大医疗疾病负担中将从第四位升至第二位。但是到2010年,抑郁症带来的医疗疾病负担已经跃居第一位,占总医疗疾病负担的10.3%。应激性生活事件(童年阴影,失业,丧偶,不幸婚姻,长期受挫等)是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尽管并非所有遭受创伤的个体都会产生抑郁症,但是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发病前都遭受过应激创伤。
  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确定,越来越多的研究暗示肠道微生物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行为表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生化异常(脑5-HT水平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加、慢性炎症)和菌群改变(拟杆菌含量升高而厚壁菌含量降低),益生菌都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行为生物学研究组十年来一直关注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本次通过大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发现慢性束缚应激引起了大鼠肠道菌群改变,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增加,记忆受损,海马5-HT水平降低和BDNF mRNA表达减少,血浆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而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而补充瑞士乳杆菌NS8不仅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焦虑、抑郁和记忆,还能提高海马5-HT水平和BDNF mRNA表达,降低皮质醇水平和IL-10水平,整体效果优于常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这些结果暗示,补充益生菌可能是治疗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潜在有效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16-7-29 15:13:5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吗?我也想试一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3 08: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