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3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试论历史上的曹操——精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7-15 12:3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旻旻 于 15-7-16 19:29 编辑





试论历史上的曹操
——精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文/旻旻

  说曹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既因为曹操本人的复杂,又因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与争议从未停止过。甚至,由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得人心,从而使人们将虚构的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搅在一起,越搅越乱。为此,我在“亚马逊”特意淘到一套陈寿所著、斐松之作注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华夏出版社),并精读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试图通过品读史籍,试论历史上的曹操,希望尽可能地还原曹操在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曹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这里,不妨先看看史籍或历史伟人对曹操的评价:

  梁国桥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许子将给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

  毛寿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寿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毛泽东评价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

  曹操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诗人兼政治家的双重身分,使得他一方面心怀远大的理想,一方面又关注现实。在忧时伤乱的同时,又多注重实际,有着力挽狂澜、救天下苍生于倒悬的雄心和自信,把建立不朽功业视作短暂生命的延续。他一方面实行“唯才是举”,希望广招天下文武贤才;一方面又着力革除弊政,厉行法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等。这些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既为最大化的攫取个人利益,同时更为了实现他心中统一中国、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

  曹操采用了毛玠的建议:“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其中,“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政治纲领。从而在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抓住天子这张王牌,从而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既而平定海内、统一北方。

  而“修耕植,畜军资”属军事和政济纲领。他颁布《屯田令》,包括军屯和民屯。一则解决了军粮问题;二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关于曹操的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可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斐松之作注引《曹瞒传》曰: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曹操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实行:唯才是举。这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明确的记载: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恒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百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上面这段记载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话,亦即是曹操的《求贤令》。其意用现代汉语是说: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自古以来承受天命的开国君主和中兴之君王,哪个不是得到贤人君子与他共治天下的呢?他们得到的贤人,往往是没有走出过里巷的,这难道是侥幸相遇吗?那是因为当政者寻求他们罢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急需寻求贤人的时候。‘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合适的,却不可做滕国、薛国的大夫’。假如一定要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又岂能称霸世上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布衣、胸怀谋略而在渭水边垂钓的吕尚这类人吗?又没有像陈平那样被蒙受私通嫂子、接受贿赂的恶名,至今还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出身贫贱的贤人,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荐,我就能够任用他们。”

  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曹操招纳人才、务实、不苟求、不求全责备的策略,以此尊重人才、吸引人才、任用人才。这是他在道德原则与利益原则相冲突时的一种变通,一种创新。曹操的用人之道,既是为最大化的攫取个人利益,也是为他统一中国、天下归心的宏伟抱负。

  观曹操帐下的谋臣。许攸是从袁绍营中投奔他,他赤着脚出来迎接;陈琳曾为袁绍起草缴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被俘后,曹操仍任命他为司空谋祭酒;曹操的重要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几位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就拿荀彧来说吧,他原是从袁绍那里出走来投奔曹操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说荀彧出走投奔曹操是因为他发现袁绍成不了大业(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而曹操得到荀彧,喜出望外,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啊(吾之子房也)!

  再看曹操麾下的武将。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颌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乐进和于禁则是曹操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正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斐松之引《魏书》曰:

  知人善察,难眩为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在《三国志》中,曹操在对待人才问题上,曾多次流泪。比如,官渡之后,曹操亲自去袁绍之墓祭奠这位儿时一块长大的玩伴。在乱世中,由于诸多原因(其中当然包括当事人自己无法左右的宿命),从而使曹操与袁绍反目成仇。于私,他们是旧友。于公,两人是死敌。曹操为袁绍流泪,真实地表露出个人无力抗争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再比如,曹操哭陈宫,是真心爱才、惜才,超越私人恩怨,却终不得违背统治之“法”的无奈。又比如,曹操哭荀攸、郭嘉,表露的是痛失知己、挚友、谋臣的痛惜之情。还比如,曹操哭典韦,哭庞德,乃是对于自己部将的忠诚、骁勇、舍生取义的感动。曹操的眼泪,多表现出曹操真心爱才、惜才之心。

  曹操有知人之明、政治眼光独到而精准。比如说: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又比如:

  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以上两段皆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前一段,曹操评袁绍的弱点,入木三分,可见曹操知人之明、见事之清,眼光敏锐。

  后一段,曹操将袁绍与刘备对比评说,重在看出刘备是“人杰”,亦可见曹操的知人之明,政治眼光敏锐、独到、精准。

  袁绍出身高贵,他的家族,人称“四世三公”,从他的曾祖父起,四代之内,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本人也居于三公之上。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袁绍连夺冀、青、并、幽四州,势力之大,四海仰望。

  然而,就是袁绍这么一位不可一世的“名人”,在曹操的眼中,居然比不过一个织席贩屦的刘备。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袁绍确实不如刘备。一场官渡之战,曹操把袁绍杀得大败。一场赤避之战,孙、刘连盟,使曹操大败。

  当一个人已显露出英雄之相之时,众人的夸赞算不得本事。而当一个人未显露英雄之相时,有人夸赞他是英雄,此人无论是敌是友,都是知音。而曹操与刘备这一对死敌,亦可谓是亘古的知音了。

  进而又联想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开头: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这段话,大意是说:太祖年轻时机智灵敏,有权谋,能见义勇为而又放荡不羁,不注重操行和学业,因此当时的人没有特别看重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郡人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变乱,不是特殊人才是不能拯救危局的,能够安定天下的人,恐怕就是你了!”而以后的事实证明,曹操在青年、壮年、乃至暮年的表现,正如桥玄、何颙所预见的,成为乱世枭雄。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上面这段话,大意是说:建安十四年春季三月,曹军至谯县,制轻舟,训练水军。秋七月,大军从涡水进入淮河,出肥水,驻军合肥。八月辛未,(曹操)下令:“从近期来,军队多次出征,有时遇上瘟疫,将士死亡不能回家,夫妻不能团聚,百姓流离失所,有仁爱之心的人难道乐意如此吗?这是不得已啊。现在我命令死者家中无产业而不能养活自己的,官府不得停发口粮,地方官要抚恤慰问他们,这样才符合我的心意。”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洞悉人性、洞察人心。战乱年代,他体恤冲锋陷阵的军士,体恤他们也是有家有室、有父有母、有妻有娃,牵挂并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那么他麾下的将士当然会不惮以死相报,以命相酬。曹操这一政令的颁布,将士们怎么会不感恩戴德、感激泣零,杀身以报?此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跟据史书记载,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孙盛《杂记》)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说,曹操在早年已料到董卓必覆亡,故而不受董卓所表的骁骑校尉之职,故而更名,逃归乡里。这是曹操的知人之明,政治眼光敏锐、独到的表现。在曹操逃归乡里的过程中,套着一个小故事,即遇到故人吕伯奢及家人,来到其家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斐松之作注时,引用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关于曹操的杀吕伯奢及家人的杀人动机,有两个版本,一个见于《魏书》,属自卫杀人;另一个版本即上面《杂记》所言,曹操多疑杀人。

  现在这两个版同时出现在斐松之的注中。不过,结果是一致的,即: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其中,孙盛《杂记》有“凄怆”二字,很精妙。这说明,曹操在感情上是知道自己错杀了人,心里难过,故“凄怆”,尚存人味与善念的。此其一;其二,在史书《三国志》中,斐松之引用孙盛《杂记》写明了曹操说:“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这是史书上的记载。可是,到了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宁教我负人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史书与小说的说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三国志》中记载曹操说:“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其“人”,是特指(吕伯奢全家),或者是一部分人。而到了小说《三国演义》里,变成“天下人”了,这个打击面太广,不实。

  再回味曹操这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对此,我个人并不接受,但是倒觉得可以理解。曹操这句话虽然说得够绝、够霸道,然而细思量,天下哪个帝王不是如此呢?可是,不见得人人都能如曹操这般真率放达,而且敢说敢为!比如相形之下,同时代的刘备就逊色很多。

  曹操与刘备虽都心怀大志,但是无奈,在魏、吴、蜀三国中,刘备的蜀国实力最弱、文臣武将较少,刘备本人也假仁假义、虚伪透顶。

  刘备仗着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皇叔”和“汉室宗亲”这些先天优势,自认为血统纯正,师出有名。他一贯打着这个出身的金字招牌、也屡屡举着“兴复汉室”的大旗,表演和做戏弄出来的所谓“仁义”,虚假、做作。

  比如,“三让徐州”,刘备的假意拒让,实则最终还是接管了徐州;再比如刘备的东征伐吴和称帝这个当口,他自己不审时度势,又一意孤行。对于反对者的逆耳忠言,他非但不听,还横加迫害,如:秦宓下狱、雍茂被杀、赵云自此不受信任等等。这个时候,刘备的强权和称霸之心彰显无遗,与他前期表现出的假仁假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可谓对比鲜明,也是最大的讽刺!最要命的是,刘备他到最后白帝城临终托孤时,还念念不忘试验诸葛孔明。明着是托孤之重,暗地里却并不信任对方,有何真诚可言?

  所以,相形之下,曹操这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就显得足够霸气,也足够魄力!比起假仁假义的刘备,曹操不晓得要真率多少,可爱多少!

  再者,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曾正面描写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其中一个片段是: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当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 “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珠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首先,“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表现的是曹操作为军事统帅的英勇顽强、身先士卒。

  其次,在军事上,许攸献劫粮之计,“左右疑之”,曹操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考虑到军粮日少、敌众我寡,若不赌上一把,必败。所以当机立断,采纳许攸的劫粮之计,将袁绍的粮草烧尽,最终扭转颓势,以弱胜强,大败袁绍。这对比袁绍的优柔寡断,曹操不知要高明多少!

  再比如:

  常出军,行径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上面这段话也出现在《三国志》中,斐松之作注时引用《曹瞒传》里的记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也许,有人会以为,区区割发而代首,曹操虚伪。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古代,“割发”也确实是一种刑罚,称为“髡刑”。再说,曹操作为三军统帅,如果真的死了,那么谁来统御三军、指挥作战?何况,又是他的战马冷不丁腾入麦中,属无心之失,但他认为还是要加以处罚。他的“割发代首”,即是他治军严整、法纪严明的表现。

  《魏书》曰: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从这段史书的记载中可看出,曹操具备高超的军事才能。他熟知兵法,用兵如神,征战海内,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三,曹操除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用乐府旧题写诗,留下二十多首乐府诗。作品多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表达平定天下的远大抱负,抒发顽强进取的精神意志。从中也体现悲凉慷慨、激昂奋发的时代风格,这就是为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最初喜欢曹操这个英雄人物,其实是由喜欢他的乐府诗开始的。如曹操的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我喜欢并熟谙于心。

  《观沧海》,写大海的壮阔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所谓歌以咏志、言为心声。此诗是诗人心中真情实意的流露,能见出如此阔大的景象,能想见日月与星汉,该是何等阔大的胸怀!

  《神龟寿》中所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乃是抒发了曹操的英雄之志,给人以奋发之感。

  《短歌行》,既抒发了人生悲慨,表达政治抱负,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是曹操真性情的流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里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在表达忧时伤乱、悲慨人生短暂的同时,更抒发了作为诗人兼政治家的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恳切心情,希望广纳天下文武英才,从而实现曹操心中统一中国、天下归心的宏伟抱负。青青的,你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深情。因正你的缘故,让我思念至今。麋鹿寻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我要是有了嘉宾,定要鼓瑟吹笙。明明的,天上的月亮,何时才会中断运行。深深的,我的忧思,永远没有止境!我的朋友,快来吧!越过阡陌纵横的田间小道,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久别重逢,把酒临风,促膝谈心,重温旧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希望效仿古代的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礼贤待士,从而统一中国、天下归心。诗人写得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第四,曹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人。

  (一)曹操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他的狡猾奸诈,其表现之一,即是在官渡之战中,许攸从袁绍军中来投曹操,并献上劫粮之计时。当时的曹操假意对许攸谎称自己军粮充足,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此等心机,无人能及。

  而曹操的坦率真诚,其表现之一是真心爱才、惜才。惟其真心爱才,才不顾左右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惟其真心爱才,而录用写檄文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惟其真心爱才,他在郭嘉病重时对他百照顾和怜惜,等等。

  (二)曹操既心胸狭窄又宽宏大量。

  他的心胸狭窄主要体现在其报复心重,比如诛杀皇后伏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如是记载:

  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其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上面这段话,用现代汉语说,即:十一月,献帝的皇后伏氏因为过去曾给她的父亲、原屯骑校尉伏完写信,信中说起皇上因为董承被杀而怨恨曹公,言辞恶毒,事情被发觉,伏后被(曹操)废黜处死,她的兄弟也都被处死。

  从这件事上,可看出曹操的报复心极重、心狠手辣,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皇后,因得罪过曹操,而被曹操废黜处死,并诛连其兄弟。想想汉献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天子,却连心爱的伏皇后也保不住。读罢心中凄怆!曹操的报复心与心狠手辣,实在太过份了!

  他的宽宏大量,其表现之一,即是在毕谌违背他先前对曹操“无二心”的诺言,但其后还是为了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而去投奔反叛了的张邀。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众人都为毕谌感到害怕时,曹公说:“一个人能孝顺他的父母、难道不是也会忠于君主吗!我所寻求的,正是这样的人。”然后,任命毕谌为鲁相。此事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明确记载。

  (三)曹操既唯才是举,又阴险毒辣。

  他的唯才是举,可纵观曹操麾下的谋臣武将:谋臣中,许攸是从袁绍营中投奔他,他赤着脚出来迎接;陈琳曾为袁绍起草缴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被俘后,曹操仍任命他为司空谋祭酒;曹操的重要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这几位都是主动投奔曹操,曹操对他们委以重任。武将中,张辽原是吕布部将,张颌原是袁绍部将,徐晃原是杨奉部将,乐进和于禁则是曹操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

  他的阴险毒辣主要见于他手下好几位谋臣的结局。曹操杀孔融、杨修、华佗等人,借刀杀人杀许攸、弄死祢衡,曹操甚至还逼死自己身边最得力的知己和谋臣:荀彧。

  当然,以上这几位谋臣的情况不尽相同,恐怕得区别对待。有人是活该,有人却很无辜。

  比如许攸,个人觉得就属于活该一类。他本来是袁绍的人,《三国志》中记载他贪财而绍未能足,才来投曹操,并为曹操献劫粮一计,从而扭转了战局,可谓是立了大功。但他太狂妄!经常不曹操的面子,“阿瞒”、“阿瞒”地叫着曹操的小名。而别人皆称曹操为“曹公”、“明公”、“丞相”,就连汉天子对曹操也颇为忌惮。正是这个既贪婪又狂妄的许攸,还时不时地要揭曹操的短,说阿瞒啊,要是没有我,就不会有您的今天。曹操当面笑称是,但心里早就恨下了。后来,也是因为许攸的狂妄,被许褚杀了。

  再比如杨修这个人物,说实话,我不喜欢。他的死很多是咎由自取。

  杨修这个人,喜欢到处卖弄小聪明,常常在公众面前识破曹操的心思。比如他猜透曹操在“门”上写“活”,意即此门太“阔”,比如“一盒酥”之“一人一口”等,对于这些小事情,相信以政治家曹操的阔大胸襟应该可以容忍;但是他竟口无遮栏,向众人道出曹操行军口令“鸡肋”的内在玄机,即:曹操意欲撤军。这就有泄露军情、影响士气的过错。而且,我觉着,最不应该的是,杨修还主动参与到曹操几个儿子的夺嫡之争。这两件事情,前者是影响到曹操的军政大事,后者甚至还干预了曹操的家务事,也与军政大计有关。对于有着宏伟抱负、又一向强权的曹操来说,即使气量再大,恐怕也难容忍。

  孔融也多次跟曹操唱反调。比如想到:袁术称帝,曹操气极,欲杀掉与袁术有姻亲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当即就劝曹操,希望不要滥杀无辜。往后孔融也多次与曹操对着干,于是两人的仇怨也越积越深。曹操到最后处心积虑地找人给孔融罗织罪名,定他“谋反”和“不孝”。而这些罪名都是人为妄加的,就是抓住孔融的话不放,大做文章。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而且还诛杀孔融满门。

  如果说,杨修不仅是喜欢到处卖弄小聪明,而且还主动干预到曹操的军政大事和夺嫡之争的家务事,这些事实说明杨修这个人很有心机。但是相形之下,孔融的唱反调,多半是出于书生意气,更是孔融本人的刚直豪气的真性情的流露。曹操这么处心积虑地给孔融妄加罪名,而且诛杀满门,这就太过分了。

  再说我敬重并喜欢的:荀彧。

  荀彧出身东汉名门,论名气、论影响都很大,而且才智非凡,办事老成持重,为人也正派、谨慎,这些在当时都有口皆碑。曹操也很信任他、欣赏他,对他委以尚书令的重任;他本人也对曹操尽忠尽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既为曹操看家护院,在军政上也屡屡替曹操出谋划策,见识超凡。比如,“奉主上以从民望”的政治主张,即是出自荀彧之口。

  当然,荀彧也跟曹操唱过反调。董昭等人顺着曹操的心思和意图,在朝中大造舆论,主张曹操封公建国。为此他们曾私下里征询过荀彧的看法。荀彧表示反对:“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在这件事情上,曹操和荀彧政见不同。荀彧坚持原则,决意反对。但是他在方式方法上却比较含婉。他这话并非当着曹操的面说,而是间接地对着董昭等人说。荀彧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同时又照顾和考虑到了曹操的面子,这也是他为人正派、谨慎的表现。但是曹操在那个时候,恐怕早就铁了心要封公建国,一听荀彧反对,于是大为光火,结果也很严重。正逢此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劳军,趁机把他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分“参丞相军事”。此举,实际上等于是免掉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荀彧在随军途中就病倒了,不久便神秘去世,享年五十。

  关于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见于《三国志·荀彧本传》所载:“以忧薨”;另一种说法是被迫自杀,见于《三国志·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两种说法至今都有争议。但是不管怎么说,曹操确实因与荀彧产生政见分歧,从而变相逼死了身边最得力的亲信和第一谋臣:荀彧。

  当然,荀彧当初建议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既是给曹操戴一顶高帽子,也是一个紧箍咒,使得曹操至死都不敢称帝。

  如果说,孔融的性格和才情,属于真率豪气、纵情狂荡有余,而理性不足;但是荀彧,他不仅智谋和识见超凡,同时为人正派、谨慎,办事也老成持重,而且,这么多年来荀彧一直都兢兢业业忠于曹操、辅佐曹操,最后他间接地唱反调,况且这其中也有希望曹操保住晚节的意味,竟被变相逼死。对此,我从心里着实替荀彧叫屈!敬重荀彧!同情荀彧!

  曹操至死都未称帝,但也不肯交出实权。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曹操充满矛盾和无奈的思想价值观体系所决定。诚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所写:“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曹操不称帝,又不交实权,主要还是他考虑到“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曹操至死不称帝,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仍对荀彧怀有歉疚。

  (四)曹操既有英难气概,又见儿女情长。

  他的英雄气概,其表现之一,见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斐松之作注引《曹瞒传》曰:

  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颌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与马超交战,曹操在军败之际,一反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见,当时马超的军队“矢如雨下”,曹军士气低落,而作为主帅的曹操他的一声大笑,既安抚军心,也鼓舞士气,不失为一位优秀统帅的风范。

  他的儿女情长,其表现之一即在曹操临终《遗令》,分香卖履: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帐,晡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意思是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好生安置。在台正堂放六尺床,挂灵帐,早晚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人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作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这段话是曹操的临终《遗令》,被人说成是“留恋妾妇”,小家子气。对此,我倒是觉得曹操这个人很真实、有人情味。可以想见,平时杀人如麻的曹操,他的临终遗言,却不作所谓的豪言壮语,不慕虚名,而是替身边的妾妇的未来做打算,从而流露出他温情的一面。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由曹操的临终《遗令》可见他是一个有血有肉、食人间烟火、有人情味的,真实的人。

  ……

  以上种种矛盾集于一身的描述,并不足以表现曹操的全貌。如果仅仅是孤立地看曹操的一件、两件事,其无异于盲人模象,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偏颇、不实的。这里只想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性格最立体的一个人。但是,细想来,这些存在于曹操身上的巨大的矛盾,均统一于曹操为人为文的大气、真实,甚或是可爱!尤其是曹操的大气,即海纳百川,清流与浊流一并融汇,有容乃大。有道是: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同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曹操。

  至此又想到许子将给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这个人,同时占住了两极,既大贤大圣,又大奸大恶。总之,绝非等闲之辈!若说他是“超世之杰”,恐有些溢美,但说他是一代枭雄,盖无不妥。

  以上即是我精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之后,对于历史上曹操的个人愚见。虽自愧于水平有限,然读史的态度却是认真的。好在邯郸学步,终究是为了抛砖引玉,以启旻旻之鲁钝。


(文/旻旻2015.7.15二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5-7-15 17:34:03 | 只看该作者
旻旻喜欢枭雄曹操,而不是刘备啊。其实刘备也是雄杰,风格不同罢了。刘备的哭,就很有意思(能屈能伸,刚柔并济)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5-7-15 18:49:36 | 只看该作者
好一句汉魏之远传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一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5-7-15 18:51:09 | 只看该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5-7-15 18:54:53 | 只看该作者
又好一句来自诗经的: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25:30 | 只看该作者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5-7-15 14:33
不多说,加精华。

谢谢墨清才子的鼓励!认真读,认真写的。虽不敢保证观点一定对,但能保证态度是认真的。曹操这个人太复杂,集大贤与大奸于一身,这两天读史、思考,确实不轻松......甚至连睡觉都在琢磨曹操这个人。今晚,可以睡得好一些了。会继续努力的!多指导噢!
同样祝福墨清才子睡眠质量好一些,睡眠时长久一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27:26 | 只看该作者
robot2012 发表于 15-7-15 17:34
旻旻喜欢枭雄曹操,而不是刘备啊。其实刘备也是雄杰,风格不同罢了。刘备的哭,就很有意思(能屈能伸,刚柔 ...

呃,曹操较为喜欢,但不是最喜欢的。至于那个最是谁,暂时保密。刘备确实也是雄杰。他的哭......这么着吧,还是想先听老顽童哥哥来说。:)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29:12 | 只看该作者
thail08 发表于 15-7-15 18:49
好一句汉魏之远传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你好!你也喜难曹操的《短歌行》?问候,祝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31:34 | 只看该作者
thail08 发表于 15-7-15 18:5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嗯嗯,thail08说得对。杜甫的名言,我做得还很不够。比如读《三国志》,这才仅仅是开始。会继续努力的!多谢你的阅评和鼓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31:38 | 只看该作者
thail08 发表于 15-7-15 18:5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嗯嗯,thail08说得对。杜甫的名言,我做得还很不够。比如读《三国志》,这才仅仅是开始。会继续努力的!多谢你的阅评和鼓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32:41 | 只看该作者
thail08 发表于 15-7-15 18:54
又好一句来自诗经的: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嗯嗯,诗经和汉乐府,都是我喜欢的诗歌风格。初步猜测,thail08朋友大概是诗人吧?若不对,望海涵!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5-7-15 20:33:46 | 只看该作者
willienhom 发表于 15-7-15 18:59
考究有得,望持之以续,共勉加课业

嗯嗯,多谢威廉王子的勉励!会继续努力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5-7-15 20:57:28 | 只看该作者
旻旻 发表于 15-7-15 20:27
呃,曹操较为喜欢,但不是最喜欢的。至于那个最是谁,暂时保密。刘备确实也是雄杰。他的哭......这么着吧 ...

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刘备可好,轻轻的一哭,就把个东吴的郡主给娶过来了,还享了好一阵艳福呢旻旻不觉得这也是一种本事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5-7-15 21:0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5-7-16 16: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旻旻:
不是诗人,也是对古典文学很有感觉的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20: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