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咨询师谈《暴疯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5-9 17:0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看了《暴疯语》,感受到社会对精神病人、心理问题的关注。作为曾经的心理病患和现在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分享一些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印象深刻的场景(原始场景、对话记不起了,大概)是黄晓明饰演的精神病院长心里幻想出来那个刘青云演的那个曾经的精神病患问他:“你恨你的妈妈吧?”黄极力否认:“没有”、“不是”。故事是这样的:黄的妈妈患有精神分裂,整天神神叨叨,最后在黄的面前跳楼自杀,当时黄才几岁。稍微懂一点心理学的朋友都会了解,这种情况,黄对他的妈妈肯定是有一些负性情绪的,怨恨也好愤怒也好或是其他,可是黄否认,也回避这段和母亲相关的经历。当然,作为还那么小的他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一事实也是人之常情。他将这些记忆和情感排除在意识之外,内心开始处于分裂的状态。然而被黄否认的记忆和情感并不会从他的心灵里消失,这也成了他刻苦学习钻研相关知识和努力工作的一个动力。这种内心分裂的状态最终在工作出现状况的时候爆发,呈现出了各种精神分裂的症状。

     为什么心灵中的一些想法会变得自己也不知道呢?这也是弗洛伊德研究精神病人,从生理层面到心理层面转变的一个思考。弗洛伊德的假设是:“致病的回忆和情感之所以被解离,不是因为早先改变的意识状态,而是因为这些回忆和情感的实际内容令人困扰、无法接受,并与这个人的其他想法和情感相冲突。它们并非仅是偶然地被以不同方式记录,落入病人心灵的另一个不同部分——它们与意识的其余内容不相容,因为被主动地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

       影片中母亲患病、跳楼这些情况对小小的黄来说的确是令他困扰、无法接受的,也可能与他其他的想法和情感,如“妈妈是爱我的”“妈妈不会抛下我”等相冲突,所以他们被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了。弗洛伊德将这种抵抗的主动将这些回忆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力量称之为防御。

      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多多少少都呈现分裂的状态。比如,当我们饥肠辘辘可以饱餐一顿的时候,却因为旁边有人不能狼吞虎咽,因为我们怕失礼于人前。所以我们一定程度压抑了狼吞虎咽的冲动,甚至有人自己都把自己骗了:“我是如此的优雅,所以我不会有那些失礼的冲动和想法”。再比如,排队的时候,我们可能心烦意乱,但为了呈现所谓有素质的状态,我们会故作镇定,压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想正是这一次次忽视和压抑自己感受,所以我们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样和自己身体失去联结的情况。

                                                                                                                                                                          ------转自邓莉姣新浪博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3 12: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