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迟到了。妻子艾琳诺和我约好晚上7点在餐馆相聚,现在已经过了半小时。我迟到的理由还是挺充足的——因为见客户,拖延了时间。会见结束后,我马不停蹄地来餐馆找她。
我向妻子连声道歉,告诉她,我不是故意迟到的。妻子回了句:“你从没故意迟到过,行了吧?”唉,她一看就是气坏了。
“对不起,”我继续求饶,“我也没办法。”我把接见客户的事跟她讲了一遍。我的解释不仅没能让她顺过气来,反而像是激怒了她,就这样,我们吵了起来。
几个星期后,我把这件事讲给一位家庭顾问朋友肯·哈迪教授听,他笑着说道:“你犯了个经典的错误。”
“你陷入了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惯性思维,你的确不想迟到,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迟到给艾琳诺带来了多大影响。换句话说,你关注的是自己的理由,而艾琳诺关注的是后果。她和你说的话方向不同,结果是你们两人都感觉被轻视、被误解了,因而怨恨对方。”
对于肯所说的话思考越深,我就越发认识到,“理由和后果”是很多争吵发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你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就连怎么做的也并不重要。对方没有切身体验过你的想法和做法,却体验到了你的做法所带来的后果。
在你做了让对方失望的事情后,无论谁有理,你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做法给对方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样才能开始有意义的对话。最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非要争出个谁是谁非。
我当时应该这样对艾琳诺说:“我知道你怪我迟到,抱歉让你等了我半个小时。这不是我第一次迟到了,你肯定觉得我老是拿客户当借口。确实,迟到是件令人不快的事。”
于是,我和艾琳诺诚心诚意地谈了一次,我发现,在我表达出对妻子的理解后,也就无需再为自己的理由辩解了。我能够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弥补了两人的关系。
和艾琳诺的这次谈话之后,我真正地理解了自己迟到给妻子带来的困扰,我们的关系很快好了起来,而且我现在也能更多地遵守时间了。
以上这篇短文是我在阅读2014年5月9日的《生命时报》摘录的,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待人接物的境遇,有时候,从自己主观认识和感受与同事、朋友、家人相处,一般很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即便是出现一些分歧也大部分想别人的原因多,想自己的责任少。实际上,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一下,其实主观上不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都应该设身处地得多想想别人,那样才会取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你看文章里的这一段话是不是能经常给我们提个醒呢?
“你陷入了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惯性思维,你的确不想迟到,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迟到给艾琳诺带来了多大影响。换句话说,你关注的是自己的理由,而艾琳诺关注的是后果。她和你说的话方向不同,结果是你们两人都感觉被轻视、被误解了,因而怨恨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