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诞节系列图片
主降堂位于伯利恒
摄影者:Darren
伯利恒最为人们称道,同时也是最闻名的是这里的“圣诞教堂”。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酥诞生教堂”等。该教堂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圣诞教堂始建年份说法不一,较多的观点认为是公元326年。此前,希律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庙。当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亲海伦娜巡幸巴勒斯坦来到伯利恒时,海伦娜念及此乃耶酥降临人间的圣地,不禁心中充满神圣和敬意,遂下令拆除神庙,在“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教堂,以永志纪念。建筑工程于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毁于动乱。现在人们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用原教堂的材料于公元540年重建的。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在耶酥诞生之地俯首谦卑,感到主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确,当无数教徒和游人在这低矮狭小的门洞里佝偻着身躯窘迫地穿过,也确能产生这样的客观效果。但这矮小的洞门并非教堂的最初设计,而是后来改建成这个样子的;改建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在耶酥面前的低下和卑贱。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据说,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
步入教堂,两排斑驳的石柱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石柱上方,是悬挂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灯。整座教堂显得宽敞、高大,静穆肃然。教堂里最为神圣的,无疑应该算是“圣诞洞”了。
圣诞洞即是耶酥诞生时的“马赫德”山洞。洞长12.3米,宽3.15米,踏着十字军穴阶即可来到洞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那是特意用来标识耶酥诞生的地方的。银星被誉为“伯利恒之星”,呈齿轮状,中间是一个圆口,外面则是类似齿轮状物,我们分别数过多次,共有14个齿。整个银星显得气象万千,光彩照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那银星上镶刻着的拉丁文字:“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酥”。此星始刻于1717年,但1847年被盗,1853年又用一几乎乱真的复制品代替。银星的右边,便是著名的石槽堂。教堂内,还有许多金丝镶边的彩画,描绘耶酥降生的故事。
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基督教徒经常久久地凝视着那光耀闪烁的银星,然后,来到石槽前,一个个把头尽可能地伸进槽内,手抚、身触和亲吻槽体以及石槽的四壁,有人竟感动不已,潸然泪下。银星对面,下行三个台阶,是马厩教堂。教堂内套小教堂,在圣地的许多地方,都是屡建不鲜的。
圣诞教堂外部建筑的项层,悬置着一口硕大的钟。每天,这钟都定时被敲响,那“当…当…”的声音浑厚、苍古,能传到好远的地方去。沉沉的钟声里,游人熙熙攘攘;基督教徒项礼膜拜。而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更是纷至沓来,人山人海,汇聚一堂。那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情景,煞是壮观。届时,这里要举行世界性盛大的圣诞庆典。在庄严的管风琴伴奏下,映着一簇簇圣洁的烛光,这些操着不同语言的教徒们,一同默念,吟颂,祷告,共祝耶酥诞生,共求耶酥将福祉永布人间。据以色列旅游部门统计,圣诞期间,到伯利恒圣诞教堂的人数,超过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任何一处基督教圣地。
圣诞教堂在历史上先后被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和土耳其人等占领,久经磨难,多次遭到毁坏、修葺和改建。好在总的风格和结构大体上得到了保持,基本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公元7世纪,波斯人摧毁了伯利恒及其附近的大部分教堂,但对圣诞教堂却未加践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初从东方前来向耶酥祝贺降生的博士们穿的是波斯服装。
历史上,教堂的所有权数易其主。为争夺对教堂的管理权,曾发生过许多冲突和争端。现在则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教堂里面的许多小教堂,各代表着不同的派别、信仰,它们各自的礼拜仪式也有区别。
与圣诞教堂相关,在这里颇值得一提的,还有一段文化史上的佳话。这就是,公元386年,一个名叫哲罗姆(又译耶柔米,公元340--420年)的神甫来到伯利恒,在教堂里距“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隐居下来,专心致志地编写《圣经》注疏,并将《旧约圣经》译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罗姆被认为是伟大的译经家,他的《旧约圣经》译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权威译本。现在,圣诞教堂的地下室内,建有哲罗姆纪念堂,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隐修者为圣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黄培昭 苏丽雅)
摘自:圣诞教堂
[ 本帖最后由 dorcasliu80 于 08-12-16 10:18 编辑 ] |
|